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巴金《寒夜》有感(精選16篇)

讀巴金《寒夜》有感(精選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1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巴金《寒夜》有感(精選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巴金《寒夜》有感(精選16篇)

讀巴金《寒夜》有感 1

如果說反映的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左右的中國社會狀況,人們對此還能夠理解,那麼我們卻可以說,這部長篇小說中文宣的行爲卻使人們無法理解。因爲這個時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經進入到了民國三十三年。如果說中的覺新、枚少爺等人是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同外界接觸,或者是不得不接受舊的思想,或者說是心甘情願地接受舊的思想,而成爲舊思想、舊文化的受害者和犧牲品,那麼,文宣這樣的人受過了新的教育還仍然擺脫不了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就使人們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樣,巴金也是把人們向這個方面引導,說到底,就是有着一種反傳統的思想。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我們還要認識到,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的偏見。而社會的偏見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舊思想、舊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親正是社會偏見的典型人物,如對樹生的`行爲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不僅破壞了家庭,而且還摧殘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後嚥氣。實際上文宣的死從很大程度上講,就是被社會偏見這把軟刀子殺害的。

當我們讀了這部長篇小說之後,使我們看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早已不是清朝那樣的社會了。但是要從思想上擺脫封建主義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文宣的母親就是一箇舊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雖然受到了思想的影響,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舊思想的偏見又像一根無形的繩索束縛着他,使他難以從舊思想中解脫出來,不僅他的事業不能成功,而且還成爲了社會偏見的犧牲品。

巴金的這部長篇小說同相比,雖然沒有那麼使人激動,如在讀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因爲書中的一些情節,而產生喜、怒、哀、樂等,而中的故事情節似乎使我們感到很平淡。但是,從很大程度上講,卻比更有着代表性。因爲使我們看到了舊的思想、舊的文化並不是隨着社會制度的變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

讀巴金《寒夜》有感 2

《寒夜》是巴金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這是巴金繼激流三部曲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作品寫於1944年一個寒冷的冬夜裏,完成於1946年12月31日。

《寒夜》一書很值得一讀,我個人覺得此書有幾條線索,主要是通過講述了汪文宣一家四口人的故事,來反映抗戰時代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在抗戰時代,小知識分子縱有滿腔熱血,懷有教育的大志,也會因時代而使心中的美好理想變得一文不值,成爲一大笑話。《寒夜》中的主人公汪文宣就是一位小知識分子,與老婆曾樹生在青年時代有教書育人的大志,但是在抗戰的年代,他憑着自己微小的力量根本無法去實現自己的鴻鵠大志,他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做一些文字功夫,看校樣,做翻譯,賺點小錢還不夠養家餬口。文宣爲人老實,可就是這樣一個"老好人"要做爲妻子與母親日常吵架的"調和劑",事實上起不了什麼作用。老婆曾樹生在銀行上班,賺的錢比他多,而且還能給孩子一個好的教育,小宣在貴族學校讀書,每個星期偶爾回來一下。而汪文宣的媽媽以前也讀過書,是文化人,無法像一些老媽子一樣幹粗活,就在家裏做家務,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在我們看來,原本這樣的家庭應該會比較美滿,每個人的日子容易過。可是汪文宣的媽媽算是很不懂理的人,樹生和文宣都有小孩,還要那麼憎惡她。文宣母親雖很愛他,但是卻不愛自己的兒媳婦,總是時不時地辱罵樹生,說她並非文宣明媒正娶,只是文宣的"姘頭",說樹生並非老實女人,在外面有男人。文宣的母親可以不顧及媳婦的'感受,恨不得媳婦離開兒子,但她是否想過自己的兒子,媳婦是自己兒子的心靈慰藉。()文宣的母親愛文宣與小宣,爲什麼就不能愛樹生一點點?她也是導致樹生離開文宣的一個主要原因。曾樹生算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女人,很愛文宣,即使在外面她能夠擁有好的生活,即使戰火快到他們家鄉,她可以與愛慕她的上司離開,但她還是會想到文宣,文宣生病,她會很細心地照顧他。她也是個會忍受的女人,面對婆婆對她的惡語相向,她有時也會選擇忍受,不計較。可她在做母親方面卻沒有盡到職責,小宣與她不是很親密,但她卻沒有嘗試去改變,雖說能給小宣好的教育,但是小宣得到的母愛卻太少了,以致小宣催生式的成長,十多歲就變得老成,孤言寡語。

小說的高潮是汪文宣的肺病病情越來越重,可他仍堅持去上班,直到後來他好友鍾老去世,自己臥牀不起纔沒去上班。這時樹生也跟着她的上司去了蘭州,時不時會寫信回來。但"走在這條陰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她不時掉頭朝街的兩旁看,她擔心那些搖顫的電石燈光會被寒風吹滅,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最後的結局是樹生離開文宣,文宣痛苦不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那天飛向了美好寧靜的天堂。而文宣的母親與小宣離開了家鄉,沒給回來找他們的樹生留下半點音訊。

寒夜真的太冷,在這個時代的人無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什麼,更何況知識分子,他們也無法靠自己綿薄之力去實現什麼,反而因時代,自己漸漸走向了悲慘。

讀巴金《寒夜》有感 3

夕陽漸漸消失在地平線,疏散的光線使得房間也有些昏暗了,每當這個時候,總有無名的失落悲傷讓人想涕淚,卻也是我思想最豐富、頭腦最平靜的時候。

沒有老婦人淒涼地賣炒米,更沒有人賣小孩,有的只是一羣花甲之年的老嫗抱着自家愛孫在談今論古。大家不用擔心冷、餓。

《滅亡》我們看到了戰爭環境下人民悲慘的生活,資產階級的罪惡,革命者崇高的胸懷,偉大的理想。隨着一個普通人看待這個社會環境,更加感覺到它的觸目驚心。正如書中雖說“正因爲人們拋棄了愛,彼此相恨,正是因爲愛太少了,憎太多了。”

文中市儈小民的愚昧,冷漠刷新我的世界觀。

我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它像一面旗幟,凝聚着人心,匯聚所有力量。它是千萬革命者無畏犧牲,爲人民獻身的精神源泉。我由衷地敬畏革命者。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還有什麼比這更加偉大的嗎?

在條條沒有路燈的街道的陰暗角落,滿是病疾者在哀嚎,飢寒交迫的窮人奄奄一息。而資產階級在歡聲笑語,作樂,吃着精美的食物。這都是從人民手裏剝削來的。我不敢相信這種事情出現恍若昨日的歷史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美麗的童話在心中更加破碎了。

究竟要是怎樣的病態,才能把殺頭看做一件樂事。

如此荒繆的傳統竟根深蒂固地埋在人民心頭,這是封建主義的罪惡。深刻意識到,解放思想是一件多麼刻不容緩的事情!

