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範文大綱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範文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1

有幸獲讀張海晨和李炳亭兩位專家編寫的《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在這裏首先感謝編寫者的良苦用心和教育智慧的分享。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導學案編寫的寶典,有深入淺出的理論,有許多簡單易操作的實踐方案,即使一位從未經歷過課改的老師,讀此書後也定會撕毀教案,從此對導學案情有獨鍾,對課改豎起大拇指。

全文共有六章,十個專題,從教案的種種弊端引出導學案,接下來介紹了什麼是導學案、導學案的設計行動研究、導學案設計要求、導學案設計的基本規範和導學案的使用方法等內容,並有十個專題穿插其中,事無鉅細,爲我們設計導學案指出了許多光明大道。讀完後主要感想如下:

  一、要設計好導學案,理念先行

理念是思考和行動的起點,決定了我們的行動方向和行動方式,在“以教師爲中心,以教材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的傳統教學“三中心”中,過分強調了教師教的地位,在這種理念下,教案則被老師們視爲傳遞知識的載體和法寶。而要想讓教師設計導學案,自然得先打破這種觀念,實現兩個轉變:由“唯師”轉變爲“唯生”,由“唯教”轉變爲“唯學”,“以學生爲主體、以學習爲中心”這是我們設計導學案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理論才能保證我們導學案設計的方向不會偏頗。堅持“以生爲本”就是要我們做到: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堅持“以學爲本”就是我讓我們做到:以學定教、以教導學、以評促學、自學爲主。

  二、堅守導學案設計行動原則

所謂原則是指,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準則。本文對設計導學案共提出了十大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學的主體,更是學習的主體。導學案的設計要本着“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問題主線、創新主旨”的教學基本原則出發,切實做到“誠心誠意把學生當主人,嚴肅嚴格地進行訓練”。這是導學案設計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

2、目標性原則

3、導學性原則: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

4、合作性原則:會合作的人才是會學習的人。

5、探究性原則: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探究化、問題情境化。

6、情境性原則:新課程教學是生成、互動、體驗的過程,教師要注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關注與生活的聯繫,突出課堂教學情景的創新設計。教學情景的創設溝通了課堂與生活的聯繫,拓展了學生的認知領域,將一個文本的世界轉化爲學生可以體驗到的社會化、生活化的世界。

7、層次性原則:分層設計學習目標、分層設計探究問題、分層設計學習程序、分層設計展示板演、分層設計評價標準、分層設計達標訓練、分層設計檢查反饋等,目的就是爲了實現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8、實用性原則:講究科學性、直觀性、針對性、適度性。

9、規範性:求同存異。

10、創新性原則: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個性。

  三、滿足導學案設計的基本要求

1、研讀課標做指南:課標對教材作出了明確界定,這是導學案設計的基本出發點。課標提供了課程編寫的基本思路,這是導學案設計的基本思路。課標提供了課程內容的目標要求,這是導學案設計學習目標的具體指導。課標提供的實施建議,可以提高導學案設計教學策略的能力。課標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借鑑爲課堂教學案例。

2、用好教材:教師要由過去的“教教材”變爲“用教材教”,學生也要由過去的“學教材”變爲“用教材學”。

3、學情調查是起點。

4、分層設計重差異。

5、學法指導在其中。

6、集智備課作保證。

  四、做好學情調查和學習內容分析,在此基礎上更加科學合理的設計學習目標、學習過程和導學案問題。

1、學情調查是對學生的性別差異、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學習偏好、學習需要、學習風格、學習動機、家庭狀況等內容所做的調查。日常的學情調查主要包括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基礎、情感基礎、學生學習風格特徵分析三個方面。它對高效課堂的成敗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學情調查,就沒有真正的意義上的課堂教學。

2、學習內容分析上要掌握好四個度:深度、廣度、梯度、角度(旨在強化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和對生活世界的個性化體驗,以及每個學生對知識意義的自我構建)。

3、在學習目標的陳述上,要掌握好“行爲主體、行爲動詞、行爲條件、表現程度”學習目標四要素的基本要求,要遵守三維目標的設計求。

4、在學習過程設計中要掌握好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過程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徵和相關要求。

5、在問題設計上要做到問題層次化、問題探究化和問題情境化。

除以上內容外,本書還對“五步三查”的普適性模式、集智備課、課堂評價等內容進行了詳實的闡述。使人對高效課堂和導學案的有了一個更加立體化、深刻化理解。以簡易便捷的操作方法堅定了我們課改的決心。

