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目送讀後感15篇(優秀)

目送讀後感15篇(優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後感15篇(優秀)

目送讀後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在我看來,這本書,其實就是三代人間的目送。

我最深刻的,是“我”對母親的目送。“你是哪一位?”“真的?我不記得啊。”“你好像我的雨兒。”這些句子在書中反覆地出現。儘管類似的話語不知出現了多少次,但每一次看心絃都狠狠一顫。

人老了,真的什麼都不記得了嗎?從作者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曾經愛美的母親,一個勞累一生的母親,到後來時光錯亂,眼神空洞的母親。歲月會奪走人許多東西,如容貌,如信念,如記憶。那些失去的記憶又去哪裏了呢?

“你太姥現在神志不清了啊,整天絮絮叨叨的,總說她頭頂上有仙兒。咱不知道她咋了呀,連我都不認識哩。”姥姥曾對我這樣說過。我看見她說這話的表情很複雜:有無奈,不相信與惋惜。

每次聽到太姥說的那些顛三倒四的.話,先是覺得好笑,但越想越覺得悲哀。她真的不記得了?我無法相信,記憶在腦子裏,怎麼就沒了呢? 我還記得她笑盈盈地給我煲豬肉燉粉條,雖然年紀大,但是腰桿直,腳步穩。甚至在我的記憶中,白髮都沒幾根。這麼健康的一個人,過年還給我塞紅包的人,怎麼了呢?

歲月就是這樣無情,它總在你不注意的時間跑走。你想追,可是它就像影子,永遠都追不上。

可是,歲月帶不走的,是愛。

“他可能已經忘了你,但他從來沒有忘記愛你。”

他也許不記得眼前的這個人,但她記得還有一個“雨兒”等着他去守護。

目送讀後感2

龍應檯筆下《目送》在我看來,其中的母子情誼最吸引着我。

龍應臺對兒子甚是愛護,“小時候,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鬆開抓着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一次次地回頭,與我四目對望。”小時候安德烈也是對母親無限依戀,隨着年齡的增長,安德烈從母親的翅膀下走出,卻對着無微不至的母親產生誤解,不屑,甚至反感。這引起了我的反思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呢?小學我在母親撐起的天空下無憂無慮的生活。踏入初中的我卻開始反對母親,對母親處處嫌棄,百般擠兌。當看到《目送》中的安德烈時就好似另一個我邊看邊回憶。

兒時,我對餅乾情有獨鍾,每一次去超市都要買上幾盒,母親大方地不厭其煩地陪着我選購。升入初中,母親偶爾拉着我去超市買餅乾,可我總是生氣地推辭:“我都多大了,不吃餅乾了。您也別再管我了。”母親聽罷,臉上充滿期盼轉爲滿臉失望。

或許,我可以放下煩躁。但每次卻情不自禁的向母親發火,母親總是讓我一個人先冷靜。

“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當我讀到這裏時,恍若隔世……

正如書中所說,母子情會被時間衝去外面的光澤,但其中的內涵——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而母親對兒子不斷的謙讓與理解不是就證明了這一點麼?所以我決定收斂一下我那煩躁的情緒,好好學習,讓母親不再爲我擔心,更要讓她高興。

或許,這就是《目送》要告誡我們的.道理。

我相信《目送》之中的道理會傳播的更廣,讓更多以自我爲中心,所謂“叛逆”的少年迷途知返,回家好好孝順父母,這便是“生死筆記”《目送》,給我的最真實,也是最偉大的道理和啓示。

目送讀後感3

她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當初上學時學《背影》,一點都不感動,後來上了大學,我慢慢的體會漸深,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2008年奧運前夕,父親和母親來北京,匆匆的住了15天,那時父親看起來還是那樣高大強健,下飛機時那麼健步如飛。2010年端午,感覺兩年恍然間父親老了,滿頭白髮,步子慢了,他是真的老了。2010年12月,父親來北京看病,看到父親我說不出太多的話,心酸徹夜難眠。喚起了我太多的回憶,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親是我們寬大的`遮護傘,我想起來了讀初三時,下晚上自習時,父親在鄉政府宿舍裏給我留的一塊西瓜。

