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裏有了一些心得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1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確實受益匪淺。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衝擊着我的頭腦,讀完之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年來深深困惑着我的問題突然間有找到了方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是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作爲老師我們每天都要備課、上課、放學、回家,晚上回到家可能還有些瑣碎之事要處理,有時候忙起來真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中蘇霍姆林斯基講到,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這些學生纔會在這門學科上下功夫。作爲老師,自然希望學生喜歡上自己所教的學科,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在課堂上積極思考,踊躍參與,才能主動地思考、學習,從而學好這門課。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你任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很多家長都說,看到孩子回家先做哪一門的作業,就說明他們最喜歡哪門功課。我調查了一番,學生們確實是把自己最喜歡科目的作業放在第一位。因此我特別注意激起學生的興趣,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改善作業的形式,適當減少了作業量,一段時間下來發現越來越多同學開始把語文作業放在第一個做,語文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精神爲之振奮,其中,有很多例子很值得我們借鑑,效仿。讀了這本書,感覺蘇霍姆林斯基帶給我的收穫實在太大,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2

衆所周知,班主任工作繁忙而瑣碎,尤其在市裏中學當班主任,更是累上加累。首先,她們的工作時間太長了,真的是“兩頭不見太陽”。早晨到校時太陽還沒有出來,下午太陽下山了,她們還沒有回家。其次是他們的身體狀況。每次放假後第一天上班,他們都面色紅潤,神清氣爽;可是用不了兩週,個個都被學生折磨的面色蠟黃。一年到頭,很少能在他們的臉上看到笑模樣。很多女班主任的臉上由於長期焦慮、生氣、操心費神而佈滿黃褐斑。還有現在的家長也是很難纏,動不動就打12345熱線反映情況,弄得老師、學校都很被動·······凡此種種,都讓我對班主任這個職位望而生畏。他們除了評優樹先的時候能有幾個人得獎讓人覺得有點成就感以外,真的讓人覺得毫無幸福感可言。可是當我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後,反而有了一種強烈的想當班主任的衝動。它讓我覺得班主任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施展個人才能,實踐自己教育理想的舞臺,如果方法得當,它不僅不會帶來痛苦,反而能帶給我們一種幸福感與成就感,會成爲教育事業快樂的源泉。如果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沒有當班主任的經歷,就不能算是成功,甚至這種經歷的缺失會是一種終身的遺憾。於是讀完書的這些日子裏,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我當班主任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舉措。

我會在教室裏建一個讀書角,在學生觸手可及的地方放上他們喜歡的書籍。而不是像有的班級裏一樣都統一把書“密封”在講臺旁的書櫃裏,一個學期都沒人借閱。當然,這相比於農村中學來說,有書櫃也算是一大進步了。學生只有擁有自己的圖書館,班級裏有藏書,才能培養學生愛閱讀的習慣。

每天早晚會有10分鐘的讀書時間。十分鐘不長,但是如果能夠每天堅持,堅持三年,我想這早晚的閱讀量也會是驚人的。每個學生在一個學期裏都會有3到4次機會在早晨讀之前或放學前給同學們分享自己喜歡的閱讀故事。這樣做,不僅鍛鍊了學生們的膽量與自我表現力、朗讀能力,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他們閱讀的習慣。找故事的準備過程本身,也是一種閱讀量很大的活動。

