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精選15篇

目送讀後感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後感精選15篇

目送讀後感1

最近,看到龍應臺的《目送》,這篇文章,深有感觸。這是一本讓全世界關注和喜愛的書籍,在文學的殿堂裏龍應臺有着不一樣的見解,讓我們看到了對於教育和作爲母親,對孩子的期盼和關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一段“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黃;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遂,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了,一條空蕩蕩的街,隻立着一隻郵筒。”我透過龍應臺的文字,彷彿看見了一個孩子渴望自由和獨立以及對母親付出的愛的拒絕和疏離,而他的母親雖然理解孩子,內心卻很失落與無奈。

我們很多次用背影讓身後愛你的人目送,越送越遠,直至消失。上學時,父母開着車送我去學校。到了校門口,我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徑直走進學校,卻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離去,他們是否也會失落和無奈,我想是會的吧。天底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一樣的。我很慚愧,心裏暗暗下決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學校時,我會回頭對他們笑着說:“再見!”我想他們會先是一愣,後面驚喜地笑吧。

有時,回眸一笑,會讓你身後愛你的人重獲喜悅。

目送讀後感2

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兒子的背影在母親眼中漸漸變大,母親一生都是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漸漸遠去。沒有任何聲音,不需兩人對話,用那凝望的眼神傳遞對孩子的關心與不捨。

母親是過來人,知道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知道前面有許許多多的磨難與坎坷在等着孩子去面對,母親是多麼不捨與不忍,但事實是殘酷的,母親是無法替代孩子走完這一生旅程。

所以,不必去追,青春是充滿活力的,讓孩子去闖闖吧!讓他學會克服,讓他學會堅持。只有人生中歷練過,今後的日子才更加容易。

有些母親曾幾度想替兒子分擔,讓兒子輕鬆點兒,那麼你這母親就當的有些不稱職了,你是否想過?你是否往壞處想過?人都會生老病死的`,假如你哪天走了,你的孩子怎麼辦?以前是你替他分擔,如今他失去了你,沒有人替他分擔了,他怎麼辦,碰到困難就縮。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啊!

讓你的孩子去青春歲月裏迷茫吧!跌倒吧!讓他去衝動,讓他去義無反顧,讓他擔起所有的痛苦,體會一下,人生旅途的艱辛吧!

目送讀後感3

兒子長大了,母親依然目送他離開,就像曾經她的母親目送她走遠。父親老了,走了,女兒想要抱起他,再走一次塵世的路,就像她的兒子,總會有一天“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目送她的老去。這是一場輪迴,一場目光和

生命的.輪迴。兒子的疏離不可避免,父母的老去無法抵抗,他們的離開不能停,而你我不必追。

“你怎麼都不來看我,你什麼時候來看我?”記憶衰退的母親認不出自己的女兒,電話裏一遍遍重複:“你是誰?你是我的女兒?”但她知道她“只有一個女兒”。

女兒陪母親買衣服、做按摩,給母親塗指甲油玩。長長的夜,空蕩蕩的街,女兒牽着母親散步。母親已看不懂寫着安慰話語的便條,母親衰老得手背只剩一層皮,母親一遍又一遍回到四十年前的記憶。韶華逝去,時光不

返,但她的女兒,還是那個誰也奪不走的女兒。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母親撥開女兒的手,恐懼溢滿深陷的眼睛。她要回到她的舊時光。舊時光裏,她的家在小溪盡頭、羣山深處,那兒有一座傳下幾代的房子,開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花。田裏種着

豆,楊梅和桃子掛在樹上,曬辣椒的竹篾子靠在井邊。

目送讀後感4

每次讀龍應臺的《目送》這本書,感想都不同,越看感觸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作者貌似不着邊際的表述裏,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

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裏的點滴,然後,你會在無意之間被這貌不驚人的文字所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我對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觸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都能背下這段話了,我和父母、女兒和我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書中所描寫的每一件事,我們也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

每個人在這裏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慢慢變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

我們的一生都在目送。

目送讀後感5

以前只知道《目送》裏的“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然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此類的句子

近日,把《目送》整本書都看了一遍,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裏面給我更多的感受是學會珍惜,學會相處,學會接受!

