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八年級課件 > 八年級上冊語文12課課件

八年級上冊語文12課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課件的設計對於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八年級上冊語文12課課件,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八年級上冊語文12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美感、史詩、駐足”等詞語,並練習用詞造句。

2.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

3.認識橋的美學價值,掌握與“橋之美”有關的美學常識。

能力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徵,理解課文所介紹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藝術欣賞水平。

2.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滿詩意的描寫文字和帶有說明性的文字,體味語言的個性色彩,培養良好的語感。

德育目標

通過學習《橋之美》,讓學生充分受到美的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賞,用“美”的心靈去感受,最終成爲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橋美在何處。

2.揣摩文中富有個性色彩的句子。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難點

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明確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比較閱讀,體會兩文的相異之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橋是充滿魅力的一種建築,它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橋,而且橋本身的美以及它給人的豐富的聯想和感受,使橋歷來都是文人畫士筆下的寵兒。作爲中國現代著名的畫家,吳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滿詩情畫意的筆爲我們介紹橋之美,讓我們一同欣賞《橋之美》。(板書文題)

設計(二)

橋樑專家茅以升筆下的橋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在畫家眼裏,橋的魅力在哪裏?讓我們隨着畫家的構圖框,對“橋之美”進行一番新的審視與追尋吧!

二、明確說明對象,把握對象特徵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齊讀課文,並思考:

(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請畫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

3.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力求人人發言,個個參與,然後以小組組長爲本組代言人,進行全班交流。

明確:(1)課文揭示“橋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幾句:“‘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爲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着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樑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繫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這些文句揭示了“橋之美”的含義。

(2)學生從中得到的啓發是多方面的。有的領悟到:橋樑除了具有實用功能外,還具有審美功能。有的領悟到生活周圍本身就有飽含畫意的景緻,只是自己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有的同學領悟到:文中講究對比、變化、和諧等,不光適用於發現、欣賞、品味“橋之美”,還可以把它們作爲通用的原則對某一處自然風景及室內佈置進行一番美的品評。有的領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與周圍環境和諧交融纔是美的極致。……

三、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默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說明順序。

(1)教師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內容要點,再把內容相近的段併成部分,把全文劃分爲相對獨立的若幹部分,歸納出每部分的大意,將這些大意依次銜接起來,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說明順序。

(2)學生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間交流看法。

(4)教師選三位同學發表自己的意見。

明確:畫家眼中的橋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說,是橋在不同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

爲了能讓普通讀者理解和接受這個觀念,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入手,首先擺出一個看法:它“固然具有詩境之美,其實更具有繪畫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筆勾勒、大塊塗抹的方式迅速將小橋、流水、人家提煉成構圖所需要的塊、線、面,並把它們搭配、組合起來,構成畫面,強調橋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後又大而言之,指出橋在江南水鄉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樣在構成當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來作者強調不着眼於從橋自身的結構來欣賞“橋之美”,而是更着迷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爲下文張本。

課文隨後採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選用四個例子--石橋與葦叢的配合,石橋與細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長橋之美,險峯、急流映襯下的風雨橋--說明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然後,作者比較概括地寫橋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這是對“橋之美”的進一步補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圖》裏的“虹橋”及鄉間小橋爲例,指出通過橋能構成豐富的畫面。此後作者宕開一筆,結合具體實例談橋與周圍景物要互相襯托、呼應的問題。

最後收束全文,用一句話總結上文,迴應文章的標題。

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書。

多媒體顯示:

四、揣摩語言,體味本文語言的個性色彩

1.多媒體顯示:

體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2)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3)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4)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學生品讀這些句子,欣賞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教師選四位同學品評這些句子。

明確:(1)葦叢是不會感到“發悶”的,也不會做“深呼吸”,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這表現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圍環境,或者說自己已成爲環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楊柳拂橋是江南常見的景色,作者將時間限定爲楊柳剛剛返綠髮芽的早春天氣,將橋限定爲石橋,兩種景物之間的反差與對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這裏說“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是強調細柳與石橋構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了。

(3)這句話的意思是,橋橫跨在水面上,與橋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錯;同時,橋的顏色與流水的顏色也相互映襯。橋與流水如一支樂曲一樣是一個整體。

(4)橋的美就是對橋的存在的一種大聲宣告,橋的美也像樂曲一樣有着和諧的韻律,這吸引着畫家總是追尋着橋的身影。

2.學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蘊涵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感受其鮮明的個性色彩。

五、比較閱讀

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說明文有很大區別,試具體說明。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從兩文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進行比較、評析。

學生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說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說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一些具體例子。着眼於橋的美學價值,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文章語言優美,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較爲規範的說明文。它說明對象(石拱橋)分明,特徵(歷史悠久、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成就突出)清楚,順序合理,語言平實自然而又準確、嚴密,說明方法(舉例子、引用、列數字、打比方等)得當。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設計如下:

比較篇目說明對象着眼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語言特徵

中國石拱橋

橋之美

學生根據表格要求填寫相關內容,充分理解規範說明文與科學小品的區別與聯繫,全面認識“說明文”這種文體。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一幅山水畫,畫面上有高山、流水、長橋、樹木、薄霧。要求學生運用對比、變化、和諧的美學原則來品味、欣賞畫面美,並模仿課文第4段的寫法把它表述出來。

學生觀賞畫面,並口頭描述。

七、佈置作業

課後閱讀科學小品文《得樂園?失樂園?》完成文後題目。

教師可以打印成閱讀試卷,分發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