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中國建築藝術》有感範文

讀《中國建築藝術》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建築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一個時代文化藝術、政治經濟的縮影。建築是藝術世界中最龐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員,就建築藝術本身而言,它是一個囊括範圍很廣的門類,包括宮殿、陵墓、寺廟、園林等各種特色的建築。建築作爲時代的一面鏡子,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因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四維空間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等,而被譽爲"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

讀《中國建築藝術》有感範文

而《中國建築藝術》主要從中國建築的民族理性精神方面論述了宗教建築的藝術特色,當然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西方宗教建築,二者相比較,更凸顯出中國宗教建築的特色,比如木結構就是其一大特色,還有它在結構上的對稱,在時間進程上表現出來的流動美,是在平面上縱深的羣體建築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意識形態的變化,這種理性精神被打破,隨之出現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迂迴曲折的園林美。

下面就根據《中國建築藝術》一文讀後感想,對中西宗教建築的差異進行簡單的比較:

首先,宗教力量的強弱不同。

在西方宗教建築中,宗教的力量很強,在不少歷史時期,宗教領袖就是國家統治者。因此,神廟、教堂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級別最高的建築。而在我國,宗教力量就較弱,中國是大一統的封建國家,只有爲皇帝服務的建築才能是最好的,所以除了敕建的寺廟,一般宗教建築在規模、用材、造型上都要比宮殿低。皇帝是最高統治階級,宗教只不過是他用來達到統治目的的手段。

其次,二者的形象特徵不同。

第一,材質不同。西方宗教建築基本上都是以石頭作爲基本的建築材料,因此被說成是"石頭的史書",而中國的宗教建築則是以木材作爲基本的建築材料,所以被人稱之爲"木頭的詩篇"。

第二,空間佈局不同。西方宗教建築以單體建築物爲中心,每個建築物都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個體,佔據着空間,在垂直方向加以擴展,有着巨大的體量與超然的尺度,被賦予一種向上騰起和向四周擴張的性格。而我國爲信仰服務的建築,像佛寺、道觀、孔廟、祠堂等,基本上都是羣體建築。

第三,中國宗教建築以空間來表現時間,表達一種時間進程的流動美。第四,外部造型不同。我國宗教建築突出線的藝術特徵,注重點、線、面的結合,追求寧靜、和諧的韻律。第五,佈局安排上不同。我國的宗教建築強調有虛有實,輪廓線柔和多曲線,在穩重中顯出一定的變化,盡力做到與自然相協調。而西方宗教建築喜歡錶現實體的重量感,厚實的牆體,粗大的拱券和樑柱等,顯得與自然格格不入,孑然孤立、傲然獨存,表達一種與自然相抗衡的心理。

再次,建築內部裝飾內容、風格不同。

西方宗教建築無論是古典時期的神廟還是後來的教堂,內部裝飾基本上都以雕刻、雕塑、(基督、聖母等)繪畫(頂部)爲主,內容大多都是神話故事(具有西方色彩的希臘神話故事)或者是一些跟神有關的事物,風格比較自由活潑;而中國的宗教建築像寺、廟、塔,基本上都供奉一些佛像、神像,當然在一些祠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神話故事(具有東方色彩)--但與西方神話故事不同,或者是民間故事(比如武氏祠堂裏的二十四孝圖),顯得沉穩。

最後,變化與發展。

西方宗教建築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時期,古典時期的神教神廟,封建社會後的基督教堂和伊斯蘭清真寺,文藝復興後帶有人文意味的教堂,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繼承的同時又有發展。而中國的宗教建築基本上沿襲一種風格,沒有明顯的變化,也沒有明顯的創新,顯得比較穩定。

總的來說,中國宗教建築在氣質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宗教建築重物質,重外觀。前者是羣體的統一,內在而含蓄;後者是單體的突出,外在而暴露。簡言之:前者具有"繪畫"之美,而後者更多的帶有"雕刻"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