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8W 次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管理類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1

這個是來自公司的推薦,跟同事一起看完並且進行了一些討論,本書主旨就是副標題“先行動後思考”,跟絕大部分人推崇的先思考再行動不同,本書作者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告訴我們如何向優秀管理者轉變,這本書內容不是很多,適合剛開始帶團隊的管理人員做一個拓展閱讀。

這本書主要是介紹了向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轉變的幾個方法。這個方法的中心就是“由外而內”原則,所謂由外而內就是先要知道自己想成爲什麼樣的人/領導者,然後開始以領導者的身份去行事,從過程和結果中去思考,進步。從而最終達到自己想成爲的人/領導者。

對我來說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重新定義工作,任何人從一名執行者去向管理者做身份轉變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做主管或者經理的初期,都會投入很多精力到具體的執行中去,而忽略了對團隊的整體提升,這一點我剛開始就有遇到過,因爲我想獲得團隊的認同,那麼首先我自己在專業領域上就必須展現出能夠帶領團隊的能力和作用。在這種心理下,很容易讓自己忽略掉髮展團隊成員的能力而把精力放到自己執行上去。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對於管理者來說,團隊效率最大化的資源配置方式是:讓員工的能力不斷增強,能夠做更多的事情,然後管理者去做更高端(更有比較優勢)的事情。”

看完本書以及跟朋友和同事的交流之後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去改善的,去做一些管理和決策上的事情,關注更高端(着眼未來),而不是僅僅盯着社交這一個部分去做。

這本書我看了兩遍,第一遍是速讀,快速的瀏覽了下大概的內容,速讀的時候看到態度改變的部分讓我想到了《祕密》這本書,《祕密》主要強調的是自己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或者完成某個事情,就想象自己可以完成它,能夠完成它,久而久之可能自己都會開始默默的進行轉變,朝着自己想象的那個方向靠攏。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2

接觸管理學大概一年半了,但是坦白講,之前只是爲了應試,所以反覆閱讀背誦考研學校指定書目:《管理學》—週三多。之前對於管理學的概念都得益於週三多先生,認爲大概管理學的知識都是有些枯燥的,周老先生主要圍繞管理學的五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而展開論述。而讀了羅賓斯大師的管理學之後,深感自己之前對於管理學枯燥的看法是有失偏頗的,本文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淺談閱讀此書的體會。

一:本書框架

與大多數經典著作類似,第一篇是文章緒論,首先讓大家瞭解什麼是管理與什麼是管理者,羅賓斯對管理的定義是這樣的:通過協調和監督他人的活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完成工作。管理要努力實現:低資源浪費(高效率)和高目標達成(高效果)然後講述了管理的昨天和今天,讓大家瞭解管理學的發展淵源與思想進步,通過揭露當前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爲管理者以及未來的管理者敲響警鐘,要與時俱進,放眼未來。

接着第二篇定義管理者的領地。以前的書本中也有講到羅賓斯所定義管理者領地的幾個方面,但是未能像羅賓斯這樣進行歸納:首先,明確管理者本身是萬能的還是象徵性的。企業所在的組織文化與環境對管理者起約束作用。除此之外,管理者應該放遠眼光,就像科特勒營銷管理中所提到的,企業的.發展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國內,應該放眼全球。學會在全球環境中做一個好的管理者。

在管理者的領地中的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即管理者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社會責任與管理道德,這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一點,當企業在發展時,只考慮到企業利潤,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忽視了企業在發展時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所應該持有的道德底線。羅賓斯就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展開辯論,企業應當承擔多少以及何種類型的社會責任,企業應當怎樣平衡社會責任與經濟績效之間的關係得出最有意義的結論: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一個公司的社會責任明顯降低了其長期經濟績效。如果政治和社會壓力迫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要求管理者在實施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時必須考慮社會目標。如果一個公司的行動不具有社會責任感,它將面臨重大的商業風險。除此之外,企業發展要保持綠色化,最小化的破壞生態環境,對環境實施保護政策。第三篇按照羅賓斯所認爲的管理學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依次展開論述。

二:本書特色

每章開頭作者拋出管理者困境,以企業的真實案例來吸引讀者思考,並且提出問題之後,作者會隨之進行剖析引出章節內容。重要的是在每章節結束之後,有管理者對“管理者困境”的迴應,此回答與章節開頭不同,更有深意,也可以作爲一章節結束之後對讀者的閱讀考察,管理者所想到的對策讀者有沒有考慮到。

每章節都插入“關於道德的批判性思考”,當管理者所追求的企業目標與道德準則像衝突時管理者應該怎麼做,偏向企業目標?還是道德準則?提醒讀者道德批判在管理過程中所佔據的重要性地位。

在章節結束之前都會有一段溫馨小提示:成爲一名管理者應該怎樣做,無論你是一名在校管理學學生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應該進行思考,如何進行更好的管理,以及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應該習得的關鍵點。

在每章節結束之後都有案例應用,針對本章節應該學到的知識,當企業遇到這種問題時應該如何解決?或者企業爲什麼可以在這方面做的很好,在案例後面附有需要討論的問題,引發讀者思考。

三:問題思考

1、注重勞動分工or注重員工獨立思考?

