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15篇(薦)

論語讀後感15篇(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15篇(薦)

論語讀後感1

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戰火紛飛,當時的文人學者們紛紛思考救民於水火,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學派建立,後又出現了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學派,於是乎,出現先了“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時代。著名的《論語》就是出現在這個時代。《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被稱爲“聖賢之書”,是爲人處世的標杆,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間的言語行事。從某種角度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層面的要求,齊家是社會層面的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層面的要求。就我個人而言,學習論語,主要在做人做事,教育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對我有很大的啓發。在爲人處世方面提倡“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有些人在生活中不顧他人感受,自己不想做或者不願意做的事情強加給別人,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遠。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要多多向他學習,虛心請教,以提升自己的個人素質,看到有人犯錯誤了,要引以爲戒,以別人得到的教訓爲教訓,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他還強調“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父母還尚在人世,作爲子女來講要盡孝道,不要去太遠的地方,如果非要去的話,就要告訴父母你要去哪裏,不要讓父母擔心。學習《論語》它會讓你懂得正直的偉大,會讓你知道所謂的“邪不勝正,公道自在人心”所以,你要相信這個世界總是美好的`,你要相信這個世界光明磊落的人還是佔大多數的。

其二,孔子在教育學習方面有很多值得當今人借鑑的地方,孔子主張“因材施教,不分貴賤,賢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此外,孔子十分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他既重視學,又重視思,主張學思並重,思學結合。他在論述學與思的關係時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既反對思而不學,也反對學而不思。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讓我們自己通過提問、思考、總結的學習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學習效率。

其三,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論語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顯而易見。他講述瞭如何成爲一個真正的人。更在修齊治平上實現安邦立國的大使命。中國曆代先賢,有多少人深受孔子思想感染,從而創作出更多的經典。《論語》中的“仁”、“禮”等中心論點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通過學習《論語》才讓我知道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並非只有四大發明等。這些是我對讀了《論語》之後的個人心得,讀書可以使人明智明理,但不同的人總有不同的感悟,《論語》一書博大精深,承載中國先賢的智慧思維,是我中華之瑰寶。希望大家可以多讀一些這樣的書,會讓我們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論語讀後感2

每當清晨時分,聽到略帶稚嫩卻認真嚴肅的琅琅書聲,那一句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帶給我的,是對成長的感悟。

這些名句,出自儒家經典——《論語》。記得很小的時候,就經常捧着一本拼音版的《論語》,但那時我只是一隻還沒有飛翔過的小鳥,自然體會不到其中的含義,只當它爲簡單的消遣,咿咿呀呀,自得其樂。

逐漸的我開始懂事了,在小學二年級時,學校要求誦讀《論語》,當再次捧起這本經典品讀時,我彷彿懂了些什麼。學校發放的《論語》大部分是關於學習的,而經歷了幾年學習生活的我,已經是一隻開始嘗試飛翔的小鳥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它啓發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告訴我學習需要時常複習……這些句子伴隨着我走過將近七年的.學習生活,教會我如何學習,激勵着我努力學習,而它們還將繼續伴隨着我走過以後的學習生活。

五年級時,我買了一本節選版的《論語》。而此時,我已經在父母的呵護下逐漸長大,成長爲一隻能夠飛翔的小鳥了,對父母的呵護不屑一顧,漸漸地無視父母對我的愛,正是《論語》,激起了我對孝的領悟。“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告訴我要爲父母的健康擔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啓示我需要用心孝順父母……它們教會了我“孝”字的含義,這將使我時刻不忘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生育、養育之恩,時刻對父母心存感激。

到了初中,我讀到了更多《論語》中的佳句。這時的我已經成爲能夠獨立飛翔的小鳥了,能夠獨立學習,懂得孝敬父母。但我也將開始面對社會,這時,《論語》中的佳句教會我如何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告訴我人生要有理想、有目標,並要爲之努力、永不放棄。“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使我懂得了“恕”的含義,讓我學會推己及人……這些句子教會了我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人,將來如何在社會上立足,這對將要接觸社會的我,如同地圖,幫我指點迷津。它們將伴隨我一生,讓我時刻記住如何做人,如何活得精彩。

