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當讀完一本名著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篇1

利用假期的三天時間,撿起了之前因爲寫論文而中斷閱讀的《21世紀資本論》,終於把這本600多頁,跟辭典一樣厚的書看完了。說起來還是我因爲沒捨得錢買書,是在圖書館借的,借的書看起來總是比較有緊迫感……

之所以對這本書有興趣,是因爲MBA上課的時候很多老師推薦,而且這個書名,總是讓人比較好奇。後來在網上看了幾頁電子版,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講收入分配的,就更感興趣了。大學畢業論文就跟收入差距有關,而且這個問題的現實性也很強。我們這代人成長的時候總被洗腦可以靠自己拼搏打下一片天地,等進入社會才發現拼爹好像更重要。有錢的人好像不費什麼力氣就可以更有錢,窮人家的孩子怎麼拼搏也突破不了那層天花板。這到底是一種錯覺,還是真相,看看系統的理論分析更能讓人理清頭緒吧。

一、概述。

這本書語言還挺通俗易懂的,所以閱讀起來沒什麼障礙,唯一的障礙就是太厚。雖然厚,但是更多的地方是在數據引用和說理。核心內容就一個公式:r>g,也就是資本收益率大於國民收入增長率。這個結論想起來挺可怕的,說明我上面的那種直觀的感受並非空穴來風,按照作者的觀點,是板上釘釘的:食利者就是比個人奮鬥更能獲得財富,21世紀就是個拼爹的世紀。雖然作者認爲馬克思的“無限積累原則”是錯誤的,但是他所推導出來的這個r>g的公式,所得出的結論和馬克思卻是驚人的一致:財富必定會兩極分化,在沒有外力的干擾下,社會一定會趨向不平等。

至於上個世紀個人奮鬥的各種激勵人心的故事,不過是由於一戰二戰對於社會財富造成的巨大損壞,是對長期趨勢的一種偶然偏離。等社會財富累積到一定程度,社會分化又會越發的嚴重。崇尚個人奮鬥白手起家的美國夢?不好意思,根據作者的數據資料統計(剛纔看了一些文獻,雖然對作者的觀點有很多不同意見,但是對他的數據都沒什麼異議),美帝現在的收入差距是最嚴重的,嚴重的可怕,跟一戰之前的歐洲快差不多了,而且社會流動水平也非常差。從統計資料上看,美國的“美國夢”現在確實只是個自欺欺人的夢。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總不能又來次世界大戰吧。革命神馬的,其實也跟戰爭一樣,只能暫時偏離這個趨勢而已。作者開出的藥方是全球累進資本稅。不過作者自己也說,現在這個想法比較像烏托邦。我總感覺人類是一種特別短視的生物,只看重眼下和自身的利益,對於有長遠作用和需要集體配合的措施,總是束之高閣,嘆氣。

二、爭論。

對於作者的觀點,當然有很多不同意見。畢竟這個結論太悲觀了,太不民主太不平等了。很多人立刻給作者戴上了“左”的高帽,然後尋找缺陷。比如說r>g這個公式沒有考慮到儲存率(再投資率)和國民收入g之間的約束關係啦,比如替代彈性計算中毛利/淨利混淆問題啦,比如就算收入差距在擴大,但是科技的進步卻讓生活品質的差距有明顯的縮小啦。對於這些學術問題和學術定語,我看了就頭疼,所以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能推翻作者的觀點。相比之下,還是作者通俗易懂(當然也可能並不正確)的寫作風格更招我待見。

知道這些反對觀點的意義大概在於,不必對這個社會這麼悲觀,畢竟作者說的也很可能不對嘛!不過我本來(尤其在這個問題上)就是個挺悲觀的人,所以……好吧,我也是個被主觀意識所左右,根據感性而非理性選擇性相信某些理論的人。

再說一下馬克思,作者說馬克思不對,國內的某些理論學家當然就炸毛啦。剛纔看了下,這些理論家認爲:微觀層面上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率的動力所產生的總體後果是社會總體的一般利潤率不斷下降。換句話說,馬克思說r是必然會下降的,但是真實的數據資料不支持啊!所以這些人說,r必然下降是沒錯的,但是呢!由於資本這個東西太可怕啦!所以它不想下降!他就逼着g下降!所以說!r就>g了!所以馬克思和皮凱蒂(就是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他們的觀點是辯證統一的!

