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範例【15篇】

《論語》讀後感範例【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範例【15篇】

《論語》讀後感1

心靈之道。這章講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遺憾後悔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人生難免會有缺憾,沒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沒有挑戰性的是無法激勵人前進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纔是完美的纔是完整的。即使命運不發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種,即使花朵結不成果實,不遺憾千百次的凋零,因爲沒有比腳再長的道路,沒有比人在高的山峯。

當一個人失敗後,延其繩索找其導火的源頭,後悔自己的一步之遙,後悔自己的擦肩而過,後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遺憾。後悔無濟於事,天下沒有買後悔藥的。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就如同也許在這回的高考中你因爲一分之差沒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但並不意味着人生會永遠停留在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纔剛剛開始,不要只是沉積在後悔後悔,後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對一道選擇題呢,也許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現在抱着後悔去看待以後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既然已經有缺憾,那就讓自己的努力去填補那個缺憾,不要讓缺憾的漏洞越來越大,直到無法補救。所謂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之後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個人的自信心從何而來?它是發自內心的淡然與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種特有的力量。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與其悲嘆自己的命運,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與其沉寂在後悔之中,不如增強自己的信心,挑戰未來的人生。所謂“老夫聊法少年狂”這難道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嗎?

所謂“三省吾身”于丹說:“能夠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錯,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人做錯事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之後卻不知悔過,還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與藉口來推託,這是懦弱的表現。要做一個勇於承認錯誤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遺憾,勇者即表現爲面對錯誤勇於承認的勇氣,體現出的是理性制約下內心的自信與鎮定。

我喜歡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話:“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不錯,魯迅曾說:“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種脊樑背後的風骨之氣,那種形於天的風然之骨。所謂:“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所謂:“富莫富於常知足;貴莫貴於不求人;貧莫貧於無才能;賤莫賤於無骨氣。”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的爲君子。我記得一位學者是這麼說的:“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近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澹泊,遺個清白在乾坤。”風骨也許是爲中國人所驕傲的資本吧。

其實這章主要講人生多有不順,要如何去彌補不順,自信心,勇敢的勇氣,風骨的氣節。也許站在不同的角度,結果也有所不同。

我認爲人生不過是一場賭博,你的籌碼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潔的名詞,如果你連這些都不具備的話,就是失去了籌碼,連籌碼都沒有的你,又何談去堵上一把呢?

《論語》讀後感2

人生不如意事有很多,如果我們放大這些不如意的事,那麼我們將永遠活在陰影之中,《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孔子倡導: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說:當所有的不順心都壓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加寬厚仁達、智慧聰穎、勇敢無懼。做一個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而這種勇敢是心靈的勇敢,而不是表面的張揚,要做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往往感到無力應對。于丹教授通過幾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也許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中的缺憾,也許我們無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難。但是隻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出勇敢,而且你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你就會擁有完成不同的人生!

生活中,之所以有許多問題一直困擾着我們,是因爲我們沒有改變原有原想法和思維方式,致使問題一直懸而難決,須知,只要思路稍做更改,不要患得患失,並決心繼續下去,就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而且那種悲觀鬱悶的心地也會變得樂觀豁達!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而且大家所擁有的實際生命長度基本相同,但爲什麼卻有的偉大,有的卑瑣,有的卓爾不凡,轟轟烈烈,有的碌碌無爲,平庸一生-----究其原因,是因爲生命拓得多寬,風景便有多寬,人生也會有寬。就象我們一個人的思想意識,站在什麼高度看待問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而我們只有站的高才會望的遠。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那樣的缺憾在所難免,人生之路也不可能處處都是鮮花和掌聲,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所在,都有自己的精彩之處。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展現自己的精彩,那就需要有足夠的自信,需要有那份來自內心的淡定和坦然。最後再記下一段于丹的話與朋友們共勉: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

我從來就不是雄心勃勃的人,成爲呼風喚雨的能人或日進斗金的富人,那樣的念頭從未在我的內心出現過。不是悲觀,也不是篤信宿命,只是性格使然,不曾有那樣的“抱負”罷了。如果真要說自己的理想,那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修爲,做一個善良、高尚、與人很好相處的君子吧。(于丹在“君子之道”裏對君子的界定是這樣的,姑妄借之)

讀于丹說論語,讓人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正確對待的認知。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理念,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能糾纏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樂”,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麼爲什麼不讓自己做個最幸福的女人呢?能在清朗的好日子裏,和家人隨意地散散步,賞賞花,信口哼上幾句小調,不就是一種幸福嗎?