以前我只知道革命需要流血和犧牲。那臨死的巨大勇氣,無數的猜忌和懷疑,需要多麼崇高的人格。當杜大心親眼目睹同伴的犧牲,我感受到了痛苦到麻木,對世界的憎恨,當世界是灰暗的,你若有光明,便是罪惡的。如一塊巨石壓在心頭。而他革命的念頭也越來越堅定,也許我終於懂得,爲什麼一羣人面對死亡會如此風輕雲淡。身邊人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他們感受着那些人的痛苦。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他們爲之努力,他們爲之若狂。

我們何等幸福!沒有戰爭,沒有吃人的慘象,沒有恐怖到骨子裏的冷漠。

我也不是不知道愛的,我也承認愛字。因爲我一生嚐到憎的味道多而愛的味道少,所以只覺得人間可憎,可怕。我雖沒有憎惡。但卻是如書中所說。我做事時,要渡上一層悲哀,我總是喜歡屏蔽一切善意,任悲哀侵蝕。

不知何時開始,我的身上已經喪失了年輕人的'激情熱血。因爲過早的權衡利弊、現實的無情壓迫、力不從心的身體。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我想逃避。我不想接觸人情世故,不願露出虛假的笑臉去搪塞別人。我也和汪文宣一樣,他人咳嗽一聲也要暗暗揣摩。

我應當記得,曾經有人爲了我的幸福而默默忍受痛苦,去建立幸福,哪怕流血犧牲。

不應該這樣多愁善感了,你已經在享受着幸福了,不需要你流血犧牲了。

一股令人沉悶、壓抑的文風。人性的惡在苦難面前是如此令人心驚。太平盛世,那種喪盡天良的惡,終算埋藏在世界的陰暗面。人性,人性,也許善與惡的轉化只要一瞬間。定義一個人惡的理由千萬,而善就那些。做惡事容易,隨手不經意間就可能導致惡,也不能否認,更多時候,做善事是需要刻意的,花費心思的。人性的善惡也許就是因爲它們之間的不平衡變得喜怒無常。探究這個好像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我覺得,善依然是社會的主旋律,它不是一個人在鬥爭,法律,道德,秩序……將惡只能寄存於一些極端存在,它無法滅絕,當一切社會規則崩潰,惡會如病毒般在心中滋生。我們無法避免,沒有了社會規則,人就要遵循弱肉強食的自然規則,這個時候,善就是弱點,會被淘汰。也許,如果社會規則都是荒繆無比的,恐怕惡會爆發得更快,如奴隸社會,當我閱讀有關歷史,我會感到觸目驚心。人們心中的防線會被這股主流力量打破,人們的善在無數惡的薰陶下會麻木,但同樣不會消失。很慶幸,我們現在所生活的社會主流是善,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看待古社會,就像看到幼時的自己無理取鬧做壞事一樣。

讀巴金《寒夜》有感 4

是我忽略了一個事情,汪文宣纔是整個家的核心。只要他痛苦,就沒有別人能愉快地過活。

那重病是汪文宣埋積多年的病,這種病一直都在悄悄地噬着他苦心維繫的平穩生活:妻子和母親無休止的吵架,同事們阿諛奉承的嘴臉,拿着無法補貼家用的微薄的薪水。他只是看着這一切的發生罷,甚至有些得意自己的清高和冷靜,頗有些文人的自負。他了解自己的生活中出了問題,卻懼怕改變。

疾病爆發了,而他仍渾然不覺,妻子早已成爲了整個家庭矛盾的頂點,也理所應當地成爲舊家庭的第一個“叛逃者”。但是汪文宣將這一切理解爲一次再正常不過的爭吵,甚至每一次他都選擇理解爲再正常不過的爭吵。他不知道這一切生活就要崩塌了嗎?我想他是知道的。汪文宣有着文人的軟弱和敏感,妻子和整個家庭的變化他絕不會毫不知情。但是他選擇的.卻是熟視無睹,這是潛意識裏的自我欺騙。假如能不去改變,汪文宣絕對不會去改變,這一點不論給他多少次機會都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他一個區區文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就算是想要去改變,又能改變些什麼呢?在這種絕望之中,他做出了憤怒的獨白:“我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啊!沒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他的自我主義使他只感受到其他人對於整個家的冷漠和自私,但是他卻不肯多想:或許這個家就是因爲每個人都已經爲他犧牲了一部分,才能勉強苟延殘喘到現在。

但是,這所有的憤怒在他看到樹生和另一個男人說笑打趣之後全部消失了。那份光景不讓他驚訝也不讓他憤怒,就像他早已經知道了一樣,只是第二次又看到同樣的畫面。他感受到的是心痛和對失去的恐懼,這種內心的自卑感使他無力去反抗事實。於是在那幾秒裏,他的潛意識已經對那個男人妥協了。

讀巴金《寒夜》有感 5

我們常常會思考,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在面對這個問題時巴金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戰士。

“我如果是一盞燈,這燈的用處便是照徹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濤去洗滌海邊一切陳腐的積物。”一個戰士總是充滿激情,充滿活力的。他們把驅散黑暗當做自己的任務,他們不知道疲倦,不知道灰心與喪氣。

“戰士是不知道灰心與絕望的。他的腳步很堅定。他看見目標,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絆腳石絆倒,沒有一種障礙能使他改變心思。”一個戰士是成功的,他永遠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而且會爲了這個目標堅持到底,永不言棄。有時候我們會說,沒文化真可拍,可現在我才發現其實最可怕的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整天無所事事,昏昏昏沉沉的,讓我感到孤寂,感到壓抑。

也許,我們真的不能因爲自己的目標去改變環境,只能因爲環境去改變自己,但我現在才明白,改變自己纔是最主要的,因爲改變了自己就相當於改變了環境。有了目標,有了希望,有了動力,何處不安然呢。

現在的我們,真的很需要一個戰士的品質,不猶豫,不休息,永遠激勵着自己,永遠不會失去青春和活力。一個戰士的可貴之處便在於他的堅持,他的不放棄。

在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都需有一種信仰。這種信仰便是我們不竭的動力,也是照亮我們前行的燈塔。當我們一步步接近社會,體驗生活時,我們肯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但只有這些挫折才能使我們的信仰更加堅定。”在戰鬥中力量只有增長,信仰只有加強。”這便是一個戰士應有的品質,這也是一個目標確定的人所擁有的心態。

“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做戰士,只要他有決心。”理想沒有高低之說,只有有或無的區別。每個人的夢想都是值得尊敬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爲耀眼的'太陽,但是每個人都擁有去想做太陽的權利。

雖然我們普通,但我們同樣有一顆火熱的心,我們要像一個戰士那樣”我激盪在這綿綿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應該追逐這洪流,而且追過它,自己去造更廣的洪流。”一個戰士在戰鬥中,並不是每次都會取得勝利,他們也會失敗,但是任何打擊都不能擊破戰士的意志。只有在失去生命的時候他纔會閉上眼睛。這就是一個戰士的精神,永不放棄,永遠在奮鬥,即使失去生命也值得。因爲,他盡力了,他無悔。

每一個戰士,都是在守護自己肩上的責任,爲了驅散黑暗,爲了追求光明而奮鬥。作爲學生的我們,也要做一個戰士,爲了自己的理想,爲了自己的人生努力。做一個戰士,用一個戰士的精神來消除我們的苦悶與彷徨,用一個戰士的精神來激勵着我們前行。

讀巴金《寒夜》有感 6

貫穿於其中的其他人物並不多,母親、妻子、兒子,以及僅有的幾個鄰里同事同學。 矛盾的主線來自於這個讀書人家,包括母親在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種氛圍下的諸多矛盾更顯得不可思議,甚至無法理解。因此“宣”無論如何都弄不明白“爲什麼她們老是爭吵?爲什麼這麼簡單的家庭,這麼單純的關係中間都不能有着和諧的合作呢?爲什麼這兩個他所愛而又愛他的女人必須象仇敵似的永遠互相攻擊呢?……”讓“我”夾在其中倍受熬煎。 我的卑微懦弱,我的無計可施,我的手足無措,我的良善悲憫,我的老好隱忍,我病魔纏身等等,在字裏行間表現得細微而逼真。不由得讀者不對這個人物產生強烈的同情感,甚至會有一點點的善意的怨恨。因此我想這也正是小說的成功所在。

“樹生”的塑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個愛家愛先生愛孩子的傳統女人,然而,卻無法與母親和睦相處,最終只能是選擇逃離這個帶給她無盡痛苦和折磨的家庭,雖然她百般的不捨。對於“樹生”我能夠表達的是一種偏愛。這個人物值得讚賞和稱道的是她的善良和勇敢。

母親的形象是一個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輕守寡,守着孤兒寡孫度日,僅有的愛全部都給了他們,甚至不能允許別人分享,包括兒子的妻子以及孫子的母親。她的愛表現得無微不至,卻也是獨斷專行,因此也是製造這個家庭悲劇的核心人物。我可以理她解作爲母親的苦心亦同情其不幸的身世,但是卻無法接受她對於兒子和孫子的愛的偏執。

這三位主人公就這樣在那個充滿了苦難的歲月裏生活着,沒能夠等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放,沒能夠得到他們自己嚮往的普通而平常的幸福生活的開始。個人悲劇的產生和時代的悲劇密不可分,和個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個人不可能完全逃離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小說反映的人物悲劇帶有那個時代的普遍性。 小說借“宣”的嘴巴反覆說過“我做過什麼錯事呢?我一個安分的老好人!爲什麼我該接受這懲罰?”

