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全神貫注》評課稿

四年級語文下《全神貫注》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全神貫注》評課稿一

四年級語文下《全神貫注》評課稿

略讀課文怎麼教?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很多一線教師的困惑。今天,聆聽了沈老師的講座和幾堂課例之後,我對略讀教學逐漸清晰、明朗起來。下邊,我就以酈老師執教的《全神貫注》一課,來談談我的收穫和思考:

導——學

略讀課文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師雖不用像精讀指導那樣纖屑不遺,但提綱挈領的指導是必須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學生快速理清思路,獲得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這堂課上,酈老師或教給方法,或輔以範例,授人以漁,使學生學得得法,學有收穫。概括主要內容是中段學生學習的難點,在粗知大意這一環節,酈老師讓學生運用“聯繫主要人物以及課題”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有效化解了難點,學生一個比一個講得準確、精煉。更值得一提的是:酈老師兩次提醒學生第七單元都是寫人的文章,在學習其他三篇課文時要注意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在習作中要通過語言、動作、神情去描寫人物。這提示既聯繫了整個單元,又暗示了學法的作用之大,能夠促使學生自覺地遷移運用。

取——舍

略讀教學不能像精讀教學那樣面面俱到,求多求全,這不僅要求教師在課文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重點,還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係。酈老師在這堂課中兩次鏈接課外資料,一是讓學生交流茨威格和羅丹的資料,二是觀看其他藝術家工作時的圖片,這兩個環節花了較多的時間。我個人認爲,第一個環節可以直接利用“資料袋”,直截了當,針對性更強;第二個環節,可以作爲課外拓展。

常——變

略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就是我們教學的嚮導,沈老師也爲我們提供了略讀教學的常規模式。但是我們還要努力在一成不變中尋找突破與創新,使略讀教學也能富有情趣,富於變化。

這堂課在總體設計上採用了“閱讀提示”中的第一和第三點,而對於第二點:把自己認爲最能表現羅丹工作時全神貫注的句子畫下來,酈老師改成了:說說藝術家做事有什麼特點,哪些句子能夠體現羅丹具有這些藝術家的特質。這一變化是基於學生實際的巧妙設計,因爲少藝校的孩子有很多機會接觸藝術家,而他們將來也有可能成爲藝術家。

略讀課文曾因它的“略”讓我們忽視了它,而它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忽視的,對它的研究,我們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全神貫注》評課稿二

此次網絡視頻課,因爲執教教師是我校的王久明老師,我們四年級組只是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但是卻沒有真正地到課堂上去加以演練。這樣就失去了一次難得的對比聽課反思的機會。 爲了有一個對比聽課的機會,我特意到網上觀看了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執教的《全神貫注》一課,兩相對照,更是收穫頗豐。我發現於永正和王老師執教的《全神貫注》)一課雖然教學思路不同,教學環節不同,但是卻有許多相通之處。

一、都重視大膽放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

於老師可以稱得上是教學領域的“優秀導演”。他已全窺了導中之“道”。切教學都是爲了使學生得到發展,讓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發展。例如:在分析羅丹修改塑像的投入神態時,於老師帶領學生“入戲”:假如你是羅丹,你是怎樣工作的?在於老師的點撥之下,學生寓思於“動”,發揮自己的創意,以細膩而傳神的動作,再現了羅丹的工作過程。繼而“齣戲”,深入理解課文,領會“全神貫注”的真正涵義。

王老師在課堂上,也是大膽地讓學生自讀教學鏈接語,找出本課的學習目標。然後再帶着目標,自讀自悟,概括文章大意,尋找哪些地方最能體現羅丹的全神貫注,然後互相交流自己關於全神貫注的看法,最後圍繞茨威格的話開展交流,將課文的中心加以提煉。

二、都是潤物無痕,用賞識啓迪學生的思維。 於永正老師憑“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筆”,幾乎不用什麼外設輔助,把課上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有老師問於老師爲什麼他總能把課上得激情無限,於老師透露說:“我惟一比你們做得多的是,我早已爲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當然,這是謙虛之詞,但是,我們也不難看出,於老師對這些“高帽子”的重視度。 王久明老師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也有高人之處。從親切的微笑到鼓勵的話語再到一句句令人溫暖的“高帽子”。的確讓我們有許多的收穫。“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通過事實看出,的確如此。

三、都是設計巧妙,生動課堂顯而“義”見。 在於老師的教學過程中,你完全能夠感覺到這種藝術魅力的存在。例如:於老師教學“端莊”、“端詳”兩個詞語的設計,可謂是匠心獨具,頗具火候。師:咦!我發現這位同學“儀態端莊”。現在,老師邀請你把剛纔的神態表演給大家看,好嗎?(生1在於老師的鼓勵之下表演得到位、傳神)師:棒極了!這就是“端莊”。那麼,“端詳”又作何解釋呢?生2:老師,我覺得,“端詳”可以與“端莊”聯繫起來解釋 。(於老師請生1擺好“端莊”的神態,而生2時而近看,時而遠看;時而左看,時而右看……不時又皺眉戳指,再加上個性化的臺詞。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情此景,已是“無義”勝有義,“無言”勝多言。 王老師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談自己的體會,讓學生先交流再朗讀,通過學生們繪聲繪色的朗讀,把課文的理解帶入了一個同樣顯而易見的境界。同學們在聆聽式朗讀和默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走進了羅丹的工作室,目睹了一代藝術大師追求完美的境界。

四、教師巧做“媒”,與學生平等交流難能可貴。 於老師在教學的幾個環節上,始終以組織者的身份出現,隱到幕後充當學生與課交往的“媒人”,以學習課文內容的直接參與者身份平等地出現在學生的面前,“以讀爲主線,在讀中明理、悟情”的朗讀比賽,從而把學習推向高潮。這種看似沒有要求卻精心安排的師生朗讀比賽深深打動了學生。不僅讓學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王老師的課上也有許多生生比賽,師生同讀等教學環節。同學們爭着朗讀,爭着點評,教師表揚鼓勵的話語貫徹整節課。師生同讀的環節,也讓人感受親切自然。教師蹲下身子做學生,學生才能挺起胸膛來做人。 優秀的課是相似的,不良的課各有各的不同。對比我的教學設計,仍然是老的教學思想,老的教學設計。爲教而教,學的沒有動力,學的沒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