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4課《古詩兩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清人蒲起龍稱爲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充分體現了作者聽到收復失地薊北後的欣喜若狂和急切還鄉的心情。

在教學時,我注重指導他們讀準字音,如“薊北”的“薊(jì)”,“涕淚”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與平時的朗讀習慣有差異。

教學全詩時,我抓住“喜欲狂”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詩,最能體現作者的心情的詞語是哪一個?引導學生自讀、尋找“喜欲狂”。那麼,作者爲什麼“喜欲狂”?哪些詞能體現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後,作者想到些什麼?又增添了什麼樣的心情?學生通過自讀、小組交流、全班彙報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詩的主要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最後,請學生扮演杜甫一家進行表演,抓住杜甫的動作,如“涕淚滿衣裳”“卻看”“漫卷詩書”“放歌”“縱酒”體現作者的心情。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2

今天在上這一課2-6節重點部分時,運用了“概括-誦讀-遷移”的三步曲。

首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用小標題的方式概括2-6節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我要求學生先自己練習概括,再與同桌討論,然後全班交流。學生有用七個字概括的(如錦繡的山山水水、豐富的地方特產),有用四個字概括的(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等,在斟酌和討論中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避免了逐句理解的支離破碎。

在理解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回到字裏行間,用“誦讀”這個詩歌教學最傳統最有效的方法進行語言的內化和積累,開展了“自我陶醉”、“夥伴競賽”、“好友推薦”、“小組合作”、“挑戰高手”等誦讀活動,學生始終保持着濃厚的讀書興趣,徜徉在美麗的詩行,不覺中已經熟讀成誦,我要求學生當堂背誦,並展開比賽,看誰背得又快又好。

接下來趁熱打鐵進行遷移,要求學生就其中一個方面模仿一小節進行仿寫,學生在理解和誦讀的過程中加溫的情感此時噴薄而出,已有的經驗得到了開啓和激活,而高強度的思維活動又給他們帶來了挑戰的愉悅,於是少則一段,多則幾段甚至整首詩歌開始了自己的建構,摘錄一些:“我們愛你——江南水鄉的溫文爾雅,塞外大漠的奔放豪氣,古老北京的深沉傳統,現代椰島的熱帶風情。”“我們愛你——東海漁船的點點白帆,香山落霞的片片紅葉,南疆春來的叢叢綠草,北國冬日的瑩瑩白雪。”“我們愛你——桂花糕的清香,鹽水鴨的美味,蒙古烤羊的香酥勁脆,天津麻花的獨特風味。”

想到詩歌教學的要義:整體把握、模糊理解、誦讀爲主、適當遷移。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3

課題的教學往往容易被忽略。直覺告訴我課題教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空間也很廣闊。

1.運用課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教學伊始,學生的課本尚未打開,我就請學生說出課題。大部分學生都舉手了,一學生胸有成竹、清清楚楚地報出了課題;對於未舉手的學生,他們的預習質量就值得懷疑了。板書課題後,請學生說說對課題的理解。一學生說,課題中的我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肖邦。也有學生對肖邦的生平資料進行了補充。發言出色的同學顯然就是預習工作做得好的學生。

2.運用課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讀着課題,讓學生質疑問難:肖邦爲什麼要離開祖國?他爲什麼說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他是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等等。學生的問題越多,說明他的思維越活躍。帶着問題讀課文,學生充滿了閱讀的期待,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高漲起來。

3.運用課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能領會文章的主題,把握情感基調。從把心臟帶回祖國這樣的字眼,顯然可以體會到肖邦深厚的愛國情感以及文章悲壯的情感色彩。

4.運用課題,對學生進行寫字教學。教師端正規範的板書,是對學生的示範。課題中如有生字,抓住揭示課題的時機進行及時的教學,往往事半功倍。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平息,祖國重新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流露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學本課,我力求使自己的課堂呈現出語文味來。

一、讓古詩沉浸在浩瀚的文化中。

杜甫作爲詩聖,在當時文壇中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讓孩子親近詩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對杜甫瞭解多少?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閱歷、工具書、文化積澱學語文,是語文課該做的事。於是學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們的詩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寫實;知道了杜甫的沉鬱頓挫;知道了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處境,讀杜甫的詩就能瞭解當時的歷史。

古詩是中國浩瀚文學藝術海洋中一枝俏麗的奇葩。讓詩歌的學習沉浸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讓學生受到薰陶,受到感染,用一詩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習其他詩歌的學習興趣,這纔是我們語文學習的目的。