國內管理大師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現在的企業嚴格按照勞動分工來提高生產率,他對於這種做法所很反對的。他調侃道:你若問皮鞋廠裏的員工誰知道怎樣生產一雙皮鞋,所有人都低下頭。

皮鞋廠裏沒有員工會製作皮鞋,但是皮鞋卻一批批的往外運。指所以會產生這種問題,就是因爲現在的企業一味的注重經濟利潤,注重提高生產率採用勞動分工的方法反而忽視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也曾經提出這個問題:是該爲了提高效率而分工忽視人的能動性?還是爲了保持個人思想不進行分工?我認爲進行分工而提高效率固然沒錯,但是應當適當的提高人的主觀能動性,如在進行某些決策的時候採用頭腦風暴法,鼓勵員工獨立思考,集思廣益,共同爲組織做出良好決策而努力。

2、精神境界與利潤並容嗎?

答:並容。無論什麼行業,能夠迅速取得可觀的利潤是上市的關鍵。但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潤而放棄了自己精神境界,爲了利潤而失去自我,猶如走的太遠而忘了爲什麼出發,應該兩者兼顧。以史玉柱爲例:在《征途》上,史玉柱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更新版本,增加可玩的內容。據一位在遊戲中達到滿級的玩家說,《征途》幾乎每天都會有更新,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推出新的玩法。版本更新保持了遊戲的新鮮度。史玉柱既做到了追求高利潤,又保持了自己精神境界的思考。

四:收穫

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職能都不是分割的,它們是互幫互助的關係。不管在管理職能實施的哪個階段,另外的幾個職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實施計劃時,組織、領導和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可孤立的看待,應該用哲學觀點,它們是1+1>2的關係,應學會融會貫通。領導也不可單純的從與員工的溝通,解決員工衝突等方面,應結合組織行爲學中個人分析,深入瞭解每個員工的性格、氣質等特點,採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每個員工的特質量體裁衣,從而使員工更好的投入工作,從而提高工作積極性與勞動生產率。

管理類的讀書心得3

參加讀書會,第一週讀了《逆向管理》這本書,本書提出了一個有悖於傳統思維的新思想,先行動在思考,轉變是由外而內的。

我們傳統的觀點認爲改變是由內而外的三思而後行,想清楚了在行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思考並不是改變之初需要做的事先思反而是在設置障礙,我們的思考是基於過去的行爲結果而做出判斷的,他不會把我們領向一個新的領域。而改變想法的唯一辦法就是做一些之前沒做過的事,通過這些新鮮事改變我們對過去自己的認知,並把這些認知內化爲真實的自己,那麼改變便發生了所以你看改變是由外而內的。

那麼如何實現改變呢?作者提出三步走重新定義你的工作,擴大你的人際關係網絡多角度審視自己。這三方面形成穩定的三角關係幫助你實現改變。

那改變的過程是怎樣的呢?瞬間頓悟,從此便走上了康莊大道?NO!像歷史螺旋進步式改變?NO!它是如心電圖般波浪式起伏最終引向成功的改變的。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是痛苦的是混亂的、會有反覆、也會有迷茫。並且,最終的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再是我們最初的目標,我們在行動中不斷髮現自己,不斷改變目標,因此一個新的自己會給我們帶來比預期更多的驚喜。

讀到這裏我放下了一個執念,對目標的經常性懷疑和否定,也許目標並不是最主要的,努力的過程,得到的收穫,才更有意義

過程具體分爲五個階段,對號入座,遇到的時候就不會太迷茫。

階段一:發現差異即發現你和你要成爲的那個人之間的差距。在這裏作者提出了“胡蘿蔔加大棒”理論。什麼是大棒?你遇到的促使前進挫折,胡蘿蔔?吊着你的那顆渴望進步、不安分的野心。加在一起,變會促發改變。

階段二:只加不減,增加新任務但不會放棄舊的工作。

階段三混亂迷茫,遇到挫折。即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新舊角色轉換或行爲方式上,感到精疲力盡。受到周圍人的不解和否定。

階段四:開始反思新經歷帶來的全新自己,消化吸收,也就是開始接納新的自己,即內在化。同時針對新的自己目標也有所改變。

階段五:你的新身份會是改變繼續下去。

總結一點: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行動全力以赴的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