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課是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從封邦建國到一統天下”的第四框題、承接前面講述的西周禮樂制度的確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段歷史、通過對秦朝統一天下的過程及鞏固統一措施的介紹、向學生闡述秦朝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爲後面學習“新的大一統”奠定了理論基礎。漢朝基本承襲了秦朝奠定一統的各項制度。其中本課所在的第四單元在整個教學中起着承前啓後的橋樑作用、而本課在第四單元中又處於中心地位。

二、說學情

初二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但已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各種媒體上已經不同程度地接觸過有關秦始皇的一些史實、所以比較容易進入特定的歷史情境。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學資源。

課程標準對本課的要求是:學生要“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並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學完本節課學生可以結合學到的知識客觀的評價秦始皇、對今後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也將有極好的啓迪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把握、對課標的瞭解、以及班上學生實際情況、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秦朝統一的過程、掌握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分析秦統一的原因和評價秦始皇的功過。讓學生學會一分爲二地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秦朝疆域的龐大和秦長城的宏偉、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秦朝統一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因爲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作爲本課的重點。

難點:因爲年代久遠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功過是衆說紛紜的、所以我把對“秦始皇的評價”作爲本課的難點來突破。

五、說教法

爲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理念、同時基於本框題的特點、在教法上我採取的是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討論。

六、說學法

在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宗旨下、這節課指導學生主要採取蒐集資料、分析歸納、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

七、課前準備

在教學準備活動中、爲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教育教學的效能、我製作了課件。同時:

1.把學生分爲六個大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交通組)、小組分別準備相關內容及其影響並製成課件來演示。同時李斯(一學生)負責準備演示秦的疆域圖。

2.全體同學收集資料、準備開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的辯論。

八、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課標指出:教學內容的安排應避免煩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依據這一要求、我採取的是板塊式教學、整節課設計了四大板塊: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程序設計意圖

(一)新課導入出示圖片、猜猜我是誰?學生根據課前的預習可以很容易的講出是秦始皇、、由此引入秦滅六國、開始這一節課的教學。

【教師】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秦滅六國的全過程。(課件演示)

學生觀察先滅韓趙魏楚燕、公元前221年滅齊。

六國滅亡了、一個新的、強大的秦朝建立起來了。那麼秦爲什麼能滅六國統一全國呢?由此導入下個環節。導入爲避免頭重腳輕、我以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切入歷史情景、起到了“凝神、點題”的作用。爲下面重點內容的學習提供了時間的保證。有我來進行課件演示符合課標倡導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努力發展的過程。同時也便於承上啓下。

(二)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前我會先播一段關於秦滅六國的視頻。

四人小組討論、代表相繼發言:1、商鞅變法;2、秦國地理位置好;3、秦始皇雄才大略;4。順應了人民渴望統一的歷史潮流;5。六國軟弱;6。秦國君臣一心;……

學生會集思廣益、說出他們各自的觀點。接着由我來總結幾條原因、使學生能夠意識到統一是歷史的必然。

【提問】

秦王嬴政自稱什麼、爲什麼這樣稱呼?

(學生看書)請基礎差點的學生回答。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回答直接過渡到下個環節。這樣做可以讓學生目標明確些、爲討論提供素材。做到有的放矢。激起他們的求知渴望、培養質疑的學習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

因爲前面的討論學生會很熱鬧、這個環節可以讓學生稍做安靜、同時更有利於學生整理內容和思考。

(三)角色扮演

【提問】

如果你是秦始皇下一步會做什麼?秦始皇採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一?進行角色扮演。

六組學生分別派代表上臺演示各自制作的課件、並作適當解釋(特別是對貨幣、度量衡、馳道、文字、長城、靈渠作詳細演示和解釋包括各項措施的影響)。

學生表演後由我打出表格進行總結。使內容更清晰。

六組學生表演結束後、“李斯”上臺一邊操作課件、一邊解說:採取了以上六條措施後、我朝疆域廣大、東到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南到南海、人口達二千多萬!泱泱大國、何其雄哉!以上詔書、各地務必遵照執行

教師講授

【教師】

剛纔、六組學生分別演繹了他們的治國方略、使我們感受到了秦始皇的威嚴和霸氣、現在用掌聲感謝他們的出色表演。

那麼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衆說紛紜、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本環節我將通過學生的辯論來突破這個難點。本環節由我課前輔導角色學生來完成、因爲初中學生畢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這也符合英特爾未來教育的理念。這是本課的一個高潮、通過師生同臺演出、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形成教學高潮、也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掌握了知識、加深對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理解、同時學生在演示課件的過程中也能體驗到成功的餓快樂。能夠很好的突破重點。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鍛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本環節是我想通過李斯的總結來讓學生知道秦的疆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秦疆域的遼闊、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簡單的總結有利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爲下個環節做了鋪墊。

