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有關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錦集十篇大綱

有關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錦集十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說課稿初中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語文說課稿初中模板錦集十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與地位

《變色龍》是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也就是小說閱讀訓練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小說是最能廣泛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的內容最爲豐富,謳歌美好、神聖、莊嚴,鞭撻醜陋、污穢、邪惡。閱讀小說,可以更好的認識社會,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作者主要通過精彩的對話刻畫了一個欺下媚上、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警察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巧妙地揭露了俄國警察制度的反動與虛僞,批判了沙皇俄國的黑暗統治。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文學作品教學提出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與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小說教學的要求,結合小說《變色龍》具體特點,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認知目標:學習小說通過對話描寫塑造人物性格的寫法。

2、能力目標:從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通過人物對話所表現出來的對俄國沙皇走狗的諷刺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以上導學目標與學生對小說所反映的俄國十九世紀社會現實缺乏瞭解的實際情況,本文導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對話中領會主人公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分析奧楚蔑洛夫這一形象的深刻社會意義則本文是導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本文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學生,他們對小說的有一定的感知、欣賞能力,能夠自主梳理小說情節,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對運用表情、對話表演小說的情節有濃厚的閱讀興趣,並能依據文本評議小說中的人物。

2.教學方法運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文章的特色與課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本課的導學過程中,我把課堂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地議,入情地演,盡情扮好學習主人這一角色。

⑴充分地讀:葉聖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因此,要給學生儘可能多的時間讀書思考。

⑵自由地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充分展示各自給課文另擬的題目、分析奧楚蔑洛夫的形象、性格等環節中讓他們充分交流,自由地議論,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互相溝通,互相啓發,培養學生的求索精神與創新意識。

⑶入情地演:表演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描寫生動的特點,我將在學生充分領會奧楚蔑洛夫性格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表演,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小說的語言,領悟文章的主旨。

三、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爲了激發起全班同學學習課文的興趣,我設計如下導語來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不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動物世界》節目啊?下面請同學們來看一段《動物世界》節目曾經播出過的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像片。”在播放介紹蜥蜴這種動物的錄像片後引導:“錄像中的蜥蜴叫什麼名字?變色龍給同學們留下的最深刻、最有趣的印象是什麼?”“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通過對話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的短篇小說,這篇小說的題目就是《變色龍》,既然小說寫的是人,作者爲什麼要用變色龍這種動物的名字來做爲小說的題目呢?下面請同學默讀小說全文,想一想,根據您對小說情節與人物的理解,重新給本文擬一個題目。”

這則導語,藉助多媒體導學手段,通過觀看介紹變色龍特徵的錄像,形象直觀地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分析小說主人翁奧楚蔑洛夫在處理狗咬人案件中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旨。

(二)、給課文另擬題目,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在學生自由默讀課文後,讓學生根據各自對小說的初步理解,另給本文擬一個題目,並說說擬題的原因。

由於學生在擬題時着眼點不一樣,有的學生可能從情節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可能從人物角度去命題,有的學生從小說的主題方面去命題,即使是從同一角度去命題的同學,由於學生對小說的理解不一樣,所命的題目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讓學生另擬題目的目的有三:①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向課文,認真思考,理解並領會小說的主題。②,在學生重新給課文起一個題目,對所命的題目進行解釋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③通過另擬題目,教師從中發現可以學生對哪些內容了讀懂了,哪些地方還不完全讀通,需要教師的進一步指導,爲下一步有針對地導學調查摸底。

(三)、分角色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通過直觀形象的語言,感受到小說的情節發展,品味小說的語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讀結束後,我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去自主評議分角色朗讀的優劣,談談各自對小說的內容的體會與感悟

(四)、啓發點撥,導引學生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根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我設想設計以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小說的主題:

1、從剛纔同學們分角色朗讀中,我們清楚地看出奧楚蔑洛夫警官在斷案過程中是怎麼變的?

2、他這五次變化的依據又是什麼?從他五次變化的語言中,同學們可以歸納出他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3、小說結尾的這句話“普洛訶爾喊一聲那條狗的名字,帶着它從木柴廠走了。那羣人對着赫留金哈哈大笑。”誰能說說那羣人笑什麼呢?爲什麼笑呢?

4、你們看,狗走了,奧楚蔑洛夫也走了,從他對將軍家的狗的態度中,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奧楚蔑洛夫也是一條走狗,同學們想一想,他是誰的走狗?是什麼樣的走狗?哪位同學能給這條狗加上適當的定語?

5、那麼,是什麼樣的社會,使奧楚蔑洛夫這位執法者變成了一條走狗呢?

