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金融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金融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金融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金融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金融讀後感 篇1

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反覆提醒我們,我們需要的並不是規模更大的金融,而是更好的金融。而判別一個金融是好是壞的標準在於它能否有效降低資金兩端建立信任的成本,進而降低融資成本,提升金融中介效率。《我們熱愛的金融》這本書以金融發展的制度背景及歷史沿革爲基礎,透過金融演進的視角,分析全球金融體系尤其是中國金融體系過去70年不斷變遷背後的深層邏輯;並通過大量數據分析和實證證據,揭示出中國金融體系的一些結構性問題。

書裏提到目前是中國金融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個時代,我國金融業增加值的GDP佔比在20xx年就已經超過美國。20xx年《銀行家》發佈的全球前1000家銀行排行榜中,136家來自中國的銀行赫然在列,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雄踞排行榜前四名。我爲我是中國工商銀行的一份子而感到驕傲,但同時也深深地感到了壓力。雖然目前我行名列第一,但其它三大國有銀行緊跟其後,隨時有追上來的可能。因此,“三比三看三提高”裏提到,我們要和市場同業比,要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差距,提高市場戰鬥力。這是我們今後的戰略方向,也是我們的目標和任務。

科技革命的技術主義者相信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甚至數字貨幣等的力量。它們可以消除信息不對稱,一定程度降低資金兩端建立信任的成本。而目前我們開發中心有工銀魔方、工銀天俊、工銀圖靈、工銀聚物、工銀璽鏈、工銀天眼等十大技術平臺。這些技術平臺的搭建,也是爲了更好地將信息科技賦能“數字化銀行”和“智慧銀行”。

書中還提到:“我們需要更多的金融創新,絕不是最少的金融創新;金融更活躍地幫助我們的社會實現其應該實現的目標。”對於工行來說,金融的業務創新需要金融的科技創新持續提供供給能力,這樣纔能有力地支撐全行的業務發展。面對越來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我們要做好DevOps全生命週期工程的建設,以此提升快速交付和部署高質量產品的能力,以及高質量生產運維及業務運營的能力。

目前我行第一個人金融銀行戰略實現良好開局,境內外匯業務首選銀行戰略形成整體框架,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方案基本形成,改革創新邁出了新步伐。面對挑戰,抓住機遇,任重而道遠,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金融讀後感 篇2

得益於指導老師的推薦,小編有幸拜讀了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商業法教授費蘭克·B·克羅斯(Frank B·Cross)與羅伯特·A·普倫蒂斯(Robert A·Prentice)編寫的,由華東政法大學兩位副教授伍巧芳與高漢合作翻譯的《法律與公司金融》。

此書從經濟學與行爲決定論方面分析了法律法規在公司和其他企業的發展與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並介紹了美國法律與公司金融的歷史以及運用跨國實證分析的方法來檢驗基礎法、公司法和證券法對於金融發展的具體影響,最後依據實證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以及美國市場的現實狀況,提出了當前的有關爭議。此書涵蓋了大量的材料,運用了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深入淺出地向讀者展示了作者的學術成果,適合商務人士、法律專業的學者、研究生以及本科生閱讀。

如今,隨着中國金融市場愈加開放,金融創新服務不斷涌現,金融產品的收益越來越高,伴隨而來的是高風險、高槓杆。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成爲了今後幾年優化中國經濟結構、加大社會有效供給的重要任務。而降低金融風險的有效方法便是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維護金融市場的良好秩序。

而應該制定怎樣的法律及如何使法律價值最大化是目前我們急需進行探討的。而此書運用迴歸變量分析方法,將法律變量作爲重要的解釋變量對最終的金融變量進行了迴歸分析,以刻畫出法律對於金融市場的影響效果。小編認爲,在制定法律時可以參照適用此種方法,以探求制定更爲有效的法律制度,這對指導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有着重要意義。

而事實上,在適用迴歸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時,也是有一定的障礙的。一方面法律法規不同於金融數據,現實生活中並沒有能代表法律法規的現成及準確的量化測量。另一方面,就像有部分學者並不認同“惡法非法”一樣,法律可能並沒有好壞之分,這就導致了我們沒有辦法簡單地用序數的方式來衡量法律的差別。但是我們可以將某一法律規定的存在與否用一個二元變量來表示,讀書筆記。也能夠將它們整合在一起作爲一個連續的變量,以此來刻畫當某一自變量發生變化的時候,會導致用於衡量金融市場變化的因變量發生何種變化。如此便可探究此前的有關法律和金融發展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的正確性以及可靠性,同時也可以將其引入到實踐當中,便於確定已經頒佈的某一法律規定對於過去的金融市場的影響程度,進而評價該法律規定存在的必要性,爲日後制定法律法規提供指導作用。當然,確定了研究法律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效果的方法,還需要確定研究中需要用到的自變量與因變量。

《法律與公司金融》一書中是運用了跨國實證分析的方法,其所確定的變量對於研究中國的金融制度改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鑑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仍需進行一定的修正。

此書所運用的研究方法已經超出了傳統法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引入了經濟學中的迴歸變量分析方法,因爲其中的研究不僅覆蓋了法學學科,還包括了經濟學。事實上,此前類似的研究都是由經濟學家進行的,雖然也爲法律的價值提供了一個有說服力的案例,但始終還未能成功地獲得較好的法律變量。於是,此書的作者進行實證分析時,使用了一些前期研究相同的變量,同時利用自身法學研究的工作經驗及豐厚的法學知識,增加了一些變量,使之更有效、更準確地研究法律規定對不同的經濟收益措施產生的影響。

此外,在此書的第三章中更是使用行爲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從不同角度突出一項設計出色並且嚴格實施的法律在市場經濟中所體現的優勢和價值。凡此種種,都向我們法學院學生傳達出了一種信號:在如今的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除了學習傳統意義上的法律知識以外,還需要拓展性地學習不同學科的知識,這就是跨學科學習。按小編的理解,在跨學科學習上,法學知識是最容易與其他學科結合的。因爲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法律法規的約束,法學學科是“最接地氣兒”的。而基於法學的這一包容性,使得我們更願意去學習其他學科,也更有利於我們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

金融讀後感 篇3

在關於開展“讀書、思考、進步”專題讀書活動中,我一口氣將《金融道》讀完了,書中有對金融的動態瞭解,管理水平經驗,有許多讓人信服的道理和讓人不敢想象的實例。通過一家弱勢銀行在短短近十年時間中、從無到有造就出一家業績驕人的省級分行的經歷告訴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