從牙牙學語開始,《論語》伴我走過了近十年的時光,我漸漸長大,它不斷帶給我嶄新的思想,使我在學習中游刃有餘,教給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不盡。我將繼續用心品讀,相信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它會帶給我更多的人生感悟。

論語讀後感3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彷彿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每個人在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有時不免會感到迷茫,我亦是如此。而她就如同擁有了一雙隱形的撥開迷霧的大手,總能引領我衝出一切迷霧,走出一切迷茫和不解。

《論語》一書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感悟一生的種種言行,雖簡短卻總能以一句有一句的話語直扣人心,闡述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人說,《論語》是一本十分乏味無趣的書籍,既無小說的通俗易懂,也沒有詩歌的風華韻律,不知從何讀起。我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也是如此,但之後再深入地閱讀,細細品讀每字每句,就慢慢發現了樂趣。

在《論語》這本書中,給我感悟最深的一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們是學生,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我們每天都會學習到一點,每天都要學會積累。在每天晚上睡覺前思考:你今天做得怎麼樣:幫助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全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相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用心溫習?這所有的一切,都在講一個字——心。

個人都會有私心,關鍵取決於你是否跟着心走,會不會爲了一點私心而去欺騙自己,違背自己的內心。

這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個真實的案例。在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坐在座位上思考着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臉上的汗水隨着臉頰一顆一顆地流下,滴在了純白的草稿本上,印下了足跡,似乎在證明我付出了多少努力。想着想着,我靈光一閃,給圖形加上了兩條輔助線,就輕輕鬆鬆地把難題給解出來了。之後,我裝出來一副解難題的樣子。看着同學們在低頭苦思的樣子,暗想:待會兒有人問我會不會的時候我就直接說不懂吧,這樣就我一個人會解這題,老師一定會誇我的。想到這裏,我不禁暗暗地笑了。過了一會兒,一個平時跟我十分要好的同學問我會不會那道難題。不能告訴她!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啊,但是說了,就不會被誇了。對!就說不會吧。我剛要說出口,可好像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裏,怎麼也說不出口。一擡頭,就對上了她那充滿真誠和渴望的目光。那一刻,我開始猶豫不決了。她平時經常幫我解決問題,有什麼好東西也會和我一起分享,我不能那麼自私!“我來教你吧。”這話一說出口,我的心情也跟着愉悅了,還看到了她眼裏的歡喜。之後,又有陸續幾名同學來詢問,我也都耐心地給他們講解。那一次,我徹底地明白了什麼是快樂。朋友間的`真誠相待是我在《論語》中學到的最好的一課

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讚美《論語》,我喜歡這本書。《論語》的點滴,每一頁紙,每一個字總能直抒我的內心。“凡事應跟隨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你而去努力”是我在書中上得最好的一課;“隨心”是我在《論語》中最深的記憶!

論語讀後感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您能告訴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因爲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與財務經理說過,不能因爲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採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爲本,這樣企業才能做得長久啊!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儘量寬容。現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爲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儘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我在內心暗暗發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着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着一份情節,,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於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從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麼樣?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爲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現如今,生活中仍有許多的人在進行進取,在激烈的競爭中,努力發展着自己的事業,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記了朋友。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對照起來,我是否也有相同之處呢,心靈相照的快樂的生活似乎離我不是遙遙無期了

論語讀後感5

有人說,人若不食,則胃飢;人若不讀書,則心飢。胃飢尚不敢怠慢,況乎心飢?本不喜歡捧書的我,近來耳畔總會響起聖人的教誨:"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於是,清風吹月落,書聲伴日升。尚且稚嫩的我捧起了國粹《論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巧言令色,鮮矣仁。"

……

讀着讀着,似乎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左右着我,似月光朗照,把我的靈魂浸染得潔白一片;又似一輪朝陽從生命中冉冉升起。手執《論語》,靜心品讀,朗聲誦讀,躁動的世界似乎安靜了下來。此時的我表裏俱澄澈,肝膽皆冰雪,晶瑩剔透的靈魂張開思想的翅膀理性地在翱翔。我從書中領悟到了應該如何獲得智慧和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挫折,面對人生。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說:"人類如果想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汲取中國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論語》博大精深,帶着高山仰止般的情懷,初逢《論語》的我,逐漸走進《論語》,品讀先賢智慧,傾聽先哲心聲。

