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7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通用17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散文,屬於一篇自讀課文。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編者的意圖或許是想讓學生領略大自然之美吧。有人評價樑衡的《夏感》是“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鏡頭”,的確如此。文章從夏天的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盛讚夏天旺盛的生命力,盛讚人們的勞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學本文,應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之上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要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加強與文本的對話;要讓學生通過聯想與想像,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真切感受夏的特點,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二、學情分析

剛剛邁入中學大門的七年級學生,擁有一顆較爲強烈的好奇心。但在學習的重壓下,他們卻很少爲一輪紅日而驚歎,很少爲一片落葉而感慨,往往對大自然的美熟視無睹。因此,教學本文,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能力,幫助學生感知課文內容;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優美的詞句去賞析課文,盡情領略夏天的景色之美,人們的勞動之美,大自然的畫面之美,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積澱,努力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體會作者情感。

2、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特點,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

3、通過對優美詞句的賞析,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

四、教學重點

強化誦讀,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情感。

五、教學難點

抓住優美詞句賞析課文,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觀看一幅各具風韻的四季圖,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個季節,並說說喜歡的理由。然後播放一段有關夏天的優美音樂,讓學生判斷音樂中所描述的景物代表哪個季節。

教師提示:不同季節有不同的特點。春天的和煦,夏天的熾熱,秋天的色彩,冬天的嚴寒,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因爲我們的人生閱歷、生活體驗、認知能力和審美情趣的不同,對四個季節的感悟也會有異。

在當代作家樑衡的眼中,“夏”是怎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賞樑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樑衡先生筆下的夏又有着怎樣的特點。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關於夏天的音樂,可以讓學生初步體驗到夏天的特點,引發學生對夏天的興趣。)

(二)落實基礎

1、作者簡介:樑衡,(1946——),山西霍縣人。主要從事散文創作、散文理論研究。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繫中華”散文徵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入選中學教材。主要著作有《新聞三步曲》(三卷)《數理化通俗演義》(兩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傑鬼雄》。

2、聽讀: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朗讀的語音、語速、語調、節奏、重音與情感,在朗讀過程中同時播放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伴隨着音樂聽讀,並結合與課文有關的畫面加以想像,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比較直觀的瞭解,以便儘快熟悉課文。)

3、檢測字詞預習情況並齊讀兩遍,然後任選三個詞語說一段話。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

匍匐(púfú)迸發(bèng)澹澹(dàndàn)

(設計意圖:檢測字詞掌握情況,可以讓學生重視字詞的積累。而用詞寫“話”,則是強調詞語的運用。這些都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整體感知

1、齊讀課文,在聽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初步與文本對話並瞭解文章內容的過程)

2、默讀課文,思考以下二個問題:

①作者對夏天的總體感受是怎樣的?或:夏天有着怎樣的特點?(先在書上勾畫,然後用課文中現成的詞語來回答)

明確:夏天的特點是“緊張、熱烈”而又“急促”的。

(設計意圖:文章着力表現的是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學生抓住這一特點,就抓住了理解全文內容的“綱”。同時,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勾畫,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提煉信息的能力)

②請在文中分別勾畫出表現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特點的語句,並說說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

明確:作者是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和夏天的旋律”三個方面來描寫夏天景緻的。通過對這三個方面景緻的描寫,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夏天的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根據第一段的總領句去找相關句子,輕而易舉地讓學生明白文章的結構關係,同時領會文章內容,並讓學生進一步靠近文本。)

3、齊讀文章最後一段,說說它有何作用,並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明確:最後一段與歷代文人多寫春花秋月作比較,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表達了作者對夏天的無比喜愛及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設計意圖:齊讀最後一段,找出文章的“點睛”之筆,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同時對學生的寫作也會有所啓迪與幫助。)

(四)品味語言

根據示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示例1:我喜歡“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這個句子,它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由春到夏的醞釀過程。示例2:我喜歡“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這個句子,它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並用一個“替”字寫出了夏天的炎熱。

比喻句

“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具有視覺效果,應合開篇第一句話,以突出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本來這些“特點”是抽象的,這裏用比喻,就化抽象爲具象了。

“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牆”,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們習見的“長牆”喻“綠煙”,更加直觀。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車”,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像是“艦船”,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

擬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是作者的想象,生動形象。

“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擬人寫法,想象其優美的舞姿,很生動。

“那朝天舉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寫兩種作物用了兩個形象的動作,像描寫人一樣,很有趣味。

“這時她們……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爲形象。

細緻生動,富有韻致的句子:

“彎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有動作,有形象,還有節奏感;

“他們的肩上挑着夏秋兩季”,“而夏呢,總是在苦澀的汗水裏“,非常簡樸,又形象生動。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語句具有對稱性、旋律感,近似於文言,顯得雅緻,琅琅上口。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由具體描寫進到概括性描述,伴隨着寫景視野的逐漸開闊,語言中的大氣也張露出來,“磅礴”“滾動”“升騰”等詞用在這裏都顯出大氣,“夏天到了”,四字單獨成句,斬截,響亮。文章末尾說“我卻要大聲讚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情感態度明朗,語調高亢。這些語言都不經意間顯出剛性氣質。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既是爲了達成教學目標二,又是爲了提高學生的鑑賞與寫作能力。同時,對於剛入中學校門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從何入手品味語言,多少會感到有些茫然,由教師給出一二示例,他們做起來就駕輕就熟了。)

(五)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關於四季的古詩?請寫出來。

描寫春天的古詩:

1)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4)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描寫夏天的古詩:

1)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2)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描寫秋天的古詩:

1)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

描寫冬天的古詩: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爲有暗香來。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幕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仿句:

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爲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夏之色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之色爲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暖的紅,如熱血,如朝陽,散發生命之光、

夏之色是熱的紅,如雛菊,如豔陽,充滿活力。

夏之色爲暖之紅,如火焰,如太陽,貯滿溫暖之情。

夏之色爲晶瑩的藍,如藍天,如海浪,充盈着清涼。

夏之色爲熱的綠,如綠葉,如繁林,蘊涵澎湃只請

夏之色爲熱之白,如沙灘,如船帆,充滿烈日豪情;

夏之色爲亮的藍,如藍天,如夜空,展現魅力之神,

夏之色爲燦的黃,如光豔,如夏花,象徵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爲炫的黃,如黃花,如向日葵,欣欣向榮的影響;

夏之色如涼的青,如荷葉,如山川,折射着燥熱之後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蘊涵天國之美、

冬之色爲寒的銀,如月光,如白雪,純潔了整個世界

冬之色爲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滿含着純淨。

冬之色爲冷之灰,如枯枝,如鉛雲,標誌着終極之後的空虛

冬之色爲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臨近;

冬之色爲靜的白,如雪原,如霧凇,蘊涵萬物的靜謐

冬之色爲甜的白,如雪花,如樹掛,掩蓋了世界的美醜;

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蘊涵純淨之心、

冬之色如潔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閃爍着無私的清靜

(設計意圖:品味語言之後,熱炒熱賣,仿寫心中的夏,學生會覺得很容易,同時也達到了講練結合的目的。)

(六)總結全文

作者樑衡以多情的筆調,採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着力表現出了夏天的緊張、熱烈和急促,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絢爛的夏之圖畫,真正讓我們感受到了夏天的自然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勞動者的勤勞之美。同學們,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品味,我們就會發現“美”就在四季的更替,“美”就在我們身邊!

