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墨梅》說課稿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墨梅》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一、說教材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墨梅》說課稿

《墨梅》是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的《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這首詩是元代詩人、書畫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畫梅,也喜詠梅,這是他的一首題畫詩。詩人借墨梅爲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詩的前兩行寫實,強調“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淨雅潔;後兩行抒情言志,說明他畫梅花,不是爲了讓人誇讚顏色好,只是要讓它的清香瀰漫在天地之間。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精讀課文的要求以及學生學習古詩的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墨梅》。

2、學會詩中“硯”這個生字,理解“墨梅、洗硯池、淡墨痕、好顏色、清氣、滿乾坤”等詞。能借助工具書自己解釋王冕的《墨梅》,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

3、能聯繫詩人的生平,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三、說重點、難點

根據詩文的內容及本單元對學生的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點確定爲:理解古詩,體會詩中梅的特點和品性,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本課的難點是能聯繫詩人的生平,抓住一個“淡”字,一個“滿”字來感受詩人借詠梅來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四、說教法、學法

本課教學我主要運用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相機引導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寓學法指導於教學的全過程。

 五、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首先複習上節課所學的《石灰吟》這首古詩,並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三步驟,爲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二)運用學法,精讀感悟

這部分按照古詩學習三步驟來進行教學,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相機引導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習,動用多種感官,進入到詩人描繪的情境中,體會詩句的意境美。

1、知詩人,解詩題。對於作者王冕我們曾經學過一篇《少年王冕》的課文,我要求學生結合這篇課文來談談自己對王冕的瞭解,再補充一些資料,使學生對王冕有一個較全面的瞭解。同時要求學生結合墨梅圖來理解詩題“墨梅”的意思,這樣就完成了古詩學習的第一步驟“知詩人,解詩題”。

2、讀詩句,明詩意。這一步我要求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自主完成,在課堂上我主要是進行檢查,從而來了解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作爲六年級的學生完全應該在課前做好朗讀以及查字典之類的預習工作,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放在課堂上完成,這樣也能提高在課堂效率。

3、悟詩情,誦古詩。這一部分可以說是本文教學的重難點。我先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如果王冕就站在我們面前,你會有什麼問題來問他呢?我預設的問題是:王冕,你爲什麼這麼喜歡梅花呢?王冕,你爲什麼不畫有顏色的梅花而要畫墨梅呢?你寫這首詩爲了表達什麼呢?在學生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之後,我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來品讀古詩。在品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淡”、“滿”這兩個字分別感悟墨梅的“樸素淡雅”和“清香四溢”,並指導讀好古詩。然後,我以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進一步感悟古詩:“王冕之所以寫《墨梅》這首詩,僅僅是爲了表現梅花的樸素淡雅、清香四溢嗎?”我沒有要求學生馬上回答,給學生介紹了一段王冕的資料,讓學生對王冕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從而真正感受到王冕就像這樸素淡雅的墨梅,不在意別人的誇耀,更不需要別人的奉承。他不計名利,把名和利看得很淡很淡,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淡泊名利”。王冕借墨梅爲喻,在素潔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堅貞不屈的品格。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邊看圖邊吟誦古詩,在吟誦的過程中,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王冕借墨梅而抒發的情感,此時我對於“託物言志”這種手法進行小結,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從而能解決本課的難點。

  (三)拓展寫話,積累古詩

在想象了詩的意境、體會了詩的情感之後,讓學生動筆寫一小段讚美墨梅的話,同時我提示學生可以根據詩句意思進行改寫,可以用上板書中的詞語,也可以用小詩的形式。我設計這個小練筆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和領悟,同時結合所學到的詞句進行積累、運用,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也是落實我校的一個課題《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因爲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設計一處小練筆,這種形式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最後我補充幾首有關梅花的詩讓學生進行積累、背誦,通過讓學生積累更多同一類的詩,激發學生學習、研究古詩的興趣。

  六、說板書

我的板書抓住一個“淡”,一個“滿”字來展開,課堂上我就是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而王冕借墨梅所抒發的情感也在我的板書中一目瞭然,所以我的板書很好地體現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