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5篇範例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5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5篇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看似平淡,但內涵豐富:人與樹相處和諧、人與鳥相處也和諧……這樣,纔有了鳥的天堂。作者巴金和朋友前後去“鳥的天堂”兩次,第一次去由於是傍晚,所以他只看到榕樹。作者對這能獨木成林的大榕樹進行了飽含深情的描寫:“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段文字中,把榕樹的美描寫的淋漓盡致。我在教學時也曾試着讓學生反覆品讀,對“翠綠”、“照耀”、“顫動”等詞語進行推敲想象,從品讀中感悟榕樹之美在於它的勃勃生氣,但效果不甚理想。因爲,小朋友課前預習不充分,文章讀得結結巴巴。

上過課以後,我總有一種挫敗感,經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失敗之處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課前準備不足。影響了課堂效果。所以學生感悟不深,體會不透文章的主旨;在課堂教學中,我被教案牽着鼻子走。沒有結合、聯繫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加以拓展延伸,學生很難意會到榕樹的美,從而也體會不到榕樹生命力的偉大。

在教學過程中,我缺乏取捨,犯了面面俱到的毛病,重點、難點把握不夠。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又影響教學效果,學生未能充分感悟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美。”

所以,對於高年級的語文學習,必須:

1、課前引導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以此來保證教學效果。

2、啓發學生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說說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3、學會取捨。抓重點段落、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閱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2

前不久,剛上完鳥的天堂。此時,回想起來感觸頗多。年輕的我也和許多同齡教師一樣希望能借鑑、模仿一些名家的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並對使用多媒體教學特別感興趣,總認爲只要發揮它們的作用,課堂上一定是輕鬆自在、活躍非凡的。同時,一定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然而課堂、學生並非哪裏都一樣的,他們的個性很多時候造就了結果與設想產生出入,意想不到的問題悄然出現,因而教學時導致的一些遺憾就不可避免的發生。這些讓我思緒波動了很長一段時間,同時也激勵着我不斷反思自己的點點滴滴。下面就《鳥的天堂》這篇課文一個導入片斷談談自己教學時和後的一些感想。

《鳥的天堂》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寫景散文。它描寫的是生長在我國南方的一棵美麗、壯觀的大榕樹,樹上許多鳥兒在那裏做窩、生活。文章以鮮明的動靜對比手法,生動地描繪了這棵大榕樹是“鳥的天堂”。爲了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情境中,讓他們知道“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我便在導入時,多媒體出示了大榕樹上百鳥鳴、羣鳥飛的錄像,同時我通過語言描繪,創設了來到大榕樹下的情境。本以爲身臨其境的觀看錄像能確切的讓學生對鳥的天堂有所感悟,然而並非如此。

師:(播放大榕樹及樹上百鳥飛、叫的錄像。)同學們,在我國南方有一種美麗、壯觀的榕樹,它有着數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樹上住着許多鳥兒,它們自由自在地飛呀,叫呀,生活得多麼快樂!這裏就是鳥的天堂。

(板書:鳥的天堂)

師:今天,我們就跟隨我國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賞這美麗的鳥的天堂。

師:請同學們迅速讀課文,看一看,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每次是什麼時候去的?看到什麼?有不懂的詞、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生:(作者幾次經過鳥的天堂?)

……

當時我想着這樣的開場一定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饒有興致地投入到閱讀文章中來。但事實偏離了我的設想。學生觀看影片時的確是聚精會神的。可以說是眼睛直盯着影片,一副被陶醉、完全吸引了得樣子。我暗自慶幸,以爲這一步走對了,並且走得還很不錯。多媒體在這裏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很多多媒體運用的思路在腦中一掃而過。接下來便是重點內容了,從初讀到熟讀再到精讀,真正到讀課文時,不少學生似乎一下子愣住了,跟課文就是接不上軌,自以爲較完美的導入,一下子就不見影子了,後面的教學就未能達到設想的效果。

爲此我課後問了好多同學,讓我大感意外。特別是個別的同學在第一節課學習之後,似乎對哪裏是“鳥的天堂”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甚清楚。對此我想了很久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結果呢?按常理來說,我所設計的導入應該是可行的,讓學生直觀的瞭解“鳥的天堂”是怎樣的一個地方,然後在從文本中來體會“鳥的天堂”,從直觀感知到引入文本,步驟清晰可見,問題因該不會出現在這裏。思索再三也找不出緣由,我便又去問那些同學幾個問題。

1、你覺得從影片中你瞭解了什麼?

