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

讀了《給教師一生的建議》一書,我受益匪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想我會運用書中的知識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經驗積累,在此談談自己的幾點讀書感悟。

一、培養讀書興趣

作爲一名教師,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可說到收穫卻不大。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鄭傑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博覽羣書,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

二、探究教法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作爲一名教師,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贏得自身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學習、更新觀念和知識,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吸取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競爭力和教育教學的能力。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因此,教師必須不斷讀書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

三、更新知識

知識是需要時時更新的,老的東西總會被淘汰的。教師肩負着教書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師不能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不能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教師就有可能被學生看不起,在學生眼裏成爲“老古董”。這樣教師在學生眼裏就失去了威信,而威信是維繫師生關係最牢靠的鎖鏈。知識越豐富,講起課來內容就越生動有趣、海闊天空,教師的魅力在於通過活化了知識的積澱,所形成的諸多良好的品質:個性、修養、風度、氣質、幽默感,對人的尊重態度,以及對真理的追求與敬畏。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爲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曾經深刻而積極地影響過許許多多的教育教學工作者,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可以斷言,今後,它還必將積極而深刻地影響更多教育事業的後來者。它的價值將穿越時空持續存在!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述非常豐富,我沒能夠一一拜讀,即使是他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我也只是初識皮毛。不過即便只是如此,該書對我的影響也是震撼性的:原來,教師是可以這樣當的,書,是可以這樣教的!做爲教育戰線上的的教師,在平時的學生工作中的疑問、困惑是很多的。通過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讓我深受震撼。

這本書是在一個個真實的實例中,孕育出來的教育實踐經驗。這些實例,不正是我在平時的工作中遇到過,困惑過的嗎?就說第一節吧,蘇氏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

我們自己的國情和歷史決定了我們這樣的教育方式。現實,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適應我們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更加快樂的成長。我想這不僅使所有學生的願望,也是所有家長和老師的願望。我們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體狀況、不同的興趣愛好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對他們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一一熟知,這樣在課堂上能“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可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慮到這些因素了?仔細想來,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按照教師用書上的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同一個學習要求、要求他們完成同樣的作業、自然也會用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文章裏所說的情況,有些基礎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學生來說,他們很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這裏學生沒有錯,這是教師沒能注意到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沒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們都明白孩子的壓力,而我們在此基礎上,卻不能爲孩子緩解壓力,這就出現了學生逃學、上網聊天、沉迷遊戲等狀況的出現。看來,新學期的開始,也是我們教育反思的開始,在新學期的教育工作中,我會多鼓勵家長與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談,畢竟網絡的虛擬世界是複雜的,我們的孩子能夠大膽的與家長交談,會比與網上的陌生人交談安全的多。讓不與家長交談的孩子開始與家長交談,讓與家長交談的孩子,更多的與家長交談。以此,緩解學生的壓力,緩解我們都不想出現的厭學情緒。讓孩子,自己主動的來學習。學生們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祕密出發的,到時候那些基本知識就自然而然地成爲你所需要的,會纏住你,讓你印象深刻。

長久以來,家長說“學生不願意與家長溝通”,“一提學習,就發火”,“家長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學習到很晚,電視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爲什麼不見學習成績提高?”……以前,我們老師,總是和家長討論如何鼓勵、;鞭策學生學習的問題。現在看來,我們也有必要換一個方式,換一個角度了。我曾經在與學生聊天的時候,也聽學生說過,學生和家長、老師之間,沒有真正的平等。所謂的平等,只不過是空談,當學生真把心裏話說出來的時候,家長或老師就開始批評說教了。這就是一個陷阱,一個不平等條約。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我想,今後,讀書將成爲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來讀了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覺得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與體驗。

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責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榮的,教師有教師的壓力,教師的痛苦,但也有教師的樂趣、教師的意義。要做一個好教師就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善良的心、美麗的心,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陽光的教育行動。讓我們以此爲目標做爲對自己的鞭策。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3

