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86K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1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

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複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爲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爲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複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複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瞭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麼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鉅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祕蘊藏在其中,等着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後,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就應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就應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情緒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刻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構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僅能夠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爲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於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言論,大多關於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着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穫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爲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後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

《論語》只是衆多經典古文中較優秀的一部,經常品讀古文,不僅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它們難道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4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每每讀到《論語》中的這句話,總會生髮些許感慨。是啊,在這浮躁的時代,人們總是知易行難。臨睡前腦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卻連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說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卻在實施時,由於自己的懶惰和好逸惡勞使計劃往往以失敗告終,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還使別人對自己的信譽產生懷疑。

聞一多先生說“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說。”他似乎並沒有“說”,但他卻刻苦研學,不屈不撓,實現真理,不顧一切,做出了輝煌的成就。回顧往昔,又有哪一位偉人不是像聞一多先生一樣做了再說,做了不說呢?大禹治水,我們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卻不知他三次在家門前駐足的嘆息與淚水。絕世智者臥龍諸葛爲興復漢室,一生鞠躬盡瘁,積勞成疾而死,只爲報三顧茅廬之恩和踐行對先帝劉備的許諾。周恩來總理從小立下宏志“爲中華之崛起而的”。他的努力和不斷奮鬥,使他沒有辜負這句話,他所創建的豐功偉業,使中國人民敬仰,也贏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表明的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亦是對社會和國家的信譽的保障。爲人民服務不僅僅是社會的口號,如今醫療保障,城鄉建設,脫貧攻堅戰略等民生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改善,是社會對其承諾的踐行。國家爲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不斷髮展進步,使中華民族的發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多邊貿易,對外開放,現代絲綢之路亦是國與國之間的承諾。

吾輩若欲成芳華,必須無問東西,走遍風雨兼程。與其對別人侃侃而談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斬破眼前的黑色長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夢在汗水的澆灌下熠熠生輝。只有無問東西砥礪前行,夢想之花纔會燦然開放。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5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論語》八則。經過翻譯、理解這八則論語,這些論語讓我受益不淺。

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第二句: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聰明的。”連孔子這樣的聖人都說要實事求是,更何況我們呢?這句讓我想起了曾學過的《兩小兒辯日》,在這篇文章裏,孔子遇到兩個小孩爭辯太陽,當那兩個小孩想向孔子求證時,孔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反而讓那兩個小孩笑話。

我們生活、學習中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事實求是的精神嗎?當我們面對問題時,不能不懂裝懂,應該實事求是,如果不懂也應該去問。如果我們有了這種學習態度,我們做任何事都會取得勝利的。

就如我,數學對於我來說是一座大山。在做數學作業中,我會有一些不會做的題目。我就會把這些題目空着,等到作業做完時,一起去問父母。不過有時,在我聽了解題的方法後,還是會不懂,然而這時我一般都會就這樣寫上答案。而現在,學習了這篇論語後,我覺得我也應該實事求是,不懂就問。在父母教完我題目時,我還會照着他們的思路再把題目做一遍,如果有不會的,就再問他們,直到做到正確答案。

這句論語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深思,更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與態度。正如《尚書》中說“好問則裕”,喜歡提出疑問的人,知識就豐富。古人教給我們的有許多,就等我們去好好理解、思考。所以我們以後在學習中要不懂就問,實事求是,而且也要在空閒時間多讀讀《論語》、《孟子》之類的書,裏面會教給你許多東西!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6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對這句話頗有感觸。

記得在我剛上小學時,根本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會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玩樂上。一旦到了該寫作業的時候,心裏總會想着:再玩五分鐘吧!再玩五分鐘吧!五分鐘過到了,我卻絲毫沒有半點動靜。因爲我又想着:反正時間還很長,再玩一會兒吧!就這樣,一拖再拖。終於,在太陽落山之際,我的作業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開的梅花還要白淨。週末我依舊重蹈覆轍。於是,我每週末都會通宵寫作業,導致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星期一頂着雙“熊貓眼”就去上課了,不過,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改正了這個壞毛病。