“宣”最終以無聲的吶喊“要求公平,他能夠在哪裏找到公平呢?他不能夠喊出他的悲憤,他必須沉默的死去”小說最後這樣描寫宣的離世。“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象還在向誰要求公平。這是在夜晚八點鐘光景,街頭鑼鼓喧天,人們在慶祝勝利,用花炮燒龍燈。”然而“宣”終究沒有享受到勝利帶來喜悅。這樣的描寫更渲染了人物的悲劇色彩。描寫“宣”的性格時,用了無數的夢境來襯托他的無助矛盾的心理,還有反覆的自言自語甚至害怕發出的聲音都形象的把“宣”這個人物呈現再我的面前。 “宣”懷着一個模糊的渴望,想找一個使他忘記一切的地方,或者乾脆毀滅自己。痛苦的擔子太重了,他的肩頭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沒有終止的煎熬。他寧願來一個痛痛快快的了結。“宣”最終的絕望來自於對生命苦難的無法承受,從精神到肉體都渴望擺脫。 在描寫“樹生”的矛盾心理的時候這樣寫到,樹生心想,“她(母親)都受得了,她似乎就安於這種生活,爲什麼我就不可以?爲什麼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我爲什麼就不能犧牲自己?”

“難道我就應該這樣爭吵、痛苦地過完我這一輩子?。他們把寂寞留給我一個人,難道我就這樣枯死了麼?”可是當有一條路可以選擇的時候,“樹生”即興奮又痛苦,而且還有一種惶惑的感覺,她彷彿站在十字路口,打不定主意要往什麼地方去。她反覆的說,我不走,要走大家一起走。”雖然她的決定並沒有給她帶來快樂。 但是母親的話永遠是那麼刺耳“只要你(宣)肯答應我,只要不再看到那個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可以吃,什麼日子我都能過得去了!”“這種生活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她找不到一個明確的`答覆,掙扎了許久,才找到一條出路“沒有!無論精神上,物質上,我都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一點一滴地消耗。“樹生”的忍耐到了最高限度了。她並沒有犯罪,爲什麼應該接受懲罰?這裏不就是使生命憔悴的監牢?她應該飛,必須飛,趁她還有翅膀的時候。她要先救出自己。”

“樹生”最後選擇了離開。小說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樹生寫給“宣”最後的一封長信,信中完全徹底的表達了“樹生”多年來沒有表達的一切,以及道盡她最終的選擇的理由。她的痛苦可想而知。 雖然她離開家但是她依然按月寄給“宣”生活費用,囑咐“宣”及時看病。而且最終回來,當得知“宣”的離世,兒子的不明下落時,她覺得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冷了,她需要溫暖。而在此之前她並沒有以實際行動背叛“宣”以及她的家庭。 當一切即將結束的時候,縈繞於腦海的三個主人公清晰的站在面前。我懷着一腔的悲憤看着歷史中那些小人物的命運,我因此看到我生長在這個時代是多麼值得慶幸。但是我依然感到了很深的寒冷,甚至是浸骨的冷。直至周身顫抖,和文字一起。

小說的寫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推崇的,是慣常的敘述風格。但是一直伴隨我的卻是《紅樓夢》中和汪樹生一樣結局的林黛玉的影子,他們幾乎同樣都是耗盡心血才得以獲得解脫。我再想巴金老人在塑造“汪樹生”這個形象的時候腦海裏是不是有着林黛玉的影子呢?不得而知。 我用大篇幅的文字敘述這個家庭的矛盾,而忽略社會生活中他們的角色。因爲家庭是一個港灣,可惜風雨飄搖的世界裏小小的港灣同樣不能躲避風浪的侵襲。這就是我對於巴金老人的長篇小說《寒夜》的理解。

讀巴金《寒夜》有感 7

已經是深夜了,皎潔的月光柔和的灑在大地上,像是月亮用它長長的手臂環抱住了周圍了一切,天空、樓房、還有各色各樣的人。

“叮鈴鈴,叮鈴鈴……”一陣鈴聲響起,原來是媽媽在噹噹網上定的書到了,讓我下去取呢。

媽媽說,樓下有個騎摩托車的叔叔,你把錢給他,把書拿回來就行了。

到了樓下,我並沒有看到媽媽說的那個叔叔,不只是出於什麼心理,我朝着電燈下看了一眼。一個瘦長的身影靠在摩托車上,摩托車上有一摞厚厚的書。我跑了過去,細細打量了他一下。他約莫有四十多歲,聽口音是本地人。濃密的眉毛,炯炯的雙眼讓他看起來有幾分莊嚴的感覺。

我把錢遞給他,他看了看我,用粗糙的大手接下了,再用他那黝黑的手把書遞給我。看着他那雙手,我心想:“他好辛苦啊!不管是颳風,不管是下雨,即便是暴曬,即便是大雪,他都要用這雙手重複接錢、找錢、遞書這三個動作。”

叔叔跨上摩托車,準備走了。因爲現在實在是太晚了。伴着摩托車的轟鳴聲,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不禁想起那一次我們去點點夢想城——在美髮沙龍裏,我費盡心思的設計髮型半個多小時,累的腰痠背痛。出來時,阿姨給我發了十元錢。那時,我體會到了收穫的甜蜜,也體會到了賺錢的艱辛。

我邊往家走邊想:“以前,我總是花錢大手大腳的,買東西時從不過腦袋,也不想想買這些東西有沒有用,有沒有必

要買這樣東西。”我低着頭,有些“傷心”。我看着手裏的書,又想到:“那一年夏天,天氣很熱。媽媽給我十元錢,讓我去買冰糕。到了小賣部,我買了兩根冰糕,看着小賣部裏琳琅滿目的食品,玩具,我十分心動。把十元錢花的一分不剩。捧着一堆‘垃圾’回去了。媽媽並沒用罵我,只是笑我是‘嘴裏剩不了饅頭’。”當時我並沒有太在意這個事,可如今想起來,卻只想找個地縫鑽進去。因爲我明白,如今花錢大手大腳就是因爲那時候沒有抵制住“誘惑”,而養成了這個壞毛病。

聽着耳邊漸漸消失的摩托車轟鳴聲,我發覺其實賺錢很不容易

如果能找到個好工作,雖說是賺錢很多,可是要每天爲了上位勾心鬥角,要拍老闆的馬屁,萬一不小心拍到馬蹄上了,兩個字,扣錢!更嚴重的也許會被炒魷魚!

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只能做農民工。這種既危險又累的活,賺錢很少,只能勉勉強強養家餬口。一不小心,可能會被機器砸住,可能會塌方……

唉,花錢容易賺錢難哪!終於明白爲什麼有些人說花錢就像是割自己的心頭肉了。因爲這些人真正體會到了賺錢的難,賺錢的艱辛。

朋友們,省省吧,別再亂花錢了,因爲,賺錢太難了!

