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通用10篇)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導學案,導學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問題來了,導學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通用10篇)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1

教學目標

品讀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是戀情的思念;“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是親情的思念;“此地一爲別,孤蓬萬里徵”,是友情的思念;“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是鄉情的思念!《思念》

2、“水可幹而不可奪溼,火可滅而不可奪熱,金可柔而不可奪重,石可破而不可奪堅”,這是一種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也是一種人格。“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更是一種人格。人格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素質,是一種美德。人格是人的靈魂,它讓人有了重量;人格是人的脊樑,它讓人有了高度。(《人格的魅力》)

這兩個語段,行文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古詩文或名句,激活了語言表達,彰顯了文章底蘊,使文章散發出濃濃的書卷氣和文化氣,使文章增色不少。今天我們學習的說明文也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麼呢?它們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

二、預習檢測

1、字音:

繒zēng、膜mó、綃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龜裂jūn、絳囊jiàngnáng、絢麗xuàn、蒂部dì、荷瓣bàn、貯藏zhù、莆田pú、萌櫱niè、盧橘jú、啖dàn

2、寫作訓練

下面的材料中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1)唐代杜牧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是“晝夜奔騰,有毒蛇猛獸之害”(宋蔡襄),“顛坑僕谷相枕藉”,“驚塵濺血流千載”(宋蘇軾)。爲了封建統治者個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勞民傷財。

觀點:將個人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一種無恥

2)蘇軾有“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枇杷)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詩,久爲人傳誦。

觀點:樂觀豁達方能超然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從全文看,先介紹荔枝的 生態結構 ,再介紹荔枝的 生產情況 ,這是按照 有主到次 的順序進行的,符合普通讀者對荔枝的認識要求。

從介紹果實的層次看,先介紹殼,次介紹膜 ,再介紹 肉 ,最後介紹 核 ,這是按照由表及裏的順序說明的。

從介紹外殼的層次看,先介紹殼面構造 ,次介紹顏色,再介紹 形狀 ,最後介紹 大小 、 重量 ,這是按照 觀察順序 說明的。

從介紹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情況的層次看,先介紹 產地歷史 ,次介紹 果譜 ,再介紹 發展生產,最後提出 移植教訓 的建議,這是按照了解歷史經驗到借鑑歷史經驗的 內在邏輯 順序來寫的。

三、文本研習

1、文章題目引用了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有什麼好處?

用古詩蘊藉含蓄,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勝;內涵豐富,突出了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

2、文中主要引用了哪些古詩句?畫出來,分別說說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描寫荔枝顏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 嘲諷了唐明皇爲寵幸楊貴妃而派人從南方專程運送荔枝至長安的荒唐行徑又表現荔枝的膜)

《過華清宮絕句》(一方面印證了荔枝不耐貯藏的特點,同時揭露封建帝王、王妃的奢侈生活,增強了思想性。)

“仙人本是海山姿,從此江鄉亦萌櫱”(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描繪了嶺南的美景,說明了荔枝的美味,引發了對發展荔枝生產的議論。一舉多得)。

密移造化出閩山,禁御新栽荔枝丹(證明歷史上荔枝北移未獲得成功)

總之:大量詩詞典故的引用,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形象,使人易於理解;生動,有文學情趣。

3、判斷下面的句子中,哪些詞語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

①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②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13種。

③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④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

⑤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四、拓展應用

(一)、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問題:

1872年,英國科學家史密斯分析了倫敦市雨水成分後,發現了PH值小於5.6的酸性雨水。由於其具有的酸性,便給人類帶來了許多“黑色幽默”,也因此它便被人們稱爲“天空中的死神”。泰姬陵的變色、自由女神的“化妝”、北京國子監街孔廟內石碑的嚴重腐蝕剝落……無不是它的“傑作”

1、本段文字說明了酸雨的什麼特點?

2這段文字說明的生動性表現在什麼地方?

(二)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心理學家和生態學家認爲,窗外的環境十分重要,如果讓孩子健康,就不要住在六樓以上的樓層。身居高層,空氣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質,而且整天面對的是磚牆,能引起孩子對自己和世界的不由自主的敵意。理想樓層是不超過六樓。窗外環境好,有樹,有花草,有水。樹喝水還是極好的過濾器,空氣很潔淨。

1、從讓孩子健康的角度,居住在六樓以上的樓層有什麼弊端,用說明性語言解說(30字左右)

六樓以上樓層空氣質量較差,四面磚牆,居住在此,易引起孩子心理障礙

2、從讓孩子健康的角度,居住在六樓以下的樓層有什麼好處,用文學性語言解說(30字左右)

居六樓以下樓層,鳥語花香、綠樹成陰、空氣清新,美的環境長出健康的孩子。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說明文的特點,理解說明文的順序和說明方法;