金融之道,常常在金融之外。我們信用社,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金融業確實屬於“弱勢羣體”,而我們服務的也往往是社會中的“弱勢羣體”,如何因“弱勢”而瘋狂?我想,只有樹立學習的觀念,樹立學習增長能力的觀念,在學習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同時,主動走出去學習先進單位的經驗,解放了思想,看到了差距,更新了觀念,理清了思路,創新觀念有了轉變,那工作能力就有提升。

“如何讓一羣思想各異的人團結一致,充滿凝聚力?什麼是員工每一?”這個提問深深地吸引了我,作爲一個網點經理我應該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做得又合格不?記得當接任時我的第一份工作總結中提到的關於工作中的難題時,我提到網點的一位員工,我直接指出他不適宜做網點一線的工作,原因是他比別人做得差。後來我更新了觀念,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該員工的自身努力改變了這一情形,現在他由一個別人都不想與他拍檔做事的“新”員工變成了一個可能教導他人的“老”師傅,由以前要別人幫手“執手尾”變成現在主動要學新東西,主動問有什麼要幫忙。一個有十年工作經驗的“新”員工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變化這麼大,新觀念只有一個:

不能對一個員工採取放棄的態度如果大家都放棄他,他也可能會放棄自己,當所有人都覺得他不行時,他可能也不覺得自己不行。

我不能容忍他不熟悉的業務由別人代他做,我要求他熟悉作爲一個綜合櫃員需要熟悉的業務,可能也是機緣巧合,一批舊員工走了,換了一批新的員工,有些還是剛畢業的,這下不但沒有人幫他了,反過來別人要請教他,借這個機會我要求其他員工讓他獨立去完成一個“教學”過程,如果教錯了就糾正他,對了就讚揚他,因爲要表現出比新人強,他主動去做一些以前對他來說“難度高”的業務,慢慢他的自信心有了,責任感有了,業務水平更是提高了不少,更讓我感動的是三月時當我在計提一季度應付利息時他叫我教他,當我教完他後的一個星期,他告訴我設計了一套程序,當輸入原始數據後就可以直接打印計提利息的業務憑證,我們一試果然與手工計提的單據一下,他很開心,向每一位員工展示他的“戰利品”。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和讚許,有時你的一個微笑,一聲讚許,可能就是別人的一支強心針,我慶幸我沒有放棄這個同事,我也沒有資格去放棄他,每個人都有他的能力和閃光點。同他向我們展示“戰利品”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工作固然是爲了生計,但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工作所給予我們的,要比我們爲它所付出的更多。如果我們將工作視爲一種積極的學習經驗,那麼,每一項工作中都包含着許多個人成長的機會。

那如何讓我們成爲一個團隊,如何讓我不是一個人孤軍作戰呢?思考的答案是:

開心地投入工作當我剛到銀花分社時,正好是存款大幅下跌時,當時我對固有的客戶一無所知,對未來也沒有信心,和同事們開完班後會的飯局聊天中我感覺到大家好像都覺得吸存與我們這些一線員工一點關係也沒有,那是領導們的事,我們只要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了,付出太多,豈不被壓榨了?當時我也不知如何去糾正他們這種思想,或許連我自己也是這種思想,但在去年的三季度當我們的存款任務離完成是那麼的接近,我們整個組,上至組長,下至每一位員工,都把衝業績當成了自己的一項工作,知道有客戶的私人資金在股票市場時會主動諮詢客戶是否有多餘未入市的資金轉過來做通知存款,剛好度過“國慶”的七天假期,可以讓資金取得更高的收益,最後雖然我們差一點沒有完成任務,但我們形成了一個團隊,一個有初步凝聚力的團隊,而在那個季度我們團隊的獎金收入是轄內最高的,原來我們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我們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以前我們可能會覺得敬業表面上看起來是有益於學習,有益於領導,但現在明白到最終的受益者卻是自己。當我們將敬業變成一種習慣時,自己從這個工作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

還有一點讓我現在還很感動的,2013年3月中旬才收到上級下達的任務指標,我們一季度的對公開戶數是45戶,因爲開戶所需的時間較多,有時員工覺得“挺累”一個活,而當時我們還差十多戶任務數,但時間只剩下差不多一週的工作日,當我看到每有客戶要求開對公戶時,辦理業務的員工那種私下暗喜的表情,當最後一天我們以超出任務的業績完成了該項任務那種歡呼時,我真的感動了,我們從這種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了快樂。

既然我們選擇工作,選擇爲信用社工作,何必讓工作牽着自己走,何必讓工作成爲自己的負擔爲何不付趁機爲工作付出滿腔熱忱,去享受工作的快樂,因爲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個重要部份。

下一個問題是:如何讓我們這個“弱勢羣體”也瘋狂呢?記得幾次開會領導都和我們說,這個世界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金融道》中思考也讓我找到了答案:

在工作中,我們沒有任何藉口但是,不幸的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藉口。它們好像是“理智的聲音”、“合情合理的解釋”,我記得自己也曾經不斷爲自己工作的失誤或業務的停滯不前找藉口,工作失誤時,以“員工之間沒有配合好”“員工新,業務不熟悉”爲藉口;當業務拓展不開、工作無業績時,我也曾以“信社理財產品不多”、“金融政策不好”或“我已經盡力了”等等藉口;呵呵,只要有心去找,藉口還是無處不在。做不好一件事情,完不成一項任務,可以用各種藉口爲自己的當“擋箭牌”,但事實上這只是在掩飾你自己的弱點,自己在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尋找藉口時,卻忘記了自己的職責和責任,作爲一名網點負責人,完成各項目標任務不是我的責任嗎?將困難說得再多、再大,只能證明自己的無能;其實,在每一個藉口的背後,都隱藏着豐富的潛臺詞,只是我們不好意思說出來,甚至我們根本就不願說出來。藉口讓我們暫時逃避了困難和責任,獲得了些許心理的慰藉。但是,藉口的代價卻無比高昂,它給我們帶來的危害一點也不比其他任何惡習少。不願承擔責任,把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推卸給別人。一個團隊中,是不應該“我”與“別人”的區別的。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可能獲得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也不可獲得上司的信賴和尊重。如果人人都尋找藉口,就會削弱團隊凝聚能力;沒有人是不犯錯的,所以以自己的能力或經驗不足造成的失誤尋找藉口,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錯就是錯,沒有誰天生就能力非凡,正確的態度是正視現實,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努力學習、不斷進取;

