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本文所選取的教學案例即我班學生在語文課上的教學過程。這課的教學我主要是通過對簡短故事的理解讓學生明白一個深刻的道理。九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具備理解課文和分析課文的一些能力,因此通過觀察圖片,理解課文來完成教學任務應該不會有難度。本課我主要是想通過讓學生觀察圖片,抓住老山羊的幾次說話,分析狼的表現從而識破狼兇惡狡猾的本性。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順序,分析語言理解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通過老山羊的幾次說話,瞭解狼的本性,幫助學生分辨善惡。難點則是指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分角色朗讀課文。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首先第一個環節我採用了複習舊知學習新課。我在學習新課之前先向學生提問:這篇課文寫的是誰和誰之間的故事?狼和山羊一共進行了幾次對話?”學生的回答既是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全面的感知,又是爲下文的學習做了一個鋪墊。然後再讓學生讀課題,提問“狼會不會搖尾巴?”這課書裏的狼爲什麼會搖尾巴?這樣的激趣導入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的興趣。第二個環節就是新授環節了即學習新課。我把課文的內容根據狼和羊的三次對話分爲三部分來學習。先讓學生找出狼和羊的第一次對話內容讓學生讀一讀。出示圖片說說你看到了什麼?觀察圖片,看看狼和羊的表情什麼樣?從圖中理解詞語“怎麼也爬不上來”“老實和可憐”,結合段落內容分析狼的'心計。然後學習它們的第二次對話,這時候的狼又怎麼樣了,讓學生通過圖來觀察狼的神情變化,並幫助學生揭露它的僞裝。並結合課外知識告訴學生狼和狗的區別,從而更進一步戳穿狼的狡猾之處。並在朗讀技巧上給學生特別的指導,對中重度學生採取故事情境的模擬提高朗讀水平。最後出示圖片三和圖片四,讓學生從圖中觀察狼爲了僞裝自己的言行都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教師示範朗讀,讓學生體會狼不耐煩的心情和本質的一點點流露。用故事的結果充分向學生證明狼的兇惡,矇騙伎倆從而也來體會老山羊的機智勇敢,從而解決學習的難點。

第三個環節我安排的是學習提升環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個環節我主要是採用了情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試着模仿狼和羊的聲音進行分角色朗讀。尊重學生對動物性格特徵的認知情況,同時給予朗讀技巧的指導,既要讀出狼的兇狠狡猾,又要讀出羊的溫順機智,培養學生愛憎分明的情感教育學生不要被壞人的花言巧語所矇騙。讀的同學要感情飽滿,聽的同學可以看圖展開自己的聯想。最後一個環節就是佈置作業即學生對這節語文課的拓展練習。讓學生和家長進行互動,分別扮演狼和小羊,由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講給家長聽。並讓家長對孩子的複述過程給予客觀的評價,這樣既對學生進行了有益的健康情感教育,增強了學生的自我保護,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促進了語言發展。

這節課我個人認爲學生在圖文並茂的學習中收穫了道理。對學生的教育非常深刻。並且保證了每一位學生都有一個個別化訓練的機會和過程,我都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生動的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特別是德育目標得到了很好的落實。但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還有不妥之處,詳略不得當,因此學生朗讀的機會較少,指導朗讀的環節沒有凸顯出來,但板書的設計課件的設計可以更加生動有趣些,這就要求自己在信息技術方面更加鑽研,爲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與環境。今後還要更加努力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相信自己的提高必將帶動學生的整體發展。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出槐鄉孩子的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爲樂的特點,因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就只提了一個問題,槐鄉的孩子與我們有什麼不同呢?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說自已讀了課文後的的體會。

