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25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2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文觀止》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文觀止》讀後感(精選25篇)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

初次瞭解到這本書是緣於兒子的語文老師,她讓學生暑假讀《古文觀止》說有利於學習好文言文。於是將《古文觀止》看一遍下來。看這本書的初衷是幫助兒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過後才知道我收穫的不止是這些。

這是本書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古文觀止》的編選者爲清代吳楚材、吳調侯,他倆是叔侄關係。據記載,吳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尤好讀經史,於尋常講貫之外,別有會心。他們二人才氣過人,而他們想這些都是得益於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讀物,從而就想把這些文字發揚光大,書名取爲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我粗略的數了一下初中教材從中共選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選了16篇,而且新課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從春秋到明末兩千年之間都有作品入選,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這部書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重視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錘鍊,把說理、記敘、抒情、寫景熔爲一爐,蒐集了許多名篇。從一個教師的眼光出發,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親情傳孝道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深受感動覺得自己不夠孝順。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爲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爲“感恩”。作爲一個教師,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常回家看看。

二、忠義弘美德

《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徵的“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匪淺。這些濃縮而有提醒意義的言論像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從而創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師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很有意義。“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提醒着我們在學校與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要三思而後行、客觀公正。然而,人非聖賢,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衆多行業的各種誘惑,我們教師依舊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並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魏徵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造了貞觀之治,爲天下百姓開創了一個盛世。而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瞭。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鬱鬱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因此,我認爲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憂國憂民的優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傳道

作爲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說》。“傳道、受業、解惑”是我們教師站在講臺上每天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使人難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爲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並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展。作爲家長,也要儘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願意學。由於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於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麼作爲家長,你瞭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爲教師,你瞭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麼?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展。其結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的教育衚衕。孩子門需要什麼?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閱讀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爲國爲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臺,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

我本人一生有兩大宏願:一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是集萬卷書,識萬里路。我距實現這兩個願望的時間還很遙遠,甚至要延續至來世纔有可能完成。但我並不覺得這兩樣目標是好高鶩遠,他們值得我用畢生去追逐,帶着敬重與苛求,攜手興趣與快樂,正所謂翻一頁紙知三生事,當作者鋪紙提筆時,就是在創造一個世界。用那薄紙漢字堆疊起的世界,埋藏着無數的悲與喜、榮與枯,甚至隻言片語,就會被帶去領略穿越千年的時光。

還記得在我總角之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屬於自己的書籍,那是崇文書局版的《古文觀止》。墜在手中的感覺:樸實、厚重,這是我對“知識”二字的第一次認知,也是對“文化”二字的第一次理解意識,對“歷史”二字的第一次探尋。隨着年齡與學識的增長,逐漸明白了什麼是“正蒙養而裨後學,厥功豈淺鮮哉”的好讀物。其選文博徵春秋佳策,上起周代,下至明末,風格多種,體裁多樣。所選文廣泛,頗給人以啓發,其以《鄭伯克段於鄢》爲首篇,講述了鄭莊公與共叔段之間的糾葛,其弟共叔段多次越禮,大臣多次勸諫莊公早作決斷,然而莊公卻以“多行不義,必自斃”(上句出於此)爲理由,終使段野心滋長,起兵奪權,最後造成了兄弟之間的兵戎相見的結果,所以史官以“克”相言,而隱不忍言之事。我想,編者以此開篇,即爲申明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倫理。

有時,我無比慶幸,自己的啓蒙時期,可以浸潤千年時光之中,與帝王將相打交道。於是,從那時開始,我對久遠的過去,塵封的詞句有了溝通的興趣,也可以說是摸索着讀盡百十篇古文後,它給予我一個寡言的世界,沉默的星空,讓一個毛躁的孩童學會了思考,儘管想的只是古往今來的不同,先賢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再次閱覽《古文觀之》後,於我最深之體會便是:天道輪迴,興衰尋常,仁德相輔,宿命可張。如今的人類在很大程度上戰勝了飢餓、災荒後,更重視起了精神世界的構築,如何將“現代智愚”過渡到“現代智慧”的需求,就變得極爲迫切。那麼如何過渡呢?答案即讀書,讀好書,這是一件急不來的事,因而只有潛移默化,慢慢改變,注意: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隨緣便是這個道理。於是,我讀過的詩,去過的遠方,在書中徜徉過的美景,都將融入我的靈魂。

曾經有人這樣問我,你讀那麼多書是爲了什麼?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因爲我不需要用知識去裝潢自己的閱歷;我不需要用書籍去增添自己的魅力,無他,只一句便可回答,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果真的要尋求一個答案的話,孔子曾對此下過最好的詮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總之,閱讀是我生活的最大樂趣。

當然,讀了這些書並不能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但可以改變我們的視野。我立志要在少年時期成爲孔子口中所定義的“通人”。何爲“通人”,即通讀書籍一千卷,吾輩當秉承先賢之意念: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議,隨着手指捻過的一年年時光,一點點的智慧,一本本書籍,都將成爲繚繞於你靈魂的清香,都將會被回憶渲染爲溢彩流光。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3

在我國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中,散文有着同詩歌一樣悠久的歷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無數傑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絢麗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兼具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優秀散文,被歷代的許多學者重視、研究乃至最後編撰成冊。《古文觀止》歷經三百年的滄桑,從浩如煙海的選本中脫穎而出,其聲譽更是遠播海外。

《古文觀止》共選取從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於《左傳》中《季札觀周樂》,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時,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觀止矣,若有它樂,吾不敢請已。"季札認爲這組樂舞已經達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沒有觀賞的必要了。而吳楚材、吳調侯兩位編者也認爲他們所選的古文均爲上乘之作,故取名爲"觀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歷史時空,從欣賞溫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黃髮垂髫,其怡然自樂"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暮秋勝景;從聆聽急雨、密雪敲擊竹瓦所生的清絕之音到"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從感嘆"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人生體驗……讀《古文觀止》讓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體驗穿越時空的對話,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陳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國賤俘,家境清貧,沒有俸祿,生活艱苦。但他敢於逆龍鱗,拒徵召,實屬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爲含辛茹苦撫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臥病在牀,無人伺候。“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正是因爲他能夠把親情看得至高無上,以對祖母的孝心來顯示對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夠讓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動,從而“辭不就職”。

