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每逢佳節倍思親》優秀說課稿(第二課時)

《每逢佳節倍思親》優秀說課稿(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每逢佳節倍思親》優秀說課稿(第二課時)

《每逢佳節倍思親》優秀說課稿(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第五冊第八單元第23課,它是一篇文包詩。在課文中不僅呈現了王維的曠世之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而且融入了作者年少離鄉,適逢重陽,遙想親人的深深情思。

捧讀文本,只覺得一股濃濃的親情撲面而來,直入心底。再次研讀,詩中那“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兩個“獨”字,使我的心爲之震顫。王維孤獨一人,漂泊他鄉,無依無靠的孤寂、淒涼,敲打着我的心。因“天各一方,不能相見……”,只能用“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表達自己對親人無盡的思念,這其間深含的無奈與痛楚,撞擊着我的心。“每逢佳節倍思親”不正是作者內心的呼喊嗎?我被文中那強烈的、真摯的親情所感動。遊子對親人、家鄉那份思念與嚮往,家中親人對遊子的那份牽掛和期盼,這種美好、純真的無法割捨的親情,不正是學生所需要體驗的嗎?

 二、說學情

三年級是小學語文的中間學段,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學生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識字寫字能力和初步的閱讀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約,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從文本表面滑過去。特別是對於課文中表情達意的關鍵詞語,還缺乏深刻細緻的理解。這是對學生學習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特別喜歡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解讀古詩,語言淺顯曉暢,畫面感強,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語言習慣。學生已經在前面的學習中接觸過《詠華山》《母親的恩情》等相同類型的課文,對文包詩這種體裁比較熟悉。親情是一種最樸素、最深刻,最難以割捨的情感,對此,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這是對學生認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葉老曾經說過:“老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年段目標要求,以及文本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制訂了以下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第1、2自然段。2.學會本課15個生字,其中綠線中的5個只識不寫。通過看圖、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等方法嘗試理解文中生字詞語。3.學習藉助填空,抓住六要素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通過詩文對照,理解古詩前兩句的意思。通過圈畫關鍵詞、朗讀、想象說話等方法體驗王維所見所思,感受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並初步感知越熱鬧越孤單的“反襯”的寫法。4.繼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水平以及大膽自信的表達能力。

在這其中,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文中生字詞語。藉助填空,抓住六要素概括課文主要內容。詩文對照,理解古詩前兩句的意思,感受王維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教學的難點是:通過抓住關鍵詞、聯繫生活,反覆誦讀,想象說話等方法,實現心靈體驗,感受詩人“獨在異鄉”形孤影單和“每逢佳節”愈發濃郁的鄉愁。

 四、說教法和學法

由於學生個體及生活經歷、家庭環境造成的差異,使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們現在的三年級學生,不到十歲,生活在交通、信息高度發達的二十一世紀,倍受家人呵護,從小到大享受着家庭生活的溫馨。就是這樣一羣孩子,如何跨越一千多年的時間,與文中那個生活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後,且“門第孤寒”的王維對話?學生能從含蓄、凝練的詩句中,感受到感受到王維年少離家,兩年未歸,時逢佳節,觸景生情的那種思鄉之苦,思親之切嗎?如何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找到契合點,建架起對話的平臺呢?反覆地研究文本、學生,我發現那座虹橋便是“情”———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相依相伴的故鄉情,是望眼欲穿的離別情。我想:人性中那最真、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時空鴻溝的橋樑,溝通古今人物對話的融合點。對話的平臺在此刻悄然搭建,那就是以思鄉之情爲靈魂,以至真至純至美的鄉愁爲心境的一次關於人性的對話。有道是:“文章不是無情物”,與文本、作者、學生的對話使我找到了閱讀教學的根——真情。因此,本課教學,我按照“以學生爲主體,以朗讀爲主線,以感悟爲主旨”的設計理念,主要採用情境教學、以讀促悟、角色體驗等教學方法,並讓學生充分合作交流、踊躍展示,想象練說等,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和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五、說教學過程

