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篇)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3W 次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分享。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篇)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我看了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讀了《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工作幾年來我越發的感受到方法的重要,總希望時間能再多些,方法更好些。我努力做到與學生心與心交流,可學生有時總不領情,我對他們的寬容反而成了他對自己的更加放縱。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浮躁、抱怨是無濟於事的,唯有學習會讓我們變的富有敏銳力和觀察力,知識能讓我們處理問題時更加有“殺傷力”。是啊,他的這些話是多麼的富有哲理:無論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多麼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但在這個時期,總是能夠找到時間,來一步一步地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他還說:“年輕的朋友,我建議你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古人也說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啊,看書確實讓我感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的快樂又有收穫何樂而不爲呢!

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我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我就要讀教育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我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我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我不會將我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生活的工具。其實想來也對,教師是一個特別需要有創新精神的職業。我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我的工作效率怎麼可能提高,就好比是要求一個不愛看書的學生在四十分鐘內必須寫出一篇優秀的作文是一樣的道理。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比登天還難。

最後用一段引言來結束我的感受吧:請你像尋找寶石一樣尋找那些關於傑出人物(如菲·捷爾任斯基、謝·拉佐、伊·巴布什金、雅·斯維爾德洛夫、尤·伏契克、尼·別羅揚尼斯)的生平和鬥爭的書籍。請你把這一類書擺在你的個人藏書中的最崇高的地位上。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在其他老師已經看了此書並把讀書心得寫好放在blog的時候,我還在忙鎮文藝匯演的排練而耽誤了對此書的閱讀。第一次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是在今年教師節當天教師會議,校長作爲教師節送給每個老師的禮物。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師而言,絲毫不顯過時。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所執教的學科--音樂,很多歌曲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在上網、看電視的同時,留心傾聽,那麼很多歌曲就會哼唱,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

樂於觀察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興趣是成就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我們實際的教學生活,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要讓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學習和思考,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學習的歡樂。學生沒有興趣,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天賦、才能、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學習。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爲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我也嘗試着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試着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併爲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爲語言、化爲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着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學生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並讓快樂延續着。

我們要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說都是關鍵的,但是,作爲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不管理解不理解,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爲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提高教學技巧,關鍵的一點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學術水平。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了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許這對於我們,纔是最重要的。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作爲一名年青教師應該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如何通過向老教師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科.總之,作爲一名教師,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的豐厚學養,他的理論,他的實踐,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可以慢慢滋養你的心靈,提升你的智慧。懷着對大師無限敬仰的心情,我品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

摘錄: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反思: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學科中,使教材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成爲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尤其是我們幼兒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在閱讀中享受教育的樂趣,找到思考的快樂。更何況,作爲一名教師,是否熱愛讀書,精神生活是否充實,帶給學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知識淵博,談吐不凡,會讓學生對教師充滿敬佩之情,對知識充滿渴望。一個知識豐富而淵博的教師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和推崇,這樣的教師上的課,乃至說的話都能自覺的引領着學生,促使他們健康的成長。那些沒有積累的,光靠書本知識灌輸的教師,方法單一,底蘊不足,他們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爲一位好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讀書,和學生一起走進書籍的世界,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因此,還是應該每天擠出點時間,閱讀一些和教育教學相關的刊物或書籍,瞭解教育新動態,學習先進的經驗,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另外,對於我們個人來說,讀書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書中的種種閱歷、見識、思想,時時刻刻給予我們引領,提高我們對人生、對生活的看法,從而使我們掌握正確而高尚的人生態度,不斷從課外閱讀中獲得營養,滋潤自己。蘇霍姆林斯基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後,我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全書四個部分:“教師作爲一個完整的人”慧語連連,充分體現此書的精神底色,它像一聲斷喝,喚醒了教師對自身精神性方面的關注與追求。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讀後我受益匪淺,思緒萬千,久久不能平靜,每讀一部分,我都在反思自己,對照自己教學中點滴,慚愧而激動,下面我就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兩套教學大綱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5)——“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書中的意思是這樣: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盡力爲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折和觀察的對象。

語文學科是一門繁瑣而複雜的學科,最重要的是知識的累積積累的過程。往往很多學生覺得簡單,課堂上她們總在問着這樣那樣好奇的問題,可是考試的時候卻成績平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問,他們有許多不懂的東西。他們對周圍世界中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們求知的願望就表現得越鮮明,他們對知識感受性就越敏銳。