行,你們要非得這麼說,我也是服了……我早就發現國內的研究家簡直太厲害太神奇太偉大了,怎麼說反正就是他們有理……

不過並不是說馬克思就沒有可取之處。皮凱蒂也說了,馬克思的直覺很有意思。是啊,馬克思雖然對資本收益率r這個東西可能說的不是特別明白,但是他說的什麼食利者啊,資本的人格化啊,什麼資本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敢犯任何罪行啊,我個人覺得是再正確不過了。最近看見說中法戰爭那個民族英雄劉永福的墓居然被盜了,好多人痛心疾首說道德呢?可是盜墓賊已經不是真正的人了啊,他是人格化的資本,爲了錢,什麼做不出呢?道德,道德能換錢嗎。多看點馬克思,對於很多問題大概就能平心靜氣了吧,反正你可以說他們已經不是人了……

三、中國

說到平心靜氣,其實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也挺能讓人平心靜氣的。反正r>g不是中國一個國家,世界上都是這樣嘛。作者測算的,中國1%的人收入佔有全部國民收入的10%~11%,美國16%呢!中國相對全世界已經算比較平等啦!雖然從80年代到現在,上升的非常之快,但是要讓我們回到改革開放之前那種,雖然很平等,但是大家都窮的要死的社會,估計也沒人想回去吧。現在中國對於貧富差距的感受,更多的是因爲貧富差距擴大過快,一時間接受不了,但是相對水平其實還是可以的。

尤其是因爲中國處於高速發展,所以g非常高,r現在並沒有g高,所以個人奮鬥目前來講還是比拼爹的收益率高的。但是隨着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這是必然的,根據作者的說法,一旦新興經濟體追趕上了發達國家,他們的增長率也會變成1%~2%,而資本收益率長期保持在4%~5%),r>g這個一個必然趨勢就會體現出它的作用。對於這點,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已經切身感受到了其苗頭。所以說,成爲發達國家也並不是什麼太好的事呢。

中國現在對世界越來越重要,所以本書提到中國的地方還是挺多的。但是可惜由於中國的官方數據比印度還不完整(呵呵噠),而且信息時代下,很多國家公佈的數據反而越來越少越來越不透明(雖然作者沒說都有哪些國家這樣,但是最近寫論文各種查不到資料的我表示肯定有中國),很可能是爲了避免羣衆的不滿,所以呢,作者很多時候想分析中國也是分析不了啊,沒有數據啊,很無奈啊。

但是作者的分析裏面,有幾個地方還是挺有意思。比如說,生育率比較高的時候,社會階層流動比較快,不平等比較少,但是生育率低的時候,社會階層往往比較固化,貧民階層想上升就非常難。怎麼樣,對比下計劃生育啥的.,是不是挺有感觸。還有全球人均月收入水平,和中國的平均水平相當。想想是不是心裏挺平衡的。

作者在很多地方對中國還挺肯定的(比較意外),比如中國的稅率比較高,比較便於提供公共服務,而公共服務能夠促進社會平等。(雖然我很想吐槽說,收稅多並不一定就會提供公共服務啊,作者你不要太天真)。還有中國的資本管制,雖然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想要實現作者心目中的累進資本稅,反而很方便。嗯,比較集權的國家,領導人想幹什麼本來也就比較方便。但是中國的精英階層是不是會聽作者你的也是個未知數啊……

還有幾個數據比較有意思,美國內部的收入轉移(通俗的說就是錢往有錢人那轉移)規模是美國21世紀初貿易赤字的4倍,所以作者說了,不要把美國的經濟危機推給中國,你們內部的問題明明更嚴重好不好!對於中國會不會買下發達國家這種說法(想也知道不可能,外國人心裏到底在想什麼啊),作者說了,發達國家比想象的有錢多了,中國所有主權財富基金的資產,再加上中國銀行的外匯儲備,一共不足歐洲家庭淨資產的1/200。唉,爲什麼感覺有點悲哀……

四、研究方法。

好了,我要給作者大大點讚的部分到了。雖然作者的結論是不是正確爭議很多,但是我要說,作者你的研究方法簡直太讚了!

