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32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3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曉風散文》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精選32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有無窮的幻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故事,有的甚至是幾個故事,都是那麼生動有趣——先是引人發笑,然後又讓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詠物篇》裏的《木棉花》。文章開頭先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木棉花的美,還運用外貌描寫,把木棉花的樣子寫的生動有趣,讓讀者腦海裏想象出畫面。接着又寫木棉樹的樹枝,運用比喻的手法,把樹枝比作手,把木棉花比作火焰,生動形象的寫出樹枝的枝幹。最後又寫作者小時候的觀點——是世界上最高的樹,儘管只有幾丈高,寫出木棉樹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體現作者小時候的天真可愛。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木棉花比作天空上折翼的雲朵,展現木棉花的純潔,潔白。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祕的把道理敘述出來。另一個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裏的《白千層》。開頭先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白千層的成熟穩重,又通過外貌的細緻描寫,寫出他對白千層的看法。

讀她的散文,總是把我帶進各種各樣的意境,我的心彷彿也融化在其中。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是牽動着我的心,留給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想去續寫這個故事。

合上《張曉風散文》,慢慢閉上眼睛,回想着每一篇優美的散文,每一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着。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

頭一次讀女作家的散文,帶給我的感覺真是煥然一新。男作家的散文可直抒胸臆,而張曉風的散文卻如流水般溫柔,她將愛情,親情,友情,熟練地展於筆下。

她的散文意蘊深厚,事事洞明,如廣闊人生,淡有淡味,濃有濃情,懷舊的固然動人溫情,探新的也能發人深思,沒有那另行的憂鬱輕飄的文風,她的散文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文辭如水,一筆如舟,引領讀者步步進入一條條美麗的水流,她的散文,句法富有彈性,語言富有聲色。她的文章想象豐富與,所以說,讀她的散文不會覺得無趣。

在其中,有幾篇令我印象深刻:如《母親的羽衣》中,開頭是一個溫馨而富有情趣的畫面:在女兒睡覺前,她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世界上每一位母親,都是仙女。她們是爲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到母親的呢?因爲愛。因爲愛,她不忍心飛走。張曉風又從女兒的話中得到意義,又從回憶得到悲苦。是的,作爲一個母親,怎能披着羽衣返回天界呢?

如《愁鄉石》,作者與朋友來到日本的“鵝庫瑪”,這個島嶼上有一個叫做“中國海”的海。“中國海”引起張曉風的思鄉之情,作者借在“中國海”拾到的幾顆“愁鄉石”來抒發作者在“中國海”上遙望中國說不清的鹹澀。“中國海”的沙灘上有許多彩色的貝殼,但張曉風無法讓悲激的心情去適應一地的色彩。作者還在文章結尾寫道:雖望鄉亦情卻矣,是日徘徊低吟,黯然久之。

曉風,曉風,你如拂曉的風,柔,而輕。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3

張曉風的文章,就像山谷裏吹過的一縷縷清新的山風,不像狂風那樣兇猛暴戾,不像香風那樣令人沉醉,卻使人神清氣爽,讓人頓悟生命的意義。

“你真好,你就像我的少年伊辰一樣……”這是一位賣柑子的老婦人對張曉風的評價。這是一句值得咀嚼的話語。一開始,張曉風不懂,我也不懂——一個只是賣柑子的卑微的老婦人竟然和一位知書達理的大作家相提並論?她們的社會地位如此懸殊!

我慢慢思考着,高爾基曾經說過:“要愛惜自己的青春,沒有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比青春更珍貴的了。”啊,老婦人原來並不是說自己能與張曉風一樣,而是說張曉風就像自己生命中最光華的時間一樣,老婦人是在讚美張曉風那美好的青春。

我想,老婦人如此評價張曉風,也許是因爲看着正當盛年的才女緬懷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也許正是因爲老婦人已經老了,所以才特別珍惜起自己的年少時光吧?她把少年時光當作最美的讚辭送給自己所喜歡的人。少年伊辰——不就是我們現在年齡嗎?我卻曾經多少次對時光的飛逝不以爲然,曾經多少次地大把地揮霍者寶貴的光陰!我總想着日後的路長着呢,這麼點時間算得了什麼。如今,我卻從一個賣柑子的老婦人口中體會到,青春年華是何等珍貴!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不希望到了風燭殘年再去羨慕別人的青春年華。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我當與諸君共勉。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4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於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己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鍊,手中這串項鍊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鍊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餘力地精心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己的這些瑕疵並坦然接受,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麼瑕疵。因爲只有認識到缺點纔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爲他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後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可以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小小的缺點並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淨?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麪人生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5

讀了一個月的《張曉風散文》我發現她的文章很有韻味,可以讓人思考許久。她寫的散文還讓人讀了後會感到十分的溫柔,讓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到來中讓人感到溫暖,還在溫暖中有一種韻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張曉文寫的散文,這篇文章她沒有用太多的語言來表示這一片孩子們可憐,而是用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示出對山區孩子們的同情心。

這個故事沒有什麼離奇的故事,而寫的故事有一種勾人魂的魅力。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悲劇的故事,她寫了幾個山區的孩子長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們還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討厭他們這些‘鄉巴佬’。後來他們到了他們發過誓的高山上面,他們本想把錢賺夠了來報答他們的家園,可他們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工作還是沒有找到,他們到了大山上感覺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和無助呀!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故事不像大多數的故事一樣有一個圓滿而又美好的結局。

啊!爲什麼山區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環境嗎?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這麼想,而這篇文章的‘嚼勁’也十分的足,總讓人對這個文章愛不釋手,這就是張曉風寫的文章的特點,總是可以讓作者回味無窮。

張曉風這個作家寫的作品中還絕對隱藏了一個對人生的哲理。可是總是藏的很深,找出來不容易,耐人尋味,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個特點。

張曉風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樣勾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去不斷思考,去發掘!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6

第一次讀張曉風的文章,便被她平淡真實的文筆所觸動,50升塑料桶,驚歎於她對人生的感觀與理解,及她對生活中平常事物理解的角度。特別是這篇――《月,闕也》。

古往今來,世俗中的人往往追求一種高達完美的境界,卻忽略了真實的“瑕疵”,其實,恰好有些事與物真因爲“瑕疵”而美麗,而過於完美,卻成了它的缺點。

正像文章中所說:“見或不見,花總在那裏。或盈或缺,月總在那裏,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賞月人吧!人生在哪一刻不美好完滿?哪一剎不該頂膜拜感激歡欣呢?”