我就要這樣的幸福。我只要這樣的幸福。

《論語》讀後感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一詞,早在《易經》中就已出現,孔子將其引用並上升到人的道德品質層面,且被儒家學派不斷完善,成爲中國人的道德典範。

一部《論語》不過兩萬字左右,其中“君子”兩字出現一百多次,另一個《論語》的核心範疇“仁”也出現一百多次,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

孔子對君子的論述林林總總,有理有據,詳細嚴謹,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標準:重義輕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守護志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嚴於律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處事務實,“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注重承諾,“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知書達禮,“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獨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堅持原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善於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爲人謙遜,“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樂於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心胸寬廣,“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論語》中有兩處提到智、仁、勇,一處說道:“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另一處幾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中庸》引用孔子的話:“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三達德。智爲聰明智慧,仁爲寬厚慈愛,勇爲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孟子也說:“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顧炎武說:“士君子處衰季之朝,常以負一世之名而轉移天下之風氣。”王夫之說:“國有君子,國可不亡”。儒家將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關鍵,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千載滄桑。君子總是令人敬佩,傳爲美談;小人依舊被人不齒,遭受唾棄。屈原是君子,鄭袖是小人;岳飛是君子,秦檜是小人;高攀龍是君子,魏忠賢是小人;譚嗣同是君子,袁世凱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間的矛盾鬥爭湮沒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風煙深處,君子形象卻如傲雪梅花一般愈顯高潔。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內涵是現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合理資源,當今社會也需要君子精神:誠信、正直、高尚、堅毅、勤奮、進取、自信、樂觀、互助、奉獻、公益、關懷。

君子之人,可謂和善;君子之家,可謂和睦;君子之國,可謂和諧;君子之世,可謂和平。

時代進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千變萬化,但是傳統美德不能丟棄,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則豈非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明,還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君子正道繼往開來。

“君子義以爲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這是兩千多年前孔子語重心長、氣象萬千的由衷慨嘆。

《論語》讀後感4

讀了《論語》一書,我感觸很深,不但學到了許多知識,而且還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昇華。

所謂《論語》,即孔子及其弟子編纂的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我國一部最早的語錄體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藝理論批判家,還是我國第一個系統闡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對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深遠影響。

《論語》一書是孔子學說的體現,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即“愛人”這是孔子認爲的最高的道德準則和品質。

其中幾則令我印象頗深。

第一則當然就是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以後,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處而來,不也是快樂的嘛!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嘛!

孔子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則: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裏,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謙虛了,作爲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所說所做有很多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個如此重要的偉人,還說出如此自謙的話,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論語》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書,不僅僅是現在,甚至是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後,它都會激勵着人們不斷的積極進取,在各個領域,都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這句話出自《論語》,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古典名著時,都不禁會讚歎起瑰麗的中國文化,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燦爛的瑰寶已經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極高的地位。

孔子還認爲“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養仁德,就可以消除惡。的確,品德在一個人的人生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決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會使一個人醜陋、惡毒,甚至會讓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是很重要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見賢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這句話教導我們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鑑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虛心求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遇見不懂的要及時請教別人,努力與別人看齊。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這種精神,那麼你,你還是原來的你,不會有任何前進的步伐,生活也就不會有動力,而動力決定着你的成敗!

因此,我們應該有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論語》讀後感5

教學上,孔子還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互相啓發,以收到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間互相問對、討論的情況。如子路、顏回,子貢和子夏就是這樣做的。

性率直而魯莽的子路,出於對孔子的愛護,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當有的學生對子路不太尊重時,孔子對他們說:子路的學問是不錯的,只是還不夠精深罷了。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由於顏回從未對孔子提出過疑問和批評,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我有所幫助的人,他對我的話沒有不喜歡的。子貢是孔子言語科的高材生,他經常向孔子請教《詩》。有一次,子貢引《詩經·衛風·淇奧》篇上的話說:“《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論語·學而》)意思是,《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子夏是孔門晚輩中的高足,長於文學。有一次,子夏引《詩經·衛風》上的詩句,向孔子請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論語·八佾》意思是,《詩經》上說:有酒渦的臉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真叫人喜愛呀,潔白的.底子上畫着花卉呀。這幾句詩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回答說: 先有白色底子,然後畫花。子夏接着進一步闡明說:那麼,是不是禮樂的產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高興地說:卜商呀,你真是能啓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進一步討論《詩》了。孔子敢於承認比他小44歲的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有啓發,說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學習的勇氣,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學說,後來成爲封建地主階級的正統學說,《論語》就成爲儒家學說的主要經典。到南宋時,理學家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爲四書。到了明清兩朝,規定科舉考試中,八股文的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而且要“代聖人立言”。這一來,當時的讀書人都要把《論語》奉爲“聖典”,背得滾瓜爛熟。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爲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論語》讀後感6

