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二泉映月》教學案例(有反思)

《二泉映月》教學案例(有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一、案例背景

《二泉映月》教學案例(有反思)

《二泉映月》這篇課文是鄂教版小語教材第十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講敘了阿炳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的《二泉映月》這首曠世名曲的。備課時我就想,這篇課文的時代背景、人物境遇與我們的學生相去甚遠,如何讓學生能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走進文章,體會情感呢?只能充分的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我佈置學生預習課文,通過各種途徑(上網查找、資料書的查閱等)全面瞭解阿炳所生活的年代,以及生活遭遇,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走進課本,與課本對話,從而感受《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阿炳這個人物的魅力所在,從而更好的落實本單元的話題目標“藝術的魅力”。

不僅讓學生全面瞭解,我也在課前上網查閱了許多相關內容,並找出《二泉映月》的曲子來聽,看看自己能從曲子中聽出什麼來,剛開始,找到一首,是改編了的交響曲,由小提琴演奏,雖很優美,但總覺得缺了那份蒼桑、那份悲憤,以及那種不屈的抗爭與奮力的追求。接着又尋找,終於找到了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再聽心就隨着樂曲起伏跌宕,輕閉雙眼,讓我的心與樂曲真誠的溝通交流,內心有一絲的酸楚,但更多的是敬佩,這樣再去上課心中就有底了,不至於因自己的原因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理解。

 二、教學過程

片斷一:一上課,我首先播放《二泉映月》的二胡獨奏曲,讓學生的心靜下來,漸漸走進阿炳內心世界。

師:告訴老師,從這悠揚的琴聲中,讓你聽到了什麼?

生:1、我彷彿聽到了阿炳苦難的一生。

2、這首曲子非常淒涼、坎坷、悲哀。

3、雖然阿炳的身世很淒涼,一生中充滿了坎坷,但是阿炳在抗爭。

師:除了這以外,你們還聽到了什麼呢?

生:我還聽到阿炳對師父、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師:這首樂曲叫什麼名字?

板書:《二泉映月》

師:通過課前預習,我們都知道了這首樂曲是由阿炳——華彥鈞所作。

師:課前老師佈置了預習,阿炳是何許人,課文又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生彙報:1、阿炳是一位民間藝術家

2、阿炳的父親是個道士,他只能稱他父親。

3、阿炳是個盲人,而且身世很悲慘。

4、阿炳他是一位音樂家,他一生創作了好幾首曲子,可留下的只有三首。

5、阿炳是江蘇無錫人,自幼喪母……(學生詳細介紹阿炳的生平)

師:同學們講得真不錯,也很會查找資料,阿炳是一位民間音樂家,一生酷愛音樂,雖然歷經生活的磨難,但是這更成就了他豐富的內心世界,也爲他提供了更多的創作素材,課文講述的就是阿炳——生接:創作《二泉映月》的過程

反思:因爲有充分的課前預習,所以學生很快就能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對人物有了更全面的瞭解和認識,也爲更好的與文本對話奠定了基礎,學生學起來,也不至於很茫然,學習時有話可說,也使得課堂學習氣氛活躍了起來,參與學習的熱情也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自然也有了,正切合了我想的根本研究的主題,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敢舉手發言。

片斷二 :

師:他想起了師父跟他說的話,師父到底跟他說了什麼?

生:師父說:“你年紀還小,等你長大了,就會從二泉的流水中聽到許多奇妙的聲音。”

生:1、聲音很好聽,很打動人心。

2、聲音婉轉悠揚

3、很神奇的聲音。

師:那麼阿炳聽到的是怎樣奇妙的聲音呢?

生:1、深沉的嘆息。

2、傷心的哭泣

3、激憤的傾訴

4、倔強的吶喊

師:這裏的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說說阿炳還可能聽到哪些奇妙的聲音?

生:1、對師父的深切懷念

2、對社會的控訴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那麼回憶前文在阿炳小時候,他能聽到的是——生接,淙

淙流水聲,爲什麼在這個中秋夜阿炳卻聽到了師父所說的“許多奇妙的聲音

呢?

生:1、因爲阿炳經歷了生活的坎坷。

2、因爲當時阿炳眼瞎了,生活沒有着落,只能沿街賣藝生活。

3、而且阿炳他還瞎了,生活窮困。

師:這對阿炳的再次來到和師父同遊的惠山二泉,聽到鄰家少年的介紹“月亮似

水,靜影沉壁“可他卻再也看不見),他的心情怎樣?讀出來,指名讀第四

節。

師:讀讀、說說剛纔的同學讀得好嗎?

生:不夠好,他雖然讀得比較流利,但是沒有把阿炳的內心讀出來

師:好,請你來讀讀

生讀

師:從他的讀中你們還聽出來了什麼?

生:從他的讀中讓我想到了阿炳的坎坷經歷。

師:那也請你來讀一讀

生讀

師:難道阿炳的心中只有傷痛嗎?

生:不是,阿炳的心中只有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光明的嚮往,對安定幸福生活的追求。

師:那請你將這種情感讀出來。

生讀:既有傷心,同時也有嚮往,有追求。

師:有這樣的嚮往與追求,阿炳願意這樣生活嗎?

生:不願意

師:你是怎麼知道呢?

生:從“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中的“激憤”“倔強”可以看出阿炳不願這樣生活。

師:那該怎樣讀呢?

生讀:讀出阿炳對命運的抗爭,以及倔強的個性。

 反思:在這一段教學中,我緊抓“奇妙的聲音”走近人物,體會人物的“心聲”,走進人物的內心。學生理解阿炳的“心聲”是個難點,也是重點,只有將阿炳的心聲理解了,才能理解隨機因素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衝動。《二泉映月》的創作是阿炳對生活的感悟,是是情感到了極限的流露,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從“奇妙的聲音”這個切入點入手,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感悟他的生活遭遇,以及倔強的人物性格,以及勇敢與命運抗爭的精神。

但是在設計中依然是有缺憾的,文中有對環境的描寫、月光的描寫,無論是小時的中秋,還是長大後的中秋,月亮依舊,流水依舊可是人物的境遇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是我在設計中,將這一主要環節弱化了,使這一絕佳的體會人物情感的切入點流於了形式,如果再讓我上一遍的話,我一定會將環境描寫與人物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將更好的與本子對話,更深入的走進人物內心,體會的情感也將會更真切。

由此看來,深入鑽研教材,吃透教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也讓我真正從內心體會到學校教研主題中的四個痕跡的作用和價值所在,如果我研讀得更深入,痕跡留得夠充分,真正將痕跡不流於形式,而落到日常備課的習慣,那麼我們課堂將會少一些遺憾,學生將會有更多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