教學大綱裏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裏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及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閱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繫起來。如果通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它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裏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閱讀就有助於識記。這讓我有了很深的反思:覺得孩子們習慣從教師口中獲得知識並不好……我發現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想到自己要怎麼去改變這個現實。現在,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作者說自己在教學中始終運用的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個“第二套教學大綱”裏,就包括閱讀這一類小冊子、書籍和文章,讀了這些材料,激發起學生對一系列科學上的複雜問題以及對新的書籍的'極大興趣。這給了我極大的啓示,平時每週的語文課上我都會拿出一節給學生當閱讀課,靜靜的讀一些自己喜歡看的書籍,不過我總覺得這麼一點點的時間不足以給學生足夠的滋養,所以應該多引導學生閱讀、積累,平時養成做積累筆記的習慣,養成多讀書的習慣,最好爭取班級中有圖書一角,常換常新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這樣就能促進教學工作的展開。聯繫前文,就是要教會孩子們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卻往往被教師所忽視,更被學生和家長所忽視。而這一點對於語文教學尤爲重要。

二:愛學生

霍姆林斯基針說: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兒童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爲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爲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兒童的行爲,懂得兒童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啓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本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的閱讀這部經典之作,走近大師,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當了老師才知道所謂的輕鬆,所謂的假期只是別人看起來的輕鬆與悠閒,平時工作很緊湊,上完課就沒事兒都是假象,除了上課最多的就是管理學生。每個老師可能都會反問自己:我們的時間從哪裏來?就像克拉斯諾達爾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師在給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封信中說過:沒有時間啊!這是教師勞動中的一把利劍,它不僅傷害學校的工作,而且會損及教師的家庭生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這節公開課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打算寫課堂記錄的也被這節課深深吸引,忘記做記錄。一位教師問這位歷史老師:“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您的每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節課我的直接準備或者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每節課都用終生來準備,我們應該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我們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我們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科領域裏,使教科書中包含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我們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自己的學科知識海洋中,所教給學生的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看那些優秀教師,無一例外是愛好閱讀者,而他們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提高個人魅力。時間每過去一年,教科書這滴水在教師知識的海洋中會變得越來越小。這不僅在於教師的理論知識在數量上的增長,更是教師將數量轉化成質量。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時能夠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教師在講課時思路主要不是在課本知識本身,而是放在學生身上:每個學生怎樣學習,某些學生在感知,思維,識記等方面遇到哪些障礙。老師不再僅僅是教書,更能在講課過程中給學生以智力上的訓練。

我們進行勞動與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在看過《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的確是這樣,“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下面就書中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談談一些感想。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的種種事實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是啊,作爲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纔有興趣學,才能學的好!

拜讀了這篇文章,我檢討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因爲學生完成不了任務而感到揪心,有時候就不喜歡這位學生。讀了這本書後讓我體會到學習上的成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就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而我卻要求學生一個標準,一個模式,這不但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還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我的這種做法,就象強迫一羣六、七歲的孩子每人提夠20桶水,結果可想而知,這是對兒童的催殘,對孩子的嚴重傷害,更挫傷了孩子本身對本門學科的熱愛。試想孩子對此學科沒有了興趣,那隻能形成惡性循環,差的只能是越來越差。

看過這本書後,我對我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上課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不同的任務。這樣既穩定了課堂紀律又扶植了學生的自信。這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我也採取分層方法。我出了難度不一的10個題目,根據平時學生的水平分給不同的試題。其效果正在觀察中。我想應該是比較可行的。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烏及屋,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後,學生快樂的圍繞着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着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着有關課堂上的問題。當然,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會把這門學科當成自己將來從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爲“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爲學習知識的樂園。

另外蘇霍姆林斯基也給了我們建議:“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如一盞明燈,啓迪人的智慧,如一縷清風,滌盪人的靈魂。《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與它相伴,猶如良師益友時時在側。這是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爲了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專門爲中小學教師寫的教育著作。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但書中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書中生動的事例、鮮明的觀點、樸素的語言、熾熱的情感,讓每一位教師讀來都能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而後縈繞於心、深思反省。

我初爲人師時,這本書就是學校全體教師共讀的一本書。好書不厭百回讀,如今再讀時,感觸頗深,收穫頗豐,反思良多,受益匪淺。

一、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

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這節課精彩到讓聽課的領導、老師都忘了做記錄,大家像學生一樣屏息靜氣地聽講。課後,鄰校教師問這位歷史教師:“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這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得。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地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

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備、講、改、輔幾乎佔用了我在校的很多時間,總感覺時間不夠用,經常要加班。最怕上公開課,花了很長時間備課、磨課、研討,公開課上得還是感覺不太理想。書中提到的歷史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終生備課,終生備好每一節課。於漪老師說:“我上了一輩子深感遺憾的課。”我想作爲一名青年教師,要有終生備好每一節課,每一節都是終生備課的堅持。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那就要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大海。讀書,常常抱怨工作事情太多,沒時間讀書。反思己過,我想我們不是沒有時間讀書,而是讀書的慾望不強,讀書的習慣不好,讀書的堅持不夠。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輕車熟路、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二、教師要寫哪些計劃