幾天前在一個同事那裏看到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頓時起了興趣便借來看看。《論語》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言行,雖然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他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很先進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而儒學的經典旨在突出“仁”,所謂“仁”就是胸懷仁義、寬容大度、從容不迫。因此《論語》的主要思想也是提倡“仁義”,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種品質他就可以叫做君子。“君子”在《論語》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那麼什麼叫“君子”呢?司馬牛曾經問過孔夫子,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爲君子呢?

孔子答道:“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又問:“不憂不懼就可以叫君子嗎?”

孔子又說:“反躬自省,無所愧疚,當然沒有什麼可優可懼的。”

其實孔子的標準看起來很容易,但是要切實做到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但在如今這個繁雜的世界裏名利的牽絆已讓我們失卻了面對內心的勇氣。

雖然我們不能都成爲君子,但是我們可以避免成爲小人。君子和小人是兩種不同的修養和層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是尊重道德法制的,猶如我們生活中排隊購物,雖然排隊會耽誤我們一點點時間,卻維護了公共道德和秩序。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鑽小空子,貪小便宜。所以小人就是沒有大眼界,搶佔眼前小便宜的人。

關於君子和小人,孔子還有一個論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能夠團結周圍的人,卻並不會結黨營私,而小人正好相反。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有一句成語,我想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就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是君子的信用。“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是崇尚實幹的,君子的力量永遠是行動的力量。君子的諾言也是行動的諾言,做得到才說得出,說得出就一定要做到。

《論語》的內容當然不止這麼一點點,于丹教授的心得感悟對於我們理解孔子的思想起到了很好了推進作用。“道不遠人”我們所追求的東西永遠在我們內心深處,但是絕大數時間我們卻向外求索。君子在我們心中,小人也在我們心中,我們努力的在外界尋求君子的時候卻忘了自己內心世界也藏着一個君子。

而我們剛走出校門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對於君子的探求應該是什麼樣呢?古人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也是君子的人生理想,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惦記的是法度,是自己的自身修爲,是天下的仁義。

因此首先我們要樹立一個實現自我的理想。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講的是理想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的發展方向。樹立好理想之後,接下來我們要從最基礎的做起——修身。通常來講就是要快速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加強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經驗積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在這傳統的理想當中“修身”是最爲基礎的卻是最重要也是最難的。

對我們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來講,懷揣理想,揮灑青春和激情是我們修身的開始。

《論語》讀後感7

從前我對《論語》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過學校開展的交流活動,我認真地學習了《論語》是我受益匪淺;現就我個人的理解和對我的幫助啓發與大共同分享.

在於丹《論語》心得裏,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個真心對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對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環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從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交什麼樣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書,他可以幫助你打開你的世界.我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那麼從朋友身上,讓我終生受益。

我愛人是當兵的,我們86年結婚到現在,我跟隨幾徑周折,前後調轉了5個學校,每一處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單無助,從內心渴望朋友的幫助,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師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識,相知的機會,我在大家的薰陶影響下.我以我的熱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諧共處,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儘自己力量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去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長了,朋友自然多了,當然也交往過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會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鑽牛角尖,要換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長處。來補己之短。這樣無論與誰相處關係都會融洽。世界變得更美好了。

其實,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給你適當的點撥與批評。會讓你從內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光明。

多年來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關心與幫助、最難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節剛過,人們還沉醉在與家人團聚幸福的時刻。我愛人胃病突發。經診斷讓我震驚,好似晴天霹靂、天旋地轉。當時兩腿發軟,不敢面對現實。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個好朋友,他在中日醫院工作。我急忙打電話向她諮詢病情。她首先給我安慰、鼓勵。然後給我出招,讓我去她那裏醫治。正確的分析去她那裏的利與弊。我在她的誠懇的邀請下,來到了中日醫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勵下,我的心漫漫地放鬆了,我增強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每天能面對現實,精心照顧我愛人。每天她倒出的辦公室,讓我愛人在那裏面化療醫治,使我愛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很快讓我們夫妻二人度過了第一個化療階段的`難關.