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及槐鄉孩子的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孩子以苦爲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當時有部分學生說第三段寫的槐鄉孩子幹活時的樣子寫得很好,當時天很熱他們還在幹活。我就趁機引導學生朗讀體會當時天氣的熱,又讀一讀描寫幹活時的句子,學生體會到孩子們勞動時是很快樂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函,但總結的能力不行,大都是隻看到點,看不到面。反思本節課,雖然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都是我直接參與指導方法等,是我一步步引着走的,屬於半放半扶。

下次的略讀課我打算完全放手,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和學生一起學習。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奇怪的大石頭》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通過自己許多年的研究,終於弄明白巨石由來的故事。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着求索的可貴品質。我想:李四光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勤於動腦的人,這節課不正是要讓學生學習他這種優秀的品質嗎?於是,我便改變了以往師提生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自己來解答。

課堂上學生跟着李四光的思路,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

1、這塊大石頭從哪兒來的?

2、是誰把它放在那裏的?

3、這塊大石頭爲什麼沒臥進土裏?

接着針對提出的問題展開教學,逐個分析問題,找出答案,探討李四光解決內心疑惑的整個過程,跟着這種思路把學生們引入課本內容的學習中,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執着求索的`可貴品質,整節課學生們聽得很投入,發言也很積極。

這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的思考依然沒有結束,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因爲是教學觀摩活動,所以我儘量追求教學問題設計的巧妙,追求教學語言的優美,追求教學形式的新穎等,只要學生順着老師預定的方向走,教學任務就算大功告成,而缺少考慮——這些問題是否是學生所關注的,是否是學生想急於弄明白的。從這一點上來說,我還沒有真正“放手”,解學生之所疑,思學生之所思,想學生之所想,把語文課堂真正地還給孩子們。這應該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第一步:感悟美景,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設計精美的深秋圖片,營造出濃郁的深秋氛圍,讓學生感受濃濃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接着設計了問題:自由觀圖,用學過的表達秋天的四

字詞語來形容秋天的美景,表達自己的感受。在交流總結時,導入對描寫秋景古詩的瞭解,進而導入課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對古詩的學習中去。

第二步:反覆誦讀,體會詩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使學生學習中的合作伙伴。在課堂上教師要爲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引導學生互相評議,教師鼓勵性總結,讓他們在體驗成功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

樂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

在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在新教材中,三年級的語文閱讀教學略讀列爲了一個重要部分。怎樣讓孩子們學會自讀,以輕鬆地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呢?我在實際教學中有了一點體會。

在教學《槐鄉的孩子時》,我先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課文,也是略讀教學的第一步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查字典讀準音。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已經預習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這時便進行本課教學的第二個步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這時學生便可邊自讀邊勾出自己喜歡的、描寫槐鄉孩子的詞句,與同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老師這時可學生勾畫出優美詞句,朗讀體會,來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充分體育課文情感的基礎上,即可進行本課教學的最後一個步驟:交流體會,學生可和同桌交流,說說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在課餘時間所從事的勞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過樣,本課的教學也就輕鬆完成了。

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要儘量放手,多給學生朗讀、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無論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是對語言的體會和品味,都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着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於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並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後“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麼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爲“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餘對話並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於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麼加提示語合適,然後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覆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並啓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後才能藉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範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覆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覆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爲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爲什麼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後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後,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爲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於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麼?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後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麼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今天胡老師上的是略讀課文《我不能失信》,雖說是略讀課文,不用完成課堂作業,但是胡老師的備課還是很認真,在她的書中夾着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一些要注意的地方。看到這張紙條我才知道爲什麼今天兩個班上下來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胡老師的課堂指導這麼到位。

進入課堂主題之後,胡老師板書“守信”,接着引導學生“我不能——”,兩個班的學生大部份均“上了當”,順嘴說出了“我不能守信”。等發現是錯的之後,學生馬上紛紛改口,於是出來了“我不能失信”、“我要守信”等用詞正確的題目。在改正錯誤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對“守信”和“失信”這一對反義詞的意思進行了理解。再讓學生讀課題“我不能失信”時,學生的感覺馬上就出來了。一個小小的環節預設,就讓學生不僅理解了詞意,還讓學生主動學會了正確應用。

