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1W 次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鳥的天堂》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用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帶起整篇課文的學習。

首先,在課文的整體感知階段,要求帶着問題默讀課文:作者和他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什麼不同的景象?爲什麼?學生通過默讀,通過思考,通過討論和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解決以上的問題。當以上的問題解決後,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基本上就已經清晰了。另外,在整體感知過程中,我還穿插對意義段的教學,由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思考和討論得出以上問題的答案,所以,在嘗試提問學生關於分意義段的問題的時候,學生都能夠正確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課文重點和難點的過程中,我也採取了提出主要問題,層層深入的方法。根據課後練習,提出問題:我有一些問題想提出來和大家討論。如,課文裏五次提到鳥的天堂,爲什麼有的加了引號,有的沒有加呢?先讓同學們討論“鳥的天堂”和鳥的天堂的區別,再引出“鳥的天堂”(大榕樹)之所以成爲鳥的天堂的原因。從課文裏面找出能體現大榕樹的特徵的相關語句,並通過感情朗讀、講解等方式,發現和感悟大榕樹的特點;另外,在“鳥的天堂”裏生活的小鳥有什麼特點呢?我也通過讓學生自主發現,自由發表意見,自由說出理由來想象鳥兒在“鳥的天堂”裏生活的快樂和自由。最後,讓學生說感想,說說他們對“鳥的天堂”的感想,提出問題:如果你有機會去“鳥的天堂”旅行,你會怎麼做?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再次感受“鳥的天堂”的美。

總的說來,這篇課文的教學上,我能夠改變以往經常發生的“牽着走”的情況,能夠嘗試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因爲自己發現的東西纔是自己的,內化的,而從課後提問和課後習題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學生真正學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不是被硬塞進去的。不過,由於這篇課文的教學過於注重這種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於文章作爲遊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必須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於課堂調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2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現在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衝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爲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隻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爲何能成爲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說爲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 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後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顧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挑選出描寫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採用學生自主選擇(在描寫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寫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讚美自己,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積極的閱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悅,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係,進而互換角色,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瞭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形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這裏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爲學生人生的光彩塗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內容“一隻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着,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麼?”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3

《鳥的天堂》一文是巴金的散文。本文語言準確生動,樸素優美,簡潔灑脫,富有節奏感。我在教學本課時,以訓練學生語感爲主:

1、直觀感悟:

小學生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過讓學生反覆誦讀,獲得對課文內容初步認識後,播放了“鳥的天堂”錄像,把學生帶進一種特定的評議環境中,學生神情專注而投入,隨後讓學生看着沒有鳥的這一棵大榕樹,啓發學生想想說說,“百鳥歡鬧”是一幅怎樣的情景。當再讀到“百鳥歡鬧”這一段時,學生已沉浸在其中,彷彿身臨其境,而讓學生說說寫一隻鳥的特寫鏡頭時,也能說得有聲有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詞析句:

文章的組詞成句構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學生對語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我抓住有關的句子進行比較、揣磨、欣賞,不斷地提高其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如:教學第8自然段中“這棵榕樹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翠綠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的眼前閃耀,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對於“顫動”、“展示”這兩個關鍵字,引導學生用其他詞來替換。如用“顯示”、“出現”或“抖動”、“晃動”等,用哪組詞更好?在討論、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到“展示”是清楚地擺出來,明顯地表現出來,突出榕樹的旺盛的生命力;“顫動”是短促而頻繁地振動,課文把微風吹動,陽光照耀下樹葉一閃一閃的樣子,不但美麗而且動靜結合,顯示了大榕樹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受。這樣,關鍵文字抓住了,學生品出了精妙詞語,咀嚼出了它的神韻,從而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促使學生語感不斷地增強。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4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課前的導入,這是一篇帶有一些抒情意味的文章。爲了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在開始我採用了視頻,使學生們產生強烈的讀書慾望,這就促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去讀書。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課文內容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課文描寫了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美麗:景象榕枝繁葉茂,衆鳥歡樂歌唱。作者以樸實優美的語言、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讚頌了這自然景觀,生動地描繪了這株大榕樹是“鳥的天堂”,從而讚歎了我國南方水鄉自然環境之美。