2、你對鳥的天堂有什麼瞭解?

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更出乎我預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學對影片所描寫的就是“鳥的天堂”並不知曉。也就是說我在放影片時,描述大榕樹時的一段話並沒有被學生所接受,導致了後來再讀課文時,學生概念的模糊。

回想自己的導入,的確存在着一些弊端,對學生的認知差異分析的不足,對多媒體過於信任和依賴,讓一篇優美的散文無法發揮它的魅力。

現在我明白了,多媒體無法取代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的知識量決定着他們對天堂存在着不同的認識。我的導入雖然不唐突,但生硬的牽引學生讓學生直接接受那棵大梧桐樹就是鳥的天堂,其實已經失敗了。結果必將導致許多學生無法理解和明白“鳥的天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至於學生在讀文章時的興趣不濃厚,也導致學生的思維無法打開,更好的融入到學習中來。

對學生認識水平的瞭解過於簡單,理想化是我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調查之後,我針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了一次簡單的測驗,又制定了一個新的導入。那就是直接從文本入手,首先讓學生一起對“天堂”來進行一下認識。當然根據調查學生對“天堂”的認識是不同的但這不會影響接下來的教學。反而會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人的天堂大家都知道,而鳥的天堂會是怎樣的呢?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對文本產生了興趣之後,再來閱讀文章,瞭解內容,學習方法那就輕鬆容易多了。綜上兩個導入,讓我明白了一點。萬事開頭難,的確要想開好頭,找到好的導入確實不易,但是我想:如果能把握好感知道目標,並把它輔射到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都能找到。那麼學生就一定能活躍起來。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清楚得先考慮學生的認知、感知水平,並且明確一切應從文本入手。多媒體等教具的應用是爲了文本服務,它們不能取代了學生對文本的認知、理解。以文載道,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學也就不再是遺憾的教學了。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3

  第一課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理解課題的含義及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學習生字、新詞,着重理解課後練習中詞語的意思。

(三)按照遊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並說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理解課題含義及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給課文分段並歸納各段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瞭解課題含義及課文主要內容。

1.解題。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1)天堂常用來比喻什麼?

(2)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

(天堂常用來比喻美好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是指能讓鳥生活得美好、快樂的地方。)今天我們將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爺爺一起到“鳥的天堂”去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理解課後詞語的意思。

(提醒學生注意讀准以下字的字音:“顫”,“應接不暇”中“應”。“一簇”中“簇”),“隙”。理解詞語。燦爛:光彩鮮明耀眼。陸續:表示先先後後,時斷時續。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長得多而茁壯。留戀:不忍捨棄或離開。應接不暇:形容來人或事情太多,接待應付不過來。)

3.檢查學生自學字、詞情況。

(二)研究課文的寫作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

(1)作者到“鳥的天堂”去過幾次?分別在什麼時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麼景物?每次去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爲什麼?

(3)用“△”給課文分段,並說出各段的段意。

2.聽完教師範讀課文後,學生回答思考題。

((1)作者到“鳥的天堂”去過兩次。第一次是在黃昏,第二次是在早晨。(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樹,沒有見到一隻鳥,認爲“鳥的天堂”裏沒有鳥,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許多鳥,感到“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因爲作者兩次去時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認識會有這樣的變化。(3)課文按作者遊覽順序記敘,可以分爲四段來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講作者和朋友們划船出去遊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寫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講作者和朋友們第二天又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後一個自然段>:講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留戀和讚美。)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書寫課後讀讀寫寫中的詞語。

教學札記: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第1、2段課文內容。

(二)認識事物的靜態,感受“鳥的天堂”的靜態美。

(三)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背誦課文(從“我們的船漸漸逼近榕樹了”到“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認識事物的靜態,感受“鳥的天堂”的靜態美。

(二)理解課文,能說出重點句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讀第1段。

(1)有什麼不理解的問題嗎?