這五個層次提問設計,一問把學生閱讀的注意誘引到奧楚蔑洛夫處理案件的奇特之處——根據主人身份判案上引導學生想象;二問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歸納出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三問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當時在廣場上的人較雜,由於社會地位的不同,對所遇見的奧楚蔑洛夫警官處理案件,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因此,雖然同樣的笑,但笑的內涵卻大不一樣,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奧楚蔑洛夫這樣的警官,他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一幅統治者奴才的嘴臉;有的人可能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這樣一條狗,如果這狗的主人不與將軍沾上邊,結果就不一樣了;有的人可能笑當時窮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條狗……等等,因此,只要學生言之有理,都要給予肯定,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四問引導學生認識奧的走狗本質;五問引導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小說所揭示的社會意義。這五個層次的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與主題。

四、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與依據

爲了隨着《變色龍》一文導讀過程,概括小說情節,歸納出其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反覆無常的性格特徵,指出這一形象的走狗本質,爲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這一人物的深遠的社會意義提供了幫助。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變色龍》

情節: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事件

變:狗主人不同,斷案結果不同

不變:趨炎附勢、欺軟怕硬、見風使舵的性格

本質:沙皇的走狗

整個板書結構簡潔美觀,板面達意流暢,揭示了小說中的人物、情節、性格、本質的關係。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說教材

《賣油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第一冊第六單元的第三課。這篇課文,通過賣油翁與陳堯諮的對話及賣油翁酌油的事例,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說教法學法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以下簡稱“新大綱“)提高了對古詩文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原大綱“讀讀背背”上,而是強調對傳統文化精華的學習。這樣做,是要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儘量多讀些中國古代文學精品,受到傳統文化、道德修養、人文精神、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潛移默化的薰陶。

爲落實新大綱的這一精神,在教《賣油翁》一課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這一專題,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徵

探究文章的思想意義,必須建立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可以從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人物性格入手。在自讀、思考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找一找哪些語句最能表現陳堯諮和賣油翁的性格。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找出“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爾安敢輕吾射!”表現了陳堯諮恃技而矜、狂傲驕橫的性格特徵;“惟手熟爾”表現賣油翁技藝高超、爲人謙遜的性格特徵。

這一教學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從整體上把握文意,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2.領悟文章中心思想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過:任何一篇課文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體,思想性是語文的固有屬性。”在學習分析人物性格、整體把握課文之後,便引導學生自己去鑽研課文、自己去體會分析文章的思想意義。啓發學生:“你認爲陳堯諮和和賣油翁誰做的對?請你說說你的理由。”這樣,把問題生活化,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通過討論,學生會很自然的領悟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文”和“道”有機統一起來,落實了新大綱中“注重知識、能力、情意之間聯繫”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在語文訓練中。

3.深入理解中心,擴展思想內涵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繫。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語文,更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主動學習。心理學也告訴我們,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積累(包括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更易激發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對新知識的掌握更牢固。

在領悟文章中心思想後,啓發學生:“還有哪些事例能說明熟能生巧這一道理?”這一富有啓發性的問題,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啓迪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鄭板橋的竹子畫得風神淡雅,是在他常年刻苦畫竹的基礎上取得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茅盾成爲中國現代文學的巨匠,基於他能熟背《紅樓夢》。”還有的學生可能會說:“鄧亞萍在奧運會上獲得一枚枚金牌,是她多年艱苦訓練的結果。”學生的紛紛發言,會大大加深對本文中心的理解,同時口頭表達能力得到訓練,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現新大綱中“學生在主動實踐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的指導思想。

葉聖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因素,開發學生潛在的智能,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探究問題的能力。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作品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造的,應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

教師激疑:“《賣油翁》這個故事本身還包含了哪些道理?”這是一道開放性思考題,意在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接着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可能會有以下幾種見解,試歸納如下(出示投影):①即便有了專長,也不應恃技驕傲;②一切技藝都是熟能生巧的;③高超的技藝要靠反覆的訓練、頑強的毅力;④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等。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應給予肯定,不必拘泥,以開闊學生的思路。這種由淺入深的探究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有利於激勵和引導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

4.比較閱讀,強化教學目標

錢夢龍老師曾提出“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育思想,作品的思想性蘊含在語文教材裏。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也應貫穿到語文訓練中。

爲強化教學目標,教師設計下面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做。

閱讀下面一段話,並和《賣油翁》比較,完成練習。

山西稷山骨髓炎醫院院長楊文水,是一位來自田野鄉村、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左手殘疾、只剩下一個小手指的農村醫生。爲使殘疾的左手僅剩的一個小手指發揮五個手指的作用,楊文水開始苦練“一指功”。爲練習小手指的力量,他每天用小手指勾着一桶水來回走,直到一次能提起20公斤重的水桶走500米;爲了練習小手指的靈活性,他用小手指撿大頭針,直練到能用一個手指靈巧地撿起地上的針和線,終於達到了使這個殘剩的手指能熟練的配合右手進行手術。

(1)楊文水的事蹟說明了什麼?

(2)楊文水苦練“一指功”和賣油翁酌油的事例,有何異同?