猶如甘泉入心,甜略微涼,心曠神怡,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這就是張曉風的魅力吧!“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心就在那一剎那被觸動。

當上帝創造芸芸衆生時,沒有一個是十全十美的,或多或少有些遺憾,“花好月圓”畢竟只是偶然,而“殘花闕葉”纔是生活中必然的。

或豔或殘,或盈或闕,或完美或殘缺,他們都是一種美麗。

冬天沒有生機,纔有純潔的寧靜。

秋天沒有翠綠,纔有豐收的喜悅。

夏天沒有涼爽,纔有烈日的照耀。

春天沒有妖嬈,纔有純真的可愛。

“它”的缺陷,便是“它”所得的另一份完美。用這份殘缺的美,點綴了同樣殘缺的世界,兩兩相交,卻也造就了新的美,就此循環,便可以發現更多的美。

中秋已過,仍送所有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7

生活就像一幅充滿詩意的畫,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體會到生活中的美。

老師讓我們讀張曉風的散文,她的文章敘述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記憶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歡》。

作者從身邊的小事述說她喜歡的事物。如:喜歡冬天的陽光,喜歡在春風中踏過窄窄的山徑,喜歡夏日的永晝……身邊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美好的。張曉風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她對生活充滿樂趣。

于丹老師曾說過:“在三鍋開水裏,扔一個生雞蛋,一根生胡蘿蔔和一把幹茶葉,你會發現生雞蛋被煮熟,變得硬梆梆的,我們生活裏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內心,不肯融合的人,他們最後會變得裏裏外外鐵石心腸,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鍋裏的胡蘿蔔呢,經過煎熬煮的軟塌塌的,成一團胡蘿蔔泥,這就是被生活煮軟的人,可是第三鍋裏的茶葉呢,他在沸騰中自己舒展,豐美,滋潤,他把無色無味的水,改變成一鍋香茶,它在煎熬裏,放全自己,它也把它的美,愛和力量,傳遞出去,改變社會和別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嚐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覺得苦,而不敢於嘗試的人,他們就品嚐不到苦瓜中的“甜”。我們滿懷熱血面對生活,生活也同樣會給予你其中的樂趣。所以,我們要熱愛生活,懂得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們生邊!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8

我曾經認爲只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讀了張曉風散文集後,我發現我錯了。因爲,我發現,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同樣也是能感人肺腑的真切言語。

生活就像一條魚,是經不起挑剔的。真正會品的人,會生活的人,才能從魚那嫩白的肉質中品出香甜,品到幸福。但一些在魚身上挑刺的人,因爲怕魚刺咔住喉嚨,就不願意去品嚐魚肉的人,也是不幸的!因爲,他們無法品到生活的甜美與多姿。

我永遠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只有對生活心存熱愛,用自己澎湃的熱血去澆灌生活的人,生活纔會給予他們幸福與快樂!

生活,總是需要多種多樣的喜歡,若你的心中永遠對生活充滿了怨恨與不滿,那豈不無趣?它就像是一個杯子,若你用中藥將它盛滿,那它必定是苦澀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無味的白開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歡與快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熱愛生活!

春天的山徑,夏日的永晝,秋風的芒草,冬天的陽光。生活,總能在細小之中,得到幸福與快樂。生活的完美是需要你的充實想象,纔會更加充滿韻味!

於無聲中聽大音!

於無形中見功底!

於點滴中現情趣!

於細微處見真情!

有對生活充滿了熱愛,生活纔會更有韻味。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張曉風對於生活的獨到見解,使《張曉風散文集》這篇文章體現出了其中的韻味。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9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並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啓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麼和什麼》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爲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麼臺的臺上,正播着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裏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

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並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麼和什麼”嗎?這篇文章最後並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範圍內,人生裏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後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註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爲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會成爲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並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麼認爲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0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衆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着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鬆。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着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着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着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1

作爲一個散文家,張曉風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卻又有着與衆不一樣的味道。這是我讀後的感覺。

彷彿在每一篇散文裏,她都有傾注自我的感情,激動、喜悅、惆悵、悲傷……她在整本書中的主角,讓我覺得,不是作者,而是編劇,導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劇。

“當你吐納朝霞夕露之際,我在你曾仰視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樹幹內緩緩引升……”

沒有人能夠阻擋生活的涓涓細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攔住它流動的軌道,但你依舊能夠發現,幾秒鐘後,它就恢復了它原先的方向,原因是,它越過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愛《許士林的獨白》。

還記得那開頭第一句:獻給那些暌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諷刺的話,批判了那些讓母親悲痛,等待的不孝之子,卻包含淚似的,顫顫地爲下文感動。

“在秋後零落斷雁的哀鳴裏”,一襲紅袍的赤子,南屏晚鐘、三潭映月、麴院風荷,當他納頭而拜,來將十八年的愧疚無奈化作驚天動地的一叩首!人間永遠有秦火燒不盡的詩書,法鉢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過後,踏着千百年來的思念,仍然告訴世人,茫茫的天際,夕陽的紅暈,奔涌的淚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傘下那一剎那的溫情。

一把紫竹爲柄的油紙傘下,“你”毅然放下,千年修持是一張沒有記憶的空白紙頁,萬里的風雨雷雹何嘗在“你”意中,變成神仙只是“你”厭倦了人間修煉後的夢寐,而傘下人與人的聚首,卻成了“你”永恆的回憶,輕吟在斷橋上,讓“你”駐足回首的不是西湖美景,是一個人,讓“你”愛上這個纏綿人世的人……

在雷峯塔夕照的一線酡紅間,是你的眷戀?還是思念?反正不會是悔恨。冷泉一徑冷着,人間的辛酸已飽嘗……

即使是想象,十分卻有八分的真摯,何來的不感人?讓人不由感嘆,辛酸後的痛楚。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2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