(七)結語、寄語:

[幻燈3]

踩着時間的腳步一路走來,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看到你,從往日充滿天真爛漫的少年兒童,長成爲如今充滿__活力的青少年。

我看到你,正從今時勃發熱情的青少年,走向堅強偉岸的成年。

在你身上,我彷彿看到了翻滾升騰的麥浪。

在你身上,我彷彿聞到了夏日涌動着的成熟了的麥香。

在你身上,我觸摸到了收穫希望的喜悅。

在你身上,我聽到了生命成長那緊張的腳步聲。

在你身上,我才發現,生命裏的夏天到了。這正是一個“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的生命季節,這正是一個“承前啓後、生命交替”的生命旺季。

來吧,朋友,勇敢挑起肩上的兩季,用我們的活力大聲讚美這個生命裏的黃金的夏季吧!

設計意圖利用寄語的形式,在優美的音樂情境中呈現文字,既是課堂情感醞釀的最終爆發,又能在教學結尾處推波助瀾,再掀一個情感__,達到師生共鳴效果。同時,對文章的情感和主題進行遷移,賦予現實意義,揭示生活真諦。

(八)作業

請用一段優美的文字對你家鄉的夏天作一番描繪(300字以上)。

(設計意圖:帶着品味賞析課文的餘溫,熱情洋溢地描繪自己家鄉的夏天,投學生之所好,加大平常練筆的力度。)

附:板書設計

緊張熱烈急促

景美讚美

(總——分——總)

人勤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母親和兒女之間深沉的愛,體驗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2、積累、體會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樸實的句子中體會深沉的感情,從痛苦的回憶中領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題:《秋天的懷念》

本文的作者是誰?你對他知道些什麼?(史鐵生,現代著名作家,今年55歲。20歲時高位截癱,後發奮寫作。現爲北京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本文寫了什麼?

(作者在秋天懷念自己的母親。)

請問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作者爲什麼要懷念母親?他懷念母親的什麼?)

這裏有一段話,是寫作者母親的。同學們想聽聽嗎?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史鐵生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都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着兒子搖車拐出小路,她總是佇立在門前,默默無語地看着兒子走遠。有一次,史鐵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着,彷彿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裏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着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裏。後來,她突然去世了,因爲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只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於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時,只有――49歲。)

二、討論理解,感悟感動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憶,凝結成這篇《秋天的懷念》。請同學們再讀課題,課文哪些情景緊扣“秋天”二字?

(板書:雁陣、樹葉、菊花)

現在再讀課題,注意“懷念”二字。作者懷念母親的什麼呢?

(板書:母親的病情、母親的關愛)

2、母親的病情怎麼樣?你從哪裏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除了書上說的這些之外,同學們知道嗎?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來越大,還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親活得――多苦啊!

(板書: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沒有?回憶中,作者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

對自己的關愛。

4、她是怎麼關心兒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儘量說出母親對自己關愛的幾件事)

母親多想帶着兒子去看看那美麗的菊花啊!可是,命運是這樣殘酷,她沒來得及看到兒子從痛苦中奮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卻就這樣,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親,痛苦的母親,偉大的母親!作爲這樣母親的兒子,作者回想到這裏,他是怎麼說的?(“我沒想到……我絕沒有想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前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嗎?(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同學們從這

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怎麼樣?(難過、痛苦、懷念等)你覺得你把這種心情讀出來了嗎?不但要用嘴去讀,更要用心去讀,用想象去充實!

5、那麼,母親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麼?她想要自己那個生病的兒子,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怎麼樣呢?

(板書:好好兒活)

同學們認爲怎樣纔算“好好兒活”呢?

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學生置疑。(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麼?她爲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

美麗的菊花象徵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打擊,都應該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學們想知道當年那個高位截癱的青年,現在怎麼樣了嗎?

(後來,由於長時間的坐在輪椅上,他患了褥瘡,再後來,又患了尿毒症,最後患上了腎衰竭,每個星期必須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換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會死去。但他還是要拿起筆來,儘管拿筆已經非常困難,但是他一直記得母親的那句“好好兒活”!)

(板書:再苦也要好好兒活)

這麼艱難的日子,他們都堅強地、勇敢地“好好兒活”了,那麼我們呢?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面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們大家更要好好兒的活。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文章結尾的這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個“我倆”應該變成——

我們!

連起來讀這句話。

(一起讀“我們大家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三、課後反思,知能轉化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知識、情感等)

史鐵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師在十幾年前讀過他的《我與地壇》,現在都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他的書看一看。比如:《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業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鐵生給母親寫一段話。

2、積累優美的詞語和句子。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請同學們任選兩道,認真完成!

五、昇華認識,結束本課

親愛的同學們,怎樣纔算是“好好兒活”?這個話題真的是說不完道不盡!《秋天的懷念》讓我們從痛苦的懷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諦――記住吧,活着,就得感謝!感謝陽光與空氣,感謝父母與親人,感謝祖國,感謝生命!但願我們所有的人,都“好好兒活”!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3

導學目標

1、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若、貯蓄、秀氣、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2、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導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導學難點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學習課時

兩課時

課前預習

第一課時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濟()南鑲()水藻()貯()蓄

髮髻()澄()清着()落看()護

2、釋義:

響晴:

設若:

秀氣:

貯蓄:

澄清:

空靈:

3、走近作者: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鬚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4、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並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於濟南的山和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岩石鐫佛,遍佈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峯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爲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羣。趵突泉爲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噴涌如沸,隆冬季節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臺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自主學習

1、聽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特點是什麼?

(2)課文是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採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抓住哪些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研讀精彩語段,學習景物描寫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爲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2、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鬆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鬆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感情朗讀第3語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讓學生讀一讀自己的課外練筆,感受一下自己家鄉冬天的特點,看誰寫得好。

二、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技巧

巧,領悟思想感情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給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分析好在哪裏。

2、比較下列三組句子,你認爲哪一句好,爲什麼?