有時候教師被一些沒有必要的文牘壓得透不過氣來。但是也有另一種情形,就是在批評“官僚主義的文牘作風”的熱潮找那個,某些教師得出結論說:任何計劃都沒有必要去寫。這兩種說法都不正確,有助於工作的計劃還是應當寫的。對小學各年級的教師來說,制訂一份管用好幾年的遠景計劃是很重要的。遠景計劃是一個重要的努力目標,教師可以每年翻閱和思考這個綱領,來檢查自己的工作:什麼已經做到,什麼還有待去做。根據遠景計劃完成的情況,可以判斷學生的知識質量。每一個教師還應當寫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課題計劃是根據教學大綱分配給課題的時數,包括好幾節課的一種計劃。課題計劃只適用於不大的課題。課題計劃裏,寫明每節課上講授什麼和怎樣講授,應當避免把演講、講述得內容做長篇大論的書面抄錄。教師要講給學生的知識應當裝在教師的頭腦裏,不需要做詳盡的筆錄。課題計劃是一種教學論上的預見和根據,而不是詳盡的講稿。計劃裏只應當寫上對教材進行創造性加工的東西,在寫課題計劃的筆記本里,有必要在頁邊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預見到的偏離計劃的情況時,對原計劃做必要的修改。擔任班主任的教師,還要寫一份教育工作計劃

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都是參照中心學校下發的教學進度表,沒有設置自己的課題計劃和課時計劃。更不用說遠景計劃了,當班主任時也沒有撰寫教育工作計劃。通過這次再次學習,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要制定符合實際校情、學情的課時計劃、課題計劃,還有班主任教育工作計劃。更重要的是制訂遠景計劃,並及時跟進、調整。

三、教師要寫教師日記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蘇霍姆林斯基寫書時,他記日記已經記了32年。當他作爲一個小學教師剛剛踏進校門,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他的深思。他的村子裏有一位醫生,大家都說這個醫生是個性情古怪的人。他發現這位性情古怪的醫生給剛入一年級的孩子們量身高和體重的時候,會把所有的數據詳細地抄錄下來。蘇霍姆林斯基跟醫生交談起來,翻閱了醫生的記錄。他驚奇地發現這位醫生寫這種記錄已經寫了27年。蘇霍姆林斯基問醫生說:“這些記錄對您有什麼用處呢?”醫生回答道:“啊,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請看,27年來,孩子們的身高平均增長4.5釐米。”在當時,還沒有任何人想到過兒童身體加速成長的問題。這位醫生得了重病,便把記錄交給了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蘇霍姆林斯基從學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記錄關於兒童身高、體重和他們的智力發展情況的資料。

教師記日記有助於集中思想,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創造性的教師,在結束他的一生時,把自己在常年勞動和探索中所體會到的一切都帶進了墳墓,那會損失多少珍貴的財富啊!

蘇霍姆林斯基從作爲一名小學教師剛剛踏進校門,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寫教師日記,一記就記了32年。如果不來北京學習,如果沒有任務驅動式學習,如果不是每一天都要寫教育反思日記,我想我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寫教師日記。這將會是教師生涯中多大的缺憾,我不敢想象。

讀一本好書,如與偉人面對面對話;讀一本好書,是對自我的一場反思;讀一本好書,是自我的一次再出發。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好書,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我覺得它對於提高我自身的素質和教育藝術都有很大的幫助。最後,我用於漪老師的話說:“一輩子學做教師。”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較少,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我經常有一個疑惑: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一直以來,我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反思,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有時候瀏覽別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別人三天兩天都有更新,有時上面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卻變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羨慕。同樣是教師,我爲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篇課文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啓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書是不可缺少的。

說實話,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但與教學有關的書,看的較少,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卻讓我愛不釋手。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說,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

我經常有一個疑惑: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爲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爲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爲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一直以來,我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反思,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有時候瀏覽別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別人三天兩天都有更新,有時上面在我看來毫無意義的小事在她的筆下卻變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羨慕。同樣是教師,我爲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說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篇課文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爲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啓示,不是我一言半語所能說得完的。總之一句話:想當一名合格的教師,書是不可缺少的。

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啓發非淺。

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悅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爲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啓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纔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啓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啓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