真正的做到對每一個學生的關懷,關注個體差異。就如班裏有一個學生A,因常年學習習慣不好、挨班主任批評漸成習慣,養成了對誰的話都“油鹽不進”的狀態,對每位老師的“軟硬兼施”都有足夠的免疫力,現在已經發展到上課就睡覺,連課本都不帶了。有一段時間,面對自暴自棄的他,我也是無計可施,採取了大多數教師的態度,對其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可是讀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與不安中。之後我就開始反思自己作爲教育者的錯誤行爲,制定了詳細的幫扶計劃。我看他聽不進去課,就給他找了與歷史課有關的課外書。我沒有強迫他學習、聽課,二是告訴他自己對他的關心,並不希望他在人生最寶貴的年齡階段一無所獲,我希望他能夠爲自己的未來添磚加瓦,渴望他成才,讓他真正的感受到自己對他的關愛。有的時候,金玉良言說多了就變成了陳詞濫調,所以我就說這麼多不再繼續了。既然不願意聽課,那就多鼓勵他看看課外書。我相信只要他看書,看的書越多,對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背景瞭解的越多,他就會對歷史越感興趣,上課也就越有利於引起他的興趣,有利於他記住該記住的知識點。而這也可以提高他的自信與自尊。遺憾的是,我只是他的歷史老師。如果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就可以對他各科進行規劃,幫他重拾學習的信心與勇氣,進而由學困生轉化爲優秀生。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勞動與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情懷。現在的學生太缺乏勞動了,他們除了睡覺就是上學,上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他們完全沒有時間與機會參與勞動,家長也缺乏這種意識並認爲這是浪費他們的學習時間。其實適度的勞動能夠培養學生的毅力與情懷。老祖宗那句“勞逸結合”是很有道理的,磨刀真的不誤砍柴功!如果學生們都經歷了良好的勞動磨鍊,就一定不會出現那節課上“不願意成爲周恩來那樣的人”的事情。學生們認爲像他那樣工作會被早早的累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他們整天坐在鋼筋混泥土鑄就的小房子裏痛苦的學習,缺乏熱愛祖國、敬仰偉人的情懷。我想我如果是班主任,就一定會利用家委會去組織學生參加勞動,還會用蘇所採取的友誼日等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這個世界,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意義深遠。

當然,除了班主任能做的,作爲普通教師要提高的也還有很多。比如豐富並錘鍊自己的語言,用火熱的語言讚美祖國的英雄兒女,波動學生心靈的琴絃。在講到英雄人物的時候,除了以生動的語言講述外,還可以買《楊靖宇》等書籍放到教室裏,這樣就可以廣爲傳閱,並激發學生去買書、讀書,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並讓他們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明星和指路明燈。蘇氏的“思想室”真的很不錯。雖然我們學校沒有,但教師買書並穿越也將起到一定的彌補這種缺憾的作用。

除了給教師的啓迪,這本書對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以及爲了幼兒能夠順利入學所作的準備等方面也使我受益匪淺。由於時間關係,明天再寫吧!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3

最近我一直在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做個讓後進生充分體驗學習快樂的教師

每個班級都會有學習不用功、成績比較落後的後進生,如何對付這些學生?往往是很多老師頭疼的難題。對於班上那幾個成績總是不理想又沒有家長輔導的學生,我也很頭疼。曾經使用各種辦法彷彿也無濟於事,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應該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慢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所謂的“後進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賞識教育的理念”。教師應從課堂的點滴中努力去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優點,去讚揚、鼓勵他,試着讓他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幫助他們不斷進步。而有時,我們教師又常常因爲其作業不能認真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後進生那僅有的、微不足道的優點。其實,我們應記住蘇霍姆林斯基所告誡我們的話:“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二、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我感覺自己還算是個愛思考的教師,但仍覺得很慚愧,反思近兩年來讀的書籍少之又少,總是以時間不夠用給自己找藉口。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爲‘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象教師一樣不願意思考。”所以,教師要把課上好,就必須讀書增進知識深度;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養,就必須讀書;教師要研究學生問題,處理學生問題,就必須讀書增加心理學知識;教師還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長起來。

所以,今後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個愛讀書、會思考的教師。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4

教師的工作對象是兒童,兒童是經常變化的,永遠是新的,因此教師的工作是創造性的。作爲一名普通的教師,細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解決了很多之前的困惑。

一、觀察

觀察就是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之母,觀察力強的學生,絕不會成績不良或文字不通。初中的數學學習更是需要學生認真的觀察,觀察新知識的關鍵點,觀察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繫,觀察公式的運用,觀察知識運用的易錯點等等,能認真觀察的學生更能全面地理解知識,對知識的理解也會更深刻。觀察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從引導學生觀察到學生能主動觀察,這也是智力發展的必要條件。

二、複習

複習是學習之母,這本是學生掌握知識的有力手段,但在實際運用時,這位慈善的母親卻變成了狠毒的後孃。學生需要在一天或幾天之內做完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所做過的事情,完成已經是個問題更不可能進行正常的腦力活動,本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卻變成了學生的負擔。複習應該符合課程和具體教材的特點。