×,上海市北郊學校校長,中學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青年校長,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他對社會轉型期校長角色變遷、教師身份變化、學校生存和可持續發張、師生的生命質量與人生幸福等問題,進行了諸多有價值的思考和實踐,因其觀點新銳而獨特,被戲劇性成爲“另類校長”。

世紀老人冰心曾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之前讀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匪淺,最近到到書店轉了轉,看到了×老師的給《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他在書的代序中很謙虛的說,不妨一讀此書,這是一本無害的書。大體看了一下書目,感覺不錯,就讀了讀。

×校長在文中提到一百條建議,每一條都讓人受益匪淺,尤其是下面幾條對我的啓發更大。

首先,教師要有靜氣。

有的人一身匠氣,只知機械地幹同樣的事,幹得毫無生氣。他們眼中的工作,僅僅是要完成的任務,爲了完成任務,只習慣於從過去的經驗中去搜取營養,在這種消極態度下,人們形成了一種定勢:凡事都可應付,只需照老規矩辦就是了。有的人沾滿俗氣,或者叫市儈氣,又叫小市民。他們遇事總先考慮自己的得與失,不斤斤計較一番,他絕不罷休。有的人躁氣,這種毛病許多人都有,躁氣就是浮躁之氣,千起事來冒冒失失,想急於求成,沒有多少事情能幹到徹底,卻急於表功,事情沒有幹完,就要評這許那。

教育是長期投資的事業,教師乾的工作需要紮紮實實,點點滴滴,任何包裝、宣傳、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薰陶,一本本作業,一句句話語。所以,教師要的是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備每一堂課,靜下心來批每一本作業,靜下心來與每個孩子對話;靜氣就是要靜下心來研究學問,靜下心來讀幾本書,靜下心來總結規律,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靜氣就是要靜得下來細細地品味與學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樂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義也在其中。靜氣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會是另外一番景緻,工作也會是另外一番景緻。

靜下心來,受益的是學生,受益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而最終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爲年輕教師,有的是滿腔的熱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確需要靜。需要靜下心來備好每一堂課,批改每一本作業,讀幾本好書,總結一下自己的不足,細細品位與學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嚐作爲老師的樂趣。何樂而不爲呢?來,一起放飛心情吧!

其次,教師要學會做減法。

這一點其實與我們學校老師們口頭上流行的要學會“偷懶”相似。那麼,在重壓之下,我們教師該如何正確偷懶,如何把減法做得更好呢?

減掉那些不合目的的勞動。教育目的是什麼?這是做教師的首先應理清的。教師的目的在於促進孩子發展,這是教師目的的全部。一旦將其他目的摻雜其中,尤其將個人目的混入其間,則會帶來無盡的苦痛。

減掉那些無效用的勞動。教師的勞動嚴格地說是腦力勞動,教育的智慧首先在於運用智慧減輕體力的勞作。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思一下自己的一天,我們會恍然發現我們有許多事情白做了,有一些事情做下來卻起了反作用,我們爲無效勞動付出了青春與心力的代價。

當然了,做減法先要做加法。在我們的頭腦中加入知識,用知識來修煉智慧;在心靈中加入理性,用理性指揮我們的軀體。人只有在克服了盲目和情緒化反應之後,才能在繁瑣的事務中找到一個支點,依靠這個支點,我們才能揮灑自如,遊刃有餘。還記得,當時教某班的時候,我對班上不完成作業的同學的要求是可以只完成一半或三分之一,但要自己認真完成。連續幾天,這部分同學的作業都做了一半按時交了,我也都很滿意,並在班裏表揚了他們。課堂上,他們也聽得認真了,不斷受到老師們的表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你用“加法”不奏效時,爲什麼不試一試“減法”呢?