(3)讀了《賣油翁》和上述材料後,你有什麼收穫?試寫下來,字數不限。

以上三道題,既有口頭練習,又有動筆寫的練習。並且各有側重:

第(1)題注重啓發學生在閱讀中整體把握文意。

第(2)題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等方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3)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比較閱讀訓練,會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本文思想意義的理解,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以接受文化的薰陶,進行語文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一些朗讀技巧。

2、理清故事情節,當堂背誦。

3、理解木蘭形象。

【教學創意】

通過教師有表情的示範背誦,感染、啓發、引導學生背誦全詩,也可請已背會的學生在課堂上做背誦表演,以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生字詞句、理清故事情節、理解木蘭形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花木蘭的故事嗎?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來,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受人們喜愛。她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女性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木蘭詩》(板書),來尋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讀指導

1、教師帶表情範背。讓學生邊聽邊畫出不認識的字,並注意教師背誦時節奏的變化。

2、解決生字詞,重點注意幾個問題。“十二轉”的“轉”就讀zhuàn。古代指勳級,每升一級叫一轉,十二轉爲最高的勳級。“舊時裳”的“裳”讀“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這首詩裏出現的互文修辭句。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牀。”“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3、學生齊讀全詩。

4、教師逐段指導學生朗讀。

第1段是對情景的描述,讀開頭兩句語調要柔緩,第3、4句則要帶疑慮和關切的語氣,聲音可以略微提高,讀到“嘆息”再輕緩下來。

第2段開頭兩句是問句的形式。讀“何所思”、“何所憶”要讀出詢問的語氣。答句中的兩個“無”字應重讀表強調,語氣要與後面的句子銜接。“見軍帖”、“大點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讀,以說明戰爭的規模和緊迫,“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寫木蘭所思所慮,該怎麼辦呢?這裏可以略作停頓,然後用堅定的語氣讀“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徵”。在“從此”之後又可以有稍微的頓息,“此”字拖長一點,把“替爺徵”三個字讀得沉着有力,以表現木蘭替父從軍的決心。

第3段前四句節奏要讀得比較緊湊,以渲染木蘭在匆促地準備行裝,“駿馬”、“鞍韉”、“轡頭”、“長鞭”應突出強調,使聽者能想像出木蘭整裝待發的英姿。以下八句寫木蘭奔赴前線、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讀得委婉,放輕音量,以表現木蘭對親人的思念;後四句寫木蘭已經到了能聽到敵人戰馬嘶鳴的地方了,因此要讀得剛毅,音量適當放大,以表現她的戰鬥豪情。

第4段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生活,語言凝練而誇張,朗讀時抑揚頓挫要鮮明,節奏要慢。“赴”、“度”、“飛”要讀得富有動態,語調要昂揚。讀“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語詞要相對壓抑,節奏放慢,以表現木蘭經歷了戰場艱苦環境的磨鍊。讀“將軍百戰死”語詞略抑,“壯士十年歸”,讀時語調要揚起來,以渲染出軍隊勝利凱旋的氣氛。

讀第5段前四句要強調天子給予木蘭很高的獎賞和榮耀。“十二轉”、“百千強”要重讀。從“木蘭不用尚書郎”到段末木蘭對天子“問所欲”的回答,讀時語調要平穩。“還故鄉”三字中間要頓開,音調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蘭不卑不亢,不慕富貴榮華的品質和思念家鄉的心情表現出來。

讀第6段父母相互攙扶着出城迎接女兒這一句,語氣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緒,讀時節奏要與老人顫顫悠悠的節奏相符。讀阿姊們忙着梳妝小弟忙着殺豬宰羊兩句,音調要提高些,節奏要加快,以生動表現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情景。木蘭“開”、“坐”、“脫”、“著”、“理”、“帖”時,心情是無比激動的,會有許多往事涌上心頭。讀的時候節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順的口吻、嬌羞的語氣來再現一個健康、美麗、端莊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語氣讀“火伴皆驚忙”之後要有一個停頓,以示夥伴們反覆打量已換女妝的木蘭,然後用驚異的語氣讀“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讀。

讀最後一段,語調要略緩,“雄”、“撲朔”、“雌”、“迷離”點出了雄雌的特徵,要重讀,最後一句要慢讀,語尾要向上揚,讀成反問,給聽者以思考與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節

1、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

2、填空:情節,木蘭停機( )——決心( )——從軍( )——奔赴( )——十年( )——拒賞( )——與親人( )。

3、複述木蘭故事,背誦課文。

4、探究理解木蘭形象。

四、佈置作業

將《木蘭詩》改成現代白話文故事。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4

一、首先,給大家分析一下教材,這一點我將分三 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點:課文所處位置及作用。

《山中訪友》是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第三單元的第3篇課文。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童心童趣的優美散文。

鑑於本單元的要求,學生要在反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體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並作適當的摘錄;另外,這篇描寫景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並且作者抒發感情也很特別,將山中的景物當成朋友來寫,將進山看景比作進山看朋友,因此,顯得真摯自然。綜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和教學的重難點。

第二點:教學目的

這一點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知識方面要求學生:①理解,積累課後詞語;如:“湛藍,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學生:①鑑賞本文新奇豐富的想像美。

②學習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透過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充滿詩意的畫面。

德育方面要求學生:體味作者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

第三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很多,比如課文重點詞語,課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寫,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等等。而教學難點則是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二、接着,介紹一下教學方法:

1、確定五法合一的教學方法

新《大綱》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我根據課文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採用激發興趣法,朗讀法,問題導引法,想像聯想法和自讀點拔法進行教學。首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散文,在讀的過程中思考提出的疑問,然後在教師適當的點拔下,賞析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2、採用投影儀,影碟等電教手段輔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採用投影儀,錄音,以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碟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通過直觀感受,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3、突出朗讀教學

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語言的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優美的寫景教文,適於朗讀,因此,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突出誦讀教學。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所以我將採用學生質疑,小組討論,教師點撥,然後反饋練習的學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完成課後練習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較少,因此我安排一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先讀題猜測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後精讀品味,鼓勵學生提問,再通過討論解決,歸納課文學習要點,這樣既理解了的內容,又培養了語感,也體會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首先對預習作業進行抽查並明確生字詞的讀音及含義,然後要求學生讀題,想像課文內容,引入新課,接着教師範讀課文,用有關讓學生對大自然的風景及大山裏的風景有直觀印象。

(二)講授新課

在講授之前,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尋訪的友人是怎樣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嗎?

