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圍爐夜話讀後感1

《圍爐夜話》,這樣的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情景感。在眼前彷彿立刻出現了一個畫面:寒冬雪夜,窗外飛雪似撒鹽,窗內珠簾半掩,三五文人墨客圍坐火爐邊,燙着黃酒抑或烹着香茶,講述着一個清明世界,一個文人對這人事修爲的審美情懷。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

溫書、夜話,在雋語流淌的瞬間將一字一句清晰記錄彙集成冊,彷彿是劉禹錫所說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大學問裏有小情趣,簡單道理裏有大人生,隨手拈得的故事中是大格局。然而事實上,這本書虛擬了一個文人圍爐夜談的場景,想象着和三五好友談論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日常生活點滴的聯繫。作者的筆調宛若鄰家書生錦心繡口長吁短嘆,又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也親切自然。

如果不是《圍爐夜話》這本著述,也許作者王永彬的德行事蹟就真的無從考證無人得知,他會如諸多芸芸衆生一樣被時代被歷史進程碾壓過去,無人記憶無人瞭解。據王永彬的後人記載,其一生經歷了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五個帝王,經歷清朝由盛轉衰的過程。王永彬或許看不到歷史趨勢的真正走向,或許不能明辨真正的潮流是非,但他的內在始終懷以溫良恭儉讓的美德。誠如他書中所言:“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這是一個不愛追求功名利祿的讀書人,他沒有太多欲望,從不喜奢華,早年隨家人不斷遷徙,最終在湖北荊州府枝江縣城西十五里石門坎落戶。在一個以科舉爲讀書人第一營生的封建社會裏,不追求功名不愛參加科舉取士的人該被視爲不識時務的怪人吧。但王永彬就是這樣一個“怪人”,不僅自己不喜歡,還在教學時不令自己的學生以科舉應試爲第一目的。究其原因,並不是王永彬有像《儒林外史》中那般沉痛的科舉經歷,也不是看破紅塵,視追求功名爲黃粱一夢的避世思想。他對科舉的拒絕,用現代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任性!他爲何如此任性?在《圍爐夜話》中我們興許能夠找到答案。

書中雖以虛擬夜談的形式記錄,但字裏行間均可滲透出一個“教書匠”爲人師表的理想。例如全書開篇就點明:“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全文意思是:教導晚輩要從幼年時開始,便培養他們凡事應有正直、寬大、無所隱藏的氣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時時反省自己的行爲思想,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育人先育己,正直仁愛並非天生,可以明瞭作者並非贊同人性本惡或人性本善的天性論,而是更重視後天的培養教化,環境的薰陶以及自身的反省。

王永彬的後人有過這樣的記載,在王永彬候選教諭教育子弟的過程中,先令學生修身,次教其治學,並能身先士卒,修養己身而後教。同時對於鄉人,見善必賞;見過必反覆規勸,一定要使其徹底改正。瞭解了王永彬的生平,人們可以說他好爲人師,喜歡指指點點,一個人怎麼可能改變社會改變風氣走向呢?但王永彬並無所畏懼,無論受到別人怎樣的評價和看法,他都堅持本心,以糾時弊,不爲功名利祿所誘,凜然正氣在一個有信仰的儒生身上,實現着君子理想的傳承。

這本書被評爲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的處世三大奇書,在明清之際留存的重要經典裏絕對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將中國傳統美德的教育精華、讀書方法、爲人處世的良正態度都用片言隻語的談話方式記錄成冊,貢獻了獨到的觀點,以自身爲實驗糾正着世風日下的衰敗狀況。在這本書的世界裏,作者爲人們展現的是一個更爲寬廣和長遠的人生,一個基於精神境界和品格精進的人生。譬如書中所言:“縱容子孫偷安,其後必至耽酒色而敗門庭;專教子孫謀利,其後必至爭貲財而傷骨。”慾念與享樂能滿足人一時的歡愉卻換不來內心的平靜,功名的榮耀能彰顯一時的地位榮寵卻難以造福於世,利慾薰心反受其害。

我們常常看到文藝青年時時將“不忘初心”的字眼掛在嘴邊,發在朋友圈,卻未見幾個人真的如王永彬一樣,終其一生履行着這樣的格言。如今,鴻哲遠去,文化鄉愁的燈火已闌珊,古典的清韻已被日益現代化的都市文明所取代,高效和便捷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口號,產值、效率、競爭勾起更多的功利,我們再難以傳承的名義堅守或發展些什麼,儘管有不少人還在提倡這些,但能成事者卻寥寥無幾,也就難以出現《圍爐夜話》這樣的經典,它是用實踐和真識,實現歷史的鏈接與信仰的傳遞。

