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大綱

《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

  《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資本論縮譯版的第一卷。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爲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並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鑑於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

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

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

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通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通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現在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項目走或者叫多勞多得)?

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爲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於《資本論》後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資本論》第一卷讀後感 篇2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闡述了三個理論: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資本積累理論。在本文中以這三種理論爲線索展開論述。

  一、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科學地說明了作爲資本主義財富形式的商品的社會實體是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以勞動產品的社會形式——商品作爲出發點,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價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爲使用價值。它決定於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如果說使用價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換的前提,那麼價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換的本質。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剝離了商品的物理屬性、使用價值,單單是各種商品中統一存在的一種質的衡量。商品的這種價值隱含在商品中,通過交換價值的形式體現出來,交換價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則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

在這一部分中,馬克思對商品兩重性的論述用的是一種辨證統一的方法。他指出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不是以勞動爲中介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雖然是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爲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最後,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如果物沒有用,那麼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

緊接着,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勞動的兩重性決定的。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二重屬性。具體勞動是指生產目的、勞動對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產結果都各不相同的勞動。具體勞動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過程形成的相互聯繫又對立的'兩個方面。馬克思創立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它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家提出的勞動價值論成爲完全科學的價值理論。從商品的二重性到勞動的二重性,是論述的進一步深化,馬克思用過對勞動二重性的解釋說明,揭示出了商品二重性的本質。他進一步的指出,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是社會必要勞動,而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係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係。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馬克思還建立了貨幣理論,指出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依次經歷了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貨幣的本質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換髮展的必然結果,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它體現的是一定社會生產關係。馬克思創立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貨幣理論,爲在以後揭示資本主義剩餘價值規律以及其他規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論基矗。

  二、剩餘價值論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的生產,闡述了剩餘價值生產理論,揭示了資本家和僱傭工人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關係。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僱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裏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

從全社會的角度看,剩餘價值不可能是在純粹的流通領域內產生的,而只能是在資本的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由於在價值理論中我們已經把價值歸結爲一定的勞動時間,所以從資本的生產過程的角度看,剩餘價值也就是僱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勞動而添加在勞動對象上的那部分新價值,減去勞動力自身的價值以後的那部分餘額。這樣,工人的工作日就分爲兩部分: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再生產出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在剩餘勞動時間內生產出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值就可以歸結爲剩餘勞動時間的凝結。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家所購買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都是歸資本家所有的,因此這兩種生產要素相結合而發生作用(即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結果,即全部產品及其價值也都是歸資本家所有的。剩餘價值作爲產品價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正如政治經濟學家科書中所通俗地表述的那樣:剩餘價值就是由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那一部分價值。工人這種超過補償工資所必要的時間以外的剩餘勞動,便是剩餘價值的、利潤的泉源,是資本繼續不斷增大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