"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曾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古人說"知恥近乎勇".敢於正確面對自己的弱點甚至錯誤,敢於作自我批評並堅決改正,這更是勇敢。有句話說的好:凡事怪別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寬。一個人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爲,凡事從自身找原因,及時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樣,即使太陽已經落山,月亮卻會冉冉升起。

"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德,以德報德。"孔子還說"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人的行爲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把握尺度。慎言慎行,修身做人,禮行天下。

讀《論語》尋找內心的安寧和智慧,做一個胸懷坦蕩蕩的智者。

沏一壺香茗,邀一彎明月,迎一縷清風,弄一樹花影,初逢《論語》的我終於結緣《論語》!

論語讀後感6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我搖頭晃腦地背誦着《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論語》是兩千五百年前的經典語錄,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華,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多年。“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一句話看上去十分平常,我卻認爲它就是一條真理,因爲我有着深刻的體會呢!

有一天夜晚,我在家裏做奧數班的預習作業,我的人在書桌旁,可心早已飛到電腦桌旁去了;嘴裏雖然念着:“5X+3y=34,X+y=10……”腦子裏其實是想着等一會兒怎麼把遊戲打通關。都怪媽媽,遊戲玩到一半就不讓我玩了,非逼着我預習奧數班的.作業。我不停地抖動着手中的筆。書桌摸起來十分不舒服,涼涼的、滑滑的。我的心不在焉地盯着窗戶,窗外黑黑的,平時皎潔明亮的月亮在今天也顯得特別無趣。

我已經沒有心思再做題目了,便與爸爸說:“爸!我做好預習作業了,去玩會兒電腦!OK?”

“都懂了嗎?”臥房裏傳來老爸粗重的聲音,“一定要認真預習,有些題目老師可能一帶而過,不會仔細講的。你只有理解了考試才能考好。

“哦,知道了。”我不耐煩地回答道,心裏卻嘀咕着:怎麼那麼煩的,真是。

“2x+3y=50,3y+3z=54,那麼x、y各是幾?”老師枯燥地講着方程式,我卻一點不懂。窗外吹來一陣清風,感覺很涼快。耳邊想起一陣嗡嗡嗡的聲音,像蜜蜂一樣。我迷迷糊糊的上完了課。

“開始考試了,請大家準備好。”這下慘了!!不會考這種枯燥的x、y吧!我還沒弄懂呢!試卷發下來了,白紙上黑色的字顯得極不協調,我能看懂每一個字,卻不懂怎樣解。我的腦子裏一片空白,這可怎麼辦??我手裏捏着筆,黏黏的,全是汗了。綠色的鉛筆閃着詭異的光,好像在嘲笑我:“誰叫你不懂裝懂,這就是後果,哈哈,知道錯了吧!晚了!”可想而之,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差

爸爸知道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不懂就是不懂,不能因爲想做別的事而違心地說:‘我明白了’、‘我知道了’在學習上如此以後在工作上也如此。”“哦。”我似懂非懂地說。爸爸笑着說:“這次考試對你來說,就是這個道理的最好驗證。”

隨着年齡的增長,《論語》中許多的精髓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當中,如:“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校的校本課程裏編輯了《論語》的經典語句,讓我們誦讀。二零零八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也出自《論語》。

《論語》影響着我們這一代人,現在,我時刻提醒着自己做一個人格修養完備的人。讓我們共同把這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思想精華繼續發揚光大吧!

論語讀後感7

古往今來,光陰歲月匆匆而過,給我們留下最多的往往是感慨。

光陰,在孔子的《論語》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子在川上曰:逝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卻,誰也不是生下來就瞭解許多事情。大家都是靠後天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是衆所周知的一句名言,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這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式,給我們很大的啓發。在這個歷練的過程後,我們將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齡。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曾經說過:“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三十歲的年紀,正如於丹教授所講應該是一個建立心靈自信的年紀。當人們捫心自問:“我立起來了嗎?”的時候,這也許便是答案。再等我們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從三十到四十歲時,三十歲時應是風發揚厲,到了四十歲時該學會淡定從容,即所謂的“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做事;五十歲時,又會發生新的變化。孔子說五十歲知天命,也就是說,五十歲時內心有一種定力去應對外界的'煩擾;六十歲耳順,耳順即理解和包容。孔子把自己的一生總結得如此清晰而通透:“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人的一生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做了,那他的人生就會更富有效率和價值。孔子的生活軌跡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有許多啓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我們自己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子曰:“飯疏食、飲水,由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論語》中,孔子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讓我們社會如此激烈的竟爭面前,積極調整心態,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祕訣就是如何去找到內心的安寧,獲取心靈的快樂!

