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合集七篇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合集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教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幼兒園優秀教案合集七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教學活動目標:

1、瞭解“>”、“<”號所代表的意義,嘗試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2、對數學符號感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活動準備:

數字卡1-10,操作卡(“>”、“<”)幼兒用書中的“符號寶寶(一)”,掛圖“>”和“<”

  活動重點、難點:

知道“>”、“<”代表的意義,並嘗試正確運用“>”、“<”。

指導要點: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和理解“>”、“<”。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興趣

教師念兒歌導入,兩根線,真奇妙,頭碰頭來真要好,開口向左大於號,開口向右小於號。

  2、認識“>”、“<”,瞭解“>”、“<”所代表的意義。

師:大家回顧一下“大嘴魚”總是把開口對着什麼數?大數還是小數?

師:現在請大家看看掛圖,哪個是“>”(大於號)?哪個是“<”(小於號)?並看符號的外形特徵,說說兩個符號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他們代表什麼意義呢?

觀察思考:“>”和“<”該填寫在哪裏?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後時,中間填什麼符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後時,中間應填什麼符號?

師幼共同總結:當大數在前,小數在後時,中間應填“>”(大於號);當小數在前,大數在後時,中間應填“<”(小於號),也就是:大數在前,開口向前,大數在後,開口朝後,開口總是朝着多的一邊。

  3、探索發現

幼兒每兩人一組,運用數字卡比較大小並用“>”或“<”認真做好記錄(方法:2名幼兒任意出一張數字卡,讓另一名幼兒記錄多少,用大於號小於號來記錄,第二次比較時交換記錄)

  4、總結操作,正確運用“>” 、“<”完成操作活動。

(1)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說說你的記錄,哪些用到了“>”?爲什麼在這裏要用“>”?哪些用上了“<”?爲什麼在這裏要用“<”?

(2)完成幼兒用書中“符號寶寶(一)”。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能理解故事內容,感受秋風、落葉和小動物的親密關係。

2. 能大膽想象不同人物走過小路的不同情景。

3主動參與傾聽.講述.表演活動,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配套掛圖或(課件) 。創設情境(樹葉小路)。

活動過程

1. 談話導入

(1)師:(秋風起來了,秋風起來了,小樹葉離開了媽媽。)小朋友門你們好,我是樹葉媽媽,你們知道我的樹葉寶寶去哪裏了嗎?原來這些樹葉寶寶都躺在這兒呢!

(2)出示圖片或(播放課件)。完整傾聽故事一遍。

①故事的名字叫什麼/

②故事裏都有誰?

③我們再來聽聽看故事裏的小動物走過小路都發出什麼聲音?

2.分段欣賞故事,進一步理解內容

(1)欣賞第一.二段。

問:聽,什麼聲音?(學說:悉索悉索) 小刺蝟在樹葉上幹什麼呀?

(2)欣賞第三段。

問:看,誰也來了?(小白兔) 小白兔走過小路會發出什麼聲音?它在小路上幹什麼呢?”(學習詞語:踢踏踢踏)

一起來學習小白兔跳舞的樣子。

(3)欣賞第四段。

問:誰來學學小蚱蜢是怎麼來到小路的?猜猜小蚱蜢會在樹葉上幹什麼?發出什麼好聽的聲音?”(學習詞語:吱嘎吱嘎)

幼兒模仿小蚱蜢動作。

(4)欣賞第五段。

問:小刺蝟對風兒說了什麼?爲什麼風兒踮着腳尖輕輕走過小路?(幼兒一起學說小動物說的話)

3. 表演故事加深理解。

(1)師幼一起完整的講述故事一遍。

(2)幼兒表演故事。出示樹葉小路,(今天樹葉寶寶也來到我們活動室,現在我們也來扮演小動物,在這條神奇的小路上走一走,如果你喜歡,可以輕輕地跟着說,也可以把小動物說的話用動作表演出來,看誰表演得最好)。

4. 擴展幼兒思維:除了小白兔、小刺蝟、小蚱蜢,還會有哪些小動物走過小路?會做什麼?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教師鼓勵幼兒充分想像,邊說邊用動作表示,如小貓等走過小路,它在樹葉上做早操,幼兒模仿小貓做早操的動作,小鴨走過小路……

5. 結束活動

請小朋友扮演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小路上走一走。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活動設計 每次帶孩子們到陽臺上曬曬太陽時,他們總是會忍不住的去觀察周圍的小花小樹,有時候看到蜜蜂採蜜時更是激動的不得了。但是一天中午午休時,幾個孩子正興致勃勃的趴在地上研究着什麼,原來是一條毛毛蟲,自此,一箇中午孩子們都在討論着關於毛毛蟲的話題。看到孩子們對毛毛蟲這麼感興趣,於是我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開展了關於毛毛蟲的相關活動,如學學毛毛蟲的爬行,說說毛毛蟲的本領等。而本次活動則更傾向於藝術領域,旨在讓孩子們通過故事瞭解毛毛蟲的外形特徵,並學習用拳頭印畫的特殊方法表現出毛毛蟲的主要特徵。