曾經我會爲文言文裏生僻字詞,複雜語法而困擾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觀止》,一開始原文晦澀難懂沒有耐心讀下去,但藉助翻譯堅持下去。讀完以後,文言文對我似就不那麼可怕了。慢慢發現,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來的"考試噩夢",而是一個寄託着許多文化瑰寶的載體,那些紛繁複雜的語法只是這朵玫瑰莖上的刺。那些文字裏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情懷,有性情中人對國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飄落的幾句人生感慨。過去的我,漸漸被語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長語文的我不知不覺間喜歡上語文,其實,不僅僅是語文這門學科,更是它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閒情軼事,讀來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時空去感受另一個時代,理解另一個人的悲歡,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觀止》,讓我青春和語文的交集不再等同於考卷上鮮紅的數字。

讀一本好書,讓我們獲得前人的感受,讓我們來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讀一本經典好書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4

錢鍾書先生曾說,古代相當於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的散發着頭節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後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爲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爲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喪欲速貧。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官。只有儒家弟子纔有這般迂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臺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臺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着?在臺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臺了正好利用舊日關係,以權易錢。昔日做官,今日爲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觀魚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爲此發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

魯隱公只好說:“吾將略地焉。”看來臧僖伯是個不識時務,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導有雅興下鄉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導鍛鍊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說裏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網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註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將築臺於夏氏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

他與夏徵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臺,以致於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看來,陳靈公吃虧在於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築高臺了,而是要大力發展“兩非經濟”、“路邊經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

四、杜蕢揚觶晉平公與師曠、李調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喝一了杯。

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看來浪費人材的現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於勸酒的.人材,當“公關”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

五、白珩猶在乎?

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並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嘆那時真是落後——一塊石頭是什麼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說:“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發短信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麼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5

餘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有些心得,請略陳陋見。

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古人爲學入門讀物,餘在而立之年始讀,爲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見當代中國教育之偏頗。

就其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取《左傳》傳承“春秋大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比較相符。蘇東坡曾稱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載道”論,韓文公逆諫人主,糾治世風,力挽唐代崇佛之狂瀾,足可當之;但若就文字論,韓氏文章似未達這等境界,東坡先生的評價多有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爲人。《觀止》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無疑是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筆尖所及,氣貫長虹;餘每每讀罷,未嘗不爲之折服、爲之太息。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這四篇奇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觀止》一書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覺,而且不才以爲,多爲編者有意爲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儒家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爲本,因而不取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也有異議,故幾乎不取魏晉一代的文章;編者是清代學者,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之爭影響頗深,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觀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學者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諸點,令“觀止”黯然失色。

歷朝歷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餘更不足論,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爲,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復興。可悲可嘆!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6

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古文觀止》就是這樣的一本“精華”書籍,它收錄的文章全都是古文中的精華。《古文觀止》讓我飽飽的享受了“文言大餐”,陶醉於文言文的韻味的同時,也讓我對歷史、文化、社會的發展有了更深的瞭解。讀完這本書,我相信會它讓你受益終身。

作爲中國古文選本之最的《古文觀止》,最大的特點:

一、選文經典。

二、時代性的編排。

三、最爲津津樂道的評註。

我想這就是《古文觀止》一直以來爲人們喜愛的原因吧。我認爲它被稱爲“歷史上最高水準的文言文”一點都不爲過。選文方面,着重選擇漢朝之前的經典篇目,如《公羊傳》、《國語》、《左傳》等,它們總和達到了七十篇,佔《古文觀止》選文的三分之一之多。我認爲這樣的好處:一是讓我們後人能夠了解到中國散文的發源,二是讓我們瞭解到秦漢時代文學的分量。所選的作品極具代表性,有司馬遷的《史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等,無一不是大家之作,經典之作。所以收錄的作品都是經濟文化最鼎盛朝代時期的散文,也是最精華的部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學者,從中都能得到很大收穫。在編目方面,《古文觀止》也很有特色,拋棄傳統的類型分類,而是採用以作者分類,朝代分類,可見編者的思路清晰,想更好呈現文章的想法。我從這樣的編排中,看到的是時代的發展脈絡,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氣勢。最讓我耳目一新還是書中的評註,讓我瞭解古人對於古書的評價,如《醉翁亭記》中表現其駢散風格的“也”的評註,司馬遷對屈原的“同心憂思”的評註,表現出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嗟嘆。讓我們從這些古文的評註中,瞭解評註者思想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到古文美。

讀《古文觀止》可以瞭解歷史、瞭解哲學、瞭解理學思想、瞭解人情世故、瞭解人文精神……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合,讀《古文觀止》也是我們瞭解古文的一種方法。所以我推薦《古文觀止》這本極具影響力的書作爲我們的枕邊讀物。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7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有營養、有味道的書。那麼,什麼書有營養,什麼書有味道呢?在我看來,書中的營養是指書中所包含的哲理,讓讀者在閱讀後能夠在思想上邁出一大步。書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寫作風格應該是獨特的,而不是大衆化的,可以帶給讀者獨特的感覺。這樣,所謂的“閱讀”就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

即使浩瀚如煙海的書,這樣的書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來,《古文觀止》是這樣一本好書。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從縱向來看,它記錄了從戰國時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劉禹錫的《陋室銘》,當閱讀時,讓我感覺我正駕駛着一艘小船,在歷史長河盪漾。

從橫向上看,《古文觀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爲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駢文。由此可見,本書的體裁風格是多樣而獨特的,如書、論、碑、記等。這確實是一本很好的縱橫交合的選集。

在閱讀《古文觀止》之前,我和幾個讀過它的朋友討論過。一個朋友告訴我,現在的文壇主要是現代的,而發展了幾千年的文言文越來越少,所以讀《古文觀止》並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瀏覽一番。後來,當我看書的時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隨着逐漸深入閱讀,我的心就像一條幹涸的河流,涌出了一個小小的甘泉。當泉水逐漸注滿滋養我的靈魂時,我恍然大悟:現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在中華民族的鼎盛時期,有許多原因交錯其中,我們應該致敬,應該學習。