我大學的時候就特別討厭西方經濟學,什麼數學模型之類的。人類這種生物啊,偶然性是很強的。雖然人類跟布朗運動的水分子一樣,水分子雖然在無規則亂動,但是集合起來是有規律的,人類的集合也是有規律的,但是這種規律,真的用數學模型就可以說明白嗎?而且現在的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天天說經濟學是科學,他們所謂的科學方法,就是先假定一個前提,然後根據這個推定經濟規律,然後說,好了,這個就是真理!比如著名的科斯定律吧,先有兩個假設前提,然後推導說,產權是很很重要的,必須要產權明晰!你怎麼不說你那倆假設前提,就第一個,信息完全對稱,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好嘛!然後就說產權定律是真理,然後就說國企產權不明晰,得重新劃分產權!東北那麼多國企員工就這麼的下崗了,然後呢?東北經濟還是那個死樣子,也沒看出來產權明晰有什麼用,下崗的人多麼慘,也沒人管了。下崗工人招你惹你科斯了?簡直是可笑。

就這麼可笑的西方經濟學,居然好多中國人奉爲真理,天天頂禮膜拜,還給別人洗腦,誰不信,就說,你連基本經濟學常識都沒有!我也是呵呵噠了。

《21世紀資本論》裏,從序言,到總結,作者對西方經濟學這種可笑的理論各種否定,各種打臉,啪啪響,看的我這叫一個爽。作者的理論水平特別高,打臉打的也特別有水平,哎呀,大快人心。

數學模型這個方法不對,到底什麼方法對,我也曾經思考過。大學時候看過社會學的專著,覺得那種“實驗”的方法也特別有意思。具體的名詞想不起來了,大概就是找一羣人,給他們個情景,看看會有什麼反應,很好玩,得出的結論也很有說服力。但是在經濟學上,這個方法好像也不是很好用。在《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裏,作者提出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貫穿這本書始終的,作爲他一切分析的根源的,就是歷史統計方法。研究歷史上的各種數據資料,進行整合,最後在同一口徑下進行分析。確實很有說服力,而且也非常科學。“我把經濟學看作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與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政治學並列。我不喜歡“經濟科學”這一表述,爲其中的極端傲慢感到震驚……”作者的這段話,簡直是振聾發聵,鼓掌歡迎!

五、總結

總而言之,這本書很值得一看。作者三觀特別正,闡述問題很通俗易懂,最後得出的觀點很有意思。雖然厚,但是看完感覺很值得~以上~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篇2

花了140天,斷斷續續看完這本鉅著,本書的核心思想是:私人資本的收益率r可以在長期顯著高於收入和產出增長率g。也就是說有錢人的財富增長速度遠遠大於底層人民的增長速度,拉長時間跨度,這種差距會讓財富不平等變得越來越劇烈,雖然近代中產階級崛起,但是依然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只是放緩了,當最終兩極分化特別劇烈的時候,後果是非常嚴重的。而《資本論》主要講的就是階級對立。

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的財富不平等現象,分析了變化過程和原因,最大的成果是給出瞭解決的可能性——建立全球金融體系。但是也有很多難點暫時還難以解決。

資本主義第一基本定律:α=r×β

α表示國民收入中資本收入的比重。

r是資本收益率

β是資本/收入比,如果一個國家的資本存量總額等於六年的國民收入之和,我們記爲β=6(或者β=600%)

這個比值在某種意義上也衡量了該國的資本主義程度。

歷史經驗表明,無論是全球層面,還是國家層面的趨同,主要機制是知識的傳播與擴散。換言之,落後國家是通過提高科技水平,專業知識與技能和教育水平來追趕發達國家的,而不是通過成爲富國的資產。知識的擴散並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對外開放和貿易加速了知識的擴散,反之,閉關鎖國則阻礙了科技的傳播。【中國明清時期的衰落,以及阿拉伯世界的由盛轉衰,恰恰驗證了這種說法】。國家如此,個人亦如此,個人想實現階層躍遷,同樣是要通過提高專業知識與技能和認知水平來實現的,