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裏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涌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爲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

第二次去看榕樹,寫羣鳥嬉戲,“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極言場面

之廣大。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昇華,並能更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描寫大榕樹和鳥多的段落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榕樹的樣子以及鳥多的場面。爲以後的作文打下基礎。

一堂語文課,從問到讀、從讀到想、從想到說,無不顯現出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審視教學,要對學生的一切發展負責。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作爲學生學習自身活動的良好發展環境,在課堂上重情感教育,重習慣培養,重學法指導,重思維訓練,堅持這樣做,就能使學生終身受益,必定有利於他們一生的發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5

《鳥的天堂》是人教版語文第7冊第1單元的課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膾炙人口的作品。文章寫作者和其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的名不虛傳,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中這種生命現象的熱愛和讚美。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全新的探索,想讓這樣一篇經典之作煥發出新的活力。

一、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朗朗書聲伴隨課堂,這也是我這節課比較突出的地方。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所以我們的教學研究必須不斷創新。老師要發揚自己的教學個性,學生要萌發自己的個性意識,課堂教學就要創設個性學習的天地。 其主體參與,合作互動設想是:小組生生互動,集體師生互動;積極探討中提高學習能力,自然滲透中培養人文素養。

二、在教學結構上,注意以“疑”爲線索,以“思”爲核心

整個教學過程,採用了變序的結構。從結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爲線索,以“思”爲核心,設計了“引疑—質疑—析疑—解疑”的教學思路。在速讀全文後,我有意識地抓住文章結尾段的中心句,引導學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騙了我”是什麼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爲什麼前一個“鳥的天堂”要用引號?這些問題,力爭起到從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插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加以解決,使析疑、解疑的過程成爲語言文字訓練和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

三、在教學方法上,形式多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1.把質疑問難貫穿於教學的始終。上課之初引導學生質疑,在析疑、解疑過程中,仍不忘讓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帶着問題學,針對問題學,同時掌握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語言文字訓練及朗讀訓練中,讓學生讀、思、勾畫,發揮學生的主動

性,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如詞語訓練中,用解釋、比較、聯繫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導讀,有默讀、齊讀、自由讀、有感情地朗讀等形式,並注意啓發學生讀的慾望,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3.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運用了多媒體手段,體現了文字與形象的結合。例如,研讀“羣鳥紛飛”這一部分時,教師動情的介紹羣鳥紛飛的情景,然後是播放課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接着讓學生談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語言,最後爲畫面配解說詞,在這樣的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幾許的遺憾。古語有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教學道路上我會一如既往的堅定這個信念。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6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寫了巴金先生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運用先整體後部分的方法描寫大榕樹,突出它的靜態之美;用以靜襯動、動中寓靜的方法,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百鳥歡鬧的場景。誇美紐斯說:“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充分運用學校高端的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一體機,把大榕樹的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直觀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讓孩子們如身臨其境。

2.羅丹有一句經典而耐人尋味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練就一雙發現美的慧眼,及時捕捉文眼、亮點,讓學生欣賞和感受美。如《鳥的天堂》中有這樣一句話:“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教學時,我讓學生找一找用得特別傳神的詞語。有的認爲“堆”字用得好 ,寫出了大榕樹枝葉繁茂的樣子;有的認爲“明亮”用得好,說明大榕樹的葉子色彩鮮明,有光澤;有的認爲“顫動”用得妙,寫出了大榕樹旺盛的生命力。學生通過賞析,感受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語言的優美性。

3.形式多樣的“讀”的訓練,貫穿教師的組織、引導和指點,促

使學生能興致盎然地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例如,當學生朗讀“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我對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朗讀指導:爲了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讀大榕樹茂盛的句子時,語調要稍高,語速稍快,讀出跳躍的感覺,邊讀邊想象一片片葉子綠得發亮,在眼前閃爍的景象;讀最後一句“這美麗的南國的樹”時,要帶着深情的語氣,充分流露出作者對南國的樹的無比讚美之情。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7