讀巴金《寒夜》有感 8

想要對這篇小說寫點什麼的時候,腦中忽然想起不知誰說的“小說是沒法概括的”,當時我並不認同,因爲這與我在敘事學裏學到的知識相矛盾。然而當我提筆想要寫個《寒夜》的故事梗概時,卻突然不知該從何寫起。

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巴金筆下的那些人物:汪文宣、曾樹生、陳奉光、唐柏青、小宣、母親、鍾又安,他們苟活在抗戰的`動亂年代,飽受着現實碾碎夢想的沉重打擊,每天提心吊膽,唯唯諾諾只爲了能在亂世安身立命。汪文宣和曾樹生的故事因爲時代背景的烘襯而更加使人感概惋惜。否則一個不得志的肺結核患者的中年危機又能引來多少人的關注呢?然而在戰機不時在頭頂飛過,警報隨時可能拉響,日本軍隊隨時可能進城屠殺,人們朝不保夕的時候,汪文宣的遭遇則被打上了一個時代的印記。

汪文宣,曾樹生,一對思想先進的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結婚,生子。他們懷着共同的從事教育事業的理想。戰爭的炮火撼動了美好的希冀。汪文宣到報社當校對員,每個月領着微薄的薪水。曾樹生,在銀行任職,每日應酬不斷。剛開始他們還是有希望的,他們相信,只要戰爭結束,一切都會好起來。然而前線傳來的或好或壞的消息,公司同事街坊鄰里焦躁不安的議論猜測像是慢性毒藥,侵蝕了兩顆年輕鮮活的心。他們的心,一如重慶寒冷而霧氣瀰漫的冬夜漸漸地變得冰涼,簡直要結成冰。

讀巴金《寒夜》有感 9

小說集以“我”的家中生活爲關鍵案件線索,遲緩進行,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狀態的敘述,以自說自話的方法描述,表述“我”即“汪文宣”在抗日戰爭將要獲勝的前夜的生活情況。爲此表明那時候大部分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物的運勢:。矛盾的主線任務來自於這一知識分子家,包含媽媽以內的一家三口都讀過書。這類氣氛下的衆多矛盾更看起來難以置信,乃至沒法瞭解。因而“宣”不管怎樣都弄搞不懂“爲何他們老是爭執?爲何那麼簡易的家中,那麼單純性的關聯正中間都不可以擁有和睦的協作呢?爲何這兩個他摯愛而又愛你的女人務必象仇人一樣始終自相殘殺呢?”讓“我”夾在這其中備受熬煎。我的低賤軟弱,我的束手無策,我的溫良憐憫,我的老好忍耐,我病魔纏身這些,在一字一句主要表現得微小而真實。不由自主閱讀者不對這一人物造成明顯的同感情,乃至會出現一點點的真誠的憎恨。“樹生”的營造是一個矛盾的人物品牌形象:。既是一個受到高等職業教育的新型女士,又是一個戀家愛老先生愛小孩的傳統式女性,殊不知,卻沒法與媽媽友好相處,最後只有是挑選逃出這一帶來她無窮痛楚和摧殘的家中,儘管她萬般的捨不得。媽媽的品牌形象是一個特別是在令人同情的悲劇人物。年青守活寡,守着棄兒寡孫過日子,僅有的愛所有都給了她們,乃至不能允許他人共享,她的愛主要表現得體貼入微,卻也是獨斷專行,因而也是生產製造這一家中不幸的關鍵人物。這三位主人翁就是這樣在哪個充滿了痛苦的時光裏生活着,沒可以直到一種真實實際意義上的釋放,沒可以獲得他們自己憧憬的一般而平時的幸福快樂生活的剛開始。小說集借“宣”的嘴脣不斷說過“我做過哪些蠢事呢?我一個安分守己的老實人!爲啥該接納這處罰?”“宣”最後以無音的呼喊“規定公平公正,他可以在哪兒尋找公平公正呢?他不可以喊出來他的悲痛,他務必緘默的'去世。“宣”滿懷一個模糊不清的期盼,想找一個使他忘掉一切的地區,或是果斷摧毀自身。痛楚的重擔過重了,他的肩上挑不起。他吃不消零碎的盤剝和沒有停止的難熬。

他寧可來一個瀟瀟灑灑的了斷。在描繪“樹生”的矛盾心理狀態的情況下那樣寫到,樹生想着,“她(媽媽)都吃得消,她好像就甘於這類生活,爲何我不能夠?爲啥一直覺得不符合?我爲什麼就不可以犧牲自己?”“難道說我也應當那樣爭執、痛楚地過了我這一輩子?她們把孤獨交給我一個人,難道說我就是這樣枯萎了麼?”但是當有一條路能夠挑選的情況下,“樹生”即激動又痛楚,並且也有一種惶恐的覺得,她好像立在十字路口,打不確定想法要往哪些地方去。她不斷的說,我不會走,要走大夥兒一起走。”儘管她的決策並沒有給她產生開心。可是媽媽得話始終是那麼吱吱聲“如果你(宣)肯答應我,要是已不見到那女人(樹生)我什麼苦都能夠吃,什麼日子我還能湊合了!”“這類生活到底幫我產生了什麼?我獲得哪些考慮麼?”她找不着一個確立的迴應,掙脫了很久,才尋找一條發展方向“沒有!不管精神實質上,化學物質上,我還沒有獲得一點考慮”“性命就是這樣平淡如水一點一滴地耗費。“樹生”的忍受來到極限。這兒不便是使性命蒼老的監牢?她應當飛,務必飛,趁她也有羽翼的情況下。她要先解救自身。”“樹生”最終挑選了離去。儘管她離開家可是她仍然按月寄來“宣”生活花費,叮囑“宣”立即就醫。並且最後回家,當獲知“宣”的離逝,孩子的模糊不清降落時,她感覺這世界確實是太冷了,她必須溫暖。當一切將要完畢的情況下,繚繞於腦海中的三個主人翁清楚的立在眼前。我滿懷一腔的悲痛看見歷史時間中這些小人物的運勢,我因而見到我生長髮育在這個時期是多麼的非常值得幸運。可是依然覺得了很深的嚴寒,乃至是浸骨的冷。直到全身發抖,和文本一起。

讀巴金《寒夜》有感 10

汪文宣,曾樹生,汪母三人湊足了一臺戲,抗日戰爭時期的婆媳劇,佐之以小宣、陳主任等簡單、平面的配角。聚焦於“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可故事所呈現的東西遠不止於此。

故事的三位主角都是抗戰時期背景下的知識分子,其中汪文宣更是一等一的“老好人”。但在混亂黑暗、人人難以自保的時代背景下,良知似乎顯得微不足道。小說中三人都或多或少地有過顧影自憐的心理活動。這樣的心理在所難免,也讓我作爲讀者感到可惜和忿忿不平,但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會徒讓這種委屈的情感纏繞自己。

汪文宣將周圍許多事情的不幸攬到自己頭上,婆媳間的爭吵過後,總能聽見汪文宣說“都是我不好”,這近乎成了汪文宣這個人的基本旋律,成爲了他逐漸軟弱的藉口。汪文宣是個有脾氣的人,無論是面對婆媳紛爭還是面對上司的'刁難,他都會產生過近乎咆哮的內心活動,可當話說出口時卻依舊溫順得可怕。“你是個忠厚老好人,你只會哭!”這是曾樹生對汪文宣作出的評價,在她走後依然縈繞在汪文宣的耳畔。而這類似的評價每當我回憶起汪文宣這個人物時都會浮現出來,就像當我看到《Black Star》的專封時耳畔就開始迴響“In the Villa of Ormen”這句歌詞一樣。

汪文宣與曾樹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最初的歲月裏,都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心懷抱負的年輕人。即使病入膏肓,汪文宣依然掛念着自己最初的志向要興辦教育。可與此同時,曾樹生在這個家中極大程度地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不同於曾母,她是思想上較爲西化的女性,更加傾向尋求自己的生活樂趣,謀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但這個人物有趣的點在於她始終恪於情感和良知,這與她對幸福的追求相矛盾,這兩點拉扯着曾樹生的想法,讓她在想象與執行之間搖擺不定。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自然不好一刀切判別人物行爲動機的好壞。(至於汪母,我只能說對兒子很好,但對於曾樹生未免過分刻薄,我還是想不大通爲什麼要用姘頭這個說法來羞辱她,不然哪來那麼多破事)

