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精華】成語故事(精選21篇)

【精華】成語故事(精選2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閱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精華】成語故事(精選21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華】成語故事(精選21篇)

  成語故事1

漢獻帝時,曹操獨攬朝政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孫權,孔融(孔子後代)反對,勸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聽,孔融便在背地裏發了幾句牢騷。御史大夫郄慮平時與孔融不睦,得知這個情況後,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報告,並挑撥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禰衡對您無理謾罵,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聽,大怒,當即下令將孔融全家抓起來一併處死。

孔融被捕時,家中裏裏外外的人一個個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卻在那兒玩琢釘的遊戲,沒有一點惶恐的樣子。家人以爲孩子不懂事,大禍臨頭還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們趕快逃跑。孔融也對執行逮捕任務的使者懇求說:“我希望只加罪於我本人,兩個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兩個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說:“爸爸,你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懇求有什麼用?”結果,兩個孩子從容不迫地和父親一起被抓去處死。

後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語用,比喻整體遭殃,個體(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成語故事2

歷史的長河層出不窮,讓人琢磨不透……

  鵬程萬里

大家好,你們知道鵬程萬里是什麼意思嗎?鵬程萬里指的就是……

鵬程萬里是一個成語小故事,這個成語是這樣來的:傳說,在古時候的北海里,有一隻大鳥,叫做鯤,它的背像泰山那樣高,後來,又變成了一隻大鳥,叫做鵬,鵬展翅高飛,翅膀遮住天空,大地盼着光,剎那間山洞、河谷、堤壩、沙灘,掀起一到狂風,狂風捲起巨浪三千里,直出雲霄,驚鬼神。

區區在沙灘上的小麻雀搖搖頭說:“大鵬太累了,像我們這樣只飛幾丈高就落下來,是多麼的悠閒自在呢!”

這個,就是鵬程萬里的來歷。對了,再告訴你們一點,形容前程遠大,或者是前程無量稱鵬程萬里。

  請君入甕

在唐朝皇帝武則天時代,有兩個苦力,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有一次有人向武則天告密,說是周興要謀反,武則天就讓來俊臣去審問周興,可是來俊臣並不是直接去把周興抓回來,反而請周興來喝酒,來俊臣不斷的向周興勸酒,周興很快有了醉意,這時,來俊臣問周興:“有些犯人用了刑還不招認,不知周兄有何辦法?”周興答道:“這好辦,拿一隻大甕,四面燒起柴火,讓犯人蹲在甕中。”這時,來俊臣就讓人拿一隻大甕,四面燒起柴火,周興疑惑不解的問:“賢弟拿這隻大甕何用?”來俊臣說:"皇上有旨,命我審問周兄謀反的事!”周興一聽這話,酒也嚇醒了,周興連忙跪下來,磕頭認罪。

請君入甕的意思是:用別人的方法來攻擊別人,形容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我因時間關係就給你們講這麼多了,要是你還想聽的話那就下一次再來吧……

  成語故事3

我看過很多成語故事,有《拔苗助長》,有《畫蛇添足》,還有《鐵杵磨成針》,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亡羊補牢》。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羣羊。一天,羊圈破了,羊丟了幾隻。鄰居好心勸他修好羊圈,以免再次丟羊,可他卻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第二天,他再去看時,又少了兩隻羊。這時他才後悔沒聽鄰居的勸告,趕忙修好了羊圈。從此這個人再也沒有丟過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及時糾正錯誤,聽取勸告,就不算晚。

看完了這則成語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年級的事情。那時我的口算成績非常差,可我漠不關心,總認爲只要認真就可以了。但我的口算不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的更猛了。爸爸勸我:“趕緊練習口算吧!別再讓口算成績下滑了。”但我仍然置之不理,最後口算亮了紅燈,我才抓緊練習口算,終於又取得了好成績。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及時糾正錯誤,還要聽取別人的勸告,希望大家也可以知錯就改。

  成語故事4

成語中有許多名人的故事,有時,這些成語可以在閱讀和習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瞭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裏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牀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着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牆壁,藉着鄰居的燭光讀書。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成語故事5

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宰相叫張九齡,以善於言談而出名。

他見唐玄宗疏於朝政,就多次進言勸諫。張九齡主張任人唯賢,廣攬人才,並設置了選拔人才的專門機構

每當他與賓客們談論起經書時,總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說話像滾滾流水連續不斷。後來由於得罪權貴李林甫,張九齡被罷免了宰相職務。