長大後,我再憶起自己曾經因爲玩樂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時,總是心如刀絞,忍不住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可以使我們得到新的體會。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寫着:“羊吃草,總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將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內的部分營養,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會被羊吐出來,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營養被它完全消化,它纔會停止這個看似噁心,滑稽的舉動。”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飯時,都要將口中的飯菜咀嚼成碎粒後吐出,然後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後吃掉……這樣反覆重複三次。他每本看過的書都會定時重溫,這樣他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流失”。

連尚未開發靈智的動物和幾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們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書,也會在閒暇時看一看之前讀過的書,這能使我讀起來更方便,並且可以順便鞏固我之前學過的知識。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放下手中的遊戲機,溫習一下是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可以使你的自身修養更進一步,在知識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7

《論語》是我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爲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精華思想。以前未曾學過《論語》,對它知之甚少。自9月份以來,由李華老師引領我們學習《論語》後,才瞭解到,悠悠華夏五千年,璀璨文化的源頭竟然是《論語》。

孔子是一位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也是一位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匠。他用最銳利的智慧,打開了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使仁愛之心溢滿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讓子孫後代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簡單樸素的教誨,鑄造了一把堅韌的利斧,在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猶如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邊上,細細品茗。彷彿《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中,喝一口,它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盪漾胸懷,足以洗滌沖刷你靈魂中的一切慾念。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彌留在充滿油墨芳香的字裏行間,感受儒家思想與仁義之道的巨大魅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包容與豁達以及“仁”是做君子的根本。《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而深邃,不失爲一次精神旅行。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仁義之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心中。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讀《論語》是一場精神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來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循循善誘的言語,那一段段平易樸實的文字,震醒了你我,也澆溼了被快節奏生活帶動下,一顆顆騷動的心靈。

總而言之,讀《論語》讓我感受到的是古文化的濃郁芳香,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聖賢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8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論語”。“論語”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它主要講述了人們如何相處,如何努力學習,如何在社會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順他們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學習,第一個朋友從遠方來。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話說,一巴掌不響。單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遙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關仲和鮑叔雅的友誼故事。關仲和鮑叔雅小時候是好朋友。當關仲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家庭很窮,所以他經常偷包叔雅的錢,但是包叔雅不僅不恨他,而且對關仲更友好。幾十年後,關中差點殺了他的兒子小白,因爲他爲他的兒子爭奪王位。

當兒子小白繼承王位時,鮑叔雅也成了總理。鮑叔雅不顧以前的懷疑和建議,關中可以看到鮑叔雅的心有多寬。另一個關於博雅和鍾子的友誼故事是,當鋼琴家的牙齒在荒山中彈奏鋼琴時,伐木工的鐘子可以聽到高聳的山巒和海洋的野心。薄亞很高興找到他的知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鋼琴,發誓不再彈鋼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誼是多麼寶貴和重要。這些例子讓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東來到我家,一開始我們相處得很好,但幾天後就結束了。我們經常爲一件小事爭吵。最後,我母親告訴我們,爲了做好一切,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告訴我們朋友們從遠方來。幾天後,我的朋友肖揚來到我家,我學會了和肖揚一起快樂地度過一天。生活中的友誼無處不在。只有在經歷了磨難之後,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友誼的價值。我從閱讀“論語”中獲益良多。它教會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須做得更好。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9

古往今來,中國有着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在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這就是偉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寫的——《論語》。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等力後人津津樂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學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高尚品質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他學無止境、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的教學方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借鑑嗎?他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熱情和對學習的熱愛難道不值得我們追求嗎?孔子一生好學、謙虛,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哲學、智慧,他做的每一個動作都飽含了他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啊!這樣一位擁有高山情懷和大海淵博的哲學家,怎麼不應該受人尊敬?他所寫的《論語》怎麼不應該流芳百世呢?