2.課文是怎樣描寫“我們”出遊的時間和心情的?

(“吃過晚飯”、“熱氣已退”、“太陽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們”出遊的時間。“自茫茫的水上沒有一點波浪。”這是講水面很安靜,沒有風和過往的船隻。“三支槳有規律地在水裏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說明四周幽靜,沒有一點聲響,只有木槳拍打水面的聲音。反映了“我們”出遊時心清十分愉快。)

小結:晚飯後我們划船去玩。

(二)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默讀第2段。思考,討論。

(1)我們第一次出遊,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了什麼?

(大榕樹。)

(2)這段課文中主要描寫了大榕樹什麼特點?

(一個是大,另一個是美。)

(3)課文裏哪些地方說明榕樹大?

(在第4自然段開頭交代“河裏很寬”,這裏爲什麼會變窄呢?讓學生找出有的句子讀出來。“一簇簇樹葉伸到水面上”,原來河面給樹葉佔去了,所以變窄。另外,由於當時離得遠,所以當“我”說許多株時,“我的朋友”有的說是一株,有的說是兩株,到底是幾株呢?找出課文中的語句“我們的船……真是一株大樹”。爲什麼作者開始把它看成許多株?“不可計數”是什麼意思?)

(4)課文裏哪些地方又寫了榕樹的美呢?

(請學生畫出課文中的語句,讀出來,說說對這些語句的體會。“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句話是寫大榕樹靜態的美,前半句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後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顫動”這是作者的感覺,也就是大榕樹靜態的美,給作者帶來的美的感覺,“顫動”並非真的在動,那每一片樹葉都是那麼綠,作者彷彿看到它們在霞光中一閃一閃的。)

(5)作者對這棵大榕對流露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從哪些句子裏體會出來的?(“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句話,讚美了生長茂盛的大榕樹,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6)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7、8自然段。(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樂朗誦,讓學生體會朗讀時的語氣和感情。然後讓學生用讚美和喜愛的語氣試着朗讀。)

(7)指名讀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說“鳥的天堂裏沒有一隻鳥。”這句話表達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因爲是黃昏時分,所以鳥兒棲息了,而且大榕

(三)指導背誦第7、8自然段。

小結:我們隨着作者第一次經過了“鳥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麗的大榕樹。它枝繁葉茂,長有許多枝,靜靜地臥在水面上,充滿着無限的生命力。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4

《鳥的天堂》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蘊含着豐富人文內涵的文章,不但文筆優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類尊重自然,大自然就會給人類以豐厚的回報。

成功之處:

本文抓住了“點面結合描寫景物的方法”“點面結合的描寫是寫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運用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寫羣鳥活動的場景時,運用了兩個“到處”和三個“有的”對羣鳥活動的情景進行了總體的描述,讓讀者有一個整體感受,這就是對“面”的描寫。在此基礎上,作者重點描寫了一隻畫眉鳥,把它的姿態與叫聲刻畫得生動逼真,這就是對“點”的描寫。那麼,怎樣才能在寫景時做到點面結合呢?如:寫柳樹,首先對柳樹在四季的變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覺。春天的柳樹“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夏天的柳樹“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可以說,是對柳樹總體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寫,這樣的例子學生已掌握了不少“美麗的校園”“秋天的田野”“家鄉的小河……”

不足之處:

1、小組間交流、配合不夠。小組交流時,對問題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運用語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師對學生的作品指導、評價力度不夠。

2、朗讀既是理解課文的基本手段,又是獲得語感及審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結合網絡提供的畫面多一些配樂朗讀,就可以促進學生產生用聲音再創情景的更大欲求,從而對語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進措施:

這篇課文的教學過於注重這種模式,而在必須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讀,以及對某些重點句子的體會。對於文章作爲遊記的寫作順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來,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務必的教學程序,否則就會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屬於課堂調控方面的潛力,也是需要加強的地方。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5