小學語文新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課《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什麼難事,對於搞清楚課文對於事物的表達方式學生也能夠比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閱讀中昇華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卻不是憑老師的三寸不爛之舌就能把學生培養出來的。如果我們把老師的理解強加於學生,這顯然難以達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昇華學生智慧的目標。爲了達成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我貫穿了自主閱讀教學思想。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首先,在閱讀內容上,學生自主選擇,進行閱讀。其次,在討論交流內容上,學生自主交流討論。第三,順學而導,昇華學生所獲。

一、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學生樂學、樂思。

與傳統的指定閱讀內容相比,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學習,學生表現異常積極。大家去認真的閱讀你喜歡的內容吧,然後我們一起來談談自己的收穫和感悟吧!”同學們立刻找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先是輕聲地邊讀過勾劃;然後又自由地朗讀起來,時不時地停下來寫下自己的想法。我巡視課堂,去發現學生們都學什麼內容,勾劃什麼內容,寫些什麼內容。我大致估計了一下,喜歡作者第一次到鳥的天堂的約佔三分之一,其餘的約佔三分之二。這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喜歡第二次的學生多一些毫不奇怪,因爲小孩子更喜歡活潑可愛的小鳥。更何況作者還與鳥們進行了某種愉快地交流,這更符合兒童們的心裏。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喜歡對大榕樹的描寫就出乎我意料,但這卻是我的一大收穫:這表明了學生已經有較高的閱讀和欣賞水平了。他們在自由閱讀中表現出來的樂學、樂思,更表明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喜好“熱鬧”的小朋友了。

二、 疑讀突破 深入體會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驚訝和問題開始。”沒有問題情景就不會有思維。因此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去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這堂課最明顯的,就是在學習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過程中貫穿“讀—思—悟—通”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生理解“鳥的天堂”特點的基礎上,合作、探究,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學習的淺層目標,進入理解文章的高層次,在質疑探疑中完成對課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賞。

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研讀學習的內容,詢問“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還沒有學到的句子”,引導學生質疑。

如: 最後一段內容採用開放式學習,進一步啓發學生進行質疑,學生通過朗讀,特別針對結尾的重點句,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及時啓發學生聯繫上文知識釋疑。由於學生對全文已有足夠的理解,因此,此時釋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講多學,又可趁機查漏補缺。用質疑探疑的方式學習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訓練探究式的學習方法;第二,通過質疑解決了課後練習中的問題,變“問學生”爲“學生問”,教學的角色身份發生了轉變;此時尤百川歸海,師生雙方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三、自由交流,相互促進。

當學生閱讀得差不多了,我就請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他說:“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這棵大榕樹充滿了生機”。他很有感情地讀了第8自然段最後兩句話:“似乎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樹”。聽到他讀,似乎眼前就是那綠得逼人眼睛的綠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讓人覺得綠葉綠得鮮亮,綠得讓人興奮!有個同學說:“我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因爲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麼大的榕樹,也沒有看到過樹幹上長出這麼多的根來的大樹,這讓我實在太驚奇了!”她主動地朗讀了第7自然段。讀得算不上好,文字讀順了卻沒有感情,重讀的地方也不夠明顯。但是她能夠談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點段來讀也很不錯。有個喜歡第一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說:“我從小就喜歡綠色,大榕樹是綠顏色的,所以我喜歡”。他朗讀了第8自然段的重點句:“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點縫隙”。他接着說:“這兒的‘堆’和‘簇’,表現了榕樹的茂盛,更表現出了榕樹的綠。”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的同學,有的說:“我喜歡第二次,因爲第二次鳥兒們進進出出的,有的還在唱歌,顯得格外熱鬧。”有個同學說:“我喜歡鳥兒,這兒有這麼多的鳥兒,我更喜歡了。”他朗讀了第十三自然段,特別是“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兩個“到處”讀得很重,他說:“這兩個到處最能說明這兒的鳥兒多了”。看,他說得多好呀!有兩個同學說,因爲鳥兒那麼多,飛進飛出,我喜歡鬧熱,而且這表現出了鳥的天堂多麼具有生氣呀!所以我喜歡第二次看到的鳥的天堂。通過交流,同學們談出了自己的見解、感悟看法。使每位同學讀有所感,有所思,有所獲。通過寫讚美大榕樹的句子,更好地達到了閱讀效果。