(1)甲: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這一圈小山圍着濟南,使濟南在冬天也特別暖和。

(2)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1)“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爲什麼?

(2)“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這裏爲什麼用“臥”字?和文章什麼地方相呼應?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領會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重點)

2、把握情感變化,體會殘疾人學習的艱辛和收穫的快樂。(難點)

3、學習海倫好學敏思、堅忍不拔、熱愛生活的精神。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導學

1、知識儲備:

●作家作品: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主要作品有《我生活的故事》《我的一生》《走出黑暗》《樂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

海倫·凱勒是人類創作的一個奇蹟。一歲半時突患急性腦充血病,連日的高燒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此,她墜入了一個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她的家庭老師安妮·莎莉文教會她寫字、手語。海倫·凱勒和莎莉文一起相處近50年,莎莉文老師把她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海倫,海倫內心充滿了對老師的感激。

2、初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字。

模(mó)仿綻開(zhàn)小心yìyì(翼)(翼)感kǎi(慨)搓niǎn(捻)pì(譬)如jié(截)然相反慚kuì(愧)

(2)按照意思寫出詞語

①現在多指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不求甚解

②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完。美不勝收

③各種各樣的花顏色鮮明華麗。花團錦簇

④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恍然大悟

3、整體感知:

(1)認真閱讀課文,說說莎莉文老師教了“我”什麼。

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爲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洋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隻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隻手手心裏寫出“水”這個字,使我終於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2)找出文中表示“我”感情變化的詞語,劃在書上。思考:莎莉文老師爲什麼會使“我”的情感產生變化?第一段中“最重要”、“感慨萬分”、“不尋常”等詞語,體會海倫對老師由衷的敬愛和感激。

第四段中“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和結尾兩段來體會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教育方法的高度評價,和對老師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3)文中有一句話指出了莎麗文老師對我的人生影響,請找出這句話,劃在書上。

(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啓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莎麗文老師)

課堂探究

1、爲什麼海倫對文老師爲“再塑生命”的人?

在莎莉文老師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了“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從而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無比的敬愛和感激。

“再塑生命”從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1)“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來,“我在那個寂靜而又黑暗的世界裏,根本就不會有溫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的靈魂被喚醒,再次擁有“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這裏的“光明”一詞是用其喻義)

(2)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國通俗的話說,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詞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莎莉文小姐以她無私的愛重塑了海倫·凱勒的生命

2、學習本文後,你覺得莎莉文老師是的一個老師,從文中找出理由。

理由:一個出色的教育藝術家,有愛心、耐心。

愛海倫,有責任心,對海倫的教育講究方法,做到了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善於抓住教育契機,開啓了海倫思維、情感、智慧,是一個出色的教育藝術家。

3、課文1-5段作者寫了什麼,與莎莉文老師有何關係?

鋪墊的內容:先寫“我”的感受,再寫家人的活動、“我”的等待,最後用設問、比喻進行烘托,表達自己的渴望。(這是鋪墊)

好處:

(1)用層層鋪墊烘托出莎莉文老師對於“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開頭所說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

(2)給讀者留有閱讀期待,讓我們急於瞭解莎莉文老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隨堂檢測完成課後練習四,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這句話在文章中緊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師教“我”水這一個詞,讓“我”認識到了水和杯子並不是一回事,同時也喚醒了對世界萬物認識的一種願望,形象地說出了自己心情所以作者說“水喚醒了我的靈魂,並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由此“我”的生命旅程充滿了嶄新的希望。

拓展延伸生活中許多殘疾人克服自身殘疾刻畫出完美的人生,你知道誰?從他的故事裏,你受到了什麼啓發?請寫在下面。(字數不少於50字)

貝多芬:德國偉大的作曲家26歲時聽覺衰退35歲時完全耳聾……——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與世界。

張海迪:5歲時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高位截癱……

自學掌握英語、日語、德語等,當代知名作家,翻譯家。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政治家,41歲時因患脊髓灰質炎下肢癱瘓……是美國曆史上唯一蟬聯四屆的總統

奧斯特洛夫斯基:蘇聯作家,25歲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以頑強的意志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熟記下列名言,並試着在寫作中運用。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生詞,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加深印象並熟練掌握。

2、感受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描寫的方法。

4、領悟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意趣,提升鑑賞品位。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章生詞,通過反覆朗讀使學生加深印象並熟練掌握。

2、感受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用筆之細膩,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徵描寫的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雨是大海的女兒,是天使的眼淚,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寵兒。古人有很多寫雨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雨在古代詩人筆下,已經被寫得如此之美,在當代詩人眼裏,它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當代詩人劉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簡介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被譽爲“抒情詩之王”。兼創作散文、報告文學、小說及編輯詩歌。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歡樂》。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整體感知

明確: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淨化。

7、爲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確:“四季的雨”單純強調“雨”,顯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稱呼雨爲“她”行文中稱雨爲它,結尾稱雨爲“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將很多物象擬人化,使之可親可感。人稱的變化使雨的形象親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實。

四、課堂總結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歡雨正是源於對自然的熱愛,而一個熱愛自然的人必是一個熱愛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學們也像作者一樣以積極的心態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個熱愛生命和生活的人。

五、板書設計

雨的四季

春雨——溫柔、嬌媚

美麗喜歡夏雨——熱烈、粗獷愛戀渴望

秋雨——沉靜、端莊

冬雨(雪)——自然、平靜

六、作業佈置

抄寫本課生字詞3遍,背誦重點段落。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2、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3、能以“秋天”爲題,學寫一首小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學習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進而背誦全詩。

學習難點:

品味詩意,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願望和熱情。

學習過程:

一、積累運用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肥碩()2、棲息()

3、寥闊()4、枯涸()

5、清洌()6、夢寐()

(二)填空、簡答。

1、本詩作者,四川萬縣人。現代、,代表詩集等。

2、爲什麼說詩歌所描繪的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答:

3、詩中刻畫了哪幾幅生動鮮明的畫面?試爲它們各擬一個小標題。

答:⑴⑵⑶

4、詩歌寫出了秋天什麼樣的特點?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歡的詩句或詞語,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寫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問大家幫。比一比看誰提出的問題有價值。

3、幫老師解疑惑

⑴爲什麼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⑵詩中一個個生動鮮明的畫面,構成一組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詩中描繪了幾幅畫面?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說明這樣命名的理由。每幅畫至少擬三個名字。

⑶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爲什麼?

