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集合15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通過參加這次學校讀書活動,我再次溫習了一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雖然相隔的時代迥異,但大師思想的精華卻依然大放光彩,再次將此次讀書心得彙報如下,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不滿意的學生僅僅只是因爲:他的成績不能使我們滿意,沒有達到我們想要他達到的合格或者優秀,也許,他也曾努力過,或者至少嘗試過。我們教師應該認識到,同一知識,有些學生是接近然後達到,有些是達到然後超越,有些是用很快的時間就能達到,有些則需要你的再三的期待與忍耐:對不同的兒童來說,這是不相同的。

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這句話太重要也太可怕了,因爲在我的課堂上,有多少時候是在進行着集體性的無效勞動,有多少學生自始至終地在那裏進行着無效勞動,又有多少學生終於厭倦了這種無效勞動而不再“勞動”,只是木然地存在在那裏!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認爲:讀書不能只讀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甚至不能只讀與教學教育有關的書,教育者應該把視野放得異常開闊,有必要把哲學、美學、宗教、心理學、文學、最新科技理論著作納入自己的必讀書目中。

3、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裏

在學校工作的30年,使我發現了在我看來是一項重要的祕密,也可以說是一條特殊的教育學規律: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爲學生在小學的時候,沒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

不妨設想一下,我們蓋一座漂亮的樓房,可是把牆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漿不斷地剝離,磚頭也在脫落;人們每天都忙於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終處在樓房倒塌的威脅之下。許多四至十年級的語文教師和數學教師正是處在這樣的狀況下之中:他們在蓋樓房,可是牆基在裂縫。

我是一個高年級的數學教師,也深深地體會到,許多落後的學生並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基礎沒有打好。只要認真的輔導,他們是完全可以趕上去的。我們一定要做到:把那些好像是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裏,達到牢記終生的程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這段時間閱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數學新課程標準》爲數學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活力,帶來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發展和需求的,但是,我們卻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都似乎變差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到底應該追求什麼呢?文章作者說到:"把複雜的數學知識教得非常簡單明瞭,讓數學課散發數學特有的魅力纔是數學教學所應該追求的境界。因此,數學課只有追求更高層次的簡約求實的境界纔會徹底解放學生,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個性,爲學生的教學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以高一級的《函數的概念》爲例,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系統理解函數的概,瞭解函數的三要素,能夠運用函數概念解決問題,作爲教師把握好關鍵點,也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課堂內容就相當清爽、簡潔。

其次,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爲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學生大半天摸不着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再次,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起初,多媒體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實踐證明,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會削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我們還是要以常規媒體爲主,多媒體爲補。有些教師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到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好課的思想,這是不合乎教育教學規範的。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學生,課堂教學照樣可以很成功。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

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引入和形成過程;3、聽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5、聽好課後小結。

“思”指學生思維

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追根溯源地思考,善於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

“記”是指學生的課堂筆記

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點、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後思考題。

作爲知識的數學,學生走出校門不到幾年就忘記了,唯有深深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思想、研究方法等,這些卻隨時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正是讓學生有目的地領悟數學的精髓。改造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讓課堂飄蕩着研究性學習的芬芳,讓學生成爲主角,教師成爲配角。這樣絕不是否定教師的作用,恰恰相反,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或者說是一個挑戰,他需要教師具有更先進的教學思想,更高度的教學責任心,更深厚的教學功底,更高超的教學藝術。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地調整教學,不能根據設計好的教案教條地執行。

“用愛去懲罰學生”也是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感悟之一。懲罰要講究策略,不能採取粗暴的手段;倡導自我懲罰——讓學生爲自己的過失負責,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口頭說教是理論,懲罰是實踐,而教育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們給學生制定了很多規則,實際上不妨讓學生自己去制定各種制度,罰的內容和形式也由學生自己制定,慢慢的讓學生形成共識:人要爲自己的過失負責;獎勵性懲罰——讓美的心情到永遠,獎勵懲罰並不是遷就,而是走曲線培養學生知錯必改的精神,其目的是告訴學生,做事,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做特定的事情;懲罰要注意時效性,及時的懲罰能使學生的不安、內疚等體驗更深,能使他們更清楚地看到錯誤造成的後果。在實際的教育實踐中,我們忌提“懲罰”,因爲它極易被誤認爲“體罰”。但適當的懲罰的確是幫助學生克服和杜絕不良行爲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方法。只是應該講究懲罰的藝術,要用愛去懲罰學生。在“懲罰”學生方面,有時候覺得很困惑,不知道什麼樣的懲罰才能收到預想中的效果,才能讓學生“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去嘗試,去改進。