長大的時候父母親卻漸漸成爲我們極欲擺脫的枷鎖,那個十八九歲年紀的我們充滿了青春的叛逆,想要儘快地離開父母的庇護,自認爲自己已經長大,我想起來98年我上大學時,關於送我去長沙,我和父親還辯過嘴,而那年我們家裏讀書買房,經濟上的很拮据。可真的在外孤單流浪,跌得滿身是傷的時候,最懷念的還是父母親的鼓勵,因爲在父母的心目中,自家的小孩都是最棒的。想來了這次父親來北京看病時仍然清晰地講到那些道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親人在的時候總是不夠珍惜,而在她們忽然離去之後,我們才明白,這個世界上也許再也沒有人像家人一樣無私無悔地愛着我們,那份入骨的血緣和溫暖的失去足於使整個人生的信念倒塌。家人的緣分要幾世的福分才能修得在一起,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緣分,生離死別之間,唯有親情的思念仍然是不變的。

目送讀後感4

不知怎的,近期我忽然迷上了關於生死的書籍,鬼使神差下,我看起了《目送》

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憂傷中透着縷縷美麗,其中有42個小文,三大段,令我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第一個大段,“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而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第一個小文——目送。

目送講述的是作者看爸爸越來越老,直至死亡。兒子愈來愈大,離自己越來越遠,這使我不禁想起了大姨家的表哥,他今年剛上高一學業漸漸繁重起來,他沒有當寄宿生。可即使他沒有當寄宿生每次回家時也是十點多了,洗漱後便睡下了日復一日,他與大姨少了溝通和交流,因此他離開時常常都只留給大姨一個漸行漸遠,直到消失的背影。

一次,母親去大姨家吃飯飯桌上大一感慨道:“孩子大了,離你也就遠了,就再也看不住了。”“可不是嘛,再過幾年我們家也會有一隻籠子關不住的鳥兒了。”母親笑着說道,兩個女人的對話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和無奈。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每次讀這句話時,我總會鼻子一酸,淚珠嘩啦啦的掉在地上,但同時這也是我最最愛的一句話,他讓我知道了很多:知道了自己不僅有爲人子女的時候,而且也須爲人母,就像是世上的許多事一樣,有着它的因果報應,知道了如何在對的年華,做對的事,知道了……總而言之,它使我長大了,是我第一次感到了時間原來少的可憐,我們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五年,而後我們便是在他鄉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孩子。

父母子女一場需要多大的幸運和緣分啊,所以請善待你們的父母,那些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要知道他們傾注多少愛在你身上,對你有多麼大的期望……

目送讀後感5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每天因爲孩子忙忙碌碌,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爲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啓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目我送到車上,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啓動,直到我完全脫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臺的這篇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讀後感6

老師讓我們寫一篇目送讀後感,我在公交站牌等車的時候,看到了一對母子。在變燈的那一刻,母親抓着兒子的手,但是兒子並沒有跟着母親一起走。兒子突然之間臉上有些不高興,皺着眉頭,看着母親。母親什麼都沒說,已經知道了兒子的想法。兒子將母親的手甩開,自己往前走了。目送讀後感中的感受和此時此刻的心情差不多。

目送讀後感 拒絕父母關心

我能看到母親眼中的失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也和那個孩子一樣,對母親的關係視若無睹,父母遞來的一件外套,自己說不冷就拒絕了;父母送來的牛奶,不想喝就放在了一邊。很多時候,面對父母的關心我們都是不耐煩的,究竟是我們長大了,還是變得不懂事了?眨眼間,父母就老了……

目送讀後感 自己的路自己走

小的時候看見了喜歡的東西,會興高采烈的拿到媽媽面前,問媽媽這個我可以要嗎?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會找到爸爸,在爸爸懷中默默的'哭泣。那個時候自己的依靠就是父母,會在自己困惑、難過的時候會尋求幫助。什麼時候,這些都變了。《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走上了自己的路。母親自然是捨不得孩子一個人在外邊打拼,因爲她明白在外面太難太難。但是沒有辦法,孩子總要一個人做事情,很多困難,只有自己度過才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人走。

目送讀後感7

“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爲追不上。不必追,因爲留不住。不必追,因爲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前者是年輕的`你,後者是年邁的你。我們一生都會說很多次“我身體很好,不必擔心”;說一次:“大去之期不遠矣”。

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裏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在路途中,不妨回頭望望,在某個地方,某個角落,有雙眼睛正注視着你,認真、欣慰、感嘆……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後我們再目送着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爲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着。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裏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們都在目送着,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

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也從我的世界路過。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着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後感8

第一次看完一篇散文集,磕磕絆絆。

以前對散文有種定義“形散而神不散”。所以就一直有種感覺:散文很難看懂。但是爲什麼我反而看完了《目送》這本書呢?因爲我被裏面的一些經典吸引住了。記得當初借這個書的時候,同學說這是小學初中生看的書吧……但是我也沒管那麼多。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條件沒有資源看課外書,現在到了大學條件好點了,但我爲自己看書經歷感到羞愧……暑假,我是想着至少要看兩本書。所以就借了兩本書……不說廢話了。自己珍惜時間合理安排纔是王道。下面寫寫我的讀後感吧!