“我喜歡冬天的陽光,在迷茫的晨霧中展開。我喜歡那份寧靜淡遠,我喜歡那沒有喧譁的光和熱,而當中午,滿操場散坐着曬太陽的人,那種原始而純樸的意象總深深地感動着我的心。”《我喜歡》,讀這樣的文字的確是一種享受,感受着文章那頭的筆尖之舞動,細膩的描述着聲之靈韻。“我喜歡夏日的永晝,我喜歡在多風的黃昏獨坐在傍山的陽臺上。小山谷裏的稻浪推涌,完美的稻香翻騰着。慢慢地,絢麗的雲霞被浣淨了,柔和的晚星遂一一就位。”在這意境裏,我的心彷彿也溶化在其中了。此刻,色彩的聲音也是甜美的、清香的。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要講一個故事,有時甚至是幾個,都是那麼生動趣味——先是引人發笑,後又讓人深思。就像那小孩兒向作者比電動玩具時她的話,“我告訴你,我根本沒有電動玩具!一個也沒有,大的也沒有,小的也沒有——你不用跟我比,我根本就沒有電動玩具,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喜歡電動玩具!”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會牽動我的心,以電動玩具來計量生命也太荒謬了吧!自然而然,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最終她告訴我“我是我,不以公斤,不以公分,不以智商,不以學位,不以暢銷的“冊數”。我,不納入計量單位。”一句“我是我”點明瞭主題。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終才隱約而神祕的把道理敘述出來。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高處何所有》——部落酋長的候選人面臨着攀上山頂的難題,一個只走到山麓,那裏繁花夾道,流水淙淙,鳥鳴嚶嚶;另一個人爬到了山腰,看到高大肅穆的松樹林和禿鷹盤旋,可惜卻不是山頂;僅有最終一個人堅持到了山頂,“高處一無所有,你所能看到的,僅有你自我,僅有“個人”被放在天地間的渺小感,僅有想起千古英雄的悲激心境。”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續寫着這個故事。

輕輕合上《張曉風散文集》,慢慢閉上雙眼,回想着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着。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3

散文集,是由一篇篇短小精悍、富有深刻哲理和道理的小故事彙編而成的一本課外閱讀書籍。雖然散文是由普通文字組成的,但透過這些普通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給讀者以有益的人生啓示。

《張曉風散文集》是我讀過的第一本散文集,這部散文集精選了作者張曉風近九十篇散文,我讀後感到,每一篇散文的文風都很樸實,故事情節也不過是平常的一些瑣事,但卻很生動精彩,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從而進一步瞭解散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讓人流連忘返,久久不肯放下。

《包子》和《一山曇華》是《張曉風散文集》中我認爲含義較深的文章,主要描寫的是在當今社會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包子》一文通過兒子對母親的不尊敬、不孝敬,刻畫出兒子任由母親自身自滅的一種態度。文中兒子西裝筆挺,騎着威風的摩托車;而老母親卻住在黑如蟻穴的房子中,手捧着一把小炭籃與之相依爲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母親是生我養我的人,我們的成長進步,都傾注着母親的關心和關愛,當我們長大成人,我們的母親就老了,就走不動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因爲我們不能忘記母愛的偉大,不管我們身在何處都要盡一份兒女對母親的孝心,盡一切努力關心和照顧好母親,讓母親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山曇華》講述了作者因與丈夫一同去夏威夷遊玩,錯過了觀賞滿山遍野、香氣撲鼻的曇花,只看見凋謝的花朵;於是幻想出了一山曇花爭相開放的景色。透過這篇散文,我的理解是,有些東西我們在得到的同時也會失去另一些東西。作者沒有因爲錯過了觀賞曇花是最佳時間而灰心喪氣,而是從心裏幻想出一幅美景,從而也得到了心靈的滿足。上帝把你的一扇窗子關閉了,一定會爲你打開一扇門。王羲之的蘭亭序集我沒買到,但買到了《張曉風散文集》,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淡忘了眼睛目睹的美景,卻記住了遲來的景色,這纔是擁有。

今天,我僅僅是摘選了兩篇篇幅較短的散文,其實,《張曉風散文集》中還有許多故事可以講述,還有很多哲理需要感悟,還有太多精彩等待發現……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4

有大浪,但船沒有沉,何妨視作無浪;人生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視作坦途。——題記

週末,我在家讀了張曉風的散文集。忽然讀到一篇,名叫《種。種可愛》,其中提到一個趣味的故事:兒子有一段時間對毒蛇很感興趣,作者便帶着他到華西街的毒蛇店一家一家地參觀。作者在參觀時,指着一條又大又粗的蛇問營業員:“這條毒不毒?”營業員淡淡地答道:“不被咬到就不毒!”

忽然間,心裏涌起一陣感動。是啊,人生的路上總有危險,但如果暫時沒有受傷,何妨視作沒有危險。有時,我們與其獨自在那裏杞人憂天,不如做好防禦的準備,避開危險,那麼,你便能夠視作沒有危險。

有時,你不要只顧着看你前方的那條毒蛇有多麼可怕,以及自我會不會受到傷害;你盡能夠做好防身的準備,保證自我不會受到傷害。那麼,這條蛇本來對你有很大的危險,如果你做好準備,那麼,即可視作沒有危險。而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你只沉浸在自我的憂慮、幻覺中,不顧自我此刻的安全,不做好任何防禦準備,受傷的只能是你自我。在有危險和沒有危險這兩者中間,你想選哪一種呢?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選擇第二種。那麼,我們就不應當杞人憂天,幻想自我將會受到什麼傷害;而應提前做好準備,將大危險化作小危險,將小危險化作無危險。

“不被咬到就不毒”,這樂觀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去借鑑和學習。所謂“苦中作樂”大致多半是這般道理。這大概就是有的人戰戰兢兢,恐懼擔心中度過一生,而有的人樂觀進取,泰然坦然逍遙一世的區別罷。誰敢說一輩子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毒蛇”?誰敢說一輩子無憂無慮,無驚無險?若只是遠遠盯着那條若有若無的“毒蛇”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近處的好風景我們無心思去賞,身邊的好生活我們無心思去享,是動也怕“蛇”,靜也怕“蛇”,真是可笑至極!學會坦然樂觀,或許,我們就不會被自我在腦中假設的危險嚇到,只需提前做好準備,無危險則罷,有則將其化之,則危險也儘可不成爲危險了。

一文讀完,營業員的樂觀卻令我久久驚歎。

每當我遇到煩心或擔憂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想起那位營業員,那家與衆不一樣的蛇店……