簡單地說,《論語》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聖人最真實也最深刻的哲理,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內涵博大精深,意蘊深長,值得我們青少年深思熟讀,領悟運用,並使之發揚光大,讓這部國學經典中的璀璨明珠永放光芒。

論語讀後感8

在現代的社會裏,處處都應存在着誠信。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於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裏,遺留着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着人民朝着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骨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範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麼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裏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後的`神祕面紗。主持人帶着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祕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裏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並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裏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裏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於洗腳盆裏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於水後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裏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着最爲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於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隻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樑!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着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爲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污!讓我們共同祝願: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論語讀後感9

《論語》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行。此書也蘊含了許多關於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他認爲只要自己感興趣,把所學得當作一種愛好,一種快樂,就一定能學好它。當然,在今天,我們依然認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爲我們發自內心地喜歡,就能夠集中全身的精力,激發潛能,從而促使自己走向成功。

有了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夠走向成功,還需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與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對待學習的態度,他認爲對待知識時,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可事實上,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或者說人們很多時候不願承認自己不知道,認爲這樣很丟臉,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我們應該保持謙卑的學習態度,切不可不懂裝懂。在有了良好學習態度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爲學習和思考應該結合起來,不能只顧一邊。現在社會,中國學習就是屬於理論方面十分優秀,但是動手實踐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就比較弱了。在這點上,我們應逐步提高學習中探究的能力。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但光有這點還不夠,有些人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這樣的學習也是不好的。所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是孔子提出的另一種學習方法。溫故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讓我們對此掌握得更加牢固,並且還可能發現一些新的知識。

有了這些,還需要一個“領導者”——夢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這是孔子在步入遲暮之年還未實現夢想時發出的感嘆,但他並沒就此放棄,而是心懷夢想,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就像太陽,沒有夢想的人,生活中就如同失去了陽光,整日在黑暗中度過,怎麼會對生活充滿希望呢?

夢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動力,但也有人心懷夢想,卻止步不前。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許許多多的人同這位遊子一樣,雖然心懷夢想,但是覺得夢想太遙遠而放棄,但你有爲此努力過嗎?還有一種人,他們爲夢想努力過、奮鬥過,但在面對衆多困難時,他們被壓倒了,而他們對自己說:“我努力過了。”但你們爲什麼不問問自己:“我拼盡全力了嗎?”如果你做到了這些,那麼你離成功就不遠了。

這本著作中所蘊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至今仍被世人視爲至理名言,給世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論語讀後感10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衝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接下來我作爲教育者,從教育態度、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論語對我的啓發:

1、教育態度:爲人師表,以仁育人

論語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現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響。它提醒着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

《論語》文中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習論語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學態度,孔子在處理師生關係問題上,從來沒有作爲老師的那種驕傲高貴,他對自己的學生都關懷備至。孔子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爲學術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着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則,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態度,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才能一起成長。

2、教育原則:教書育人,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論什麼樣的人,孔子都會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親切交談,鼓勵勸勉。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書育人,一視同仁的教育態度,不分(貧富,智慧)類別,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不斷從中積累教育經驗,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

3、教育方法:啓發誘導,因材施教

從顏淵的'感嘆中我們瞭解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作爲老師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啓發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鑑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憤不啓,不悱不發",教導學生不到他經過苦思冥想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先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啓發他。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時機,明確要求、觸類旁通,因勢利導、啓發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策略,促進孩我們的孩子思維、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論語》字數簡潔,句句經典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驗慢慢品味,結合生活不斷思考。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

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

此外孔子還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抱德。”