數學的複習可以通過佈置習題來進行,學生通過解題,在思想上對多個知識進行復習,使得一個理論性結論跟另一個理論結論有關係、聯繫和“連接”,在知識的轉化上產生飛躍,學生能從這些理論性結論中發現他過去未發現的的東西,從而使對結論的理解更加明確。同時還可以在課堂筆記的旁邊留下空白,用紅筆記下應當永遠記住的內容,這樣,學生在翻閱課堂筆記時就可以複習這些內容,從而將這些知識深刻的記憶在頭腦中。

三、閱讀

閱讀是“困難”學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我們有時候會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說,你只讀教科書就行了,不用分散精力去讀別的書。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見解。

學生的學習越困難,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就像感光力弱的膠片需要更長的感光時間一樣,成績差的學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長時間的科學知識之光來照耀。閱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困難”學生閱讀的東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就越積極。對此我深有感觸,我們也總是讓成績差的學生只看課本,這樣或許只能讓這些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窄,從而造成越來越多的學習上的“困難”。

四、關於對自己子女的教育問題

教師只應在學校明智地、小心翼翼地使用“管人”這個工具,切不可把它帶回家去,把握好身份,切記自己在家是孩子的父母;教師不可當着孩子的面,毫無顧忌地評論某些學生和教師,避免讓孩子產生傲慢心理,從而對老師說話粗暴無禮;儘量不要把孩子編在自己的班裏,這樣可以讓我們作爲父母更親近自己的孩子;每天要抽出一些時間高質量地陪伴自己的孩子,陪他們聊天、讀書、散步;培養自己的孩子具有愛勞動、愛讀書、愛科學的好思想。

作爲教師,我們任重而道遠,在這條路上,我們更要取衆家之所長,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讓自己的教師之路越走越幸福,越走越精彩。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5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爲中小學教師編寫的教育專著。

相比以前讀過的教育專著來說,這本書讀來更讓人覺得親切。因爲文章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而且用了很多生動的實際事例,深入淺出地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深受啓發。書中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初入教師崗位的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

我最喜歡裏面一些關於後進生教育的建議。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的一段話:“在‘後進生’所讀的書籍裏,在他從周圍世界裏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讚歎的東西。……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讚歎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着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

我是這樣理解的,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驚奇、讚歎”就是一種大愛,後進生是更需要愛的,而且是大愛。對後進生不另眼相看的教師,一定是心中有真愛的人。陶行知先生說:“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便沒有教育”。確實,沒有誠摯的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那是一個課間,辦公室突然風風火火衝進一個同學,氣喘吁吁地向我報告:“不得了啦!老師,有人在教室裏打架。”我馬上奔到教室,一看,又是小Z,只見他手拿掃把,滿臉怒氣,惡狠狠地盯着對方,嘴裏不停地吼叫“打死你”,眼裏卻噙着淚花,對方是平時也表現不太好的小W。而一幫學生在近旁圍觀,誰也不敢上去勸阻。

這樣的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小Z是我們班一位名氣在外的學生。說他有名,那是由於他的脾氣和爲人。該生脾氣暴躁,氣量很小,稍有不順心,馬上就會找人發泄,無心向學,很多老師對他只有批評,沒有表揚。他也知道老師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應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棄,常常故意誇大事情惹人注意,甚至以欺負同學爲一種樂趣。

面對着怒氣沖天的小Z,這時如果命令他放下掃把,停止這種無理的舉動,估計他會服從,可是能使他心服嗎?對待學生產生的激情與衝動,我想做老師的更要注意態度,頭腦一定要冷靜,切不可感情用事,否則會火上加油,甚至造成師生“頂牛”的局面。因爲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與控制自己的能力顯著降低,有時明知自己不對,也不肯當場認錯,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是無效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進行“冷處理”。

於是,我走到他身邊,態度溫和地對他說:“你有什麼委屈,老師幫助你解決,相信我嗎?”小Z停了半晌,終於點點頭說:“相信。”剛纔十幾個同學都牽不動的“野馬”,被我帶走了,到了辦公室,我等他情緒安定下來,然後慢慢了解。原來,小Z要回自己的坐位,見位置太窄了,坐不進去,卻見到小W的位置寬,就認爲故意整他,走過去一把手就推開桌子,碰痛了小W,小W無緣無故捱了痛,不服氣打了小Z,就這樣互不相讓打了起來,看來的確是一場誤會。