另外,我想提出一個建議。如果你正在讀《古文觀止》,請慢慢讀,慢慢品嚐,就像喝茶一樣,只有這樣你才能嚐到這杯熱茶的香味。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8

《古文觀止》沒有《論語》中的君子小人觀的對比,也沒有《詩經》中的爛漫與自由,也非《離騷》的華麗與哀怨,更無唐詩、宋詞的豪邁,更非《莊子》的遙遙與灑脫,有這麼一本書,它就是除去一切浮華,彰顯古人智慧的《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這本書的哲理,有小有大。小到修身養性,大到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含。《愛蓮說》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僅學古文,更學爲人處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禮。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樹立什麼樣的目標;告訴我們在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應該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別人;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古老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雋永的成語

我偏愛其中的一些文章,如《三峽》、《馬說》、《陋室銘》、《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每日熟讀並背誦一段是我的習慣,假期我還會把我喜歡的文章謄寫成作品,既練字又可複習背誦,深刻理解其中含義。當朗朗上口時,倍感自信與自豪。

感謝《古文觀止》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快樂與收穫。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9

《古文觀止》。其實一開始,我對古文是厭惡的,這種厭惡來自另一本書,它叫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原先以爲高考以後,我就永遠和這些艱澀的文字說再見了,沒想到,陰差陽錯,我成了一個語文老師,今天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點自己對這本書的體會。

《古文觀止》清代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清朝康熙年間選編的一部供學塾使用的文學讀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爲學生編的教材。而這本由兩位鄉村教師選編的“教材”300年來流傳極廣、影響極大,在諸多古文選本中獨樹一幟,魯迅先生評價《古文觀止》時認爲它和南朝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

《古文觀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不能和大家一一分享,簡單的談一點自己的收穫。

作爲教師,要讀的相關內容首當其衝是《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讓我知道了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言論一開始使我難以接受。但是逐漸的發現,我們的知識會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這就激勵我要不斷的學習。

同時我也覺得,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於學生,也不是什麼可恥的事,無知纔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0

就拿先秦文來說吧,它主要講了一些古代人說的很有說服力,很有見地,很有哲理的話。有目光長遠的宮之奇,有敢於反駁昏庸襄公的子魚,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獄中能說服樑孝王的鄒陽……各種各樣的賢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處以宮刑之後對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報任安書》裏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意思是:所以,禍害沒有比貪利更悲慘了,悲哀沒有比傷心更痛苦了,行爲沒有比祖先受辱更難堪了,而恥辱沒有比遭受宮刑更巨大了。受過宮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並論。在如此環境下司馬遷而能著出《史記》,那我們健全的人更應該發奮圖強了,不說爲社會做出多大的貢獻,至少也要不愧於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讓人生的旅途留下遺憾啊。

我還知道了虔誠遵循“禮“而一絲不苟的態度。曾子臥病於牀,病勢已經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牀上的牀蓆,問道:“華而睕,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吃驚地睜大眼睛說:“然,斯季孫之賜也。”然後要求換掉牀蓆,因爲他認爲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牀蓆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姑息。”堅持要求換掉它,結果換掉沒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還堅持不能破禮,要遵循道德。而現在社會的人有些簡直是以無恥爲榮,和古代人的堅守禮的思想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獄啊。

從《寺人披見文公》中我領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晉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殺,第二次被斬斷一隻袖子。可是經過寺人披的一番話,馬上改變態度,放棄前怨,接受意見,才能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讀書能找到心靈的寧靜,讀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讀書能陶冶情操。古人云:“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彥如玉”。所以多讀書絕對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謂: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1

燥熱的盛夏,溫上一壺香茗,捧讀《古文觀止》,茗香微動間,試看文壇衆生,輕叩古人閒遠之意境,自有那清涼一隅。一語觀止,道盡了這本收錄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國曆代文言文散文典範之作的奇書,其見證中國古文學優秀作品之燦如星辰及其波瀾壯闊的發展史。翻讀着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容,他們攜着禮義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們而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詮釋了“士爲知己者死”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是就有了氣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後出師表》。從三顧毛廬,對劉備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進而心懷天下;白帝託孤,儘管幼主毫無治世之才,卻並無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雖六出祁山亦無功而返,然爲社稷計仍忠貞不改初心;上諫後主以情動人循循善誘,殫精竭慮以攻爲守,爲興蜀漢步步爲營……每每出師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後一如心繫朝堂,想先生文韜武略,智蓋三國,倘不以小忠大義計,只受託於人便忠至死,此番忠義,可鑑日月!

歸去來兮如陶淵明,《桃花源記》裏,他詩意紛呈地爲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清新美麗﹑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敗的東晉末朝,當能否爲官一任從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負,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時,我們這位可愛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辭去官職的彭澤令,他選擇遵從內心,從此閒雲野鶴棲身田園,躬身耕作自得其樂。無論知己良朋,還是農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賓﹑酒中客,那份隨和親民如他比較鍾愛的大自然般樸素珍貴。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迴歸田園詩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後,依然成爲人們心中嚮往不已並孜孜以求的夢中烏托邦!

自古來高官厚祿本就難拒,若說真心請辭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屬,一章《陳情表》,字字泣訴,行行沛然。出生窮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論,君主賜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親請辭,比較後還寫了感天動地的請辭奏章,連皇帝也對他無話可說,無咎可追,誰說自古忠孝難兩全,怕只是未到情深處吧!當讀到“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也”時,總能爲其孝心潸然淚下,感動不已。他的再三辭詔,固也有爲前朝守節之志,然言由心生,若無烏鳥反哺之孝心,又豈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讀《滕王閣序》,不管是其音律﹑對仗﹑辭藻,還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能將你帶回千年前那個流光溢彩﹑的午後,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裝風度翩翩,臨江而立借景抒懷。當他極目遠眺,天高雲淡秋水闌珊,漁舟唱出清寂斷腸,雁羣驚於江山夜寒,“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是這位因才遭嫉﹑屢受打擊的天之驕子無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時傷懷。然並非一味沉淪,當下筆鋒又轉“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無路請纓,有懷投筆”,華麗的詞藻背後,深藏了一顆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誦越暢快淋漓,失落越無處可託罷了。比較終上天將王勃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他比較美好的氣宇軒昂的二十七歲,短暫的一生裏他才華橫溢卻又壯志難酬。我們婉惜懷才不遇給了王子安顛沛流離挫折橫生的境遇,又慶幸於鬱郁難平的子安纔給出了如此瑰麗壯闊的絕唱。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仍靜靜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遠年輕的王勃,還有他留給後人的千古名作。