在今天,作爲工作在第一線的一名職工,一名網點負責人,我認爲需要的不只是學習業務書籍上的知識,而是更需要一種精神,一種工作的態度,對上級的指令,立即採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在日常工作中全力和同事配合做好工作,對同事提出的幫助要求,不找任何藉口推託或延遲。說得有位名人講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你自己有繫鞋帶的能力,你就有上天摘星的機會,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對藉口的態度,把尋找藉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來。因爲工作中沒有藉口,人生中沒有藉口。

讀了這本書後受到的啓發確實很多,也進步了很多,我很慶幸自己能在此時此刻讀到了這本好書。它不僅端正了我的工作態度,也爲我提出了正確的工作目標。作爲一名黨員,一名基層網點負責人,我努力在實踐科學發展觀上闖出一條新路,進一步解放的思想空間,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推動農信新一輪的改革發展。

金融讀後感 篇4

近期,有幸拜讀了省聯社肖四如理事長所編著的《大地金融》一書,這是一本對農村金融工作者具有深遠意義的書籍。實踐證明,肖理事長在探索中國特色農村金融道路上畫出了一抹江西特色,打造出了“江西尤努斯”模式,用小額信用貸款將金融服務送進了千家萬戶。書中內容詳實、引經據典、論斷精闢,讓我受益匪淺、深受啓發。

瞄準農村市場,準確定位服務。農信社的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始終堅持以“客戶爲中心”的服務理念,定位好自身的市場與服務。目前,農村信用社在全省是最大的金融機構,擁有衆多的營業網點,並且絕大部分網點都分佈於鄉鎮,形成了一鎮一點的網點佈局。寧都農信社作爲服務縣域的主力金融機構,已在轄內34個鄉鎮全部設立了服務網點,並結合當地的縣情、民情及實情,深入瞭解當地農村居民的金融消費習慣和金融服務需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做優服務流程,改進服務方式,向廣大農民朋友提供最優、最快捷、最滿意的金融服務,讓信用社成爲廣大農民朋友的“自家銀行”。

把握農村脈搏,做活小額農貸。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三農”問題已成爲我國經濟工作的重點,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經濟的投資和扶持力度。農信社要抓住這個有力時機,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就必須不斷加快金融產品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大地金融》通過介紹“典型案例”向我們展示了農信社近年來的改革創新成果,同時也是在探索如何形成專業化、多元化、規模化的金融產品,把準農村發展的需求脈搏,以滿足未來不斷變化的市場發展需求。作爲服務一方的農村主力金融機構,寧都農信社在近幾年向農村累計發放了小額農貸近6億元,充分滿足了當地農民的各類投資與消費需求,幫助農民朋友購置了新型農機具,實現了創業夢,住進了新房。小額農貸也成爲農信社服務三農的主打品牌,要抓住和鞏固農村市場,就要做活小額農貸,做好當前的小額農貸提升工作,推行好百福惠民卡。

強化合規經營,推行流程服務。該書所講訴的各類規制流程,都是在提醒着我們“合規操作、合法經營”的重要性。不久前發生的“鄱陽2·11案件”,就是對規制流程的熟視無睹,沒有嚴格執行好制度,沒有按章做事所引發的。這告誡我們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對規制流程的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對各崗位風險點的預防,對各類規章制度進行認真梳理,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更要嚴格遵守和執行好各項規章制度,以制度爲準繩,按流程操作,規範日常行爲,大力推行流程化服務,逐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協力鑄造商行,打響特色品牌。此書讓人深刻地體會到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改革促進發展的道理。當前農信社通過深化改革逐步成立農商行,就是爲了更好地解決農村金融的供求矛盾,更好地服務“三農”經濟,用市場化手段來解決“三農”問題,讓農民享受與城市同等便捷的金融服務。寧都農信社作爲服務縣域經濟的主力金融機構,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將加快步伐,發揮好機制靈活的特性,擴大區域合作,不斷做大市場規模,做優金融服務,強化內部管控,協力鑄造商行,提升市場競爭能力,打響特色金融品牌,讓農信社成爲農民兄弟的保護神,成爲這片廣袤農村大地的守護者。

金融讀後感 篇5

大約一個星期以後,同事將他購買的 時 先生的著作《中國怎麼辦?》帶給我,希望我也看看。我當然求之不得,斷斷續續用了3周時間,終於將書看完。由於年底的工作比較多,所以並沒有將讀書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現在,工作少了些許,就在此談談讀書的體會。

《中國怎麼辦?》是一部金融知識的普及著作,文字淺顯易懂,所以連我這種非金融專業的普通人讀起來也並不費勁。文章的主線是圍繞本輪金融危機展開的,對那些比較關注當前經濟前景的人來說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著作,也是非常及時的一本書。

在所有闡述有關金融危機方面的文章中,不乏陰謀論者, 時 先生也是其中之一。他認爲金融危機是美國政府經過多年來籌劃的一次陰謀。他的邏輯大致這樣:要解決國民的住房問題就需要很多資金,而政府不願意也沒有那麼多資金來幫助解決,但這又是一個政府必須要來面對的問題。爲此,布什政府以低首付、低利率的方式鼓勵居民購房。在政府的默許下銀行將購房貸款通過複雜的金融工具衍生成爲各種有價證券銷售給世界各地。政府這樣做,一方面滿足了部分低收入者擁有住房的需求,刺激了房地產和金融業的繁榮,由此擴大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政府從提供住房的任務中解脫出來,將購房風險轉化給了其他世界金融機構。隨着美國經濟的不斷髮展,房地產的供求和財政政策逐漸發生變化,國家通過提高利率減少貨幣投放量時,很多購房者會因貸款利息的增加而無力償還貸款,於是就產生了次貸危機。以美國爲首的各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深陷其中,於是不得不紛紛引資援救。雖然不少美國低收入者會因本輪金融危機而失去房屋,但房屋被美國銀行機構大量回收後,導致房價下跌,會使更多中低收入者真正擁有自己的房屋。雖然次貸危機衝擊倒閉的銀行系統雖然虧損嚴重,但卻遠沒有從根本上動搖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相反,卻在恰當的時間點,給了正在冉冉升起的歐元一下重要的偷襲,使其遙遙欲墜。

這就進一步鞏固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

透過金融危機, 時 先生提出了建立亞元,中華貨幣,以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將之打造成位國際貨幣的種種建議。對此,我個人的看法是比較悲觀的。展望金融危機以後的世界,黃金和資源將成爲世界財富新的走向。貨幣,無論是美元還是歐元,由於其使用價值與實際價值不等的客觀因素,終將難逃劇烈貶值的厄運。