下課後,我又找了他們倆談話:本來,班上人多,桌椅寬了些,佔滿了整個教室,下課時,大家出去活動,離開位置時,免不了要移動一下桌子,有時無意中誰的位置變寬些窄些有所難免,大家胸懷寬廣,同學之間互敬互讓就好了,不應該爲這桌子傷和氣,大動干戈。經過一番細心的開導,兩人向我認了錯也主動向對方道了歉。

這次事情是解決了,但是對於像他這樣的一個特殊的學生來說,每天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情發生,我該如何轉化這樣的學生呢?我想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用驚奇、讚歎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這就是: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耐心,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1、多一點寬容。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尤其是像他這樣情緒特別容易激動的後進生,犯錯的機會更大。他的理智對情緒的約束力比較差,感情一衝動就不顧一切,忘卻已經形成的正確認識,從而產生一些錯誤的行爲。因此我就考慮到他這樣的特點,凡事都降低點要求,對於他犯的一些小錯誤,並不是批評指責,有時甚至只是簡單地替他指出即可,給他創造一個寬鬆的心靈環境。

2、多一點耐心。

後進生的心理活動是十分複雜而又充滿矛盾的,所以,轉化工作並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轉化的過程是有反覆的,這就要求我們抓住反覆點,促使其飛躍。雖然小Z在一開學的時候表現還不錯,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恢復故態。我抓住他的這一次反覆,多次跟他談心,鼓勵他多參加有益的課外活動,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動上來,減少他調皮搗蛋的機會。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教師看學生的目光一定要變,方法要變,要求要變,否則,即使我們的眼皮底下有了愛因斯坦,我們也只能看到那隻難看無比的爛板凳。如果你真的遇到了後進生,那麼請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因此埋怨孩子,相信孩子,儘可能地關心孩子,多給他一點耐心。

3、多給一點表現的機會。

每個後進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只有抓住其閃光點,有計劃地爲他們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才能消除他們的自卑感,取得同學們的信任。這學期開學不久,我就發現小Z有一個優點,就是有時上課較認真,積極舉手發言,而且有時的回答甚至非常精彩。根據我的觀察和分析,他有一定上進心,也很聰明,只是自小沒有養成好習慣。在一次班會上,我特別表揚了他上課認真,積極舉手發言這一優點,要求全班同學學習他的優點。這一次的表揚令他興奮不已。同時,我又不失時機地指出他平時調皮搗蛋、欺負弱小同學的壞行爲要不得,以後要努力改正,事實證明他很樂於接受老師的善意指正,而且變得越來越好。

我很認同這樣的話:“閱讀是教師成長最有效的方式,有時候讀一本書比組織幾次培訓活動都來得有效。”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對我觸動動很大,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每個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6

當你是爲了解惑求知而去讀書,經常能體驗到一種與智者談話的樂趣;當一種新的觀點或理論出現時,會使人感覺到眼前突然一亮;當長久的困惑一旦得到解決,便像走出了漫長的黑暗的隧道,一切都豁然開朗了。在上學的時候就看過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沒有多大的見解。而工作以後,再次翻閱,能從中產生些共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說複習是學習之母,那麼觀察就是思考和識記知識之母。曾經翻過一位學生的英語書,寫滿了規律和語法,問他,都會嗎?孩子搖搖頭。其實,對於新授的東西,應該先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和發現,如果強塞給學生,那麼他將永遠都記不住。比如在教學生學習序數詞時,對於基數詞如何變成序數詞,我怕學生會弄不清楚,原來打算,直接告訴他們變化規則,當上課臨講到這個的時候,我突然改變了主意,除了特殊的第一,第二,第三,其餘的變化類型我各舉了個例子,孩子們很快的發現了規律,將剩下的基數詞換成了序數詞。在稍微掌握了變化規則時,趁熱打鐵,讓他們自己總結規律。如此讓學生自己觀察發現的東西,往往會記得更深刻。因爲,這些東西是他們自己通過尋找後而掌握的。用同樣的方法,講了動詞過去式加—ed的讀音,學生掌握的也很好。

作爲教師,積累和反思更能提高教師的創造力。比如,根據單詞的音節教學生拼讀單詞,效果的確很好,而在學生用音節拼讀法學習完單詞後,當堂課就讓學生根據老師的發音,默寫出單詞,既讓學生反饋了剛學的內容,同時也減輕了學生背單詞的痛苦,更能讓那些不