《目送》這本書是種回憶錄的形式。記錄了作者的遊記、攝影、旅行;和朋友兄弟一起的經歷;兒子的分離;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裏面的'文字很優美,描寫時用的話語讓我覺得自己現在的文筆是何等垃圾慚愧萬分。書中描寫人事景的那種真實細膩的情感,讓我覺得畫面感很強。我不敢奢望一本書就給我莫大的啓發,自己的道行太淺,唯有多讀多想纔會有更大的收穫。這篇散文集讓我覺得散文也沒有那麼難讀。

有時候我們不是做不好,而是不敢嘗試。自己給自己下定義,把自己侷限了。就想這幾天追完的劇“漂亮的李慧珍”給我的感受“我們有時候自己認爲自己是配角,不敢嘗試,那麼永遠都是配角。保持童心,勿忘初心,配角也可以成爲主角。”就像我以前對散文的認識,認爲我反正看不懂就從未讀過,現在我才發現:散文比一般的小說要美。

《目送》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文筆有限,謹以此文作爲我的《目送》讀後感的粗糙記錄!

目送讀後感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這段話是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龍應臺在《目送》中寫下的。初讀這本書時,我很納悶,這本書寫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長大,不是我們這個年齡所應該閱讀的。但前幾周,幫媽媽吹頭髮時,猛然發現,年輕漂亮的媽媽何時竟也有了白髮?留心觀察,爸爸臉上竟也出現了皺紋。這才明白,我們長大的同時,原來父母真的也在老去,只是我們從未察覺,從未真正地去關心他們。

認真的再讀一遍《目送》後,我覺得龍應臺的兒子真不懂事,討厭母親的擁抱、頭也不回地離去、與母親劃分界線。曾經想過:我永遠不會變成這樣,我會永遠是媽媽的小棉襖,不會讓她因我傷心。但一天早上去學校上學時,走出五六米遠,突然發現手中空蕩蕩的,原來是沒拿裝作業的袋子。我轉身回去拿,卻發現媽媽還站在剛剛送我的地方,手裏拿着我的袋子,身子微微向前傾斜,正眺望着我的位置。見我突然轉身,頓時愣了一下,稍後便明白,看着手中的袋子笑了笑。不知爲何,當時我腦子裏卻浮現出“目送”二字,起初我不明白爲什麼會想到這兩個字,但隨後便領悟了:原來媽媽每天也都目送着我上學,只是我,像龍應臺的兒子一樣從未回過頭。接過袋子,走出兩三步,我又一次回頭,對着媽媽燦爛一笑,她也微微一笑。轉回頭,我心裏卻很不是滋味:原來,我也這麼不懂事。

我害怕,害怕將來的某一天我也會不知不覺變得不近人情,也會不知不覺傷父母的心。但現在,我一定會去溫暖他們的心。

目送讀後感10

人的一生有限,不可重來。但往往會有人說,時間太少,來不及做。每個人都想利用有限的時間做無限的事,一生過得精彩,不後悔。其實這沒有答案。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方法不同,努力程度也不同。所以導致結果也不同。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來自書中的`原文,作者的這段話,不知打動了多少人們的心。但作者想要表達的,卻是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

當一個人的一生步入中年,年輕時所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錢都身在何處?但平靜下來才發現,自己的父母已漸漸的老去,年輕時答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已煙消雲散,允諾要把他們接到身邊來住的話語已拋在腦後。自己的孩子已慢慢地長大,不再願意呆在家裏,想要自己出去探索,獨自飛翔。所以現在回想以前自己所做的一切,有多少時間和日子花在了根本記不得在做什麼的事情上。爲什麼不花一些時間與父母一起聊聊天、說說話。不多花一點精力陪孩子一塊玩耍。反而把時間放在工作裏,放在手機上,放在發呆中。

想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其實不是掙到許許多多的金錢,不是得到多高的名聲和地位。反而是與家人們一起談天,一起玩耍,來一趟說走就走的美妙旅行。我相信,這一定是會永遠記在腦海中的回憶。所以,我們要從現在開始,好好的陪伴在家人朋友們身邊,好好的珍惜當下的時間。讓自己的一生不留遺憾!

