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古詩《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彙編

古詩《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彙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一

上週五,我在白桑小學執教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評課時,一位聽課教師這樣評價:“一節課的好壞學生說了算,下課後老師們都走了,我聽見一羣擦黑板的學生紛紛議論‘這位老師講的課真生動,我很久都沒有這麼專心地聽過課了’;‘瞧!這位老師寫的字真漂亮!’……從學生真實的評論中,足以能看出這節課非常成功。”聽了她的高度評價,再次回顧我的課堂,教師激情四溢,語言引人入勝;學生聚精會神,回答精彩紛呈。這其實都來源於我對教材的認真鑽研和巧妙處理。

古詩《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彙編

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我反覆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第七段中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所說的一句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這句話將整堂課設置成三大版塊:

一、緊扣“苦”字,感受不怕吃苦的精神。

通讀課文1—7段,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爲了察訪藥材,曉行夜宿;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啃乾糧、喝泉水;都突出了一個“苦”字,體現了李時珍爲編好《本草綱目》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段,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圍繞“衣食住行”到課文中去找描寫他們“食、住、行之苦”的句子及詞語,反覆朗讀感悟。爲了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他們的生活之苦,我又引導學生想象他們師徒二人經受的“衣之苦”和“心靈之苦”。最後,又回到第七段,這時學生就真正體會到李時珍吃了很多苦。課文第7自然段中有兩個對比:住破廟和住家裏,萬民得福和自己吃苦。通過對比學生明白了爲了萬民得福,自己吃點苦也是值得的。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進行了適當的補白,把重點的、有價值的內容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圍繞“嘗”字,體會嚴謹認真的作風。

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自讀課文8—12自然段,你知道了哪些中草藥以及它們的藥效?哪一幕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內容。首先,讓學生了解金銀花、胭脂草、刀豆子等草藥以及它們的藥效。其次,讓學生通過李時珍爲了區分雞腸草和鵝腸草親自品嚐草藥和補充的資料,從中領悟親自品嚐草藥是很危險的,但他冒着危險親嘗草藥都是爲了記錄準確、萬民得福,進而感受到李時珍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心目中樹立起李時珍的高大形象。

三、景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

文章最後一段是景物描寫,雖然不是直接寫人,但通過景物描寫襯托了李時珍師徒不畏艱苦,一心修訂《本草綱目》,爲民造福的可敬形象。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環境的惡劣、艱苦,然後啓發學生想象交流在這山風呼嘯、貓頭鷹尖叫的深夜裏,李時珍忘記了……忘記了……心中只有……,從而感悟景物描寫與塑造人物形象的關係。

當然,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節,也就是說,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二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爲修訂好《本草》,帶着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歷,表現了李時珍爲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爲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爲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覆地研究教材,發現文章的第七節,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裏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了李時珍爲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覆朗讀感悟。最後,又回到第七節,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麼多苦是爲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餘的不多講,有效地節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容: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2、古寺的破敗景象;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爲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覆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爲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三、結合本土特色,有效地設計課後作業。

課後我佈置學生去當地名人的感人故事,不僅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閱讀名人故事的興趣,更能讓他們瞭解家鄉的名人,增強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後反思三

課堂基本是在我的掌控下,跟着我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是輕鬆的,因爲一切都在我的預設之中,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花了太多的時間,整整用了20分鐘時間,有點前重後輕。所以後面時間感覺夠不上了。而本課的一大重點和難點是對於課文段落的劃分和段落大意的概括。而平時很少有這方面的訓練,這對於老師和學生都是極大的考驗。分段時,我轉了一圈,發現全班幾乎是統一答案,大概是在教材全解上照搬的吧.由於時間不夠充分,概括課文內容和分段就不那麼紮實了,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真的要打個問號了,其實回頭想想,精彩無處不在,只有取捨得當,課堂才能張弛有度,自己纔不會被動騰挪。

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根據學生課堂的生成來隨機應變,老師此時需要的是機智,是教學的機智。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問題,責任當然不可能全在學生,主要是教師以前訓練的少,學生自主學習速度慢,效率差,小組長也沒有起到引領作用,所以課堂教學節奏不快.我有點無所適從。當學生不會的時候,我拼命地引導,語言就不精練了,有的時候還沉不住氣.

知不足而後進。認識別人的課堂對於普通老師來說已經很難,坐下來剖析自己的課堂更是難上加難。現在能靜下心來,即便不是太到位、太全面的反思評價自己的課堂,我想這畢竟應該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