抗日戰爭的進展是小說前半段一個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因素。有關前線戰爭虛虛實實的消息擾動着後方百姓的生活與心態。讓我想起了《子夜》中那夥投機者對於前線戰局也是同樣關注。對於前線的具體情況,僅通過小說文本的閱讀難以推測,只能看着後方百姓因爲人云亦云的謠言亂了陣腳,不管有沒有辦法,都先逃了再說。而汪家卻因爲汪文宣的身體已經無暇顧及這種事情,在一片混亂中反倒求得了坐以待斃的鎮定。

可這樣的日子是難捱的。一次次,汪文宣用等到戰爭勝利就好了來搪塞曾樹生,以期她平息怒火,這既讓我覺得改善家庭關係無望,也在推遠曾樹生與他的距離。而這疲於應付的空頭支票在結尾處被回收。日本投降,戰爭勝利,外面的街上充滿了喜慶的氣氛,甚至開始了遊行,但“勝利日,歡笑日,也沒有給這個房間帶來什麼變化”,這又同前文相仿,外界的變化帶來的影響對於汪家不值一提了。而汪文宣似乎內心始終有着執念,吊着一口氣爲了見證戰爭勝利,活到自己的承諾實現的那一刻。“他用顫抖的手捏着筆,吃力地在紙上寫着:‘我可以瞑目死去。’”不過似乎在他的生命末期更執著於所謂的公平。他虛弱痛苦極了,除了受盡病痛的折磨,他無法再去做其他事情。內心漂浮起一顆逐漸變大的氣泡,裝滿了對自己生命的費解不甘惋惜,直到最後一刻被死亡戳破了。

“最後他斷氣時,眼睛半睜着,眼珠往上翻,口張開,好像還在向誰要求‘公平’。”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勝利,對於許多人而言,同樣不足爲一件喜訊。曾樹生從以前的樓房走出來時,聽到路人說:“勝利是他們的勝利,不是我們的勝利。”對於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命運似乎只是與自己的一方土地捆綁在一起,他們的生活止步於此。一些更大的事情,關及更美好更復雜的生活,只能交由上面的人操心。

先前我以爲寒夜不過是其間一個難捱的冬季,回過神才曉得是舊時代垂死未絕的鼻息。

讀巴金《寒夜》有感 11

《寒夜》是巴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在思想主題上和“激流三部曲”相比顯得更加的深沉,反映的生活視角更加的深入,他所描繪的不再是大家庭裏轟轟烈烈的的重大變故,而集中的反映了幾個普通“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生老病死。

男主人公汪文宣在小說裏從頭到尾我都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彷徨與不安,他明知道周主任和吳科長可恨,卻不能反抗。他看見妻子和陌生男子在一起,心裏雖疑惑,但他卻沒有勇氣去詢問妻子。

汪文宣的悲劇命運主要來源於兩方面,第一是社會的黑暗,權力者和資本家們對普通大衆在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壓迫,第二是汪文宣妻子和自己母親不能調和的矛盾以及無止盡的爭吵所帶給他的痛苦。在公司裏他要遭受周主任和吳科長的白眼與壓迫,遭受同事的嘲笑與冷落。在家裏他要盡力調和妻子與母親的矛盾,當這種矛盾變成不可調的時候,她的內心充滿着恐懼與無奈,他感受到他只能在妻子和母親之間選擇一個,但這兩個女人都是她這一生之中最愛的人,他無法抉擇,內心更加的自責,在重重的壓力下他最終患上肺病,當妻子選擇去蘭州離他而去時,他更加沒有了活下的勇氣,他認爲自己已經被這個世界宣判了死刑,最終他在抗戰勝利的那個夜晚悲慘的死去。社會的壓迫和家庭的壓力使他患病,社會的不平等是宣判他死亡的根本原因,他不僅有才,也有抱負,其實他的理想很簡單只是想與妻子合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但在那個黑暗的社會裏,他連這一點小小的'願望都不能實現。在壓迫下他變成了一個忍耐者,在精神上也出現了病態,甚至連他主任隨意的一個咳嗽,他都以爲這是不懷好意的,而充滿着恐懼。他用責備,委屈自己來換取妻子和母親的同情與安慰。正是他的軟弱可欺,成爲了上司和同事欺負他冷落他的根源,他在工作上和家庭上都軟弱到了極點,但在小說中從樹生的信中可以瞭解到汪文宣原來不是這樣怯弱的人,在結婚的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文宣的性格和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宣是生不逢時,他是在這個黑暗社會下的壓迫,而不自覺變成的可憐的“弱者”。

但文宣對母親與妻子的愛是偉大的,我被這愛深深的感動着。他爲了給妻子買蛋糕,他拖着病也要去上班賺錢,給她過生日。他對母親的孝順和遵從,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尊重的。但偏偏他最愛的兩個人水火不容,在這背後有着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母親和妻子的水火不容實質是新思想與舊思想,新道德與舊道德的水火不容。樹生愛美,愛打扮,這對一個女人而言她沒有錯,她追求自由與獨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她也沒有錯。但文宣的母親卻一直用傳統道德思想來要求樹生,顯然像樹生這樣的新女性,是不符合文宣母親的思想價值觀的,因此她在內心上認爲樹生拋頭露面,傷風敗俗,並從內心上討厭樹生。但我們可以從小說中看到樹生從始至終都沒有背叛過文宣,她和陳主任去蘭州只是把他當做了一根救命稻草,如果她沒有經濟上的獨立,可能文宣一家早就只能去要飯了,這並不誇張。文宣的同學柏青,一個文學碩士。最終不也淪爲乞丐,最終被車子碾死,悲慘的死去嗎?雖然文宣不願相信這個事實,但這是讀書人在那個時代的悲慘宿命,文宣也不能夠逃脫。因此樹生的經濟獨立是之所以可以維持這個家不用討飯的支柱點。但文宣的母親依然不理解她,還誤認爲她傲慢和輕浮。但她們兩個人的矛盾是新舊時代必然要經歷惡陣痛,並沒有誰對誰錯,大家只是持着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罷了,我們從小說看到舊的思想和道德觀是很難一下就被肅清惡,人們的封建思想也是很難再短時間改變的。

樹生是愛文宣纔跟他結婚的,但這種愛到最後變成了同情,可能女人真的不會愛上一個她們認爲懦弱和無經濟能力的男人吧。或者說我們脫離物質去講愛情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巴金《寒夜》讓我感到深沉與刺骨,這種感覺久久迴盪在我的心裏,不能褪去。

讀巴金《寒夜》有感 12

卒讀此書,已不禁數次掩卷嘆息痛恨以致落淚。

他是一個懷有夢想的老好人,真誠、有正義心、上而對母至孝、中而敬妻如賓。“文宣”爲名,真深得孔氏要旨。然而竟患肺病,貧困、家庭破裂,嘔血而亡。“汪文宣”真有“枉爲文宣”、枉爲至賢的味道。

她是一個懷有夢想、追逐和珍視青春的激進者,青春與活力從來沒有消失於她的外表,然而對家庭的責任又讓她心靈已不再青春。“曾樹生”,暗示着昔日的活力湮滅於今朝。

她只有五十多歲,然而老花、頭髮花白以致最終全白,她希望以封建的舊文化固守這個家,卻被不斷襲來的生活困境一次次擊敗,最後喪獨子,悽楚地離開,不知所蹤。

“寒夜”是誰導致的 ?是家庭嗎?

