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精華】說課稿3篇

【精華】說課稿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2W 次

【精華】說課稿3篇

【精華】說課稿3篇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說課稿4篇,歡迎大家分享。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理解:

《小珊迪》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愛丁堡的故事:賣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爲了歸還四個需要找還的便士,被一輛馬車軋斷了雙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館給先生還錢,臨時前掛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後的生活。那位買火柴的先生被感動了,答應小珊迪永遠照顧他的弟弟。小珊迪懷着感激死了。

全文語言平實,卻閃現着作者對小珊迪的無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誠信的精神光輝。《小珊迪》一課講述的故事年代久遠,並且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教材選擇這一課大概並不是想通過它來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畢竟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那麼它的現實意義何在?我想,這篇課文打動我們的不是的語言和寫法,而是小珊迪貧困的處境、是小珊迪爲生計而乞求叫賣的形象、是小珊迪人窮志不窮的骨氣、是小珊迪誠實守信的高尚品質。而這正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做人的品質,也正是本文獨特的人文價值之所在。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和交流,培養學生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標:學習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內容安排:

老師帶着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悟情。重點落實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瞭解敘述順序,並沿着文中的“我”的感情的變化深入到語言文字中去研讀,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3、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從中學習小珊迪誠實、善良的品質。

創新點:在小珊迪受傷,七個便士不知去向的時候,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想象。

二、說教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爲四部分“談話導入&nt;——整體感知——研讀悟情——小結全文”。 (具體見教案)

三、說教法和學法

遵循我備課組的十六字教學原則,即“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協商、交流評價”,從整體感知課文入手,以讀爲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怡情。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書聲!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在琅琅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書聲中,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還能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

在我組的十六字教學原則中有一條是“主動探究”。具有探究品質,是創新型人才的本質特徵之一。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是教育創新不容忽視的價值取向。語文,作爲中華民族的母語,其學習有着深厚的探究基礎和廣闊的實踐空間。在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探究性學習作爲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同。在語文教學中,一句話該怎麼讀,一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等等,都在探究之內。現在,我就以《小珊迪》一課爲例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嘗試。

探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師生之間形成這樣一種特定關係: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並由此誘導學生做出探究的反應,發展有益於探究活動進行的情感氛圍,爲學生提供契機。學生通過探究性思考,達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目的。

本課的教學以“你彷彿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小珊迪?”爲探究點,以這一個大問題板塊的學習直接而高效地與文本對話,落實探究過程。又以“你想研究哪一方面?找出課文最打動你心靈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探究活動,學生在這一探究活動中,與語言文字親密接觸,激發起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的內核。情感是的靈魂。體驗作者的情感,品賞、運用作者表情達意的語言,是提高學生言語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精神的需要。我在《小珊迪》一課的教學中,緊緊抓住情感這條主線,通過動情的朗讀,使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知,把言語對象轉換成鮮活的形象。採用生生互讀,師生互讀等各種形式,以期引起認知的共識、情感的共鳴、心靈的共振。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是想通過紮紮實實的讀書,深深切切的感受,讓可憐、善良、誠實、守信的小珊迪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使人文性和工具性相輔相成,相映生輝。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確,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爲基礎,它才能成爲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育人的個性特色。探究性學習畢竟是一種學習方式,然而,語文課畢竟姓“語”,我們語文老師應把培養學生豐富的語感,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作爲己任。

語文教學中提倡學生探究性學習,我認爲聽說讀寫還應該有機結合,紮實訓練。

四、說媒體運用:

本節課採用電教手段,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自學生字情況,用幻燈的形式導入新課,配上音樂,以起到渲染氣氛、創設情境的作用。

以上是我對《小珊迪》一課的設想及探究性學習的一點粗淺的認識,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2

現代歷史教育理論認爲,中學歷史教學目標不能僅僅定位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更主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探究性歷史學習過程中,享受歷史學習的快樂,感悟歷史的價值,形成良好思維品質。

  一、教材分析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既是雅爾塔體系和兩極格局的終結,也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格局新變化的起點,還是國際共運史的重大挫折,不僅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係的演變有重大影響,是我們理解當代國際關係演變的.出發點,也可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有益的經驗教訓。

  二、學生分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知道東歐劇變的概況,瞭解蘇聯解體的主要過程,認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實質。培養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和分析、歸納、比較、概括等歷史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精心設計並營造閱讀、思考、質疑及合作探究的學習情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論從史書、史論結合的怡學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情感與價值觀

⑴在合作探討、釋疑解難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⑵正確認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認識加強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強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學策略

1、教法運用

主要採用問題教學法,通過一系列有內在聯繫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主動閱讀、思考、討論(辯論)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感悟歷史。

2、學法指導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說課稿,標籤:高中歷史說課稿模板,高中歷史說課模板,