4、朗讀,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讀,並展開想象,在腦中描繪出那一幅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讓自己置身於其中。

三、討論交流,合作釋疑

1、第一個環節。選取三幅圖景中你最喜歡的畫面,結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來。並說說爲什麼喜歡這幅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2、第二個環節。請根據自己對秋天的認識,也以“秋天”爲題寫一首詩,或一段優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進來,一起收穫成功的喜悅!)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

(1)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2)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2、找出文中你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把詩歌擴寫成一個優美的散文片段。

五、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肥碩()棲息()寥闊()枯涸()清洌()夢寐()

2、《秋天》選自,作者何其芳,現代。

3、全詩共三節,結構上很相似,請簡單加以說明。

4、全詩描繪了三幅圖,請分別加以概括。

第一幅圖:

第二幅圖:

第三幅圖:

5、在第一幅圖中,作者寫了兩個畫面,一是,一是。

6、體會下列句子中詞語的含義:

⑴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棲息:

⑵蘆筵上滿載着白霜,/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輕輕:

7、詩中描寫的意境具有怎樣的特點?

8、揣摩文意,注意句式,把下面這段話補寫完整。

古人對牡丹和荔枝有過這樣的評論:“花之豔爲牡丹,然而不實;果之絕爲荔枝,然花不豔。”話中貶大於褒,我很爲它們鳴不平。如果我們用寬厚的態度去看待事物,應把古人的評論改爲。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我是一條小河,

我無心由你的身旁繞過——

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

投入了我軟軟的柔波。

我流過一座森林,

柔波便蕩蕩地

把那些碧翠的葉影兒,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過一座花叢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悽豔的花影兒

編織成你的花冠。

無奈呀,我終於流入了,

流入了那無情的大海——

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擊碎了裙裳!

我也隨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無邊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兒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樣!

9、給全詩分三層,並簡要概括層意: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10、詩中的“無心”隱喻的是。

11、“無心”的“我”和“無心”的“你”指的是什麼?

12、影兒和小河彼此邂逅倒映,表現了什麼?

13、“小河”最終歸入無情的大海,暗喻了。

14、本詩前半部分的感情是,後半部分的感情是。

15、“海上的風又厲,浪又狂”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16、全詩藉助什麼物象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

17、詩中的比喻有什麼好處?

(二)

紅的、白的、藍的……

它不是石子,

卻能使滾滾波濤

在我們心中激起,

它不會飛,

卻能把我們帶到奧妙的寰宇。

它沒有口,

卻能讓我聽到,

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啊,它是什麼?

是老師的粉筆,

——老師用智慧和心靈深情地把它澆鑄。

18、給這首詩加一個標題:。

19、本詩運用的兩種修辭手法是和。

20、第一句省略號省略的內容是什麼?

21、表達主題的句子是哪句?

2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義:

帶到奧妙的寰宇:

聽到五洲四海的聲響音律:

14、《秋天》答案

一、積累運用

(一)1、shuò這裏指果實又大又飽滿。

2、qī停留,休息(多指鳥類)。

3、liāo高遠空曠。

4、hé乾涸,沒有水了。

5、liè水清。

6、mèi睡夢。

(二)1、何其芳詩人評論家《預言》

2、因爲露珠、冷霧、白霜表明了秋天的天氣特徵;稻香、鐮刀則體現農家特色;還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枯涸、更清冽,也暗示這是秋天。

3、⑴農家豐收圖

⑵霜晨歸漁圖

⑶少女思戀圖

4、鬆弛閒靜、寧靜悠遠。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

四、拓展延伸

1、(1)“飄”字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2)“夢寐”有“朦朧”之意,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2、(略)

五、達標檢測

1、略

2、《預言》;詩人、評論家

3、前四句描繪秋天的畫面,各節詩的最後一節加以總結,收束全節。

4、農家豐收圖;霜震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5、山谷伐木;籬間背瓜果

6、⑴“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用在這裏,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⑵“輕輕”一詞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7、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

8、牡丹雖然不實,然而爲花之豔;荔枝雖花不豔,然而爲果之絕。

9、第一層:(第一節)偶然邂逅激起的纏綿情愛。第二層:(二三節)寫詩人所向往的人的影兒是怎樣在自己的記憶裏被自己日漸美化起來。第三層:寫美麗幻影的破滅。

10、一見鍾情

11、一見鍾情產生愛意的雙方

12、對愛的渴求,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13、人必將拋開美麗的幻想而步入複雜而險惡的現實人生

14、歡愉;酸楚

15、詩人對社會醜惡現實與人們險惡心機的批判,更是對愛情理想破滅的預言

16、用“我是一條小河”的比喻貫穿全詩。

17、使詩的意思含蓄,抒情味濃,形象鮮明、真切,語言耐人尋味

18、老師的粉筆

19、排比;設問

20、各種顏色的粉筆

21、最後一句

22、科學知識的世界;世界每個地方的消息。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7

通過對不同的課文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下面梳理了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

單元學習目標

一、學習用對比、象徵的修辭手法展示人物精神世界、抒發思想感情。

二、通過對不同的寫作方法的分析,理解其對錶達主題思想的作用。

三、理解“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思想意義,培養勇於奮鬥的意識。

基礎知識學習

一、敘述方式有:順序、倒敘、插敘等。

二、圈劃符號介紹:

1.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意思。一般來說,詞語用圈點(實點、小圈、大圈等),句段用線框(虛線、直線、曲線、粗線、線框等)。

2.句子成分常用符號:主語(雙線)、謂語(單線)、賓語(曲線)、定語()、狀語[]、補語〈〉、中心語……。

3.圈畫的'符號不能太複雜,雜了就會搞不清;圈畫的內容不能太繁多,多了等於沒有。要克服任意圈畫的壞習慣。

教學安排

《密室日記》二課時。

《你是我的辭典》二課時。

《生命之線》一課時。

《石縫間的生命》一課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二課時。

每週一詩

1、背誦王駕《古意》:

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背誦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2、王駕,唐代詩人。

3、范仲淹,宋代文學家。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受夏天的特點及文章的語言魅力。

2、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品味文章充滿活力的語言。

2、難點: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先來欣賞幾幅圖片,同學們猜猜它們跟哪個季節關係最密切。(生欣賞幾幅圖片,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衡的《夏感》。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推薦一位朗讀水平較高的同學配樂朗讀課文:

1、其他同學認真聽讀,並在腦海裏想象畫面,以字詞,句讀,情感三方面爲評判標準(做到準確、流利、有感情),點評朗讀。

2、感悟:請以“這是一個____的夏”,說說自己聽後的感悟。並說明理由。

師小結:這是一個具有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夏,這是一個生機蓬勃的夏,這是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夏,這是一個屬於勞動人民的夏。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品析作者是如何寫的。

三、研讀課文,品析文句

請你找出課文中你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並說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師先給我們同學做個示範:

範例:(一)

(1)好像爐子上的一鍋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於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長牆。

示範:“沸騰”二字讓人體會到夏天的熱烈,此句運用比喻、擬人手法,並且虛實結合,形象地寫出從春到夏的過程。

範例(二)

(2)火紅的太陽烘烤着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艦船。

示範:烘烤:太陽溫度高。撲打:寫出了麥浪翻滾的氣勢。涌:描寫了麥浪翻滾的動態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來描寫

範例(三)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熱風浮動着,飄過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麥子的香味。示範:從色、味幾方面描寫麥浪、表現了夏天的熱情。

同學們,從這些俊美的文辭中,你讀出了作者蘊涵其中的一份怎樣的情感?

