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春》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春》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語言清新自然,寫景優美,對大自然的喜愛讚美之情不溢言表,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春》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大家!

《春》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春》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的語文課講了朱自清先生的《春》,這是一篇文筆清新,語言優美、生動的散文佳作,在教學中,我以教學目標爲指導方向,側重於教學難點的講解,圍繞盼春——迎春——頌春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首先,我先把課文範讀一遍,讓學生對本文的情感表達有大致的體會,接着讓學生自己大聲朗讀課文兩遍,找出課文中運用修辭手法的句子,並指出這些句子各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同學把運用同一修辭手法的句子歸類。下來,讓同學們根據盼春——迎春——頌春三個部分給文章進行分段,找出每個部分中都描寫了哪些事物,這些事物都有哪些特點,這其中迎春作爲本文教學的重點。最後,總結課文中心思想,劃出文中的生字詞語,完成課後的背誦作業。 在上完這堂課後,我感覺學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的要求,對生字的掌握也較爲熟悉,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對於本文的朗讀有些少,感情體驗不夠,教師主導的太多。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把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通過閱讀、觀察、討論、總結來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於文中生動,優美的詞語要善於積累,爲我所用,並學會舉一反三。

《春》教學反思 篇2

講授《春》一文,感觸很深。我先通過課堂激趣,讓學生說有關春的名句,使學生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在這種激情高昂的時刻,讓學生用朗朗的書聲敲開了春天的大門,隨之帶領學生走進春天,去賞析本文的結構美——盼春,繪春,贊春;賞析本文的語言美——文中的比喻、擬人佳句;去和作者溝通心靈,領悟體驗作者如何與自然,與生活對話,讓學生在心靈互換中進行閱讀和寫作實踐,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行文的結構以後說:你最欣賞哪一段?學生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風的一段,有的說我喜歡寫春草的一段,在此教師要求學生有感情的讀,並說出你爲什麼喜歡?有的說當天空下着細雨時,漫步在雨中多麼浪漫,有的說我以前觀察不細,看到春天不知怎麼寫,我今天看到作者寫小草,說他偷偷地從土地裏鑽出來,多麼形象,多麼

充滿生機,簡直把小草寫活了。更有一個同學被課文中寫聲音的一段所感動,摹仿起春天小鳥各種各樣的叫聲,於是教室裏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彷彿聞到了花的香,感受到了春雨的滋潤,哪大自然的神韻,人的靈性,天籟人籟,匯成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的交響曲,真是妙不可言。

在引導學生欣賞了最喜歡的段後,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和作者、和大自然展開了對話,使學生在心靈互換中有了寫作的衝動,此時老師叫學生起來和他們開始對話。

泉水叮咚叮咚說:來吧,你看這多美啊,有鮮花爲我做伴,我們一路歡聲笑語……青蛙咕咕着說:快來參加我們的電聲管絃樂隊,《春之歌》音樂會馬上就要開始了……

鮮花妹妹……你一言我一語,教室可熱鬧了,學生在聯想及再造情緒的過程之中,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感情思想,加深了對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從而辨析作品表現的美與醜、善與惡,做到具體者能概括之,抽象者能闡述之,深奧者能淺顯之,含蓄者能說明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意識。

《春》教學反思 篇3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範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早自習,我要求同學們讀熟課文。一上課,我試着讓同學們集體背誦,本意是提高他們的興趣與信心,估計學生最多能背誦兩三段。沒有想到,學生們居然把課文全部背誦下來了。這樣以來,我與同學們一起很快把課文的整體思路梳理了一遍,學生的腦海裏有了五幅清晰的圖畫。然後分工協作:每個組負責一幅畫面,品讀、理解,之後在全班交流。同學們熱情高漲,不一會就完成了。於是以小組爲單位開始品讀。

在品讀春草圖時,同學們能準確地分析鑽偷偷等詞的妙用,也能找到本段具有表現力的句子。

更讓人欣慰的是:一位同學提出了他獨到的見解,他認爲:小草既然是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就不應該在上面坐着,躺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謎藏。他說:我們應該關愛生命,保護環境,課文中的那種踐踏草地的做法似乎讓我覺得不太妥當。同學們聽了,一致認爲他考慮問題比較周全,也很欣賞他敢於對課文提出異議的勇氣。看到如此活躍的課堂氣氛,我很欣慰,於是聯繫寫作時代背景,針對這一個問題給了學生恰當的解釋,同時肯定了這位同學思維的嚴謹。

春花圖裏的幾個優美句子一下子就把同學們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了。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這句裏的比喻與排比手法讓學生很感興趣。鬧、散字的妙用也沒有逃出同學們的眼光。