二、讓古詩的理解在情境中生髮。

學生在前一天預習了整首詩,對全詩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抓住妻子的音義、涕淚的古今異義,我就放手讓學生說了,學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時候,能差不多說到位,我就沒再去嘮叨。可課後,經提醒我知道我錯了,學古詩不能滿足於僅僅理解詩的意思,更不能滿足於僅僅把詩句中逐字意思簡單串聯。比如初聞涕淚滿衣裳學生說剛剛聽到就激動得淚水沾溼了衣服。可是單單聽這句話,是彆扭的,是什麼讓詩人情緒如此反常?脫離了對杜甫曾經悲的感悟,擺脫了當時的情境,這樣的理解是可笑的。如果學生走進情境,就不會就字論字,簡單地把單個字的意思聯起來說說了事。他們頭腦裏會出現:杜甫一聽到這個好消息,高興得手足無措,萬分激動,不由任淚水沾溼了衣服!

學古詩,學語言,學表達,作爲師者,我應該爲學生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在頭腦中想像畫面,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走進畫面讓學生利用各自的.文化積澱表達詩歌的意思。這樣的課堂纔是詩意的,纔是有語文味的。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5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思維是想象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因素,着力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真情的回報》一文記敘了一個小男孩9歲那年的一段難忘的經歷,表現了有付出就會得到回報的人間真情。如何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深刻理解“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與愛意。”,就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文本的留白來展開教學。

一、抓住情節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課文主要寫了因爲小男孩的認真負責的送報工作,贏得了訂戶的信任,但是,課文中並沒有把小男孩是如何送報的過程寫具體。因此,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課文最後一段文字“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裏。”中的兩個“依舊”來展開討論。通過討論,並且大家一起來給小男孩一個平時送報的特寫鏡頭,使學生對小男孩這個人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反映逐漸清晰豐滿起來,更是對小男孩的工作態度、精神有了深一層次的瞭解。

 二、利用插圖的留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文本不僅僅是教材中的文字,它可以是由語言文字構成,也可以是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關圖象等,課文中的有關插圖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圖是靜態的,反映的是某個瞬間的形象。要想使畫面“活”起來,教師必須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進行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以補充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在這篇課文中,插圖描繪的是“我”的訂戶們集體在聖誕前夜給了我一個莫大的驚喜與回報。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大媽會對我說些什麼,周圍的人又會對我講些什麼話,而我面對此刻的情景是什麼表情呢?我就讓學生圍繞“目瞪口呆”這個詞語,幫助“我”把內心的感激、激動之情說出來。因此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依據平時儲存的表象,從圖中的靜止到變化,從外表到內心,從畫內到畫外進行創造想象,就能表達得生動、形象。想象力得到拓展,創造性思維得到培養。

重視文本中的“留白”,可以調節教學節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意境。巧妙利用“留白”可以讓學生喚起對已有知識的回憶,打破思維定勢,集中注意力將“空白”造成的斷裂用思維和想象來“焊接”合縫,並增強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習更富有成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6

11月3日,我在金城鎮中心小學六(1)班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小草和大樹》。課後,工作室全體成員,集中評課。執教此課,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個課例,組織工作室成員評議,使大家在評議中展現各自的語文教學思想、課堂藝術觀點,以便使這一嶄新的團隊,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瞭解,增進對“書香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理解。

課後,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文,已養成習慣。自主學習效果較好,課文朗讀、字詞學習,基本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經過思辨和論,學生對本文“小草”、“大樹”的內涵理解準確,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聯繫的認識有了深化。在此基礎上,讀寫結合的滲透,有所實現。然而,該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傾向,尤其表現於開卷之後,抓主要內容、抓要點的意識不清晰,方法不嫺熟,以致於降低了對文本內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對作者謀篇佈局之匠心的體悟。因此,教案設計雖然試圖抓住課文的核心問題披文入境,解讀文本,體悟內涵,展開語言訓練,但是,由於“預設”離開了學生的實際,還是沒能產生“靈動”的實效。此課,對“書香課程”思想指導下的文本解讀、簡約處理教材等方面有獨到之處,但至少相對於六(1)班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要求之高還是過於理想化了。

