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

“這一切都歸功於讀書,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有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裏就邊得越來……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蘇霍姆林斯基語)”

又一次捧起大師的經典,想起初讀的時候,自己還是一個剛出學校的學生,懷着對大師的崇敬拜讀了它。教了近十年的書,當讀書成爲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知道的是那樣的少。

年少時總覺得教育是一件簡單的事,教師是一份輕鬆的活,教書的日子久了,越來越發覺做一名好老師不是那麼容易。就簡單的讀書而言,學生是一個裝不滿的水桶,自己永遠是被他們追趕的送水工。要想在課堂上成竹在胸,縱橫馳騁,不斷讀書是一條不錯的捷徑。社會的飛速發展,知識更迭的速度,讓人時刻感到知識的滯後。教科書的背景越發寬廣,學生的生活接觸豐富多彩,社會信息交流的通暢。作爲課堂教學的行爲主體,教師和學生應該有交流的基礎,從而也可以從學科知識的背景中取得相應的知識給予學生富有成效的啓發。

西漢的劉向有句名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教師雖然不言愚鈍,但讀書,可以讓你充滿內涵;可以讓你變得深刻。讀書,使你聰慧;讀書,使人明理;讀書,使你站得高看得遠,使你的見解和視野更加開闊。面對學生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感到不足,讀書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2

一直以來總覺得在學校大部分時間忙於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生。回到家裏,要忙家務,還要教育孩子,這些繁雜瑣碎的事往往令人感到身心疲憊,哪還有精力和時間去讀書呢?

我在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2、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一章節。若有所悟: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

作爲一名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生活是否充實,帶給學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一個知識豐富而淵博的教師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推崇,這樣的教師上的課,乃至說的話都能自覺的引領着學生,促使他們健康的成長。那些沒有積累的,光靠書本知識灌輸的教師,方法單一,底蘊不足,他們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爲一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因此,還是應該每天擠出點時間,閱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另外,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讀書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書中的種種閱歷、見識、思想,時時刻刻給予我們引領,提高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看法,從而使我們掌握正確而高尚的人生態度,不斷從課外閱讀中獲得營養,滋潤自己。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3

我最近閱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當前課改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就此我談談自己的體會。

作爲老師,我們應該給以學生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麼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裏我有幾點體會。

一、 如何建立師生友誼

蘇霍姆林斯基寫道:“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是要付出巨大的勞動,花費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認爲,要建立師生之間的友誼,只要帶領他們去參觀旅行,跟他們一起分享歡樂就行了,我認爲這些看法是錯誤的。建立跟學生的友誼,必須具有巨大的豐富的精神財富。缺乏這種精神豐富性,友誼就會變成一種庸俗的親暱關係,而這對教育是一種危險的現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諧的師生關係,就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與學生相處

記得自己上學時,對老師必恭必敬,對老師說的話也是惟命是從,不敢有半點不敬和懷疑。可現在的學生卻不同,他們和老師有說有笑,有時,老師不對的地方他們敢當面挑刺,和老師說話也總以一種同輩人的語氣,似乎老師在他們眼裏算不了什麼。一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學生的這種態度,但讀了此書,受到啓發:雖然學生是未成年人,認識問題有不可克服的侷限,但發揚民主卻是對學生權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體現對學生主體的尊重,在商量中實現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在建立民主的氛圍中,需要特別注意對話的平等,這是所謂商量的意義所在。民主作爲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和基本追求,也是社會理性的重要標誌。

三、 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書中衆多的建議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作者提到:“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因此,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四、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

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後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爲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我們每一位教師,能夠對待差生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有耐心,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生在你的手下會越來越進步。 孫 豔 紅

作爲一名小學教師,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師與學生應該建立一種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使自己在教師職業道德、教師教學行爲、教師教育教學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認識,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着作《給教師的建議》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4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較少,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我經常有一個疑惑: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一直以來,我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反思,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有時候瀏覽別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別人三天兩天都有更新,有時上面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卻變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羨慕。同樣是教師,我爲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篇課文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啓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書是不可缺少的。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較少,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我經常有一個疑惑: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一直以來,我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反思,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有時候瀏覽別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別人三天兩天都有更新,有時上面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卻變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羨慕。同樣是教師,我爲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篇課文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啓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書是不可缺少的。