據記載,《圍爐夜話》於清咸豐甲寅二月,在“橋西館”的“一經堂”完成。這堂名可見王永彬對萬法歸一,化濁爲清,守直敬古的精神家園的迷戀。世態在變,作者成書時正是中國近代史的初期,是中國最離亂動盪歷史的開端,文人的憂患無以名狀,王永彬用他的方式警醒着時代,他的吶喊或許微弱,或許不能改變根本,但他看得長遠,在變換中尋找着持久的道理。隔着幾百年的光陰,我們還是能在該書的片語裏感受到寧靜和純真。攻心之作大抵如是!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2

今天我讀了一本好書叫《圍爐夜話》。說的是飽暖難有爲,飢寒能任事。書中用樸實而通俗易懂的語言,教育我們從小勵志,不畏困苦。

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在教育我們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

人人都想過吃得飽穿得暖的生活。但有時會使人產生很大的優越感。從而精神鬆懈。人人都不想過貧困的生活。可貧困和艱苦能夠使人刻苦努力意志堅強。

我們現在都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應該努力學習,做事認真不要三心二意。是我們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品質。從我做起從小做起,做事要一心一意,培養自己的毅力,刻苦學習,將來成爲建設國家的棟樑。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3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文明海洋中,先人給我們留下了諸如《論語》、《道德經》、《鬼谷子》、《河圖洛書》、《奇門遁甲》、《山海經》、《孫子兵法》、《易經》、《黃帝內經》、《菜根譚》和《圍爐夜話》,以及《小窗幽記》等諸多古籍奇書。

這些古籍奇書,充分體現了先人的聰慧才智、權謀縱橫和英明偉大。同時,也充分證明了祖國文化寶庫中知識的經天緯地,博大精深,可謂曠世絕學,流芳百世,彪炳千古。

最近,本人閒暇無聊之時,將過去沒有時間潛心學習研讀的古籍奇書翻找出來,如《菜根譚》、《圍爐夜話》和《小窗幽記》等,有時無時的拜讀、學習、參悟,收穫頗豐,教益匪淺。

特別是清未王永彬所著的《圍爐夜話》,細細品味,讀中有悟,以悟促讀,使人天葵開竅,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神清氣爽。

《圍爐夜話》好就好在形式和方法上,它不以邏輯嚴密的專論見長,而以短小精闢、富於哲理的格言取勝。其以處事做人爲中心,分別從“修身、處世、謀略”三個方面,闡釋“立德、立功、立言、立業”的要義,揭示人生價值的深刻內涵。而且通過家人和親朋好友圍坐一起,說笑交談的方式,無拘無束,深入淺出,淺顯明瞭,衆口皆適、老少皆宜等。此書語言親切、自然、易讀,並由於其獨到見解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圍爐”,“歲晚務閒,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作者通過虛擬的手法,引用我國傳統的“守歲”、“話年”的形式,一家老小圍坐一起,聆聽飽經風霜的長者,悠悠地敘述着人生的經驗、智慧的法門,體現了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所以,它不像《論語》哪樣嚴謹、嚴肅、呆板或說教等,給人一種親切、隨和的自然之感。

“夜話”,“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一個冬日的夜晚,人們疲倦地送走喧囂的白晝後,爐邊圍坐,自然而然的敘出瑣碎生活中爲人處事的道理,給家人以此消磨時光解除困頓之勞,就如炎炎夏日送上的一杯清涼冰鎮水一樣,純情自然,悅心爽口,沁人心脾。

《圍爐夜話》共分爲221則,以“安身立業”爲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業”爲本的深刻含義。書中雋語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與日常生活緊密相聯,使先哲智慧帶上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人情味,讓讀者在輕鬆愉快中領略其蘊含的深刻道理。

《圍爐夜話》儘管是因“圍爐”而“夜話”,但是,書中俯拾皆是經典的精練之言,在立身處事、自我修養、待人接物、理想境界等方面,均蘊含獨到的見解。且其文辭淺近,意旨深遠,情真語直,意存勸誡,餘味無窮。同時,其娓娓道來之言,恰如爐中之炭,默默地散發着恆久的熱量,讓人在寒冷的冬夜感到溫暖寧靜。

《圍爐夜話》開篇正文第一句就是“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開篇明義說明學問的重要。作爲一個人成就大業的人,要廣博地吸收知識,否則無以見天地遼闊;要篤定志向,否則無法專精;遇到困惑要向人請教,否則無法通達;同時,還要時常細心地思考,才能使學問進步。所以,做人要有收放心的工夫。或者說,具有了收放心的功夫,才能成爲人上之人。

