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彙編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第一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敘述了薩沙在媽媽、哥哥的影響下,把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這篇課文以平實、自然的語言描繪了一段真實感人的雨中情。這篇課文結構明晰,語言淺近卻喻理深刻。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邊讀邊想、深入感悟。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彙編

1、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賞讀激情。使學生有所得:

文中的對話環節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薩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薩沙家庭中的一員,在有感情地讀好人物對話的同時,賞讀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薩沙一家人行爲的描寫,讓人物的言行有一個無比美好的背景,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感情得到昇華,人物的品質行爲得到內化。

總之,“語文”是“情感認知”的廣闊舞臺,需要老師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一個老師的教學情感定會綻放語文素養的美麗花朵。

  第二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記敘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課文比較簡單,所以我把兩課時的內容整合爲一課時。在課的結尾處我告訴孩子們,其實薩沙和他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讓學生聯繫生活回憶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弱小者呢?我認爲語文的學習要聯繫學生自身的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認識,讓文章的主題深入人心。同時進一步提升主題,拓展“弱小者”的外延,即有生命的人和事物。最後我還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遇到困難時,我不會害怕和退縮,我會堅強地說——當別人善意地想幫助我,而我可以自行解決時,我會自豪地告訴他——當不幸降臨時,我還會主動關愛和幫助其他的人和物,因爲——通過三次課題引讀,讓學生全面而透徹地理解文章主題,更將情感推向高潮,使得整堂課完滿收尾。

  第三篇《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一、實踐。

關鍵詞:能上課,上好課,上好每一節課。

課堂是教師生命的舞臺,老師的教學生涯只有在課堂中才能得以延伸。作爲一名年青的教師,我一直將“能上課、上好課,上好每一節課”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即使這一目標相對於我仍顯得那麼遙遠,但我一直在爲此而努力。

能上課,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紮實過硬的基本功,要求我們要具備駕馭教材,直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能上課,是教師革命的本錢,教師只有不斷地錘鍊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不斷地總結經驗與教訓,提升教學技能,才能使自己沉着地走上講臺,並最終立於講臺。

“上好課”是教師贏得學生信賴與尊敬的資本。學生走進課堂的目的首先是學習知識,如果讓學生在愉悅與享受中學知、明理,學生自然會對你投出信任之票。作爲一名年青的教師要善於反思自己每一節課中的成敗得失,哪怕只是一個詞語的教學;要樂於接受別人課堂中智慧的靈動,哪怕只是短暫的一瞬。要始終以“揚長而不避短”的學習心態,修正自己,揚棄自己;充實自己,豐滿自己;發展自己,提升自己。曾經給自己寫過這樣一句話:不要甘於做教書匠,即使一輩子只做教書匠;要敢於做教育家,即使一輩子做不了教育家。

能上課,上好課,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前提。但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去掉浮躁,丟棄自大,努力上好每一節課。俗話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好事。我想做一名教師應時刻提醒自己:上一節好課不難,難的是上好每一節課。課堂是教師生命的舞臺,上好每一節課,是一名優秀的教師對自己最高的要求,也是最負責任的要求。作爲一名青年教師,必須以高度的責任心去面對課堂,因爲,你的每一個40分鐘均是五十餘位同學生命成長曆程中寶貴的40分鐘,你的一言一行均在構築學生成長的歷程。

記得省教科院成尚榮院長講過這樣一段話:語文,語文教學,沒有天花板的舞臺。她展示着語文和語文教學的魅力,展示着語文教師獨特的風采。作爲一名年青的語文教師,理應搶抓機遇而不坐失機遇,在這一舞臺上盡顯華章。

二、思考。

關鍵詞: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思考。

語文教師,文化的傳承者和文化的創造者。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我思故我在。語文教師引領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爲學生選擇人類優秀的文化,就是在爲學生鍛造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質量。但是隻有當教師引領學生在學習語文時進行反思、批判、建設時,語文才是一種發展着的文化,語文教師纔是文化的傳承者和文化的創造者。近年來,作爲一名年青的語文教師,作爲一名年青的並且期待發展的教師,我一直將“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思考”作爲自己追求的另一目標。