不覺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賦》就這樣牢牢佔據了我的眼睛,蘇子與客泛舟遊過我的腦海。空靈飄渺的江面,載着那一葉扁舟,歡聲笑語中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的陰霾已然散盡。是啊,世間萬物皆有變與不變之兩面,若變就算是天地之大也無法更改,若不變,渺小如我亦能終我之初,那萬物又有何可羨慕的呢?萬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該得的,一絲一毫也莫強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將無窮的清風明月讓你我盡情享用,徜徉其間其樂更無窮。逆境磨難又怎樣,坎坷多舛當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從此開荒置種,親事農桑,與漁樵雜處,爲醉人推罵,漸喜於不爲人識;更歡於筍鮮魚香,於清苦處悉心研製註定會流芳百世的東坡肉魚;即使在他被貶到更遠更荒涼之地,也總能苦中作樂去發現廉美的食材將之改造成美食,諸如荔枝、羊脊骨、牡蠣,並跟兒子逗樂“無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爛漫狀,令人捧腹!

如果說此中歡樂給了蘇軾以豁達和樂觀,屢遭逆境又讓他始終保持着對詩畫文藝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對客觀事物規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達到了的高度。蘇軾又是政績的好官,所到之處興水利、減稅負、開辦慈善事業和公立醫院,即使年老被貶惠州和海南,也綿綿致力於當地的水利教育民生,“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見影響之深遠。爲官一任時必造福一方心繫蒼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間清歡,天大的事自有那碗東坡肉頂着,這樣的東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堪稱中國政治文人之典範!

再來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高調做人更高調做事的范仲淹;《鄒忌諷齊王納諫》,玉樹臨風位高權重的鄒忌,由小事領悟治國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風範向齊王巧妙地進諫忠言,爲齊國揚風正氣,終助其繁榮昌盛;《師說》,桃李滿天下的韓愈,仍不斷學習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向學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陋室銘》,簡陋的居室內,裝滿了劉禹錫的安貧樂道與潔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讀全篇,當我費盡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縱觀全書,流芳百世的名篇裏,歷代偉人丈夫幾盡躍然紙上。我欽配這些偉丈夫,多數皆遭過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難,然雖萬難,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終爲後世萬人留下經天緯地之大文章,氣吞山河之大氣象。藝術與苦難是一對好兄弟,他們比肩奔跑,歷經時間的沉澱與打磨,愈顯其璀璨奪目,他們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萬丈;他們擁不張揚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觀止》,浮光掠影般向我們呈現了一幅中國曆代社會斑斕多姿的畫卷,攤開一個個形形色色的故事,靈活豐滿的人物,似乎每個人總能從中找到那個與自己相似卻又飄渺的影子。相似於我們的本真如此一致,飄渺在身處這個巨大的名利場,那被不斷激起的漩渦深藏着永無止境的慾望,並將不斷吞噬迷失着芸芸衆生。或許我們可以,學古人焚香試茶,聽雨淺讀,剪一段清明時光,擷一縷雲淡風輕,放下紛繁困擾,找一找比較初的自己。無論漫步無論獨處,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該如此。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2

三年來,餘每日晨讀,閱畢古文觀止,雖非正業,卻是入職學校以來最大收穫,頗爲感慨,請略陳陋見。

一、古文觀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選,古人蒙學課本,亦是爲學的入門讀物,餘而立之年後始讀,可作爲中國教育是人類歷史最大笑話的明證;

二、就文集佈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來源以左傳最多,個人以韓愈最多,似取《左傳》傳義的宗旨與韓愈“闢道攘佛”的功績;這與清代學者抱殘守缺、空空如也的衛道宗旨也比較相符。蘇東坡雖曾稱譽韓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但這本是後人敬畏先賢的溢美之詞,單就文采論,韓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蠟。

三、愚以爲,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題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氣呵成,餘音不絕,令吾輩後學讀其書,想見其爲人。文集所選文章,以單篇論,太史公的《報任少卿書》獨步翰林,堪稱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氣貫長虹,筆尖所及,沁人心扉。至於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蘇軾的《前赤壁賦》則難分伯仲,全憑諸君喜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各有所取,無有高下。非謂“天下憂樂”就高人一等,人生際遇不同,不必苛求。

四、文集優點許多,待諸君細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覺察,且鄙人以爲,多爲編者有意爲之,讀者需多加留意。編者吳氏叔侄似以“正統”士人自居,重傳統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爲先,因而對賦一類追求辭藻華麗,言不及義的文章不取;對崇尚清談之風的魏晉名士似有異議,故對魏晉一代的文章幾乎不取;編者是清代學者,似受彼時狹隘的漢宋門戶觀影響,故宋代理學一脈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爲外族入主,對這些以士自居的學者是一件不能說的事情,所以元、清兩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傑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觀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縱觀歷朝歷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陽明心學多偏鋒,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個人以爲,或許中華文明歷經5000餘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國運不濟,國勢保守,文風英氣不足,老態有餘,全無漢唐氣象。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文明自“經重於史”的時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漸衰退。從武術的角度講,有宋一代,重文輕武,血性漸失,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復興。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3

《古文觀止》,乃古時散文的基礎讀本,學古文者,入門即讀《古文觀止》。其中散文百篇,各有所寓。

《古文觀止》,讀之,不僅學古文,更應學爲人處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禮。

初讀《古文觀止》,摘自《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眏入眼簾。

這一篇主要講

的是莊公與其母由不和到和好的過程。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這便是莊公與其母不和的開始。說來這亦非莊公之過,而驚其母,亦使生惡。而共叔段定不“寤生”。較之於莊公,姜氏故而更愛共叔段,遂欲立之,亟請於武公。