《圍爐夜話》緊接的第二句就是“神閒氣靜,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幹大事的本領。”這是第一句的啓下句,說明一個人如果沒有信心、毅力、鬥志等修養,是幹不成大事的。或者說,一個幹大事的人,要有深廣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氣,否則,臨事不決或行事有誤;若無沉毅的勇氣,則會當爲而不敢爲也,或是爲而慎爲。只有具備“神閒氣靜,智深勇沉”的條件,方能稱得上具有幹大事的本領,否則,能力上不足以堪當大任,即使有機會,也可能稍縱即逝,從身邊悄悄溜走。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修養在事業成功中的重要性。

開篇前二句應該是通篇的總綱,直接闡明瞭要想“立志、平天下”、成爲一個成功的人,就應該具備較深的學問和較高的修養。或者說,理想、信心、知識、學問、意志、毅力和修養等是成功的基礎和關鍵。

“不忮不求,可想見光明境界;勿忘勿助,是形容涵養功夫。”指出了爲人要有浩然正氣,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襟懷。但是,浩然正氣是人們長時期積累和培養出來的。如果想涵養浩然之氣,切不可靠一時的造作,更不得揠苗助長。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講的是做人的品德。“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信用,就夫去了人格;如果一個人夫去了人格,就等於夫去了一切。所以,作爲人切不可不講信用。同時,“恕”是一個人與別人交往的重要品德,因爲“恕”才能推己及人,因此纔不會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於己於人皆爲有益,需終生奉行。所以,做人要有“宰相肚裏好撐船”、“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氣量,“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己何所不容,”、“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肚量。是與 “不求空讀而要務實。”講的是爲人處事的的作風,做人

“務實求是”是爲人的作風。生命真正的境界並不在形而之處,真正的修行也不在離羣索居。“人間”纔是生命境界的開拓處,“空談”既不能改變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幫助別人的生命達到圓滿的境界,“談玄論道”往往只是憑空說話。所以,追求生命最高境界的人,一定要落實於“人間”,發揮經世濟民的才幹,在造福萬民之中,體驗生命的真諦,才能開拓更深更廣的生命境界。否則,一切的奧道妙理,都毫無意義。

“放眼讀書,立跟做人。”講的是學習和做人的方法。一個人要想把書真正的讀好,把書裏的知識真正的轉化成自己的財富,就要學會“放眼”。“放開眼孔”,不僅要放開“肉眼”,最重要的是要放開“心眼”。如果“心眼”不能打開,永遠如井底之蛙,死守井口一方天空。而且,要學會把自己看的無知一些,讓自己以一個求學的心態去面對書中的知識,不要自以爲是,覺得什麼都明白、覺得什麼都是那麼的簡單、那麼的容易掌握。知識的博大精深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追求的,是我們窮盡一生的精力都難以窮盡的,怎麼還有去驕傲自滿的心思呢。

同時,做人的道理真的有很多,可是最爲根本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性格和個性。一味的追求和別人趨同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個性、隨聲附和出來的東西別人也不會放在眼裏的。所以,做人要有自己的個性、立場和原則,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隨波逐流,更不要成爲“牆上的蘆葦,風吹兩邊倒。”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講的.是教育的方法。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決定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決定於童年的教養。因此,作爲父母或爲人師表,教導子女或子弟要從幼時開始,要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及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那麼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同時,爲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修養,不能沒有自我督促和自我砥礪的修養,否則,便失會去向上的生命力,沒有進步反而退步。

“但責已,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講的是修身的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遇到什麼事情,要多想想自己的過錯,不要什麼責任都往別人身上推,這是減少別人怨恨的辦法;凡事只相信自己,不多聽善言,這是失敗的緣由!

“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爲者,皆不忍爲,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則生平極不欲爲者,皆不難爲,所以淫是萬惡之首。”講的是人的品行。一個如果懷中常抱着仁孝之心,那麼天下任何不正當的行爲,都不會忍心去做;所以,孝是一切行爲中應該最先做到的。如果一個人心中一旦起了邪曲的淫惡之念,那麼平常很不願做的事,也不難做出來;所以,淫是一切罪惡行徑的開始。

等等……句句皆是“立德、立功、立言”的精典,短小精悍,樸實無華,寓意深刻,字字珠玉,點石成金,珠璧交輝,堪稱一絕。

故此,《圍爐夜話》與《菜根譚》、《小窗幽記》並稱我國處世三大奇書,確實值得世人潛心研讀。

圍爐夜話的讀後感4

寒冬裏燃起紅紅的碳爐,三五知己把酒圍爐,一小小火爐,就使冬日裏顯得充滿溫暖,就連人們也被暖的溫柔醇厚了。

人世間,很多平實、淡然的道理,往往蘊藏無盡的睿智。《圍爐夜話》正是一本這樣的書。

某一著作,歷幾世而不衰,定有其獨到的魅力。中國人歷來注重修身養性,所以,王永彬的《圍爐夜話》、陳眉公的《小窗幽記》、洪應明的《菜根譚》並稱“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三本必讀書。