一開始,他在寒夜的街上犯愁,就是因爲家裏和妻子吵了架,她離家出走。而母親又不接納這個不守禮節的兒媳,以致他把她請回家後,家裏的戰爭還不平息。這場家庭戰役直到他患病才稍有緩和,可好景不長。而妻子遠赴蘭州,這鬥爭還以暗戰的形式進行着,直到他死。看來寒夜之寒,緣於家庭。

可是母親之恨妻子,是因爲她的放浪。妻子厭母親,是因爲她的管束。這很大程度上,是新舊文化的不相容的結果。

母親是知識分子,卻是纏過小腳的封建知識分子。她重視家庭的尊卑關係,因而要求妻子對丈夫的絕對服從;她重視身份名分,因而不願做老媽子的工作。她並非不能吃苦,只是以爲知識分子的名頭不容她涉足低賤的工作;她也因而厭惡兒媳在經濟上高於兒子,不願花費兒媳的工資來養家,因爲在她看來,兒媳的誠意相助只是對其處境的鄙視和對其權威的挑戰;所以她能據以攻擊兒媳來顯示自己的權威的方式也只有利用名分:兒媳並非明媒正娶,她只是“姘頭”。同時,母親的封建世界觀讓她難以接受新生事物。她牴觸兒媳的各種新式生活方式,如外出應酬、打橋牌、送孩子上新式的貴族學堂、讓丈夫看西醫等。也讓她骨子裏相信上天爲代表的彼岸世界。從而更加反對兒媳的享樂。

然而妻子卻是新式教育下的知識分子,她進步、有理想,重視平等的社會關係和自由的生活以及愛情,熱愛青春和事業。在理想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她的內心是苦悶的,她於是通過表面的青春——交際、應酬、打牌、去咖啡館來欺騙自己,求得對夢想未竟的失落心情的補償。然而母親卻阻撓了她。這讓她害怕回家。因爲家讓她看到了現實的自己。她於是更加遠離家庭,早出晚歸,讓浮華迷醉自我。而這種不規範的行爲更讓母親難以接受了。於是矛盾愈來愈深。

家庭的矛盾,反映了新舊交替年代中,新舊文化的矛盾。並且具有普遍代表性:代表了廣大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化鬥爭和他們每個人內心的`新與舊的自我矛盾。

但是,矛盾並不僅限於此。這種新舊盾本不該如此激烈。真正使之激化的,是現實社會生活本身。而汪文宣就代表了這個現實。

如果汪文宣有權有錢的話,母親的名分上的自卑感必然蕩然無存。而妻子的大辦教育的夢想必然實現,那麼她的青春,照她所言,也不會浪費了,她也必不會以紙醉金迷的生活來自我掩飾,至少形象上不會給母親留下過壞的映像。

然而汪文宣窮困而沒有權勢。

他有足夠的才氣,有足夠的正直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然而他始終在下位徘徊。因爲他過於正直了。他不願媚上,他自立自強。於是他的才氣便爲機械化的、毫無自由的日復一日的工作所禁錮,他的心也便爲虛假、諂媚、自私、冷酷所中傷。這一層的不得志,再加上家庭關係的扭曲,讓他首先在精神上垮了下來,隨即生了重病。妻子認爲他的失敗是因爲過於老好、懦弱,可真正讓他失敗的卻是社會,而真正損失了的,也是社會本身。社會應當讓人們盡其纔來去在其中打拼的,可是這個不合格的社會卻讓無能、腐敗、投機和謊言佔了上風,讓它們肆虐在真正有能力者的頭頂。“你應該看明白了:這個年頭,人是最不值錢的,尤其是我們這些良心沒有喪盡的讀書人……”此言得之。這個不合格的社會也因此而變得更加不合格:失去了真實的創造者,而靠虛無度日,只能日益墮落。戰爭來了,只能封閉消息來求得短期的穩定。這種亡羊補牢的行動,開始得恐怕也過於晚了。

他的懦弱,與其說是由於本身,不如說是由於社會。在那樣一個變異的社會,爲了生計,自然不能發表什麼不滿,於是出於累卵之境的他,對周主任的眼睛只能是在心底憤恨、對同事的嘲諷也只能假裝視而不見。這簡直是悲哀。心中的痛苦只能埋藏得更深。而對於家庭呢,只能說是出於愛。母親和妻子都十分愛他,他也因此愛她們。她們互相攻擊,他卻處於維繫家庭而把壓力全部攬在自己身上。要知道,貧窮的家庭更加吃不住這等矛盾。雙重的痛苦加之於心而不能言之,他只學會了借酒、借夢境來派遣和抒發不快。要知道這種無私的愛是何等偉大,然而它在那個社會中竟無生息之地。

他反而並非懦弱的人。同學唐柏青、同事鍾又安相繼死去、妻子又寫信說離開自己,他的心理防線就這樣一道道地被打破,然而他最終並未放棄生的希望。當母親說到死時,他悲憤地說:“我們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爲什麼我們不該活呢?”這是正義的勇士在向不公的世界抗爭啊,這種生活的慾望怎能同“懦弱”掛鉤呢?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在要求着公平,悲憤地抗爭着現實的命運。

就連孩童也被惡寒所拘。小宣的麻木冷漠和少言寡語的過度成熟及病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個社會不僅毀滅了人才、毀滅了夢想,還毀滅了最樸實的愛。不準愛和夢想進入,焉得不寒,又焉得不黑暗?寒夜就是那個社會。寒夜,是指一種生理上的寒冷與黑暗,更指精神上的苦悶和無助,同時還是一個用冷酷無窮無盡地折磨人的時代。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認識‘將來’,‘將來’像一張兇惡的鬼臉,有着兩排可怕的白牙”。時代的可怕和黑暗,讓人不相信將來。書的最後只有難明長夜:“她需要溫暖”。這怎麼不是那時每個真正的人的心聲呢?

文中的現象是值得審視的,其悲中之憤,正如發硎之劍,直刺社會、直刺人心。這是讀書人的血淚史,又何不是每個貧民的悲哀呢?那個“炒米糖開水”的冰冷喊聲數次在寒夜的最深處響起,不正在控訴着社會的非人道嗎?

這一家人一開始總把不幸歸乎日本侵略,於是數以“抗戰勝利”安慰,及至抗戰真的勝利了,他們有有何改觀?只是汪死、母遷罷了。不幸在於何處呢?作者以勝利慶祝日與汪文宣之死同日來引導我們思考。

這本書的藝術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首先是象徵和隱喻。整個環境都作爲了喻體。寒夜、老鼠、路、霧、雨、蠟燭、屋內的燈光和停電後的屋子、母親臥房的門、紅燈……都有一定的寓意。構成了整體的幽暗、昏黑、寒冷、悽愴、孤寂、迷茫的色彩。象徵了社會的難以捉摸和冷酷、可畏。

夢境作爲象徵者,有預兆和讖語的色彩。比如汪文宣做的第一個夢,夢到妻子和母親矛盾的極端凸顯,再如後來夢到妻子離去等等。

其次是大量的心理描寫。 通過景物移情、心理獨白、人物書信、人物感官上的刺激和夢境來顯示其心理活動,甚至大段故事情節都在意識流動中展開。而心理描寫的主要對象又在他和妻子之間跳躍。從而剖析了二人的矛盾和聯繫。尤其是感官和夢境,使得情感更加真實和打動人心,用英語中的一個詞形容較好:empathetic。如他的病痛和心理負擔二者的表現,就主要以感官和夢境爲媒介。最典型的莫過於唐柏青之死和鍾又安之死了。對於唐柏青的死,作者並未作正面描寫,而是以現場汪文宣的感官刺激爲支點進行表現,有適當轉換爲半知視角的感覺。先是聲音“轟隆隆”,接着是尖叫,接着是眼前的模糊,之後是“彷彿”的猜測,之後便宕開一筆,轉向人羣。看似不連貫的片段組合成一個通過想象即可完整還原的場景,同時景象本身的破碎感又加重了情感上的恐怖、悲慟。然而對這種悲痛,作者並不僅限於現場的描繪。後來汪便生病了,腦中時時出現的幻象不斷敲打着汪,也不斷刺激着讀者的心。這同時也爲其噩夢創造了氛圍。以致他分不清夢與醒。他的迴避的態度可見於此。再說鍾又安的死。沒有直接描寫,只是間接地通過同事的傳言得知。這又突出了人際關係的冷漠。汪在鐘的葬禮上把花圈上的名字看成自己的,正是一種幻覺,顯示了深深的畏懼。