評課時,大家從教材處理、教學環節設計、語言文字訓練、教者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展開了討論。雖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滿含“禮貌”的謹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誠,對教學的較真仍然表露無遺。由此可見,工作室成員個個後勁十足,大有發展的希望。但是,有一點值得重視和深思:大家的評議,基本建立在學生當前閱讀量有限的閱讀水平狀態,對學生大量閱讀之後,語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現的靈動狀態缺乏足夠的認識。爲此,將來的研討,有兩個重點工作急待上馬:開展“書香課程”的理論研修;儘快在各自班級開展實質性的大量閱讀。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7

教學反思:

我所教授的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第19課《錢學森》,文章生動地記敘了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歷盡艱辛纔回到祖國,以及回國後爲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的研製以及發射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讚揚了他時刻不忘祖國的高尚情懷。

教材有兩個突出特點:

1、通過語言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強烈的愛國情懷,是本篇的重要寫作特色;同時,文中還有多處側面描寫,也能夠烘托人物的特點。

2、本文的寫作思路較爲清晰“留學、回國、貢獻”,但是作者採取的是倒敘的寫作順序,設置懸念引人入勝,有別於一般文章。

本次教學是第一課時,主要和孩子一起回顧錢學森在外留學不忘祖國、以及衝破重重阻撓回國的的故事,從而體會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同時,感受作者的寫作特色。

由於經過對學生和教材的分析,課前預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即可認識到人物的愛國情感,有助於課堂教學,所以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安排較多,並把主要目標定位爲兩點:通過語言等細節體驗情感;學習作者寫作方法。然而,通過教學實踐,感受到本次課堂教學呈現較多問題,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恍然大悟,遺憾之餘更有許多收穫!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認識”和“體驗”的認識和處理,認識,僅僅是知道而已,是一種較爲膚淺的認知水平,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即可自己掌握;體驗,字典的意思是“經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經歷了實踐洗禮,人物形象更容易駐紮學生的心靈,學生的認知顯然要深刻許多。體驗,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這應該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是啊,六年級的學生了,經過閱讀措辭直白的課文,他已經能夠認識到錢學森的愛國情懷,由於時代的特殊性學生的認識也僅僅是漂浮於任知的表面而已,並不表明學生已經有了切身體會,並不表明孩子與錢學森有了靈魂的交會,此時的人物形象並未在孩子的心靈裏留下深刻的烙印。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想法設法引領孩子去體驗。

爲什麼對於錢學森的那兩段感人肺腑的語言教學如此失敗?孩子們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似乎如出一轍,是朗讀技巧的體現而非真情實感的流露?原因就在這裏啊————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引領孩子去體驗,孩子缺少體驗,怎麼產生情感又如何真情流露?我在教授兩段文字時在讀的基礎上,確實也出示了相關的背景資料,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細細咀嚼關鍵詞語聯繫文本資料多問幾個爲什麼,如果再多設置一些情景:如“錢學森——地對——說……”、如果教師的語言再豐富些煽情些……如果這些“如果”都是真的,帶領學生進行深切的體驗,也許,在課堂上,我就能夠看見學生那由衷、敬佩的眼神、也許我就能聽見學生那發自肺腑之言、也許我就能聽到那飽含真情的朗讀……這節課就不是淺嘗輒止的“走過場”而是真真切切的體驗、感悟。

同時,這次教學中還有一條主線就是寫作方法的指導教學,“語言描繪表達人物特點”“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倒敘”等,順着這條主線,文章“坎坷回國路”的處理就可以換個方法,這也是側面描寫,這也是烘托人物的愛國品質的,如果抓住了這點,那就完整許多。

語文就是一門充滿遺憾美的教學,尤其對於青年教師,在這次遺憾的教學課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對於本文的認識和鑽研還不夠深,對於教法的研究不夠透徹,課前預設不夠準確……在遺憾中我反思,在反思中我又有了收穫。反思,真的是青年教師的必修課。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8

蘇教版第十一冊教材在《我讀書,我快樂》欄目中安排了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在開學初,我就讓學生通讀課本,瞭解到本冊教材推薦的課外閱讀的書籍是《魯濱遜漂流記》,可以提前購買、閱讀。教學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時,全班同學幾乎都看過了。那麼,我們現在讀《魯濱遜漂流記》有什麼意義呢。

我首先佈置一個作業,把每一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然後出示《魯濱遜漂流記》讀書報告單:魯濱遜一生漂流過哪些地方?魯濱遜在荒島上有哪些勞動創造?魯濱遜在孤島上讀什麼書,是在什麼情況下讀的?書中的哪些話,你覺得特別有意義?把它們摘下來。讀完這本書,你最想說什麼?在此基礎上,寫一篇讀書筆記。