②邊讀邊勾畫出描寫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後積累下來。

朗讀課文後,圍繞上述2個問題對課文進行賞析,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作者進山看風景,並引導學生感受山中風景的優美,然後將有關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給學生看。結合書上的描述,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瞭解童話般的山中的美景,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及藝術特色。

在分析中,使學生了解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目的和意義,體會情景交融地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的瞭解。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如: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這樣便於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本文的藝術特色表現在:

(1)獨具匠心的敘述方式和敘述人稱:的敘述方式親切自然,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有時,根據表達的需要,還適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感情強烈了還用第二人稱,讓學生體會這樣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2)想象的豐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如:展開想象,將自己與樹木融爲一體,與自然融爲一體,流露出熱愛自然之情。

( 四 )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講授及自己的筆記,朗讀課文後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後練習一,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領會作者的感情。

(五)創新練習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此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學生借鑑課文某些寫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點。從某一景物的角度出發,重點突出景物的心聲,最好能點出環境保護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在這一環節中,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再次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完整的印象。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5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語文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一、話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這一單元選取的四篇課文都是寫自然景物的,分別描繪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綠色的草原,呈現出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現了豐富多彩、姿態各異的自然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細細品味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人們對大自然的無限眷念和熱愛。

《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充滿詩情畫意,作者筆下的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那綠藻……無不給人美的享受。它以無窮的魅力吸引讀者的心靈迴歸自然,爲我們在教學中開展豐富的審美活動提供了充沛的資源,所以學習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審美價值,引領同學進入作者營造的美的意境,整體感知,獲取美的享受和薰陶。

走進課文,包圍你的是滿含溫情的親切優美而生動的語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語言大師。一系列的比喻、擬人、抒情句是作品給我們的極好饋贈,這就爲同學積累感悟語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所以教學本文,積累語言也是對同學極具體極實惠的豐收。

《濟南的冬天》更爲獨特的文本價值在於:作爲寫景抒情的散文,渾然天成地運用了豐富的寫景方法和技巧,實爲同類作品中的典範。所以教學本文,學習寫景的一些方法是對同學進行寫作引導的最好資源。

  二、說學情:

《濟南的冬天》一文,所講的內容是同學們並不熟知的區域——濟南,初一年級的同學們還沒系統學習地理知識,對濟南的瞭解甚少。但他們有一定的生活經驗,通過與家鄉冬天的比較,對濟南的冬天一定會隨作者去感受,與作者產生共鳴。再者,他們還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活潑好動、爭強好勝,並且願意合作,善於合作,樂於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麼太大的阻礙。

  三、定目標:

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同學本身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本單元編排的意圖和本文的特點應抓住以下目標:

(1)知識和能力:

瞭解作者老舍及與課文相關內容;識記並理解文中的`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

學習作者寫景的多種方法,並用之於指導自己的寫作實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的大好河山的熱愛、讚美之情。

2、教學的重點難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告訴我們:“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據此,確定本文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爲:抓住景物的特徵從多方面加以表現。

  四、析教法:

目前,我國的教育正經歷着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的深刻變革,教師要更新觀念,突出同學的主體地位,重視對同學思想品質,思維能力的培養,把學習方法的指導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按照“教師爲主導,同學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教學觀,我主要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啓發式教學

在引入本課教學時,啓發同學思考爲何老舍要寫冬天、寫濟南的冬天呢?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這樣一啓發,同學有了“驚奇”和“疑問”,自然地觸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激活了思維。

2、以讀促學

教學本文時,引導同學從讀中獲取信息,從讀中探究作者寫景的方法,從讀中體會作者感情。這裏所說的讀是要真正地讀進去,讀法多樣,默讀與朗讀、齊讀與個別朗讀等。默讀主要是讓同學能夠迅速歸納概括知識要點,朗讀主要是讓同學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齊讀是爲了體現語言的節奏美,個別朗讀主要是爲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3、示例遷移

葉老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課中有兩段寫景最爲生動,而且寫法大同小異。教師只需重點指導同學學習一段,另一段則讓同學用學習前一段的方法小組合作學習,這樣既是學以致用,又是一種習得。該課文學完之後,佈置同學寫一篇作文,也是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學法:

新課標指出:同學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同學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同學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同學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同學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體會到在給同學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教給他們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學會學習。依據本課的實際內容,結合初一同學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日常學習態度以及學校的教學條件,對同學的學法指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誦讀法

通過默讀、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反覆誦讀課文,體會老舍清新樸樸實的語言風格,感受語言文字中蘊涵的語言美、語意美、語境美。摒棄課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歸真,讓語文教學回到“讀”書的根本軌道上來,讓同學充分體驗作品的原汁原味,獲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藝術特質感受,培養其思維的創造性。這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靈魂之所在。