出院後,有幸得到學校孟校長和高校長與許多同志的關心幫助,給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記得孟校長還特意給我寫一封信,至今我還珍藏着.記憶猶新,終生難忘.

還有任主任好幾位教師給我代課,使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家長反饋十分滿意,給我抽出更多的時間照顧我愛人,再半年時間裏,再所有病友中,我愛人恢復最快、最好。這都是朋友給予的勇氣和力量,換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過閱讀于丹教授的《論語》使我更加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我將朋友視爲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時于丹老師也漸漸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勵讀書的熱情。是書籍讓我受益終生。讓我快樂、讓我充實、讓我更富有。讓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與力量。

《論語》讀後感8

“天下君王至於現任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於世,學者宗之。”這是古人司馬遷對孔子的稱讚,也是對教育行業的肯定,這也激勵着我們在平凡的教育崗位上可以創造不凡。《論語》記錄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內容涉獵廣泛,包括哲學、道德、政治、教育等等,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在書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我作爲一名教師,讀完此書我對教育有了以下幾點新的認知。

一、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學生衆多,而且性格各異、年齡參差不齊,因此孔子將學生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學內容也因人而異。他將學生按智力分爲:上智、中人、下愚三類,按性格分成狂者、中行、狷者三類。學生不同的智力接受能力不同,不同性格學習興趣不同,分類不是爲了給學生定性,而是更好的進行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長。我在這想談的是在我教學的這段時間裏,遇到很多有趣的學生,有調皮搗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對於這些學生,剛開始對於他們,我可以說是無計可施,但是經過時間的推移,慢慢地我發現他們總想着做一些事來吸引別人,只不過做的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時我就扮演和他們一樣的角色去和他們交流,在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詞需要我們老師去踐行,一些事需要我們老師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去善待學生的錯誤,要去用關心融化學生的不足。對於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進內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而讓學生對本學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樂課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二、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趙校長也曾說過:“班級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亞於我們老師”。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前段時間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問我老師你會唱《最美的期待》嗎?當時我楞了一下,這不是抖音裏面的嗎?看着她充滿渴望的小眼神,感覺她想做我的小老師,就說了句不會啊!讀後感·她開心的說那我來教你吧,她唱了幾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這時學生就說,老師你騙人,你不是說你不會唱麼,我笑了笑,最後這個小插曲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後來我發現我和這位小女孩之間的.距離在無形中被拉進了,同時她在常態課上表現的也很積極!

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有友善的朋友在身邊,那是件快樂的事了,這是我在工作這段時間裏對這句話的理解。第一,和學校裏的老師做朋友,朋友不僅僅只在處室內,還有在校園內相遇時的點頭微笑,彼此之間談談工作,談談學校生活;第二,和社會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討論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學習增進自己,那會是一種享受;第三,和學生做朋友,做好良師益友這個角色,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拉近彼此的關係,同時引導他們如何去生活,去學習,如何快快樂樂的成長!

萬世師表,三尺講臺,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論語》讀後感9

有一段時間于丹《論語》心得特別火,但通常,我對比較火癿事物都丌太留心,雖然下載在手機裏,但是一直沒看。至到最近,工作很是繁忙,人也比較煩燥,晚上在睡前看看此書,確實丌錯,甚至感覺到了古聖先賢智慧癿光芒,可以讓人很平靜。下面就簡單說說這本書給我癿感受。

萬物之理相通。時事因時因事而變,有時重教化,有時重律法,有時重軍事,有時重民政,有時重內政,有時重外情,任何一種理論既非放之四海而皀準,更非一勞永逸之良藥。知而行則善,知而丌行則恥;丌知而丌行則庸;丌知而行則可怕了。于丹講授癿《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原來癿認知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癿古代聖賢,《論語》是給研究古詩詞癿人去熟讀癿,而像我這樣癿老百姓是仰望而丌可觸及,甚至丌知自己是否能耐心把這本書看下去,能丌能理解幾千年前人類留下癿精神財富。但是當我翻開這本《論語》心得,疑慮便煙消雲散了,正如於丹所說癿,《論語》癿道理是樸素癿,溫暖癿,她癿解說沒有我中癿高談闊論,而是帶給我一種簡單而貼近心扉癿感受。看《論語》心得,彷彿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癿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癿態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癿,所追求癿。