古時有迷信,則莊公寤生,可謂克其母,而其母惡之。

亟請之而公弗許。從這可以看出古代的世理。古時的宗法制規定嫡長子繼承王位,莊公爲嫡長子,位若不傳莊公,武公恐國之將亂,故授其位於莊公。

不過我想此古理有不便之處,若嫡長子不明事理,或驕奢淫逸,或愚不可及,則何如?國之將崩歟?立諸太子,應以才華、人品爲重,不一定要立長子,甚則,亙古時的禪讓制更佳。

莊公於是平安地繼了位。於時,其母武姜爲其弟請制。“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由此,可見姜氏對共叔段的愛。這母愛是偏袒一方的,由後文“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可知,姜氏亦愛莊公。

莊公亦孝其母。姜氏請制,莊公封其弟於京,祭仲言之害,莊公以“姜氏欲之”而不闢害。此後莊公一讓再讓,亦顯其孝,然失教於其弟。

大叔非是善類,謀國之大叔,先則命西鄙、北鄙貳於己,見莊公未動,其欲益盛,如後世秦收六國之地,而增其欲。

又收貳以爲己邑,至於廩延。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此大叔之狼子野心。而姜氏將啓之,亦爲姜氏偏心之處。雖爲己之二子,亦有所偏向,如手心與手背,手心的肉更多。姜氏夫人,定無雨果的《悲慘世界》中冉阿讓、沙威之無私,即使此二者亦有偏心之處。而姜氏之偏心,不免過重了。

後如莊公之所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及:“不義不暱,厚將崩。”之語。大叔襲鄭,然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由此,段亡命天涯,無立足之地。此不悌之害也。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左傳》的解釋是說“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大叔段的這個教訓,我們定要吸取。

首先,成大事者,行義,有德,省己而能服衆,得人心者,得天下。觀大叔段所爲,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收貳以爲己邑,他用的方法,是強迫,是威逼,民心所不服也。何談“人和”?

欲成大事,亦應度德量力,觀之莊公,手下有良臣:祭仲、公子呂、子封等衆;有完備的情報能力、軍事能力:“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再者,莊公的智慧較共叔段爲高。

知此,共叔段必無機可乘。

戰爭告一段落,而姜氏與莊公母子的關係也降到了冰點。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想是爲母所棄,一時之憤,而此言行,隨後而悔。

人,要冷靜,再思而後行,不能爲了一時的感情波動而壞了事。著名企業家餘世維先生每次要開除員工時,都會將開除的通告多在櫃子裏擱一天,思考是否真的應該做這個決定,便是怕自己因一時腦子發熱誤了事。

而事已做成,生米做成熟飯,莊公後悔也無濟於事。

終於來了救星。

救星者,穎考叔也,是爲穎谷封人。一日,公賜之食,食舍肉,遺之其母也。公謂之曰:“爾有母遺,我獨無!”語之故,且告之悔。穎考叔授之法。

後有母子,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曰,公入遂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爲母子如初。

如此,這篇文章開拓了我們對“孝”的理解,孝,不僅對於自身父母、長輩,亦可助人爲孝悌之事。

君子有言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今世之孝子,自愧弗如耶。

《古文觀止》,讀之,學的不僅是古文,更應學孝悌謹遜之德行,學憂國憂民之冥思,度德而量力,得之人心,終有所成果,爲世之福祉。

讀之,而知需行善道,修其德,得其所,而安心立命。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4

偶爾聽見老師說《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着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後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一文。

在“曹劌論戰”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願意爲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於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於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爲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的機會,在戰時大放異彩。“曹劌論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着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說着“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裏破舊的小茅屋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羣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讚揚時,也對面前抱着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裏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於它的“身世”我也有了瞭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爲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著的,雖然只是編著,但正因爲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衆多,名句也衆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話語中透露着王羲之對世態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觀止》,文有十二卷,卷卷引人入勝,拿起而不想放,讀之而不想停,篇篇都是古人智慧之精華,句句都是做人的道理,每讀其文,品其語之後,都會懂得很多,更讓我明白了通往人生目標的路上只有坎坷,而越過坎坷的方法,除了多經歷,還要多讀書以明志,我看中了《古文觀止》,不知您意下如何讓?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5

之所以會閱讀《古文觀止》,說來也是機緣巧合。

不久前收到班委的羣發短信,知道了又是一學期一會的讀後感時間,於是從羣共享下載了書單直奔圖書館,憑直覺覺得標題不錯,便借了這本1987年版的《古文觀止》。簡樸的封面上散落有緗色的斑斑點點,書頁微微泛黃,這無一不昭示着它存在了好些年頭,還未閱讀,心底裏已增添了幾分好感。

《古文觀止》是清康熙年間的吳乘權和吳大職叔侄二人選編的一本古文讀本,從先秦到明末,共12卷,222篇,以散文爲主,間或穿插有駢文辭賦。康熙三十四年,二吳將書稿寄給已是兩廣總督的吳乘權的伯父吳興祚,吳興祚“批閱數過”後於當年五月端陽日付梓,這就是《古文觀止》的初刻本。此後,《古文觀止》又經過多次翻刻。87年版《古文觀止》是安平秋點校的,他以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本爲底本,用映雪堂原刻本複覈,再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甚至還參閱了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首頁刊登安秋平的點校說明,此外還附有吳興祚的序,吳乘權、吳大職二人合寫的序和吳乘權的例言。

《古文觀止》裏選錄的篇目大多是耳熟能詳琅琅上口的名篇佳作,其中有不少在中學和大學階段的課本中出現過,每每讀到,都會油然而生出一種親切感。吳乘權和吳大職二人在篇中注有不少的字音、詞義、典故,部分句子的釋義和自己的評註,用小字與原文隔開。適當的即時註釋,能夠幫人更好地理解原文,又不至於只看釋文而不去思索。由於沒有應試壓力,再加上註釋和已有的古文基礎,閱讀《古文觀止》,不僅能溫習了學過的古文知識,充實自身的文學修養水平,也能在閱讀的過程中窺見歷史的片段。先秦時期,諸國混戰、羣雄並起,各國國君爲開拓疆土,發起各種正義的非正義的戰爭;能臣幹吏或向君主勇諫,停止不義戰爭、拒絕向他國借道,或出使他國,以一己之力勸退一國之師。兩漢之際,帝王下詔求賢,賢臣上表獻策。魏晉南北朝,朝代更迭頻繁,文人雅士退居一隅,縱情山水。唐宋大家,居廟堂之高則陳書上表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則歸於自然攜友同遊……