昨天,我和學生一起走進了巴金寫的《鳥的天堂》。上完課後,總覺得還是不甚滿意。哎!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課文描寫了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樹枝繁葉茂,衆鳥歡樂歌唱。文中的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表達感情細膩。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樸實優美的語言讚頌了這自然景觀。

在設計本課時,我緊緊圍繞“鳥的天堂爲何能成爲鳥的天堂?”讓學生進行質疑,然後分別學習了大榕樹的枝葉繁茂,生命力旺盛;鳥的快樂,幸福的生活,最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朗讀,品讀,美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把握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有意注重學生的朗讀,但朗讀指導方面仍需加強。讀後的指導除了字音、節奏、重音的點撥指導,還有感情的浸潤啓發學生各自朗讀,點名朗讀的時候,感情都是比較細膩豐富的,非常的聲情並茂。但是當由自由讀變成齊讀的時候,學生常常容易拖泥帶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範朗讀也比較少,這是今後在朗讀指導中應該注意的。

教學語言規範性、簡約性也急待增強。不管是在講解重難點,還是在總結歸納評價中,我發現自己的語言稍顯羅嗦,有時候也不夠規範,這是今後需要逐步解決的。

以上是我對教學《鳥的天堂》結合前面兩課教學的一個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爭取不斷進步。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6

1.在教學過程中,我根據這篇文章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從而明確鳥的天堂的特點。同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們感受作者兩次到鳥的天堂的情感變化,突出鳥的天堂的獨特的美,從中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讚美。

2.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基礎知識方面讓學生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學習,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同時,我通過“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讓學生層層深入地瞭解文章,從而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對這篇文章課後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加深、加寬對文章的拓展,拓寬學生的眼界。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7

今天,我帶領六三班學生學習《鳥的天堂》一課。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爲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他們所說,訴他們知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我爲課改以來這種生動活潑的課堂而興奮。

就在這節課臨近尾聲的時候,一位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學生——————王勇生高高地舉起了他的小手,隨即他的旨意令我驚訝、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師,讀完衆鳥紛飛這段我有一點不明白,文中說,我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着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第三隻的後面爲什麼用句號而不用省略號?一般情況我們多是使用省略號的。”我隨着他得質疑向書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號展現在我的眼前。當時我的腦子“嗡”的蒙了,“爲什麼?爲什麼?”我心中不斷地問自己,並在腦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樣回答這個問題。說實話我教了七年六年級,也就是這篇課文就教了七次了,但我從來沒有注意過這個小小的標點符號,更沒有想過爲什麼這樣用。無奈之下,我又把這個問題有拋給了學生:“王勇生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誰能幫他解答一下?”聽到我的問話,教室裏鴉雀無聲。這時我多麼希望有人幫我解這個圍,並且在心中盤算着如何收場。課堂靜默了數分鐘後,一隻小手意意思思地舉起來,又放下,又舉了起來。我想趕緊抓住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這不是吳帥嗎?頓時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語文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及過格,作業經常不完成,是令我頭疼的學困生,難道他會有什麼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積極性。於是我示意他來回答:“老師,我是這樣想的:作者他們把手一拍,便看見一隻大鳥飛了起來,接着又看見第二隻,第三隻。我想這三隻鳥是一個一個的出現的,他們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數了出來。而後來他們繼續拍掌,樹上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說明緊接着第三隻出現的不是第四隻,第五隻,而是好多隻同時出現在作者的眼中,這些鳥不是一隻一隻出現的。因此,我認爲在這裏用句號比用省略號更合適。”我的眼睛隨着他的回答而睜大,我的神情由懷疑轉爲驚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麼精彩的解答呀!同學們也發出了讚歎聲。

下課了,我的心中相吃了冰涼薄荷一樣清爽,那股痛快勁無與倫比。這精美的課堂尾聲足足使我興奮了一整天,並且逢人便講。這節課成爲本學期我最難忘的時刻。

反思: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爲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課程的學習觀倡導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改爲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正是學習方式的轉變,纔有了《鳥的天堂》這一課教學的精彩片斷。如果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啃教科書,死記硬背,問一答一,我大概永遠教不到“爲什麼用句號”這個問題,因爲我的腦子中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學生又如何會知道呢?而正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的運用,才使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活了。學生在多元互動中獲得了老師教也教不到的更廣闊的知識。