(二)體味情感

請完成下面的句式: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師小結:這是一份熱愛自然,熱愛夏季的感情,是對旺盛生命力的謳歌。這是一份歌頌勞動,讚美勞動人民的感情。講到這裏,老師心中還有個疑問,(打出大屏幕:

(三)質疑探究:在作者的眼裏,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難道只有金黃的嗎?請同學們各抒己見。(學生髮表見解)作者選取金黃作爲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請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補充(便於瞭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體現的思想感情)

(1)作者簡介:

1946年生於山西

現任:

①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②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③全國記者協會常務理事

(2)樑曉聲在《靜夜時分的樑衡》裏對樑衡的評價:

①樑衡很謙虛

②樑衡待人誠懇

③樑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顫

④樑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強調

(3)就在林(則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黃河氾濫,在軍機大臣王鼎的保薦下,林則徐被派赴黃河戴罪治水。他是一個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人,不管是菸害、夷害還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最後一位戴罪的功臣》

師小結:正是因爲樑衡有着一顆不需要強調的百姓心,所以他關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謳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這樣,他才能爲我們展示一個“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林則徐,爲我們描繪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熱的夏季勞作圖。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賞完北方的夏,我們再來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說,“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有閒情逸緻的人”不喜歡夏天“緊張的旋律”,閱讀下面這首詩,說說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師小結:這首唐詩描繪了一幅情調清和的夏日圖畫,表現詩人悠閒自在的閒適情趣;而課文抒發的是對夏天充滿“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的讚美,和對那些在夏日裏分外繁忙的農人的謳歌,表達作者對這種充滿激情的火熱生活的嚮往。

五、課堂小結

下面老師想用這樣幾句話爲我們這節課,也爲樑衡的這篇文章作個小結:

樑衡有心創《夏感》,詞鏗句鏘顯情意。同學何幸賞佳作,摩拳擦掌見活力。

六、作業:

(1)課外閱讀峻青的《海濱仲夏夜》。要求:

1、注意寫景方法

2、體味作者感情

(2)寫作要求:

1、緊扣住夏的一個特點進行描寫。

2、字數在150字左右。

七、板書設計:

夏感

樑衡

緊張急促熱烈

自然景物普通勞動者

熱愛讚美

嚮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順暢翻譯全文,並能用現代漢語複述故事。

2、領悟故事情節所包含的積極意義:誠信是爲人處世的重要原則。

3、引導學生學習評價人物。

教學過程:

第一則《期行》)

一、自主學習

1、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譯重點詞、句。

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寫作“否”,表示不。

引:拉。過:超過。顧:回頭看。委:丟下、拋棄。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組結合課文註譯進行翻譯,並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友人末到,陳大丘就獨自走了。你是陳大丘,你會怎麼做?

〈2〉哪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這個“時年七歲”的孩子?

〈4〉“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爲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爲什麼?

〈5〉假如第二天陳大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麼?

第二則《乘船》)

一、自主學習: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義:幸而、恰巧)、(今義:幸福)。尚:還。

輒:當即。可:肯、同意。舍:拋棄。守:難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當於“嗎”,表疑問。遂:於是,就。

本所以疑,正爲此耳: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是因爲考慮到這種情況罷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組結合課文註釋進行翻譯,並派代表向其它小組質疑。

三、質疑討論

1、華歆與王朗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怎樣評價他們的優劣?

3、比較《期行》和《乘船》有什麼不同?

4、比較《期行》《乘船》的寫作特點:

(《期行》行文簡潔,故事情節緊湊,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尋味。)

(《乘船》行文簡潔,故事情節完整,通過對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總結:

通過本文兩個小故事的學習,我們主要學到了什麼?

佈置作業。

圍繞對課文中所闡明的主旨——“誠信”,聯繫社會現實,結合生活實際以“誠信”爲題材寫一段話。

課堂檢測:

《世說新語》兩則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

1、《世說新語》是由組織編寫的。(2分)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驟(俄而:)

⑵撒鹽空中差可擬(差可擬:)

⑶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捨去(捨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詠雪》中兩個比喻哪個更好?(4分)

4、《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4分)

5、"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4分)

6、《陳太丘與友期》中,"友人慚,下車引之",而"元方入門不顧",怎樣理解元方的行爲?(4分)

第二部分:閱讀分析

(一)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7、這個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誰?文章是怎樣刻畫主要人物的?(4分)

8、從故事主人的言談中可知,做人要。(3分)

9、釋詞:(4分)

日中:()捨去:()

無禮:()引之:()

10、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是如何對答反駁的?(4分)

11、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什麼?(4分)

12、"元方入門不顧"以表示。(3分)

13、元方入門後,友人會怎樣?(4分)

答案:

1、劉義慶

2、⑴俄而:不久,一會兒⑵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⑷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⑸不:通"否"⑹委:丟下,捨棄

3、"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4、"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5、略

6、略

7、元方,語言和行爲

8、守信用、講禮貌。

9、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沒有禮貌;拉元方

10、"君與家君期日中,……則是無禮。"

11、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12、對友人不守信,說話不禮貌的行爲表示抗議和蔑視。

13、略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掌握並學習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二、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三、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雲,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爲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四、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十分密切,由說雲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雲識天氣。雲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雲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雲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後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五、教學設計

1、精心導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雲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你觀察了天空中的雲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雲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2、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看雲識天氣

3、感知內容

①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並小組討論。

問題組:

a.全文主要說了什麼內容?請簡要概括。

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爲幾部分?

學生討論後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的關係;不同光彩的雲和天氣的關係。基本思路是先總說雲的作用,再說明雲和天氣的關係(這其中有兩小層:雲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係;雲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係)。最後是總說,說明看雲識天氣的目的。

4、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雲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徵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

a.共有幾種類型的雲?

