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精品】成語故事(精選10篇)

【精品】成語故事(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其特點是深刻雋永,言簡意賅。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精品】成語故事(精選10篇),歡迎閱讀。

【精品】成語故事(精選10篇)

  成語故事 篇1

死而不朽

解釋:指身雖死而聲名、事業長存。

成語故事:

公元前549年,魯國的大夫穆叔奉命到晉國去訪問。晉國的卿範宣子接待了他,並且與他交談起來。範宣子問穆叔道:“古人有話說:‘死而不朽。’你知道它說的是什麼嗎?”穆叔不清楚範宣子提出這個問題的用意,沒有馬上口答。範宣子以爲穆叔答不上,得意他說:“我的祖先,虞舜前是陶唐氏,夏朗後是御龍氏,在商朗是象韋氏,在周朝則是唐社氏。周王室衰敗以後,由晉國主持中原的盟會,執政的是範氏。所謂‘死而不朽’,恐怕說的就是這個吧!”穆叔聽他這樣說,覺得很不入耳,便說:“據我所聽到的,這叫做世祿,也就是世世代代享受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有一位已經去世的大夫,叫藏文種。死了以後,他的話世世代代沒有被人們廢棄。所謂‘不朽’。說的是這個吧。”他接他又說:“我聽說,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如果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被人們廢棄。這叫做三不朽。若只是保存和接受姓氏,用來守住宗廟,世世代代不斷絕祭祀,那是每個國家都有的,不能說是不朽。

  成語故事 篇2

齊大非耦[qí dà fēi ǒu]

舊時凡因不是門當戶對而辭婚的,就是指戀愛、婚姻裏一方的背景和另一方相距甚遠,高攀了的意思。常用此話表示不敢高攀的意思。

齊國是春秋時代的大國,有次北方山戎國舉兵侵入齊邊境,情形相當危急。因此向各國討救兵,希望合力把敵軍打敗。

不久鄭國接到消息,馬上派忽率大軍援救。忽年輕善戰,打的山戎抱頭鼠竄,贏得空前大勝利。

齊國國君對忽感激萬分。原本三年前齊國國君第一次見到他時,有意將自己女兒文姜許配給他,但卻被他拒絕了。

忽認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合適的配偶,而齊國是個大國,對於小國的忽而言實在不適合。

三年後忽幫齊國打退強敵,齊國國君又舊事從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絕說:“三年前我們之間沒任何關係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們打倒山戎國,而娶公主回去,百性豈不是以爲我帶兵援救你們,只爲了娶公主呢?”

根據《左傳》中的這一段記載,公子忽引用了《詩經》中“自求多福”的詩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認爲爲自己將來的統治在於自己,無需通過聯姻依靠大國。也許說門不當戶不對只是一個藉口噢!

  成語故事 篇3

蚍蜉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螞蟻。這螞蟻能舉起比自己重五十多倍的東西,被人們評爲“大力士”,從此,螞蟻就驕傲起來了,到處找對手比力氣。

螞蟻向老牛挑戰:“老牛,咱們比一比誰的力氣大!”

老牛生怕踩死螞蟻,連連後退,忙不迭地說:“我認輸,我認輸!”

螞蟻得意地大喊大叫:“我勝利了,我打敗了老牛!”

螞蟻又去找大象挑戰:“大象,咱倆較量一下,看看誰的力氣大!”

大象好容易纔看清楚面前正在大喊大叫的螞蟻,小心翼翼地直往後退:“我比不過你,你贏了!”

螞蟻這下更得意了,吹着喇叭到處宣揚:“我的力量最大,我打敗了老牛,又戰勝了大象!”

這時,一陣風吹來,把路邊的一棵大樹吹得直搖晃。

“啊,風的力量太強大了!”經過螞蟻身邊的大小動物們都說。

螞蟻氣壞了:“什麼?難道風比我的力量大嗎?”

螞蟻憤怒地對風大喊:“喂,停下來,我要和你比力氣!”

風好奇地停下來,好容易才找到螞蟻。它笑着問螞蟻:“小傢伙,怎麼個比法?”