金融危機過後,人們會發現,最富裕的美國巧妙地用金融危機中全世界拯救經濟危機的錢來爲自己的國民蓋起了房子。這恰恰說明,金融危機中哭得最慘的一個,卻未必是受傷最重的一個;而看似受災不重的國家,卻爲他人做了嫁衣裳。

寫到這裏,我的腦中突然跳出了唐吉坷德這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昨天看了北京大學 張維迎 教授的一篇演講稿子,仍在力挺完全的市場經濟學說,認爲現在以及過去的金融危機的成因都是由於政府不恰當的監管造成的,呼籲建立一個全球的無監管的純粹的市場經濟世界經濟體系(我個人的理解)。他的觀點也許是出於一片學者的社會良心,也許預示着未來社會變革的一個新的方向,但我個人認爲,他的言論還是一種容易誤國誤民的謬論,經不起實踐的驗證和邏輯的推敲。

難以用什麼恰當的詞彙形 容時寒冰 先生,用普通的邏輯和淺顯的知識,配以良知和社會的責任,挑戰着周圍的五顏六色的重重迷霧。無論這些迷霧多麼濃重,他,或者他們,總有一些人,儘管很少,卻能一直堅持着以自己的良知來吶喊。然而這個任務太過艱鉅,他或者他們以一介書生之力,挑戰黑暗利益集團的衆多主流,以有限的清白對抗無限的抗黑暗,以有限的真誠對抗無限的虛僞,以有限的真理對抗無數的謬論,以有限的高尚情操對抗無限的卑鄙下流,以至於在我眼裏,他就像是唐吉坷德一樣,在進行着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一個勇於揭露黑暗,批判現實的人,是一個有良知的人。對於這樣的一個人,在此,我願上帝賜給他更多智慧,願他身體更加健康。

金融讀後感 篇6

在南海泡沫中一個南海公司的股票已經不能滿足英國公衆狂熱的投資需求,他們在到處尋找下一個南海公司。人們提出了各種荒唐的商業計劃,但在公衆看來這些商業計劃都會帶來高額的利潤。

就在人們都已經瘋狂的時候,一個不知名的人宣稱他將建立一個前景很好的公司,但不會告訴任何人這種前景是什麼。他在招股說明書裏保證投資者將獲得前所未有的高額回報,在他股票發行的當天上午,前來認購的人將他的辦公室擠得水泄不通,幾個小時之內就有1000人認購了股票,這位人士很快關閉辦公室並前往歐洲大陸,從此杳無音信。

這個騙子正好和牛頓相反,他可能不能計算天體的運行,但我肯定他能計算人們的瘋狂。他知道人們瘋狂到這種程度,連具體的謊言內容都不用編了,只說高額回報,具體內容拒絕透露就行了。他選擇了一個最佳的時機輕鬆的施展了騙術,輕鬆的賺足了錢,這個騙子太精明。

這不由讓我聯想起納斯達克前主席麥道夫,製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大金融詐騙案。

市場給人的感覺是神祕的,交易是神祕的,總會有一些神祕的交易員在這個神祕的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麥道夫就是包裝自己,讓自己變得神祕起來,麥道夫的吸引投資的苛刻條件是,如果你想投資於麥道夫,那麼請你不要問他關於投資的任何問題。

至於爲什麼在別人不賺錢的歲月裏,他可以賺錢,麥道夫則用幾個字簡單做了解釋:“內部消息”。 很多精明無比的對衝基金管理者、專業投資人士,竟也被“內部消息”這幾個字輕而易舉征服了。麥道夫宣稱自己採取名爲“分裂轉換”的投資策略,這幾乎沒有人可以解釋清楚究竟爲何物。

他典型的抄襲“龐式騙局”,來繼續保持自己的神祕,其實所有的返還給投資者的收益都是來自於越來越多的新加入的投資者。

麥道夫的騙局並不複雜,並且早有蛛絲馬跡顯露出來,負責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10多億美元資產審計的會計事務所,居然只有3名員工:合夥人、祕書以及一名會計師,但市場上的人對這些視而不見,就連監管機構也同樣視而不見。

假如不是因爲這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的話,也許這次騙局還能夠繼續延續下去。

正如巴菲特所說的那樣——直到潮退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這一事件脫掉了如此之多的成熟的投資者和銀行家們的游泳褲。數以百計的銀行、對衝基金和富裕的個人都放心的把自己手中的錢交給麥道夫基金,因爲他承諾的是一個如此誘人的數字——即使是艱難時勢,一年仍有10%到15%的增長率。

麥道夫竟然運用簡單的騙局一騙就是20年,一騙就是幾百億美元。不禁要感慨,這個騙子太精明,竟然能把簡單的騙術運用到如此爐火純青的境地!

華爾街是一個精英彙集的地方,也是充滿謊言的地方。如果想在金融行業立足,自己要成爲精英才行,所謂的謊言,都是對別人講的,誰也不會愚蠢到欺騙自己。

金融讀後感 篇7

《如何成爲金融奇才》是23位華爾街頂級金融工程師的成長記錄。他們大多數來自於數學以及物理等自然科學領域。他們的成長也正是20世紀後半葉現代金融革命的發起與成熟的全部過程。從他們的成長經歷中,我對整個現代金融革命以及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有了一點小小的瞭解!

由於我國的金融衍生品發展還處於初級階段,金融工程學仍在嬰兒期,在這棵智慧樹上還掛着許多等待採摘的果實,而金融市場中永恆的不確定性,才確保金融工程師擁有一個永久的金飯碗。伴隨着我國金融業的迅猛發展,金融工程,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專業改變命運,職業鑄就輝煌。這本書對於那些準備努力成爲金融工程師的各專業學子,以及想對這個行業有所瞭解的人都有不少借鑑意義。

天使與魔鬼集於一身的金融工程師,他們既是20世紀後半葉金融革命的創始人與實踐者,又是21世紀初爆發的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他們就是被稱爲quant的金融工程師。

爲何這些金融工程師能夠在全球金融領域呼風喚雨,造成如此巨大的影響?現代金融學始於1952年,是年25歲的馬科維茨在《金融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爲“資產組合選擇”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馬科維茨第一次給出了風險和收益的精確定義,通過把收益和風險定義爲均值和方差,他將強有力的數理統計方法引入了資產組合選擇的研究中。馬科維茨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一個概念明確的可操作的在不確定條件下選擇投資組合的理論——這個理論進一步演變成爲現代金融投資理論的基礎。馬科維茨的理論被譽爲“華爾街的第一次革命”!