資本主義第二定律:β=S/g

β是資本/收入比

S是儲蓄率

g是增長率

假設儲蓄率s=12%,增長率g=2%,那麼資本收入比β=S/g=600%。或者說:假設一個國家每年將12%的國民收入用於儲蓄,而國民收入的年增長率等於2%,那麼其長期的資本/收入比將等於600%,這個國家積累的資本將相當於六年的國民收入。

資本主義第二基本定律的公式反應了一個淺顯但重要的事實:儲蓄較多而增長緩慢的國家,將在長期中積累起更大數量的資本,而鉅額資本反過來會對社會結構和財富分配產生重大影響。換言之,在增長接近停滯的社會裏,過去積累的財富將不可避免的獲得超出與其實際重要性相匹配的地位。

資本/收入比在21世紀重新回到結構性的高水平,接近18和19世紀觀測到的數值,因此可以歸結爲經濟增長重新迴歸緩慢狀態。增長(特別是人口增長)放緩將導致資本勢力捲土重來。

基本觀點:長期來看,增長率的較小變動可能會給資本/收入比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假設儲蓄率12%,如果增長率從每年2%降到1.5%,則長期的資本/收入比將從600%提高到800%。假如增長率降至1%,資本/收入比將達到1200%,是增長率爲2%的社會的2倍。從一方面來看,這是好事兒,資本對所有人都有價值,只要加以恰當的組織協調,任何人都可能從資本中受益。但從另一方面看,意味着資本的所有者有可能控制更大比重的經濟資源,有可能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第二定律只有在滿足若干關鍵假設的前提下才能成立。第一、這是一條漸進式定律,也就是說只有在長期纔有效;第二,只有把考慮的重點放在人類可以積累的資本形式上,這條定律才能成立;第三,只有當資產價格的變化與消費者價格指數的變化大體相同,這條定律才成立。

公共負債:公共負債指的是政府向私人借錢的債務,而公共負債高,說明政府向私人借錢多,但這個錢不是白借的,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公共負債越高,事實上對於債權人越有利,尤其是利率還不錯的時候。從政府債權人的立場上來看,與其無償的給政府繳稅,把錢借給政府再收幾十年利息的做法當然要好得多。這就是爲什麼從馬克思開始,19世紀的社會主義者那麼關心公共債務問題,因爲他們頗具洞察力的看出那是私人資本操縱的工具。

通貨膨脹: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通貨膨脹可以用來消減債務,同時實現財務再分配,這一點在20世紀的英法兩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樣做會帶來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在目標選擇上相對籠統,針對有一定財富的人,並不見得是最富有的那批人。第二,通貨膨脹基質不能無限制地運行下去,一旦成爲常態,貸款人就會說要更高的利率,物價的上漲就不能再取得預期的效果。此外,高通貨膨脹往往有自加速的趨勢,這個過程一旦啓動,後果很難控制。

“食利者”與“超級精英”:我們可以把收入分成兩個部分,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食利者的主要收入是資本收入,而超級精英的主要收入是勞動收入。

在一戰以前的歐洲,食利者掌握了社會的絕大多數財富,巴爾扎克於1835年出版的《高老頭》當中描寫的非常清楚,那個時候的年輕人想要在社會上通過學習,天賦和勤奮就想獲得成功,簡直是異想天開。即使成績名列前茅,並且順利的進入光彩照人的法律、醫生等職業,依然只能收入平平,不可能真正的大富大貴。在19世紀的法國,最富有的人羣生活水平是緊靠勞動收入的人無法企及的,而他們靠的就是資本收入。

二戰以後民主制度興起,現代民主的基礎是認爲源於個人天賦和勤奮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理。在二戰之後的幾十年裏,繼承來的財富不再重要,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工作和學習成爲出人頭地最可靠的路徑。儘管今天各種不平等再度出現,許多人認爲社會和民主進步遭到了動搖,但是大多數人依然相信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養老金的兩種形式