我們這輩子去航海或者去孤島的可能性都不大。爲什麼還要讀《魯濱遜漂流記》呢?我組織學生交流讀後的感想,在交流中,魯濱遜的形象逐漸豐滿起來,他自力更生,不依靠父母;勇敢地承擔後果,動腦筋解決面臨的困難;勇於嘗試,不怕失敗;不安於現狀,拼搏進取,有大無畏的冒險精神和有頑強的意志;聰明機智,在困境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態,善於創造性勞動等。

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不僅認識了魯濱遜這樣一個真正有力量的人,而且從他身上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不光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也是一本女孩子必讀的書,正是我們現在閱讀此書的目的。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9

一、品讀感悟,激發情感

注重閱讀品味,是本課教學的精髓所在。課上,我讓學生找找錢學森的話語,自由談談感受,體會他的愛國情懷。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感悟,着力通過語言的激勵引導學生經歷獨特的、多元的體驗,使得課堂呈現出“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課中,摒棄繁瑣的分析,緊緊圍繞文中的關鍵句,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畫面,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使課堂充滿“故事”,充滿藝術的情趣。通過細細地品味,學生受到了思想的啓迪,情感的薰陶和精神的鑄煉。整堂課,我的話語一步步地牽引着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學生的心靈浸染着墨韻書香。學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暢讀,獲得的是對生命的感悟,由此昂揚其率真而靈動的生命激情。

二、強化體驗,走進內心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次人性積澱的過程,而這樣一種過程需要閱讀主體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本課教學中,我還能引領學生研讀文本,走進人物內心,體會人物的真情實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朗讀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是把自己放在文本的對立面上,更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是將自己和文本融爲一體,用朗讀、用思考、用言語抒發感受,成爲了文本意義的創造者。其中,朗讀也好,想象也好,表達也好,都成了激發學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內化情感、內化語言的形式,課堂賦予了學生的是豐富的情感體驗。

三、融合信息,生生互動

大量的信息交流,促進生生互動,是本課又一個顯著的特點。教師允許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主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形成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傾聽、互相評價、互相激勵,縱向和橫向的多元反饋信息網。再者,本課的信息量很大,如:馮卡門的資料補充、錢學森回國的背景資料、頒獎詞的閱讀……學生們無所不談,無所不至。在這樣大的信息交流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靈活性、語言表達乃至個性特點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四、文以載道,潤物無聲

語文教學中講究文道統一,“道”是語文教學的魂。在教學中,我依據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時時不忘錘鍊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尋“文”線悟“道”線,即悟做人之道。當學生藉助課文的重點詞、句、段的品析,理解了人物的高尚品質後,我將話題巧妙地引向學生自己,讓學生對錢學森說說心裏話,使學生在他的一片拳拳愛國心的沐浴中,逐漸成熟、成長, 從而達到了精神的恬淡與從容、思維的明晰與開闊。這樣,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做人,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感悟品味中弘揚精神,這一定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0

課文第一自然段寫了內蒙古草原美麗的景色。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我是這樣做的。

先自己熟讀課文,畫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觀察順序(即從上到下)和寫作特點(總分)。大體瞭解了這些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後,再細讀課文。提出問題讓學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來寫,用橫線畫出來。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樣樣的,齊讀,品讀,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從天到地,地上作者採用的是總分的寫作方法,先總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分析這一句:草原遼闊,一片碧綠這種美是真實的,充實的,所以綠得實在而不空洞。分別找出描寫小丘。羊羣。駿馬大牛的句子分別讀一讀。議一議。說一說,再一起朗讀,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抓住比喻句,擬人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並參透寫作指導,並結合這個自然段寫景和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參透。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

今天,我與學生學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這一課,是第一課時。在課中,我覺得有三處處理得比較好。

其一是學生字“肖”時,我讓學生交流了“肖”的另一個讀音,並組詞。學生知道另一個讀音讀“xiào”,也會組詞“惟妙惟肖”。我就告訴學生在讀“xiào”時,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像,一個指相片、圖像,比如“肖像”。馬上,有學生提出異議,認爲不讀“xiào xiàng”應該讀“xiāo xiàng”。我沒有立即下定論,而讓他們去查字典。結果一查,發現字典上果然是讀“xiào xiàng”。於是,我說,老師也一直以爲是讀“xiāo xiàng”。老師在課前也去學了生字,在查字典時,發現這個詞讀錯了,就糾正了過來。我想,通過查了字典,你們也應該記住這個詞的讀音了吧。以後我們讀詞,可不能想當然,要勤查工具書。