活動目標

1、初步嘗試拳頭印畫的方法表現毛毛蟲的形態。

2、大膽嘗試拳頭印畫,體驗印畫創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水粉顏料、深色蠟筆、有花草地的展板、抹布、PPT課件、音樂。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情境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今天汪老師給我們小5班的小朋友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小客人,(教師打開PPT)可是它躲在我這個捏的緊緊地拳頭裏不敢出來,你們能不能對它說一句好聽的話,把它請出來呢?(引導幼兒其說“好朋友,出來吧!”)

2、出示毛毛蟲,引導幼兒觀察其特徵。

師:瞧!好朋友出來啦!是誰啊?(毛毛蟲)

這條毛毛蟲長得怎麼樣?誰來說說它的'樣子?

3、教師:毛毛蟲的身體是一個一個的圓緊緊得連在一起的,就像一列長長的火車,還有許多小腳爬呀爬,兩個觸角動呀動、尖尖的小刺豎起來。

二、嘗試拳頭印畫。

1、:毛毛蟲寶寶一個人好孤單啊,它想在這裏找到一個舞伴和它一起去參加舞會,我們一起它,好不好?

你們知道我請來了誰毛毛蟲找朋友呢?(師故做神祕狀)

2、教師示範手印添畫的方法。

(1)嘗試印畫

師:今天呀,我們要請自己的小拳頭來幫幫忙。來,先把袖子往上拉一拉,把手捏成拳頭緊緊的,小拳頭一出來,看見了一盒好看的顏料,是什麼顏色呀?(橙色)它覺得很奇怪,就跳進去、蘸一蘸;走一走、121;拉拉手、排好隊;小身體、連一起。呀,真有趣,毛毛蟲、出來嘍!

(2)嘗試添畫

師:好了,小手擦一擦,再用深色的蠟筆給它添上它的小腳、小觸角、小刺。(師邊說邊相應添畫。)身體的毛毛蟲的小腳,也要跟身體連在一起哦。毛毛蟲還有兩個小觸角,最後給毛毛蟲點上眼睛!

3、引導幼兒嘗試變換拳頭的方向,印出不同動態的毛毛蟲。

師:草地上只有一條毛毛蟲,怎麼開舞會啊,我們幫他再找一個朋友吧。剛纔老師請來的毛毛蟲朋友是橫着爬的,我的拳頭是橫着的,那這一次,我請一個會跳舞的朋友,我印出了一節身體,接下來印的一節身體小朋友們要看清楚了,第二節身體要和第一節身體連在一起,就像我們小朋友們開火車排隊一樣,一個拉着一個,不能分開。瞧,毛毛蟲的身體出來了,小手擦一擦趕緊添上它的小腳吧。

(教師示範時可邀請個別幼兒嘗試印畫身體)

三、毛毛蟲開舞會。

1、交代要求,幼兒創作。

師:你們一定也很想爲毛毛蟲找舞伴了吧,那就請你們輕輕地起立、袖子拉拉高,找個空地方去幫毛毛蟲找好朋友吧。

指導要點:

(1)提醒幼兒顏料不能蘸得太多,印的時候手不能移動,注意保持衣服的乾淨。

(2)鼓勵幼兒變換拳頭的方向,表現出不同動態的毛毛蟲。

2、作品展示。

師:小朋友們真厲害,給這個毛毛蟲找到了很多舞伴,趕緊帶它們去參加舞會吧。

(引導幼兒將自己的繪畫作品放在展板上,並與同伴一起欣賞。)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幼兒區別和理解10以內數的單雙數,一般要經過以下過程:第一對單和雙的概念的瞭解,即知道一個物體爲單,如人身上的嘴是單個的。兩個物體是雙,如一雙手,一雙眼睛。第二形成區別一組物體是成雙的還是成單的技能。即知道一組物體如果兩個數爲一對,數到最後正好數完的是雙數,數到最後還剩一個的是單數,並能進行實際操作。第三運用上面的技能區別10以內數的單雙數。

區分10以內數的單雙數是大班初期孩子的基本要求,傳統的數教學方法比較枯燥。我就想如何將枯燥的數學活動與孩子的遊戲相結合,並利用農村的一些鄉土資源材料配合教學,激發孩子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因此我設計了這個“誰是單數誰是雙數”的數活動,讓孩子在玩竹籤、兩個、兩個數竹籤、找圖片上的竹籤數等遊戲來感受單雙數的概念,並區分10以內的單雙數。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經驗探索區分單雙數。

2、能運用單雙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同伴間相互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竹籤、數卡、房子2幢、圖卡若干

活動過程:

一、你爭我奪(在鞏固幼兒已有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單雙數)

1、 幼兒兩人一組玩竹籤,用數卡紀錄每次遊戲結果。

2、 幼兒交流:你和誰玩的?你們玩了幾次?誰贏了?贏了幾根竹籤?