他本人也因此享有了“現代金融學之父”的盛名。之所以稱這是金融學的革命,就是因爲馬科維茨的.理論是第一次將數學模型引入了金融市場。而從此之後,數學以及物理等理工科出身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也開始在金融領域嶄露頭角。

但是真正迎來現代金融大發展的卻是從20世紀70年代纔開始的。隨着越戰後美元危機,1971年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金本位制與固定匯率製取消後,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機,國際匯率、利率市場迎來了巨大波動。爲了應對這些危機,金融機構迫切需要一些對衝危機、分散風險的金融衍生品。這也促進了國際金融市場的重大變革。

由於這些金融產品的設計需要大量的數學模型構建,不是一般經濟金融類畢業生所能夠完成的,因此華爾街就開始招募大量的具有物理、數學與計算機等科學背景的科技人才以及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生。而當時恰逢冷戰低谷時期,國防與科研部門開始裁員,於是這些理工科背景的專業技術人員也紛紛投向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也正是他們促成了後來金融革命的大繁榮。

隨着冷戰的結束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世界金融市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金融衍生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20世紀90年代後世界各大金融機構都開始設立金融工程部,而許多大學也開始設立金融工程的學科。

進入21世紀後,金融革命進一步加深,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品開始成爲世界金融市場上的明星。2005年,全球場內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超過了1300萬億美元,相當於是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30.8倍。如果加上場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那麼整個市場容量將非常驚人。而這些金融衍生品大多數是由華爾街的奇才——金融工程師設計並推向市場的。

全球金融市場在2006年到2007年達到頂峯,當時華爾街的金融工程師僅年終獎就達上百萬美元。這也使得他們成爲媒體的寵兒、社會明星,廣受讚譽。然而真正使他們聚焦於鎂光燈下的則是2007年開始,直到2008年完全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這次金融危機由次級抵押貸款開始,最後發展到導致貝爾斯登、雷曼等華爾街頂級投資銀行倒閉,形成衝擊全球的金融海嘯。人們究其根源,發現還是由於這些未受嚴格監管的金融衍生品所致。正是這些金融衍生品利用其複雜數學模型組建的結構,隱藏了危機,而且放大了潛在的風險,最終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的全球金融海嘯。

《如何成爲金融奇才》對那些想要在金融行業闖蕩的人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書。

金融讀後感 篇8

最近讀的《貨幣金融學》,從中獲益良多,接下來談談我的感想。

《貨幣金融學》是由《貨幣銀行學》發展而來,金融的三大支柱是貨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本書也一這三大支柱爲線索開展開來。在講解內容的同時,更講述了近年來這些的創新點,教材具有系統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一、本書的開頭是先引入貨幣,對貨幣的定義,貨幣所包括的範疇,對各國貨幣不同時期採取的貨幣制度進行介紹,以及貨幣的演變過程,從實物貨幣—代用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然後就是貨幣的職能。通過這一部分的閱讀,可以瞭解到貨幣的演變過程,以及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的承接順序如何和問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演變,再者可以瞭解貨幣在日常生活中發揮的作用,使我們瞭解到貨幣是我們經濟不可或缺的。

二、第二部分主要是描述金融市場,其中有金融市場頗爲敏感的利率、匯率和各種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機構。通過對利率和匯率的瞭解,可以知道利率在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是如此的強烈,他作用於企業的借款成本,也影響到企業的利潤。同樣匯率影響着國際貿易的差額。再次也瞭解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和運營模式,在這些機構的營運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就需要相應的金融監管機構來約束。

三、這部分主要涉及貨幣需求和供給,瞭解貨幣需求供給的決定因素和理論發展過程,接着中央根據不同的經濟形勢,也就是從貨幣需求和供給出發採取不同的經濟政策來促進整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讀後感 篇9

我讀的這本金融學是一本用於MBA初級教程的入門讀本。相比而言,本書的涉獵範圍更加廣泛並且特別強調一般原理。本書將經融學的所有分支領域——公司財務、投資學、金融機構學囊括在一個統一的框架內。金融學更像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對稀缺資源進行跨時期的分配。金融學的分析方法有三個“支柱”;跨時期的最優化、資產估值、風險管理。這些內容的核心是一些運用於所有分支領域的基本法則和原理。

本書分爲六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釋金融學是什麼,對金融體系進行了概要介紹,並描述了公司財務報表結構與運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別闡述了金融學的三個理論支柱,並重點說明金融學如何運用於家庭與企業的決策。第五部分是資產定價的理論與實踐,解釋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並對期貨、期權以及高風險公司債卷、貨款擔保、槓桿融資等或有要求權的定價進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講述了公司財務問題:資本結構、兼併與收購、投資機會的選擇權分析。

這本書總的來書還是比較基礎的,運用許多實例說明在金融決策中理論如何起作用。對於一個分本專業的學生來說,我並不能把着本書讀得很透,但是瞭解這方面的基礎知識是必要的。廣義的金融市場包括證券市場、貨幣市場、各種形式的銀行、儲蓄機構、投資基金、保險市場等等。中國的市場經濟發展也有這麼久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經濟打交道,瞭解一些金融常識能讓我們更加了解這個社會。

金融讀後感 篇10

《世界是部金融史》,22萬字,閱讀時長18小時

連續讀完了陳雨露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國是部金融史》兩部作品。快讀完才知道,《中國是部金融史》只寫到唐代,算是上部,還有一本中國是部金融史2,書名《天下之財》。

這兩本書下載了備看都有一兩年了,此前老覺得書名起得有些娛樂化,不嚴謹,一直沒有放在必讀書單前邊,終於得以讀閉。

陳雨露曾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此前從財政金融學院任教,到任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而今已任中國央行副行長數年。從這兩本書來看,其學術背景源自深厚的世界史、中國史的基礎背景和功底。可以說,用貨幣的眼光看歷史,是這幾本書的視角。

其實,中國當代出版界以通俗讀物演繹貨幣史和經濟史的作品並不多,此前看過的也僅吳曉波的激盪系列四五本書而已。

相比之下,更嚴肅的讀物就是財經院校的貨幣史或金融史類教材了,讀來又相對枯燥和呆板。這讓我想起了大學時上《中國財政史》課程時的情景,記得開頭內容從遠古結繩記事開始,授課老師雖然還是班主任老頭,但講得也覺無趣,所以那會兒覺得這竟是一科很乏味無趣的課程了。而今工作多年再回頭看,從金融的視角和眼光,審視歷史,潛移默化中浸染和建立了金融的思維,這都是多麼寶貴的基礎知識。年少無知的輕狂,真是罪過了,我們的班主任老頭,阿們。