於是,心也坦然、泰然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5

今晚7點半,CBA京粵半決賽第四場的比賽將正在北京隊主場五棵松圖書館演出,雖然廣東東莞銀號隊上一場絕境回擊挽回一城,但期考分卻仍是1比2落伍,北京隊仍然握有賽點。鍛鍊課由助教伊戈爾掌管,易建聯、朱芳雨、王仕鵬和拜納姆4名老隊員沒有加入鍛鍊,而是留正在酒吧間歇息調動,教皇官杜鋒也留正在了酒吧間鑽研錄像。廣東隊高低正在今天午後4點多鐘到達北京,依照北京範圍給出的場館鍛鍊工夫方案,廣東隊今天的鍛鍊課被調度正在黃昏6點到7點,合計一度時辰。裁判員切莫毀掉一場大戰圍觀北京隊正在今天回到了本人的主場,教皇官閔鹿蕾將上一場的得勝歸納於自己都太想贏了,隊過程心馬布裏則示意,球隊會正在今晚就廣東隊的變陣編成迴應。兩隊主力瀕臨,使得往年的粵京大戰分外難看,他們真正需求的是偏偏心比賽,假如是靠裁判員幫助才摧毀對於方,那沒有隻是對於負者的沒有公,也是對於勝者的沒有尊重。廣東隊將半決賽拖入第四場,粵京兩隊逆來順受、見招拆招,正是旗鼓相當,有愧C BA頂級強隊的等級,也令這場半決賽變化本賽季最不值一看的對於決。

南都新聞記者汪雅雲去歲CBA季後賽疆遼戰時,黑哨事情驚動通國,本賽季也涌現過屢次俊俏畫面。今晚廣東隊客場誓師,毫無疑難將遭逢更嚴重應戰,無路可退的他們仍需求維持放開打的心態,竭盡全力去拼死亡天。籃協沒有斷正在說要污染裁判員人馬,進步裁判員程度,假如最初連這樣巨大的對於決都再有裁判員搶鏡,那才真是嚴嚴實實地扇了本人一度耳光。看似緊張的氣氛,並非註明廣東隊正在贏下上一場後就有所抓緊,現實上一切人都分明,上一場祭出後衛雙援兵的奇招制勝,多少是有運氣因素。

去到北京也必需得拼,杜鋒沒有斷正在強調維持拼對於手的心態,競賽確定是愈加艱難的,咱們沒有能保持,要有信心,有信心了纔有能夠創舉奇觀。到了今晚生怕就沒有會再隨便打亂北京隊陣腳了,假如想把半決賽從新帶到東莞,他們依託的沒有能是這個伏兵,而是編隊的施展。但是正在從飛機場過去的路上,廣東隊乘坐的大巴碰上了重大交通堵塞,正在路上足足堵了近2個時辰,待到球員們到達五棵松場館時,已是6點24分,因爲運用場館的工夫沒有答應延伸和改觀,留給廣東隊的鍛鍊工夫最初只要半時辰,只能機構一些容易的投籃和抓緊習題。 。就好比兩個武林高手明明能夠用真功力令對於方心悅誠服,最初卻有3個拿暗箭的旁人突施暗箭,得益者若還是個正經之人,怎能沒有爲這勝之沒有武的後果主張恥辱和惱火?

出色的競賽之餘,場外卻涌現了沒有融洽一幕半決賽第二場後,北京傳媒沒有忘數落廣東的主場哨;而正在前晚,東莞聽衆羣體喊了6次黑哨,鬥爭裁判員偏偏向北京隊。正在爭議判罰下,兩隊都拿到了應得的成功,但要用這種形式去證實各自的壯大,關於單方來說都是沒有想看到的。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6

最近,按老師的推薦,我閱讀了《張曉風散文集》,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從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有兩篇文章。

第一篇是《種種可愛》,它主要講述了:“我”發現在中華路一家賣蜜豆冰的,而永康街有一家賣牛肉麪的;兩家雖然都是普通的小店,但招牌與店名卻起的非常可愛,流露出了臺北的可愛在各行各業間平起平坐的大氣象。後來,在臺北“我”又接連看到一些非常可愛的事情,體現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好人對別人的關愛,能讓一件事從中變得種種可愛。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作者能把生活中一些記錄着平凡時刻的點點滴滴記下來,說明作者是一個很會留心觀察的人。而生活中的那些種種可愛,並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美好。正如作者在文中最後所寫:西諺說,把幸運的人丟到河裏,他都能口銜寶物而歸,我大概是幸運的人,生活在這座城裏,雖也有種種倒黴事,但奇怪的是,我記得住的而且在心中把玩不已的全是這些可愛的片段!這些從生活的淵澤裏撈起的種種不盡的可愛!

還有一篇則叫《你的側影好美!》,它主要寫了:“我”在餐廳吃完飯,慢慢地喝下那杯茶,茶並不怎麼好,“我”便用眼光觀察這個小店。見到一個女孩在打電話,視線便落在她的側影上。忽然發覺她的側影好美!並可惜於她並未發現。於是“我”便糾結於是否要告訴她她的側影好美。最後“我”鼓起勇氣去告訴那位女孩,迴應“我”的是一聲感謝!使“我”覺得其實“我”這輩子該做的事就是去告訴別人他所不知道的自己的美麗側影!

正如“只要每人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一樣,在生活中,人們可能只會穿梭在忙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並不曾會有心留意生活中的美。這些美,大多是出於外表,但更多的是內心,是一種內在的美。就像作者一樣留心去觀察和發現身邊的美。這世界也許真的會變得美好呢!

讀完這本書,我好像懂得了散文所表達及所蘊含的東西。散文就像一杯清茶,雖不比飲料好喝,卻能讓人靜心去細細品味它的味道,品味那種苦中帶甜的味道。只要心靜的下來的人,纔會品味,纔不會像那些只求解渴的人一樣,只顧口渴而喝上幾杯。散文不就如此嗎?心靜的人和會靜心的人同樣都懂得如何品味散文的獨特與魅力,而悟出平凡卻又深刻的道理。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7

經姐姐介紹我拿到了這本散文集,張曉風的散又一直有所聞,不過至今才閱讀到。

然讀書前我仍喜歡看在書頁前對於作者和內容的評價,但這本書未有那般花裏胡哨的封面,也沒有點評,看得到一頂彩色斑斕的.乾淨封皮,看來我只有自己從中摸索並尋找張曉風的散文風格了。從好奇翻開第一頁後,讀到比較後一頁,我決定將這本書介紹給大家。

散文一開始的特點就是給於人細美自然的感覺,但不可凌亂美而不豐實,意境優雅卻略乏空洞。當真是營造起的章章華美的盛景,可踏進這境界去,則難得真言,或難擦去被塗抹的厚厚胭脂,驚豔於文筆但不會細品其中的語言,這樣的毛病,包括我,也愛犯。