《圍 爐夜話》雖沒有《菜根譚》爲後人所熟知,但觀其內容,也可稱之爲句句雋永,字字珠璣了。掩卷後細細品味,無論是修身養性的途徑、做事待人的準則,或是求知 濟世的謀略,都給人以深刻啓迪,沒有因歲月的推移而銷磨其邃智的光彩。以下就是我信手拈來的幾則及自己的觀感,與大家共饗。

一、教育

教子弟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日,不可無憂勤惕厲工夫。

一 個人的成功或失敗,往往決定於他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又往往決定於童年的教養。因此,教養孩子必須自幼時,便培養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光明磊落的人格,以 及一種正直寬大的胸懷;那麼長大以後,無論在何種境況,也總能保持一種雍容大度的氣質和良好的心態去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正如現代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不奢求孩子出人頭地,只求子女有個健康的心態,平安、快樂的生活。

教子嚴成德。

現 在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偏於寬容,有的甚至可說是放縱。姑不論對是非大事的態度,就是日常的一些細微小事,也是不視其惡,聽之任之。並美其名曰:給孩子一個 寬鬆的成長環境。古人曰: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防微杜漸歷來爲教育所首倡。要知教育子女首要的是讓他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道德習慣、行爲習 慣、學習習慣等等)。在孩童成長時期,他們還不能分辨善惡是非,如果太過寬容,會導致他在善惡的分辨上不夠清楚。原諒孩子的小過錯而不求全責備,那麼他會 認爲無所謂,下次又犯同樣的錯誤,最後將成爲敗壞德行的主因。

爲 人在平日的生活中,要養成隨時自我反省的修養,所謂“爲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總可以由身心兩方面來反省:所作所爲,是否有怠惰而不 夠勤奮的地方呢?如果有這種現象,而還不覺得憂心,若不是對不起別人,就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了。所思所想,是否缺乏自我砥礪的警惕呢?如果有這樣的情形, 那麼便失去了向上的生命力,沒有進步便是退步。怎可不隨時自我警惕呢?

前說未成年教育,後言成人修養,皆由內在要求起,十分重要。

二、讀書

習讀書之業,便當之讀書之樂。

我 國科舉時代,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這是把讀書當作求取功名的進階,但能一舉成名的畢竟不多,一輩子“懷才不遇”的比比皆是。其實做 任何事,如果將它視爲達到目的的手段,做起來多半很辛苦,因爲會爲了目的而逼迫自己,甚至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了。現在許多爲升學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就是如 此。讀書對他們來說,不是樂趣,而是壓力、痛苦。有人一擠進大學的窄門,教科書也就稱斤論兩地賣了。當然,這還關係着整個教育制度的大問題,我們姑且不 論。總之,要由讀書得到快樂,不妨將讀書當作一件適性的事,纔是讀書的真正樂趣。就算讀一輩子書,還是以讀書爲樂,因爲那是一種享受。

讀書須切己用功。

爲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讀書是自己的事,讀得好,學問是自己的;讀得不好,別人也無法幫你。“學問爲濟世之本”,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即使有再好的機會,也沒有能力把握。所以,一定要切實地要求自己讀好書,才能談自我實現與服務社會。

知識不是一朝一夕即可獲得,要像流水不息,行雲不止,活到老學到老,永無止境。而不該像驟雨傾盆,或陽春之雪,三日而消。想要學有專長,就更需恆心與毅力了。

川學海而至海,故謀道者不可有止心。

“川 學海而至海”,這是一比喻,如果把讀書人的求學心當作河川,而把知識當作海洋,那麼,由一條河的發源一直匯流到海,其中必然要經過許多崇山峻嶺。然而河川 始終奔流不息,正如求知也應不畏艱辛,自強不息,知識道德才能更淵博深廣。而且,“泰山不辭小丘,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棄小流,故能成其大。”讀書也不要放 棄任何獲得新知的機會纔是。

結語

“芸芸衆生,皆爲利來;熙熙攘攘,皆 爲利往”。多少日出日落,人們汲汲奔走於生活的勞頓中,忘記了太陽的亮麗姿態,察覺不到花草的青翠嬌豔,只任年華如流水般消逝,等到驀然回首時,卻已是兩 鬢如霜了。我們何不放寬心情,看淡名利,教子樂融融,讀書亦逸情,把自己投入到江山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的良辰美景中,去享受那彈 劍高歌、放舟滄海、品茗論酒、誦詩讀史、觀棋圍坐的悠閒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