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啓發非淺。

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纔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啓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

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個問題,那就是熱愛學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我深深地感覺到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爲了某種利益去虛僞地愛學生,一旦目的達到便不管了,這樣反而事與願違,甚至扭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愛對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的成長都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愛學生我們又應如何來愛呢?對於學習較差我總是責備他們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上進心不強。現在看來,原因是我對他們的關懷遠遠不夠!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目錄,我被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吸引了。我想每個老師,看到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總是很欣喜。不禁問自己,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了。通向這樣一種精神狀態的途徑,就是知識要有現實性和積極性,對於我們老師,所知道的內容要比課標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爲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爲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5

《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是上海市北郊學校的鄭傑校長寫的,這本書是站在現代化、信息化時代從教師的角色對教師的建議,而不是教育教學的某個領域。鄭傑校長把他的“一百條新建議”分爲四部分:“教師作爲一個完整的人”、“教師作爲一名稱職的員工”、“教師作爲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師作爲一種自由職業”。

“做自己的主人”

書中提到“做自己的主人”,提倡我們做自己的主人絕不限於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認識自己;二、自己選擇;三、按自己的方式教書;四、自己評價自己。在第三點“按自己的方式教書”中,我感觸頗深。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即使是同一個教案,不同老師來上都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在完成教學大綱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來教。如今網絡信息發達,有很多資料可以共享和借鑑,但借鑑歸借鑑,不能全部照搬,你就是你,不要做別人的影子。“作品是歷史,教材是傳統,學生是時代人”,社會在發展,我們在傳統教學上還應該多加入現代的元素,與時代接軌,這樣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會學得更好,而對於我們也是一種學習,在準備和查找資料的過程中開闊我們的視野,不固步自封。

“學會讚美真的很難”

我們對學生總是挑剔、批評多於讚美,或者說我們很少甚至根本沒有讚美過學生,我們對他們總是抱有審視的眼光,想在他們身上挖掘更深的潛力卻不由自主地運用了高姿態的談話語氣。我們擔心學生得到讚美會驕傲自滿“翹尾巴”,增長虛榮心,而更多時候,是學生偶爾得到一兩句好話就出現“受寵若驚”、“不知所措”的表情。書中說:“這種力量來自於深度的不信任……我們其實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讚美。”讚美學生並不難,重要的是我們能放下心裏的懷疑,對於孩子來說,你的一句話可能改變他的一生。

“爲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

現在都在提倡學生要減負,這是讓老師給學生減負,而給自己減負也非常重要,關鍵在於爲沉重的負擔找到良好的理由。做同樣的事,有的人覺得是負擔,有的人覺得是幸福,我們一是要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心甘情願地去學,這樣就不會覺得負擔沉重,有興趣了,就不會覺得累了。二是讓學生覺得自己學的東西是有用的,能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或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而不是空洞乏味,只是一堆理論性的東西,只有這樣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纔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幸福的”。

“學會傾聽不容易”

與“學會讚美真的很難”一樣,學會傾聽也很不容易,所謂傾聽,就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動。試問,我們連朋友之間的傾聽都很難時時做到,更何況是對着學生。老師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慾,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老師也真的很難,即使是有各種原因導致的狀態不好,也不能表現在學生面前,必須壓抑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靜下來傾聽學生的想法。還有礙於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位置,也有不願意去傾聽學生想法的老師,而傾聽又恰恰是交流的第一技巧,如果做不好,就會在教學和班級的日常管理上出現問題。

在這一百條建議裏,還有很多其他不錯的內容,比如,“要有寬容精神”、“要學會做減法”、“把困難當做機會”等等等等,這本書給了我這個新教師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問題,包括教育、學校、學生等各個方面,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師值得讀的好書。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6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7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爲人類的朋友,因爲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說,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爲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纔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纔有了這本被譽爲“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爲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爲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爲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8

