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長春版七年級下冊《圯上敬履》教案

長春版七年級下冊《圯上敬履》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一、導語

長春版七年級下冊《圯上敬履》教案

垓下決戰後,劉邦建立西漢,慶功宴上,劉邦在談自己如何得天下時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位子房何許人也?能讓一代帝王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哪位同學知道?對,是張良。

想當年,韓信、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後來,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只有張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張良在風支變幻的政壇上穩坐“王者師”的位置上。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圯上敬履》。也許,從中可以找到答案。

 二、簡介作者及出處

關於這篇文章,同學們已經預習了,下面我們來交流預習所得,介紹一下作者及出處。要求:語言簡潔,突出重點。同時注意:把重點信息在書下注釋或筆記本上圈點出來。

  (一)誰來介紹作者?

要點如下: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史記》。

主要經歷:1、司馬遷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官家庭,子承父業,28歲做太史令。

2、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臨終囑託他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這是他著《史記》的動力。

3、司馬遷20歲時,開始漫遊,積累豐富史料,32歲開始寫《史記》。

4、潛心修史時,爲李陵戰敗辯護,被處以腐刑,爲完成《史記》,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

 (二)那麼《史記》又是一部怎樣的書呢?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上起傳說中黃帝,下到漢武帝共約三千年的歷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體例。

魯迅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其史學、文學價值之高。

 三、閱讀文本,感知文意

同學們預習很充分,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瞭解張良青年時的傳奇經歷及所體現的良好品質。

  (一)誦讀是感知的基礎,在讀之前,將你昨天預習遇到的讀不準的字音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

提問有問題的學生,校對字音……

學生說完之後,老師補充。有些字音、字型,還需強化落實,請看大屏幕(圯、履、老父、衣褐、孺、毆、強忍)。(先找一個學生,校對後齊讀)

  (二)掃除了字音的障礙,我們現在放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節奏,考慮故事寫了什麼人、什麼事?學生回答(張良敬履,老父贈書)

  (三)本文故事性很強,人物特點鮮明,下面請同學們推薦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節奏、語調。(本文以敘事爲主,以舒緩、陳述的語調來讀。)

誰當張良?誰當老父?旁白?……讀後,學生評點。

 (四)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再現了人物,那麼我們對人物的把握是否準確,還需進一步深入文本,疏通文意,準備複述故事情節。1、先以小組爲單位,交流預習時所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句,同時,圈劃書下注釋中的重點詩詞。2、找一名同學複述課文,其他同學校對補充,力求準確、生動、形象。(學生評點)

  (五)**同學複述很精彩,文中兩個人物在我們心中已漸漸清晰,那麼張良和老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默讀全文,圈劃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詞句,分析人物形象。

以張良是 的人,因爲 。

老父是 的人,因爲 。的句式來回答。

要點如下:

1、敬老:爲其老,強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雞鳴,夜未半,(赴約時間越來越早)。

3、勤奮求學:常習誦。

4、隱忍有度:欲毆之,強忍(忍辱)三次赴約(忍怒)。

5、有思想,有主見:怪、精、異(心理描寫)

追問:1、張良爲什麼要“忍”?2、“忍”有什麼意義?3、凡事都要“忍”嗎?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

學生回答要點:1、敬老;對老人有所期待;朦朧中感到老人是一位奇人,能使自己有所發現,有所收穫。2、忍能帶來機遇,帶來知識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對劉邦影響很大,在他的影響下劉邦能夠忍耐韓信,得到咸陽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時,建立西漢王朝,張良也成爲開國功臣。在後世影響很大,三國時代水鏡先生向劉備諸葛亮時說:“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勝漢三百年的張子房可與之相比。”可見,張良名氣之大。

點評:忍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一種美德,一種氣概,一種生活態度。忍,是能量的積蓄,是在苦難中站起來的準備,能夠贏得好名聲,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業。你能舉例談談嗎?(司馬遷、韓信、勾踐、重耳)真正的忍者,是善於隱藏自己鋒芒的人,忍住一時之不公,受暫時的委曲,在忍中磨鍊意志,增長智慧。方能戰勝自我,贏得機遇,成就事業,精彩人生。

3、不是。不能無原則的忍。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侯論》開篇的一段話。

老父:千里馬常有,更需有伯樂的賞識、歷練和委以重任。張良是千里馬,仍需老父的培養。談談你對老父的評價。(老父墮履、二怒張良赴約、贈書,是對張良的考驗和歷練,使其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一個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教導有方,能點石成金的人。)

 總結:

《史記》開篇一段話:西伯侯局廄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布韋遷蜀世傳《呂賢》,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他們經歷一翻磨難,都成就了大業。

這《史記》開篇的一段話,它告訴我們:大抵聖賢都是經歷一番磨難,忍一時之辱,而成就大業,可見,《史記》這部書不僅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更爲我們啓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書,本節作業,用兩週的時間,挑選《史記》故事中,你感興趣的人物或篇章讀一讀,寫讀書筆記,然後交流。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能夠以學生爲主體在上這課前我認真研究過教案,感覺設計不錯,也覺得這篇課文內容很簡單,於是照搬教案,一步步認真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這過程中進行適時適當的引領和點撥,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古文。目的是讓學生既“學會”又“會學”。課堂上先放手讓學生的自學,再讓學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進一步進行指點。具體體現在“讀準、讀懂、悟理”三個教學環節中,我都要問問學生:“你認爲哪些句子不容易讀好?讀時注意些什麼?”、“你覺得哪句話不好理解?”、“從這則故事想開去,你認爲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等。在自主學習前提下,開展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生生相互促進、提高。開始覺得還行,可後來不知怎的越講越沒有興趣,學生髮言也不如開課時那麼積極了。我雖然按照計劃完成了教學任務,但這堂課講完後,我並不很滿意,感覺與料想的有差距。

 改進的地方:

認真地反省這節課,發現我在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還不夠。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瑰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傳統的民族美德等無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因而學習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中學階段選編文言文,旨在讓學生初步瞭解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詞造句的凝鍊,精要之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爲初中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文言文對於小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讀得拗口,多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老師應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感到古文的“易”、“趣”、“活”,這將會極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