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法、比較法、討論法、分析法等來加強對教材的理解,培養自學能力。

  五、過程設計

把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捆綁在一起,從含義、過程、原因、影響四方面來講援。

1、導入。20世紀50、60年代,主要社會主義國家開始改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在東歐和蘇聯,社會主義運動卻遭到重大挫折,史稱“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2、破題。解決“是什麼”的問題。

這是任何一節歷史課都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目的是以破題入手,使學生形成本節教材最基本的歷史概念。

提問:⑴什麼是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指導學生閱讀、根據教材有關內容,形成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發揮老師指導作用,引導學生從形式(現象)和內容(實質)兩方面對這兩個概念進行解析。

3、梳理過程。解決“怎麼樣”的問題。

旨在弄清東歐劇變和蘇承解體的基本過程。

方法:通過以下兩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解決。

問題⑵:東歐各國劇變的具體方法和結果有何不同?各國劇變的過程有何共同特點?

問題⑶:蘇聯解體歷經哪幾個重要步驟?

4、分析原因。解決“爲什麼”問題。

問題⑷: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

這個問題,我以爲是本節教學重中之重,必須下力氣解決:

首先,引導學生從內、外兩方面分析“錢外長的一段話”,得出東歐劇變的原因。在課文上邊找出相應的答案,加以分析。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說課稿,標籤:高中歷史說課稿模板,高中歷史說課模板,

第二,要求同學們根據以上方法在教材中概括蘇聯解體的原因。

第三,引導同學們找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相同原因,然後一起重點分析哪一因素是決定因素?

解決的方法是:鼓勵學生依據生產力標準和實事求是精神加以分析,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積極引導學生的討論朝健康的方向發展。

5、分析影響。

引導學生從國際關係格局和社會主義運動兩方面去分析。

6、合作探究,拓展思維

由學生提出或老師設計一些具有思辯性的問題,分組合作討論,引導學生遵循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闡述自己的觀點並相互辯論。以此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

問題⑹綜合討論: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對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有何重要啓示?學生根據課內外所掌握的知識,結合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展開討論,實事求是地逐一列出蘇東劇變的給我們帶來的啓示。

7、教學總結與反饋

主要任務:鞏固和落實課堂教學內容

⑴學生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結構,小結本課教學內容,鞏固基礎知識。

⑵從劇變發生的時間、過程、實質、原因和評價等方面由學生命制5道左右選擇題和一道思考題,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⑶佈置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的文章和資料,更全面地瞭解和認識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說課稿 篇3

《放小鳥》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優美散文,不但形象生動,充滿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生活,而且語言優美,生動活潑,適合學生朗讀感悟。文中通過“我”

放飛小鳥的過程,表現出少年兒童愛鳥的童心,讓學生從中明白——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保護它們。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我”看到小鳥在籠子裏不吃不喝,非常着急。第二自然段講“我”聽到鳥媽媽在叫喚。第三自然段講“我”決心放小鳥回家去。第四自然段講小鳥飛走時向“我”道謝。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認識1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正確書寫生字。3、情感目標,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懂得要愛護鳥類。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8個生字並能正確書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在朗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懂得要愛護鳥類。

教學理念:新《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要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培養、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像力,不僅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非認知能力(如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從而使小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課時安排:共兩課時。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1.揭示課題。開門見山引出課題,隨即板書,並就課題質疑,意在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及激發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

2.初讀課文。每讀一遍,都有明確的要求,都讓學生有自己練讀的機會,再根據學生興趣指名朗讀,有目的性地進行檢查,以便接收到學生讀書的真實情況。

3.整體感知。通讀全文後,就課前質疑的問題再進行解答,也就達到了初步感知課文的教學目標。

4.識字教學。對於生字的識記,讓學生各抒己見,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法來記住生字,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整段的學習以讀爲主,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最終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

(第二課時)

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象在兒童的學習和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想象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應適時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想像世界、情感世界融匯起來,從而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1.當“我”把小鳥關進籠子裏,小鳥在想些什麼?藉助多媒體的演示,讓學生進行想象,關注小鳥的命運,開始走進小鳥的心靈世界,從而準確理解課文內容,並能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2.小鳥與鳥媽媽見面了,小鳥會說些什麼呢?鳥媽媽會說些什麼呢?當一回動物語言翻譯家。通過學生形象逼真的表演,真真切切感受到關在籠子裏的小鳥的痛苦。

3.小鳥回到了大自然會幹些什麼呢?課堂對於語文教學來說,實在太小了。爲此,陶行知老先生要推倒學校的圍牆,地爲牀,天爲被。我們也要打破語文教學的課堂侷限,將學生由課堂引向課外。只有瞭解小鳥會對人類所作的貢獻,才能真正感受到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