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既學會生字,流利地朗讀課文,又能大體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試着努力創設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爲基點,以讀爲主線,以悟爲手段,真正走進王維的內心,在步步推移的說一說、讀一讀、聽一聽、評一評等學習活動中,體會詩人重陽佳節,身居外地,對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主要預設了以下幾個學習活動:

板塊一、感情調動,導入課題

我用“同學們喜歡過節嗎?爲什麼呢?”導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歡度佳節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呀!但是,唐朝有位詩人卻在重陽佳節這天,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引出課題後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同時訓練學生見題思考的能力。通過對“思親”的質疑,學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形式,同時也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中心內容。

板塊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首先,由課題引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並相機理解詩題。其次,出示一組重點的四字詞語,檢查學生的朗讀、理解。重點指導學生通過辨析同音字的意思來理解“興高采烈”的“採”和看圖認識“茱萸”。第三,小組合作探究,根據填空嘗試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中年級的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從教材來說,它是組成文本材料的基礎;從語文學習來說,沒有新的詞彙的吸收和內化,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顯得蒼白而空洞;從學生學情分析,中年級介於低、高年級之間,是由以識字、寫字爲重點向閱讀體驗爲重點轉化的重要年段,因此中年級的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一環。爲了提高學習效率,我把預習生字、讀通課文放在課前預習時完成,學生在課前學會了生字,讀通了課文,節約了課上的學習時間。本課的教學是第一課時,我在預習檢測環節沒有像教學低年級那樣把所有的詞語全都拎出來逐一講解,而是選取了文中最重要的四字詞語進行歸類整合,以檢查預習的形式來呈現,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掌握,掃清閱讀障礙,爲接下來的精讀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概括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孩子來說剛剛起步,是一個難點。所以我採取填空的方式給學生以提示,在幫助學生降低難度的同時,也滲透了概括寫事類文章要抓住六要素概括得方法。)

板塊三、細品思念,感受孤獨

這個板塊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詩文對照,感悟詩境。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與前兩句詩的內容相對應的自然段,再引導學生重點品詞、品句、品讀,使他們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著名作家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在品讀“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這句話時,我先請學生們通過自主思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得出答案後再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老師在小組展示時適時與學生對話,讓學生把自己的年齡和王維比較,談談自己離開家的經歷和感受,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從而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王維當時年紀小、離家久、離家遠,獨在異鄉爲異客的孤獨。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主要讓學生讀句子,感受重陽佳節的熱鬧場景,並展開想象,練習說話,“讀着讀着,我彷彿看到了 ,又彷彿聽到了 ,真是呀!”在學生進行表達時,老師與學生互動,說此刻王維在哪裏幹什麼。通過這樣的情境想象,互動對話,重陽佳節的熱鬧情景正好與詩人的孤獨形成對照,學生的情感與文本、與詩人的情感交融,對王維孤身一人在外求學時,眼見別人家團聚而自己卻不能與兄弟們團聚的孤獨感和思鄉情便有了更鮮活形象的感受。

最後,再回到古詩,配樂朗誦,整堂課首尾呼應。有了學文時豐富的情感積澱,學生的動情也誦讀水到渠成。

板塊四、交流收穫,佈置作業

讓學生說說學了本課的收穫,提高學生質疑反思的能力,培養學生不斷積累學習經驗的意識。

六、說作業設計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新課標的創新要求,我特預設以下作業:

必做:

1.進一步熟讀課文,思考:王維還會想些什麼?

2. 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收集、誦讀王維的詩或反映思鄉的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選做:

你有過思念親人的感受嗎?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親人的思念。

七、說板書設計

根據板書應緊扣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設計,突出課文中心,結構清晰,能幫助學生很快地理清課文的脈絡,便於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和新課程理念下的板書設計應遵循的原則特點,我特設計瞭如下板書內容: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年紀小

離家久

離家遠

越熱鬧 越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