2、理解科學小品是一種用文學來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

3、體會作品中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及文學性。

教學重點:

1、感知課文,按要求篩選信息,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

2、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3、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說明文知識單元學習指導:

1、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特徵,或闡述事理。說明文的範圍比較廣泛,如科普讀物、知識小品、解說詞、說明書等均屬於說明文。

2、說明文大致包括三種具體樣式:一帶有一定文藝性的,指科學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爲主的,如《向沙漠進軍》《宇宙裏有些什麼》;三實用性的,如廣告、說明書、提要、提示、規則、章程、解說詞、科學小品等。

3、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畫圖表、引用等。

4、常見的說明的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說明的順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條理和人的認識規律來安排的。比如介紹景物,建築,多是根據地理環境、方位佈局來安排;介紹事物源出、演變,多是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來安排;闡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邏輯順序來安排。總之,是按照一定的順序,由表及裏,由實到虛,由分到合,由遠及近,由淺到深,逐步闡述。

5、說明文常見的形式有:

(1)總(概說)分(具體)式

(2)總(概說)分(具體)總(概說)式

(3)分(具體)總(概說)

(4)並列式

(5)遞進式。

6、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爲了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徵,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麼”,還要說明“爲什麼”是這樣。應用性說明文一般只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徵,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說明語言的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

7、說明文的考試點主要有:

1.對說明對象及說明特徵的理解;

2.對說明方法的辨識與理解;

3.對說明順序的分析與理解;

4.對文章段落結構特點的分析;

5.對文意、層意、段意的概括;

6.對關鍵詞語、重點句子含義及其表達作用的評析;

7.對說明語言準確性的體會。

二、作者及解題:

1、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二十九部生物學著作。現任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賈祖章先生雖已八旬有餘,但他人老心不老,現在終日伏案著述,陸續寫出了許多優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兒爲什麼這樣紅》,都選自他的《生物學碎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陳輝《荔枝》詩中的句子。用古詩命題蘊藉含蓄,引人入勝。此題內涵豐富: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六月(公曆七月);鮮果的色彩丹,絢麗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充滿詩情畫意,而且引古詩爲題,也與全篇廣泛引證的風格統一起來。

本文屬於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所謂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文章,科學小品則是介紹科學常識的文藝性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閱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1、列出提綱,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

明確: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引出話題,總領全文

外殼:龜裂片、片峯(粗糙)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態

殼膜:白色果肉:顏色、味道、肉質、製作

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係密切,附帶介紹)

果實: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產

產地:中國南部果譜:種類、內容、荔枝品種

移植:

1、習性、古荔枝移植情況產銷: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滿足需要

2、分析課文是按何種順序進行說明的。

明確: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

四、篩選課文主要信息,將文章改寫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實的說明性的文字。

明確:

1、根據提綱,概括要點;

2、注意說明順序及說明方法;

3、把握說明語言的樸實主、準確。

五、佈置作業:完成《學案與測評》

第二課時

一、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科學性。

1、恰當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能使文章準確、形象、生動,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說明方法,請找出相關的句子驗證?

明確:一是舉例子,有歷史的,有現實的,也有來自調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動的比喻中寄託了作者的讚美之情。三是列數學,準確、科學。四是畫圖表,形象、生動,直觀。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詩文,共徵引資料二十餘條,從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體現在哪裏?

明確:

(1)推測語氣;

(2)確數、約數的使用;

(3)語言周密,合乎科學性。

3、科學小品文語言的文學性較強,本文體現在哪裏?(找出課文中作者引用的詩詞典故,並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的作用)

明確:體現在大量引用古代詩詞典故和比喻修辭的運用上。

類別

材料

詩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圖序》、郭明章《荔枝》、鄧肅《看荔枝》、徐勃《詠荔枝膜》、杜牧《過華清宮》、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徵明《新荔枝》、蘇軾《食荔枝》、陳輝《荔枝》

史書記載:

南越王向漢高祖進貢荔枝;《三山志》。

科學專著:

《四川果樹良種圖譜》、《中國果樹栽培學》、蔡襄《荔枝譜》、陳鼎一譜

引用的作用:(1)充實文章內容,豐富讀者知識;(2)使文字生動活潑,具有文學韻味,引起讀者興趣;(3)寓科技知識於文學描寫,使讀者可由文學欣賞而獲得科學知識。

二、講評練習冊《學案與測評》

三、佈置作業:預習下一課。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荔枝的生態、結構及生長等科學知識。

(二)掌握本文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三)理解文中“引用”等說明方法的作用。

(四)鑑賞本文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二、課時安排

3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從感性知識入手)你吃過荔枝嗎荔枝與其他水果比較有什麼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吃過。荔枝表皮粗糙,呈紅色,肉白嫩,特甜等。