從古典時期的梭倫改革,到近代的特里芬魔咒,再到現代的信用違約互換cds,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更容易讓讀者理解現代金融格局和金融工具的一步步產生、發展。不過書中時時的調侃語氣,尤其是多次拿芙蓉姐姐出來說事,除了顯示出這書的年代外,更讓我懷疑此兩本書的具體內容,是由陳教授帶的研究生所執筆了。

有意思的是,百度裏的陳雨露作品,更多的是一些嚴肅學術書籍,所看的基本都不在其著作書單上,不知爲何。

總得來說,開卷有益罷。

金融讀後感 篇11

《我的第一本漫畫金融書:98個金融學常識》根據金融學的知識體系,通過生動、有趣的漫畫詳盡展現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會用到的98個金融學常識,內容涵蓋貨幣、信用、利息和利率、外匯和匯率、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貨幣政策、金融危機、金融監管共九個方面的知識,可幫助讀者瞭解金融學的基本知識。

當我認真的讀了這本書後感觸很深,這本書是秉承科學的金融學知識體系,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分章節介紹了生活中的常用的98個金融常識。它以漫畫和圖解的形式向你清晰呈現各種金融學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幫你輕鬆建立金融學的知識構架。它沒有大段枯燥的理論闡述,取而代之的是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圖解和生動的漫畫,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金融案例以及當今社會的金融熱點事件,它們可以幫助你看清各種金融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首先第一章貨幣它系統的介紹了貨幣的由來以及演化最終體系的的實現,貨幣是從交換開始的人們各自的需求銜接成鏈條,使交換更復雜化。進而產生貨幣,貨幣的體系銀本位制,金銀複本位制,金本位制,佈雷頓森林體系以及佈雷頓森林體解體。佈雷頓森林體的解體意味着美元的中心地位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而就對抗美元中心而言,歐元的出現具有重大意義,因爲歐元的出現在增強歐元區經濟實力,減少內部矛盾、降低交易成本的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各成員國輸出統一的貨幣制度,需要實行以各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爲基礎的統一經濟政策,也需要建立監督機制以保證各成員國遵循同一經濟發展標準。歐元之初忽視了這些方面的問題,今天的歐債危機在歐元誕生之初便已註定。

第二章關於信用的介紹信用君子協定的開始到信用體系的建立國家信用,銀行信用,個人信用,企業的信用。信用的評級對希臘引發的市場動盪2012年3月4日,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希臘的信用等級下調至最低等級C,這也是希臘短期內第三次主權信用等級遭到下調。希臘主權信用等級一再遭到下調,使得歐元持續承壓下跌,也加深了投資人對歐元區債務的擔憂,受這種情緒的影響,資金的避險需求增加外圍股市紛紛走弱。我國A股也難獨善其身。以後的幾章分別介紹了利息和利率,外匯和匯率,經融市場,經融機構,貨幣政策,金融危機,最後的金融監管。

金融讀後感 篇12

這次金融危機表現在輿論上的嚴重,足以應當讓人類反思。我對於金融之腹誹早已有之,始於索羅斯以一人之力,竟然可以操縱、顛覆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的經濟和金融秩序,那時候我想象不出原由來;當金融、資本運作、金融衍生品等等眼花繚亂,獲利遠遠高於生產、流通、服務領域的時候,當石油、煤炭、鋼鐵、礦石、黃金等等價格忽而高衝忽而高落的時候,我對於金融經濟的腹誹漸漸大起來,覺得金融的力量過於強大了,強大到我們只看到財富,卻忽視了背後可能潛在的虛擬化、泡沫化危機。但是終究沒有說起過,一是沒有這麼先見之明,二是怕讓人笑話是窮人嫉妒得眼紅。

我並不是說,金融、虛擬經濟就是惡的,非要回到中國傳統的抱甕老人那樣的心態去,一定要生產、實際、物物交換、吃苦流汗、艱苦奮鬥什麼的,那也沒有必要。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金融和虛擬經濟也不能過於脫離有形經濟,在一定限度內,它們是好的有益的,但脫離到一定程度,就要帶來害處和危機。這個道理我覺得是對的。

這次金融與經濟危機嚴重到什麼程度我不清楚,但是像中國目前表現的那麼樂觀我不同意,我也從來反對崩潰的說法。由於西方盛行烏鴉嘴巴,所以西方崩潰論調很多,或者是我們拿“崩潰說”過來比較多,但是,我從來不認爲危機會導致崩潰,其實也從來沒有過,危機也一點兒都不可怕。危機是什麼?說到底,危機是由於人類前進的步伐和方向出現偏差了而給予人類的警告,就象偏離了大路,踩了一腳泥或者陷了一隻腳等等。它只能促使人類反思、在錯誤的方向上緩步、調整和找對方向繼續前進,從來不會有崩潰。因爲現代人對科學和自由的崇尚,已然成爲普遍的價值,自由引導人類不斷反思、改變和創新,不會一條道路走下去。

只有一種情況纔可能導致崩潰。在危機面前不懂得反思,不懂得改變和創新,甚至由於某種原因不承認危機的存在,在實際的危機中仍然就欺瞞和孤行,仍然只喊偉大和成就,不去反思、改變、適應和創新的,這樣怕早晚要突然間崩潰掉。除此之外,對於現代人和社會,危機固然是有損害的,但是,危機卻是人類和社會進步、保持正確方向和道路所必須的。沒有危機,我們將在錯誤的道路上前行而不自知,沒有危機,我們將在錯誤的方向上前行而不自量,一次次的危機,沒有讓人類倒下,而是讓人類更健康有力地走在進步的道路上。

同樣,一次次的危機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從來沒有造成崩潰,相反,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共產主義的曙光,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其實就在於人類自身,簡單地說:人是活的,人類是活的,靈活自由的,人類擁有的自由、理性和智慧,就是人類的希望,共產主義也並非空想。當然,社會主義就不用提了,社會主義者們短淺的想象力所描繪的社會,其實已經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而歐盟等描繪的未來國際社會形態,早就超越了社會主義蒼白的想象力了。

金融讀後感 篇13

《金融的本質》完整記錄了伯南克所作全部四講講座,第一講美聯儲的起源與使命,第二講二戰後的美聯儲,第三講美聯儲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反應,第四講危機的後遺症。媒體討論較多是第三講和第四講,因爲這兩講重點介紹了美聯儲在次貸危機期間政策制定的考量因素和決策程序,在某種程度也被視爲是伯南克對其危機處理措施批評意見的辯解和迴應,具有“揭祕”效應,自然也十分吸引眼球。剖析和反省次貸危機的作品早已汗牛充棟,伯主席的評點雖然精道但新意不多,通讀《金融的本質》全書,反倒是前兩講關於央行職能和美聯儲歷史這些看似ABC的內容,通過伯南克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的解讀,更引發我的興趣。