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瞭?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後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雲分爲兩大類,按雲的形態可分爲晴天雲和雨雪天的雲;再按雲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後,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徵??雲和天氣的關係,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爲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爲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b.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並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於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讚賞,並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雲分爲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雲和天氣關係的特徵。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雲的特徵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往往去掉可以嗎?爲什麼???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穫。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雲特點的一句話是什麼?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雲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後,教師引導小結:

a.第1自然段指出了雲和天氣的密切關係,說明看雲可以識天氣;

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c.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都是很美麗的雲;

d.雨層雲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

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瞭解了看雲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並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徵,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5、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6、信息反饋: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③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方式:誦讀、複述、疏通、討論

教學工具: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1、課前兩分鐘訓練(講故事)

請一名同學講述“司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2、導人

3、學生簡介作者及作品,教師補充。

4、誦讀課文教師教讀

5、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過渡)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複述,爲疏通課文打好基礎。學生四人小組複述,也可以全班交流複述。

6、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註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採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

7、教師導學

①以小組的形式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迴指導。

②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爲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第二課時

一、《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的家庭氛圍?

b.聯繫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c.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d.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於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教師導學]

以上的學習,同學們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得很好。運用以上的學習方式學習下一篇,希望同學們的收穫更大。

二、《陳太丘與友期》問題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

b.“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陳太丘的朋友是個怎樣的人?元方義正辭嚴地指出了父親的朋友的哪兩點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d.多媒體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錯誤,如無條件,可讓學生討論:家裏來了客人,家長不在家,你是怎樣接待的?談談你的具體做法。

作業

①完成課後練習

②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再查閱《世說新語》,講給其他同學聽。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2

創意說明:語文課須重視朗讀,詩歌更應在朗讀中領悟。這個教案以讀帶講,以講帶析。學生朗讀,教師指點,氣氛越來越醇濃,使讀者神思飛越,沉浸在神話般的意境之中。朗讀,還可以在讀中馳騁想象,創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明確目標:詩歌,是詩也是歌。詩歌的朗讀,如同吟唱歌曲,尤須細心揣摩。今天,我們要在訓練讀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

三、誦讀:

一讀,要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難字略)

二讀,要讀準節奏,注意輕重、快慢。

三讀,讀出意象,即畫面。

a、農家豐收圖;

b、霜晨歸漁圖;

c、少女思戀圖。

四讀,注意詩歌所創設的氛圍,讀出感情。

a、鬆弛,閒靜;

b、寧靜、悠遠;

c、清靜、柔美。

全詩應讀出清柔、舒緩的感覺。

五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見解,這種朗讀是一種個性化朗讀。

以“_____________用(寫)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對自己感受最深的詞語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參考:

1、“棲息在農家”“遊戲在漁船上”“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中“棲息”“遊戲”“夢寐”三個詞用得美:

棲息:用擬人的手法,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遊戲:虛實相生,在作者眼裏,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閒適。

夢寐:少女朦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夢中回憶。

2、“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飽食:擬人手法,寫豐收之景,下文“肥碩”亦寫豐收之景。

3、“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既寫豐收,又寫景,一箭雙鵰。

4、“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體現清遠的境界。

六背讀。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繫實際,廣泛閱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畫面,打亂次序。)

屏幕上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爲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爲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着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板書或投影)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二、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說說你爲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說說你爲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爲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爲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撫摸是一種溫暖、親切、慈愛、是一種幸福,並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嫺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着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4

教法學法

採用讀──議──析相結合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清結構,找出文章的論點、論據,把握作者是怎樣用事實和事理論述觀點的。鼓勵學生展開討論,暢所欲言,教師適當點撥、分析。文中關鍵性的字詞或語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課文註釋加以揣摩、掌握。指導學生反覆朗讀,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培養一定的文言語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議論文,關於議論文的三要素還記得吧(提問學生),現在我們就來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板書課題)

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後世認爲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並稱“孔孟”,並尊其爲“亞聖”。他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術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本思想,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後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積極影響。《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論、活動,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具風格,文章氣勢磅礡,語句流暢,持論說理,善於雄辯,用詞精闢,比喻精當,富有說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二、整體感知

1、範讀或聽朗讀錄音。要求聽準字音、語氣和語調。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文句,注意朗讀節奏。

3、疏通文意。學生藉助文本註解、工具書揣摩有關字詞的意思,進而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4、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指導朗讀節奏和語氣語調。

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5、小組討論交流(四人),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

可預設問題供學生討論,教師適當指導點撥。

⑴找出文中闡述作者觀點的語句。

⑵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第二、第三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說明擔負重任並作出了成績的人物並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一番艱苦磨練的,爲下文得出結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論據。

第二段論述了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爲、成就大事,必須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爲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艱苦磨練的道理。

第三段論述了人處於困境中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四段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6、互讀課文,加深理解。

三、佈置作業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於聲()

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斯是陋室()

⑶行拂亂其所爲()

入則無法家拂士()

2、翻譯下列句子。

⑴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⑶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3、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全班齊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師生繼續討論、探究

問題一:作者是如何擺事實、講道理、層層深入地論證論點的。

問題二:孟子爲什麼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引導學生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師生交流後小結:

1、開篇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礪,終於有所作爲、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說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接着從一個人的發展,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死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務。孟子認爲能擔當“大任”的人必須有真正的才幹,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條件是經歷思想、生活、行爲等方面的艱苦磨練,而艱苦磨練的益處是:

⑴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⑵能發展個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學習、生活、工作很有借鑑意義。尤其青年學生應該認真體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鼓勵學生聯繫自身經歷或周圍其他人的事例,談談對艱苦奮鬥,憂患意識等問題的認識。

⑵蒐集鼓勵人艱苦奮鬥,積極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並積累在摘抄本上。

4、指導背誦:

按文章結構來記憶、背誦課文:列舉古代聖君賢臣事例(6個事例6句話),歸納概括上述事例並得出結論,再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對上述結論進一步加以闡發,最後提出中心論點。

5、總結全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一篇文字雖短,但論證有力的文言議論文。全文采用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將中心論點置於文章結尾,先論證“生於憂患”,後論證“死於安樂”,以論證“生於憂患”爲重點。結構緊湊而完整。文中多處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氣勢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佈置作業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身低微層

論據:歷史事例(六人)艱苦磨練層

終有所成深

正面論證: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論:國家興亡

教學探討

本文有個別語句較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使學生理解課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作一些講析。初二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們能瞭解課文所講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徵博引。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5

一、教學目標:

1、藉助工具書,要求讀懂課文,瞭解賈裏的三次挫敗和成功;

2、文章生活氣息濃郁,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懂得,只有深入生活,注重生活積累,才能寫出鮮活的好文章來;

3、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成就一番偉大事業,都是小事開始做起的;

4、通過理解課文,結合自己平時觀察,仿寫一個片段《男(女)X》,注意寫出人的個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巧妙地安排故事情節,人物描寫個性化,以及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

2、理解文章的主旨,弄清挫敗和成功的原因。

三、課前準備:

1、查字典,給生字注音,對不熟悉的詞語加以理解;

2、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能複述故事的梗概。

四、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昨天都認真地預習了課文,大家說說看《偉人的細胞》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誰?