目送讀後感11

龍應臺生活在一個我看不到的地方。對現在的我來說,我永遠無法理解她。

對我來說,她和我分別在兩座孤島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滄桑。這兩座島間有一座斷橋。她曾在我的位置懷着和我一樣的對長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橋,終於造好後,她迫不及待地衝了過去;但當她興奮地衝過去後,橋就斷了。

她回不來,她被隔絕了,她只能用筆在空中畫出一道道虛擬的橋,畫成星星閃爍在空中,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獨地站在島上,看着我——和千千萬萬無憂無慮地在天真的孤島上玩耍的孩子,懵懂着、嬉笑着造橋。

橋的名字叫時間。龍應臺看見自己稚嫩的影子走過這道橋,在孤島上的自己就顯得愈發蒼老。她看見自己的孩子在橋的另一端呆呆地望着她,無奈地望着她,然後悄悄轉身。

她目送他們向其他孤島造橋。他們背對着她,聽不見她的呼喊、看不見她的目光,他們被流水般的光陰向前推搡,沒有回頭望。

她默默地轉身,吞下留戀,望着自己即將去到的孤島。

那座孤島,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親目光呆滯地望着地面,望着混亂的記憶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親,只留下一座斷橋。

父親已經抵達終點,只留下一座斷橋。

龍應臺提起筆,把孤獨與心酸畫成星星書寫在天空,把沿途看見的風景書寫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戀書寫在天空,使所有人擡頭都能看到。然後她向母親揮手,低下頭,慢慢地苦澀地造橋。

在她身後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天堂般的孤島。我——一個孩子,站在小島上,懵懂地嬉笑着造橋。

目送讀後感12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啓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目送讀後感13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爲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爲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爲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目送讀後感1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多麼傾情地傾訴,多麼雅緻的別離,不是一時一刻,是一生一世漸行漸遠的心靈告別,看得人噓唏,看得人心痛!

不必追,不管是第幾次翻看,每每目光掃過,心還是一軟。是愧疚吧?

何曾幾時,還喜歡和父母並肩而行,牽着他們的手,嘴,也是喋喋不休。

而今,十五十六,嘴上掛着叛逆,心裏想着掙脫,掙脫父母,掙脫這個家,掙脫聽不完的嘮叨……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個性的。拒絕他們的關心,拒絕他們遞過來的水,拒絕他們要求添的'外衣,然後,固執地,穿戴好自己,背上書包,轉身走到玄關,開門,走出去,關上門,離開,把背影亮給父母哀怨的目光……

我總帶着點勝利的任性將嘴角高高揚起,陳述着我的勝利。殊不知,就在那一刻,我輸了,輸了一份親情。

龍應臺每每看到這些追不上的背影,總是落寞,總是空蕩蕩……我突然一陣心痛,我無法揣摩父母望着我離開的背影時,是一種怎樣的眼神!

也許他們的目光,是空的!

這種空,就像夜色裏一個人在從未到過的地方,空空的街,沒有一個人一輛車,只有路燈發着瑩瑩的光;就像放着最心愛玩具的抽屜,多少年後偶然記起,拉開,發現早不知被放到哪裏,只留下濛濛塵灰。

我開始想,我的父母,可是以這樣的心情望着我的背影?我開始想,我對他們甩下過多少次背影?

目送讀後感15

有一本書,書名短小精悍,這是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這就是龍應臺寫的《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寫父親的逝世;有寫母親的蒼老;有寫兒子的離別;有寫朋友的深深牽掛;有寫作者的失敗和脆弱;有寫作者的.傷心和放手。寫對兒子離別時的失落,也寫了作者對時間的見解。

在一篇名叫《時間》的散文中,十八歲的華飛和朋友去午夜狂歡。狂歡,聚集也是一種時間的集體儀式。小孩子們也曾有過一種測量時間的方法,在他們的臥室上掛一個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讓他們站在門沿背對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於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時間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樣,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會有測量時間的方法,二個大人和五個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條,他們都會輪流拍大頭照,以此來紀念時間的流逝。

一杯熱茶從熱變冷是一段時間,一位老人從少年變老年是一段時間,一隻鍾轉一圈也是一段時間。時間過的飛快,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難道我們不應該珍惜這些寶貴的時間嗎?在生活中,一些人虛度光陰,到覺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時間的流逝,到那時候,卻來不及了。時間不等人啊!

同時,當我讀到另一句話時,也充滿了對時間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漸行漸遠。“這句話也許說到了那些辛苦勞動父母的心中。看到這一句話,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與無助,也只有真正的經歷過,纔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啊。時間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們會選擇離開父母自己打拼,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邊的人和事都在漸漸得離自己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