再次,教師應享受生活。

不僅是教師,人——作爲人都應該享受生活。看到這一條我不僅想到,以前看到的一則報告,現在教師的平均年齡只有六十幾歲,遠遠低於人口的平均年齡。有十分充足的證據證明,我們的許多先輩活的比我們幸福快樂,儘管我們已遠離了饑荒,先人們沒有,在我們今人看來祖先們簡直生活在地獄之中,分析原因,我們現在人的工作壓力太大了。作爲一名教師,每天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完成,既然我們不能改變現在的生活,我們就要想方設法適應現在的生活,享受我們的生活。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每天與孩子接觸,班上不乏優秀的學生,聰明好學,討老師喜歡,但也有調皮,不愛學習,經常跟別的同學打架,讓老師頭疼上火的學生。作爲一名教師,只憑自己一己之力去捍衛學校這一塊自由而悠閒的天地,我們甚至根本就沒有權利阻礙質樸、而天真的孩子們的生活。他們不應過早的參與角鬥,他們太過弱小,他們正處於做夢的年齡,請勿打擾。我們每天與孩子打交道,用心去愛我們的孩子,給他們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建立老師的威信,以誠相待,,尊重學生的選擇,把思考的空間留給學生。當學生犯錯時,耐心的批評教育,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老師在書中指出,“對教師而言,享受勝過有着天生的有利條件。只要我們打開所有的感官。”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我們每天與最快樂的人打交道,享受我們的生活,我們就會童年常在。

最後,教師要有寬容精神。

寬容很不易,才成爲一種美德。如果我們在教書時,只認了教科書和大綱,卻容不得半點質疑;如果我們只守着自己習慣的教法,藉助於習慣的手段和方式,拒絕一切新的想法和創意;如果我們聽了某些宣傳或說教,認爲某種教育理論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確或惟一必須信守的,那麼我們還是不寬容。

當面對每一個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們時,如果我們只以個人的眼光去取捨,唯獨偏愛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髒孩子、調皮的孩子、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那麼我們尚不具備寬容精神。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邁入了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進入這個世界的資格就是具備寬容精神。寬容不易,才使寬容成爲美德。

寬容不僅在面對異己時有用,對自己的衝突着的人性而言,寬容意味着造福於自己。寬容會使我們掙脫身心的一切束縛,使我們每一天都很自由。陶行知先生忠告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讓我們教師學會寬容,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寬容也會使我們教師處事變得更加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爲以人爲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

一百條建議,一百個法寶,似陽光,如雨露,滋潤着我乾涸的心田。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讀出的更多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迴音。作爲一名平凡的教師,此書讓我感動,更讓我深思。但願在此書指導下,我們能以一顆平靜的心,寬容的精神,享受我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4

在教師進修學校的號召下,我利用課餘時間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這本書的多篇文章,每一條 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 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 娓娓道來, 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 提高水平。 感受頗深, 啓發非淺,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

教師對美好的事物應保持敏銳的態度。教師面對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銳,纔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爲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爲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爲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

學生作爲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應該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爲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爲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必須注意幾點:

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

二、尊重學生人格;

三、懲戒應合理並公正;

四、懲戒要符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爲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己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己獲益匪淺。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5

通過讀書,使我深刻體會到,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要做好本職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從“我”做起,從“心”做起!

一、一切始於責任

責任心比知識能力更重要。樹立責任心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更是我們作爲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是培養人的工作,小學教育是啓蒙階段,小學生善於模仿,而不善於辨別是非,他們心靈純潔,可塑性很大,對於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們都會去效仿,如果他們遇到的是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無疑是打下了良好的奠基石;而相反呢?我們姑且保守地計算,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三年教出一批(五十名)學生,那麼工作三十年就會有五百名學生受到大小程度不同的影響。有人說:責任,人人具備了它,一個民族將振興;一個民族具備了它,一個國家將走向繁榮。而作爲教師,有了責任心,你將影響的也許會是一個人的一輩子!一旦我們有了較強的責任心,那我們就擁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它就會如花朵綻放,清香四溢,它就能使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化爲有利因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敞開心扉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孜孜以求,刻苦鑽研。

