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實用15篇]

《目送》讀後感[實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目送》讀後感[實用15篇]

《目送》讀後感1

這是一本奇妙的書。淡淡的文字,憑弔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麼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淨化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散文。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爲母親在對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作爲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是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作爲採訪者所熟悉付出的那份真切;記錄了自己作爲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一本《目送》,竟然讓我從頭到尾保持眼睛酸楚的那種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

《目送》七十二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周圍世界的植物、動物、風景。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出最動人的心絃的'那種感覺。讀起來,連呼吸都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的記載。隨着時間的流逝,當我們也成爲那個望背影的人時,纔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它們當孩子。我們會懊悔,懊悔曾經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己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無聲息的擋住了。時間讓我們改變,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這樣,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纔算是真真正正成長了吧。

《目送》讀後感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3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先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能夠也就應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樣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4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

這世上總有一羣人:當我們披着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爲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爲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爲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爲,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爲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裏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着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目送》讀後感5

相對於《野火集》堅硬如匕首般的文字,龍應臺只側了側頭,優雅地轉了個身,我便感受了她深藏於心的仁厚與深情。

那個曾經在我的記憶裏擲地有聲、尖銳與冷峻,四處颳起“龍捲風”的女人,如同披掛煞星鎧甲手持日灸的嗜戰者,臉色絕少柔美與溫情,她的威猛與激烈,恰似野火般灼灼烈烈,所過之處,體制種種弊病仿若陰森森的白骨堆積成的高塔……那個時候,龍應臺就是個戰士。

而在某一天,天命之後的某一天,她被無聲無息流淌的歲月帶到了一個路口。就在她停頓片刻的時候,她目送了父親的離去、母親的衰老、孩子的長大……這次,她的震動來源於時間。

在時間的鏡子裏。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用手使勁地搓捏着臉上的皮膚,好讓右眼下那道越發霸道擴張的眼紋平展下去。十歲的女兒嬌嫩的聲音深刻地提醒;媽媽,你現在已經是狗尾巴草了。只有狗尾巴草才能襯托出她這個祖國的花骨朵的美麗來……

我去上班,女兒上學的時候,遲暮之年的父母便做在沙發上開着電視打瞌睡……

是什麼貼着我最爲敏感的神經?

在灰濛陰冷的季節裏,一滴來自任何方向的雨滴,都會引發一場莫名其妙的憂傷,龍應臺在《什麼》裏說,“是因爲我自己開始求索生死大問……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

卸下鎧甲的龍應臺,竟然是個碎碎叨叨的母親、是個不會煲粥的女人、是個牽着失智母親的手散步的女兒……而此刻的她,竟然這般的柔美,仁厚和深情。

《目送》讀後感6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爲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爲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爲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目送》讀後感7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願意和父母齊頭並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着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溼潤而模糊了的視線裏,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爲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着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着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於是,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着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這樣想象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爲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後感8

在淡綠色的封皮下,藏着平凡世界中行行色色的人和事。恍惚間,我彷彿看見一個偉大的母親,望着自己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題記

她的筆劃過三代走過的人生軌跡,劃過幽靜的市井深處,劃過紅塵間都市的繁華,劃過盎然春色,劃過刺骨寒風;她一枝筆劃過人生,看盡人間悲喜,從灰白的老照片到繽紛的彩照,她總是能用筆將定格的那一瞬輕輕點醒,詮釋那一個個目光中流出的情感。

她,就是龍應臺。

本以爲,《目送》只是一本屢見不鮮的平常散文集,但翻開品讀後,她犀利的筆觸,剎那點亮了我的心靈,喚醒了我的靈魂。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沒有人不被這樣的`話語打動。漫漫人生旅途中,又有多少人理解這句話呢?親情不需要浮誇的幸福,不需要無端的享受,而僅僅是不斷用充滿愛與期望的眼神目送他漸行漸遠。這是人生之法。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途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她僅用這句就點醒了無數人之間相信與不相信的爭論。她的語言不偏愛任何一方,只是用一種樸實的筆觸告訴人們,人生的漫漫長途,就是在不斷地相信與不相信之間行走,年齡的增長意味着你正在相信或正在不相信。這是人生之道。

只有嚐盡了人生甘苦,才能深刻理解法與道。這本不厚的小書就奇蹟般道盡了人生,有驚喜,有悲哀,有感觸,有深度。至少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相似的故事。

一朵花瓣落在書上,是春要來了嗎?