二、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課堂教學更精彩。

本節課如果沒有王勇生問題的提出,這節課會失去很多光彩。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學生問題的提出正好是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個性需求的表現,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要求,啓發引導學生髮現問題。發現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更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真真正正成爲學生的主人,真正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增加學習的興趣和樂趣。

三、尊重相信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爲天才。

新課程價值觀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什麼是好學生,怎麼衡量和看待學生。以往,我們把成績優秀、聽老師的話的學生視爲好學生。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真得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問題了:吳帥同學成績不好,作業經常不完成,這隻能是他某一方面的差距和不足。這節課上他的精彩表現難道能說他不是一個好學生嗎?因此,我們應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給每個學生展示自我、獲得成功的機會。在課堂中發現學生的優點,培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學會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使每個學生都成爲健康發展的人,成爲天才。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8

今天我和學生一起走進的第三課《鳥的天堂》,這節課我重點訓練學生邊讀邊思考,在思考過程中進行批註。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時,知道作者兩次來到鳥的天堂,每次看到的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我相應的板書,看着板書學生對課文能準確把握主要內容。

這節課爲了訓練學生,我在帶領學生學習作者第一次來鳥的天堂看到榕樹時,學生邊默讀邊動筆畫描寫榕樹的句子,從所畫的句子中體會榕樹有什麼特點?大家進行批註,我進行巡視指導,我發現部分孩子在老師的提示下已經能抓住句子寫體會,但是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道怎樣學習,只知道畫句子沒有體會。爲了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學習,在體會榕樹特點時,我就在學生已經畫完句子後,指導學生怎樣讀句子寫體會,大家一起動筆寫,他們在書上寫,我在黑板上寫,這樣學生知道今後學習應該怎樣進行批註。

爲了驗證學生是否會會讀書進行批註,學生在體會完榕樹特點後,立刻跟隨作者走進第二次鳥的天堂,運用剛剛老師教的方法學習,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我流動檢查,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能進行批註,而且體會的內容很具體。相信學生經過教師的引導慢慢都能會學習。

本節課由於注重學習方法的訓練,因此課文朗讀指導少,讀的訓練沒有落實,今後改進。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9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由淺入深,注重學生的朗讀感悟:朗讀、品讀、美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力求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把握課文內容。

在教學中,我有意注重學生的朗讀,但朗讀指導方面仍需加強。讀後的指導除了字音、節奏、重音的點撥指導,還有感情的浸潤啓發,學生各自朗讀、點名朗讀的時候,感情都是比較細膩豐富的,非常的聲情並茂。但是當由自由讀變成其讀的時候,學生常常容易拖泥帶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範朗讀也比較少,這是今後在朗讀指導中應該注意的。

教學語言規範性、簡約性也急待增強。不管是在講解重難點,還是在總結歸納評價中,我發現自己的語言稍顯羅嗦,有時候也不夠規範,這是今後需要逐步解決的。

時間安排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有時我一個課時無法完成原定的教學內容,甚至出現教學節奏前鬆後緊的情況,究其原因,除了我經驗不足之外,還有教學組織及教學語言方面的問題,今後應該逐步積累經驗,改善這種狀況。

以上是我對教學《鳥的天堂》,結合前面兩課教學的一個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爭取不斷進步。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0

《鳥的天堂》主要講了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情景。由於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了解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樹的樣子以及衆鳥紛飛的場景,還要了解人們是怎樣保護環境的。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課件能夠了解到大榕樹的大和茂盛的特點,也由此認識到鳥兒們生活的環境是多麼美麗,在使用課件時,學生的精力也集中到了一點上,也被課件中的大榕樹的美和衆鳥紛飛的場面給吸引住了。特別是在感受大榕樹的樹根和大榕樹茂盛的枝葉時,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有了較爲直觀的理解,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句子來感悟文中語言文字的優美凝練,體會大榕樹的美。再如在教學大榕樹上鳥兒紛飛的場景時,我又藉助課件播放羣鳥在大榕樹上活動的錄像,展示鳥的天堂鳥兒翻飛,鳥聲悠揚,令人目不暇接的熱鬧景象,真實地再現了衆鳥紛飛的歡鬧景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滿足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說說你看到鳥兒們在大榕樹上幹什麼呀!再讓學生仔細體會體會。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1