  成語故事6

蘇厲,是戰國時期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的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將要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佔領,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險。於是,蘇厲對周王說:“白起這幾年打敗過韓、趙等國,奪取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將要帶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險了!您應當想辦法阻止白起出兵。”

於是周王派蘇厲前往秦國。蘇厲對白起說:“從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是一個射箭能手,他距離柳樹一百步放箭射擊,每箭都射中柳葉的中心,百發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說射得很好,可是一個過路的人卻說:‘這個人,可以教他該怎樣射了。’

養由基聽了這話,心裏很不舒服,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好,你竟說可以教我射了,你爲什麼不來替我射那柳葉呢!’

那個人說:‘我不能教你怎樣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領;不過你有沒有想過,你射柳葉百發百中,但是卻不善於休息,等一會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會前功盡棄。’”

講完這段故事,蘇厲把話題拉回來說:“你已經打敗了韓、趙等國,取得了許多土地,功勞很大。現在,又要派你帶兵出關,經過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進攻大梁,如果這一仗不能取勝,就會前功盡棄。你不如說自己生病,不要出兵爲好。”

白起聽了,笑着說:“我所向披靡,百戰百勝,怎麼會不能取勝呢?”

於是,他沒有被蘇厲說動,率兵攻打魏國,果然又大獲全勝,奪取了魏國的幾十座城池。

【釋讀】百:形容多;發:發射,也指射箭;中:正對上,恰恰合上。形容射箭或射擊非常準,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辦事成功,決不落空。

【出處】《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成語故事7

這個典故源於於唐。劉束的《隋唐佳話》。唐朝時,大臣許敬宗爲人非常自傲輕慢,凡屬他見過的客人,儘管經人介紹,也常常忘記很快,如果再見面如同生人一樣。有的人就譏諷他記性太差了。

許敬宗則回答說:"像你這樣的人,我當然很難記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遜、劉季綽、沈約、謝兆等著名學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認出來。"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沒有師傅或門徑,獨自探索知識或技術的掌握與創造。

  成語故事8

西漢武帝時,有個叫韓安國的官員,因犯法被送進監獄。獄吏田甲常常侮辱他。韓安國氣憤地說﹔”誰能料定死灰就不能重新燃起來呢﹕”田甲聽了說﹔”燃吧,如果再燃起來,我就撒泡尿澆滅它。”

不久,韓安國被釋放出獄,重新做了官。田甲得知後,怕受到報復,逃走了。這時,韓安國揚言﹔”田甲若不趕快回來,我就要把他全家殺掉。”田甲只好出來自首。見到韓安國時嚇得面無人色,連連叩頭求饒。韓安國說﹔”起來吧﹖像你一樣的人,纔不值得報復呢﹖”出自《漢書》

  成語故事9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爲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爲師。

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爲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

現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適的生活。

  成語故事10

【漢語拼音】lì lì zài ěr

【近義詞】:餘音繞樑

反義詞】:混濁不清

【成語出處】宋·陳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暫違,今焉永訣,歷歷在耳,言猶未絕。”

【成語解釋】形容聽到的某種聲音清清楚楚地盤旋在耳邊。

【歷歷在耳造句】班主任在畢業前說的話,仍然歷歷在耳。

  【歷歷在耳的成語故事】

陳文蔚(約公元1210年前後在世)字才卿,上饒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初前後在世。師事朱熹。嘗舉進士。慶元中,(1198)館於朱熹家,課其諸孫。又講讀鉛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書類編,有益治道,詔補迪功郎。學者稱克齋先生。文蔚著有克齋集十七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成語故事11

【注音】jiàn lì wàng yì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劉邦死後,大權落在呂后手裏,呂氏安排呂產、呂祿掌握國家大權,不得人心。呂后死後,老臣周勃、陳平想辦法剷除呂家勢力,就請老丞相酈商的兒子酈寄出面約他的好朋友呂祿外出打獵,藉機殺掉呂祿,酈寄被封爲大將軍。

【典故】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解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見錢眼開

【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利令智昏

【相反詞】見利思義、捨生取義、見義勇爲

【成語舉例】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成語故事12

【拼音】mài lǐ zuān hé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王戎是出名的吝嗇鬼。他家裏種了許多優良的李子樹,李子又大又甜。他怕別人得到他這樣好的種子,所以在賣李子前,把所有李子的核都挖出來。