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就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並努力地體現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就要求自己要積極投身於語文課程改革之中去,以新課標的理念指導自己的實踐;就要求自己始終以冷靜的心態反思自己的教學,借鑑別人的課堂。勤于思考、善於思考,更要求青年教師必須以科研的精神對待自己的教學,不斷地以“旁觀者清”的目光審視自己的教學與實踐。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了,課改春風吹滿校園,語文課程標準的踐行已經成爲語文課堂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倡導、大語文學習環境的創設、三維目標的落實,均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尤其是青年語文教師不斷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在努力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名新課標指導下的優秀的語文教師。要有開放的視野,要有深厚的積澱,要有人格的魅力,要有包容的胸懷,這均應成爲新時期年青教師的基本要求,這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後,我仍將以此爲目標,把握課改契機,努力塑造全新自我。

三、科研。

關鍵詞:源於教學,高於教學,服務於教學。

三年來,我曾認爲:在小學校園內,科研與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一組平行線,作爲一名教師只需在教學這條線上不斷領跑,你一定會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三年後,我又在想:科研與教學只是一條線,對於一名教師當你不斷反思你的教學工作時,你就在進行着教育科研;當你再以一定的思想或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時,你一定會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甚至會成爲一名出類拔萃的優秀教師。

作爲一名教師,我深深感受到教學工作的繁雜,感受到對於“再學習,不斷學習”這一渴求的望洋興嘆。但作爲一名年青的教師,我又無法擺脫繁雜的教學,更不能放棄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因爲壓力就是動力。因此,我努力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的研究,把科研根植於自己的每一節課。關於教育科研,我的想法是:源於教學,高於教學,服務於教學。

“源於教學”要求自己不要把科研與教學截然分開,研究那些“高、大、深”等與教學脫節的專題,一沒有時間,二未必有能力。“高於教學”要求自己不能總是沉於教學之中,要能夠遊刃於課堂內外;要有專題,要有思考,要勤於動筆,要善於提煉。“服務於教學”要求自己一定要明白“爲什麼而教”,時時問一問自己“爲什麼這樣教”。使每一節課既要讓學生學有所得,更要讓自己教有所獲,真正達到“與生共進”的狀態。

近年來,我在學校課題組的帶領下,進行“小學語文自主探究性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自主地解決問題。在教學每篇文章之前,我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在教學之中留意學生探究問題的狀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我還儘量地將一些開放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帶至課外,讓學生在生活中頓悟問題的答案,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我認爲一節優秀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多少個知識點,而在於你讓學生學習亢奮的狀態達到何種程度,並持續多久。

在做好專題性研究的同時,我一直在嘗試着進行“微型課題研究”。即每上一篇課文之前,我均針對該篇文章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去想:這篇文章我該留給學生什麼?這一節課我應該讓學生做些什麼?並圍繞這些問題去設計屬於我的、屬於這篇文章的、更屬於這個班級的教學方案。實踐之中我深深感到這一做法對自己幫助很大。這就要求自己課前要鑽研教材:教材特點是什麼?可以給學生什麼?鑽研學生:學生最需要什麼?要求自己課堂教學要緊扣目標,有的放矢,有所爲更要有所不爲。要求自己要關注文章與文章之間的聯繫,關注教材的編排體系,更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構建的狀態。當然,還要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結束均要思考:自己的預設目標有沒有達成?效果如何?課堂教學過程中又生成哪些目標?生成的目標說明什麼?在我認爲,這纔是屬於我們的一線教師的最有價值的科研。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偉大使命是讓人們從無知走向睿智,從幼稚走向成熟。教師在完成這一使命的進程中也在不斷地自我發展。面對各位同行與專家,我可能是無知的,但我一直在追求睿智;我可能是幼稚的,但我期待成熟。今天的不成熟發言,帶給各位的可能是稚嫩甚至膚淺,但對於我必將產生“不索何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