珍惜父女之情,珍惜母女之情,珍惜兄弟姐妹之情,珍惜一切與親人相聚的'時時刻刻!她說,兄弟姐妹與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一樣,我們不像朋友,不像戀人,不像知己,我們都有彼此的空間和世界,我們相約往往也不是爲了想念對方,而是爲了父母,但是我們可以在彼此的眼裏看見曾經的自己,我們就像兩株雨樹,即使相隔30米遠,但是我們同樹同根,是當有一天爸媽突然不在的時候,他們留給你世上最後的禮物!學會與人溫柔的相處,以一顆包含熱情的心去對待生命中出現的所有人,學會接受,接受自己不在年輕的皮膚,不再散發光芒的容顏,接受父母越來越遲鈍的模樣,學會接受坦然自若……

人生本來就是一段旅程,爸爸請慢慢走……看到這一段,我真的忍不住淚目了,突然想起那句,究竟是野馬奔騰引起了塵埃,還是野馬本身就是塵埃?我究竟是因爲感性而流淚還是眼淚本身就是爲了感性?我不曾知曉,也不想明白,只是讀到這一段,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雖然我知道,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改變,我只祈求時光是慢一些再慢一些,我只願在父母康健姊妹安樂的日子裏,我們能夠永遠幸福!

目送讀後感6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着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裏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着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後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着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目送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龍應臺的文章——《目送》,讀完之後,我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說“我”送兒子上學,希望他能回一次頭,看看“我”,對“我”說一聲再見。可是,十幾年他都沒有回一次頭,只有“我”在目送,渴求有一次回頭。多年後,兒子上大學了,“我”在窗子邊看着他,只是看一個高瘦的背影對“我”說不用追。

看完本文,我想起一件事,那是去六中上學的`第一天,我騎着自行車上學,媽媽就跟在後面,遠遠地目送着我第一天上中學興奮的背影。讀後感·當我進入教室,與新同學新朋友談天說地,根本沒有注意到媽媽也在窗外看着我,默默地看着我,我也沒有回頭,而站在廊上的媽媽一定希望我回頭看他一眼吧!窗外的家長們,看着孩子們打鬧,恐怕也希望孩子們回頭對他們說一句再見……

是的,天下所有的父母不都是愛孩子的嗎?他們永遠對孩子充滿關心和愛護。就像龍應臺看着兒子轉過街才放心,就像母親不放心我第一天騎自行車上學,她一直跟着我到教室門口。後來,她還是放心不下,我們就搬到離學校比較近的房子去住,雖然這個房子又小又舊,但是裏面充滿了媽媽對我無限的關愛。

母愛如春風,如目送的深沉,有孩子的天真,有一顆最熱忱的心,滋潤着我!

目送讀後感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的《目送》中的一句話,讀完後我不禁潸然淚下。

《目送》是龍應臺“人生三書”中的第三本,此書集合了龍應臺的七十四篇散文。書中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大道理,而是用平淡的語氣,用真摯的`情感,去詮釋了親情的含義,樸實的語言,卻更能使人讀下去,這也是本書的奇妙之處所在。

龍應臺的母親慢慢的老去,有時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女兒。龍應臺在劍橋學院門前指着一棵蘋果樹,對兒子說這是牛頓那棵蘋果樹的後代時,兒子責怪母親像小孩子一樣。龍應臺對相信和不相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爲跌倒時要堅強獨立。對於母親老去後的思考,關於母親與兒子的對話,雖然都不是全新的內容,但經過龍應臺的大家手筆稍加渲染,變得有強大吸引力,令人讀百遍而不厭。