總之,任何學科的教學,我們都應該先認真想想,我們的教學應該追求什麼?然後將各種知識有機整合,把內容更爲經濟、更爲活力、更爲簡約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以低成本取得高收益。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闢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爲榮的事。如果在學校裏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於衷,沒有爲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麼,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的心裏。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裏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於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於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後,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爲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瞭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於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於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願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着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於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於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着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係。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悅。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爲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這句話出自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潛心閱讀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諄諄教導,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總是充滿信心……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有兩點給了我莫大的啓發和思考,使我受益匪淺。

其一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語文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其二是“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結合往日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5點培養要求。

1、讓孩子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2、訓練孩子善於“聽”的能力。

3、不要讓孩子的時間太充裕。

4、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

5、訓練自我控制能力。

以上只是我在看完這本書之後的一些初步感知,今後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探索,早日達到一個優秀老師的標準。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之前細細品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完此書,我覺得深受啓發,收穫良多,在書中他大家提倡閱讀的重要性。尤其提倡教師和學生要多讀書,以下是我對此的一些體會,可能還很不成熟,提出來和大家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讀書可以提高學困生的成績。他認爲:“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好像“什麼都學得很差”。我一直認爲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認爲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課文讀熟,把生字都認會,要背的課文能默寫出。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還是不能進步,學過的生字轉眼就忘,讀起課文疙疙瘩瘩,語句不通,更別說寫好文章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侷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扼殺學生的腦細胞?至少我們的做法讓他們失去了學習的樂趣。看來我們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爲這些學困生打開另一道知識之門,也許他們會在這裏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生需要讀書,教師則更需要讀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們教師不應該滿足於教給學生一本教科書,要結合現代生活信息詮釋教材,以創新精神指導學生思維。哪怕是指導班級活動也要有新穎的形式、主題。“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的取得,無不需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如潺潺小溪,每日不斷地注入思想的大河。唯有自己的寬廣才能培養他人的多才。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要永遠保持活力,就得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忙着批改作業、教育學生、上課、聽課,有多少時間在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雜誌在閱讀呢?只有在寫論文、寫計劃時,纔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鑑的文章,從繁重的工作中擡起頭來,其實閱讀教育理論專著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如哲學一樣,學懂了指導性的著作,有了深層的方法論的積累,很多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就會迎刃而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教師的進步源於讀書,教師的幸福源於創造。經常讀書和思考,能夠使人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作出反思,併爲自己的今後指引正確的方向,豐富自己的理論經驗。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當然,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纔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爲學習的典範。

師生共讀書,用書本點亮知識的火焰,用書香浸潤自己的人生,這正是與我們努力打造書香校園這一思想相符合。

讀一本好書,就像在聆聽良師的諄諄教誨,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更是如此,他像一位摯友,平易近人,娓娓道來,讓我在“潤物細無聲”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以上談到的僅僅是蘇霍姆里斯基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其中還有更多的精華等待我去發掘、領悟。最後,讓我用書中的一組詞語結束今天的發言,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蘇霍姆林斯具有執著的教育信念和頑強的工作作風。自從1948年被任命爲帕夫雷什中學校長後,他的教育才華就愈益明顯地展示出來。到50年代中期以後,他已成爲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躍在原蘇聯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鮮明的獨創性和革新精神,從不拘泥於傳統的陋習,緊緊把握時代的發展脈博。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經驗與理論著作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在他一生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既當校長、又當普通教師;既教課,又當班主任;既做具體工作,又搞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勤奮務實,筆耕不輟的傑出人物。這就使得他能從學校工作的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觀察、瞭解、分研究有關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種現象和問題,避免理論與實踐中的片面性,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將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較爲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從多角度論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養共產主義建設者”,“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聰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要把青少年培養成爲“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社會進步的積極參與者。”關於智育。他認爲智育就其本質與任務來說,包括給學生以系統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世界、發展智力等方面。他提出了學生的知識要建立在廣闊的“智力背景”上,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其中包括:給兒童上思維課;開展課外讀書;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參加課外小組活動等。關於體育。他說:“對健康的關注,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關於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純潔、精神豐富和體魄建全的有力源泉”。 關於勞動教育。他明確指:“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偉大、光輝的一生給我的最大啓示是,教育工作者應深入教育教學第一線,做深入細緻研究工作際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時刻不應忘記肩負的理研究的使命。