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

再一個問題,那就是熱愛學生。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我深深地感覺到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爲了某種利益去虛僞地愛學生,一旦目的達到便不管了,這樣反而事與願違,甚至扭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愛對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後的成長都有重要的作用。那麼愛學生我們又應如何來愛呢?對於學習較差我總是責備他們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上進心不強。現在看來,原因是我對他們的關懷遠遠不夠!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目錄,我被第二十二條“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吸引了。我想每個老師,看到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總是很欣喜。不禁問自己,你的學生熱愛你所教的學科嗎?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教師都要思考,是什麼促使某些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那就是,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和規律性的心情。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來,這是給我們提出的第二十三條建議了。通向這樣一種精神狀態的途徑,就是知識要有現實性和積極性,對於我們老師,所知道的內容要比課標上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讀完這本書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很多不足。也讓我知道了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所以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來熱愛讀書吧!爲自己訂一個終身學習的計劃,爲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讓自己成爲一個合格並優秀的教師。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家長對教師要求高,對學生的期望高。而學生又自己卻無所謂,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教師?這是我們經常談論的話題。有時我們自己都覺得茫然,束手無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學生。在暑期潛心閱讀《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使我受益匪淺。

總觀全書,我將一些讀書體會歸納爲以下幾點:

一、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

無論我們多麼優秀,和幾十個學生比起來,我們不如學生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學生在某個方面的知識可能遠比我們豐富的多,這是個事實。由於傳統的師道尊嚴,我們有時候不好意思在學生面前露拙。殊不知,這是一個誤區。其實,學生也很清楚,老師不會的東西多了,對高中生而言,他們已經不再象小學生那樣認爲老師無所不知。所以老師如果在學生面前假裝什麼都懂,反而給學生以假的印象。反之,如果老師在適當的時候哼上一曲,可以調走得找不着了,在適當的時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顯的破綻,在孩子們哈哈一笑中,讓孩子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你,一個有血有肉的你,一個和他們一樣在許多方面有着這樣那樣不足的你,孩子們和你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許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適當的時候慷慨激昂的來幾句演講,聲情並茂地來一段朗誦,不經意間很專業地評一下當天的球賽,讓學生眼前一亮:原來我們的老師還有這麼一手!學生對你的好感馬上激增。總之,讓學生了解一個真實的你!

二、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不少人說自己不會玩了,如果放兩天假,一般也就是睡個大覺。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別快,大多因爲他們沒有什麼業餘愛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沒事可幹,反倒悶出病來了。因此,一個人在工作之餘要有一兩種業餘愛好,這是積極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將是多麼單調和乏味啊。“用藝術來‘宣泄’其實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劇。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毀給人看,看到劇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觀衆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實更幸福的是創作藝術。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自己的主觀世界完全投入了進去,廢寢忘食樂此不疲,會使人十分滿足。他創作時簡直就是神,他無比自由,他感覺到世俗世界對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國就在他的創作中。”“只有關心老師的心靈世界,纔是真正地關心老師和生命質量。”

一個有情趣的老師,他的生命質量纔是高的,也纔可能得到學生的親近。誰也不願意與一個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諧地溝通。誰也不願意與一個遠離自己生活的人去溝通。

三、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中國文化中有一個詞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我們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還比較少。我們做爲一名教師需要不斷地終身地學習。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總是說自己加強要自己業務與政治的學習。而實際上往往成爲一種泛泛而談的“學習”。我們教師離不開終身的學習,一旦自己停止了學習,那麼工作如同機械的運作,便毫無意義,沒有活力。

鄭傑校長在書上論述:真正的學習並不是一個人關起來苦讀,或如古人那樣需要懸樑刺股地讀死書和死讀書。真正的學習藉助於有效的表達和傾聽,他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他經常會自問和反思“爲什麼”,理性地分析並得出結論,然後他會和別人充分交流,並對不同於自己的觀點抱寬容和尊重的態度。而我們在學習時常常不考慮與人溝通並聽取別人的觀點,而無法超越自我的侷限,或不能從錯誤中學習。這不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嗎?

我認爲,其實,我們並不是不在學習,每天教學在第一線,每位教師肯定都有所感悟,有所困惑,我們只要多一些討論,多一些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悟多寫,這不就是我們身爲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嗎?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可能成爲名師。”要求教師學會反思,即強調教師從反思入手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爲思考對象,來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爲、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促進自身能力的發展。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爲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和自我發展的基礎,教師從經驗中學習,在反思中成長,這正是反思的理論支點。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出發,發現分析其中的問題,並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索改進教育教學的途徑。這是充分發揮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和自主改革教學的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反思強調以問題爲中心,着眼於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它是緊貼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情境的、常規的、經常性的教育教學研究方式,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反思在手段上主要使用自學、反思、行爲糾正、科研等手段進行。這大大突破了傳統研究方法的時空侷限。反思強調教師的自主學習。要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羣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反思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