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中央銀行具有貨幣發行權、市場規則制定權和監管權,因而成爲金融市場的“首腦機關”。一般認爲,央行應當具有獨立性,最好不受政府的微觀干預,目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也確實具有很大的政策自主權。長期以來,一種批評聲音認爲我國央行缺少與主要經濟體央行一樣的獨立性,貨幣政策掣肘過多,金融部門成爲政府意志的附庸。也有很多研究認爲,政府幹預央行決策並不能提高經濟政策的效率,相反還會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我國貨幣政策始終與財政政策配合使用,兩者搭配關係大致根據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水平決定。這種“兩手抓”的經濟治理模式似乎是十分奏效的,最好的證據是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功。但是,隨着經濟結構轉型深入,市場化程度提升和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異化,缺少可預測性和獨立性的貨幣政策在效果上越來越表現出難以駕馭的複雜性,如同是一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性格中多了叛逆的成分。

貨幣政策的影響需要通過特定的渠道層層傳導,大家最熟悉的傳導渠道是利率渠道,也就是央行通過調整市場關鍵利率(在我國主要是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影響資金價格,進而影響市場長短期流動性水平。除了利率,信貸也是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渠道,貨幣政策導向可以通過金融機構融資供給量的變動體現。一些實證研究表明,在我國,信貸渠道對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要明顯強於利率渠道。近年來有學者還提出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風險渠道理論,即央行的貨幣政策會改變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風險偏好,經驗證,貨幣政策的風險渠道在我國也顯著存在。考慮到央行對金融機構的實際影響力,可以認爲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貨幣政策實施工具的角色。在這種背景下,商業銀行根據央行貨幣政策節奏而逆週期“翩翩起舞”也就不難解釋了。

古語云,謀定而後動。央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屬於經濟生活中的“頂層設計”,對每個企業乃至個人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貨幣政策調控工具,無論是市場化的還是行政化的,都應當遵循科學合理和透明易懂的實施原則,盯緊主要矛盾,爲核心目標服務。迴歸和堅守維護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兩大本職,告別過多包攬經濟社會發展使命的“父愛主義”,是對央行保持戰略定力的考驗。好的央行不會同時追逐兩隻奔跑的兔子,這也是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道出的“金融的本質”。

金融讀後感 篇14

週六上午翻了好久纔看了30頁,還停留在最前面的理論鋪墊,叨叨說啥時候能看到掙大錢的章節呢,沒想到還真有人信,說我“急功近利”,我黑人問號。懶得爭辯咯。

這本書,其實是2010年寫的,2011年出版的,眼看着2017年都快要結束了,這個戰略規劃週期也算是過了70%了,而兩位作者又都是政府的智囊團成員,我想看看究竟有多少成爲了現實。

因爲對經濟理論確實不是那麼關注推導過程,所以本書在後來讀的過程中主要是跳讀,一字一句讀下去太費時間了,一共48萬字呢,佔了本週一半的閱讀字數了,幸好很多內容是已有知識儲備範圍內的。

本書主要是宏觀經濟研究,講的重點就是匯率制度選擇和人民幣國際化。總結一下本書的一些主要觀點:

“貨幣的本質是信任,發生金融危機,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信任下降,社會協調成本大幅增加,從來帶來經濟增長(社會生產)的大幅下降。”信任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幣值穩定,所以比特幣註定也無法稱爲真正意義上的貨幣吧,除非哪一天它的價格真的不再這麼大起大落了。

“貨幣金融是一個四維繫統,需要內在四個要素的協調平衡纔能有效的維持這一系統的穩定,這四個內在要素是指: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微觀金融行爲(即涉及國內的金融活動)和金融開放(即涉及匯率、資本流動的涉外金融活動)。美國次貸危機的主要根源不在於金融監管不力,而在於貨幣政策問題,利用它的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的莊家身份,超發了太多貨幣。”

“一國選擇何種金融機構,是以金融市場爲主導,還是以銀行爲主導,這既有一定的路徑依賴,也與當時經濟本身的結構特徵有關,不存在絕對的誰優誰劣的標準問題。金融市場主導型的金融模式,使投資者暴露在市場風險之下。而金融機構主導型的模式,能提供市場所不能提供的風險平滑服務,從而使得風險主要集中於金融機構本身。”以中國目前投資者的水平,感覺還是隻能以銀行爲主導,保守的一聽理財有風險立馬都只敢存定期,激進的麼30%年化的P2P以及各種傳銷產品都敢上……

“隨着閒置投入要素的逐步減少,經濟增長將不得不更多的依靠技術(含制度、組織等)和人口的變遷。從制度本身看,我國還存在大量需要改進的領域。一是政府職能的轉變。二是財稅體制的改革。三是推進國有企業特別是壟斷國企的改革。四是金融行業進一步市場化改革的潛在空間。”制度上的這幾點改革,這幾年都有在做啊,比如營改增,國企改革,利率市場化等等。

“目前我國金融現實的最大特徵是:金融滯後和金融弱國。金融嚴重滯後於實體經濟的發展,投資不足與產能過剩並存,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明顯不足。貨幣供應過多、貨幣迷失與資本化不足、金融抑制嚴重並存,對外的大量金融投資逾較高水平的FDI並存,總體金融效率低下。問題更爲嚴重的是,我國對外資產主要是債券爲主,而且集中在國家手中,對外負債以股權爲主,結果是中國總體淨資產收益率極低。”如今金融行業吸收了那麼多優秀的高端人才,有多少是抱着改變世界而非獨獨追求高薪的理念去的?他們可否能改變這個局面。

匯率制度選擇上來說,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本身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並不會僅僅因爲匯率制度就影響到國家經濟的發展,並不是說選擇了浮動匯率制就馬上會變成發達國家,匯率制度的選擇還是要根據國情來定,具體到中國上面,就是要繼續選擇有調整的浮動匯率制,而資本賬戶的管制要逐漸的放開。

後幾章限於時間篇幅沒有摘錄,但我以爲比前篇更精彩許多,對於國內金融的弊病毫不留情。也有很直白很無奈的政策建議。

其實本書最重要的觀點還在於結束語,“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其實不在於經濟本身,而在經濟之外。“之外”爲何物?作爲趕超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中國,其經濟發展最大的福音,是期盼一個有效率決策體系的出現,拜託於民主政治制度框架的早日降臨。”作者一再強調需要建立一個高於一行三會的經濟金融決策機構,直接向國務院彙報,會實現嗎?