《目送》讀後感9

對於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因此,整本書也就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我如今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讀完這本書時,我合上了書,閉着眼,回想着每一篇的內容,又想了想,作者說的真對。之前的我認爲,自己的親人們都是命中註定的.,無法改變的。現在的我認爲,既然上天給你了會對你好的他們,就一定要好好珍惜,如今,媽媽在你耳邊嘮叨的話,頓時成爲了一種幸福,爸爸爲你念的一句句詩,頓時成爲了一種美妙的意境。曾經,一個記者去採訪一位103歲的老人,她一生中經歷過很多,也有過悲慘的戰爭,但是,她卻說,快樂的去過一天和不快樂的去過一天都是去過日子,不過,需要你來決定,是選擇快樂還是不快樂。

在《目送》中,我讀懂了許多,有時候,我們用非常細微的“動”去量時間。星星的行走、潮水的漲落、日影的長短,不都是時間的量器?在香港的海濱,我看每天金星出現的海平線上的點,冬天和夏天不同。在臺北的陽明山上,看夕陽下沉時的那剎那,春天和秋天也不同。對啊!時間是一去不復返的,作者也寫出了自己對時間飛逝的無奈與惋惜。一隻沙漏裏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嫋嫋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錶的指針滴答行走了一圈,又是一段時間。

在人的一生當中有多少人,目送着你的背影,又有多少人,被你目送,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好好的去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最愛你的親人們。

《目送》讀後感10

初讀《目送》,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心靈觸動,僅僅是有種不明所以的緩緩升起的想讓人嘆氣的憂傷。正如序中所說的“看見”,我也只是看見了她的憂傷,只可惜啊,這憂傷,僅僅在我的心外。

我想這大概是因爲我還正值年少吧,路並沒有走多久,也沒有走多長,一開始同行的人大多都還在身邊,那些不小心走失的親愛的人,都已經在我不懂珍惜的時間中漸漸忘卻,所以無法理解作者對於“舍”、對於“傷逝”的落寞。

我曾經是多麼相信我擁有這世上的每一個永恆美麗的瞬間啊,可現在已經離別將至,我不得不對那個自己說再見了。而我曾經多麼相信我們一直能到永遠啊,可沒想到,竟連一瞬也沒有。

面對緊閉的門與空蕩的街,我從不曾感到過,或是說沒有意識到過,已經有人與我漸行漸遠了。但現在回想起來發現也有一些永不再見的人仍在我心中停留,他們的音容笑貌都還在記憶中,但記憶卻是一條光線明滅的長廊,最初歡聲笑語,最終形影寂寂,如此反覆,他們也僅僅存在於我的記憶之中。耳邊響起悲壯深刻的音樂,我才知道那是在暗示我我們已經離別很久了,他們留給我真實的東西只會是一個蕭索空寂的背影,或許,就連一個背影也沒有。

在這突兀的當下,我終於想起了他們對我說的最後一句——“不必追”。於是,終於開始了不曾明白過的`失聲痛哭。

哭聲漸歇的日子裏,我漸漸意識到,沒有什麼是不可替代。而所謂的父女母子朋友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合上書本,在這哭聲漸歇的日子裏,我看見了另一面的我自己。

《目送》讀後感11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氳着母親煮早餐的溫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

曾經,我也像龍應檯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

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

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溼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讀後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完之後我釋然了,我們不停地目送悲歡離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無常,才能不斷成長,這就是人生。學會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斷目送中長大成熟,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

其實我一直覺得愧疚。每次離開家,都會讓父母那麼忙碌,最後送我離開。每次把我送上車的,是媽 媽,還有外公。一直以來,我都把外公忽略了。在我的意識裏,外公是那麼開朗的一個老人,應該不會懂得那麼多的離愁別緒,而事實又並非如此。孫女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驕傲。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親人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爲你留戀,爲你掛牽,爲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棺木是一隻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溼了前額的頭髮,深深、深深地凝望,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目送外公。外公會在天堂裏永遠看着我,而我再也看不到外公了。

《目送》讀後感13

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後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麼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髮,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說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初三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政府宿舍裏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爲我們極欲擺脫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儘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爲自己已經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於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裏讀書買房,經濟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單流浪,跌得滿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爲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後,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着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溫暖的失去足於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目送》讀後感14

《目送》是作家龍應臺寫的,這本書的內容是關於父親的去世,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和離開,以及朋友的深切關懷和兄弟之間的患難與共。她描寫了生活中的失敗和挫折,墮落和失誤,生與死和離別,深刻,滄桑,墮落,失落……

曾經她看着兒子上小學,看着兒子逐漸長大,她捨不得啊!她看着父親的老去和他的離去,她還是那麼捨不得。但有些路只適合一個人走,親人不可能永遠陪伴我們一輩子,他們將不得不離開老去。

莎士比亞說:“不管多好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失去,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再愛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即使是最美麗的夢,總有一天也會醒來,應該放棄的永遠不要挽留。”這意味着,不管你有多好、多珍貴的東西,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它們,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一切。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總是不珍惜我所擁有的,因爲我認爲只要我足夠快樂。但我錯了,如果我們等到失去了才後悔,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更不用說寶貴的生命了。

我以前讀過一本書,叫做《天藍色的彼岸》,這本書告訴我們同樣的`道理:珍惜現在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沒有珍惜。在天藍色的彼岸,主人公因爲和姐姐吵架而失去了生命,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發現妹妹非常愛他。

世界上有太多的美麗和不滿,但那有什麼用處呢?同學們,這本書給了我們太多的人生啓迪,我們要珍惜家庭、生命和身邊的一切。讓我們靜下心來,做一個懂得愛、懂得生活的人。

有些路,真的只有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15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着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着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絃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着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着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捨得望着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爲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後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後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着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着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着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麼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願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爲家裏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着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麼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啓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