以探究和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爲基本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性很強,如果離開教育教學實踐,只讀幾本教育理論專著,是不可能真正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如果說學生是在爲“明天”而學習,那麼教師就是在爲“今天”而學習,這是現實的目標。因此,教師應該帶着問題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教育教學中的習慣行爲及其消極後果;找出驅動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各種思想觀點到底是什麼,它與自己所倡導的理論是否一致,自己的行爲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經過這種分析,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形成更明確的認識,會積極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來解決面臨的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育教學過程達到更優化。由於教師是帶着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去學習,這就使得他的學習更有針對性、實效性,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教師通過反思,自覺地探索教育教學過程,在學中教,在教中學,這是教師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徑。

讀了這本書,裏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如做《一名稱職的服務者》,就是說我們做教師的都要爲學生服務,爲幫助學生的學習服務。那麼我們又是怎樣服務於學生呢?我覺得在我現在的教育中,教師要擺正位置爲學生的服務,應該以平等的人格對待學生。服務的好壞要學生來評價。教師還要提高服務手技能和態度,把學生作爲服務的對象,要理解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爲學生服務。在爲學生服務的過程中,我們有好的心態,學生就會心存感激。當學生學會感激之後,纔會醒悟,纔會更好的回報教師。又如《誰是學校的主人》讓我知道了學生、領導、教師誰是學校的主人呢?我們常說學校要生存就得有生源,就此而言學生應該是學校的主人。可是決定學校大事的時候學生有沒有決定權呢?那麼學生何來主人之言。那麼教師是嗎?領導是嗎?我覺得真正的主人應該是我們學校的每一個成員,只有你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校的一切,那們你就是學校的主人。還有很多內容如《把困難當作機會》……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其中的新一百條建議都比較有其獨特的內涵,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

在看過《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書之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讀完以後有幾點收穫:

1、教師要注重語言素養。如《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養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2、教師要尊重關愛學生。作爲一名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最直接地表現在課堂上。當學生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時,或準確而全面地回答了一個問題時,老師當然會報以欣賞的目光、滿意的微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出現錯誤時,以往的老師一般會有以下三種態度:一是嚴厲地訓斥、責備;二是冷冰冰地說:“坐下,再想想”;三是耐心地引導、啓發學生,直至答出正確的答案。前兩種態度產生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下次再也不敢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了,或者是在下次回答問題之前,反覆在心中打好腹稿,在頭腦中苦苦尋找老師想要的“標準答案”,老師這樣的態度,怎麼能讓學生“說真話”呢?第三種態度看似沒有不妥之處,但一定會延誤教學時間,老師的心中必定是急急如焚。看來,尊重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平等相待,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吶!

但是,恰恰是這些課上課下常出錯的學生,他們對愛的渴望比優點突出的學生更爲迫切。如果老師經常用上述的前兩種態度對待他們,必然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師生關係越來越緊張。因此,尊重學生,講究師生平等對話,首先要從課堂上做起。

提起後進學生,老師們都會覺得他們是班級總體水平提高的包袱,是“最難啃的骨頭”,不良習慣相當多。老師往往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雖然是見縫插針,課堂上加強關注,課餘一遍又一遍地、不厭其煩地講解,結果卻還是不盡人意,成績難有大的起色。如此三番五次,老師、學生身心俱疲,傷心,失望,難過,不可避免地向我們襲來。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這些學生理解和記住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的普通學生多2、3倍,頭一天學的東西,第二天就忘。對這些學生來說,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蘇霍姆林斯基曾試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予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反思自己平時的輔差工作,總是停留在“治標”階段。學生不懂的地方,我會給他多講幾遍,兩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有時自己都佩服自己的耐心。“那種補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在正課上沒有掌握的教材”,這種做法,沒有着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說到底,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學生能否完成當天的作業,能否在學校檢查時拿出一套整潔、規範的作業,能否讓他在考試中取得令我滿意、令家長滿意的成績。很少去想一想,後進生的成績爲什麼會差,怎樣做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由於對問題的本質缺乏深入的思考,導致解決問題總是浮光掠影,效果也就不夠理想。由於目前對學生的評價還是比較單一的,優秀率、合格率等指標像大山般壓在老師們身上,試想,假若學生在沒有完成作業的情況下,捧起課外書閱讀,老師肯定會要求他先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作業,考試,考試,作業,這類學生如同掉入了了一個怪圈,怎一個累字了得!因此也可以這麼說,這種補差的方法是比較理想化的,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試行是有一定困難的。

再來看看蘇霍姆林斯基給後進生閱讀的書籍吧!“我還給費佳蒐集了一套專門供他閱讀的書籍,大約有100本小冊子。後來又給費佳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200本)。”(費佳是蘇霍姆林斯基班上的後進學生)。蘇霍姆林斯基爲費佳專門準備的這些書本,如同雨露滋潤着乾枯的小草,如同陽光照耀着學生的心靈,閱讀這些書,本身就是一種智力訓練。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的心智得到啓發,思維得到訓練,“閱讀好比是使思維受到一種感應,激發它的覺醒”。