(二)簡介作者;

(三)檢查預習:

1、你預習了哪些生字詞?是怎麼弄懂它的?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2、如果有個人問你:“《偉人的細胞》講的是什麼?你會怎樣回答?

(1)要求同桌兩個人說一遍;

(2)指名幾位同學在班級交流一下故事內容。交流後並作出評價。

(四)閱讀課文,理清作者寫作思路:

1、給足充分的時間讓同學默讀課文,默讀後思考: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6

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預習作業:

1、自讀課文,利用工具解決課後生字詞語,及閱讀中感覺有疑難的語句;

2、默讀課文,劃出有關貓的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以及表達作者強烈感情的語句。

3、品讀課文,賞析細節描寫。

4、研讀課文中抒情議論之語句,探究人們對三隻貓的不同態度揭示了文章什麼主題。

5、動手寫寫:假如你是天堂裏的小花貓,遠方的小黃貓,可憐的第三隻貓,對捉去小貓的過路人,對周家丫頭,對文中的“我”,等等,你最想說什麼?

學習過程:

1、導入:

欣賞貓的圖片。

貓,因爲它的活潑乖巧,而被許多人所喜愛。可是,著名作家、學者鄭振鐸卻見不得貓,再也養不得貓。這是爲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鄭振鐸,一起解讀《貓》,去探個究竟。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反覆朗讀,品讀關鍵語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檢查預習:

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

憂鬱污澀悵然蜷伏懲戒凝望詛罵慫恿叮囑

四、讀貓,說故事

我養了幾隻貓?你最喜歡哪一隻貓?

怎麼說呢,老師先舉個例子。(邊看書邊講述,給學生示例)比如,我說第一隻貓,可以這樣說:我是鄭家養的第一隻貓。我的老家是主人家的隔壁。來到新家,我也很喜歡,常在陽光下打滾,還撲來撲去地和主人的三妹做遊戲。主人們都很喜歡我,活潑可愛。它可是不久,我的生命活力漸漸褪去了。兩個月以後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主人們。同學們看,老師在說第一隻貓的故事時,運用了第一人稱,在忠於原文的基礎上增加了創意,不僅交代了這隻貓的來歷,還說了這隻貓的個性特點——它的活潑,是不是啊?還交代了它的結局。咱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說,好不好啊?(生:好)

那就沸沸揚揚的讀起來,講述第二隻、第三隻貓的故事。

(選擇兩人講述故事即可,若同學講述不精彩,可以再請一位補充。)

小結過渡:剛纔,同學們用自己的創意爲我們講述了三隻貓的故事,個性迥乎不同,命運也各有悲歡離合。貓的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在故事中娓娓道來。(教師板書: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

點撥思考:

三隻貓,用墨一致嗎?作者着重寫了哪一隻貓?前兩隻貓可不可以刪除?

三次養貓的故事層層推進,寫花白貓、小黃貓是爲詳寫第三隻貓(可憐貓)作必要的鋪墊,是爲了與第三隻貓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佈局,有利於更好地刻畫形象、凸現中心。(詳略鋪墊)

五、讀人,悟真情;

俗話說:言爲心聲。三隻小貓帶給“我”不同的感受,它們的亡失也使“我”的心靈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同學們,你能體會到作者心靈深處情感的躍動嗎?速讀課文,畫出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圈畫出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

養貓,有歡樂有悲傷。你能讀出這種快樂或悲傷嗎?小組內先交流:讀一讀,表現我心情的語句。說一說,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同學評一評,讀出了這種情感了嗎?應該如何讀?

好,全班交流。先看養貓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呢?誰先讀?

①養貓給我們增添了許多新鮮的色彩。

(點撥:說一說,哪個詞語表現了“我”快樂的心情?新鮮的色彩,對,重音讀一讀。)

②我坐在藤椅上笑着消耗一兩個小時的光陰,在心上感受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

(點撥:哪個些詞語最能體現作者的快樂?笑生命的新鮮與快樂。想象一下,靜謐的庭院,搖搖晃晃的藤椅,活潑可愛的小貓,心情如何?一齊讀)

養貓的確給我帶來了樂趣,所以一旦失去貓,就給我帶來了辛酸和痛苦。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與失貓之痛、作者的沉痛心情有關的句子。

③“我也悵然的,憤恨的,在詛罵着那個不知名的奪去我們所愛的東西的人。”

(點撥:這位同學評價一下,他讀得如何?好?讀出了什麼心情?不好?哪些詞語要重讀?你來試一試。大家一起試一試。)

④“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

(點撥:體會一下,小侶表達出我怎樣的心情?如同家人一般逝去的感受。)

⑤“我心裏還有一線希望,以爲它偶然跑到遠處去,也許會認得歸途的。”(點撥:抱着一絲僥倖,正是喜愛這一隻貓的體現。)

⑥“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重點品讀“我心裏十分難過……”一段。

很細心的同學,如果老師說失去了前面兩隻貓,作者是一種痛惜,那麼第三隻貓給他帶來了什麼呢?(懊悔)下面我就請同學把第三隻貓死亡後作者痛悔心情的句子着重讀一讀。同學們想聽哪位同學的朗讀?請你來讀一讀29-33,其它同學注意傾聽評價:哪些地方讀得特別好?哪些地方還要改進?

第33小節,是作者所有這種痛悔情緒最凝聚之點、大家一起讀,面對這一隻死亡的貓,作者:-----

情感讀出來了。下面,老師有一個提議,咱們讀完了要說說感受。請分析一下,第三隻貓並沒有給我帶來快樂,那麼第三隻貓死了以後爲什麼我卻是這樣的難過,要比前兩隻貓難過得多呢?

除了冤枉,還有遺憾:師範讀“我很想補救我的過失,但它是不能說話的,我將怎樣地對它表白我的誤解呢?”

發散思維:假如第三隻貓在死亡前會說話,它肯定會對主人、人們有話說的。它會說些什麼?