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應該追求孔子那種學無止境、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傳誦《論語》中的每一句話,發揚“孔子精神”。我們曾經學過“言必信,行必果。”“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都是出自《論語》,我們要積級做到這些話中包含的含義,做一個誠信、好學的少先隊員。每一個人都應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團結友愛,這樣才能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這就是《論語》對現代人的啓發。它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腳踏實地的做人,奮發圖強的學習,誠實守信的交友,這樣會使我們變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說《論語》是心靈良藥,那麼我們就好比那些心靈瘡傷的人,只要一讀《論語》,就能安撫受傷的'心靈,得到溫馨的安慰。

這部《論語》是孔子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星星。我們一定要繼承孔子的精神,讓孔子和《論語》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永遠!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10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讀後感。’”“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每每聽着這些讓人感悟深刻的經典名言,我便會想起我們中國的第一位仁師——孔子。他是一位取得了不少成就的偉大的以“仁”爲主的“全能”良師。我們一想起他,心中就會升起一股自豪感。

沐浴在茫茫的儒家學海之中,我欣賞着古代“教五子”說過的佳言妙語,學到了很多要想做心胸寬廣的君子應該怎樣面對世人的道理,讓我領悟了許多,體會到了中華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最欣賞的就是第九篇——《顏淵》,它講的是孔子勤學好問的弟子——顏淵與孔子在一起的時侯顏淵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學精神和孔子對他耐心的教誨,讀後感《《論語》讀後感》。它的開頭篇就使我終生受用,感慨連連: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看了它的解釋,我的感受又更加深入、更崇敬這位大學問家了:

“顏淵問什麼是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符合到傳統的禮所允許的範圍,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實踐仁德,全在於自己,難道還靠別人不成?’

顏淵道:‘請問行動的具體準則。’孔子道:‘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語不聽,不合禮的話語不說,不合禮的事情不做。’

顏淵道:‘即使我不聰明,也要照老師的這番話切實去做了。’”

經過細細地嚼讀,我在這位大知識家在世時的話語中感悟出了許多人生哲理,但千言萬語終歸是一個字——“仁”。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仁”,世界一定會處處充滿文明!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11

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于丹教授編寫的《論語》感悟這部書走進了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從小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讀中長大,但是對這些話的理解卻是非常膚淺的。讀完于丹的這本《論語》感悟後,我才明白先人聖賢爲什麼說“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那種推崇,也懂得了過去自認爲深奧的孔子的《論語》並不是遙不可及,這位聖人的思想,穿越歷史的滄桑,延續到今天,依然使我們受益匪淺,讓我們感到溫暖倍至。

于丹說:“《論語》告訴大家的道理,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在我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高山上一棵高不可攀的勁鬆。于丹教授把孔子的思想經過自己高超廚藝的加工,把一道美味佳餚擺放在我們面前,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世做人的道理。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愛之道”的七個章節細細品讀後,何爲“孝敬”、何爲“大智慧”、何爲“誠信”……會讓你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聖人,沒有聖賢的架勢,他只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傳道者,時時爲我們傳遞着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啓發的。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學會了如何修養身性,如何品味人生,只有以淡泊的襟懷、豁達的心胸去面對人生,才能獲得內心的那份安靜,正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後感 讀《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是一本樸素的書,它沒有浮華的辭藻,華麗的語句,它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又一個樸素的道理。--題記

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爲先,一個人想要成爲君子,就要先對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認爲,一個人除了生病一定會讓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讓父母操心,這樣纔是真正的孝。這使我感觸頗深,自己幾乎沒什麼事能讓父母不操心,我還是需要盡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 孔子給他的學生們上課,他問曾子說:“曾參,你知道我一貫的作風是什麼嗎?

曾子說,我知道。孔子於是高興的走了,其他人問他孔子的一貫作風是什麼,曾子說,是忠恕之道呀。忠與恕,便是孔子的作風。中心爲忠,如心爲恕;一個人只有把別人放在自己心裏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個人只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揹負着仇恨,是因爲他一直無法寬恕別人的過錯。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神話,大力神赫利克勒斯發現山路上有一隻袋子,於是想打破它來顯示自己的力氣大,但是它一直沒能成功,而那個袋子反而越來越大。這時,一爲哲人告訴他說:“這是仇恨袋,你越擊打它它就會越大。而生活中的我們是不是也在不停的擊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個個仇恨袋呢,最後我們不但沒能擊敗它,卻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當中也告訴我們許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認爲,執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樣,他所下發的政令官員纔會執行,百姓纔會順從。這也提醒我們,一個人如果自身不夠優秀,又怎麼能去領導別人呢。

論語能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我就用孔子的學生子路的話來結束本文吧,孔子的學識好象高牆中的華麗宮殿一般,我們又如何與他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