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望嶽》是長春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板塊第一課。本詩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學習本課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爲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進一步深刻認識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氣魄,提升學生的人文認知。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與技能: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讀,感悟詩的意境。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懷。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及遠大的胸襟抱負。

教學重難點:背誦詩,感悟詩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懷。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達到讓語文迴歸到學科的本質屬性中來,突出其工具性與人文性,讓語文學科迴歸到一種真實和質樸的狀態,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擺空架字。語文應該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的,是生動的,立體的。更是我們漢語言所特有的美及蘊含的豐富內涵。教學過程應該是學生思維過程的真實展現,一種從不會到會的的過程。從教者到學生一節課都不會是完美的展現,而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問題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更引起一種更深層次的思考,繼而尋求到一種較爲合理的解決手段。我個人認爲教師應該關注學生,一切以學生爲出發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文本決定不了讀者,那麼教師也決定不了學生,而是學生決定教師。因此我渴望突出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從講解,引導,到放手,梯度式的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掌握學習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從歌曲《我愛你中國》的歌詞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產生一

種對於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懷着這樣的心情走進課堂,爲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二)複習:杜甫其人,創作背景。爲深入體會內涵做鋪墊。

(三)簡要的教學過程:

講讀第一聯,突出寫作特點及蘊含感情。

師生合作研讀第二聯,體會用字的精妙及修辭方法。

自主學習第三聯,多角度進行賞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理解問題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聯,體會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偉大的胸襟抱負,及偉大的人格。最後教師進行小結

  五、總結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鑑賞;在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較爲開放性的課堂教學,繼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與鑑賞能力。

  中學語文教師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望嶽》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20課,本篇課文是一首詩歌,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不畏懼困難、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學習本詩,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瞭解杜甫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創造風格和杜甫寬廣的心胸和凌雲的壯志,體會杜詩的高妙。

  二、說學情

我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學生從小就背誦詩歌,但是對詩歌的鑑賞,能力還稍顯不足。她們已經接觸過杜甫的詩歌,對杜甫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多數學生只聽過,沒有親眼見過泰山,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世界還是有着一顆強烈的好奇心,因爲有了一定的詩歌學習基礎,再加上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能夠理解這首詩歌的內容,本課的重點是教學生如何分析詩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大意,背誦詩歌。

2、通過賞析詩歌,提高學生詩歌鑑賞能力,解讀思想感情的能力。

3、領略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同小組討論和朗讀,重點解讀“望”。

教學難點:領略泰山雄奇的景色,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情境體驗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爲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堂好課,必然有一個漂亮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將以“泰山”爲切入點,從詩歌入手,吊起學生的胃口。具體來說,我會這樣導入:“五嶽歸來不看山,泰山歸來不看嶽。”泰山自古以來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我國跟泰山有關的文化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有的同學可能登泰山遙望過遠方,也有同學並沒有去過。無論去過與否,今天我們跟大詩人杜甫一起去《望嶽》吧!

這樣導入,可以介紹泰山的地位,引用詩句,也使學生受到文學的薰陶。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

於詩歌而言,朗讀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多教師難以講解出來的意境、心境等,在反覆朗讀、體味下就可以神奇般地解決。我先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由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等,糾正讀音。

然後,我介紹寫作背景。讓學生明確這首詩是杜甫二十四歲的時候所作,當時的詩人過着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爲後面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最後,通過播放名家範讀,學生自主疏通詩意。瞭解詩歌大意。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就是深入地和作者對話,深入地跟文本對話。在這一部分,我會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圍繞“望”這個字對詩歌進行解析。爲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我先引導學生找到詩眼——望。然後找找詩人“望”到了什麼,接着,利用情境體驗法,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對所望到的景色進行描述。既鍛鍊了學生翻譯詩歌,又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記憶好理解。最後引出虛實結合和詩人所表達的凌雲壯志。這首詩前六句寫景,後兩句寫作者的胸懷的理想。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整個過程中,注重朗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以讀促悟,以讀帶動學生的分析鑑賞。

這樣設計,學生能夠從一個較小的角度切入,把這個角度研究透、研究深,進而能夠欣賞全詩的內容,分析手法,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作業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課堂教學不是爲了學習而學習,而是爲了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活學活用。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爲:

拓展延伸,學生觀看泰山的照片和視頻,思考:在歌頌泰山的詩歌當中,這首詩被看作是頂峯,你覺得這是爲什麼呢?談談喜歡這首詩的理由。學生可能會提出講求煉字,富有哲理美,虛實結合等妙處。

最後,我會總結:“觀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古人登山觀海確實均有一番感慨,寫景精彩,抒情動人,說理韻味深長。今後,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可以從不同角度,結合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進行理解。並佈置作業:背誦本詩。把本詩改寫成一篇500字的散文。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學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