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癿小敀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癿敀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丌憂”癿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癿敀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癿敀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癿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癿缺憾;茶師爲了最有尊嚴癿死法求教癿敀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癿力量……這樣癿小敀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有些也許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以前我在自己受到傷害癿時候總是放丌下,怨恨一時難以消除。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癿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丌斷癿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看了這段話,我頓時明白了爲什麼自己會因爲一件很久以前癿事情而那麼久都丌開心,原來是自己放大了傷痛而已。一個“恕”字可以使自己擁有海闊天空,何樂而丌爲呢?讀完這本《論語》心得後,我覺得貫穿全書癿思想就是注重自我癿心理建設。那個有抑鬱症癿喜劇演員癿敀事可能會給我們現代人很大癿啓示。在紛繁癿社會裏,在忙碌癿生

活中穿梭癿人們,在職業角色癿外衣下,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心靈呢?爲什麼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癿今天,我們生活得丌夠歡欣,丌夠幸福?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同貧富無關,不內心相連。

《論語》,2500多年前癿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啓發我們癿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癿心靈產生觸動嗎?答案是肯定癿。于丹遊刃有餘地將這部《論語》不現實交織在一起,讓我們發現這本語錄竟然可以穿越千年,在過去、現在甚至將來癿任何時刻都能引導幫助我們。只要以丌同癿角度來看,它就適用於我們每個人所經歷癿每一件事。

《論語》讀後感10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學派創始人,被歷代王朝所推崇尊之爲“文聖”其儒家學派中心思想爲“仁”,提倡以禮治國,尊崇周王朝的禮樂制度,認爲只要人人知禮守禮,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社會就會安定,人民就會幸福,思想中的階段劃分被歷代統治者需要並藉此來教話人民。

《論語》是我們的經典國學,孔子,相信大家已經婦孺皆知,在學校體育館對面,屹立一尊孔子石像,來來往往相信大家對孔子已有所瞭解,《論語》中包羅萬象,可以說一個人只要把《論語》讀好。品味其中精華,那麼他做人就不會失敗,僅接觸這本書幾天,讓我愛不釋手。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意思是說,在溫習知識時能有所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且不說能有所發現,就說學過的知識可課下你複習了嗎?課下不復習,怎麼能有所長進呢?有所進步呢?子曰:“默而知之,學而無厭,何有於我哉!其中學而不厭教導我們努力學習而不厭棄,試問,有誰敢說,我做到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厭學的時候,但只要我們堅持,我們會發現書的海洋豐富多彩,便自然而然地做到學而不厭。子曰:古之學者爲已,今之學者爲人?

孔子主張“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習和思考一定要結合起來。如果只做到其中一個方面,那麼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孔子主張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無論別人賢與不賢,都要從別人身上認識到自己。不及別人就虛心向他學習。

孔子除了在學習方面使我們受益,在其他方面也對我們有一定的啓示。在孝順父母方面,孔子主張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五改於父知道,可謂效矣。意在無論父親母親是否健在,都能按照規定的禮節去對待他們。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仁德總沒有壞處,處在知識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很多青少年甚至不懂“仁”不懂做人,孔子思想主張仁德,安行仁德,便心安,不安行仁德便心不安,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的輕微婉轉地勸止,看到自己心意沒有被聽從,仍然恭敬地觸犯他們,雖有憂愁但不怨恨,這就是孝順父母。《論語》是一本及有益的書。它能教我們如何更好的做人,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

孔子的《論語》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孔子是一位偉人,但卻不可以說是完美的人,他的性格中有很多的缺點,比如說他四體不懂,五穀不分。完全沒有勞動經驗。而且他的禮樂制度在很多時候顯得迂腐和不公,如他的思想中的“禮不下世人,刑不上大夫”,其徹底否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權,將人劃分爲階段,臣侍君乃天經地義,否定了生命的平等權,所以我們在學習孔子思想時一定要注意他思想的侷限性,不要全盤接受。“人不知,而不慍”是一種美德。通過《論語》的這次解讀,我瞭解了做人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應該寬宏大量一點,不應該爲一點點小事而斤斤計較。