愛背單詞的學生沒偷懶的機會。又或者,以猜單詞的方式,告訴學生該單詞由幾個字母組成,含有什麼字母,既反饋了學生的單詞讀音,同時又奠定了學生記單詞的基礎,如此一來,學生背單詞就輕鬆容易多了。

讀書讓人變得聰慧,變得堅韌,變得成熟。讀書,給我帶來思考,更多的是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7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共有一百條建議,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自身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經驗爲指導所寫的一本教育專著。

今天我所看的是第二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老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裏,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底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

“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一節課,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着,我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確實,我們每天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上課,批改作業……可以說,用來備課的時間少之又少,我們在抱怨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思考,怎麼才能處理好時間,怎麼才能進行終生備課的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當然,讀書也並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應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

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知識,應當是我們知識海洋裏一滴水!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保活力,就要在以後的閱讀中來尋找答案了!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8

這幾天,我又將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拜讀了一遍,越讀越是景仰敬重,越讀越覺得韻味無窮。真是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說到:“在絕大多數下,數學教師和語文教師在一節課上所講的時間,不應超過5至7分鐘。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爲他自己的東西,纔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這是多麼深刻的表述啊!新課標同樣也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通過課前質疑、讀中釋疑、學後小結,這樣全程參與,學生主動性、積極性怎能不高呢。我認爲,要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做爲教師,就必須學會“放棄”。常說放棄是一種美麗,而教師如果放棄的是一直以來主宰的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美麗。

那教師的任務是什麼呢?還是傳道、授業、解惑?不。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這樣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保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愛,點燃創造性的火星,設法使它們熊熊地燃燒起來。這與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到的創新、個性發展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我想只要教師主動從“首席指揮”退居到“幕後策劃”,把發展的空間全部留給學生,將心比心,以情換情,那我們的課堂內外就將永遠如沐春風,充滿歡笑了。

在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豐碑。他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給學生髮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下,每個學生都能成爲善於思考的人,成爲對國家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9

暑假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一書。我從這本書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這本書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對你娓娓道來。作者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都認爲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忙忙碌碌的一天時間就過去了,可收穫卻不大。那老師的時間應該從哪裏來呢?《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讀書。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在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自己成爲一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

其次,“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感到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特別愛開小差,於是在老師他們的評語中都有這樣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不做小動作。”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蘇霍姆林斯基究竟給我們提出了怎樣好的建議呢?在這裏,他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爲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繫,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慾望。我們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繫,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第三,班主任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教育轉化每個班幾乎都有學習困難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指的是:前一樣東西還沒弄懂,後一樣東西就該要學了;剛學完這一樣,另一樣又忘記了。對於這些孩子,許多老師認爲要減輕這些孩子的學習負擔,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內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但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種對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學習越感到困難,他的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閱讀在“學習困難的學生”腦力勞動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讀中提出問題,讀中感悟。閱讀不僅能使某些學生免於考試不及格,而且藉助閱讀發展了孩子的智力。這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躍。這也是教師對後進生個別因材施教的重要實踐工作。

第四,《給教師的建議》教會我們做到“愛心、細心、耐心、慧心”。

“愛心”是爲師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因此,作爲一名教師,首先應該是愛學生,孔子說:“有教無類”。對全班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家庭條件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均應一視同仁,愛得公正,愛得讓學生信服。

教師工作是門細活計。教師管的事特別多、但卻要求特別細。大至教學工作,小至掃把、粉筆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樣樣少不了教師操心。因此教師應具有一顆纖細如發的心———細心。爲此,我們要認真做好“六個勤”,即“勤觀察、勤交流、勤家訪、勤鼓勵、勤表揚、勤記錄”。

大教育家培根說“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特別強調耐心在教育中的作用。作爲教師我們應該用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努力讓他們明白自己哪兒錯了?爲什麼錯?“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這句話說得就是如此。不厭其煩,不厭其細,時時抓,細細抓,是作爲一名教師所不可欠缺的。

耐心——教育永遠的希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到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爲一名教師,一定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探察他們的心理,重視他們的心靈感受和情感體驗,適時調整教育教學策略。

“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營造和諧、寬鬆、活躍的學習氛圍,創造展示的機會和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每一個細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進步、提高、發展、成功。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然而僅是這點粗淺的認識就已使我受益良多。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的教師讀書心得10篇10