開學初,收到了學校領導的一份厚厚的禮物,幾本好書,其中有一本是《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一個學期都在慢慢品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是一本30年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書,書中的一個個案例吸引着我,一句句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再次震撼着我,給我的教育教學帶來深深地思考。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教育素養包括很多方面,我認爲最重要的應該是專業方面的素養,教師應該知道你的專業學科最複雜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最前沿的問題是什麼,你的專業學科核心內容是什麼,學生應該掌握最基本的技能是什麼,這樣教師才能超越教材,成爲真正的教育能手。想一想自己剛任教的幾年裏,認真地按照教科書把要講述的東西準備好,甚至把講述的內容和邏輯順序都記住,記在一個小小的紙單上,生怕把哪個內容知識點忘掉,結果我把教材內容講完了,而學生卻一點興趣沒有,對知識也似懂非懂的,現在我意識到我把更多的注意力關注在自己思維和教材內容上,卻把學習的主角——學生丟在一邊。

蘇霍姆林斯基說“這是因爲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而不是教育過程的各種細節,教師使足力氣去回想講述的過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的教材內容上,學生要領會這樣的講述是非常困難的,他的講述也缺乏情感,兒童就不會感興趣,而在沒有興趣的地方也就沒有不隨意識記,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徵。”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開始整理地理專業教材,關注地理前沿熱點問題,研究地理核心內容,尋找地理最基本的地理學習技能,這樣思路慢慢地展開,課堂不僅僅侷限在教材上,而是抓住地理核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想法。教育素養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有紮實的心理學基礎。課堂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一個鼓勵的眼神、關心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這次做得很好”,一個肢體的動作,拍拍肩,握一下手,如果老師不能和學生有心靈的接觸,那麼孩子們就難以和你達成共識,無法對你、對你的學科感興趣。

“教師素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善於在兒童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過程中,在遊戲、參觀、課外休息時間內觀察兒童,以及怎樣把觀察結果轉變或體現爲對兒童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對於兒童的認識首先是由觀察開始的。”可能也有很多教師也有和我一樣的困惑,那就是我觀察孩子,可是有時還是不能明白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大學裏也學過心理學,可是在實際中卻得不到應用,理論是理論,實踐是實踐,也曾迷茫過,直到看過中學生心理書時,才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心理,他們的言語表達方式,行爲方式,思維方式都和成年人不一樣,大學的心理學是比較寬泛的,當你的教育對象發生變化時,你得了解他們的心理和行爲。

於是開始潛心鑽研中學生心理方面的書籍,慢慢地也能理解孩子們有時很反常的行爲,其實是證明自己的成長,老師需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們的叛逆、情緒,甚至不違反大原則的過錯。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我的人生字典裏多了“讀書”兩個字,多了“思考”兩個字,讀書應該成爲教師的精神需要。記得一個教師曾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爲優秀教師的”。

讀書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愛心和社會的良心。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這樣的讀書箴語,我完全贊成,並深有同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9

這段時間閱讀了《給數學教師的101條建議》這本書,這些建議給所有的新、老教師及時提供了迫切需要也本該得到的幫助和培訓:爲“教”和“學”提供即時而有效的指導;爲新教師提供各種實用的教學技巧;促進新教師和教師指導者之間更多的探討和互動;爲老教師提供有益的指導方法和案例;爲任何有意於自身提高的教師提供了素材。這些建議和一些觀點,對於當前的數學教育者來說,確實有一定的幫助。數學是當前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從小學甚至幼兒園開始,直到大學畢業,都離不開數學,數學幾乎成了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追求什麼?

