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大綱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教案

1.認識本課4個生字,會寫7個認識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賴”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詞。默寫《牧童》,能用自己的話表達詩詞的意思。

3.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短文。

教學重點:理解詩詞意思,體會詩詞意境,練習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溫馨,受到美的薰陶。

課時安排:3課時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課時 教學《牧童》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來試試。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着觀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誦讀,讀出詩歌的節奏。全詩節奏可以這樣劃分: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2.交流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全詩。

四、三讀古詩,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把體會到的情感,記錄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4.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注意讀出詩歌表現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4.練習背誦全詩。

第二課時 教學《舟過安仁》

一、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生活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頑皮的孩子。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感受不一樣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讀全詩,正音,注意停頓。

4.自讀理解,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5.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槳。怪生:怪不得。遮頭:爲頭部遮擋住風雨。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一隻小漁船裏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入情入境品讀詩句。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感受兩個孩子淘氣可愛、天真頑皮。(從“張”、“使風”等動作中看出)

3.詩人喜歡孩子嗎?你喜歡他們嗎?爲什麼?

學生放飛想象,彷彿和詩中的兩個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張傘使風,聽到了水聲、風聲、歡笑聲,想到了自己曾做過的調皮事,怎能不喜歡呢?而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4.帶着自己的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彙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讚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着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古詩《牧童》《舟過安仁》。

2.默寫《牧童》。

3.選擇其中一首古詩,根據詩意畫一幅圖畫,或者改編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課時 教學《清平樂·村居》

一、導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樂”讀作“yuè”。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爲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村居”纔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閒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讀全詞,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讀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檐、媚、翁、媼、亡賴、剝

3.指名讀,全班齊讀。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全詞,理解詞意。

1.自由讀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語意思。

2.交流自己讀課文的收穫,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茅檐:茅草蓋的屋子。醉裏: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吳音:吳地的方言。這裏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翁媼:老翁、老婦人。鋤豆:在豆田裏鋤草。無賴:音同“無賴”,這裏指頑皮、可愛。

3.同桌結合插圖和註釋,討論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髮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後,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暱。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着臥着剝蓮蓬玩。

四、品讀全詞,體悟感情。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再讀全詞,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鄉村條件簡樸,但環境優美,夫婦恩愛,孩子勤勞,生活溫馨,難怪令人陶醉。

4.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悟。

5.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6.熟讀成誦。

五.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1.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2.改編歌曲,用自己喜歡的曲調唱《清平樂·村居》。

3.收集、背誦其他描寫童年趣事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