我們通過讀《目送》這本書,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和現在我們的不懂事,父母有一天會老去,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不要讓長大以後成爲我們的藉口,我們有一天也會老去,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奮發向上,不要一事無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讓我們用最好的自己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目送讀後感9

我尚未爲人父母,無法瞭解與孩子的深情。我在猜測,我的父母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觸,看着我成長,且喜且憂,無法茁壯成長的小雛鷹總有一天會獨自飛翔,卻無力抗拒我的成長。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最親密的`人,晴天雨天都相伴,陽光下,星光裏,都是一路同行。曾有時候,我以爲一輩子大概都是這樣了,以爲父母子女是一生不變的緣分。

每每談及我的小學時代,我媽媽總會念叨,第一天送我去上學,在教室的窗外看我,看了整整一節課。爸爸最會燒麪條,只要我說想吃麪條了,爸爸就會一大早去買新鮮食材,等我起牀,已經有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在等我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味道,天天吃都吃不膩。我家在鎮上,不大不小,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小時候常常會覺得,世界大概就這麼大了吧。

高考之後,我來到了上海求學,畢業以後,也選擇了繼續留下。工作了就沒有寒暑假了,能回家與父母團聚的日子越來越少。聚少離多,父母不再是一個眼神一碗麪條,而是電話那頭的聲音和時不時的牽掛。與父母的聯繫像蒸發的水汽一般,從可以觸摸的材質變爲了無形和抽象的存在。

目送讀後感10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爲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文字,當場就挪不開腳步,眼淚嘩嘩地流下來。

還能追什麼呢?還能追回爸爸媽媽嗎?甚至連他們的背影也不曾記得是什麼模樣。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隻管着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會目送着我們的孩子蹦跳着離開。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然而就算我已經七老八十,就算我已經兒孫滿堂,我也依舊是個孤單的孩子,在心靈的一隅,等待着目送的眼光,這樣的我,纔不會懼怕回頭,這樣的我,纔敢一直往前。

我認爲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爲沒有飛過去的勇氣,我現在發現,不是它沒有勇氣,而是滄海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後感11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經歷的多了,浮躁的心沉澱下來,更容易憂傷。很多人和事在心中已經驚不起漣漪,不知不覺中,父母慢慢的年歲大了,孩子漸漸長大了,學生們送走了一撥又一撥……忽然一日,開始在乎起鏡

中的白髮,開始回憶起以前讓自己心動的點點滴滴,微笑中提醒着自己不必追,因爲“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千山同一月,千江有水千江月。山有萬千,水有萬千,月卻只有一個。然後永嘉正道歌中寫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知否?識否?

不必追,說的真好!三個字,涵蓋了人的一生。佛說人是由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緣起,並且如此輪迴流轉、生生滅滅,所謂一念生萬物,不必追,每時每刻心相隨,

只要有一份愛意深深的藏在心裏,把時光雕刻起來,不必追。《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然後母親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莫名感傷,不必追,孩子已經長大,不必追,該走的是要走的,不必追,母親的愛永相伴,母親的目光永相隨……

目送讀後感12

20xx年的第一本書,已經是第三遍讀了。一是覺得需要重複閱讀家裏的書籍,二十本年度下目標讀完二十本。選擇目送事因爲這本書容易上手,卻還是一個月才結束。

第三遍閱讀,發現文章結構略微生硬。就是很明顯的每篇用個什麼由頭引入再來抒發自己的感覺。比起汪曾祺的散文,我會覺得龍大師的文章有點工匠風不自在。可能散文比不得有些詩歌來的靈動。這本書吸引我以後還想讀的兩個點是真摯的情感,家國皆是和許多精確描述的詞語和段落。這些是我無法企及的高度。

書中涉及到的情感有對歷史的回顧,國家熱愛,人民的關懷,對兒子的.護犢之情,對父母年老甚至逝去的不安甚至恐慌,對人生的探索中的迷茫等等。每一個都是我淺淺思索不知如何是好的議題。

