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故事(精選8篇)

成語故事(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衆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爲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精選8篇),歡迎大家分享。

成語故事(精選8篇)

  成語故事 篇1

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是一個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賢臣,得到皇帝劉備的重用。

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讓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劉備甚至誠懇地留下遺言:如果劉禪不好好聽你的話,做出危害國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諸葛亮非常感動,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劉禪。

劉備死後,諸葛亮竭盡全力幫助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自封爲王,但他嚴厲地拒絕了。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已經受先帝委託,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又沒什麼成效,你們卻要我加官晉爵,這是不忠不義的事情啊!”

諸葛亮爲人處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因爲大意輕敵,失守街亭這個地方。諸葛亮因爲馬謖已經立下軍令狀,所以忍痛殺了馬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己也爲失守街亭主動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爲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坦率地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十分罕見的。所以,後人在寫史書時,就用“開誠心,布公道”來形容這位賢臣。

成語“開誠佈公”由“開誠心,布公道”縮略而來。人們常用它來比喻對人態度誠懇,坦白無私。

  成語故事 篇2

五臺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翱翔。

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自得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它天天都唱着,卻不知道搭窩。

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後:目光短淺的人,面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只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碰到挫折就會沒精打采,消極悲觀。

  成語故事 篇3

很久以前,有一個剛過門的新媳婦。雖然她賢惠勤勞,但是公公婆婆總是看她不順眼,不滿意她的所作所爲。

有一年的冬天,婆婆突然要這個兒媳婦給她做筍湯喝。兒媳婦一邊答應着一邊就給婆婆做,一會兒工夫就給婆婆做好了,並送到了飯桌上。另一個兒媳對此感到十分奇怪,問她說:“現在是寒冬臘月,哪來的嫩筍啊?”這個媳婦說:“我先答應着,以恭敬順從來避免婆婆的責罵罷了。確實沒有地方能找到嫩筍啊,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儲藏好的筍。”不久,婆婆聽到了這番話,覺得自己以前對這個兒媳婦確實太不公正了,於是就改變態度,開始對她憐愛有加。從此婆媳關係越來越好,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根據這個事,當地的人編了個順口溜:“臘月煮筍羹,大人道便是;恭敬不如從命,受訓莫如從順。”後來,前兩句被省略,後兩句留下來,成了諺語,意思是說:對一個人表示恭敬,不如順從他的意思;接受一個人的教訓,不如順從他的要求。

再後來,“恭敬不如從命”就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與其態度謙恭有禮,不如遵從人家的意見,常用作表示接受對方款待或者饋(kuì)贈時的應酬語。

  成語故事 篇4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圍住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計劃領導20名門客前往完成這項任務,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

平原君到了楚國立刻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無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咱們今日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儘管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求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刻允許發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

  成語故事 篇5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唸經書的老師是很簡單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爲老師的人,就不簡單找到了。”因此他就拜郭林宗爲老師,而且派奴婢奉養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身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着煮好的粥進來的時,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着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日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一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成語故事 篇6

戰國時期,許多小國都先後被大國吞併了,最後只剩下秦、楚、齊、趙、韓、魏、燕七個國家。七國之中,秦國的實力,它不斷地派兵向鄰國進攻,實行蠶食政策,擴大自己的疆土。

從公元前276年開始,魏國連續三年都遭到了秦國的攻打,不但損兵折將,而且丟失了很多城池。三年之後,秦軍終於打敗了魏、趙、韓三國的聯軍,殺了十五萬人,並且俘虜了魏國大將芒卵。這時,魏國的另一名大將段乾子向魏王出主意,建議把魏國的南陽城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暫時的和平。謀臣蘇代對魏王說:“想要得到大將印璽(xǐ)的人是段乾子,想要得到魏國土地的是秦國。現在,大王卻讓想得到土地的人掌管印璽,讓想得到印璽的人管理土地。我看,在魏國的土地沒有割讓完之前,他們是不會罷休的。此外,用割地的辦法去討好秦國,就好像是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有燃燒完之前,火是不會熄滅的。”

魏王聽了段乾子和蘇代的話,始終拿不定主意,致使魏國的土地不斷地被秦國侵佔,國力也不斷地遭到削弱。公元前225年,魏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後來,人們就用“抱薪救火”來比喻一個人處理問題不得當,結果形勢發展和最初的願望相違背,不但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反而增添了許多新的困難。薪,柴草

  成語故事 篇7

戰國時期,黃河岸邊有個叫樂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個十分賢惠懂事理的婦女。有一次,樂羊

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拿回家交給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勸告他說:“我聽說有道德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帶有污辱性的施捨,更何況撿到別人丟失的東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聲呢?”樂羊子聽了,慚愧萬分,便把撿到的金子放回了原處,並且外出求學訪師,以求能在學問上有所進步。

然而過了一年,樂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問:“你怎麼剛剛學了一年就回來了呢?”樂羊子說:“我在外面待時間長了,非常想念你,於是就趕回來看望一下。”妻子聽後,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織布機旁,說:“這些絲綢,是把蠶繭抽成絲,再通過織布機織成,是一根絲一根絲通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現在如果把這匹絲綢剪斷,以前的勞動就會白費。你在外求學也要日積月累,要通過不斷鑽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學問和修養。如果學了一半就回來,這不是與剪斷織布機上的絲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嗎?”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這番話,非常感動,隨即又外出繼續求學。七年之後樂羊子學成歸來,得到了魏國國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後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

  成語故事 篇8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

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