87年版的《古文觀止》的最大特色在於二吳的評註,他們會在某些句子後面和全文借書處添加自己的觀點看法,如《曹劌論戰》中就有評論:“‘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罵盡謀國僨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中評論:“一念奢侈,飢寒立至。起手數言,窮極原委。‘奸法與盜盜’一語,透盡千古利弊”,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令人深思。

《古文觀止》作爲我國古代散文的入門書,集中展現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6

近段時間,因爲小孫女纏着要聽故事,在講了《聊齋志異》裏的一些故事後,選擇了《古文觀止》裏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裏的故事講解,然後再錄製古文原文。錄製之前,孫女會給爺爺捧杯茶潤喉。在故事講解的過程中,孫女時不時地會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並且還會前後聯繫起來說出自己的觀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能夠喜歡聽我誦讀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無比欣慰和喜悅。

在誦讀並錄製這些古文的日子裏,我是受益最大的那個人。好像是面對衆多先賢在交流,聆聽他們對世事人生的理解,越來越強烈的一種感覺油然而生,覺得自己的生命拉長了數千年,視野拓展了幾萬裏。就像到華夏最高學府進修一個學年一樣,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哲學、地理知識,歷史興替歷歷在目,秀美山川盡收眼底,人生態度更加陽光。

在《誡兄子嚴敦書》裏更正了對“口無擇言”這個詞的理解,原以爲是“口無遮攔”不分場合亂髮議論呢。讀了文章才知道這是對一個人(龍伯高)品德修爲高的讚譽,品德好的人說出的任何一句話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選擇。而人們經常引用的“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也是出自馬援的這篇文章。

讀蘇軾的《超然臺記》,“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爲“心有陽光,處處美景;欣賞美景,心更陽光。”這段話找到了知音。

孫女問我:“怎麼都是這麼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說“所謂觀止,是幾千年來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觀止》滋養了祖孫倆的身心!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7

看過千萬的風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是和藹可親的,大自然更是位偉大的藝術家。”

我爲大家推薦的書目是《不可不知的100處自然奇觀》這本書是五年級上冊等二單元的推薦書目。裏面的內容引人入勝、十分精彩。有黃山飛來石、珠穆朗瑪峯、雅魯藏布大峽谷、長江三峽……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觀”是——雅魯藏布大峽谷。

在語文書中大家也曾認識到雅魯藏布大峽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險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類足跡踏上的神祕之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峽谷風光,有中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雅魯藏布大峽谷是由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和江水沖刷形成的。除了着稱於世的自然風光,還有最古老的民族——門巴族。它是人類最後的祕境,還有很多不爲人知的祕密,等着我們去探索、去挖掘……

當我看完這本書後,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觀無處不在,知道了什麼纔是天寬地廣!人類可以建起那巍峨的萬里長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類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類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將大山移爲海洋,變滄海爲桑田,將世界點綴的更加壯麗、璀璨。書中除了介紹各類奇觀,還提供了100處自然奇觀的交通、位置、門票價格、周邊景點。

如果想去遨遊各類奇觀,那麼請帶上這本書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麼請翻開這本書吧!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8

五年前,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偶然遇到了一個長者,所謂長者,不是因爲他的年齡有多大,而是他的言談話語中,無處不透着智慧、道理,出於對此人的崇拜,問其爲何知識如此淵博,他只告訴我要好好讀讀《古文觀止》這本書,於是很快到新華書店購得此書,並認真地讀了此書。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爲當時的學子編選的一部古文教材,它是一部囊括從東周到明末、集百家經典於一身,同時永遠不會落後於時代、絕不會因爲政治風雲變幻而失去價值的文集。《古文觀止》,按照時間順序分爲:先秦文、漢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爲主,間有駢儷文辭賦。都是歷朝歷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作者以“觀止”兩字爲題,可以看出書中所收錄的文章的盡善盡美,是典範之作。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李斯的《諫逐客書》,諸葛亮的兩篇《出師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絢麗宮殿,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愛不釋手,但它畢竟是文言文,我總是得一點一點慢慢地閱讀,雖然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內容都不算長,但卻都值得我認真琢磨其中的人生哲理,好在我買的這個版本中既有題解,又有譯文和評析,理解起來容易多了,這也使我越讀越愛讀,雖然年齡大了,記憶力不是很好,不能把其中的篇目都背誦下來,但其中的一些名篇也是我特別鍾愛的,例如,李密的《陳情表》,王勃的《騰王閣序》,劉禹錫的《陋室銘》等等還是背下來了。這讓我能更深領悟到其中的哲理,時常靜坐時想起,時時受益。就拿《陋室銘》爲例,《陋室銘》中劉禹錫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隱逸情趣讓我十分欣賞,雖然文章短小卻寫出了應有的人生態度。好的居住條件固然是必要的,社會也當給人們以這方面的關懷。但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由居室狀況決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決定的。所以,處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絕對於事無補,也完全不必。須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裏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標榜之嫌,但從他這裏,卻可以讓我們悟到,只要一個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麼不管處於怎樣一種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等這些的名句更是讓我熟記於心。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19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留侯論蘇軾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爲當時的學子編選的一部古文教材,選取了從先秦到明代的222篇古文,所選文章以散文爲主,駢文和韻文爲輔,皆是古文中的精華。作者以“觀止”兩字爲題,可以看出書中所收錄的文章的盡善盡美,是典範之作。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李斯的《諫逐客書》,諸葛亮的兩篇《出師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等都是千古名文。

王勃,字子安,初唐著名文學家,年少能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爲“初唐四傑”。其詩氣象渾厚,音律諧暢,開初唐新風,駢文文采華麗,對仗工整,《滕王閣序》極負盛名。文中多處千古名句: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爲“寫盡九月之景”。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