《鳥的天堂》是一篇傳統課文,這篇課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聲有色,聲色兼美。以前多次教過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學生的讀、老師的講解以及引導學生想象美景。對於文字這麼優美的文章,學生往往是學文,而不進入文章所描寫的意境。這次教學這篇課文時,由於現在有“班班通”,藉助多媒體來教學這篇文章就輕鬆多了。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採取了理清觀察順序、抓住景物特點、體會寫作方法、領悟作者感情,這一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多媒體縮短學生的認識和客觀事物之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

《鳥的天堂》一課,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認識,瞭解不多,難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那麼,依據多媒體能夠通過聲、光、色、形,把遠的事物拉近,把抽象的事物變實。對於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超文本的教學軟件,向學生展示大榕樹的實景,從而拉近學生與鳥的天堂的空間距離。在教學第三大段鳥多、鳥歡時,我又充分 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的作用。開始我播放了一段悅耳動聽的鳥叫聲,讓學生閉上眼睛用心去傾聽,用心去感受。利用音樂的語言,使課文語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來積累的知識,並融合在一起。這羣鳥雀躍,嬉戲玩鬧的場面就促使學生情不自禁的產生想親眼看到畫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課堂教學效率大增。影視的形象更能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它能再現語言文字所表現的紛繁世界,使語言內容變抽象爲具體、生動,使文字教學信息傳遞由靜態變爲動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慾望。因此我在《鳥的天堂》一文的設計中,結合教材重點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發展水平,有目的的恰當適時的運用電教媒體,將學生帶入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

對於本單元所重點掌握的“見聞”和“聯想”的教學,主要通過讀、質疑、解答來完成。但由於這堂課學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視覺的欣賞上,對於“見聞”和“聯想”的掌握不是很好,在教學時,還需要老師重點點撥。在具體學習中,要靠同學們讀讀悟悟。不過整堂課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比較濃的,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做課堂學習的主人。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2

《鳥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選作課文時有改動。作者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羣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讚美。

一、教學效果

1、揭示課題,激發興趣。

直接板書課題,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大榕樹的資料和鳥類棲息的資料,爲學習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2、自讀自悟,初讀感知。

在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之後引導學生藉助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並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幾次去了“鳥的天堂”?每一次見到了什麼景象?爲什麼兩次所見所聞會不一樣?問題拋出後,在自讀自悟解決這些問題的基礎上,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的脈絡層次,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品詞析句,領悟內涵。

潛心默讀課文:作者爲什麼在結尾發出“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感嘆呢?引導學生聚焦幾個關鍵句子:

(1)我有機會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樹,枝幹的數目不可計數。

(2)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應接不暇……從重點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實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計數”一詞,從字音入手,感受榕樹的枝幹的多,體會榕樹的大。如此大的空間才能容得下那麼多的鳥呀!特別是第二句話展開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筆下的大榕樹的生機勃勃的靜態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顫動。此時播放相關的圖片,從一抹抹新綠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躍。第三句抓住關鍵詞“應接不暇”,引導學生去展開合理的想象,讀出文字含着的意思,即鳥太多了!那麼多鳥都願意棲息在這裏,足以看出大榕樹就是它們快樂而安全的家園!