其二是在讓學生交流“逝”的字義時。一位學生說,“逝”表示死。另外一位插嘴說:“是用於表示對死者的敬意。”我知道她查了字典,但對這句話,她可能不是完全理解。於是,我說:“通常我們會說某某人死了,某某動物死了。而如果是我們敬仰的人死了,我們會說逝世。那麼死,還有哪些說法,分別用於什麼人?”學生七嘴八舌地說開了:“犧牲,用於英雄與烈士。”“駕崩,用於皇帝。”“圓寂,用於寺廟裏的法師。”……我說:“同學們,你們看,對於死,有這麼多詞來說。可見,我們祖國的語言是多麼豐富呀。我們平時要多注意積累與辨別,用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其三是在學第2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問題。一位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肖邦的老師埃斯內爾和他的同學不離開波蘭,而肖邦卻要離開呢?”問題提出後,我問其他學生:“誰能回答這個問題?”沒有人舉手。於是,我肯定這位學生提了個非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於臨近下課,我就把問題存着,讓學生課後好好去研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帶着這個問題去學3、4自然段,瞭解肖邦在國外所做的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很有音樂才華,他的工作就是創作與演出音樂。他的音樂給波蘭人民以信心與力量,他是用音樂在救國。從而讓學生明白肖邦如果待在國內,一定會遭受迫害,所以他不得不離開波蘭。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2

今天上到了《牛郎織女》一課,這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個民間故事,也許是沒有什麼新鮮感的緣故,學生有點懶洋洋的樣子,讀書也沒精打采的,雖然已經備好這一課,但照目前看來,學習效果可能不怎麼好,我突法奇想,決定換一種教學方式。於是我對學生說:“今天讓同學們來教老師上這一課,你們來設計問題,看誰的問題設計得好,我們就按他的設計去上,好嗎?”同學們聽我一說,瞪大了眼睛,一下來了精神。

第一部分,學生提出了“牛郎童年生活是怎樣的?”“牛郎和老牛怎樣相依爲命?”等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去理解課文內容,效果竟出奇地好。我又發現,能提問的大都是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同學,怎樣擴大參與面呢?我又採用了小組競賽的形式,對大膽提問,大膽思考、作答的同學給予獎勵,還採取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同學們的思維越來越活躍,問題都能圍繞主要內容,也有了獨到的見解……把課推上了高潮。

我驚喜於這種教學方式帶來的變化,這種“被學生牽着鼻子走的”感覺很享受,我在這節課中成了真正的引導者,而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是啊,我們的教學需要不斷的創新,才能碰撞出激情的火花。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3

《鞋匠的兒子》是蘇教版國標本第十一冊一篇寫人的課文,課文詳寫了林肯在當選總統後首次就職演講前,一位參議員企圖用林肯卑微的出身來羞辱他,讓他下不了臺,林肯很真誠地講了一段流傳至今的話,成功地將參議員們對自己的嘲弄的笑聲化爲了讚歎的掌聲。如何通過感悟林肯的演講辭去感受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成了本文的重點。

高年段的課要落實三個方面:言語內容,言語形式,拓展訓練。所以在教學時,我就這三方面談談教後所思:

一. 緊扣文題,感受林肯的偉大

好的文題是文章的眼睛,在教學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品味文題,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讀文先讀題。鞋匠的兒子是誰?課文爲什麼要用鞋匠的兒子作題目呢?

在感悟林肯的三段語言,林肯的人格魅力時,就文題引導學生對比感知:——參議員提到“鞋匠的兒子”,是——(不懷好意)?而林肯說出這句話——(充滿自豪)?“如果你是羞辱林肯的參議員,(指課題)怎麼讀課題?”當化爲讚歎時,參議員們又會怎樣說這五個字呢?在對比中,學生讀出了林肯的內心獨白:雖然我的出身卑微,我會以我的行爲證明我的人格、品質、精神是偉大的。所以,他能贏得對手的尊重、敬佩。

在學生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之後,再讓學生練筆:我眼中的林肯。交流討論後,學生再齊讀課題,已是滿懷敬意。

二、抓住課文主線,引領學生潛心閱讀,走入文本

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這是一條明線;另有一條暗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變化如下: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麼一些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教師要從教材中尋找出一個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引領每個學生都積極地投身到教學過程之中。