“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李斯,楚上蔡人,入秦,說秦王並六國,拜爲客卿。佐秦王並六國,爲丞相,著有《諫逐客書》。李斯幼年貧困,應廁鼠和倉鼠的生存環境不同而得出“老鼠哲學”。後師從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出師入秦爲官。後因韓國派水工鄭國來秦修建三百餘里的渠道,以實施“疲秦計劃”。秦王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爲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遊間於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儘管惶恐不安,但主動上書,寫下千古流傳的《諫逐客書》。“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無論在古時或是當今,若要國家強大廣招人才應爲不可少的一項政策,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是國際交流越來越密集的時代,是人才流動越來越頻繁的時代,廣攬羣雄不可不爲!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0

近日,將《古文觀止》一書讀了一遍,雖然有許多語句還不能瞭解其中的意思,特別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煩,但仍然感到這本書讀遲了。千真萬確,讀書不一定要看讀了多少本,關鍵要看讀的什麼書,對這本書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讀後有什麼收穫與借鑑

說《古文觀止》是一本好書,是因爲它經過了數百年的歷史的檢驗。《古文觀止》編纂於康熙年間,至今數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書爲圭臬,學習做人做事,學習文章寫作,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我讀此書有三點好處:一是瞭解歷史,特別是《國語》、《左傳》、《史記》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戰國、漢唐到元、明、清歷史的很好記錄。二是學習了對時、對事、對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淺。宗臣的致劉一丈書使我知道了人要樂於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時而動,順應潮流。三是如何寫作文章,特別是宋以後的文章,更多地偏向於記事、記景,藉以抒發情懷。是中國幾千年的巔峯之作,宜再細加揣摩,必大有收穫。

將它放在牀頭,時常讀之。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1

偶爾聽見老師說《古文觀止》是本不錯的書,我便纏着媽媽買了,但買回之後卻大失所望,那一個個認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讓我不知從何讀起,更是讓這本書一度被我所遺忘,直到某日,無意翻開這本蒙塵已久的書,細細品味一番,雖說依舊看不懂那深奧的文言文字,但那譯文所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卻是讓我大感興趣,特別是“曹劌論戰”一文。

在“曹劌論戰”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劌不費吹灰之力以少勝多戰敗齊國以外,便是他與魯莊公的那番交談,特別是在魯莊公質問他:敵強我弱,兵力懸殊,我們可能勝利嗎?的時候,曹劌並未直接回答,而是問魯莊公,他所做之事是否會讓百姓願意爲他打仗。他這一問,抓住了任何一個帝王都愛面子的特點,讓魯莊王不得不用各種事件來證明自己愛百姓,以至於百姓會真心誠意隨其作戰,而曹劌就是在這時取信於魯莊公,讓其相信自己是爲國存亡而來覲見,從而獲得出戰的機會,在戰時大放異彩。“曹劌論戰”讓我看到了一個機智而心思縝密的人,讓我在敬佩他的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而除了曹劌論戰,《古文觀止》上一些我聽聞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銘》是唐代名家劉禹錫的傳世大作,也被收錄進了《古文觀止》中。這篇文章僅僅八十一個字,卻寫出了劉禹錫那潔身自好的高尚品質,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一樣,那《陋室銘》中字句句間都流露着劉禹錫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懷,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時落井下石的人說着“我劉禹錫就算住在這裏破舊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會放下尊嚴與你們這羣人同流合污!”而這也讓我在對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加讚揚時,也對面前抱着的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裏的古文言文,書產生了極大地興趣與好感,對於它的“身世”我也有了瞭解,他是從一對以教書爲職的叔侄吳楚材與吳調侯編着的,雖然只是編着,但正因爲有了這樣一本書,才讓我對古文產生了興趣。

《古文觀止》中名篇衆多,名句也衆多,但我最愛的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這話語中透露着王羲之對世態炎涼,時間飛逝的感慨,讓我也受益匪淺。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2

《古文觀止》一書,是文人吳楚才、吳調侯爺孫兩人在清朝康熙34年間,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兩千多年的優秀作品而著成。此書不僅包括了史傳、論說文,還有見聞札記、山水遊記、雜文小品和其他的應用文。另外,少量的駢文和韻文也被選入其中。大體上可以反映出中華古文的絢麗多姿以及百讀不厭的文學風采。

這本書不但有收藏的價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們閱讀欣賞的潛質。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讀後回味無窮,耳聰目明,茅塞頓開。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說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錄,不愧堪稱爲“觀止”。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深莫測,讀後給人以寬博的想象空間。這些文章,千百年來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可見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

我在通讀時,對其中大家熟知的:《左傳》中的《曹劌論戰》,《國策》中的《魯仲連不帝秦》,李斯的《諫逐客書》,司馬遷的《報任安書》,賈誼的《過秦論》、《治安策》,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桃花源記》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文章,頗有偏愛。讀後,深有感觸,我認爲這些文章,不僅是歷史上公認的佳作,今天看來也是古文中的精華。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3

讀國學經典,可以增加睿智,消除戾氣,開闊胸襟,修養德行。祖先創造的燦爛國學經典,可謂浩如煙海,數不勝數。在快餐式閱讀風行的今天,讀經典除了要有一種靜如止水的心境外,尋找便捷的途徑也是一種讀書方法。讀古文綜合選集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古文選集中的佼佼者,毫無爭議當屬《古文觀止》。該書是自清代以來最爲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行以來一直傳世不衰,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令人驚歎。

該書編輯吳楚材、吳調侯取書名爲“觀止”,意在力圖選編達到盡善盡美,無以超越。《古文觀止》博採衆長,所選以古代散文爲主,兼顧駢韻二體,絕大多數文章思想性和藝術性兼備,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經受了時代的考驗,無愧於“觀止”的稱號。該書精選了《春秋》三傳、《國語》、《禮記》、《戰國策》、《史記》中許多文字精練、意蘊深厚、富於趣理、善於刻畫的精彩篇章,以及千古傳誦的名篇如諸葛亮的《出師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王勃的《滕王閣序》等散文力作。這些國學的璀璨奪目的珍奇瑰寶,永遠值得我們推崇和珍愛。