這節課有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內容的要求,以前教過語文的老師都知道,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向來是語文學習特別是中高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歸納主要內容既要“面面俱到”,又不能太過瑣碎。三年級學生的概括能力還不強,說起課文的主要內容往往成了概述課文或者複述課文。這就需要老師耐心指導。老師指導得有沒有效果,就看他如何把握學生的語言,化繁爲簡,或增或刪,或提煉一個概括性的詞語,或補充某個內容。這種指導最見老師的功夫了。胡老師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的指導是很有效果的。

在(1)班上課時,胡老師分別請了三個相對好一些的.學生。第一個學生講時胡老師根據學生的語句提煉了“一家人”一詞,增加了“一個星期天”的內容。第二學生講時就注意了胡老師剛纔糾正的地方。聽了第二個學生的發言,胡老師指導學生“宋耀如一家”和“宋慶齡一家”後面跟的是“到朋友家”還是“到伯伯家”,強調說課文主要內容時不要太具體。第三位學生講主要內容時就趨於完善了。

從上面兩個指導的環節可以看出,指導的有效性是和課前對學生以及教材的正確把握分不開的。有的時候,有的老師備課看上去很認真,教案上從進教室開始寫到出教室,結果課堂的指導效果卻很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隻考慮到自己怎麼走過程,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以及指導的方法。

胡老師今天的課,再次證明了“學生的錯誤是教學資源”這句話。在(3)班上課時,學生讀課文時讀錯“撲空”和“解釋”兩詞。胡老師糾正了“解釋”的讀音之後沒有停留在這一程度上,而是順勢引導讓學生說說“要是宋慶齡今天去了伯伯家,第二天她會怎麼向小珍解釋”。學生紛紛開動腦筋,說出了從自己憑空想想的“昨天忘了”,到根據課文理解的“昨天到伯伯家看鴿子,鴿子很漂亮”,“昨天到伯伯家去了,去伯伯家是很難得的”這些答案。一個小小的讀音錯誤,變成了一個課堂生成的亮點。

課堂指導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非得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浸yin一段很長時間不可,不斷磨練,不斷反思,才能練就這樣的本領。

聽課有收穫是很開心的事情。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我把課文的重點放在瞭如何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和指導學生書寫上。學習本課時,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對課文中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加以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如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透過塑料口袋,我發現,她只買了一些棒棒糖——那種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我有些生氣:她到底用這二十美元做了什麼?”要讀出媽媽生氣,金吉婭的沉默自責,兄弟姐妹的興高采烈。從對比中產生疑問,這麼一個心地善良的孩子,怎麼會亂花錢,她的錢都花到哪兒去了?請學生帶着疑問再次閱讀課文。

從第四自然段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可是媽媽,我們有那麼多人,已經能收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也沒有。”再抓住“卻什麼也沒有”進一步理解小女孩和我們相比,她什麼也沒有。先說我們有的,然後用括號括起來,告訴大家這些小女孩都沒有,把小女孩的可憐無助,與金吉婭的善良再次對比。 在文中出現了一些看上去簡單,但是寓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如“善良”、“仁愛”,本身有很深的含義,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的是,“心地純潔的”“同情、愛護和幫助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了,不宜作更深的解釋。而有的詞語則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深入體會,例如:學生可能知道“分享”的意思是“和別人一起享受”,但老師可以進一步問學生:“課文中人物都分享了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是分享了禮物,還分享了快樂,金吉亞還和一個陌生女孩分享愛。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是本課的難點,體會句子的'含義時,我提問:“媽媽爲什麼說金吉婭還送給了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呢?”學生對此問題回答的較到位,金吉婭用自己的行動給我們上了一課,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相處的基本道德準則。