公共養老金體系:基本上是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當下工作的人繳納的養老金直接支付給已經退休的人。這樣的制度在過去人口增長和生產率增長都很快的時候是很合適的,但是現在很多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退休的人多工作的人少,領錢的人多交錢的人少,未來何去何從?而且隨着人均壽命的延長,現狀更加嚴重了(我國就是如此)。

資本化的養老金體系:工人支付的養老金首先用於投資,利用投資收益的部分來彌補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金缺口。

但是如果你覺得只需要吧公共養老金體系轉變爲資本化的養老金體系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就錯了,因爲兩種養老金制度的轉換也可能會帶來一個根本問題:整整一代人將沒有養老金。對於現在即將退休的那些人來說,他們繳納的養老金都用來支付給已經退休的人員了,而後來工人繳納的養老金,本來是他們這些人可以用來安度晚年的,現在卻要投資於全球各地的資產,暫時不能發給他們,要解決兩種制度的脫節問題並不容易。更何況投資畢竟是有風險的,萬一來個金融危機,那可是會釀成災難性後果的。

  《21世紀資本論》讀後感範文篇3

在閱讀《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之前,我就因全球金融危機開始對收入分配問題有了興趣,讀了拉詹的《斷層線》、斯蒂格利茨的《不平等的代價》等,他們都提到了美國日益嚴重的收入不平等,但他們不是專門研究收入分配的。當讀到這本書後,一下子就被裏面豐富的數據、廣闊的視野吸引住了。原著名爲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是2014年The Belknap Press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令人驚歎的是,一本近700頁的嚴肅學術著作,自2014年3月份在美國上市以來,短短一個月就賣出八萬本,連續數週雄踞亞馬遜排行榜第一名。被媒體稱爲是向馬克思《資本論》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而國內版本的翻譯者也非常專業,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巴曙鬆。

克魯格曼,斯蒂格利茨,索羅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分別稱讚該書:“今年甚至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一部“及時而重要的作品”,“對一箇舊主題提出新穎而有力的貢獻”。哈佛大學Lawrence Summers認爲其對收入和財富不平等歷史演變的統計描述就值得一座諾貝爾獎。

在這本書中提出,近幾十年來,世界的貧富差距正在嚴重惡化,而且據預測將會繼續惡化下去。當前在美國,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財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財富。現有制度只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皮凱蒂認爲,我們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也就是說未來將進入前所未有的“拼爹時代”。該書用大量歷史數據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極大的疑問。Piketty通過詳實的數據工作發現,在近200年的資本主義歷史上,1)收入和財富差距並沒有比封建時代改善多少,收入和財富差距仍然主要由繼承財富的差異引起;2)絕大多數歷史時期,資本積累的速度都高於經濟增長的速度,使得資本佔比和收入分配惡化。對於資本主義的未來,Piketty相信如果能夠有效地推進累進收入稅,資本稅,將其用於社會支出,收入和財富差距的問題就可以解決,資本主義也可以實現長治久安。

《21世紀資本論》之所以爭論如此巨大,可以歸結爲對下面兩個基礎性問題的不同認識:一是資本主義是否會導致不平等,二是是否應該(通過資本稅)干預不平等、調節收入分配。Piketty的對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這一論斷挑戰了冷戰結束以來,自由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

其實這本書之所以在世界和中國都很火,我認爲應該有如下緣由:從20世紀中葉開始,大家對未來都非常樂觀,20世紀末,這種樂觀的情緒更是高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但金融危機的爆發帶來了一種幻滅,也引起大家的反思。原來的經濟政策存在着很多缺陷,原來的經濟學理論也有很多謬誤。皮凱蒂的書是對過去的經濟思潮和經濟政策的一個深刻反思。中國之所以熱捧皮凱蒂,一是因爲對西方的迷信態度有所轉變,也想要看看西方的制度究竟有什麼缺陷,另一方面是中國自己的收入不平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