我認爲,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我們就應該把它看做一份光榮的事業,必須樹立起應有的責任心,擔負起這份責任,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計報酬地工作着,享受着這份責任所賦予的快樂。

二、嚴於律已,爲人師表

如今的我,走進教師行列已十幾年,也當了十幾年的班主任,每一次的家訪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每一位家長對子女殷殷期望,也越來越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的重大。我努力加強師德修養,爭取成爲學生學習的楷模。因此,我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我要學生每天早讀午寫不能遲到,自己就堅持每天提前十分鐘到教室門口,不管風吹雨打或身體不適都從沒更改過。開始還有個同學遲到,但當他們來到教室,看到老師已在教室等他,心裏很不是滋味,慢慢地也就能準時到校了。我要求學生書寫工整,消滅錯別字,我就利用課餘時間練寫粉筆字,做到板書秀麗簡潔,作業認真批改,及時圈出錯別字,並示範一個正確的字讓學生對照改正;在寫《學生手冊》中的評語時,我先打草稿,反覆修改,注意用詞準確,書寫端正。我要求學生禮貌待人,五講四美,我自己就先以和藹可親的姿態出現在家長、學生面前,主動和家長交流教育學生的經驗,及時瞭解情況,從不擺架子。批評學生注意方法方式,以理服人,使用文明用語。這樣,學生就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記得那時當一年級學生的班主任,學生特別愛模仿,許多家長都對我說:“老師,您真是教育有方,我的孩子回到家,總是模仿您的樣子當小老師,連說話的語氣、走路的樣子也在學呢!”聽到這些話,我的心情無比舒暢,也真正體會到:“嚴於律已,爲人師表”的重要性。

三、堅持學習是切實提高質量的保證

都說教學相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必須學習,才能跟得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我們要引導我們的學生面向未來,走向世界,我們自己就要先一步地探好路子,纔有可能扮好領路人的角色。把握每個時機給自己充電加油,做到每時每刻都是最佳狀態,才能迎接挑戰,上好每一節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若是連我們自己都無法走出這一步,我們的學生又怎能跟得上世界前進的步伐?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未來與希望,教育好下一代的責任落在我們的肩上,任重而道遠,我們更應該責無旁貸地讀書,教學相長,充實自己。

自古以來,人們把教師稱爲“園丁”、“蠟燭”、“人梯”……把教師說成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這一個個光榮的稱號不正是人們對我們滿懷的期望嗎?我們只有把“提高質量”始終放在心上,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才能不辜負人們託付於我們的重任啊!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6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爲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爲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爲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裏,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說,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爲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

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

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裏,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諮詢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讀,那麼讀又是爲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裏,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7

這段時間閱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數學新課程標準》爲數學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活力,帶來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發展和需求的,但是,我們卻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都似乎變差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到底應該追求什麼呢?文章作者說到:"把複雜的數學知識教得非常簡單明瞭,讓數學課散發數學特有的魅力纔是數學教學所應該追求的境界。因此,數學課只有追求更高層次的簡約求實的境界纔會徹底解放學生,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個性,爲學生的教學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節課40分鐘,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以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的認識》爲例,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就是解決來自學生的三個問題:①學什麼內容?②分數的意義是什麼?③爲什麼要學?(學了有什麼用?)作爲教師把握了這三個核心問題,也就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課堂內容就相當清爽、簡潔。其實,教師若能抓住這三大問題,教學內容就一定能處理得得心應手。

其次,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爲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學生大半天摸不着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比如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平均分餅,動手操作,瞭解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聯繫和區別。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知識。教學過程簡潔明瞭,輕重得當,沒有那種費盡心機聯繫生活只爲理解某一概念的做法,收穫甚好。