【典故】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嗇》。

【釋義】先鑽李核,然後出賣,免得別人得到良種。形容極端自私。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比喻句

【成語舉例】王戎賣李鑽核,不勝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無戲言。清·程允升《幼學瓊林·花木》。

  成語故事13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

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柺李把柺杖投到水裏,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

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成語“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成語故事14

【拼音】shā zhì jiào zǐ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場,她的兒子哭鬧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並許諾回來就殺豬給他吃。妻子從市場回來,曾子抓住一頭豬就要殺,妻子說那只是騙小孩的話。曾子說:“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孩子的一生,說到要做到。”

【典故】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韓非子·外諸說左上》

【釋義】彘:豬。父母說話算數,教子誠實無欺。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父母說話算數

【相近詞】曾子殺彘

  成語故事15

【拼音】bù wǔ zhī hè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尚書左僕射羊祜家裏養了一隻白色的丹頂鶴,他十分喜歡這隻鶴。鶴在吃飽喝足後盡情狂舞,他向客人誇獎鶴是如何有靈性,客人前去觀看,鶴因爲有生人在場,怎麼也不起舞,讓客人大失所望,說這是一隻不舞之鶴。

【出處】昔羊叔子有窯主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而不肯舞。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

【釋義】舞:舞蹈。不舞蹈的鶴。比喻名不副實的人。也用來譏諷人無能。

【用法】作主語、賓語;用來譏諷人無能

【相近詞】無能之輩

【反義詞】棟樑之材

【示例】方宰淄時,鬆裁弱冠,過蒙器許,而駑鈍不才,竟以不舞之鶴爲羊公辱。

  成語故事16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後孔子對子路說:“你爲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爲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爲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成語故事17

故事講的是李白小的時候很聰明,貪玩、不好學。一天,他趁人沒注意,丟下書本,溜出去玩。他四處閒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小溪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正在溪邊吃力的磨着鐵杵。

李白覺的很奇怪,上前問到:“老婆婆您在幹什麼?”老婆婆說:“我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吃了一驚問:“這個鐵杵幾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說“只要功夫深,鐵杵就能磨成繡花針。”李白聽了從此刻苦學習、仔細觀察,成了中國一位大詩人。

《鐵杵成針》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認真去做都能成功。

  成語故事18

【成語】: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釋】: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瞭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

【成語故事】:

東晉著名的文學家和詩人陶淵明,小時候家裏很窮,靠很少的農田維持生計。長大後,他曾幾次做官,又因爲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幾次辭官回家。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喜歡過清靜悠閒的田園生活。在耕作之餘,他勤奮讀書,並自稱爲好讀書,不求甚解。意思是讀書不要過於咬文嚼字,死鑽牛角尖,應該深刻領會書中的要旨。這個成語比喻讀書不認真,理解不深入。

  成語故事19

秦朝末年,有一個農民起義軍領袖,名叫陳勝,字涉。

陳勝青年時代,曾經做人家的僱農,替別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對另一個僱農說:“我們當中如果有人富貴了,可不能忘掉別人。”

一同當僱農的人都笑話他:“你給人家當僱農,怎麼會有富貴呢?”陳勝長嘆一聲說:“唉,燕雀怎麼會知道鴻鵠的志向!”

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陳勝因爲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忍不拔的品質,因此得到了衆人的擁護,成爲農民起義軍的領袖。

  成語故事20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十分高超。

秋有兩個學生,一齊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十分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爲學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裏,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裏卻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隻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因爲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是一個名師傳授,但是,一個進步很快,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學到一點本事。

  成語故事21

出自《後漢書·獨行列傳》,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年時在太學讀書,與汝南人張劭爲友。劭字元伯。二人讀書後,同歸鄉里。範式對張劭說:“我兩年後回來,那時我將要去府上拜見尊親,再看看令郎令嬡。”

與此同時兩人還約定了拜見的日期。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覺間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把這件事稟告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飯食以迎接摯友的到來。

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這麼長的時間,你與他又相隔千里,你怎麼能那麼相信那約定的時間呀?”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會違背。”母親說:“要是果真如此,我要爲你們釀酒。”到了約定的這一天,範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飲,盡歡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