3、教師要學習一些心理學的東西,加強對後進生的工作。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會覺得心理學學了沒用,學不學心理學無所謂,認爲不學心理學照樣可以當老師。然而在教學生涯中,讓人越來越覺得,不學好教育心理學,很難對付越來越古靈精怪、越來越複雜的新一代學生羣體。書中所闡明的學習與教學中的心理學知識、基本原理和應用技術,覺得其中的每一點對於一線教師的教學都有很好的指導意義。例如,書中關於良好態度與品德的培養的內容,談到了獎勵與懲罰的運用、效果與應該遵循的原則,指導作用非常大。獎勵是指施於行爲之後以增加該行爲再次出現可能性的事物,它包括外部獎勵和內部獎勵。當學生缺乏遵照社會道德規範行爲的自覺性時,教師通過物質的或精神的外在手段(如獎品、榮譽)來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些外在手段就等於外部獎勵;如果學生在遵照社會道德規範行爲後體驗到滿足感,從而進一步激勵學生繼續發生道德行爲,則屬於內部獎勵。懲罰是指爲減少或消除某種不良行爲再次出現後所跟隨的不愉快事件。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運用兩類懲罰,第一類懲罰是在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爲發生後施加某種痛苦或厭惡的刺激,以減少受罰行爲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如批評、警告、記過等。第二類懲罰是在不良行爲發生後,取消學生喜愛的某種刺激,以減少受罰行爲再次發

生的可能性,如暫時取消參加某種娛樂活動的權利、暫時收回某種獎勵等。不過,主張運用懲罰,並不等於提倡體罰與變相體罰。因爲體罰與變相體罰容易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敵意。爲了正確使用懲罰,書中介紹了正確運用懲罰的的七條原則:第一,避免不適當的懲罰。對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爲施以體罰或罰款是不適當的。第二,懲罰應與學生的不良行爲相對應。批評學生在課堂裏隨便講話,不應同時又指責其過去曾在上課時吃零食。第三,至少需要有一種不相容的逃避反應。學生在教室裏亂扔紙片的不相容反應是打掃教室,不認真做廣播操的不相容反應是同學自由活動時留下來重做一套廣播操。第四,懲罰應儘可能及時。若懲罰延後,不良行爲不容易消除。第五,在施行懲罰時,應力求使受罰者想到原先的過失情境。第六,力戒懲罰後又立即出現獎勵。第七,向學生指出合適的行爲以代替被懲罰的行爲。又如,第三章闡述了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相應的教育,我很受啓發。在學校教育中,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學習困難學生。美國的柯克認爲:學習困難學生是指那些在理解和使用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方面有一種或幾種基於心理過程障礙的兒童,這種障礙可表現爲聽、說、閱讀、思維、書寫、拼寫和數學計算等方面的不完善,但不包括視聽和運動缺陷、智力落後和能力障礙,也不包括在經濟、文化等環境方面處境不良的學生。

通過學習,總結出對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可以概括爲五個步驟:

一,對學習困難學生作測試調查分析,確定其學習困難不是因智力低下造成的。

二,詳盡地分析說明其學習障礙的性質。

三,探究其生理、環境、心理方面的成因。

四,根據學習障礙的性質和成因作出診斷推論。

五,制定有針對性的系統矯正教育課程計劃,對他們主要進行補償教育,包括任務訓練、能力訓練。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該更多地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經驗之談爲我們的後進生工作指點了方向,我們不妨在今後的工作中試一試。

總之,讀過這本書後,帶給我極大的啓示和教育,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以後還要多看類似的書籍以資增強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本學期,我認真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收穫很大。現在,讀書已經成爲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也深深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一個精神富裕、專業化程度高的老師,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好書,像長者,諄諄教導;似導師,循循善誘;如朋友,心心相印。好書,能積累語言,豐富知識,能陶冶情操,受益終生。

在《給教師的建議》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坐下來,深入地思考。”這句話深刻的告訴了我們: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教書育人,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肩負着培養下一代的重任,我們更需要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擁有源頭,才能不斷的滋潤學生的心田;只有不斷的讀書,我們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與學生走的更近,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傳遞;只有我們愛讀書,我們才能引領學生讀書;只有讀書,我們才能促進學生髮展。

在《心理學》這本書中,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例如教師要教會學生閱讀與思考,要培養學習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讓知識活起來。同時也是在培養一個有思想、會思考的人。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機器,所以,老師不僅要告訴他們閱讀的重要性,更要教給他們閱讀的方法。現在很多學生,學習一篇課文就是一篇課文,做一道數學題就是一道題,換一種問法就不會了,學習很機械,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把握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多考慮問題,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學會閱讀。並在閱讀中樹立自己的觀點和思想,不做一個人雲亦云的人。