在品讀春風圖時,一位同學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跟輕風流水應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着。這一句沒有提到風,怎麼放在了春風圖裏呢?經過思考,一位同學解答了他的問題:風沒有顏色,沒有形狀,我們不可能直接來描寫風,只能通過其他的事物來寫春風,這一句寫的是聲音,是風把聲音穿到我們耳朵裏的呀!這樣的解答同樣贏得了同學的讚賞。

在小組互相學習交流中,時間很快過去了,同學們意猶未盡。我想:下一節課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地方。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春》教學反思 篇4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爲自己喜歡詞,認爲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爲,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爲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爲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妝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爲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春》教學反思 篇5

經過短暫的思考後,有同學舉手示意回答,比如有春花繁盛圖,豔麗春花競芳圖,春風和悅圖,濛濛細雨圖……舉手的同學都用相應的詞語表達了自己對特定的春景春情的理解。後來,又有同學舉手,他用詢問的口吻說:“老師,我能不能用幾句詩概括?”我開心地回答:“當然可以。”於是,他就給每一幅圖配上了一句詩,等他說完,其他同學在下面歡快地笑,原來他用的詩句都是我們學案上有的。但我還是對;他表示了讚許,能說出自己的理解,也是一種收穫。

或許是受這位同學的啓發,後面就接着有同學開始嘗試着用自創的詩句給每一段配詩,最後語文課代表曉雅站起來說:“我給每段都寫了一句,我來說說。”她說完幾幅後,聽着還真像模像樣的有詩的味道,同學們紛紛讚賞。但是,因爲時間關係,春雨圖她沒有想好,我一想,這是個機會,於是馬上號召全班同學一起來幫助她完成最後的春雨圖,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很高,不一會工夫,有好幾個同學就已經寫好了,雖然有些稚嫩,但無論從語言還是形式上都可圈可點,只可惜下課以後我沒有及時記錄,課堂上也沒有進步一組織學生對這些詩句進行修改提升。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了,實在是遺憾,引以爲鑑。

教學是人與書,人與人的對話,無論怎樣的精心設計,都不可能預知課堂的所有將要發生的情況,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漸進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鍾啓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過程。”新課程也要求課堂教學要以生爲本,以學定教,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真實需要,而不是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任務。這節課,我本來要通過詞語填空,一方面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一方面以此促使學生完成對作者描繪春景的理解。沒想到學生受到以詩句註解的啓發,來了興致,紛紛寫詩句。我認爲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於是組織了上面的嘗試和交流,既是實踐新課程觀念,又關注課堂變化,從學生感興趣的點入手,從學生的學切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只是自我感覺遺憾的是,如果當時組織學生繼續依照文本修改詩句,也許學生的收益會更多。不知這算不算是真正的做到了關注學生的成長呢?

《春》教學反思 篇6

本節課的內容雖然與學生實際相去甚遠,但只要理念先進,引導得法, 同樣也能使學生受益不少,本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索:

一、 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意識的突出。本節課的閱讀中絕大多數的資料收 集、感悟體驗、品味表達、聯想反思都是由學生來完成的,老師只是起 一個主持人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意識的尊 重。

二、 注重學習方式的引領與學習技能的訓練。新課標的新理念之一就是 教會學生終生學習的方法與技能。在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好幾首詞 並不難,難的就是學生能否獨立地正確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詞或文章,所 以方法與技能就是教給學生核心的東西,本節課的基本出發點就正是基 於此。

三、 注重反思避免閱讀中的“唯主題論”。在具體的詞的閱讀中,教師着 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與情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發 表不同意見,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這正是新課標中關於閱讀體 驗要求的具體展現。

《春》教學反思 篇7

《江南春》一詩是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位內容都是人與自然相關。因此,導入部分是從單元導讀開始,引入到中國的江南地區,讓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和以前所學內容想象一下江南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出示江南圖片,進入題目江南春天是什麼樣子。第二步,介紹作者,着重強調“小李杜”和“李杜”分別指的是誰。第三步,初學詩篇,自讀,解決生字詞。第四步,小組討論掌握詩意。第五步,結合課後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第六步,拓展延伸。

經其他老師評課,總結出以下優點和不足。

優點:環節設計好,詩的內容掌講解細緻,實用性強,對多音字,生字指導到位,並且結合本學期詩歌書寫規範螺旋式教學。

不足:對板書設計不夠到位,沒有體現出重點內容,課堂語速稍快,學生氣氛沒有完全調動起來。

總之,通過本次公開課,我受益良多,尤其是聽了其他教師的點評,更是醍醐灌頂。教學工作任重道遠,每一次的公開課都是發現缺點努力提升的機會和臺階,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再接再厲,講好每一節課。