2、設問法

同學一邊讀文章,老師一邊設疑,讓同學在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同學既自主學習,又合作探究。

3、比較法

教師提出兩種情況讓同學通過比較,從中總結出其中不同,從而明白其優劣,作出正確英明的選擇。比如,讓同學體會“濟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濟南”之間的差別;體會把“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另起一段與課文原來寫法的不一樣。

  六、談設計:

基於以上對教材、教法、學法的分析,同時考慮到,由於基礎差異,智力差異,學習習慣差異的存在,再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並遵循“面向全體同學,因材施教”的原則,我是從“啓發導入→初讀,整體把握→精讀,學習方法→品讀,體會感情→習作,學以致用”五個環節、兩課時來組織教學的。下面我主要說第二課時的設計。

(一)啓發導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麼樣子的,請你用幾個四字詞語來概括(同學答後,教師再接下去說)。在祖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沒有這麼一個地方,那兒的冬天與衆不同呢?讓我們隨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濟南》看看。

激趣是教學中不可小覷的一個環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同學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大的困難他也願意去克服,學起來自然主動積極,而且學習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靈活多樣,講故事、猜謎語、聽歌曲、看掛圖等不一而足,我採用的方法則是喚醒同學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對比中萌生求知慾望。

(二)初讀,整體把握

1、讓同學朗讀課文,並思考兩個問題:

(1)課文寫了濟南的冬天什麼特點?請用文章中的一個兩字詞語來概括。

(2)作者寫了哪些景物來突出濟南的冬天的特點?

待同學有了自己的想法後,進行全班交流。

設計這一步驟,有兩個理由:一是讓同學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印象;二是讓同學把握文章總—分的結構。

(三)精讀,學習方法

在初讀,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讓同學找出課文中自己最喜歡、最欣賞的段落,並把它仔細讀一讀,想想爲什麼喜歡。由此自然過渡到對文章第三段的精讀,教師指導引路,同學在讀中思考總結,歸納出“抓特徵、有層次、有映襯、有虛實、有動靜”五種寫景方法。然後再讓同學小組合作用學習該段的方法對比學習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這些方法,有無新的寫景方法。最後教師讓同學質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決疑難,並明確該段新用的“有遠近”的寫景方法。

學習這兩段,花費的時間相對長一些,因爲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給同學一些方法,讓同學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四)品讀,體會感情

在重點學習第三、五段後,讓同學再回到整篇課文,默讀課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懷着怎樣的感情來寫濟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樣感受出來的?課文開頭和結尾各有一句話,滿載作者這種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嗎?對文章的結尾一句,你覺得放在最後一段末尾妥當嗎?你有什麼建議?有人提議把題目《濟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濟南》,你覺得可以嗎?

設計這些問題,一是讓同學知道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圖;二是讓同學瞭解“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的寫法;三是讓同學要批判性地讀書,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書,不唯他。

這一環節,是一個從課文中走出來的過程,一個把文章由長讀短的過程。

(五)習作,學以致用

讓同學以《校園的早晨》爲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佈置寫作,用意只有一個,就是讓同學鞏固在課文中學習到的衆多寫景方法,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學會把景物寫活、寫生動。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6

一、說教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人們共同的感受。在這首詩中,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的形象,引發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進而闡發瞭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主題。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了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

此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並沒有指出選擇的具體內容,而是着眼於選擇本身。因此,每一個讀者都能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所以說,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還是比較喜歡讀詩的,尤其是現代詩,因爲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潑,同時還講究音律,讀起來琅琅上口,易於記誦。

但是,他們對詩歌的理解通常還處於感性階段。既沒有掌握詩歌朗讀、欣賞的一般技巧和方法,也不具備鑑賞情感含蓄、內容深奧的詩歌,尤其是意象豐富的哲理詩的能力。當然,更談不上調動自身的生活體驗來把握詩歌的內涵了。而《未選擇的路》就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詩歌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三、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與方法。

2、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這兩個目標是以我們新課程所倡導的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爲理論依據的。

四、說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六個步驟:

(一)導入用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直接導入,開門見山、開宗明義。

(二)指導朗讀、師生評價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分析、小結詩歌朗讀的方法,並用此

方法進行朗讀評價。

(三)走進作者,“知人論詩”

教師傳授查找資料的方法,指導學生篩選有關詩人生平事蹟、時代環境、

創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資料,這有助於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

主題。

(四)走進文本,與詩人交流

這一教學環節圍繞三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展開。

1、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

2、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

3、小組質疑,共同解惑:對於這首詩,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小結:在活動1中,通過指導學生的認真品讀,學生對弗羅斯特的個人形象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這爲活動2的進行作好了鋪墊;活動2的設計,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與詩人對話、交流,進而達到共鳴,這對於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活動3的設計,主要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通過這一平臺,讓他們自主探究。然後,教師再適時點撥、指導,從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

(五)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

首先,教師講述故事,故事的主題是:選擇改變人生。兩個主人公是魯

迅和諸葛亮,故事揭示了一個道理:不同的選擇造就不同的人生。

然後,引導學生講述故事,提示他們從學習上、生活中和個人交友方面

講述自己的選擇經歷。

最後,教師總結從這首詩中悟出的人生哲理。

(六)入情入境,昇華朗讀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想像詩歌營造出來的意境,在配樂歌曲的感染