可張曉風的散文不是如此。我欽佩她對於生活的熱愛是那般深沉,她將一場人生的閒雜繁忙化爲簡單的文字,連對於生活的啓點卻敏感易淚,無言的感動於天地贈憐於我們的一生一息。描寫的每一段、一刻、一點似乎都注入了她善良溫柔的拂動,這樣的語言可不軟,不像和諧雅緻但一觸及崩的琴絃,而是擁有風骨又豔美樸實的言語。雖然每一篇文章都細膩而親切。擁有十幾歲少女般春風悸動的心思,從悟着幾十年間對於人生的感思感言。作者愛玉,連同她自己一樣,有膚髮的溼潤,關節的玲瓏,眼目的清澈,意志的凝聚,言笑的清朗,與着那玉石般堅強晶瑩,透亮而清潔。

如果可以,我希望你對於一個人不僅樂垂看在他的一方面,你不妨看看張曉風寫《美麗的計時單位》中對度量的一番見解:

留憾的是:不知愁山以何物計其淨重,恨海以何器量其容積,江南垂柳綠的程度如何刻表?洛陽牡丹濃紅的數據如何書明?慾望有其標高嗎?絕情有其硬度嗎?酒可以計其酒精比,但愁醉呢?灼傷在皮膚醫學上可以分度,但悲烈呢?地震有級,而一顆心所受的摧折呢?唉!數學畢竟有所不及啊!

語言中長綿的思緒豐滿的情感是一大特點,思悟在文,然後進行敘事,以前寫過,看過的散文都是這般,應該含有似水流年,花開花落的閒情,更應具有一個人思想的盈光,對於事物的理解呀,而張曉風的散文確是不柔柔軟軟,淺淺啼啼着的文案,擁有實處的理解和看法,讓她的文章增光添彩。

如果可以,讀讀她的散文吧,也能在千縷萬浮、人們皆對於生活粉飾上華麗榮彩的時刻,從她的筆下,看到一個真正捨去了修飾,連雕刻都略顯多舉的動人優美的生活況味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8

爲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爲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第一次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爲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考慮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知道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己,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己,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己好好看一朵雲。我爲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今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應該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現在,當我擡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19

風,輕盈而柔軟,吹過大地,吹過江河,也吹進人生。曉風,則又添了一份希望與光芒。她的文章也是如此,充滿光明,輕撫人生。

這本書是散文集,即是由一個個零散的故事拼湊起來的,像一本課本。不同的篇目隱含着不同的人生哲理,串起來,便是一陣吹撫人生的風。看似雜亂無章,卻包含了人生深處的規律。

每個人都很偉大,都是英雄,正如第一篇中所說的寶石,我們的眼睛亦可折射出萬道彩華。我們處於平凡之中,嚮往着天馬行空的神話,菩薩頭上的寶石便成了通往神話的大門,聚集着人們的思念。人們卻忘記了自己的存在的莊嚴,亦可燦爛無比,尤勝於深山蓮座上的石佛。繁重的課業,疲憊的身軀,血紅的眼睛,讓我們忘卻了自己存在的目的,癡迷於卷子上的評分,如同供奉神明一般。還有誰記得那個光彩照人的自己?在讀“生命的計量單位”時,也會感嘆自己的特別,人生不需要單位,不以金錢、學業、名譽計量,因爲一個人的偉大,無法用來計量。生命就是這麼特別,人生就是平凡而又輝煌。

青春也是本書的一個重點,“林中雜想”裏無所畏懼的武松;只因革命熱情而回國冒險的孫中山,都體現了一個道理————年輕擁有大把歲月的籌碼,不應該躊躇。年輕的孩子害怕仇恨,害怕受傷,害怕絕望,害怕結束,害怕後悔,看似單純的青春卻讓人捉摸不透,只是因爲年輕。少女們站在鞦韆上,以那微微揚起的角度,窺探外面的世,只因爲年輕的心向往着外界。這就是青春,生機勃勃而任性無比。

友情和愛情也算青春的一部分,有和陽光的男生共同觀看流星的浪漫,有在山村學堂與老師共勉的真摯,有和賣柑老婦談心的巧合,還有與好友生死別離的痛苦。世棠,作者從孩子時代到長大成人的好友,無論何時都是一個逗笑大家的人,但死神卻沒有放過他,殘忍地奪走了他的心臟,留下無言的悲傷。交朋友或許就要這樣,要交就交一個開玩笑開到老的朋友。在星空下契約,約定相伴終生,作者沒有轟轟烈的愛情,有的只是可以互相依靠的彼此。或許,只有經歷過青春年少的人,纔會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友誼和愛情。

書中充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知識。有悲壯的司馬遷,有傲世的李斯,有亡國的後主,有馳騁的鐵木真;還有很深的宗教蘊味,上帝與天使的故事也層出不窮,儒家、佛教、道教也是應有盡有。反觀我自己,自以爲會背幾首詩詞便是個小學士了,才發現自己連作者的冰山一角也不如。

讀完這本書,就像經歷了一個人生,一個在衆人中並不耀眼的平凡人生。不管作者是多麼意氣風發,她的文字始終樸實地訴說着一個個的人生哲理,偉大的生命,熱血的青春,單純的友誼,星下的愛慕,彷彿一位長者的人生日記,又像黎明的風,吹過我的心頭。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0

說實話我對散文集這種書從來沒有產生過興趣我偏愛小說帶來的新鮮刺激,散文我也沒接觸過多少。

應老師的要求,我和媽媽去購買了一本《張曉風散文集》。得到書後,迫不及待地翻開了第一頁,這一看便不可收拾。

第一次看她的文章《到山中去》就深深地被折服了。

她對景物,心理等的描寫真是無微不至且恰到好處,普通人難以做到她那樣的語句優美,彷彿感同身受的愉快。我就從《到山中去》這篇文章中聞到了她所述的山之氣息。

那種草木的清香一如她的文字般令人心醉神迷。

現在的文字越來越浮誇了,總能看見許多新詞新用法時代在進步。但在這樣躁動的中國文壇裏,已難以看到張曉風這樣的古典氣息,一種浪漫。或許是她超乎常人的細膩與深度才能寫出如此美的文章。

而不是用好詞好句建築起的風花雪月,看似優美,毫無意義。只是爲了賣弄自己的那一點點的文采。這樣不是在污辱文字嗎?!所以這就是我喜歡她的一點,她不會讓我覺得她故弄玄虛。

看完整本書後我感觸頗深,我從內心裏敬佩她。

她很感性,她懂得觀察與思考,配合她精準的描寫這一切一切都是我要學習的。作爲一名初中生,我的意境還遠遠不夠。

然而在看完她的文章,她的故事後,我才懂得這一點。

夜晚,臨睡前,端起一本書,關掉了愛聽的流行音樂。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那種在現代化城市裏感受不到的質樸,從她字裏行間裏對情,愛,樹,山,人的敘述中體現。浮躁而疲憊的心竟在看書時變得清爽暢快,這想來也是奇怪的事情。