《春》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科學整合,恰當地創設學生的認知情境。教過本節課之後,我的感觸頗深。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首先是學生的朗讀的培養。應該說在本堂課,我比較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課文的示範朗讀,學生的自讀,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而學生在本堂課也真的是用心在讀,用情感在讀,究其原因我認爲有兩點:其一,朱自清的《春》達到了詩情畫意的最高境界,無一字在說讚美,卻處處表現讚美,這篇如詩如畫如歌的散文,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真正地走進了春天。其二,在本堂課,我爲學生們創設了一個春天的情境,比如春光圖,課文的示範朗讀等多媒體的播放,使學生輕鬆獲得了對春天的感受。

其次,整堂課體現了自主、合作性的學習方式。從導入開始,就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學生自主地獲取了知識,深化了課文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比如學生與老師的合作,研究怎樣把握文章朗讀時的感情,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哪些景物的描寫中透露着喜愛、讚美之情。實踐證明,這是非常有助於學生學習的。

再有,本堂課體現了民主,和諧振的教學氛圍。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春天的美麗風光,精美的圖畫,優美的旋律,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助於學生的閱讀理解,使學生深受感染。正可謂“張馳有度,寓教於樂”。同時,教師還注意保護學生的情感體驗。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貼切,也決不給予完全否定的判定,這樣,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着積極的熱情,活躍的思維,教學中的重難點也就在同學們不斷出現的思維火花中一個個迎刃而解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在整堂課中我注重了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

我根據新課標理念,設計並實施了本節課,通過師生合作,生生互動合作,採用了小組合作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我轉變了教學行爲,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運用現代教育觀,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全作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謂是“正本清源,舍遠求近”重視過程教學。

然而本堂課的教學,我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如果本節課的時間再充裕些,再做一些寫景語句的小訓練,就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了。

總之,整堂課師生關係,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正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的作用。

《春》教學反思 篇9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應該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教師們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實到課堂上,由於教師們長期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方式,所以仍然很難擺脫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束縛,學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認識到,只有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纔是素質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課教學中,本人將教師擺在引導的地位上,而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重視師生間的充分合作,引導學生協作質疑;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所有學習結論都是學生自己探究的結果,而非教師的強迫性奉送。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的活躍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伴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作爲一名有着15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時隔三年,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閱讀題,搞“碎屍萬段”,但最後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於講解課文內容,過於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既然如此,爲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裏》、《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通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爲,傳統的課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課改後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爲母語,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今後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春》教學反思 篇10

話題與問題有所不同,話題是一個大的閱讀背景的構建,問題是促進學生思考的手段,從而推動話題的深入。所以,話題忌碎、小,話題要與文本主旨,文章中心直接關聯。構建的話題如果直奔文章中心,這樣的對話更有價值,也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縱深度,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在教學江南春一課時,我原本設計的問題是逐步推進式,零碎而顯繁瑣。後來閱讀參考了一些網上教案後進行了修改,整堂課就構建了這樣兩個話題:

1、分別找出詩人描寫江南晴天和雨天的景色的詩句,讀一讀,想一想,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2、想一想,詩人抓住了江南哪些特有的景物來寫江南春色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然後在此基礎之上的閱讀對話就顯得有的放矢,課堂結構步驟乾淨利落,簡明輕快。學生也能學有所得。

《春》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導入時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同學們在上課時能用心“感覺”。

2、教學思路清晰,能根據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安排教學順序,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感情,並在此基礎上品味優美的語言。從課堂反應來看,效果不錯,同學們通過學習很自然地掌握了相關知識,得到了美的薰陶。

3、教學的重點(朗讀、品味、積累)得到體現。實現了美文美讀,在朗讀中體會、感悟的教學目標。在早讀課已經讀過三遍的基礎上,通過範讀、自由朗讀全篇、個別朗讀精彩段落、自由朗讀自己喜愛的好段佳句等多種方式做到了充分地朗讀,在課堂上學生面對問題不再亂翻課本,而且能直接用文章中的詞句來回答。

4、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能夠積極動腦思考,四人小組討論熱烈,在回答“作者思路”這個問題時給授課者很大的驚喜,甚至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再進行總結,學生的智慧得到了發揮。

本李課的不足之處:

1、導入時引入一段文字目的:一是有意識地喚起學生用心感受的能力,二是爲下文品析“春風圖”作準備,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多層次、多側面、細緻入微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將無形、無聲、無色的春風寫得具體可感親切可愛。可是這堂課只完成了前一個目標,因爲時間緊張,爲了使整節課結構完整,授課者不得不忍痛割愛,放棄這個環節。事實上在另一個班試講時,這個環節的效果非常好。