金融讀後感 篇15

最近,有幸閱讀了李國平先生編著的《解碼金融:瞭解金融的邏輯》這本書。該書建立在現有的知識框架體系下,將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分爲11個基本邏輯,並以通俗的語言與金融史上的故事說明金融爲什麼要按這些邏輯運行,全面討論了金融現象和金融市場模型,並且加入了近代金融界最新提出的行爲金融理論的探討內容。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隨着國民經濟的增長,人均收入的提高,個人財富的增長,每個人最好都學一些金融知識,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金融積累應該如何分佈。

我認爲了解金融邏輯有着很重要的意義,在現代社會中,經濟已經越來越依賴於金觸、越來越金融化,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金融,越來越多的社會財富通過金融活動創造出來。與此同時,金融的破壞力也日益強大。無論是個人、公司、還是政府,都應該瞭解金融。然而,金融異常複雜,金融現象千變萬化。金融市場中的很多現象可能我們早已習以爲常,並認爲理所當然,但我們也許從來沒想過,它們爲什麼會是這樣?

我們不需要像華爾街的對衝基金經理們那樣,使用能夠將火箭送上天的數學模型來解釋金融市場中的各種現象,或者預測金融市場的千變萬化。無論金融市場中的各種現象如何千變萬化,它們的背後總有共同或者相似的理由,而這些理由就是金融的邏輯。瞭解了這些理由,我們就足以認清金融的內在邏輯而不被各種現象所迷惑。

對於個人,瞭解金融的邏輯,才能知道如何通過金融活動創造財富;對於公司,瞭解金融的邏輯,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並發展起來;對於國家,瞭解金融的邏輯,才能採取措施降低各種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約束金融的破壞力,保證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金融讀後感 篇16

金融業的數字化工作其實起步很早。大數據的向前看分析理念,的確在金融行業中有着領航燈般的作用。未來金融電子化和電子金融化的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整個行業的遊戲法則,將由誰來制定,還尚未可知。

近日,阿里支付寶忽然非常低調地推出了一個名爲“餘額寶”的服務,微博上盛傳將支付寶中的款項轉入餘額寶後可獲得“利息”。我去查看了一下,發現所謂“利息”,其實是指當用戶將金額從支付寶轉入餘額寶時,就等於購買了天弘基金公司的基金,根據該基金的收益情況,可以獲取一定的利益。支付寶提示說:“根據基金行業的長期經驗,存入300元以上有較高概率可獲得每日收益。”實際收益計算方式爲:(餘額寶資金/10000 )X基金公司公佈的每萬份收益。

早在辭去CEO職位之時,我就以爲,未來阿里最大的看點不在陸兆禧,而在彭蕾,後者是阿里金融的掌門人。銀行業務三大模塊:存貸匯,支付寶在“匯”上玩得風生水起,是中國頭號第三方支付工具,貸上則有阿里小貸不斷向前推進。來自互聯網的新興力量,正在試圖“搖一搖”傳統金融行業(語出馬雲)。

本書作者萬建華,是一名資深的金融專業人士,早年就在初創的招商銀行中推進銀行業創新服務,後又受命籌建中國銀聯,這本《金融e時代》是作爲一個“傳統的”金融家的視角,來回顧和看待整個中國金融業的數字化進程。

包括銀行、證券業在內的金融,其本質就是“一堆的數字”。故而金融業數字化的工作起步其實很早,也很快速。萬建華寫道,1993年國內ATM機還非常稀罕,10年後,美國已經出現獨立法人的互聯網銀行,Visa和Mastercard在全球四處鋪設POS刷卡機,而國內招商銀行則用“一卡通”這一新金融工具,迅速奠定了自己在金融業中的地位。而在今天,自助式的金融服務隨處可見。金融電子化已經不再是什麼新事物,另外一頭,電子正在金融化,互聯網公司(比如阿里),正在迅速滲透到信貸和支付,國外的Facebook則在躊躇滿志地試圖接入存貸中介功能。

在金融業行當搏殺的公司們,可能最核心的部位就是“大數據”——這個基於數字的有別於傳統的數據倉庫的新理念。作者在第七章專門提到了大數據在證券業中的利用:2012年,國泰君安的研究人員就根據20萬戶的樣本研發了一個“個人投資者投資景氣指數”(3I指數),藉由這些投資者的各種交易行爲,建立一個逐項加權彙總的量化模型,來反映整體投資景氣度。萬氏認爲,3I指數表現出了一定的領先性,它的走勢和實際資本市場走勢有較好的擬合效果。與傳統數據倉庫向後望的分析理念不同,大數據的向前看分析理念,的確在金融這個投機也好投資也好的行業中,有着領航燈般的作用。

銀行業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持卡用戶的消費數據)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廣告推送,加大消費者的消費量以從中獲利。作者以Mastercard爲例,這家公司收集和分析來自210國家的15億信用卡用戶的650億條交易記錄,比如它發現一個人在下午4點左右給汽車加油,接下來一個小時前往購物或去餐館吃飯的概率會較大,消費金額大致在3550美元之間。這樣的分析結果是有意義的:比如某餐館可以在加油小票後附上一個本飯店的優惠券來吸引客流。

現在的問題在於,類似阿里金融這樣的電子金融化公司,正在截留金融業的數據,比如支付寶的快捷支付,讓銀行只能獲得一個用戶轉出多少多少金額的記錄,而對消費了什麼全然無知。阿里小貸更是由於掌握了商家的具體經營情況,且藉助互聯網數字化操作,能做到隨借隨還,讓貸款客戶由年化利率的18%降到實際的融資成本6%左右。這家不足300人的公司——根據作者披露——到了2012年年中,已經投放貸款總額280億元,7月就實現了單日利息100萬元。這樣的規模和發展速度,確實值得讓銀行家們重視起來。

阿里金融未必會去替代銀行,我一直認爲它去開設一家銀行的想法過去可能有過,但今天應該已經興趣不大。阿里的平臺化運營,將從淘寶(平臺接入各種電商)蔓延到物流(菜鳥網絡接入各種快遞公司)再到金融(阿里金融接入各種銀行)。阿里所圖,遠超過一家銀行。未來金融電子化和電子金融化的博弈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整個行業的遊戲法則,將由誰來制定,還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