這就是孔子告訴我們的處事態度。當然孔子也不提倡“以怨抱怨”,同樣“以德報怨”也不可取。因爲如果你採用“以德抱怨”你要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那麼在這兩者之外我們只好採用第三種人生態度去處世了。那就是用你的公正,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去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子的這種處世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了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那麼我們做人又該怎樣與朋友們交往呢?《論語》告訴我們說,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這就是禪道中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美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園,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做事,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麼言下之意就是“在其位,一定要謀其政。”那麼我們做事的原則是什麼呢?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

孔夫子最鼓勵的就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樣做事的好處就是“寡悔”讓自己少一點後悔。

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抱怨,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做到了做事把握分寸,說話少一些抱怨,少發一些牢騷的話,那麼我們就能夠修身養性,也就會少很多煩惱,自然就會懂得很多爲人處世之道。

論語讀後感12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於窗前。悄然翻看,彷彿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嫋嫋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xx也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但爲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着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後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xx詩哲xx所說:“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意是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爲快樂。”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同學抱怨說“學習好苦啊”,其實這都是把學習當成別人的事,沒有從心底真正熱愛學習的表現。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整個生命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中度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內涵昇華靈魂。若是把學習當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個過程實在是艱辛而痛苦的,但是若發現了讀書學習的好處,享受這個過程,那便也是件愉悅的事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們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彷彿現在還回蕩在耳邊。 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

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讀後感13

《論語》一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這句話: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爲之者與?”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一定要相信自己,別人的否認不是唯一!你沒有做過,你怎麼知道不可以?——畢騰達

孔子所提倡的道德高點,簡潔來說是仁、義、禮、智、信,所以我們學習論語要從這五個方面去着手。知“仁”而行“義”,這是夫子最基礎的行事方式。——薛世點

爲什麼君子坦蕩蕩?“學”簡單的來說是認知,“習”簡單的來說是練習,要做真正的道德人,並不是徒具其形就可以,還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人的眼界隨之廣闊,心境坦然。君子能真去學習,開闊心胸,也就是坦然自然了。——徐鈺瑩

夫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學習是一件,很需要認真的事,並不是學習和感知就可以,真正的掌握,多次的重複,錘鍊,從而獲得新知。人亦是如此,初識一人,不能因爲他的巧言令色,輕信於他。——夏雙

孔夫子,善於三省吾身,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的樣子,可是每個人都不免會帶上他人所給的枷鎖,面對空虛,和一些庸人自擾的`自己。多一些空間,多一些餘地,泰然處之,與其是外力種種,不若由內至外的自省!——黃行

孔子曾說不恥下問,我們不能驕傲自大,要做一個謙虛有學問的人,並學會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完美。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讓自己不會孤獨。——支世彪

道德高尚的人永遠不會孤獨。‘仁’大致是相互關愛,友善相處,中庸之道,重在兼容,有了容量就有了廣闊的心胸,就有容納他人的餘地,自然也就不會孤獨了。——李萌萌

中庸之道,處事諧和,是安身立命精神所依的歸宿之所。文而有修養,知史而明知,從然而上就是君子了。——谷金星

烏鴉尚有反哺之心,小羊也有跪乳之恩,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維護中華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道德行爲。孔夫子所講的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侯美嬌

《論語》不是快餐文化,對於傳統文化,沒有長期的學習與思考,沒有大量的閱讀積澱,沒有冷靜的分析與拓展,始終是不可能真正瞭解傳統文化。——陳文

追尋高處的人,他們遵循規矩,自然而然的,形神具備,隨心所欲,而是從然,孔夫子也是如此。——李本徵

道理本身就是人遵循的規則、規律,它們來自然,來自生活,道德到高處,就是習性,習氣,自然而來,聖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得到推崇。——李瑩

《論語》從人的各個方面告訴我們應遵從的道理,讓我們在修身之下,先齊家,再治國,最後做到平天下。雖然改變一個國家很難,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家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由孔子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倫理思想、道德觀念等,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它與《孟子》、《大學》、《中庸》並稱“四書”。