螞蟻想了想,說:“我要撼大樹。如果我能撼動大樹了,你就要承認我比你的力量大!”

“好吧!”風同意了。

螞蟻急匆匆爬到一棵樹枝上。它緊緊抓住樹皮,使出全部的力氣,想搖撼樹枝,可是樹枝紋絲不動,連樹葉也沒有顫動一絲一毫。

螞蟻垂頭喪氣地從樹上溜下來,風卻寬厚地對它說:“小螞蟻,失敗了也沒有什麼,你記得一件事就行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誰也不敢說自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角色。”

螞蟻慚愧極了。

  成語故事 篇4

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晉景公側耳傾聽。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緩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診斷病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這一故事在史料中記載爲:“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爲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爲也。’”

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現在它常常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成語故事 篇5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在家中的院子裏養了許多隻猴子。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隻猴子四顆橡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之間竟然能交流溝通了。

幾年之後,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又碰上糧食欠收,所以老人就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顆改爲七顆。

於是,一天,他和猴子們商量說:“現在糧食不夠了,從今天開始,食物必須節約着吃。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三顆橡子,晚上還是照常給四顆橡子,你們認爲怎麼樣呢?”

猴子們聽到老人的這番話,非常生氣,都認爲早上怎麼少了一個?於是,紛紛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竄來跳去,貌似是在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分配情況的強烈不滿。

老人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這樣吧,我每天早上分別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總該可以了吧?”

這羣猴子們聽了,覺得早上的橡子數量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比晚上的多,就換了另一番模樣,紛紛高興得在地上翻滾起來,認爲自己取得了勝利。

  成語故事 篇6

明目張膽

唐朝中期,有位大臣名叫韋仁約,字思謙。因“仁約”和武則天的父親武士矱之名偕音,爲了避諱,他就廢名用字,稱韋思謙。他爲人剛正,敢於直言。

唐高宗時,韋思謙擔任監察御史,負責對各級官吏的政績考察。有一次,他在考察中,瞭解到中書令褚遂良壓低地價、強買他人土地一事。雖然褚遂良當時位尊官高,而且深得唐高宗信任,但韋思謙毫不畏懼,仗義執言,上書彈劾褚遂良,褚遂良因此被革去中書令的職務,貶爲同州刺史。褚遂良因此懷恨在心。

時隔幾年,褚遂良官復原職,重新擔任中書令。他利用職權對韋思謙打擊報復,把韋思謙貶到外地當一個七品小縣官。

大家對韋思謙的遭遇很同情,勸他以後要圓滑世故一些,不要再得罪權貴了。但是,韋思謙態度堅決地說:“大丈夫要敢於直言,敢作敢爲,遇到損害國家、危害百姓的事,就決不放過,明目張膽地報答國家的恩惠。豈能碌碌無爲,只圖保全妻子兒女呢!”

【釋讀】明目:睜開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形容有膽識,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幹壞事。

【出處】《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爲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成語故事 篇7

【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爲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爲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並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後,荊州的劉表會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後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着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於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爲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後顧之憂的。”

曹操於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後,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塗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後被太守孫康所殺。

  成語故事 篇8

這句成語見於《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爲首鼠兩端?’”

西漢武帝時,王太后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叫田蚡。他靠着王太后的勢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權。田蚡是個卑鄙陰險、驕橫自私的人物,因爲有王太后這座靠山,加之漢武帝當時還年輕,所以他胡作非爲,驕橫奢侈,營私舞弊,隨意誣陷自己所不快的人。田蚡向竇嬰要城南田,竇嬰不給,又聽說灌夫也替竇嬰抱不平,由此跟灌夫和竇嬰結了怨(竇嬰和灌夫都是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了功的大臣)。又因爲灌夫掌握着田蚡貪賄的事,所以田蚡欲將他和竇嬰置之死地。

有一次,田蚡結婚,王太后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便下了詔書,吩咐諸侯、宗室、大臣們都到丞相府去祝賀。竇嬰和灌夫也去了。酒席上,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氣得破口大罵起來。爲此,田蚡拘捕了灌夫。此事鬧到了武帝那裏,武帝便召集大臣們來研究。竇嬰堅決反對對灌夫治罪,有的大臣則贊成治罪,有的懼伯田蚡的威勢,採取模棱兩可的態度。御史大夫韓安國說:“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雖說酒後鬧事,但沒有死罪。可丞相說他不對,也有道理,究竟如何處置,請皇上定吧!”