總之,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論述,既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任務。在論述教育時,既強調了教育的“相對獨立職能”,又證明了在實施過程中必須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穫頗多。作爲著名的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孩子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工作的認真和執着,無一不再感動着我、召喚着我,讓我思考我應該如何做好一名教師,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時,書中寫到: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區培訓班的學員、區教育局視導員都來聽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啓開了一個窗口,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祕。像這位歷史教師這樣的人,我在自己的區裏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們從來不抱怨沒有空閒時間。他們中間的每一個人,談到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會說是終生都在備這節課的。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教育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爲20:1,30:1,50:1。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變得越來越小。這裏的問題還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數量可以轉化爲質量:襯托着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爲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師在講三角函數,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數上,而是放在學生身上:他在觀察每一個學生怎樣工作,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方面遇到哪些障礙。他不僅在教書,而且在教書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讀書的重要,教師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優化自己的教育教學方法,使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優秀的教師;學生通過讀書擴充相關的知識,產生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科的發展志向……

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興趣需要和發展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相關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大海。讓我們所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知識的比例爲10:1,20:1,30:1,50:1,100:1……在教學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點主要不是放在知識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觀察每一個孩子怎樣學習,觀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礙,如何引導孩子探索解決遇到的問題。不僅關注教書,更關注在教書過程中給孩子以能力上的鍛鍊,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提升。

讀書,作爲教師備課的關鍵能力,能夠給我們帶來一片知識的海洋,讓我們隨處可以取水豐富我們的教育,滋養孩子的成長。

用一生備好每一節課,讓讀書成爲自身的需要。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100條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只是知識上的給予,更多的是要付出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爲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爲我就屬於這種類型。因爲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白天上課備課,晚上還有晚自習,哪有精力讀書?”從書中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他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教師只有懂得一些課堂上並不學習的東西,才能使自己的視野變得寬廣,才能成爲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於自己所備課的教材內容上,因爲那樣會使課堂變得缺乏情感,學生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

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在於:教師工作的對象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爲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捷發展的今天,教師爲適應社會的變化,面臨着許多挑戰,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

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中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爲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爲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多少位普普通通的教師都是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又有多少位名師在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會講述從這位大師身上汲取的教育智慧。他就是——蘇霍姆林斯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當代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於烏克蘭共和國一個農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讀於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函授部,畢業後取得中學教師證書。1948年起至去世,擔任他家鄉所在地的一所農村完全中學——巴甫雷什中學的校長。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8年起任蘇聯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1969年獲烏克蘭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功勳教師稱號,並獲兩枚列寧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等。蘇霍姆林斯基在從事學校實際工作的同時,進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論問題的研究,寫有《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帕甫雷什中學》、《公民的誕生》等教育專著,立志從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一個好的學校管理者,一定要有科學而明確的教育思想。校長不應該是“行政幹部”,而應該成爲教育思想家和教學論研究家,是全校教師的“教育科學和教育實踐之間的中介人”。他認爲,教育思想應該以“如何促進人的發展”爲核心,任何教育思想都應該來源於實踐,在充分吸收的基礎上再次加工創造,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或教育信念”。好的教育思想是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優秀的學校領導必須是先進教育思想的創造者和教學工作的榜樣。他在學校管理上堅持民主的原則,採取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的工作方法,將在教學和教務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彙集到一起,召集全校工作者共同討論,將結果凝練成學校的意志,再推廣到每一個學校工作者身上,成爲他們身體力行的嚮導和學校認同感的一部分。恰如他所倡導的那樣,“領導普通學校的藝術就在於:用統一的教育信念把低、中、高年級的教師團結在一起,使他們共同關心學生的學習,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創造像一條條永不枯竭的溪流,彙集成集體技巧、集體經驗的巨流。”

每每細讀書中的段落,大師的教育智慧,都給我以深刻的啓迪。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

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喚醒人,賦予人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合格的大學生,不是從學校裏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掌握了持續學習的有效方法。富蘭克林發現,培養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基本能力與知識的訓練至關重要。這些能力與知識,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於公衆場合,大大方方站出來,口齒伶俐而清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能夠不插話不打岔,精確捕捉住對方話語的要點。

二是閱讀能力,會讀書而不死讀書。富蘭克林認爲,書本上的文字,並不能夠表達撰寫者的思想,真正具有閱讀能力的人,要能夠讀出文字背後的人性邏輯。

三是嫺熟的寫作能力,能夠敏捷的組織文字,疏理自我,表達自己的思考及智慧。

四是認知世界抽象法則的能力,具體來說就是數學能力。能夠把現實的問題數學化、數字化,發現日常思維無法看到的真相。

五是掌握現實的物理法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確定的,但不確定中卻隱含着確定性,把握住這種確定性,人才能夠獲得自由。綜上五點,構成大學學習的基礎。