佩服龍先生拼命苦讀至博士,寫書,教人,全世界轉。帶完孩子了還要去努力學習的這股勁頭。再想想自己每天都要沉迷一會工業大麻短視頻,睡十幾個小時就好羞愧。

我最終也要目送我的父母,雖然不確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意外是否會有。如果命夠長,要看着現在可可愛愛的小朋友轉身探索自己的世界。

所有不能丟是堅定自我,努力生活面對世界的心。

目送讀後感13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步入了中年之後,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後才發現原來身邊的人和事都已變了樣。正如書名,她一路目送着兒子不復以往對自己的依賴,她目送着父親的逝去,她目送着母親漸漸老去,而自己已經無法去改變什麼。她目送着時間慢慢流去,最終只剩遺憾和後悔。看完整本書,始終被書中淡淡的語句和始終消散不去的苦澀味糾纏,我們何嘗不是又一個龍應臺。而很多個我們和她不同的是,我們還有時間可以也應該讓我們做不讓我們後悔遺憾的事。

對於這一點,我想,和我一樣剛剛踏入大學校園沒多久的人是同樣感觸良多的.。我們中的大多數幾乎沒怎麼離開過父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有父母操辦,而當我們進入這樣一個脫離了他們懷抱的環境中,就會發現,掃地拖地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不是每個人都對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學會自己爬起來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後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擁有多寶貴的財富。越是真心的人,我們越是會不在意地去傷害。

所以能夠在還年輕的時候珍惜眼前人,在雙方有限的時間裏無限大地真愛對方,不要目送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上前幾步,牽起他們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愛去陪伴他們。

勿目送自己所愛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愛,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14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一世的情緣早已註定在目送下消失殆盡。

記憶裏最難忘的便是年少與母親歸家時,外婆扶着牆淚光盈盈,不停地張望着我們離去的背影。穿過矮屋、過完大橋,拐角時回頭依舊可以看見變成小點的外婆,不知道她是否悄悄向前走了幾步……而母親卻不願回頭,只是怕回頭便會淚流。

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哪怕是火做的,仍是小棉襖。記憶中每次歸去離開之時,外婆總是準備大包小包的東西,出發時外婆一遍遍撫摸媽媽的手,叫她在婆家多做事,少說話,沒事就常常回家,只怕媽媽受委屈。我一直覺得這種感情很是奇怪,直到遠嫁才明白什麼叫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一個離家的女兒,就像是父母丟失的孩子,從此只能問候,再也不能膝下環繞……

生命的'長河像極了一輛奔馳的火車,很多人還沒好好告別,就消失不見。她的身影在你流動的生命中漸漸變長變長,最終卻像霧一樣消失不見。

第一次見到你是一種期待,從此全是目送着你的離開……

目送讀後感15

我慢慢地,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是《目送》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當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當我們有一天離開父母時;當父母懷着一種“悲喜交融”的心情目送着我們。我們可曾知道:自己的背影是如此的無情。時光飛逝,輾轉間我們將成爲父母。纔會明白那“目送”和“背影”。當離別時,我們心裏會不太舒服。更不用說是目送。這個送別的形式彷彿很傷感——用那目光去送別離去的人貨物。《目送》中,有一篇文章叫《雨兒》。

這篇文章是對母親的老發出的感慨。神志不清的母親在龍應臺心中是那樣的偉大。我們想象一下,在龍應臺小時候,母親不論是颳風下雨都要去接送龍應臺;每天都要爲一日三餐而忙碌;饅頭的竟死在逐漸變成白髮。當母親老了的時候,我們也懂事了。但能否像龍應臺這樣不厭其煩的去像愛孩子一樣愛母親?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時間大礙。在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告誡自己,長大後不管情況如何,都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儘自己的一份力!我覺得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部部電視劇的.話。

那麼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會是他人劇中的“姐妹篇”。我們能否像龍應臺一樣做得那麼好?當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變得瘦小,自己就成爲了爲他人目送的人了。當我們的親人離去時,我們能否做今生最後一次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