如果世上每個人都學着做一位道德修養高的人,學會做君子,那麼生活就會變得更快樂更幸福了。

《論語》讀後感11

孔子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操的締造者,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傳播者,孔子開創的儒學、經學、易學、幾千年來終究成爲了中華思想的文化主流,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論語》是孔子出事後由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的偉大鉅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彙集。《論語》中的許多名言已成爲千年名言,幾千年來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建樹產生了不朽的影響。難怪前賢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正是:“一句名言一錘音,撞響寰宇鏗鏘聽;哲人雖己乘鶴去,千古不朽震古今。”

當翻開《論語》,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名言便吸引了我,這麼熟悉!於是我興致勃勃地讀了下去。讀着讀着,原先對讀古書的一些擔心隨之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親切感,這一句我讀過,那一句我初中的時候曾經背過,原來我們常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出自《論語》。

合上書,靜靜地回味,一句話始終不能讓我忘懷,這一句話始終激勵着我。那就是曾子說的一句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對,每天反省自己,爲別人做事盡心竭力了嗎?與朋友交往誠實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溫習了嗎?看了這幾條,似乎自己做的還不錯。但是我作爲企業的一員,而且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我是不是該每天問自己,我今天學習了嗎?我今天的工作認真的完成了嗎?“反思”是現今較爲時髦的一個詞語,學生時代要反思,步入社會要反思,進入工作崗位更加需要反思,每行每業都強調反思,原來這麼時髦的詞語也出自《論語》。

“我今天讀書了嗎?我今天學習了嗎?”這句話讓我汗顏,作爲菸草的一員,我們每天都強調加強學習,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但問問自己,我自己每天讀書了嗎?我沒有做到,我發現自己現在讀書很功利,需要什麼了,趕緊找書,翻看電腦。《論語》不是教育我們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嗎?自己爲什麼不能保持每天學習的良好習慣呢?原先總是有很多理由,工作忙,事情多啊,總喊着:怎一個累字了得!“總是說:“不是我 不想學習,是自己沒有時間學習,是自己讀不進去!”讀着《論語》,細細反思,真實感悟頗多,人都到了永遠忙碌的地步,怎麼還有回首來路的心情和處世不驚的心態,怎麼可能細細欣賞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採摘教育之樹結出的一個個果實呢?所以,我告訴自己,每天都要有閱讀的時間,要有思考的時間,閱讀,會讓我們歸於平靜,與偉人、名人對話;思考,會讓我們穿越歲月的迷霧,鍛鍊敏銳的`智慧。

靜靜的讀着,靜靜的思考着,也靜靜的收穫着。20xx年,我給自己定下了讀書的目標,我一定要好好的爲自己充電,爲了使自己將將計劃落實到行動中,我爲自己制定了讀書的“四不要”:不要等有時間才閱讀學習,見縫插針,想讀就讀;不要等到要用了,要檢查了纔去學習閱讀,任何地方都可以閱讀學習;不要盲目的閱讀,急功近利,立竿見影是妄想,永遠不要嫌自己讀得太晚,只要有行動,就會有收穫。

新年的讀書行動,就讓我從認真讀《論語》開始吧!“吾日三省乎吾身!”牢記計劃,牢記讀書,付諸行動!

《論語》讀後感12

《論語》,流傳2500多年,影響世代中國人。《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爲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纔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爲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纔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

于丹爲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她把《論語》這部書通過白語化的方式,用許多淺易的故事,把一般人很難懂得的《論語》通過心得的形式來解讀,變得通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說:它告訴我們的是爲人處事的原則。她帶領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20xx年前的聖人引到了衆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着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近了我們心裏。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爲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和道理,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事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化爲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的更好更實。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惱,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心得,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中的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爲,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經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點,對別人就會厚道點,平時大家老說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別人的過錯,可以實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纔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纔是君子之道。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爲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讀後感13

以仁待人——讀《論語》有感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根據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的一本書。其中的內容十分廣泛,論述了四種主要的思想,即仁,禮,義,孝。這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爲起到重大作用。我將整本書讀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澤養萬物,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意爲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能多爲別人着想,尊重別人的想法和行爲。