再次,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起初,多媒體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實踐證明,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會削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我們還是要以常規媒體爲主,多媒體爲補。有些教師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到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好課的思想,這是不合乎教育教學規範的。關鍵時候可以用用,比如:一些幾何知識的教學,像圓的面積,把它等份成32份或64份時,這是我們實際較難操作的,用多媒體顯示就比較好。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學生,課堂教學照樣可以很成功。

總之,任何學科的教學,我們都應該先認真想想,我們的教學應該追求什麼?然後將各種知識有機整合,把內容更爲經濟、更爲活力、更爲簡約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以低成本取得高收益。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8

本書共分七輯。書中的建議是她們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內容全面,涉及幼兒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方面面。本書從文風上來說是親切的、可讀的;從專業上來說,是實用的、有益的、能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

在書的第三輯“聽孩子的話”中上海市宋慶齡幼兒園徐冰老師的一文《聽孩子的話 》給我留下了較爲深刻的印象。正如她在文中所說:“傾聽充滿了無窮的魅力。”雖然傾聽孩子的心聲對於幼兒教師緊張而忙碌的工作來說可能有點奢侈,但傾聽其實只需要教師作出一些小小的改變:如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和孩子聊聊天或聽聽孩子間的聊天,教學中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多互動、討論,有時可多追問一句“爲什麼”等,而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幼兒教師還要善於把握契機,去耐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解開心結、釋放情懷、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當孩子遇到傷心難過的事情,去聆聽孩子的心聲。

今天當班時,我發現小A坐在鋼琴邊,眉頭緊縮,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我走過去關切地問他:“怎麼啦?爲什麼不開心呢?想和我說會兒悄悄話嗎?”小A主動拉起我的手,來到閱讀長廊裏坐下。他悄悄告訴我說:“爸爸媽媽要離婚,我跟媽媽,媽媽讓爸爸給20萬,可爸爸不肯給……”可憐的寶寶!我把他輕輕摟在懷裏,輕聲細語地安慰着他:“這是爸爸媽媽的事情,相信他們會處理好的,無論怎樣你要知道爸爸媽媽心裏都是愛你的……”當小A離開我的懷抱時,他又恢復了往日純真的笑臉和清澈的眼神,我也舒了一口氣。是啊,作爲一名幼兒教師,要善於察言閱色,時刻關注每一個孩子,當他們傷心煩惱的時候,要主動去聆聽孩子的心聲,適時幫助孩子解開心結,釋放情懷。

二、當孩子遇到困難發脾氣的時候,去聆聽孩子的心聲。

小B是豆豆班的寶寶,正如他奶奶所說:“小B樣樣都好,可就是愛發脾氣,稍有不順,就哇哇大哭!”那如洪水般決堤似的突然爆發,真讓當班的老師有些措手不及。記得有一次元宵節,我讓寶寶們做小湯圓,做完後,讓他們自己數數做了多少個。正當大家分享成功的喜悅時,小B突然大哭起來。經過我的耐心詢問,終於瞭解了小B哭泣的原因。原來,小B做了許多小湯圓,可一時數不清楚,他就急哭了。於是,我就建議小B先給小湯圓排好隊,然後再一個一個數……當小B終於數完自己做的小湯圓,臉上露出帶着淚花的笑意時,我鬆了一口氣。是啊,面對這樣的寶寶,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必須沉着應對,悉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只有當我們瞭解了孩子的心聲,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促進他們快樂成長。