下,入情入境地朗讀詩歌,昇華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五、說教法

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就是說,課堂上採用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環境來確定。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導入法、指導朗讀法、品讀詩句法和引導總結法”。

1、開門見山導入法

就是指在導入課題時,我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所蒐集到的關於“路”的名言警句,然後我適時地展示自己蒐集到的警句,這樣直截了當地進入了課題。

2、指導朗讀法

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朗讀、欣賞詩歌的技巧和方法,並組織學生學以致用、現場點評。

3、品讀詩句法

在課堂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這其實就是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仔細揣摩詩句的內涵,對詩人的形象進行準確的把握,爲下面的教學環節作鋪墊。

4、引導總結法

《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內涵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它看似傾訴詩人的個人經歷,實則是表達了人們的共同感受。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詩中發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正因爲如此,在課堂上,教師就應當引導學生將它表達出來。在“走進自我,與心靈對話”這一教學環節中,我首先給學生們講述了兩個有關人物的故事,然後,我順勢提問:“同學們,你們有類似於魯迅和諸葛亮的情感體驗嗎?請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我們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課標》要求,語文教師就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挖掘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爲語文教學服務。我在教學中採用了以上四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朗讀詩歌、蒐集資料的能力,正是體現了這一理念的要求。

六、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葉聖陶也說,“教是爲了達到不教。”

根據這些理論的指引,在這節課中,我主要指導學生運用下列方法參與學習。

1、資料蒐集法

我要求學生蒐集關於“路”的名言警句有有關詩人弗羅斯特的相關資料,包括他的生平簡介、創作風格、主要作品、人生經歷等等,以此來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也有助於他們把握作品的內涵。

2、合作學習法

在預習詩歌之時,我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從詩歌內容和寫作手法兩個角度認真研讀文本,提出自己的困惑,然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答疑解惑。

3、情感體驗法

這是本節課上用得最多的一種方法,也是能將學習活動由淺顯引向深入的一種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還僅僅是停留在對詩歌的初步感悟上,只有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品讀詩句,感悟詩人形象”,去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才能準確、全面、深刻地把握詩歌的主題與內涵。圍繞這一點,我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感悟:⑴品讀詩句,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⑵弗羅斯特,我想對你說……⑶圍繞“選擇改變人生”這一主題,說出你心中的故事。

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學生運用以上三種主要的學習方法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7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一年級數學第八單元《阿福的新衣—釐米、米的認識》第一課時釐米的認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

  1、課標要求,釐米的認識位於小學數學第一學段中,它在四大領域中屬於圖形與幾何部分的測量這方面的內容,新課標對這部分內容有明確的要求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2)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並認識長度單位釐米;(3)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2、教材內容,一年級下冊共安排了十個單元的內容,圖形與幾何領域共安排了兩個單元,釐米、米的認識被安排在了認識圖形之後,本單元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

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本單元的內容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後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單元的重點是建立1釐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們之間的進率,難點是建立長度表象。

3、教學建議: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一年級學生認知能力,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1、經歷統一長度單位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認識刻度尺,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藉助實物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概念

4、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並通過估測,形成初步的估測意識。

5、在測量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爲:認識長度單位釐米,知道1釐米的實際長度,正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爲:通過實際活動正確建立釐米的印象。掌握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測量方法。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學生在對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學習中認識比較了物體的長、短 ,會直觀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課上他們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釐米”

2、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釐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過接觸。對長度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知道自然界中物體之間存在着長度上的不同,能夠直觀地比較某些物體在長度上的差異。

3、學生的學習方式、習慣、能力。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基本上已經會進行小組

合作,會跟同桌,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動手操作方面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序地進行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本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新授課“詩意六步走”,設計理念是我們科信小學的詩意課堂理念,讓孩子從小在充滿詩意的情境中快樂、自主地學習,讓他們從小就有一種詩文情懷,學會過充滿詩意的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詩意情景創設,蒐集與數學有關的古詩,童謠,兒歌,童話故事等來營造詩意的氛圍,讓學生愉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2、合作探究,動手操作,培養能力,強調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3、質疑環節,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4、詩意總結,讓學生學會將本節課的內容進行詩意回顧,把學到的知識試着編一首小詩。5、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佈置有詩意的作業。

四、說教學設計

1、詩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根據課本插圖從網絡上搜索動畫故事,讓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不自覺地進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這樣設計的意圖:以故事引入,給學生留下懸念,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也爲學生體會測量長度需要工具和統一單位的重要性創設了具體的情景。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2分鐘

2、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學生在故事的意境中已經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感悟因爲師傅跟徒弟的拃不一樣長,所以衣服才做小了,然後設置下面這樣一個活動

㈠組織學生用不同工具測量課桌短邊的長度。

如: 用手量,用文具盒,長短不同的鉛筆來量。

㈡交流討論:用這些工具測量物體長度效果怎麼樣?用什麼工具測量好呢?