4、誦讀積累,感悟寫法。

學生通讀全文,標畫哪些語句是靜態描寫,哪些語句是動態描寫。作者這樣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麼呢?創設探究的學習氛圍,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去感受動靜結合寫法的好處。比賽背誦積累,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豐富了語言材料。

二、成功之處

整堂課上同學們是學習的主人,有時思考,有時背誦,有時探究,思維很活躍,感受力也很強。

三、不足之處

學生動手能力即遷移運用的能力沒有好好地落實。

四、改進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這篇課文,我會在學生朗讀體會的基礎上,創設小練筆的環節,以便提高他們的遷移運用能力;增加口語交流的內容,落實好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讓我的教學更圓滿!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3

《鳥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作品。新課依始,我由剛學過的課文入手設計導語:新學期開始,我們一起到浙江省的鹽官鎮觀看了“壯觀天下無”的漲潮景象,又到雅魯藏布大峽谷歷險,看到了許多奇妙的景色。今天咱們來個短途旅行,到廣東省內的新會市去看看“鳥的天堂”。“天堂”是個極美好的字眼,能夠引發人無盡的想象。所以讓學生以質疑的方式激發興趣。

本篇課文用語平實,讀起來卻優美動人,特別是幾個看似不經意的詞語,卻對理解課文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注意了““應接不暇”這個詞卻忽略了“不計其數、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照耀”等詞。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採用教師引導和小組討論、全班彙報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抓住關鍵的字眼或語句來重現作者眼中的大榕樹。

而在學習第二部分,鳥的天堂鳥多的時候,我依然採用了討論的形式,學生似乎興趣不高,上起來有些吃力。有些部分看起來簡單,但不知道爲什麼學生那麼難理解,朗讀時感情也出不來。後來跟紀老師交流後,才發現我沒有適當的鋪墊來激趣。在這一部分,紀老師採用的是播放“百鳥朝鳳”的音樂,從而渲染一派熱鬧的場景,使學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從鳥的歡叫聲感受到鳥的心情是愉悅的,生活得很自由很歡樂。由此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4

《鳥的天堂》一文記敘了作者和他的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不同景象,說明大榕樹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稱作“鳥的天堂”名副其實,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讚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前,我深挖課文中的環境教育因素,明確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爲生態環境好(榕樹很大,很茂盛,周圍是河流,氣候適宜。);其二,是因爲這兒的人好(農民不許人捉它們)。在教這篇課文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課前查找資料,初步感知生態美。

課前查找資料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變其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學生通過網上查閱,圖書查閱,訪問查閱,瞭解到巴金先生寫作的《鳥的天堂》原文,鳥的天堂所在地,鳥的天堂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時間,老百姓是怎樣保護它的,以及作爲保護區和遊覽勝地,鳥的天堂的現在的情景。同學們對鳥的天堂瞭解地越多就越喜歡這鳥的天堂,這就爲下一步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知識和情感基礎。同學們所查找的資料不是獨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夥伴交流分享,這樣他們的知識寶庫又有了新的內容,頭腦中初步建立了這樣的概念:鳥的天堂是美的,這美是人爲的創造出來,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能創造生態美。

二、課中品讀體味,深入感受生態美。

《鳥的天堂》一文內容寫的非常美,語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來自於生態環境的美!爲讓這美的生態圖深深地根植於學生的內心深處,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究就成爲關鍵。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專題。

探究專題不能只是對課文語言疑難問題的解決,更應是直入中心,圍繞文章中心提煉出探究專題。學習《鳥的天堂》就是要讓學生領悟“動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間的和諧共存。課伊始,先讓學生聯繫生活體驗,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猜一猜:老師會抓住“天堂”一詞,提出一個什麼專題供大家探究?學生頓時興趣倍增,紛紛猜測,有的說鳥的天堂指的是什麼?有的說爲什麼稱爲鳥的天堂?還有的說鳥的天堂是怎樣的?教師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問題提得好的基礎上,拋出探究性專題——這裏爲什麼能成爲鳥的天堂?這樣,不僅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也爲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真是一舉兩得。