如本文中全文的重點是林肯的三處說話,另有一條主線,是參議員們的態度變化:羞辱——靜默——讚歎。教學時,我緊抓課文的主線,導入新課後,我便拋出一個問題:“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都有哪些變化?”學生立刻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詞語:“羞辱、靜默、讚歎”。然後再設置懸念:爲什麼參議員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呢?讓我們認真讀林肯的三段講話,抓住一些給你感受特別深的詞語,細細地品味,努力讀出文字背後蘊含的深意。

接着,就這一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自主交流討論,老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抓重點詞語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全面鋪開教學。這樣的教學是本着強調自主學習,減少問題密度的課堂主旨,是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課堂成爲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舞臺。

三、設身處地感受人物的言行和內心。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林肯“惡”化“善”的智慧、上位者的大度、平等思想的先見,是震撼、感人的,學生對林肯的形象的認識很容易,但要內心的震撼需要老師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內心;要抓住文本的特點,強烈的對比處入手。如:如參議員的羞辱:你的語氣裏表達着什麼?你的言下之意是什麼?你們爲什麼笑得如此開懷?

再如在學習3-5自然段時,感受林肯說了三段話後參議員的表現後,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走進了衆參議員的內心:此刻他心裏正想着什麼呢?或許有驚訝,想不到啊————;或許有讚歎,了不起啊——;或許會有深深的自責,我真不應該啊——走進參議員的內心,想象人物心情發生變化的原因,從上下對比體會到了林肯的大度睿智、平等意識。

四、有詳有略處理教材,延伸拓展豐滿人物

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一個事例知道了林肯的品質和爲人,第二件事寫出了林肯的成就。第一個事例較爲側重。

所以在教學中,必將第二個事例的教學略化了,只是在引讀課文中理解林肯的語言“一個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這個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結束分裂,它應該成爲一個完整的整體。”

爲了使學生直觀地感知林肯的言行一致,拓展了“美國的南北戰爭”; 爲了豐滿人物形象,拓展了林肯遇刺後萬人瞻仰的資料,並進行寫話練筆“我心目中的林肯”學生筆下、口中的林肯是一位英雄,一個偶像。

文本解讀不是複製文本,而是對文本的建構,它造成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爲鮮活的生命。老師通過對文本的解讀,使學生感受林肯偉大的人格魅力,說明卑微照樣能成就偉大。

課堂永遠是有遺憾的,在這節課上我還有很多需要欠缺的地方,如老師語言難免囉嗦,拓展環節中剝奪了學生的讀書權,時間把控還是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努力做好。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4

今天,我上了一節課,課文是《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女店主,女店主關愛喬依這三件事情,說明愛就像一條鏈子,是可以延續的,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重要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一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比如說老婦人當時的心情怎樣,課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來了。第二個片段可以換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愛的傳遞,又形成了一條愛的鏈子。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向上的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通過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邊聆聽,邊感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課堂中,我發現了許多問題,總覺得課堂是不完美的。由於在時間的調控上有些失誤,造成前半課堂有些鬆,後面有些緊,使得後面的環節走了形式。在學生的朗讀這一環節,也做的不夠到位,學生沒有把那種感動讀出來。

不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學生真正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他們也會終身受益。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5

《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圍繞“勤學好問”這一中心論點,通過中外兩個具體的事例,告訴我們“問”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

剛拿到這篇文章,通讀一篇。與我們學過的《說勤奮》《滴水穿石的啓示》很相似,在文體和結構方面幾乎都如出一轍。應該說這篇文章脈絡清晰,內容簡單。

課文第一個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導學生抓住“經常”和“纏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歡問。“這對哥白尼後來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嗎?”與下文的“不懈追求”聯繫起來。“這些問題呢?”讀一讀這些問題。抓住省略號讓學生說說哥白尼還可能提哪些問題。並列舉古今中外名人因爲勤學好問而成功的例子。讓學生把握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與他成就的聯繫。

第二個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想結合解開了心中的疑團。最終成爲了一個了不起的科學家。(“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夢溪筆談》)

我們現在現在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們應該怎麼辦?(多問)問誰呢?怎樣問呢?自然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學習中去。(要學會發現問題,隨時隨地提出問題,拜能者爲師。還要善於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在由“能者爲師”讓學生說說與之相近的名言警句,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恥下問”等。

最後回到文章的中心觀點,讓學生將學與問結合起來,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