(四)脣槍舌戰

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等辯論後再做定論。

【辯題】

正方觀點:秦始皇是個“英雄”

反方觀點:秦始皇是個“暴君”

並制定相應的規則。

也許最後也沒有結果。所以進行最後表決:全班同學舉手表態。

1、功大於過;

2、過大於功;

3、功過摻半。

秦始皇功過摻半、既是千古一君、又是暴君。這一環節學生經過課前收集資料、可以說出秦始皇的功過。真理愈辯愈明。正方反方會很激烈、以前我曾經上過一節這個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因爲課上時間有限不得不又在課下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二)》中明確提出:學生學習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本環節指導學生要一分爲二的看待歷史人物、同時對今後學習我國不同時期的歷史也將有極好的啓迪作用。通過本環節的激烈辯論可以突破本課的難點。

正本清源進行課堂小結、課件播放秦始皇功過順口溜詩、學生齊讀。順口溜詩學生讀起來會朗朗上口的、讓學生在自己聲音中重新回顧本節課的內容。鞏固知識。

九、說板書設計

遵循板書實用性、直觀性的原則、我以簡潔的語言突出了本課的重點、方便學生記憶、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總體結構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一)秦統一

二)秦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

2經濟

3思想

4文化

5交通

6軍事

十、作業佈置:

爲了讓學生思維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鞏固知識、我設計了一個開放式的作業、就是和秦始皇進行千年對話、題目爲、秦始皇我很想對你說……

十一、教學反思

優點:教學形式多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角色扮演和脣槍舌戰使學生更清楚本課的重、難點。

不足:本課涉及內容較多、課前學生的準備情況是本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加之學生活動較多、時間上難以把握。

結束語:

總的來說、這節課本着“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符合初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秦朝的統一》一課在中國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啓後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它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爲中國長期的大一統局面奠定了基礎。秦統一後,秦始皇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秦王朝創建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後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因此,本課在整個古代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本課的歷史人物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也是衆說紛紜,利用好教材可以引導學生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評價觀。

(二)教學目標

以課程標準爲中心,以教材爲載體,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瞭解秦統一中國,建立統一國家的基本情況;知道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理解秦統一中國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識讀“秦朝疆域圖”,能指出秦朝疆域四至,掌握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2)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初步分析和評價秦始皇的各項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其維護國家統一的情操。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三)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1、教學重點: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因爲(1)統一是本課的主題:掃六合,是建立統一國家;建立中央集權,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是鞏固統一的國家。(2)“統一”是秦漢時期的重要特徵,也是這一時期對中國歷史的重要貢獻。(3)“統一”也是中國歷史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兩千多年曆史發展的主旋律。(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相當深遠。

突破方法:通過動畫演示、學生表演、講故事、製作圖表、討論等方法。

2、教學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由於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決定了其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中央集權制很難理解。

突破方法:由學生表演和自己動手製作圖表的方法領會中央集權制的層級關係。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心智還不太成熟,但對歷史有或多或少的瞭解。同時,又有強列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也有較強的表現欲。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讓他們在參與中把握知識。

三、教學設計理念

1、以課程標準爲中心,以教材爲載體,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建立以人文教育爲核心,學生爲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育模式。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照顧學生的心智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重點培養學生體驗探究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

3、構建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設計問題體現啓發性、層次性、聯繫性和開放性。

4、儘量體現歷史科教學的特點,既要做到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結合,又要努力創設歷史情景,縮短學生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間的心理差距。

5、有效的整合教材資源,做到用教材去教而非教教材。

四、教學方法

1、教法:問題教學法、探究法、講授法、情境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

2、學法:討論法、圖示法、自主探究法、劇情表演法

五、教學準備

編導歷史劇製作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介紹單元線索後,由學生齊讀引言導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設問“你認爲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還是暴君?”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後,教師要順勢引導:秦始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讓我們抹去曾經的記憶,重新來數一數他的功過再作評論吧。牽引學生的思緒進入教學內容之中,導出了本課要學的中心內容,也提示學生要用史實說話。

(二)課文探究

1、秦王掃六合,建立統一國家(對教材內容稍作調整)

(1)視頻介紹秦王統一全國的基本情況。聲音和圖片比文字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播放動畫,掌握秦先後滅掉六國的次序。動畫非常符合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動態演示,可以激活學生的記憶。

(3)掌握了秦滅六國的基本情況後,設問:“在戰國七雄逐鹿的時代,秦憑什麼能完成統一?”初一學生剛接觸歷史問題的思考,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分析歷史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起思考的意識。在此主要引導學生進行前後聯繫和對比來突破。