《數學新課程標準》爲數學課堂教學增添了很多活力,帶來了新理念和新思想;尊重學生的個性;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這些都是適應時代發展和需求的,但是,我們卻發現,學生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都似乎變差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那麼我們的課堂教學,到底應該追求什麼呢?文章作者說到:"把複雜的數學知識教得非常簡單明瞭,讓數學課散發數學特有的魅力纔是數學教學所應該追求的境界。因此,數學課只有追求更高層次的簡約求實的境界纔會徹底解放學生,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個性,爲學生的教學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

我想,數學教學內容首先要精簡和目的明確。一節課45分鐘,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抓住課的本質內容,就會顯得既精又簡 。

其次,教學過程要簡化。數學學習本來應該是一件簡單而快樂的事情,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使許多原來簡單的課堂變得紛繁複雜。有些教師爲了"作秀",特意設計一些障礙與陷阱,搞到學生大半天摸不着頭腦,反而降低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設計應該更好地爲學生的學習服務的。

再次,使用教學媒體要適當。起初,多媒體的使用很流行,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實踐證明,過多使用多媒體會引起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會削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和利用。多媒體課件不是萬能的。我們還是要以常規媒體爲主,多媒體爲補。有些教師過分的依賴多媒體,到了沒有多媒體就上不好課的思想,這是不合乎教育教學規範的。其實只要我們吃透教材,把握好學生,課堂教學照樣可以很成功。

總之,任何學科的教學,我們都應該先認真想想,我們的教學應該追求什麼?然後將各種知識有機整合,把內容更爲經濟、更爲活力、更爲簡約地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於掌握,以低成本取得高收益。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10

有的老師感覺不到快樂,爲什麼呢?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師職業的認同,把工作看成了一種任務,自己就淪爲了生活的奴隸。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的生命在一批批學生身上延伸。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老師在這張白紙上描繪着五彩的未來,心靈不斷被洗禮,大腦不斷被漂白,靈魂不斷被打掃,追求不斷在晶瑩。老師的性格也像學生一樣充滿了天真與朝氣,哪怕是臨近退休的老師也像年輕人一樣,朝氣蓬勃。其實老師的本質是快樂的。但爲什麼在回首時仍感覺不到呢?因爲沒有做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人的生命是一個過程,痛苦是一個過程,快樂也是一個過程,我們何不每天快快樂樂地與我們的同事、孩子們在一起,愛孩子、愛同事、愛學校,用心經營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這不是一種空談,也不是一種高調言論,如果我們認真去做,其實就是一種內心的體悟。相信有了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我們的事業也就成功了一半。所謂“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出路決定定位,定位決定地位。”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善於微笑也是調節心理的一種良好的方式。

我的思考與困惑(質疑):

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已經待了近十年了,我能夠充分的感受到教師這一職業所帶來的無奈與快樂,壓力與幸福,辛苦與甜蜜。說教師的壓力大,也許很多人不以爲然,覺得這份職業只要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即可。然而,切身經歷了近十年的教學生涯,才能真實的覺出其中的酸甜苦辣。教師這份職業,由於工作量大、瑣碎事務繁多,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課餘時間來完成,因而教師的工作與生活的界限十分模糊,以致於精力透支,身心疲憊,還有應付那層出不窮的各級各類的檢查,於是大家深深地倦怠了。想想自己雖然工作時間很長,但作爲一名幼兒教師工作時間還不是很長,但是也會有工作看不到盡頭、事情做不完的煩躁。每天都是在忙碌、緊張的狀態下度過,還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很多人都會說:“你們幼兒教師,工作不要太輕鬆,每天就和孩子玩玩,給孩子擦擦屁股,困了睡一覺,聽了這些花我都懶得和他們解說,因爲憑你怎麼說,他們都會說怎麼可能,幼兒園裏的孩子,又不考試,就吃吃、玩玩、睡睡,還說累,真不知足。有時想想,感到特別冤。特別是任務和壓力並重的時候,家庭和工作有矛盾的時候,自己的倦怠心理尤其明顯。要克服教師職業倦怠關鍵還是在教師個人的努力。

需要在我的實踐中做的嘗試:

1.保持一顆平常心:

順境時,心態平和;逆境中,心態冷靜。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

2.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自己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從一個高度躍向一個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領導的器重,同事的讚歎,幼兒家長的肯定,就會獲得新的成就感。

3.豐富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在緊張之餘,聽聽音樂,跳跳舞,參加體育鍛煉,節假日偕同家人外出旅遊,豐富自己的生活,用幸福塑造幸福。

4.爲自己建立良好的社會交際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