作爲教師,我們不要小看了一個個的細節,這些細節卻關係着我們工作的成敗。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我們都應該關注他要幹什麼,課堂教學中一個小小的細節,都可能決定這節課的成敗,所以,工作中、生活中。我們都要認認真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做好每一個細節。

感謝讀書,讓我的教學充滿了生機;感謝讀書,讓我在實踐中體會到了知識的份量;感謝讀書,讓我能夠用智慧的大腦去澆灌含苞待放的花朵,用博愛的心靈給每一個孩子足夠的信心與勇氣;感謝讀書,讓我變得更加聰明,讓我的工作幹得更加出色輕鬆。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近兩年來,我們學校掀起了一股教師、學生讀書的浪潮,整個校園裏到處都是一篇讀書聲。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會讀書的民族纔是強大的民族。作爲教師的我們就應該多讀點書來給我們自己充電。因此,我選擇了這本給老師的建議的書,讓我以後在班主任工作中和教學工作中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同時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書中衆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它讓我明白了原來學生這樣教,會存在哪些不足,那樣教書又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讀後我感慨多多,同時也爲自己以前的做法而深表慚愧。

第一個感慨:多讀書

我經常對家人說,當老師的我很忙,沒有時間幹家務活。對朋友說,當教師很累,沒有意思。我們天天上課,改作業,輔導,備課,談話,開會,理論學習等,連一丁點的空閒時間燁沒有,整天被迫着去做那些事,事情總是追着事情,有時還疲於應付。教師的任務重,時間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了。對於這個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舉了一個這樣的例子,有一位教齡由xx年的老教師在他們那個區域裏上了一堂公開課,這堂課上的很出色,以至於聽課的老師盡然忘記了記筆記,課後有人問他爲何上的如此之精彩,他鄭重其事的說;”我用了一輩子學習,看書,寫心得,最後才準備出來這樣一堂課。’看到這裏,我不禁慚愧不已。確實,做教師的每天必須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等,現在還要抽時間出來搞科研,帶着這個疑惑,我閱讀倒書中這樣寫道;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接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

第二個感慨:尊重每一位學生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高瞻遠矚,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又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和諧的教育——這就是發現深藏在每一個學生內心的財富。教育的明智,就在於使每一個人在他的天賦所及的一切領域中最充分地表現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語文老師尼娜彼特羅芙娜的學生米哈伊爾一樣。儘管米哈伊爾在平時上課中讓尼娜彼特羅芙娜氣得臉色發白、雙手顫抖,但當這個“兩分生”——米哈伊爾很瀟灑地爲她修理好電視機後,尼娜彼特羅芙娜感到非常的難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羅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責:我們做教師的人,怎麼會沒有發覺,在我們認爲無可救藥的懶漢和毫無希望的“兩分生”身上,在他們的心靈和雙手裏,還蘊藏着天才呢?

尊重;就是要尊重別人的優點缺點,甚至是齷蹉的事情,畢竟學生還是孩子,在我們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總會遇到這樣類的學生。如我班的牟鑫同學,在學習上我用盡各種辦法,都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很是懊惱,但是那次的早戀,我差點丟了她,卻讓我感受發生了改變,我覺得她不是那麼討厭,相反,我每天看見她有一種親切感,不是她有何變化,而是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同時也發現他的優點。

與此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教師和學校輿論唯一地根據分數來給一個人做出好的或者壞的結論,那他就不會努力去當一個好人。因爲上課、掌握知識、分數——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個局部,只是許多領域的一個領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結構的發展水平,事實上無法單純用紙筆工具準確地測量出來。傳統的考試,主要是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單項測量,由於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不能以此對學生做出或優或劣的判定。考試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試結果——分數也並不能代表學生全部綜合素質的發展水平。這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學生。

第三個感慨:關心,關愛學生

我曾經爲自己選擇了教師行業迷茫過,也爲我第一次當班主任泄氣過,還爲丟了學生想放棄教師這一職業。並面對幾十個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時,煩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兒張三和李四打架,明兒王五不寫作業,後天家長說某某學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復一日,一年又一年,沒有一天消停過。漸漸地剛畢業時的雄心壯志漸漸隱退,我甚至也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教師這個職業。當我閱讀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師的職業就是要研究人,長期不斷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沒有不可救藥的兒童、少年。我們教師就是要做到使這個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不受到壓抑、傷害和扼殺。因此,每一個決心獻身於教育的人,應當容忍孩子的弱點,缺點,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對這些弱點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腦子,而且心靈去認識它們,那就會發現這些弱點是無關緊要的,是每個孩子年齡階段所表現出應有的特徵時,你會爲自己生氣、憤怒和加以懲罰的行爲感到可笑。我們要理解學生的行爲,懂得學生是一個經常在變化着的人。教師的心胸要寬廣,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給每一學生,在自己的心中應當有每個學生的歡樂和苦惱。參與學生的活動,讓學生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這些對我有很大的啓發,我帶着這種對孩子的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師生關係會比以前更融洽。