真的不知怎樣形容,她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她的悲涼與溫暖我都能感受,或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給我一抹觸摸不到的清新。

我置身在泉水中被典雅薰陶着,這裏有無限的可能,天馬行空。

唯有一個美字能形容這座寧靜的心靈花園,被細雨滋潤,同時又被陽光包圍,燦爛而悲傷地開滿了文字的花朵。一切的不可能,在筆尖的旋轉下都是順理成章的。

我會一直追隨着,抵達彼岸。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1

張曉風散文本來就是一種奇妙的文體,我認爲它之所以爲“散文”在於它形式的“散”。它並沒有像傳統詩歌那麼嚴格的要求,反而這種無拘無束的文章體裁更能表達作者心中最真實最自然的情感,這也正是我喜歡散文的原因——形散而情不散!

讀罷張曉風的散文,我更加深入的感受到了散文的魅力,她一直在講故事,這些故事乍看很陌生但細讀進去就會發現這些故事竟組成了人生——每一個人都需經歷的一生。與其說她是在講故事,不如說她是在解讀人生。

世間本無事,庸人方自擾。人生爲何?人生本身就是沒有謎底的謎語,在《人生的什麼與什麼》中有這樣一句話“可是,有必要嗎?四十多歲的人了,還要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和什麼’嗎?”人生真是太複雜了,如果人生是全集,那麼裏面的元素需要自己去填充,集合中沒有重複的元素,人生中也沒有重複的時光。人活着只爲初心,只爲追求原本心中的夢。有的時候我們會因爲生活奔波,卻忘記了最初的夢想和未來的方向。人生最重要的那個元素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對我而言,我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顆不忘初心的心,帶着純真與夢想的心起航,伴着充實滿足的心歸港——這纔是我想要的人生,屬於我自己的人生。

好的一生不一定是完美的一生,完美是難以冀求的,它如同天上的星星,總看到它一閃一閃的,如此美麗,伸手向他的方向,它又如此飄渺,難以摘到,難以擁有。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是因自己而精彩的!就如《玉想》中“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在現實人生中,請給我有瑕的真玉,而不是無瑕的僞玉。”願我們在屬於自己的一生中入玉一般的晶瑩柔潤又熠熠生輝!

人生匆匆,回憶如殘網,自己織起,卻又縛了自己,回憶會向我們訴說無人知曉的愛與恨,會告訴我們錯過了什麼,珍惜了什麼,什麼會刻骨銘心,什麼卻只是擦肩而過。但最終它低聲又堅決地說:“來過了就不必後悔,錯過了後悔也無用。”正如“原來沒有誰可以徹骨的認識誰,原來我也是如此的無知無識。”有人告訴我回憶是用來珍惜的,但最終回憶是用來忘記的,人活着的時候,全世界都跟他一起活——但人死的時候,誰來陪他一起死呢?

看淡了陰晴圓缺,最終就釋然了。“因爲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是同一個月亮啊!”一個人在旅途的路上走得久了,會忘記自己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知道最初的相逢,卻無法預見最後的離別,以往只覺得,人生苦短,切莫留下太多缺憾,所以夢夢驚。哪怕是尋常的風景,平凡的感情都耿耿於懷。讀罷此書,方知人間萬事不可強求,看慣了日月流逝,離合變遷,倒有了從容的境界。在這珍貴的一生中與其小心翼翼的虛度,不如簡簡單單活出自己。

我喜歡張曉風的散文,“喜歡可以不知不識,像嬰兒喜歡清風拂面的感覺是不必研究氣流風向的。”她的文字彷彿這風,吹盡你的內心,漾起了無限的生機。“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纓絡敲冰”,可以說是對她詩意散文的感性素描。

趁一切還來得及,收拾好入潮的回憶,背上希望的行囊,不再逗留,不再依賴,做一個淡看落花,努力追夢的人,和檐角時光,一起靜聽一篇關於張曉風的故事……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2

在讀了張曉風的散文後,我被她那種溫柔多情的文字所深深吸引。讀她所寫的文章,總會讓人體會到一種憂傷的平靜、美麗,體會到生命裏自然單純的富有和充實。而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的便是《花拆》那一篇了。

文中提到了一種叫“一夜皇后”的大曇花,“它每顫開一分,便震出噗然一聲,像繡花繃子拉緊後繡針刺入的聲音,所有細緻的芯絲,登時也就跟着一震。”曇花的每一次綻放,都要自我付出多麼大的努力呀!每一次付出,它都繃緊了自我,不得有一絲鬆懈,在最終一刻拼盡全力迸發出來。雖然它的生命十分短暫,被稱爲了“一夜皇后”,可是,我想就像煙火一樣,只要以往燦爛過,輝煌過,就算消失不見,又有什麼好遺憾的呢?

“花蕾是蛹,是一種未經展示經破繭的濃縮的美。花蕾是正月的燈謎,未猜中前能夠有一千個謎底。花蕾是胎兒,似乎混沌無知,卻有時喜歡用強烈的胎動來證實自我。”而年少的我們有何嘗不是花蕾呢?我們是那些待放的花蕾,渴望綻放,渴望輝煌。但這些都是需要努力的,需要付出的。雖然可能每一次面臨的都是泥濘和荊棘,可是,只要堅持、奮進的話,還有什麼是能難得倒我們的呢?而我們此刻應當做什麼?坐享其成嗎?不是的,我們正處於最年輕、最有活力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難道不應當爲未來打算,爲未來做好鋪墊,打好基礎嗎?有人說我們此刻還小,不用那麼緊張,可是我們正處於花季,此刻不努力,又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拆,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爲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明白每一夜花拆的音樂”。我努力過,便不再後悔。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3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可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衆不一樣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此刻,就讓我帶着你,一齊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簡便。她的景物描述雖然精緻,卻並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述,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必須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着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後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感情故事,也許結局並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資料。我們不求它像感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可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着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鬥過、拼搏過,向着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以往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並不在於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完美。我們能夠在閒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總能帶給我許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願意獨自走進她所創造的唯美世界呢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4

讀了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可以說全文就是通過行道樹這個形象闡述這個道理。何爲神聖的事業?