在結構上,又有雙線的意味。一條是抗戰,一條是汪文宣調整家庭和工作矛盾。開始二者處於平行狀態,後來二者有了極大的衝突,這種整體結構上的衝突顯得尤其劇烈。在浪尖之上,主人公死去。悲劇性在此得到昇華。勝利、死亡,一喜一悲,發人深省。

所有的事情都不該發生,但悲劇卻在一個沒有搶過人,偷過人,害過人的忠厚知識分子身上。同時這不是個例,包括唐、鍾、汪母、樹生在內的所有正直肯幹的誠實的知識分子以致千萬貧苦百姓,都凍死在、或掙扎在、或即將慘死在這寒夜。這就是寒夜,其中生活的人,需要溫暖。

讀巴金《寒夜》有感 13

文宣纔是整個家的核心。只要他痛苦,就沒有別人能愉快地過活。

那重病是汪文宣埋積多年的病,這種病一直都在悄悄地噬着他苦心維繫的平穩生活:妻子和母親無休止的吵架,同事們阿諛奉承的嘴臉,拿着無法補貼家用的微薄的薪水。他只是看着這一切的`發生罷,甚至有些得意自己的清高和冷靜,頗有些文人的自負。他了解自己的生活中出了問題,卻懼怕改變。

疾病爆發了,而他仍渾然不覺,妻子早已成爲了整個家庭矛盾的頂點,也理所應當地成爲舊家庭的第一個叛逃者。但是汪文宣將這一切理解爲一次再正常不過的爭吵,甚至每一次他都選擇理解爲再正常不過的爭吵。他不知道這一切生活就要崩塌了嗎?我想他是知道的。汪文宣有着文人的軟弱和敏感,妻子和整個家庭的變化他絕不會毫不知情。但是他選擇的卻是熟視無睹,這是潛意識裏的自我欺騙。假如能不去改變,汪文宣絕對不會去改變,這一點不論給他多少次機會都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他一個區區文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就算是想要去改變,又能改變些什麼呢?在這種絕望之中,他做出了憤怒的獨白:我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啊!沒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他的自我主義使他只感受到其他人對於整個家的冷漠和自私,但是他卻不肯多想:或許這個家就是因爲每個人都已經爲他犧牲了一部分,才能勉強苟延殘喘到現在。

但是,這所有的憤怒在他看到樹生和另一個男人說笑打趣之後全部消失了。那份光景不讓他驚訝也不讓他憤怒,就像他早已經知道了一樣,只是第二次又看到同樣的畫面。他感受到的是心痛和對失去的恐懼,這種內心的自卑感使他無力去反抗事實。於是在那幾秒裏,他的潛意識已經對那個男人妥協了。

讀巴金《寒夜》有感 14

每個時代都凝聚着歷史的一段故事,而在每個故事裏,都會有不一樣的光景,發生着屬於這個時代的人羣的故事。《寒夜》中樹生與文宣的愛情,便是發生在那段並不美好的光景裏的悲傷故事。

初讀《寒夜》,我覺得文宣實在太軟弱,“老好人”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褒義詞。首先在工作上,作爲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拖着病體在辦公室裏那麼卑微地做着小職員的工作,對於所有的不公平待遇卻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最初偉大的理想也任它在心底蒙了塵埃。而在家庭中,面對妻子樹生和母親之間的矛盾,他既不能扮演好丈夫的角色,也不能盡好兒子的職責。然而後來,當小說漸漸接近尾聲的時候,我開始想,如果我是文宣的話,我又會怎麼做呢,或者說,我能怎麼做呢?

誠然,文宣性格中的軟弱無法忽視。然而,在那個知識分子不受重視的時代,他無力改變自己地位低下的境況。爲了不失去工作,他不得不像一頭任人抽打的病牛一樣小心翼翼地努力工作,儘管換來的只是少的可憐的薪水。而在家庭中,母親和樹生並不是二選一的`單選題,兩個人他都不能失去,這並非是貪心。所以他夾在兩個人中間,默默承受着兩個他最愛的人賦予他的痛苦。

他愛他的母親,所有的愛只需“母親”兩個字便足以解釋;他同樣深愛他的而妻子,而這種愛,並不同於對母親的愛。所以想到自己殘破的軀體以及樹生在這個窮困的家庭中所受的委屈,他寧願放手給她自由,讓她離開自己去過更好的生活。而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日子裏,他依然堅持給樹生寄信,跟她說自己身體很好,不用擔心,哪怕他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樹生不能回來陪他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他也依然執着。

樹生是一位比較典型的新女性,她受過好的教育,有知識有思想有追求。對於生活,她依然抱有一絲美好的憧憬。

然而在那個窮困的家庭裏,她卻過得並不幸福,兒子的冷漠,丈夫的懦弱,最使她受不了的是婆婆的刁難。所以她問自己——“這種生活究竟給了我什麼呢?我得到什麼滿足麼?”回答是——“沒有!不論是精神上,物質上,我沒有得到一點滿足。”繼續問自己——“那麼我犧牲了我的理想,換到什麼代價呢?”“那麼以後呢?以後,還能有什麼希望麼?”——沒有答案。

她的婆婆,同時也是文宣的母親,她不願同別的女人分享自己兒子的愛,文宣越是愛樹生,她便越是恨樹生。對於樹生,她從未真正地把她當做一家人來看待。而那個陰暗而沒有溫情的家,對於樹生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牢籠。所以樹生在猶豫再三之後,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

她在給文宣的信中說:“可是我只能憐憫你,我不能再愛你。你從前並不是這種軟弱的人!”“我還年輕,我的生命力還很旺盛。我不能跟着你們過刻板似的單調日子,我不能在那種單調的吵架,寂寞的忍受中消磨我的生命。我愛動,我愛鬧,我需要過熱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廟是的家中枯死。”其實樹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我覺得她這麼做並沒有錯。與其在那個家中飽受煎熬,三個人都難過,倒不如干脆離開,樹生本就不是那種肯爲家庭放棄自由的女性。

“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黴。”日日夜夜盼望着戰爭結束,可是當這一天終於到來時,生活在底層的大衆人民卻發現他們沒有享受到戰爭勝利帶來的任何實惠。樹生回來了,可是一切都已不是從前的模樣。

我想,倘若文宣和樹生不是生活在那個知識分子飽受冷眼的時代,他們故事的結局就會完全不同了吧。然而,飄渺的生命,看不到遠方的人羣,未來,誰又能知道究竟是什麼模樣?

讀巴金《寒夜》有感 15

《寒夜》是巴金先生一部很有名的作品,一直都想拜讀,這次有機會把這部小說從頭至尾仔細的讀了一番,有些感觸。

首先小說的開頭以黑夜爲背景,以抗戰時期的緊張氣氛做鋪墊,寫在戰爭年代,一些小市民們對戰爭來襲的恐懼與絕望的心情,讓人一讀就陷入深深的陰鬱與悲傷的情緒中。緊接着寫出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一個被不合理的社會所壓垮的小知識分子的形象。他的出場似乎就透着一絲絲的悲哀。寒夜,他一個人在大街上走着,飛機在上空盤旋着,時不時發出恐怖的聲響,但他似乎無暇顧及這些,因爲此刻的心中,有着比這些更要緊的東西—他的妻子,曾樹正離家出走了。他努力回想着,是他嘴的笨拙讓他們夫妻倆吵架了,妻子一怒之下就摔下房門跑出去了,最初他還以爲妻子只是和她賭氣,過一會兒就自己回來了。可是都這麼晚了,妻子還是沒回來,他於是決心去找妻子。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次兩次的新鮮事了,他的軟弱,忍讓,已經讓他在這個殘破不堪的家中疲憊了。那麼,他到底有着怎樣的家庭呢?