  五、我們的不足

1、課改理念還未深入人心,形成堅定的變革觀念。對策: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

2、導學案的設計中“導”的'成分不夠,有習題化傾向,無法起到高效課堂支架的作用。對策:堅定遵守導學案設計的基本原則,爲學生提供更多多方法和路徑。

3、導學案中的學習目標設計不夠完善。對策:做好細化也分層工作,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在目標陳述上寫明四要素:行爲主體、行爲動詞、行爲條件、表現程度。

4、集智備課不夠。對策:集智備課納入到每週的常規則教研活動中去,每週要對下下週上課的導學案進行集體研討。

5、課堂的開放性不夠,學生沒有太多的發揮餘地。對策:按照學習內容的深度、廣度、梯度、角度要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給他們更大的想象和運用空間。

6、個別小組長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對策:加強對小組長的培訓,確保每組的小組長會議如期召開。

  《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讀後感2

導學案相比傳統的教師教案,它主張“服務於學”,它最終的追求是“會學”和“創學”。因而,它一定是變傳統的研究教材、研究學法,變教學目標爲學習目標,變傳統的教師課堂爲學生課堂,變傳統的“惟教”爲“惟學”、“惟師”爲“惟生”是教師新課改理念下的二次課程開發。

  (一)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作爲教學,雖然既含有“教”、又含有“學”,但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師更多地關注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大家雖然認識到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必須顛覆,但仍有許多模糊的認識直接影響着舊教學方式深層面的質的變革,甚至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自己也曾錯誤的認爲改變舊的教育模式,打破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就是“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己自由地學習,於是把過去的“填鴨式”改成了“放鴨式”。

到底如何認識“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呢?《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指出:導學案是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師生互動的“教學合一”的設計方案。導學案不是教案,也不是學案,它是一個隱含老師主導作用的文本??“導案”,也是一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練案”,還是一個師生、生生情感交融,生命對話的有機載體,一個蘊含新教育理念的創新性文本。導學案體現了教學合一。於是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我找到了一艘“渡船”。我認識到:認真學習、研究導學案的設計,力爭把導學案設計成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指南針、方向盤、導航儀,並在使用中不斷調整、修改、完善,就能真正實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模式。

  (二)在教改實踐中如何認識“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係。

多年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讓我們認識了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把學生培養成具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創造之精神的人。但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素質教育往往成爲口號,而應試教育則愈演愈烈。面對這種現狀,自己覺得做爲一名初中教師,我們的學生面臨兩種選擇:要麼考上高中,升入大學,成爲一名知識型人才;要麼中考無望,回家務農,放“藏獒”,成爲一名文盲型的勞力。要對得起家長和社會,是否還得抓住中考這條主線?《高校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給我指明瞭方向。書中引用山東省昌樂二中的口號:“高考只是素質教育的副產品。”是的,在我們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對這句口號做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我從中深刻認識到應試能力只是學生素質的一個方面。加強素質教育,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啓學生幽閉的心智,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有了良好的心態和能力,何愁中考和高考呢?

《高校課堂導學案設計》一書還明確指出:雖然考試是一個不可迴避的話題,“沒有考試過不了今天”,“但是光有考試過不了明天”。好的教育不會因考試而改變,更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這也是許許多多的課改學校用不爭的事實證明了的。

以生爲本就是要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展學生。以學爲本就是要以學定教、以教導學、以評促學、自學爲主。真正把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主角”、“主體”、“主宰”、“主講”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學生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成爲平等中的“首席”。這些觀念講起來容易,真正落到實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說這雙槳不是隨便就能划動的。正如書中所講:立足於“以生爲本”、“以學爲本”,充分體現了基於新課程下的高效課堂教學理念,而它的設計本身不僅僅是定位於教學層面。它是對課堂教學、班級組織建設、小組合作學習、課堂評價反饋、班組文化建設等整體教學系統的統整與建構。所以在教育理念、設計形式、設計內涵、教學系統、教學手段等方面蘊含着諸多創新的教育教學元素和智慧。

這些豐富的元素一旦缺少了可操作的技術是無法在教學實踐中很好的呈現出來的。因此,找到了這副渡船的漿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我要按書中所要求的“寧淺勿深、寧近勿遠、寧小勿大、寧下勿上”的原則,本着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思想來嘗試實踐。

最後借樑光明老師的兩句話來加深對這本書的理解:“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水嘗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生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