三、當孩子的作品(或行爲)不合乎常理的時候,去聆聽孩子的心聲。

小C是個活潑天真又調皮的寶寶。他喜歡畫畫。有一次,他在巧手坊作畫,藍天白雲、房子小花……顏色鮮豔、畫面豐富,佈局合理。我當即就表揚了他。可當我在講評時想讓他來介紹他的作品,卻發現原本清晰豔麗的畫面被黑色的線條繞得亂糟糟的,當時我真有點兒暈,但轉念一想,還是先聽聽他的說法吧。小C興高采烈地拿着畫上來介紹着:春天來了,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小姑娘在草地上玩,媽媽在家裏做飯,煙囪裏的煙飄出來了,飄呀飄呀,飄到了天空裏、飄到了草地上、飄到了小姑娘的身上……隨着小C的介紹,他的畫在我的眼裏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可貴的美,但我知道,其實更可貴的是孩子的心聲,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合乎常理的行爲或作品時,千萬不能主觀武斷,而要細細聆聽他們的心聲,因爲這樣你可能會收穫一份感動和一份欣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他們的心聲也是古靈精怪、精彩紛呈的。我們要善於捕捉契機去聆聽孩子的心聲,那我們的教育才會煥發生命的活力和無窮的樂趣。讀完這本書,我真的收穫多多。雖然我只拿了書中的其中一文來反思,但今後我還會細細品讀,慢慢回味,讓自己不斷從書中汲取營養,感悟教育的真諦、領悟教育的藝術、啓迪教育的智慧!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9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爲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餘,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繫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後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爲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後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爲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麼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繫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麼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採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着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爲抓手,學生每天疲於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爲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後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幹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築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幹部彙總,反饋於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採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後,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家校聯合,有利於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瞭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採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爲,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佈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薰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於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爲孩子的自覺行爲,成爲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0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着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鬆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爲課堂教學的行爲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啓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1

近日,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書中的許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讓我受益匪淺,特別是一些具體生動的案例讓我學到了很多,真是一本值得教師閱讀和學習的教育名著。

閱讀此書,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鮮明的、形象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但如果不合適的運用,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作爲新教師的我,這種錯誤也沒有避免,我總是認爲一堂好課是否精彩,要看這節課是不是“花哨”,看情景導入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包括在讀大學時,平時的試講活動,我們都想方設法地設計情景導入,意在讓這節課與衆不同。但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多媒體運用如果不恰當,反而會起到不好的作用。經驗證明:講課當中過分地追求激動人心的、鮮明的、形象的東西,會使學生過度興奮,這時教師不得不提高聲音,壓倒學生的喧鬧聲,學生就會更加興奮。其次,教師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因爲這關係到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及在頭腦中的保持,同時也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東西之間的內部的深刻的聯繫——這是激發興趣的奧祕之一。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用了一個比喻,把課堂的教學活動比作是師生建立的一座高樓,當教師將新的知識這塊磚遞到學生手上的時候,學生應該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並且它還應該站在遠一點看看,這塊磚與上一塊以及整個建築之間的關係,這樣他才能將這塊磚(新的知識)放好。要將已學過的知識變成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工具。讀了這條建議後,我以後的課堂要避免讓學生過於興奮,不要刻意地使課堂過於活躍,讓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很好地達到一節課的學習目標。

在“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中,那位歷史教師的話讓我記憶深刻,“對於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多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突然之間,我明白了爲什麼有的老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所以,讀書吧!我們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要把書當成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實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師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新教師更應該讀書,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那麼這個過程就少不了讀書,讀書使人進步,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那麼教師應該讀些什麼書呢,首先必須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讀懂讀透,把小學五個年級的英語書本通讀一遍,瞭解整個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識點,這樣不管教那個年級,教師都可以遊刃有餘,並對整個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瞭解知識之間的聯繫。其次要多讀關於學生真實案例的書籍,教師不光只會教書,而且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在教學中遇到突發情況,能夠運用教育機智靈活地處理。最後教師還應多讀世界名著,培養讀書人的氣質,不斷提高自己的涵養。