更深的體會是教師的成功,來自學生要當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就認識教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學生,首先必須認識學生是什麼?答案是顯然的:教師是人,學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實這不只是學生應該學會的,更應該是我們教師要學會的!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今年寒假,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書中所談的每一個問題,不僅配有生動的實例,而且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這些娓娓道來的教育教學實例,讓讀過此書的教師們,開闊了眼界,也提高了水平。在這本書當中,蘇霍姆林斯基一共談及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爲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並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

(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2)關於可以作爲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

(3)關於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古往今來,“書籍”一直都被譽爲人類的朋友,因爲它們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其實,在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坦率來說,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本身,就是一個可以讓學習的楷模。他之所以能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和廣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裏,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裏,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正因爲不斷地讀書,不斷地積累,所以纔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纔有了這本被譽爲“學校生活百科全書”的《給教師的建議》。

一直以來,都很欣賞這麼一句話: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有一桶水。只有通過每天不間斷地讀書,通過與書籍結爲朋友,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着我們思想的江河,才能讓我們真正勝任教書這份職業,才能成爲學生學習的楷模、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因而,作爲一名教師,應該養成看書,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自己的職業素養。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爲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着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必將會積澱成我們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引領我們積極向前。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最近我閱讀了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著《給教師的建議》,思索頗多,作爲新教師,我重新認識自己,思考學生,思考課堂。

在第一條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最爲教師爲什麼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總是感到被學生弄得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呢?我們有沒有試着對學生區分對待。不是每位學生的智力、能力都在一條起跑線上,我們也不能高估學生的能力,讓他們接受自己能力以外的知識,這是在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對學生不同要求,學習好的同學可以完成偏難的習題,掌握知識之餘也可以提高他們探索的積極性。學習中等的同學要求基本掌握課標上所要求的知識點,這樣可以保持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學習程度不好的同學老師可讓其完成稍微簡單的知識,這樣不至於使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作爲教師的我們,要儘可能使每位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讓他對自己的微小成功產生樂趣,感受人格上的快樂。學生在快了地學,教師快樂地教,雙方都在享受學與教的樂趣,這將會是多麼的美好。

有位教師問一位歷史教師:“你花了多長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歷史教師說:“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他的話讓我頗有感觸,這位老教師對待教學是如此的認真。要講好一節課,備課是多麼的不容易,除了翻閱不少教學資料外,平時的閱讀至關重要,在你的課堂上不僅讓學生學到新的知識,更讓他們感受到知識外的東西,燃起對學習的興趣。一堂生動的課,是在平時多少的積累之後才呈現給我們。就像書中所說,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程,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而這正是我的弱點,一直以來我的讀書量都太少,而且大部分侷限在教科書上,教科書對於拓寬我們的知識遠遠不夠,要想思維活躍,有更多的積累,必須打開心扉去讀更多的書,接受更多的思想。其實讀書就是讀思想讀經歷,以此來豐富自己的心靈。書應該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它不會離開你,只要你需要,它就在身邊。

我更加確信作爲新教師,成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如何快速成長我想應該要做到三點。第一就是多讀書多積累,做到肚裏有墨水。第二就是不斷反思,加強寫作,這樣才能把你讀到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第三多聽課,多摩課,只有不斷向別人學習,自己多思考多總結,才能進步更快。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讓興趣成爲課堂的助力車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師都這樣對學生強調,讓學生一定要對學習自己的科目要有興趣,然而老師正是忽略了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怎麼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興趣,讓學生的興趣爲課堂服務,讓課堂自然而然的駕馭學生的興趣。

讀了這條建議,懂得了如何引導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興趣。首先要合理利用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和生活儲備,調動學生的思維,隨着老師的思路有選擇的抽取課堂需要的儲備。也就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詳細的摸底排查,搞清楚學生最感興趣、最喜歡的是什麼,這樣的課堂學生愛參與,積極性高,課堂氛圍好,師生配合默契,課堂教學效果也是非常棒的。其次得激勵學生敢於展現自己的興趣。這個前提是他們有一定的閱讀量,對於課堂所講的東西有一定的思考但不足以解決當前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度增強,對獲得知識後的滿足感有一定的增強。當學生的興趣有了提高,不難想象這樣的課堂,這麼配合的學生不會是一節精彩的課堂,即使是理論的東西多些,學生仍會帶着滿足的微笑從你的課堂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