應該是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吧。如文中習慣於污濁的居民需要新鮮空氣,燠熱的夏天行人需要遮陽的濃蔭,城市需要陽光,需要擁抱太陽的火熱。這就是甘願立在城市的飛塵裏的行道樹所從事的神聖事業。爲此他們忍受着“常樹”難以想象的痛苦:跟原始森林在吸露在玩涼涼的雲的同伴相比,他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抖不落的煙塵,在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裏,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跟城市裏繁弦急管、燈紅酒綠沉浸於夜生活歡樂之中市民相比,他們在寂靜裏在黑暗裏在不被瞭解的孤獨裏苦熬着。他們還爲城市的污濁,尤其是人們似乎早已習慣於污濁而憂愁着,大有屈原“世人皆醉吾獨醒”的悲憫與焦慮。但他們甘願自我犧牲,犧牲並快樂着,因犧牲而深沉,因犧牲而神聖。

1981年,當張曉風的第四本散文集《你還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爲該書作序,稱她爲“亦秀亦豪”“腕挾風雷”的“淋漓健筆”。如樓肇明所說:“中華民族歷來就偏向於柔弱的陰性思維,一部中國古典散文史,韓海蘇潮以外,滿眼芳草悽悽的陰柔之美。”而她是一位從一般女作家狹隘侷促的閨秀天地裏突破出來的闖將。

從《行道樹》這篇短文裏,我感受到了作者對大自然、大地上的山川草木,對行道樹只有宗教性的虔誠纔可以相比擬的感恩情感;感受到了作者“那涵天負地般的廣闊的胸襟,以遼闊思維空間爲背景對生命價值的沉思。”(樓肇明語)讀來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憂愁而又快樂的行道樹,痛苦而又神聖的行道樹,讓我遐思翩翩,似乎看到了模糊而又真切的無數身影和臉孔,他們所從事的就是神聖的事業:革命、國防、科學、教育等等。他們卓越不凡抑或默默無聞,但毋庸置疑他們的神聖在歷史的星空熠熠閃光,在現實的水面沉浮激盪,在人心的神龕備受膜拜!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5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一樣,感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但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述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爲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爲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我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我“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光去醞釀自我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爲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我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6

張曉風這個名字從來就沒有聽過,於是忍不住的想去看看他寫的文章,沒有想到,會給我這麼大的感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這《我在》了。

這是一篇散文,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想法。“我在。”本來就是一個簡單但蘊含了深層含義的話語,能夠讀到的有萬萬千千,而作者表達的就是“我在”那堅定的靈魂。有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物,被作者透過簡潔有力的語言直達我們內心。比如點名,一個小小的、我幾乎每一天都在做的事就能夠有震撼人心的哲理。僅僅是回答一句“我在”也能爲內心增添一陣狂風暴雨。不得不感嘆着作者的思緒了。而在羣山環繞間,山水交錯處,如果你有滿腔的熱情想傾訴,那何不大喊一聲“我在”呢?“‘我在’和‘某某到此一遊’不一樣,後者張狂,而說‘我在’的仍是個清晨去上學的孩子,高高興興的回答長者的問題。”作者想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感情吧,清清脆脆的聲音就如明明朗朗的心,爲我在那裏開心,如果要問爲什麼開心的話,也許作者也答不出來吧。還有哪怕是犯了什麼滔天的大錯,在人們尋找你時,還是要說聲“我在”。如當上帝尋找墮落的亞當時,作者仍會堅定的站出來。“上帝啊,俯察我,我在那裏。”更是透露出無比的真誠。“我在”,如果在對手面前說出這句話,想必也是無比自信而堅強的。我在就是表示我,就在那裏,不論你看得到或看不到,我就在那裏。和那裏的人、情感在一齊,我也許很渺小、也許很強大、也許很重要、也許

我只是萬千沙粒中的最小的一粒,但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在,就在那裏。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也在。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7

“爲什麼不讓我今生今世看見一次哈雷!”也許是因爲陰雨擋住了日食時,我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這句話激發了我心中的共鳴,就好像遇見朋友時,找到共同語言的激動。我一下子喜歡上了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電筒,一手拿着星象圖,頸子上掛着望遠鏡。”不知爲何,我從這句話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嘗不像張曉風女士筆下的男孩一樣癡癡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認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獵戶坐??可我從沒有像她那樣用心思考過星空背後藏着什麼。

也許我明白“藍光的星星是年輕的星,紅光的星就老了”,可我從沒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與人同樣有生老病死。

也許我明白“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於少成了負數”,可我從沒體會到其中蘊含的“看重自我,就會心胸狹窄;看輕自我,就會放出光明”的道理。曉風感嘆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迴歸,“整個天空竟變得介乎可信賴與不可信賴”。而我,在日日夜夜期盼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不也提心吊膽以至於不敢看天氣預報嗎?

哈雷不現,曉風只看到了雲,她卻豁達地勸自我好好看一朵雲。我爲什麼沒有想到呢?日全食沒看到,我不是領略到了“白晝裏的黑夜”的神奇嗎?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樂趣嗎?我不是也結識了和我一樣執着追日的人嗎?

宇宙是一場神話,但神話不屬於這個時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時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驚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來宣佈:“這天將發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無錫能看見日全食的時候,我早已化作了塵土,我也會像哈雷先生那樣說:“日全食,等你來的時候必須要叫我哦!”

我沒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沒有失約,所以我不應抱怨。相反,我就應感謝,感謝日日東昇的太陽,月月重圓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蒼茫宇宙孕育出我們,不正是想教育我們要擁有包容萬物的心胸嗎?

此刻,當我擡頭觀看那耀眼的羣星時,我會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顆星背後隱藏着的人生真諦。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8

開學以來,在陳老師的指導下,我閱讀了《張曉風散文》,這本散文集共有54篇,我初讀了其中一部分。讀後感觸很深,受到了很大的啓發。

《張曉風散文》有敘事、抒情、議論、寫景、詠物等各種類型。她的散文真、新、深、寬。這些都說明她的文采亦秀亦豪,創作腹地廣闊。她的散文篇篇都是美文,語言風格樸素、簡淨、自然、流暢、清新、凝練、絢麗、精闢、雅緻,有很強的抒情味、感染力和人生哲理。她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現了語言文學的精彩,句式散中見整,很有節奏。我閱讀的她的散文,結構嚴謹,貌似鬆散,但中心明確,形散而神聚。