設計意圖:思考質疑,引入新知,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入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及時引出小博士的話;測量物體的長度通常用尺子,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通常用釐米作單位,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接下來,讓學生認識直尺

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找一找、記一記、舉一舉、想一想中很直觀地感知釐米,認識尺子。

接着讓學生認識1釐米,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讓學生指一指尺子上的1釐米,可以多種形式,比如:從0刻度到1刻度是1釐米,你還能從直尺上找到哪些1釐米?讓學生在多次指認的過程中對1釐米有較爲深刻的印象。

接下來,認識幾釐米就比較容易了,有幾個大格就是幾釐米,重點講不是從0開始的幾釐米的認法。

聯繫實際,找出生活中的1釐米,因爲實際物體可能不會正好是1釐米,因此這一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讓他們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將抽象的1釐米轉化爲實實在在物體,有利於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體會1釐米的實際意義。(在此環節上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教學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3、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本環節設計了兩個活動:1、讓學生測量自己一拃的長度,他們會採用不同

的方法,,學生測量出自己的一拃,記住了自己一拃的長度,有時也可以用自己一拃的長度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2)測量練習本的長度,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爲了

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多次的測量中,總結出並能夠掌握測量的基本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適時地總結。

4、及時鞏固,當堂掌握

第一個練習,通過圖讀數,針對全體學生,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二個練習是對測量方法的練習,及時鞏固學生學習的測量的基本方法,在充分練習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檢測,設計這幾道檢測題的目的從這三個方面考慮1、通過先估測再測量2、對於斷尺的問題,就是訓練學生的靈活性,看會不會數出是幾釐米。3、前面學習的三角形,長方形的邊,動手量量,既聯繫了舊知,又能鞏固新知。(本環節大約需要12分鐘)

5、詩意總結,拓展延伸

(1)學生談收穫

(2)用簡短的話總結測量的方法,教師可以課前早準備好一些詩歌,適時出示給學生。可以引導學生一起編一首 小朋友要牢記,用直尺量物體,物體放平要謹記,左端先和零對齊。右端指向刻度幾,物體就是幾釐米。 (本環節大約需要5分鐘)

6、詩意作業(1分鐘)

1、回家量一量自己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爲了能讓阿福穿上合適的新衣,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編一個阿福的故事。

這樣既能讓學生又回到故事中去,又能讓學生把新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五、板書設計 這樣板書簡單明瞭,本節的重點內容一目瞭然,便於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梳理。

六、課堂評價

在本節課中,由於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所以對他們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首先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一直貫穿始終的,多用鼓勵性的語言,你坐的真端正,聽講真認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回答問題聲音真洪亮等,學生自己說本節課的表現,小組合作討論交流時的表現可以小組長評,同桌互評,面對面地相互說鼓勵的話等,最後老師還要對小組進行評價,對錶現好的小組,同學進行星級獎勵。

七、課程資源開發

1、在第一環節中,課本上給出的是四幅圖,利用互聯網資源找到一個動畫故事,阿福的新衣,通過欣賞,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不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很自然地就引入了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2、青島版教材中有個小博士,本節課對於小博士的話,在第二環節及時引出,順理成章。小電腦的提示,也是在第二環節聯繫生活實際的時候及時地提出來。

3、充分挖掘利用孩子身邊的生活資源,如常用的尺子,手,文具盒,作業本等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8

  一、說教材

《散步》這篇文章是人教版中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個單元的文化主題爲“親情友愛”,圍繞這情和愛本單元一共編選了5篇文章,其中《散步》最具代表性。文章記敘的是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真摯情感,頌揚的是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是一曲溫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時,字裏行間還洋溢着濃濃的詩意之美。“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這些曉暢素雅的語言文字和溫馨美麗的生活場景給人以享受,極具審美價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敘事美文!

(一)教學這篇文章我準備用一課時進行,重點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分歧、信服、各得其所”等詞語,掌握它們的讀音及詞義。

2、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品讀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圈點勾畫,品味畫面的優美和細節的動人。

【情感態度價值觀】

引導學生用心發現親情,增強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二)對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我是這樣確立的:雖然現在學生生活在親情的氛圍裏,被愛包圍着,但他們對愛沒有深入透徹的理解,所以引導學生通過品味細節描寫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來體會人生的真情,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感。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是道德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對他們感悟和傳承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培養真摯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三、說教法

1、我採取朗讀教學法、品讀法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教學千法讀爲本”,以讀爲本,讀中悟情,讀中明理是設計本課教學的又一基本理念,讓學生真情投入地讀,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感悟三代人之間真摯的情與愛。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情景導入,激發情感

播放《讓愛住我家》歌曲,學生們邊聽歌邊欣賞自己帶來的反映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同時教師深情朗誦:我愛我的家,我愛爸爸和媽媽,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家是我幸福的港灣。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作者莫懷威的家,陪他們一家三代去散步,去分享他們濃濃的親情。

【這個環節的設計,基於以下思考:孩子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以此作爲情感的聯結點,學生會倍感親切,同時加以最能撞擊心靈的音樂渲染,孩子們很容易就融入愛的氛圍,激起學習本文的熱情。】

