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我不是最弱小的》聽課反思

連聽了三節《我不是最弱小的》對文本的解讀不同,感悟點也就有所不同,更何況教學風格不同,對細節的處理也各有千秋。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我不是最弱小的》反思

第一節是趙老師上的,她在讓學生充分閱讀母子的三次對話後,又讓學生找出薩沙的動作,繼而發問:“薩沙爲什麼要這樣做?”引導學生通過動作感悟人物的內心活動。她在引導學生理解“簇擁”一詞時,讓幾個學生走上講臺現場演示——幾個人把一個人圍在中間就叫“簇擁”,這樣直觀形象。

劉老師同樣是讓學生閱讀了三次對話,但他更重視的是雨衣的傳遞,他以圖示意,媽媽給哥哥,哥哥又給弟弟,他問:“那麼,你覺得在這個過程中,一家人傳遞的僅僅是一件雨衣嗎?”於是孩子們踊躍回答其中還傳遞着“親情”、“體貼”、“關愛”。筆者認爲這是讓語文人文化的典型體現,真正達到了教給學生用兩隻眼看書,一隻眼看書面,另一隻眼看到了書背,從字面上讀出了文本的內涵,讓學生感受到了親人之間愛與被愛的具體方式與樸實的表現,如果這時,劉老師再深入一下,聯繫生活讓學生談談自己從哪些方面也感受到了親人的、老師的、同學的關愛可就錦上添花了。

王老師更重視母子的三次對話,他讓學生反覆讀,細細品味:“同樣是薩沙的三次問話,你覺得真的都是在問嗎?”學生思考後得出了結論:三次語氣並不相同。第一次真的是不明白,他在問爲什麼同樣需要卻把雨衣給了自己;第二次則有幾分不服;第三次,薩沙爲自己保護了花朵,已肯定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充滿驕傲。王老師在解釋“簇擁”時,充分利用了文本資源,他讓學生看圖問:“野薔薇長在哪兒?課文中用了哪個詞來說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同樣理解了詞的意思,筆者以爲,這種讓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更好一些,如果這時趁熱打鐵,能讓學生用上“簇擁”說句話就更好了。

不過,總感到如果把雨前的野薔薇與雨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薩沙保護花的必要性,效果會更好。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反思

本文敘述了薩沙在媽媽、託利亞的影響下,把媽媽、託利亞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媽媽兩句話的研讀和對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舉動的體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

上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說說課文中誰是最弱小的,引出薔薇花以後,再對比着讀讀薔薇花在不同情況下的狀態,使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薔薇花的弱小,然後以此引入媽媽和小薩沙的對話。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比如說:當教學在傾盆大雨中弱小的薔薇花的時候,我設計了“在傾盆大雨中,嬌嫩纖弱的薔薇花會說些什麼?”來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說話,使學生進入文章的角色中,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能較好的站在薔薇花的立場,說出薔薇花無奈,沮喪,希望得到幫助的心情。使薔薇花弱小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印跡。當薔薇花得到的薩沙的保護的時候,我設計了“當薔薇花受到了薩沙的保護,它有什麼心裏話想說”這樣一個問題,使學生站在薔薇花的立場來體驗接受保護以後的心情。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自強的品質,自覺承擔起保護弱小的責任,並能以此爲快樂。要激發學生進行這種角色體驗的興趣,需要教師富有感染力的導語,老師的語言要有親和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這一點上,我做的還不夠。

每一幅插圖都是對課文重要內容的詮釋,能幫助我們與文本進行更好的對話。在本節課中同,我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託利亞的表情,思考一下當媽媽沒有把雨衣傳給託利亞,而是直接傳給薩沙時,託利亞的反映是怎樣的。學生很快發現姐姐的'臉上充滿了微笑,我又引導學生想一想託利亞的微笑說明了什麼?使學生體會到姐姐對弟弟的謙讓實際上也是一種保護弱小的表現。

在本節課中,我還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薩沙和媽媽的一段對話,我先讓學生體會說話人的語氣,心理活動,逐句訓練。在整體感知整段對話後,讓學生自由練讀,分角色表演。通過指名錶演,小組表演,男女生分組表演等方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角色體驗。在音樂的渲染下,在一遍又一遍的表演中,小薩沙的形象在學生們的心中越來越豐滿。最後,我參與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表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隨後,我又讓學生反覆朗讀課題,在讀中再次體驗小薩沙的心聲,從而使小薩沙的心聲成爲我的心聲,他的心聲,所有人的心聲。

最後,學生們在交流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例的時候,展現了一幅幅溫馨的畫面,使學生保護弱小的品質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後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敘事有序,結構明晰,語言淺近卻喻理深刻。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深入感悟。教學本課我採取以下步驟:

1. 強化初讀,使學生有所知

感知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實踐、自覺朗讀來完成的。完成這一過程教師應有意引導,讓學生對課文的含蘊有所感知。在教學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進而弄明白文章所寫的事情。在學生了解本文所寫內容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的重點內容,使學生在讀書中對課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

2. 精讀揣摩,使學生有所悟

在初讀的基礎上,精讀的重點首先應放在深入領會“媽媽”兩次說話的用意上:第一句話“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意在教育薩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護弱者;第二句話“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是在激勵孩子。可變換形式反覆朗讀,然後進行句式練習:“媽媽”說的第二句話還可以怎樣說?(①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②要是你能保護別人,那你就不是最弱小的人。)讓學生理解“媽媽”對薩沙的良苦用心。同時,聯繫前文一家人遞讓雨衣的情景,讓學生對“媽媽”的話有更深刻的感悟。其次是重點讀好薩沙說的三次問話:第一句“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幹嗎這樣做呢?”指導學生體會薩沙不懂他們爲何這樣做的心理,讀出天真幼稚的語氣;第二句“這麼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要揣摩薩沙不甘爲弱、也想保護弱者的心理;第三句是薩沙把身上的雨衣蓋在薔薇花上之後說的話,“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這一句要指導學生體會薩沙的自豪感,因爲他已經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夠保護比他弱小的薔薇花了。這樣,通過學生不斷深入地朗讀,不僅培養了語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

3. 賞讀激情。使學生有所得

這一環節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薩沙一家人的高尚品質,讓學生把自己當作薩沙家庭中的一員,在有感情地讀好人物對話的同時,賞讀課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和對薩沙一家人行爲的描寫,讓人物的言行有一個無比美好的背景:廣大的森林中間,寬闊的曠地邊緣,嬌嫩纖弱的薔薇花上,披蓋着梅紅色的雨衣,一家人在滂沱大雨中談笑風生、情深意濃……伴着優美的音樂,在人情人境的朗讀中感情得到昇華,人物的品質行爲得到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