我對張曉風散文的寫作風格有許多感觸。一是她的散文短小精悍。寫作篇幅不長,言簡意賅,但文短而意豐。比如《傳說中的寶石》一文,篇幅很短,但說明了人生的價值絕對勝過那些耀眼的寶石這個道理;二是她的散文自由靈活,範圍廣泛,手法多變,不拘一格。但靈活而不失章法。如《初綻的詩篇》中,就有11篇短文,有寫白蓮花的,有寫歌手的,有寫紅纓的,有寫貝展的,還寫了蟬鳴季等等,內容十分廣泛,時空跨度很大;三是她的散文情文並茂。做到了以情動人,注重文采,無論是寫人、記事、詠物、繪景都有真摯的感情。在《生命,以什麼單位計量》一文中,通過寫店鋪老闆的兒子和她比電動玩具的數量及大小引申出人們的生命價值觀不能用物質財富來衡量的道理。這種生命價值觀感人至深。

這本書不僅在散文的寫作上給了我們很大的啓示,而且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值得反覆深讀。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29

自從閱讀《張曉風散文》之後,我對散文有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僅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纔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一樣。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資料,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絃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裏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述並讚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可是精煉,所謂“濃縮纔是精華”。真品味、細細品讀後就能夠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向圍繞着“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述得淋漓盡致,彷彿自我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裏,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後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趣味。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解到這世上不一樣人與不一樣物不一樣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並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

這就是我讀完《張曉風散文》的感想,雖然沒有大師般的水準,但至少是我用心寫出的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30

今日,我讀了張曉風散文集裏的一篇故事。

這篇故事講:以往,作者想僱一個能夠洗衣服兼掃地的人。於是,她的朋友幫她介紹了一個洗衣婦,作者說:“你洗完我家也是去洗別人家的,何不洗完了替我打掃一下,我會多算錢的。”她對朋友嘀咕了幾句,朋友鄭重地說:“她說她不掃地——因爲她的興趣只在洗衣服。”我起先幾乎大笑,但之後不由一凜,原先洗衣服也是能夠成爲一個人認真的“興趣”!

是啊,洗衣服也是能夠成一個人認真的興趣,一個人專注的東西。沒有一件事情做好不需要專心,不需要認真,不需要執着,固然掃地也是,洗衣服也是。一件事情也當然僅有認真了才能把它給做好。

在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叔叔。他,以往是個音樂人,可是,他很迷戀電腦,玩魔獸世界,還炒股。他上班,只能用業餘時間玩電腦遊戲,等級不高,然而還要一部分時間炒股。而股票是需要很多時間來看行情、統計和計算分析的,這就自然虧錢。而玩魔獸世界和炒股又佔用了大部分時間,從而導致無法練歌,又被老闆給扣工資了。突然有一天,他放棄了90級滿級的魔獸世界賬號,開始每一天4小時的練歌,工資又漲到原先的7000多,之後公司裝修1個多月,他就用每一天9個小時炒股,一帆風順。

一開始,三樣一齊做,無法集中精力,結果一樣都做不好,最終每一件事情都專心致志的去做,於是都做好了。有人說:“當你一心一意做一件事,1分鐘往往比你三心二意做那件事一個小時的效率更高。”一心一意,不要學那一隻貓釣魚。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31

颯爽的秋風徐徐吹來,金黃的落葉翩翩起舞,在這如詩如畫的秋天,我讀了一本同樣如詩如畫的書,那就是《張曉風散文》。

張曉風的語言清新雋永,善於從小事中寫出深刻的哲理,《瑕》就是這樣一篇發人深思,引人聯想的好文章。文中她回憶自我曾買來一串很便宜但有瑕疵的項鍊,手中這串項鍊引發作者的思緒,轉而用精煉的文字準確而詳盡地道出了對“瑕”的理解。

生活中,能把自身的瑕疵像這串項鍊般坦然相呈的人不多,人們往往是不遺餘力地精心掩飾自我的缺點和不足,而如果我們正視自我的這些瑕疵並坦然理解,這些瑕疵也就不算什麼瑕疵了。因爲僅有認識到缺點纔可能加以改正,你越是去掩蓋,它就越明顯。一個人之所以可愛,正是因爲他能看到自我的缺點而不遮不掩。完美是難以冀求的,但在“完美”和“可愛”之間,人們更喜歡後者。

完美到極致就喪失了個性,變得千篇一律,而所謂的“瑕疵”卻能夠體現出你的特性。誰能沒有一點小瑕疵呢?正是這些小瑕疵裝點了我們的生活。朋友之間如果不明白對方小小的缺點並以此打趣,友誼也許會黯淡許多。

豹的皮毛上有大大小小的斑點,誰說它的毛皮不漂亮?溪水浸着泥沙、石塊,誰說它的水質不純淨?曇花開放轉瞬即逝,誰說它的姿態不美麗?太陽表面有黑子,誰說它的光芒不耀眼?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有瑕疵,既然完美是難以冀求的,那麼,就讓我們直面瑕疵,直麪人生吧!

《張曉風散文》讀後感 篇32

張曉風散文集裏收錄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章,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數《母親的羽衣》等一些文章。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祕密。

《常常,我相想起那座山》中,讓我們欣賞到她對大自然的那份狂愛和“一個人,帶一塊麪包,幾隻黃橙去朝山謁水”的那種率性。“乍醬草軟軟的在地上攤開,渾樸、茂盛,那氣勢把整個山頂壓住了。那種愉快的水紅色,映在她的臉龐上都不自覺地熱起來了!”張曉風眼中風景都是有性格的。可分爲嚇人的,靜靜的和令人怦然心動。一切水,投射到她的心境上便都有了感情。

另一篇散文《我喜歡》流露出了張曉風的真實性情。張曉風向我講述着她喜歡的一切。她善於發現大自然社會中的真善美,向我們展示着生活中值得喜歡的種種。冬日清晨鄰居的一聲“早”,就會讓她覺得世界是這樣的親切,空氣中充滿了和善。如果我們也以一顆熱情的,善於接納的心對待萬物,那麼它們都將變成我所喜歡的。

由一塵不染而歷經炎涼滄桑直逼人世內核,彷彿自風平浪靜捲入狂風巨浪,張曉風有一雙寧靜清澈的眼睛,那裏因隱藏着百年憂患的海棠血痕而有一絲憂鬱,幾分憤怒,但更多的卻是自信,是擔當,是困頓中不失安祥,凡常裏有有莊嚴。浩大的場景。紛繁的羣象,重大的事件,在張曉風散文中並不多見,但與那些濃墨重彩的長篇巨幅相比,張曉風的散文毫不遜色地具有令人震撼的情感經驗和審美情趣。

如果你也想看的話,不妨去借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