小說的主人公汪文宣和他的妻子曾樹生是具有理想和報復的知識分子。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們一家人不得不逃難到重慶,並在這裏居住下來。汪文宣有個年紀很大的母親,很早就沒了丈夫,她把她全部的希望與愛都寄託在了她唯一的兒子,汪文宣身上。汪文宣開始在一家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由於社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壟斷家的壓迫與冷酷無情,使得汪在他的公司裏工作並不順心,備受上司的排擠和剝削。加上他本身的懦弱與自卑,對別人的欺凌和侮辱只是一味的與退縮,導致了他“老好人”的稱呼。與此同時,曾樹生在一家銀行上班,雖然不是掙得很高的工資,但是卻因爲外表好很受上司的照顧,加上天性活潑愛打扮,經常涉及交際活動。同時,汪的老母親,十分痛恨他的兒媳婦,婆媳關係的'惡化,倆人的經常爭吵,使得汪夾在中間很不好受,隨着汪的肺病惡化,曾樹生的出走,又給汪的精神帶來沉重的打擊,後來終於忍受不了精神的壓力和病痛的折磨,嘔血而死。兩個月後,曾樹生回到重慶,一切都是物是人非了,母親帶着小宣離開了這裏,只剩下曾樹生一個人在大街上徘徊着,獨自面對寒夜。

我看完後覺得這個悲劇的發生是必然的。在社會大環境下,經濟的不景氣,國統區的黑暗,不給知識分子一點施展才華的空間。他們的滿腔熱血和理想抱負都隨着硝煙和生存的威脅一點點的消失了。正如小說中的汪文宣和曾樹生,他們本是教育系畢業的高材生,卻因爲戰爭被逼迫來到了重慶避難。在生存和安全都無法保證的年代裏,他們還談何理想,談何追求?同時,我想造成他們婚姻的悲劇,很大原因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的衝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媳婦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汪家正處在這個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裏,民國時代。汪母從小便受傳統觀念的教育,而曾樹生卻是有着現代思想的新時代女性。汪母心中的傳統的綱常禮教告訴她,媳婦只有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不外出交際纔算是恪守媳婦的本分。可是,曾樹生天性活潑開朗,善於交際的性格正好觸犯了汪母的禁忌、汪母因此十分憎惡她的兒媳婦,甚至不承認她是她的兒媳婦。曾樹生在家裏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和自由,因此離開了家。不僅僅是婆媳之間的矛盾導致了這種悲劇,人物性格也與小說的結局息息相關。汪文宣是個膽小怕事,懦弱的小知識分子形象,他身體不好,遇事從不據理力爭,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步,讓自己老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到後來,妻子都這麼說他,但他不以爲然,彷彿那就是他該做的。而相比丈夫,曾樹生卻是一個富有朝氣,年輕又充滿活力的知識女性的形象。她美麗,又活潑開朗,善於交際,溫柔可愛的性格格外討人喜歡。而這些,都讓汪文宣更加的自卑。夫妻性格的衝突導致矛盾時時得不到化解,加上婆媳的衝突達到了白日化階段,最後終於爆發,曾樹生隨同愛慕她的陳主任到蘭州去了,留下汪文宣和汪母在家中。

想到這裏,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都合情合理。在那個時代的那個背景下,人們往往被現實沖淡了理想與抱負,知識得不到用武之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命運有時候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書中的每句話每個字眼都讓人感到刺骨的寒冷,每一個故事情節都震撼着我的心。想起小說的最後一句話:“夜的確太冷了,她需要溫暖。”是啊,曾樹生的一生都在爲了爭取到她的溫暖而奮鬥,可最後還是一個人度過寒夜。

讀巴金《寒夜》有感 16

回想起來,巴金是我四年前入學中文系後深入接觸的第一位作家。從激流三部曲到愛情三部曲,再到人生三部曲,讀完了巴金的幾近全部作品後,我纔打心眼兒裏覺得,嗯,這輩子學文學應該是錯不了了。我永遠都記得自己徹悟的那一天,因而也永遠對巴金保留着文學之外的敬畏與尊重。

相比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慷慨激昂的理想主義,我更喜歡人生三部曲中沉穩老練的文字和現實主義的張力,而這三部曲分別是《憩園》、《寒夜》、《第四病室》。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是給我觸動最深的一部,它的名字叫做《寒夜》,一部讀罷能感到徹骨嚴寒的力作。

在中國現代文壇,塑造男性懦弱形象最爲成功的作家當屬巴金,而《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就是一例典型。作品的背景設置在抗戰時期,汪文宣攜母親和妻子曾樹生自上海逃難至重慶,從1944年到1945年日本投降,作品記錄了汪文宣在這期間所經歷的一切,以及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終點的,換句話說,這部作品就像文宣的死亡日記。

樹生和母親之間無休止的爭吵與嫌隙,夾縫生存的文宣只感到窒息,在故事開始不久他便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我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呵!沒有人真正關心到我!各人只顧自己。誰都不肯讓步!然而面對生活,文宣所選擇的,只是一而再的隱忍與退讓。他不曾想改變什麼,也不曾真正改變過什麼。他沒有方法把母親和妻拉在一起,也沒有毅力在兩個人中間選取一個。永遠是敷衍和拖。除了這個,他似乎再不能做別的事情。這就是文宣,一個典型的.懦弱知識分子形象,只有忍受苦難的折磨,卻永遠無法超度。

《寒夜》,文如其名,一場徹底的寒冷的夜,一些毫無生機與希望的生命。樹生走了,拋下了孩子小宣,她爲了自己的幸福,卻幫忙毀了別一個人的。唐柏青的太太難產而死,唐柏青被汽車活活軋死了,鍾老也在一場霍亂中失了性命,還有梅表姐的死、小虎的死身邊人的紛紛離世,對文宣本就脆弱的神經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當然,文宣也逃不出命運的劫,他終染上了肺癆。冬天愈發冷,寒夜也愈發的長了起來,人們的絕望也變得更加深沉。隨着病情的加重,文宣咳嗽不止,發展到後來竟至失聲的地步,重病的他只能依靠紙筆與母親交流。作品大部分筆墨都用在文宣的心理描寫,那種赤裸裸的痛苦,和無能爲力的蒼白感,就像親身體會了似的。

作品的無望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最戲劇化的是,1945年9月3日,當全國人民都在歡慶抗戰勝利日的降臨,文宣卻在這一天暈過去三次,而又醒了轉來。他覺得已經到了一個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的頂點了,他願意死馬上來帶他走。終於,夜晚八點鐘的光景,當街頭鑼鼓喧天的時候,文宣緊緊捏着母親與兒子的手,嚥了氣。就像方太太說的那樣,勝利是他們勝利,不是我們勝利。我們沒有發過國難財,卻倒了勝利楣。

讀到這裏,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人生的夜真冷啊。人生的寒夜真無望啊。

巴金先生在一篇後記中說道:我只寫了一些耳聞目睹的小事,我只寫了一個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寫了一個渺小的讀書人的生與死。但是我並沒有撒謊。我親眼看見那些血痰,它們至今還深深印在我的腦際,它們逼着我拿起筆替那些吐盡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還沒有吐盡血痰的人講話。

大時代背景下的個體命運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戰亂也好,平安也罷,永遠是那麼的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