讀完這本書,我一直反思我的課堂,可能是年輕的原因,我發現上課老是有學生不認真聽講,而且還愛說話,影響整個的課堂氛圍,同一班的孩子,有經驗教師的一句話比我吼十句還管用,我開始反思自己,書中的那樣一個案例使我恍然大悟。例如,有些孩子上課愛說話,有些孩子上課愛做小動作,有些孩子不願意聽課,其實在抱怨孩子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們自己身上。讀了這本書,我仔細地反思一下自己,我的課備得充分嗎?我的課堂是不是激發了每一個孩子探索知識的慾望?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動了起來?是不是讓每個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這麼想想我發現,很多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就在我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就是我必須要做好的一件事,我所設計的每一堂課應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事可做,讓每一個孩子的思維都活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我的教學活動中來,這樣的課堂是令人嚮往的,師生互動的,氣氛熱烈的,和諧積極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有一種愉悅的心情,雖然我知道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來設計探索,有時候可能不會那麼盡善盡美,但是我不能放棄努力,我應該真正動腦筋來設計我的課堂,讓每個孩子都喜歡我的英語課。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2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闢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儘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爲榮的事。如果在學校裏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麼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裏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於衷,沒有爲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麼,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裏移植到學生的心裏。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於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裏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於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於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後,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爲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瞭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於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於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願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着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於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於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着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係。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悅。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3

一口氣讀完李鎮西老師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這本書,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平常在教學、在與家長的相處、與孩子們的溝通、與同事們的共事中的種種疑惑與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本書的淺見。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羣孩子,正因爲我們相處的對象不同,所以決定我們必須學會獨特的溝通方式。面對這一羣祖國的花朵,到底怎樣與他們相處,怎樣溝通、怎樣合理處理他們中出現的矛盾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呢?李鎮西老師說:“尊重”在人際關係中的意義是非凡的,人是有尊嚴的,因此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如果再說得深刻一些,作爲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對人的尊重。也就是說,尊重別人,就是一種民主生活方式的體現。所以,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或者在處理學生的各種“民事案件”時,一切以尊重爲前提定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管理好一個班級,當然要有班規,而且每個班都有班規,但從班規的制定到班規的實施中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往往處理得方式是不一樣的。那麼怎樣才能讓一個班的班規約束班級個人的種種言行,同時引領班級積極、陽光地向上呢?李鎮西老師的班級是這樣的:班規不僅管班上的孩子,還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師,違反班規者都必須按班規處理。自古以來人們都說:“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這,班規也是規矩,既然是一個班級,所以班級中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既然老師都能遵守了,那麼班級中的學生也自然不會做違反班規的事兒。這個班級必然是一個陽光向上、帶着積極靈魂的班級。要成爲一個好老師,必須是一個有愛心並且民主的老師。愛心和民主是李老師的教育觀念。愛心纔是教育的真正真諦,要有怎樣的愛心還必須學習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

總之,讀完李老師的書,讓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會向着這道光亮繼續我的教育之路。年輕教師《給老師的建議》讀後感一看見這本書的題目——《給老師的建議》,一瞥見作者又是蘇聯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幾分敬仰。蘇聯作爲曾經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教育領域有着獨到的見解和探索,很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賞析和學習。懷着這一份憧憬,抱着謙虛的態度,認真的把這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讀了個遍,覺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認同的觀點

1、學習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現爲:用一種形象的說法來表達,就是在科學基礎課程這個整齊的樂隊裏,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如果一個一個學橫沒有愛上一門具體的學科,一個具體的科學知識的領域,那就沒有個性的智力充滿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2、你對年長的同事們的經驗研究和觀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你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學,無論就教育的理論或者教育的實踐來說,都還沒有對人的個性——對他的創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養,對理想、興趣和愛好的形成,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說在對年幼兒童的教育上的缺點還不是特別的顯眼,那麼在對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個性則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4、我們深信:如果學生在少年期沒有遇到一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指導者,那他就永遠不能學會真正的思維。