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走過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別樣”;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見雲霧”;第三重“看山,依舊是山”。“走近”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像“走進”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說”。炎炎夏日,手捧此書,思考、閱讀、寫作,這是我從事教育工作後的第三次重讀。

第一次讀: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觸《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在參加工作後的第2年,學校教導主任送來此書。那時的我,初入教師行業,黃毛丫頭不知事,不能完全領會書中的涵義。但不能忘記的是,作者在書中描繪的種種美好的教育場景:在碧波盪漾、奼紫嫣紅的春季,作者帶着孩子們去郊外踏青,與孩子們共同記錄蝴蝶飛舞的痕跡,呼吸青草的氣息,感受泥土的溫潤,撫摸泛青的樹皮;在漫雪飛舞、玉樹銀花的冬季,作者帶着孩子們在自己修築的土屋中朗讀詩歌,排練劇本,大家都沉浸在難以言狀的心靈喜悅中……直覺告訴我,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這是美好的教育生活。我渴望這樣的生活,質樸、簡單,看山是山。只是那時的我,能力和見識都未能撐起這樣的渴望。

第二次讀: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讀《給教師的建議》,大概是在工作後的第7年了。記得當時在一個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灑灑寫下了3000多字,只爲紀念重讀的意義。“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教會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教師要把學生的腦力勞動放在注意的中心”“要思考,不要死記”“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教師,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無數提綱挈領的話語,無不縈繞耳邊,時時激起我對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見”和“啓發”。看見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樣子;啓發生命,啓發生命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不自由走向自由,從不美好走向美好。

第三次讀:看山,依舊是山

第三次讀《給教師的建議》是今天。對於一個有着11年教齡的教師,重讀是一堂課。第三次讀,讀到的不是話語,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偉大的愛。我稱之爲“熱愛”。蘇霍姆林斯基的“熱愛”是我從教以來,感受到的最爲純粹的、最爲樸素的、最爲單一的,似乎還帶着些宗教情懷與信仰的無關宏旨,卻足以支撐教師走完教育人生炙熱的情感。無以言表,唯有摘錄,附上收穫。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這讓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個學生達到同一標準。學校不是工廠,班級不是車間,學生不是產品,不需要用“工程化”“模式化”去對待每一個鮮活的、個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不應成爲教育的口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的最後結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經過很長時間分曉。你所做的、所說的和使兒童接受的一切,有時要過五年、十年才能顯示出來。”這讓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氣躁。教育是“碎碎念、慢慢叨、靜靜等”的過程。教育是“種植花木,不問花開”的優雅藝術。教育應爲每一個生命質量負責,而不爲一時顯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創造性的最重要特徵之一是他工作的對象是兒童。兒童經常在變化,永遠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是培養人,這就使我們擔負着一種無可比擬的特殊責任。”這讓我明白:教育面對的個體是生命,是有着創造、有着發展、有着無窮希望和未來的人的生命;教育者應該看到人性,爲了人性的更美好,生命更有意義,活着更快樂而存在。教師應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學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內心衝動所要求的去做。這種衝動總是最崇高的。但同時,教師還應當會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內心衝動,不要屈服於自發的情緒。在對你的學生的錯誤、冒失、一句話、不正確的行爲需要作處理的時候,這一點尤爲重要。”這讓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緒,後處理事情。控制情緒需要艱難的掙扎,但滅掉憤怒之火的永遠不是火,而是以柔取勝的水。

蘇霍姆林斯基說:“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這讓我明白:教師不可以不讀書。教師不讀書,不可引導學生增長見識;教師不讀書,不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不讀書,不可陶冶學生情操,不可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善美。教師不讀書,豈能要求學生讀書?因爲沒有閱讀的教育不是教育。

……

看山,依舊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終是“大道至簡”,無法一一羅列。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可讀十餘次,或是多少教齡,讀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滿懷激情地站在講臺上,愛我的職業,愛我的學生,要感謝這本書,感謝這位偉大的教育先賢。涓涓細流,漫漫教育路,總有新鮮的血液。也許我窮盡一生,無法抵達教育的盡頭,但我會警醒自己:慢慢走,靜靜愛。選擇愛,將愛進行到底;選擇教育,爲最初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