想當初,“我”就像一個孩子,被人拋棄,無家可歸,在冬天的早晨,幾乎爲冬寒與飢餓所殺。我憂鬱,我不活潑——

可能是由於生活上什麼不幸,或許是失去了親愛的父母吧,它常常對鳥籠凝望着,也許是在羨慕鳥兒的美麗、天倫之樂,而悲嘆自己的悲慘經歷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

師小結:通過我們的朗讀、理解、品味,作者的養貓之樂與失貓之痛,三起三落,構成了一部養貓的悲喜交響曲。(板書:養貓之樂和失貓之痛)由於三隻貓的命運最終都是亡失。所以課文整體上洋溢着一種淡淡的憂傷。

五、讀生活,說感悟

讀過三隻貓的故事,讀過作者的心聲,我們不僅與貓同呼吸共命運,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樂。同學們,作者僅僅是在說貓嗎?我們分明有種錯覺:這哪裏是在寫貓呢?分明是一幕世態人情的寫真!

請你以這樣的句式,說一句感悟的話。

“(對於)___,我想對你說______”請選取一個對象,暢所欲言。

思考一會,先自己選擇一個對象,自說一句。

可憐的第三隻貓,我想對你說:

對文中的“我”,我想對你說:

點評儲備:

第三隻貓: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弱小者總是飽嘗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會成爲冤案的犧牲品;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鄭振鐸: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私心,要寬容、?要仁愛,要同情弱小者。

六、拓展運用

貓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對貓的態度就是人對人的態度,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可是,我們生活中卻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請看一段視頻,就這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

結束語:

三隻貓,三個故事,三種命運。作者的得與失,悲歡離合,自責反省,都給與我們深深的啓迪。關注動物,善待生命,我們期待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請大家記住:“生命是一條河流,任何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視”!

[板書設計]

鄭振鐸

貓:生命之美命運之悲

情:養貓之樂失貓之悲

悟:貓之命運人之得失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清了課文敘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2、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貓

2、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福建省長樂縣人,1920年底,與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曾創辦我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並主編《小說月報》。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創辦《民主週刊》,被國民黨當局查禁。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聯酋,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還是著名藏書家,逝世後,其家屬將近十萬冊藏書全部獻給國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3、檢查預習

字詞辨析

慫恿(sngyng):鼓動別人去做。

蜷伏(quán):軀體伏臥。

詛罵(z):惡毒地謾罵;咒罵。

澀(sè):不光滑。

悵(chàng)然:不愉快的樣子。

四、介紹寫作背景

《貓》最初發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了文學創作團體——文學研究會。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爲題材。鄭振鐸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他在小說中毫不諱飾地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強權,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和心情。

5、朗讀感知課文

1、這篇課文用第一人稱敘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故事。請認真聽課文朗讀錄音,思考文章寫了幾隻貓?重點寫哪一隻?寫了3只貓,重點寫第3只貓。

2.全文可以分爲幾個部分?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次養貓(1、2)第二次養貓(3—14)第三次養貓(15—34)

六、精讀課文

閱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

②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家裏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①作者從貓“剛要來的時候”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

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②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爲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③這隻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

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問題:

①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②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

“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

“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2)畫出文段中表現家裏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裏人對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隻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得好幾次”“笑着罵”“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等。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這隻貓最終亡失了。

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④家裏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貓的人所持的態度,說明了什麼?

家裏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

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爲的譴責與鞭撻。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默讀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脫了好幾塊”“憂鬱”“懶惰”。

②對第三隻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這幾句話在表現的角度上有什麼不同?

第一、三句話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個別人的角度,足見第三隻貓被人厭惡的程度。

2.自由誦讀第17-29段

請將“芙蓉鳥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發展的過程,給每一情節擬一個小標題,並說明爲什麼這樣安排情節。

有六個情節,小標題可依次擬“買鳥”“凝望”“被疑”“蒙冤”“受罰”“真相”。

這當中前五個情節是詳細述談第三隻貓的不幸遭遇,把讀者置於疑雲中。直到最後一個情節,才用寥寥數語揭示真相,於是疑雲頓開。這樣安排,不僅使情節顯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讀者對第三隻貓的同情與憐憫。

3.讀第30一34段。

思考,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哪些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並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示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爲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七、合作探究

1、爲什麼說“我的良心受傷了”?

因爲我犯下了無法補救的過失,它就像針一樣,時時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採用了何種人物描寫手法?抒發了“我”怎樣的感情?

心理活動描寫。抒發了“我”愧疚、自責之情。

3、“我”的過失是什麼?(原文)爲什麼有這樣的過失?

“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動物”

“我”沒有對鳥亡事件作冷靜的分析,沒有認真地調查研究便輕率地作出了判斷。

4、爲什麼“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爲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5、如果這隻貓沒死,你認爲“我”有改正過失的機會嗎?爲什麼?

6、選段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是什麼?選段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議論、抒情。表達了作者嚴於律己的思想感情。

7、爲什麼寫兩隻可愛的貓的篇幅不如一個醜貓的篇幅長,到底發生什麼可怕事情?

“芙蓉鳥事件”

8、“我”根據什麼判斷是醜貓吃了芙蓉鳥?

①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臺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裏好像還在吃着什麼。

9、以上證據是否確鑿?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樣想、怎麼做的?

不確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憤憤地,以爲懲罰得還不夠快意。”被一隻黑貓吃了,而不是那隻醜貓。

10、從真相大白後,“我”的懺悔中我們能否說說“我”是怎樣的人?

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

11、對於這樣一個人,針對他使醜貓受冤而遭打而死這件事,你能否給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單憑想象,主觀臆斷,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要寬容、要仁愛。

八、歸納主題:

1、“我”家養的三隻貓,無論怎樣,結局都是不幸的,對於它們的悲劇命運,你有什麼感想?

弱小——命運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它們的悲劇命運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成爲冤案的犧牲品。

2、本文主題是什麼?(結合練習一,來談自己的看法)

無論做任何事情,千萬不能憑個人好惡帶着某種私心和偏見,違背客觀實際情況去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偏差,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主題理解:

1、把“我”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們應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測,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

2、把貓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揭示了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寫法

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爲什麼不單寫這一次,而要寫另外兩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採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詳細了第三次鋪墊對比(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採用這種敘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體會:“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

“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自制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深感負疚,爲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丟失後,那一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奪人所愛的人太氣人了,叫人恨恨難消。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所以,好久不願意養貓。

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於是纔有永不養貓了的想法。

小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十、課堂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消耗(hào)慫恿(Sǒngyǒng)詛罵(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樣運用“伏筆”來寫前兩隻貓的命運的?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第一隻:“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溼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勢。

第二隻:“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裏曬太陽”“總看見它在鐵門外邊。”“我們都很爲它提心吊膽”——暗示了它亡失。

三、簡要分析我家不喜歡第三隻貓的原因:

因爲它不如前兩隻貓好看,性情憂鬱、懶惰。

十一、作業:思維拓展

同學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養第二隻小黃貓時家中也養了一對黃色芙蓉鳥,鳥也被吃了,“我”會怎麼想、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