第二個環節:朗讀課文,探究新知

1、我一共設計了兩個層面的朗讀。

(一)是捕捉直覺,想像畫面,讀出感受。談一下預習時對課文的初步感受。

(二)是透過文字,深入思考,讀出理解。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去細細地品味給你印象最深刻的語句,看看你能透過文字,對這個中年人,對母親,對妻子,對兒子讀懂些什麼?找出體現親情的句子。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教師要給足學生時間,讓學生深入到課文中去,抓住“責任…‘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等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內容,體會情感,並將自己內化的東西通過朗讀展現出來。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給他們讀書時進行圈點批註的方法,爲他們一生愛讀書、會讀書奠定基礎。】

2、品味語言,學習借鑑

這篇敘事散文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一“美”,美在它的思想內涵、景物描寫、細節刻畫、對稱句式的運用……讓我們品讀課文,美點尋蹤。

【散文的語言不同於一般文體的語言,語句優美,意境深邃。所以學習這篇散文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在體會文章人性美的基礎上探尋語言美,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昇華主題

培根說:“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纔是人類的文化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願同學們把這種我們民族引以爲豪的傳統美德代代相傳,平時身體力行,把它滲透到生活的點點滴滴,用心去孝敬你們的父母,體諒他們的每一份苦心

1、濃濃的親情不僅僅在莫懷戚的家中,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家中,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請說說你家中的親情故事。

2、心靈的傾訴

親情是身心疲倦時聽到的親切問候,

親情是煩惱失落時看到的關愛眼神,

親情是輕鬆愉快時發出的會心微笑,

親情是誤會分歧中產生的真誠理解。

親情是天各一方的縷縷牽掛,

親情是朝夕相處的心有靈犀……

3、教師寄語

親情不單靠今天課堂上片刻的

時間來體會,它更需要我們用一生的光陰來感悟。

親情不單是父母無條件的付出,它更應該是兒女們無言的回報。讓我們的家永遠洋

溢着親情,讓我們的家永遠充滿愛!

【該環節設計,開闊了視野,昇華了主題,還體現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要用愛來營造家園,用責任來回報社會!】

  五、說作業佈置

1、爲你的長輩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如“洗腳”、“洗衣”、“梳頭”等)

2、將這一過程及感受寫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9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此板書清晰直觀,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一、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初中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如下三項:

(1)、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掌握朗讀方法;通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b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引導啓發爲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

c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d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 )。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二、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以及(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

三、教學難點

因爲,(學生的一些實際, 如,初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時代久遠)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爲( )。

四、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a情景導入教學 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b討論法:(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感。

c講授法和點撥法:由於初中學生接觸文本的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澱有限,要理解( )有困難,所以教學中利用課件補充作者生平有關重要信息和時代背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非常必要。

d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

e多媒體演示法,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配樂朗讀,以渲染氣氛。

f情景設置法。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景,如世界盃短片、配樂誦讀、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共鳴。

g朗讀教學法。新課標重視朗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通過富有感情的美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採用(初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並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誦讀法。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h教師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開放學習,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係中、輕鬆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並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i設疑導學法。(課文寫了什麼?爲什麼寫?怎樣寫的?學到什麼?步步深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由整體到局部地學習把握課文。)

j自讀點撥法 本文屬自讀篇目,課堂教學以學生充分閱讀、自由探究爲主,教師點撥課文的學習要點爲輔。

k比較閱讀法 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法,勾畫圈點讀書法,運用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後以 爲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主動意識)。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把握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優美的情趣。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爲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3、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難點,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踊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六、說教學程序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預計用時兩分鐘。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這樣做,既爲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補充相關資料

A、介紹作者,(名、時、地、作、評)方法上講究特色,

B、說明寫作意圖,

C、介紹作品的社會影響,

D、播放有關音像資料。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它學生邊聽連圈劃每段的關鍵詞語,根據段義,理清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理由: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請學生小組討論,然後班級交流,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4、4、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啓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問題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踊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養成學生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

5、拓展延伸

A、圍繞中心,補充材料: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讓閱讀與寫作互相促進。

B、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課下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6、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通過教師的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7、佈置作業: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2關於學後感悟

語文說課稿初中 篇10

各位評委: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學生、教學過程、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五柳先生傳》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人物小傳,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學中應爲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氛圍。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讀“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獨特個性。

2.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爲:

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透過作品初步瞭解人物自傳的特點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鮮明的語言風格

⑶通過誦讀,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感知文意

⑵反覆誦讀,瞭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風貌

⑶指導學生課外收集陶淵明相關資料,培養探究習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優秀品質,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體悟作者情感。

2、鑑賞文章語言,學習用簡明語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質的寫法。

3、引導探究《五柳先生傳》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

第二、分析教法、學法

(一)教法

(1)這節課主要採用誦讀──探究法,討論──點撥法。

對於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啓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二)學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準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三、分析學生

根據我校學生實際,應注意安排好預習環節,關鍵是字詞的掌握。提前給學生布置好預習題目,要求他們自己利用工具書及資料,解決字詞難點。甚至要求學生能夠提前背誦課文,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和教學目標的落實。

第四、教學過程

(1)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於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並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準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爲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準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爲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餘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啓發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於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他們的信心。

(3)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於學生掌握。

(4)教師採用問題引導法,問題設置要由表及裏,環環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1、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迅速、準確抓住關鍵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結構模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文章採用先敘後議方式結構全文(傳文+讚語))

⑵文章介紹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況?作者藉助哪些語句作勾畫?請學生歸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