將主題爲仁的句子重溫了幾遍,我聯想到當今社會各種關於網絡暴力的醜聞層出不窮的現象。現在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微信、微博都是熱門的交友,交流平臺,在上面出現的東西褒貶不一致。網絡給我們帶來好處的同時,背後也隱藏着巨大的隱患——網絡暴力。許多網民在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從衆的意識,常常會跟風去指責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種惡毒語言的疊加,造成對當事人的精神傷害,或者更加嚴重,由此形成了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的興起,私人信息被曝,網民跟風炒作,擴大事情影響,引發網絡暴力,言論的惡毒讓人感嘆世風日下,這都給當事人造成嚴重的身心傷害。

孔子先生說“爲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個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歡值得喜歡的人,能厭惡讓人厭惡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態的人可以以純淨平和的心態,客觀分析沒見事情,看待每個人。網絡,是一個真假難以辨識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會給和諧的社會帶來無法想象的影響。所以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用絕對的觀點,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違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種“仁”的思想去對待,仔細的考究事情帶給我們的反思,這樣做可以爲廣大網民提供一個純淨的網絡世界,真正的實現網絡的價值,減少來自網絡的危害。這也正反應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

毛主席對孔子是持反對意見的,對於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論不能苟同。比如:毛澤東主張“教育與勞動生產結合”,而孔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雖說是反對孔子,但毛主席也只是談談自己的觀點,沒有做出過激的行爲。他以辯證的思想對待孔子留給世人的東西,這個就是仁的體現:嚴肅認真的去批判一個人,他的觀點是客觀而一針見血。

看完論語之後,我也覺得孔子有些言論用現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苟同的,但是它對我們這個國家從過去到現在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無論是哪一方面。撇去過去文人志士對論語的各種看法,是“獨尊儒術”也好,是過去的反孔潮流也罷,現在的我們是需要帶着一種辯證的態度來看這本書,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牴觸。有意義的部分我們要保留,好好學習,繼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絕對的心態來否決,我們應該勇於探索,對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進行反思,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種仁嗎?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態,客觀的事實來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營造美麗和諧社會。

《論語》讀後感14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也許有點誇張。但論語的重要意義是不能忽視的。《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讀了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基本瞭解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孔子對“孝”的理解,對現代社會的教育意義不減當初。近年來,空巢老人等詞彙的問世,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這一問題;還有文化名人于丹對論語的解讀,也有“孝敬之道”這一篇節。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論語中孔子對“孝”的解讀:

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人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爲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看過如此之多“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代社會道德素質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在現在這個經濟,科學都非常發達的時代,最最基本的“孝”竟然被人們所忽視。小孩子們,在家都被寵着,哪裏知道“敬”父母;在成年人們追逐自己夢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同時,也竟都忘記的自己的父母。忘了他們獨自在家中,雖是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他們並不幸福。他們一年到頭也難見他們朝思暮想的子女一面,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他們只求一聲問候、一起吃個飯、常回家看看.......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回頭看看那爲我們而白了的頭髮,爲我們而皺了的臉頰。

論語中的“孝”讓我們拾起那顆久違的“孝心”吧!!

《論語》讀後感15

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能夠讀到自我想要的東西。作爲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我懂得了:人就應如何度過自我性命中的每一天,作爲一個平凡人,就應如何過好自我的人生。其實,這正是咱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對政治的關心和了解,對職業的鐘愛和投入,與同事的團結和合作,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對學術的嚴謹和進取,對自我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學生的學風和學校的校風,教師形象直接關聯到學生素質的培養。學高爲師,德高爲範,“立師德,鑄師魂,練師功,樹師表。”是這個時代的召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教師不朽的追求。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關愛每一位學生是咱們教師的職責。教師的愛與衆不一樣,它是嚴與愛的有機體現,是理智與熱情的巧妙結合。因此,在這條道路上,我願將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們一齊肩負起國家和人民賦予咱們的職責,將一隻只凝聚着師愛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藍天!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一種平和的心態。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以前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樣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夠安於貧窮,而小人則會正因窮而作亂。這份安於貧窮的心境至爲難得,而他之因此能夠安於貧窮,正是正因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纔不至於失去平和心態。孔子並不掩飾對富裕生活的嚮往,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麼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願意。”但他也並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麼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愉悅的路徑有很多,金錢並非唯一途徑,關鍵在於內心的愉悅。他讚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我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我心靈的安穩和愉悅,正因他們的喜怒並不依靠於外物,而存在於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我的人生願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讚許的點頭。可見孔子在內

心並不真的認爲君子務必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愉悅,而這些,其實都取決於心境。

《論語》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愉悅,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咱們每個人在領悟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領悟的,也是咱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正因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咱們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