構成一個人基本的能力,構成一個人知識結構的廣度。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書中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出僞君子。”人常說:一個人沒有知識是次品,身體不好是廢品,品德不好是危險品。可見,作爲一個人,這三樣哪樣也不能夠缺,但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道德行爲了。因爲縱使一個人有很淵博的知識,很強壯的體魄,但如果德行敗壞,那他只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現在的社會,由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各種思想潮流的侵襲,以及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青少年涉世未深,自控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還沒形成,極易受到暴力、金錢等不良思想的誘惑和侵蝕。再加上現在的孩子不比我們小時侯了,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裏怕化了,他們在物質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但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沒有理想、目標,缺少責任感,自私、任性、惟我獨尊,尤爲突出的是在道德行爲上的嚴重缺失,既少尊師重教的意識,也缺少愛父母、友同學的心理。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道德教育刻不容緩,責任重大。

教育要做的,就是給教師和學生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個開闊無垠的精神視野,讓他們對人的內心複雜性有更爲深切的體驗,不但要了解生命的偉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豐富與人性的豐厚。感謝經典,感謝大師,正是在與經典的對話中我找到了身爲教師的發展方向,在與大師的交流中找到了適合學生髮展的特色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歲月流金,經典永恆。今年寒假有幸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一經典著作。時隔五十多年的今天,雖然教育的形勢已不同於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那個年代,但是當我翻開書的那一刻,他亮閃閃的教育思想和樸實無華的語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給教師的建議》中第18條是:學習之母不應變成後孃。孔子在《論語》中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雖然複習是學習之母,但是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位本來慈善的母親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後孃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學生被迫在短時間內完成超負荷的複習內容,導致其身心俱疲。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反而傷了身體,乏了興趣。學生在學校裏不僅僅複習一門課程,還要學習其他功課。回想起自己從教以來,也曾犯過類似的錯誤。現在再回頭看,這確實是一種老師累、學生苦,又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做法。針對這種情況,蘇霍姆林斯基給出的建議是:根據不同課程和具體教材的特點,佈置不同類型的作業,採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複習理科類科目時,可以採用綜合複習法,以完成實踐性作業爲主。在複習文科類科目時,則要撇開教材,不看細節,仔細瞭解主要內容。在本條建議的最後,蘇霍姆林斯基還介紹了自己常用的一個小技巧:要求學生在筆記本專門留出的空白邊上,用紅鉛筆記下應當永遠記住的內容,以便他們翻閱課堂筆記時,可以複習。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建議告訴我們: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雖然,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複習方法;但是,應當遵循的總原則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學科的知識習得特點,又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夠既達到複習的效果,又保護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在這條建議的背後,我看到了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的愛。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對教育充滿了愛,對學生充滿了愛。因爲他愛學生,所以纔會處處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來思考和解決教育中的問題,纔會抓住了教育的本質,纔會寫出這麼偉大的著作。

其實,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不必要的學習負擔,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也是愛學生的表現。寓教於樂,讓老師教得開心,學生也學得開心,這纔是教師在教學上對學生的真正關愛。

蘇霍姆林斯基作爲一代大師,他沒有用居高臨下的方式,進行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口吻,將其三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讓我們感受到了教育的親和力和滲透力。作爲後輩,我會繼續向大師學習,不斷地充實和豐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踐行教育人的使命。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蘇氏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其實類似的觀點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則,只是我們往往口頭上無比的尊崇,而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卻一再地踐踏罷了。

學生是人,不是工廠裏的產品。教者尊重學生不妨從尊重他們的現狀做起,爲每一位學生確定適合他自己的"臨近發展區",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自信地發揮出他的力量和潛力,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最後,在這條建議中我對提到的分層教學和分層作業很感興趣。在教學中我也一直努力嘗試,但我的做法一般是:在課堂中,完成基本知識的同時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在作業中,呈現思考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練習。反思這些方式,好象都是使優等生更優。怎樣在課堂中採取分層教學,使得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書中所提到的分組方法會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這一直是困惑我的問題,還急需通過多方面的學習和教學實踐的摸索唯如此,方能不誤人子弟,方不致成爲教育的罪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有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瞭解和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同時也爲我解答了一些長久存在於我內心深處的關於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也爲我今後教育教學提供了幫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邊讀邊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體會,下面就談一談我的體會:

在每一個假期中,我都認真研讀教師用書,鑽研教材,並且挖空心思尋找大量與學生實際相聯繫的素材,運用於教學中,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在學習中他們的興趣很高,都能積極參與進來,並且能夠舉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練習卻不盡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課時,再提問上節課的內容,會出現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有些模糊,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課時,學生們並沒有出現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時也沒有困難,爲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是新課改理念出現了問題?還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這個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時我甚至想幹脆用老教法-----直接給學生講知識,別讓他們自己發現算了,這樣最其碼他們能死記更背住。