3、你們剛纔上用什麼方法知道自己贏了幾根竹籤的?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

4、請幼兒用兩個、兩個數的方法藉助竹籤,數手中贏取的數卡,把能兩個、兩個數完的數字送到紅家,把不能兩個、兩個數完數字送到藍家。

5、和幼兒一起檢查送的數字是否正確。

6、師小結:能2個、2個數完的數字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雙數,2個、2個數到最後還剩下孤單1個的數字叫單數。

7、除了這些數字你還知道哪些數字是單數或雙數?

二、分辨單雙(聯繫操作材料進一步區分單雙數)

出示圖片,讓幼兒判斷圖上的物體是成雙的還是成單的。

三、尋單覓雙(在生活中分辨和運用單雙數)

1、請幼兒尋找自己身上或教室裏的單雙數。

2、看PPT,尋找生活中的單雙數。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大膽發揮想象,理解故事內容並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圖書中畫面的理解。

2、感知故事中小豬如何使危險變成幸運的機智,知道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或困難時,不害怕、不緊張、開動腦筋,想出對策。

  活動準備:

圖書《我的幸運一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主閱讀,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書的封面,介紹書名,猜測書的內容。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做《我的幸運一天》,從畫面上看,你猜一猜,這會是誰的幸運一天?說說你的理由?”

2、幼兒自主閱讀。

3、引導幼兒通過討論說說故事的大致線索。

師:“圖書裏畫了一個什麼故事?”“哪一段內容你印象最深?”“用哪一張圖片能夠表示?”

師:“我們把圖片按着故事的發展順序給這些圖片排個隊?”

師:“我們一起把書完整看一遍,請完整的聽故事――《我的幸運一天》。”

(二)教師邊翻圖書,邊講故事。

(三)通過提問,引導幼兒看圖,感受小豬化危險爲幸運的機智。

1、提問:“小豬遇到狐狸後,害怕了嗎?他是怎麼做的呢?”

2、提問:“小豬想了幾個辦法?第一個是什麼?狐狸爲什麼會聽小豬的話?後來,狐狸爲小豬做了什麼事?”

3、提問:“當狐狸把小豬洗乾淨後,有沒有吃小豬?爲什麼?原來,小豬又想出了第二個辦法。這回,狐狸又爲他做了什麼事呢?”

4、提問:“當小豬吃完了豐盛的午餐後,狐狸有沒有吃小豬?爲什麼?原來,小豬又想出了第三個辦法,這回,狐狸又是怎麼做的呢?”

5、提問:“最後,狐狸有沒有吃到小豬呢?爲什麼小豬說:‘這是我最幸運的一天’呢?”

6、提問:“這是一隻怎樣的小豬?”

(四)嘗試以小豬的身份大膽想出各種幫助自己脫險的辦法。

師:“如果你是這隻小豬,當你被狐狸抓住時,你會怎麼辦?”

(五)結束部分。

師:“小豬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一點也不驚慌,還想出了那麼多捉弄狐狸的方法,真是一個既勇敢又聰明的小豬!這個告訴我們遇到危險,我們該怎麼做?”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對人體骨骼有初步的瞭解與認知。

2、引導幼兒觀察討論:有關人體各部位能彎曲變化的問題。

3、 學會簡單保護關節的方法。

活動準備

紙夾板、紙夾長臂、線繩、水彩筆若干、大型積木一套。

圖書區投放與人體關節骨骼有關的書。《幼兒用書》中畫有人體關節圖人手一張。

教師錄製幼兒生活和遊戲中推、拉、拽和不注意自我保護的現象。

活動過程:

1、 教師帶幼兒在戶外練習跳繩、玩“高矮人”遊戲後回班討論:繩子是怎樣搖起來的?人爲什麼能變高變矮?(搖繩時靠臂的什麼部位,下蹲或站起時靠腿的什麼部位)引發幼兒認識人體的關節。

2、 引導幼兒尋找身體上的關節,如:腕關節、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再次討論:有了這些關節人體才能怎樣?沒有這些關節人體又會怎樣?引導幼兒結合生活實際體驗關節的重要作用。

3、 遊戲“會表演的關節”。幼兒找一個裸露在外的關節。大膽地在關節部位上用水彩筆畫一樣東西。如:小昆蟲、小人臉等。然後動一動這些關節,發現關節上圖形會一彎一伸的動起來。(加深幼兒對關節彎曲作用的認識)。