二、聯繫實際

中職生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現實影響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們的思想不是很穩定;他們要求進步,但是他們的毅力不足;他們價值觀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現在我們的身邊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構成的主題是“學習上的後進生、品德上的後進生和行爲上的後進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羣體。當他們原有的美妙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脫節,從而養育了逆反心理。嚴重的失落感、差強人意的學業成績、家庭的漠不關心,加上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不少中職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爲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

三、反思與重構

作爲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肩上擔負的任務很重。我們面對的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獨立性強,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對社會的多種誘惑,缺乏理性的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學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從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幫助中職生明辨善惡。《給老師的建議》一本書中,第27條說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就是讓書籍填充學生的課餘時間,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所以,一方面,我們自我加壓,不斷更新變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愛學生,讓其有所作爲,在關愛中成長。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作者的這個觀點:“對於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儘可能多產生關於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着問題來問爲什麼,在他們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採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爲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

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麼,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範圍,那麼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後。”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4

我最近閱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就此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爲老師,我們應該給以學生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我有幾點體會。

一、 如何建立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認爲,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他們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我認爲這些看法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

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說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說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啓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爲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三、 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衆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四、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你的手下會越來越進步。 孫 豔 紅

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裏,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麼樣的勞動,而是指複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繫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這一條建議。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鑽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於鍛鍊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製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願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啓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市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

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即使是實驗室,有多少學校能真正重視它的建設呢?

建議第三十五條和第三十六條都是說培養學生記憶力的。

記憶力,不管對於學生的學習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凡在學習上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無一不是具有比較強的記憶力,那是如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呢?靠死記硬背能鍛煉出好的記憶力嗎?蘇氏在這兩條建議中做出也比較詳細的說明。在他的文章裏,他特別反對“死記硬背”,他會這種記憶方法“甚至會造成幼稚病,簡直會把人變成傻瓜”。

那麼他強調的是怎樣的一種記憶方法呢?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怎樣纔算是有理解的記憶,如何將記憶長久的保持下來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向老師們提出了一個建議,也就是要確定隨意識記和不隨意識記之間的合理比例。他說,假如我們把六年級學生需要記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麼學生就應當同時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幾倍的教材:3x。同時,這些不隨意識記的東西要和隨意識記的東西之間有一定的聯繫,雖然不一定是最爲直接的聯繫,但也要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由不隨意識記隨時能勾起隨意識記的內容。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隨意識記(比如閱讀的書籍)有助於使人的思想活躍起來。人的思想活動越積極,他的隨意記憶就越發達,他保持和再現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強。如果一個人思考過的材料比教科書要記熟的材料多好幾倍,那麼再照教科書去識記(熟記)就會是死記硬背。

在這裏,蘇氏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一個學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學習教科書的正課也就越容易。這種現象,想想也不難理解,一個學生學會了各個知識間的聯繫,他就會舉一反三,從而在他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識樹”,裏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識有了遺忘,他也會很快地從某一根枝條出發,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個所需要的部分知識。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建立起知識的整體概念,讓他所掌握的知識如中藥鋪中那一個個排放整齊而有序的藥匣子,如何需要哪種“藥材”,就會很快地抽取出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每一種知識所伸展的觸角都要有所瞭解,只有他的觸角伸得越長,他纔會很快地找到。“學前期和小學學習期,是爲牢固的記憶力打下基礎的最佳時期。應當注意的是,那些關於周圍世界的現象和規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讓兒童通過專門的背誦去掌握,而應當讓他們在直接觀察的過程中去掌握。”

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爲“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爲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爲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爲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衆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15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2條“教師的時間從哪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爲教師的我們經常覺得上班時間很緊,幾乎從早忙到晚,回家後還要處理一些工作。

而書中有的一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一位有三十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來聽課的人很多,他們本來都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照常規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的入了迷,竟連記錄都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學生一樣。課後一位鄰校的教師請教他:“您花了多少時間來背這節課?”他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十五分鐘。”

這段話使我從中獲益匪淺,教師的時間問題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