但自從讀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後,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因爲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爲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不管課堂上所學的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總還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實際作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再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嘗試馬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

比如說:上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們能夠運用將兩個因數擴大爲整數,用整數乘法計算,再將積縮小回去,解決小數乘法的問題。這樣好像是學生們已經理解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但是理解並不意味着已經牢固掌握。在講解以後,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新講的內容。打開練習本算一算,說一說計算過程。經過這樣的自我檢查,許多學生髮現自己不能復現老師剛纔講的過程,不能把方法重複一遍。學生在深信自己忘記了講解中的某一個環節時,就會去與同伴交流,但在這樣做以前,他還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生會自然的把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紮實。

在讀了這一章節後,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師。記得我剛上班時,我和一位老教師一起教六年級,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聽同學說,這位老教師每節課都要留出15分鐘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一節課40分鐘,除去引入、學生探索、進行一定的練習後沒有空餘的時間,哪有時間來進行15分鐘的當堂練習。看來她一定沒有好好的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讓我真正理解了這位老教師的做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儘量縮減自己的教學時間,留出一些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我檢查的時間,這樣會縮減學生間的差距。

我相信這些時間不會白白浪費,它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了。

隨着學生進入四年級的學習,我發現我們班有一些學生已經跟不上了,看看別的學校的成績,人家是那麼的好,難道是我自己的教學有問題嗎?不是說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嗎?不是說學生的差異是沒有多少的嗎?今天我看了《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讓我釋然了,原來每一個班級內的學生腦力是有差異的,並且差異是很大的。

爲什麼在教學中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呢?如何解決這樣的差異呢?《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都爲我們講解的很清楚。

書中進行了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就更長久、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成就。這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學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教育教學規律。在學習成就上來說,不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就都是一樣的。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關於因材施教,關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發展不同學生的智力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進行了分組教學。他們將學生分成了五組。第一組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對這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給這些學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的腦力工作。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序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也就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在佈置作業時,老師按照大綱要求進行佈置就行了。

第三組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住的習題,但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解答時,老師千萬不可催促他們,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五組是外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就會中等難度的習題。老師要爲他們專門另先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看了這些我釋然了,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學生。今天在教學中我了也要試着進行分組教學,希望我的學生在我的教學中能夠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開學初,收到了學校領導的一份厚厚的禮物,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是《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一個學期都在慢慢品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本30年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書,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吸引着我,一句句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再次震撼着我,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深深地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教育素養包括很多方面,我認爲最重要的應該是專業方面的素養,教師應該知道你的專業學科最複雜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核心內容是什麼,學生應該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這樣教師才能超越教材,成爲真正的教育能手。想一想自己剛任教的幾年裏,認真地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記在一個小小的紙單上,生怕把哪個內容知識點忘掉,結果我把教材內容講完了,而學生卻一點興趣沒有,對知識也似懂非懂的,現在我意識到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在自己思維和教材內容上,卻把學習的主角——學生丟在一邊。

蘇霍姆林斯基說“這是因爲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的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非常困難的,他的講述也缺乏情感,兒童就不會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整理地理專業教材,關注地理前沿熱點問題,研究地理核心內容,尋找地理最基本的地理學習技能,這樣思路慢慢地展開,課堂不僅僅侷限在教材上,而是抓住地理核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教育素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課堂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一個鼓勵的眼神、關心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這次做得很好”,一個肢體的動作,拍拍肩,握一下手,如果老師不能和學生有心靈的接觸,那麼孩子們就難以和你達成共識,無法對你、對你的學科感興趣。

“教師素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善於在兒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過程中,在遊戲、參觀、課外休息時間內觀察兒童,以及怎樣把觀察結果轉變或體現爲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對於兒童的認識首先是由觀察開始的。”可能也有很多教師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那就是我觀察孩子,可是有時還是不能明白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大學裏也學過心理學,可是在實際中卻得不到應用,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也曾迷茫過,直到看過中學生心理書時,才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他們的言語表達方式,行爲方式,思維方式都和成年人不一樣,大學的心理學是比較寬泛的,當你的教育對象發生變化時,你得了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爲。

於是開始潛心鑽研中學生心理方面的書籍,慢慢地也能理解孩子們有時很反常的行爲,其實是證明自己的成長,老師需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們的叛逆、情緒,甚至不違反大原則的過錯。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的人生字典裏多了“讀書”兩個字,多了“思考”兩個字,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記得一個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

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語,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