4、 遊戲“機器人與小精靈”。幼兒分成兩隊,一隊扮機器人將紙夾板用線繩綁住膝關節,雙臂套紙夾長臂。,一隊扮小精靈,教師扮“工程師”發出口令。兩隊分別取放積木蓋建房子,比賽看哪隊先將房子蓋好,兩隊互換角色重複遊戲。。

引發討論:

爲什麼小精靈隊蓋的快,機器人隊蓋的慢?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人體如果沒有關節行動起來很困難,有了關節活動起來很靈活方便。關節對人體活動和運動有很重要的作用。

5、 教師請幼兒觀看他們的生活遊戲錄像,畫面出現推、拉、拽的現象。與幼兒討論:這些現象會使小朋友怎樣?容易發生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關節,避免傷害?幫助幼兒提升保護關節的經驗:活動時注意不硬拉、拽同伴的胳膊,不推撞同伴;體育活動中注意互相躲閃避免摔傷;跳躍或提拿重物時注意保護好自己的關節,不使關節拉傷或扭傷。再次觀看正確的遊戲活動和自我保護的方法錄像。

相關經驗:

繪畫:各種昆蟲的繪畫方法。

衛生常識:人體骨骼關節的保健常識。

活動評價:

在幼兒活動或運動中能否注意不推拉碰撞同伴,有無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行爲。

活動延伸與擴展:

1、 創設“我喜歡的運動”牆飾,將製成的活動“小人”由幼兒意願擺放成自己喜歡的運動狀態,並相應寫上自己表述的自我保護方法。以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行爲。

2、 與家長溝通和宣傳,注意在家庭活動中保護幼兒的關節。提醒幼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今學期班上進行線的專題活動,小朋友都很有興趣,紛紛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線。一時間,班上就有了不同質地、不同材料、不同顏色、不同用途的線。爲了能讓幼兒更清楚地認識,我組織進行線的分類、統計活動。讓幼兒更深入瞭解線的種類。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比較、討論中,對線進行顏色、粗細、質地、長短的分類。

2、教師和標記的引導下,學習自己設計簡單的統計表。

3、語言表達操作的情況,使幼兒的語言和思維同步得到發展。

4、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的線若干。

2、紙、筆每人一份。

3、統計示範圖。

活動過程

1、給幼兒提供各種各樣的線,請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學會初步的分類技能。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好多不同的線,待會就請你們自己去觀察,看看能不能分清這裏一共有多少種線?

幼兒聽後就三三兩兩的在各種線前觀察,對線產生了興趣。

教學反思:這一環節,教師能讓幼兒自己先去觀察,比較,給了幼兒充分的自由空間,可以讓他們嘗試分類,也激發了他們的興趣。

2、教師引導幼兒按顏色、粗細等不同特徵來分類。

師:剛纔我聽到有小朋友說,可以把相同顏色的放在一起。我們來試一下。

幼兒

嘗試按顏色分類,把相同顏色的擺放在一起,全部分好後再數數各有幾種。

師:還可以按什麼來分呢?除了顏色不同外,你們還發現了其他不同的特點了嗎?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

繼續引導幼兒,讓幼兒在發現、比較下不斷地想到分類的方法。引導幼兒說出長、短和用途來進行分類,並做好分類記錄。

教學反思:這個環節中,教師起啓發性作用,主體還是幼兒,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並說出來,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後,能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教師把幼兒觀察、討論的結果記錄在黑板上,引導幼兒自己設計統計圖來記錄。

A、幼兒看記錄進行操作活動,把所有記錄的結果統計出來。

B、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各種方法。

師:剛纔小朋友都想到了很多的方法來進行分類,我把小朋友所說的都記錄在黑板上了,現在就要你們想想,幫我設計一個最漂亮的。

幼:老師我可不可以設計兩個。……

教學反思: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只提出要求,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嘗試,老師只是個觀察者,在巡迴的觀察着幼兒的工作,如果不是幼兒有求必答,老師都不去打擾他們,充分體現出幼兒是主體,不再受老師的影響。

4、教師小結,並找出不同範例,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統計方法,讓大家學習。

師:這是誰的,請你來說說你是怎樣設計的,你爲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教學反思:這個環節中,每個幼兒的回答都會不同,有的會說得很好、很多,說得很完整,有的卻不知道怎樣表達,但都要進行鼓勵表揚,因爲要肯定他們的設計成果,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5、活動評價:這個活動設計充分抓住了幼兒心,小朋友面對這麼多樣的線都很好把它分清楚,也記得快,所以教師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從生活中入手。在教學過程中材料準備的很充足,教師的語言簡而少,很具有啓發性,而且也留了時間讓幼兒充分的認識探索,是一節充分以幼兒爲主的課。

6、重要詞彙:質地、用途、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