最後我請學生說一說在現實生活中給予別人的幫助,這一環節的設計打開了孩子們心靈的大門。大家都積極發言,說出自己曾經給予別人的幫助。趁機我把事先準備好的“樹葉”做爲禮物送給他們。孩子們都很快樂。通過這一課,讓學生明白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是需要人關愛的,不能只接受別人的愛,還要學着去愛別人,愛自已的爸爸媽媽,愛老師同學,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一、準確、具體地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學之魂。

在教學中設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需要清晰定位、細化目標,以利於學生髮展爲最終目的。

二、課堂上,儘可能創設機會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感悟文本,讀寫並舉。

這一節課,我採用“朗讀比較,讀寫並舉”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有集體讀、自由讀、男女生分組讀、兩人小組對話讀、四人小組分角色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做到以讀代講,以讀激情,以問帶讀,以讀促思,展開想象,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切實體會鳳凰的親切耐心、貓頭鷹的驕傲、老鷹與烏鴉的不耐煩,在讀中培養語感。“讀寫並舉”首先是創造朗讀條件,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增強語感,加深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讓學生去寫,此時纔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轉化爲語言表達技能的具體反映,學生才能真正獲得語言能力上的提高。

朗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流利、有感情。達到要求,朗讀者自然會覺得朗讀不再是任務,而是美的享受。對於聽障生來說,手語是朗讀時最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它的輕重、緩急、流暢與否,直接影響着“情”的表達和獲得。教師往後應加強手語朗讀的訓練。每一次情境創設,都貼近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又落實與文本的結合,並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每一次的朗讀,都是有目的的讀,都能落實一個知識點,這就很好地體現了“情境創設,讀寫並舉”的功能,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

本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是本課的主要內容,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學時首先我根據課文二、三、四自然段段落結構大體相同,教學時採用先扶再放的方式,通過問題導讀,圈畫對話,突出重點,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後填寫表格,通過表格,讓學生清楚瞭解貓頭鷹的學習態度。接着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操作閱讀過程,通過填寫表格,清楚地瞭解到老鷹、烏鴉的學習態度,並從比較中掌握重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從扶到放,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表達,體現了聽障生“依文學語”的特殊性。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僅保證了每個聾生充分地參與到學習中,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同時也進行了概括與提煉能力的訓練。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教學中我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一開課對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爲課文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對課題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葛老師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一開始讓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對兩位聖人做與學的評價,以及對他們的讚美,嘗試用名言,對對聯等語言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趣味。葛老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恰當的評價語言也是課堂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羣鳥學藝》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以上教學設計是本學期我在某實習生上課時所做的課堂摘錄。對於一個新老師來說,這堂課是她精心設計過的,其中體現了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應該說是個不錯的設計,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開篇的質疑問難,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第三個對比環節的設計也較巧妙,突出了小燕子的“刻苦”,有一定深度,語言訓練也比較到位,最後自然地引出了學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最後的分角色表演給孩子的語言表達提供了一個平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機會,實現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