“學而時習之……”隨着開篇這句膾炙人口的“子曰”,讓我們打開《論語》這本國學經典,走進2500多年前孔子的世界。孔子在《論語》中主要講了仁、禮、德、學這四方面,其中關於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佾篇首孔子謂季氏的那段話,“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季氏的官職,只有用四佾的資格,但他卻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八佾,這對孔子來說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禮的尊崇和信仰。他對禮所持的這個態度,在《論語》中常常可以看到。孔子會哀嘆“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孔子會爲難地邊贊管仲大仁,邊說他器小,“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那麼禮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孔子在這裏剝去“禮”複雜的外衣,道出了本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我覺得具體的有關禮的規矩、儀式都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爲什麼需要禮,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自覺守禮。

《論語》中,孔子在學、仁、德等方面的意見是比較統一的.,但在禮的敘述上,讓我有些迷糊。類似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話,不由令我疑惑起來。一會兒說寧儉,一會兒卻又不願省去祭祖的活羊。到底是形式重要呢,還是本質重要?“聖人年紀大了,說話有反覆也是正常”我心裏這麼想。直到在做春節小報時,我突然明白了。春節有很多習俗,比如貼春聯、吃餃子或湯圓、祭竈、迎財神……

這些都是形式,都是用來表達人們追求團圓、平安、幸福等美好心願的,而本質就是由這許多形式體現了出來。就像子貢覺得既然在禮崩樂壞的魯國,一切都只剩下有名無實的形式了,那爲什麼還要每月浪費一隻羊呢?但孔子在意的就是這個形式,它是古禮!如果沒有了這個形式,禮就真的不存在了!我又想起在國學班上,大家一起學揖手禮見師長、見同學,現在這種禮儀只能在古裝片中看到,現實生活中哪還有啊。可與人見禮的本質還在呀,只是變成了鞠躬握手您好,點頭擡手說嗨了。

在反覆細讀《論語》後,我發現對於現在仍有很多意義,比如有關於學的,有關於如何做君子的、有關於富與貧的,甚至還有關於孔子那些個性鮮明的弟子們的。讓我不禁由衷感嘆,《論語》不愧是一部流傳至今的國學經典!

論語讀後感15

在日漸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傳統文化猶如滋養人心的甘泉。而《論語》這一劑儒學文化的聖品,無疑對當代人的修身爲人、處世待世有着深厚的指導意義。在寒假,我有幸拜讀了《論語》,雖沒能深入領悟,卻也獲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約編撰於公元前四世紀初,流傳到漢代,形成了“魯論”、“齊論”、“古論”三個版本。《論語》被古人視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典,到了今天,則是人們學習、認識、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最可靠的權威著作。

全書分爲若干個部分,有的論教育與學習,有的論仁義,有的論禮樂,有的論道德教養,有的論孝悌,有的論爲政……由於全書圍繞儒學之核心——“仁義”展開,所以“論仁義”部分也成了我研讀的重點。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這樣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仁義的人,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別人立身成功,自己想要事業發達也要別人事業發達。讀了這句話後,我深有感觸,天下莫有比這種人更無私寬大、仁義高尚的人了。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發家致富、功成名就幾乎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也正因爲如此,一些道德教養不達標的人,爲了達到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他們爲了讓自己立身成功,而不惜暗中毀壞比自己能幹、優秀的人的名譽和事業;他們爲使自己境運通達而陷害顯赫,以成一己之私。這些人不僅是社會的負產品,是利慾的囚徒,還是大大違反儒學觀點及精神的不仁義之輩。他們追隨名利,卻忽視了立人之本。誠然,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最後都會受到命運的懲罰,更不能圓了初衷和野心。可見,仁義寬厚之心是多麼重要,它是做人的基礎,也是成人的'支柱,更是爲人的良方。而這些大智慧遠不是那些利慾薰心、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所能領悟和躬身踐行的。成業與成人,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兩種修爲境界各不缺失,才能讓二者齊頭並進,讓人生創造輝煌。

現代社會錯綜複雜,品質問題醜聞迭起,而其實刨根問祖、追溯回兩千多年前,先賢智慧早已向我們闡述過這所有問題的答案。現在社會的一切尷尬局面,也都可從先秦經典尋覓到答覆。

所以說,就如“讀史使人明智”那句話一樣,我認爲傳統鉅著就是歷史遺饋的財富,而讀傳統名著無疑使人明智、使人清醒、使人高尚。

如果你遇到棘手的問題或是尷尬的局面,請學會思考,請學會請教,或許《論語》中那份爲你保留的答覆,就將赫然呈現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