(4)學生識讀書上的秦朝疆域圖,瞭解統一後秦的版圖,並指導學生作出秦的疆域四至圖。教師電腦展示,增強直觀性。

(5)設問“秦的統一相對於春秋戰國的分裂有什麼進步意義?”談論秦統一的作用是對學生進行思維培養的絕好機會,多嘗試建構主義的做法。這樣設問實際爲學生指明瞭思考的方向,學生自然會通過前後知識的聯繫和對比得出初步的結論。

(6)設問“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要統治如此廣闊的國家,假如你是當時的秦始皇你會怎樣做?”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自然的問題過渡中產生強烈的興趣。當學生沉浸在問題中時,電腦展示秦始皇爲鞏固統一採取的措施。目的要使學生認識到:秦完成統一後,還需要在各方面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以鞏固它的統治。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於學生綜合概括能力的提高。還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的分析問題,學會歷史學習中通常的研究問題的習慣,即找出研究歷史問題的規律性。

2、鞏固統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①指導全體同學看書後,由同學表演歷史劇,劇情體現皇帝稱號的議定及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情況。目的是讓學生以輕鬆的心情參加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符合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爲主的認知特點。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解決問題。

②讓同學們結合表演和課本內容自制“秦政治體制示意圖”,稍作等待後教師電腦展示。

③指導學生根據示意圖進一步明確皇帝、三公、郡守、縣令各自的地位和職責。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歷史課應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進一步的整理,自然能領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和含義。教師還應簡單提到它對我國曆史產生的影響。

(2)經濟和文化: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①設問“除了政治上建立強權政體外,秦始皇還有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導入下一目?

②我運用教材插圖,引導學生對統一前貨幣、度量衡和文字進行觀察,並請同學講歷史小故事。(基本情節體現各方面不統一帶來的不便。)

③設問“假如你是當時的秦始皇你將怎樣解決故事中出現的問題?你爲什麼要這樣做?”新課標要求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時要增加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文字等資料,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直觀的情境中思考歷史,分析探究、解決問題。我通過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彷彿回到秦朝,讓學生親自參與解決問題,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學生自然會對比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統一前後的情況,明白統一後的優勢所在,領會這些措施的作用及意義。

④此外還應讓學生知道秦始皇在思想和軍事方面鞏固統一的措施。

⑤最後設問:你能簡單評價秦的統一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嗎?讓學生在研究探討的過程中,思考問題,運用知識信息,也有效的記憶所學知識。

(三)、板書展示,課後小結

(1)以秦始皇的活動爲主線(播放視頻)

(2)利用板書梳理重點

(四)、練習評價,鞏固拓展

(五)、補充材料,加深理解

人教版歷史秦朝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分析:

《秦朝一統》是八年級上第四單元第一課的第四幕,“秦朝一統”承接“變革與爭霸”和“百家爭鳴”,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啓後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秦並天下是基於商鞅變法,而中央集權制的確立,是法家思想的應用。教材從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採取的中央集權的各種措施,突出了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產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本課的教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分析:

(1)本課要把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心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2)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把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熟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熟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心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3)通過本課的學習,熟悉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心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3、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心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心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係。把對“中心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爲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二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把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心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係這個問題,則更屬於政治學範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爲比較輕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把握,也是個難點。

二、教學策略

1、初二年段是課改的年段,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剛進入初二的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並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承前歷史,戰國七雄割據,兼併戰爭不斷。秦國商鞅變法最爲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逐步成爲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這樣可以使學生知識梳理上具備連貫性,也易於理解爲何秦能滅六國統一天下,而非他國。

2、新授課內容分以下幾部分講授

(1)關於“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後滅於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心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心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於“鞏固統一的措施”內容的講授。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理解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①政治角度———“中心集權制度的建立”: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麼是"中心集權"?"秦建立的中心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後,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心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心集權"。

②經濟角度———統一貨幣、度量衡;發展交通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後,貨幣、度量衡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交通方面改革後帶來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係,

③文化角度———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重提醒"篆"字的寫法)

至於"焚書坑儒"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講明“焚書”、“坑儒”各自的時間、概念,指出此舉是爲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心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同時,注意滲透對學生如何評價事物、如何看待一個問題的教學(辨證的看問題)。

④軍事角度———邊疆的管理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在地圖上發現邊疆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從而理解秦修長城,鑿靈渠。並且要引導學生在腦海裏形成秦朝疆域圖、秦長城起止點、靈渠連接的水系等。

(3)關於“評價秦始皇”

教師可引導學生,評價歷史人物要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地評價。其次,看他的功績和過錯,客觀評價要看他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否有推動作用,是否是功績大於過錯。對秦始皇這個頗負爭議的人物一個客觀的評價

四、課後反思

本節課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教學設計中力求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體驗,由能力目標來主導教學內容,在組織方式上呈現爲“網絡化”,在操作上呈現爲“行爲化”。整個過程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共分爲五個步驟,能充分體現新課程提倡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自始至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真正“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