四、抓住共同關注點,順學而導。

討論是一種好的閱讀方式,更是一種互相幫助,互啓思維,相互促進的好方法,我對同學們說:“同學們的交流,給老師很大啓發。請大家對其他同學交流的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好嗎?”我的話剛說完,有個同學就迫不急待的舉起手說:“我覺得我比剛纔讀7自然段的那個同學讀得好些”。於是我就叫他讀了,他讀得也算不上好。特別是如何讀出榕樹的大和讀出他心裏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心情來,他沒有達成這個目標。我就問同學們怎麼讀這段好呢?同學們就三言兩語的發言了。有的說要讀出作者第一次看到這麼大的榕樹時的激動;有的同學說這時是很驚訝的;有的同學說是很高興的;有的同學說“真是一株大樹”要讀得重而緩慢一些;有的說“不可計數”要讀重一點;有的說“臥”字要讀得稍重一些??,這樣,我反覆抽學生起來朗讀,效果漸漸變好。而剛纔說最能夠表現出鳥的天堂有生機的同學這時不服氣地站起來說:“我覺得榕樹比鳥兒更有生機。因爲這麼大一棵生機勃勃的榕樹才招來了這麼多的鳥兒,要是這棵榕樹沒有生機的話,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鳥兒來此做巢呢?”說完癟了一下嘴就坐下了,很不服氣。但是,贊成因爲有鳥兒的同學明顯多許多。教室立刻炸開了鍋,都說有鳥兒,才使鳥的天堂生機勃勃。我看說榕樹有生機勃勃的一方力量單薄,就唯恐天下不亂的插話說:“我覺得榕樹更有生機,不然鳥兒爲什麼來。”我是“少數派”的。

我們的聲音被吼“鳥兒才使天堂有生機”的聲音所淹沒了。我想,像這個樣是一個永遠也吵不清的話題。於是我制止了哄亂的教室,制止了沒有結果、也不再有新意的爭論。我說:“有理不在??”同學們笑呵呵和接答:“有理不在聲高”。教室立刻安靜了下來。每個同學都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於是我接着說;“有的同學說樹更有生機,有的同學說鳥兒更有生機。現在我請贊同樹有生機的同學把鳥兒通通趕走,請贊同鳥兒有生機的同學把樹砍掉。”這下可好了,同學們都一致反對我了。有的同學說,沒有樹,鳥兒到哪兒去安家呀!沒有鳥兒,這還能叫鳥的天堂嗎?於是我因勢利導:同學們,我們國家有愛鳥周,除了不傷害鳥兒是愛鳥的行爲外,還有什麼行爲是愛鳥的行爲呢?同學們都說:“愛護大自然,不濫砍伐樹木,保護鳥兒們的家園!”聽到這裏,我愉快地笑了。從他們的爭論到意見一致,到接受環境教育,都在自由閱讀和爭論中得以體現,教師站在組織者的地位,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鍛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我想,這樣一節課,不僅達成了教學目標,更達到了還閱讀給學生的目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要求“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想這樣一節課,也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 “自主、合作、探究”,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新型的關係。從而實現了師生互動教學活動。

  《鳥的天堂》教學反思8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而這篇文章的重點是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表現了大榕樹的龐大、茂盛以及鳥的天堂的熱鬧景象。所以在教學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這兩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閱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在教學這一課時,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鳥的天堂給自己的感受。在領悟作者兩次所看到的景觀時,又讓學生閱讀其中的重點段談感受。 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當學生領悟到了景觀的美之後,再讓他們感情朗讀,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對照畫面讀等多種形式,進一步促進學生對美的感悟。

3、《鳥的天堂》一課寫得極有畫面感,因此,這一節課中所運用的多媒體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學生感悟到了榕樹的美后,讓他們觀看榕樹的畫面;學生感悟到了鳥的熱鬧場面後,再播放畫面,這些都對學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

4、同時,在教學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導學生去想象:“爲什麼這個地方會成爲鳥的天堂”,引導學生聯繫實際,聯繫上下文去理解、想象,這一問題的探討也讓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得到了提高。

5、拓展延伸時,出示思考題:請你以榕樹上一隻小鳥兒的身份寫一篇導遊詞,向遊人介紹這裏的景象。介紹的形式可以自由選擇。寫完後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