2、品讀體味課文,勾勒生態和諧圖。

爲完成這個探究性專題,學生就不能只侷限於領悟樹的“大”,還需深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不提及這點就表明對課文學習的層次是停留在膚淺層次的。因此抓住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通過學文,在大腦中勾勒出一幅生態和諧的圖景,從而感受生態的美,達到以課文爲載體滲透“綠色教育”的理念,這樣的滲透纔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開頭幾個自然段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夏日的傍晚,這兒不僅四周很靜,只聽見船槳激起的流水聲,而且景色迷人,燦爛的紅霞還在天邊。讓生知道這兒氣候溫暖,土地溼潤,河流縱橫,有利於萬物生長,所以大榕樹是那樣蓬勃有生機。抓住“臥”“垂”這些重點詞的品析,讓生感悟這兒的榕樹大。大榕樹生長旺盛,枝繁葉茂,非常適合鳥兒在這裏棲息繁衍,是名副其實的鳥的天堂。

當學生都說這兒水分充足,可以爲鳥兒提供必要的水分,這時一位學生立即舉手說:“我認爲‘水分’、‘榕樹’和‘鳥’這三者是因果關係。因爲水分充足,這棵榕樹才長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樹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適合鳥兒在這裏生活。”又如當學生都認爲農民保護了鳥,鳥兒們才能在這兒棲息繁衍快樂的生活時,教師適時點撥:大家想,由於人們的保護,這裏的鳥兒會越來越多,旅遊業隨之發展,這地方經濟也會隨之得以發展,人們的生活會怎樣?學生紛紛說:越來越幸福,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快樂……教師隨即板書:“鳥因人樂,人依鳥和”。然後告訴學生:寫完後,我又覺得不完整,不深刻,誰能根據所學來幫老師添一添?於是,學生脫口而出:“樹因人樂,人依樹和;動物因人樂,人依動物和;植物因人樂,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麗,人因自然而幸福。”這裏,沒有教師生硬地灌輸環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書引路,讓學生興味盎然添、改,思維火花噴涌而出。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統一和諧,可謂一舉兩得。

3、今昔對比,昇華綠色教育的情感。

品讀全文後,我找出收集的圖片,讓生欣賞“鳥的天堂”的美景。正當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從我搜集的各種資料來看,現在的‘鳥的天堂’並沒有巴金爺爺所描繪得那麼美了!”此言如一石擊起了千層浪,同學們不禁交頭接耳起來了。見此情景,我讓那名學生上臺展示自己蒐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對“鳥的天堂”今昔情景進行對比,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保護環境迫在眉睫。

三、課後練習,延伸綠色教育。

課後練習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來延伸綠色教育:畫圖或寫段導遊解說詞來表達自己對“鳥的天堂”情感。通過完成練習,資料、課文再一次地在學生的頭腦中再現,“鳥的天堂”優美的環境成了學生讚頌的內容,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印入學生的頭腦。

語文《鳥的天堂》教學反思15

巴金先生《鳥的天堂》這麼美的文章,“讀”就是破文的途徑,巴金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學時,我注重了激發學生主動探?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說自我所知,訴自我所悟。第一節課,我沒有運用其他教學手段,直接領讀了三遍。學生讀書的興致很高,學生透過讀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衆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較爲理想,簡單樸實的語文教學方式“不一樣形式的讀”使課堂成了真正的語文課堂——讀書的課堂。透過朗朗的讀書聲,課堂活了,學生思維活了,學習的知識也自然活了,學生在“讀”中獲得知識,這種知識是紮實的,因爲本文本身就用語平實,讀來優美動人,從學生作業上看,還是不錯的。

在教學中,本人也着重在閱讀、寫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筆。

一走進文本背景與主題。“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後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常用來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環境。“鳥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樹。我國南方的大榕樹適合於鳥兒生活,稱得上是鳥兒的“樂園”。本文記敘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景色。吸引激發孩子們將目光投向鳥的天堂,一齊欣賞美麗的南國風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動地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羣鳥活動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讀的時候都就應不放一難,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時,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學生常常又抓不住,這是爲什麼呢?不是學生閱讀潛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寫在紙上,而是包含在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比如,“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一句不僅僅僅是在寫葉子的翠綠,明亮,更蘊含着對綠葉偉大生命力的讚美之情。再如“朋友說那裏是‘鳥的天堂’有許多鳥在這樹上做巢,農民不許人去捉它們。”在讀該句時,不但要讀出農民對鳥的保護,還要體會到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讚美,因此,在讀文章時,必須要透過語言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