罷朝以後,在皇宮門外,田蚡招呼韓安國坐他的車子,而且很生氣地說:“我和你一起對付(竇嬰)這個禿老頭子,你爲何遲疑不決(首鼠兩端)?”

後來,田蚡想法害死了竇嬰和灌夫。不久,他自己因內心恐懼驚嚇而死。

“首鼠兩端”,是進一步,退一步,又要顧這頭,又要顧那頭的意思。《埤雅·釋蟲》中說:老鼠性多疑,走出洞外時,總是左顧右盼,畏首畏尾,故稱“首鼠兩端”,人們常用這句成語形容遲疑不定或動搖不定。

  成語故事 篇9

唐寅是明代名噪一時的大書畫家,祖籍江蘇吳縣,字伯虎,倜儻狂放、不拘小節。關於他的.軼聞趣事非常多,下面我們就講一個他與張靈、祝枝山三個人的小故事。

張靈,字夢晉,是唐寅的鄰居,人物畫很出名。祝枝山,名允明,是明代的大書法家,兩人是唐寅最要好的朋友。當時,這三個人的書畫,哪一個都得價值千金。一天,三位好友結伴到酒樓買醉,觥籌交錯,開懷暢飲,十分盡興。但最後結帳時三人都傻了眼,原來誰都沒帶錢。這一頓吃了三十兩銀子,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最後祝枝山想出個辦法,拿出一把一面寫了自己的詩的扇子,讓唐伯虎在另一面畫上爛熳怒放的桃花。然後對老闆說:“真是對不起,我們沒帶銀子,不知這把扇子能不能抵這頓酒錢?“老闆怎會不肯,滿臉堆笑地答應了。這時有一位客人,認得這三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忙上前作揖道:“三位,如果張先生能在這扇子上再畫個人物,我願用更高的價錢買下這把扇子。”張靈當時已經半醉,聽了這話,奪過扇子,刷刷幾筆,在桃花旁勾出一個半身美人。這把扇子同時有唐寅、祝枝山、張靈三人的字畫,其價值簡直難以想象。於是那位客人恭身施禮,接過扇子問:“不知三位要價幾何?”旁人以爲這還不得要幾千兩,誰知唐伯虎卻說:“剛纔這事,使我們原來很盡興的一頓酒飯掃了興,閣下能否請我們一頓,再讓我們盡一次興?”那位客人真是喜出望外,忙吩咐酒家把最好的菜、最好的酒端上來請三位書畫家隨意吃喝。結果這三個人又大吃大喝起來,最後都醉得東倒西歪了才離開酒樓。

那位客人可是得意地不得了,只用了幾十兩銀子,就得到了價值千金的名家聯名之作。

  成語故事 篇10

  【成語】:破釜沉舟

  【拼音】:pòfǔchénzhōu

  【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成語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下面,講一個項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那不是原來的那個趙國)的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趙王連夜向楚懷王(不是原來那個楚國的國王)求救。楚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誰知宋義聽說秦軍勢力強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來,不再前進。軍中沒有糧食,士兵用蔬菜和雜豆煮了當飯吃,他也不管,只顧自己舉行宴會,大吃大喝的。這一下可把項羽的肺氣炸啦。他殺了宋義,自己當了“假上將軍”,帶着部隊去救趙國。項羽先派出一支部隊,切斷了秦軍運糧的道路;他親自率領主力過漳河,解救鉅鹿。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後傳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裏,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燬。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楚軍士兵見主帥的決心這麼大,就誰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項羽親自指揮下,他們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拚死地向秦軍衝殺過去,經過連續九次衝鋒,把秦軍打得大敗。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鉅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打這以後,項羽當上了真正的上將軍,其他許多支軍隊都歸他統帥和指揮,他的威名傳遍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