這堂課的設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是,教師在努力創設童話般的.課堂情境時,卻被其中的一個教學環節給破壞了。我們把第五個環節放大了來看一看:也許這個教師想尊重科學,在教育孩子們要做個勤勞、刻苦學習的人時還應多瞭解“真實”的科學,跳出文本,理性地看待鳥棲息的問題。在我看來,這好像爲孩子們精心編織的童話夢一下子被莫名其妙地驚醒了,如果我是聽課的孩子,也許我會想,剛纔還誇小燕子刻苦學習呢,現在老師說那些鳥本來就不需要搭窩,難道不可以懶惰嗎?這簡直就是自相矛盾嘛!這樣的引導也和先前創設的課堂情境不相符。這位教師爲了不誤導學生,讓學生說說在實際的生活環境中其他沒學會搭窩的鳥住在哪裏,看似在拓展延伸,相機滲透科學知識,而事實上則起了反作用。我們是要尊重科學,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不要囿於文本知識,這樣的出發點原本是很好的,可是在實際操作上欠缺考慮,出現了導的方法問題。我想,在說明科學真理的同時,能不能不破壞這個童話的情趣呢?讓它自然地出現併爲學生所接受,而且又能和文章說明的道理保持一致?下課後,一位一同聽課的老教師說的話簡直一針見血:爲什麼要破壞這麼好的童話情境呢?教師可來個順水推舟嘛!因爲小燕子刻苦學習,搭的窩又暖和又結實。而貓頭鷹、麻雀、烏鴉他們因爲懶惰,沒有學會搭窩,至今還沒有窩呢!你知道他們現在住在哪裏嗎?你見到他們會對他們說什麼?這不就很自然地把其它鳥的棲息地給說出來了嗎。難道這不比一本正經地告訴孩子:其實這些鳥是用不着搭窩的,你知道他們住哪裏嗎?要好得多、有趣得多,更能被學生所接受嗎?你看,話一轉,稍做改變,照樣能說明科學知識,照樣能告訴孩子多看書能掌握更多知識的道理。聽了老教師的點評,我暗暗叫絕!

新課改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無論如何,應把學生的學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確處理好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係,仍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課題。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本課寫了一個生活在互相關愛的家庭裏的外國小女孩金吉婭。她富有同情心,在聖誕節用僅有的給兄弟姐妹買聖誕禮物的錢滿足一個陌生小女孩的想要“給予樹”的聖誕願望。在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愛”字來進行教學。

首先,課文的時間背景是聖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充滿了濃濃愛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爲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最後,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找了出來。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爲她的行爲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受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

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提問不斷引發學生思考,例如:“爲什麼媽媽很生氣?”“金吉婭在給小女孩買洋娃娃的時候心理是怎麼想的?”“聽完金吉婭的講述後,媽媽的心情是怎樣的?”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爲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是有很大的關係。

二、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願以償”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爲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如陳瑾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麼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複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麼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裏,該怎麼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讚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儘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說說“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說低下頭不說話。”我便肯定地說:“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着說:“老師,我認爲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說因不高興或心裏有事而不說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今天我執教了《羣鳥學藝》這一課,反思一下自己上課的過程,這堂課還存在着不少得失之處。

一、教學亮點

因爲本堂課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因而感覺上課時學生積極投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久,興趣較高。我個人對這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1、學生主動學習

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學設計中總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板書。課堂中,學生也進入了狀態,儘管還是有點緊張,不過每個學生都超越了自我。

2、表演生動

由於多媒體課件的使用,在表演這一環節,學生看着課件出示的句子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很輕鬆的、有序地表演課文內容了。

3、教學氛圍寬鬆

因爲我個人一直崇尚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因而在我的課堂中,學生是很自由的,他們有自己的權利,有自己的.想法,都可以在課堂中得到滿足。只要是學生參與了學習,就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

二、教學不足

1、分析不透徹。

教學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的是對於幾種動物學習本領的結果分析不夠清楚,學生雖然懂得了貓頭鷹、老鷹、烏鴉和麻雀搭窩時沒耐心、吃不了苦,半途而廢,但是他們之間的區別是什麼,這一點未講解透徹,導致後面小組討論中花費的時間比較多。這點說明自己在處理教材上還有欠缺,對整節課的環節時間把握上還不是很好,準備得不夠充分。

2、多媒體技術有待提高

爲了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感性的認識,我從網絡下載了一個視頻。可是在教學時,才發現這個視頻不完美。倘若,我能夠再加工一下這個視頻,將整篇課文的內容轉化成一個精彩的動畫片,那麼教學效果將更好。

不管如何,有了多媒體之後,課堂變得豐滿、精彩了,學生也學得輕鬆、簡單和有趣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應該提高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能力,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得恰到好處。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爲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築路時有哪些權利,什麼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爲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嘆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爲他們講解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後可能會有的後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後,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說、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並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說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爲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