2、積累賞析這個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教會學生掌握一點積累和賞析好詞佳句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主要突出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特點。原計劃以直接積累原句——品味優美段落——品析重點詞語爲序,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層次感不強,後兩個環節合二爲一了,這說明設計時思維不夠嚴謹。

3、雖然早讀時已經讀了三遍文章,可是從課堂上同學們的朗讀質量來看,授課者對學生的朗讀水平估計不足,還是應該對朗讀及時地進行指導,真正體現美讀,增強感染力。

《春》教學反思 篇12

在古代詩歌中,描寫江南春景的詩不勝枚舉。杜牧的《江南春》,以其畫面的優美和情思的含蓄而受到人們的青睞。這首詩,爲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美麗動人的江南春景: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遍野綠樹紅花。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鎮,酒旗在迎風飄展,行人在不斷來往。南朝宋、齊、樑、陳四代建立的寺院,在濛濛細雨和淡淡薄霧中隱約可見。只是由於寫得含蓄蘊籍,因此,憑弔南朝、諷諭當代這些意思不易被人看出,其實他寫《江南春》是有現實的諷諭意義。

再加上詩歌的教學特點——朗讀與意境的體悟是重點,所以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通過個別讀、範讀、配樂讀等形式能正確、有節奏的朗讀古詩,讀出詩的韻味。

2.抓字詞理解及想象畫面理解詩意,領會詩的意境。藉助資料領悟詩情,體會詩人的憂國憂民。

3.通過本堂課的學詩方法拓展學習《題臨安邸》,感受不一樣的抒情方式。

通過這次的古詩教學賽課,我從教學上和自身談談自己的感觸:

在設計上從來沒有這樣認真的去思考過古詩的教學,從一開始的無從下手到最後也能完整的設計出整個教學流程,我覺得這就是我的進步。在摸索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詩歌教學朗讀與意境的重要。在學法上剛拿到古詩時,我就在思考:古詩教學應該帶給學生怎麼樣的學習方法呢?人們常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所以,除了藉助註釋這一方法之外,想象畫面,藉助背景資料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春》教學反思 篇13

《送春》是宋代詩人王令寫的一道惜春之作,詩人從殘花落更開,燕子飛回來,子規啼血喚東風,暮春時節景色描寫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我教學時從本單元的訓練點入手,本單元是以“春意”爲主題。《詠柳》一課突出初春柳樹抽新枝發新芽的欣喜。而本課卻隱含作者一點點傷感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先通過複習使同學明確一點,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會對同一景物產生不同的情懷,便於學生明確詩的思想內容。

在教學時,我從朗讀入手,通過朗讀感到學生對詩意的把握不好,於是我便相機引導學生:“同學們當我們對詩的朗讀不能入情入境時怎麼辦?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的同學們那是因爲你們沒能把握詩句的含義,導致朗讀的不到位,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理解詩意呢?”孩子們因爲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說出了,可以結合註釋,查閱工具書來解決問題,理解重點詞.感悟詩意要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完成,於是我便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說一說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通過聯想和想象,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暮春時節的景色.但很遺憾,學生的體會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殘滿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對美好的惋惜之請.尤其是啼血的杜鵑引發了學生的憐惜。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走出情境,但學生受到這種感情的渲染,情緒仍很低落.我藉機引導學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於它的美好,纔會有人們對春的眷戀,這種眷戀才增加了我們的傷感,使學生最終發現,原來同一事物由於寫作角度不同,選擇材不同,最終表達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反覆誦讀,引領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涵。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爲主,變爲以學生誦讀爲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創設情景,啓發想象感受古詩文的意境。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爲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教學反思:

1、實現教學目標,這節課還算成功,。大部分同學能夠踊躍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只是還有少數同學不夠踊躍發言。

2、在品味朗讀活動中,學生把握得還不是很好,老師有點急功近利,引導、指導還不是很好,以後還需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3、問題設計還不夠科學嚴密,還需進一步細心設計更富有針對性的問題來激活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春》教學反思 篇14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

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

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春》教學反思 篇15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春——繪春——頌春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

我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語言十分豐富的優美抒情散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使用了大量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僅“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個自然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頌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用這三個比喻句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我在設計教案時就在想應該把它上成文學欣賞課:尤其是對於文句這樣優美的文章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在何處、爲何美。調動學生的聽、說、讀、寫各種器官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文章的重點段第二段時我安排了這樣兩個教學環節:一是品讀課;二是背讀課.意在品讀中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成功之處和問題,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處是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並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後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鍊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反思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