《古文觀止》所選文章長短適宜,每篇文章都有簡要評註,便於初學者熟讀記誦、反覆揣摩,從中領悟文章立意、佈局、措辭、造勢等,找到學習寫作的門徑。該書在選編時敢於創新,打破自古以來古文選本依據明昭明太子蕭統《文選》體例的思路,克服以條目爲主線,分類繁瑣的缺點。以時代爲綱,作者爲目,閱讀、使用方便快捷。正因爲如此,儘管後人編選了不計其數的各種風格的古文選本,但無一能出其右者。

《古文觀止》編輯吳楚材、吳調侯叔侄二人才器過人,潛心力學,古文造詣很深。有人稱讚他們“下筆數千言無懈漫”。該書取名《古文觀止》,可以看出他們才蓋天下、自信滿滿的豪氣和力臻完美、精益求精的態度。“觀止”的牛皮吹了300多年不破,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但是,編者處在封建時代的種種侷限,難免出現少數權衡欠要,選擇不當之處。編者對於先秦諸子散文一概不收,甚至《論語》、《孟子》也予封殺,難免使人產生滄海遺珠之憾。這主要是編者囿於崇古尊經的偏見所致。同時,由於清朝考古業尚不發達,傳媒出版業受到印刷和交通等方面的限制,古代散文編選難度頗大。編者乾脆知難而退,對先秦諸子文章視而不見,這一點也可以理解。

由於編者的價值取向和個人編好,《古文觀止》難免有看人下菜之嫌。比如被稱爲“改造文章的祖師”曹操的作品被排斥;因看宋徽宗、高宗誤國亂政,他們的文學佳作棄之不用。至於諸如託名李陵所作《答蘇武書》爲投敵變節者辯解,託名蘇詢所作《辯奸論》對改革創新政治家以人身攻擊的文章反而被收錄,真僞不分,是非不明,就是明顯的失誤了。好在這些所佔比例很少,其影響僅白壁微瑕而已。

編者頗具經濟眼光,爲了把銷量搞上去,順應科舉策論需要,選入了一些八股氣息濃郁的文章。該書自出版發行以來,雖然沒有達到洛陽紙貴的暢銷效果,但畢竟迎合了當時的市場需求,賺了一筆銀子。從總體上看,吳氏叔侄編書的主要動力是個人愛好,並沒有期望編書帶來滾滾財源。用現代眼光看,他們乾的是一番功在千秋的公益事業。在當時沒有電腦、打印機等現代辦公設備的情況下,編輯的難度可想而知。儘管當時已有活字印刷術,印出這樣一輯宏篇鉅製沒有雄厚財力支撐是難以如願的。況且當時並沒有著作權一說,編者完全是倒貼編輯、印刷費,不拿一分錢稿費幹起來的。類似的編撰一般由皇家主持,他們也沒向政府跑補貼。用流行的話說,哥圖的不是錢,是名氣。憑信仰、愛好和公心幹事的態度,讓人心生敬意。好在博得了“觀止”大名,也算是對編者的一種肯定。

當前,我們正在開展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在這種形勢下,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認真研讀國學經典,醫治目前浮躁趨利的世風,無疑是一劑良藥。讀《古文觀止》,更是一劑清涼之藥。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4

魯迅先生曾說過:“選本所顯示的,往往並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讀的眼光”。《古文觀止》便是一部優秀的書本。

《古文觀止》的編選目的是“正蒙養而裨後學”,即給青少年的我們提供一個學習文言散文的入門讀物。孫洙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中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如果讀了《古文觀止》中的此文章,一定會受益匪淺。《古文觀止》的選文是比較全面而又有重點的。從春秋到明末兩千年之間都有作品入選,且大多數都是非常優美的文章。這部書既重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又重視文章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的錘鍊,把說理、記敘、抒情、寫景熔爲一爐,蒐集了許多名篇。

《古文觀止》吸取了前代選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較優秀的,全書表現出兩個方面的特色,這部書對一部作品與一位作家選擇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藝術風格的篇章。它宣揚了當時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對重神輕民,反對當時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殘暴,昏庸無道。在這部書,它擇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獨特物思想與藝術風格的,其中,韓文氣勢磅礴,曲折自如,善於發不平之嗚,又善於在論說中插入對人情世態的典型刻畫;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區,充滿了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對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遊記在寫景中寄託着憂憤,意境幽深,語言精粹。歐文善於跌宕唱嘆,一往情深,風神疏淡自然,語言流暢清新:三蘇父子都善於縱橫議論,特別是蘇東坡的散文,思想活躍,立論新奇,境界開曠,前人有“韓潮蘇海”的讚譽,語言也很清麗,像行雲流水,流轉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創造出詩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論平實,筆力沉着,論述如層層剝筍,在明清兩代影響極大;王安石散文則以見解深刻著稱,表現出了一個傑出政治家眼光。在從《古文觀止》收集的《左傳》文章中,描寫出了戰場場面和記敘外交政治家辭會,都是婉轉曲折的文章。則第二特色就是對同一作品的不同體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體裁從不同角度着眼在其書中,選文大多不是應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義並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諫逐客書》,路溫舒的《戒兄子嚴敦書》等。

此書影響廣泛。魯迅說:“評選本子,影響於後來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這書的作用。

《古文觀止》讀後感 篇25

作爲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本書是由清初山陰人吳楚材和吳調侯倆叔侄編著的。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我讀這本書就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着奇光異彩,閃耀着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捨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其中最讓我身受感觸的還屬韓愈所著的《師說》一文。感覺字字入理,句句動情。

《師說》中的一段話這樣寫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意是說古代求學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學習、請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最後說到真理和知識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讀完這段文字,我立刻聯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學習。我以前偶爾會有一些問題不太懂,而又不敢去問老師或不好意思向同學請教,怕老師會說我上課沒認真聽講而責備我;怕同學們因爲我成績好竟然有不明白的問題而取笑我。現在,我終於明白該怎麼做了。以後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請教別人,正如文中所說“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我們向別人請教,並沒有什麼可以感到羞恥的地方。

讀完《古文觀止》這本書,確實令人受益匪淺啊!希望同學們都去讀讀這部國學經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