教師提示:學習本文,我們將對荔枝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二)文體知識及作者簡介

1、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通俗性。

解釋“科學小品”文體特徵(可投影):科學小品多用文藝性筆調介紹科學知識和闡述科學道理,使人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某種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藝術上的享受。

2、作者簡介:

賈祖璋,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三十年代,他就編著了60多萬字的《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他撰寫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了《生物學碎錦》(課文就選自此書)。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麗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很高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

(三)課文探究

1、正字、正音:

繒( ) 、綃( ) 、醴酪( ) 、絳囊( )

褐色( ) 、貯藏( ) 、一騎( ) 、佗( )

襄( ) 、櫱( ) 、啖( ) 、渣滓( )

2、學生瀏覽課文,畫出生字及重要詞語,藉助課文註釋或工具書讀一讀、悟一悟。然後,學習小組討論、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關於荔枝的哪幾點信息這一標題有何創意

(2)作者認爲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裏的“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甘酸漿液如醴酪”的話對嗎如有不當之處,請加以更正。

自讀、討論、反饋。

學生自主閱讀探討可得:

(1)標題給我們提供了三點信息:

產地南州——泛指我國南方

成熟期六月——陽曆7月

顏色丹——紅色

本文以詩爲題,凝練、新穎,同時概括力強,多角度提供了關於荔枝的重要信息,對理解全文起到了舉“綱”的作用。

(2)白居易的話有對有錯:殼如紅繒——錯(正:塊狀裂片、粗糙);膜如紫綃——錯(正:白色薄膜);瓤肉瑩白如冰雪——正確;甘酸漿液如醴酪——正確

3、本文介紹了不少荔枝的有關知識,學生細讀課文後,小組討論、概述各自然段說明的主要內容,並分析其說明順序。

討論探究後,班級交流

(四)佈置作業

1、編寫文章結構提綱或畫出結構圖。

2、找出文中運用的多種說明方法。

3、讀一讀,說說文中除了介紹荔枝的知識,還有哪些內容。

第二課時

(一)小組合作學習

思考: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分別起了怎樣的作用本文除了介紹荔枝的知識,還有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有何作用

討論後交流。明確:

1、說明方法有:

(1)舉例說明

(2)比較說明

(3)列數字說明

(4)詮釋說明

(作用略)

2、介紹荔枝知識以外的內容有:

(1)引用詩文及其作用:

《荔枝圖序》 說明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特徵

《詠荔枝膜》 說明荔枝膜的輕薄

《過華清宮絕句》

(一) 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

惠州一絕》 突出蘇軾對荔枝的喜愛

(2)、引用掌故及其作用:

唐明皇寵幸楊貴妃兼程送荔枝 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宋徽宗移荔枝於宣和殿 說明荔枝性喜溫暖

文徵明說顧氏種活荔枝事 說明荔枝性喜溫暖

(3)運用比喻極其作用:

絳囊、紅星、珊瑚珠 說明荔枝顏色呈紅色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 說明荔枝成片成林的絢麗美景

教師點撥:本文作爲一篇文藝性說明文,作者十分注重其文藝性和趣味性,大量引用了古代的詩文和掌故,這些內容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和文化內涵,也極大地激發了我們閱讀的興趣。

畫出文中引用的古詩文,讀讀,議議,背背,並逐步學會欣賞。

(二)佈置作業

1、背誦文中引用的古詩文。

2、找一篇課外科學小品文進行閱讀,瞭解有關科普知識,學習其寫作方法。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品味語言

作爲一篇文藝性說明文,作者在注意突出文藝性、趣味性的同時,更注重體現科學性和準確性。以小組爲單位討論:本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在何處

師生討論後可得:

1、明確的科學術語。

(1)裂片中央有突出部分,有的尖銳如刺,這叫做片峯。

(2)蒂部周圍微微突起,稱爲果肩。

2、適當的列出數字。

(1)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3、限制性詞語的運用。

(1)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以記福建所產的爲多,尚存八種;記載廣東所產的僅存一種。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的說明順序;

二、以引用爲重點,學習用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

三、從課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認識上受到一定的啓發教育。

教學設想

本課文用兩教時,着重引導學生自己分析課文。第一教時讓學生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掌握說明的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內容。第二教時着重研究說明方法,特別要弄懂引用在說明中的作用,體會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指導自讀。

(一)明確教學要求(見前面的教學目的)

(二)學生自學課文。要求:

(1)結合註釋閱讀全文,標出讀不準音的、不懂意思的、難寫的字詞,查詞典解決,做到能讀;會寫、懂意思;

(2)在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細讀課文,弄清課文寫了什麼、是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有什麼特色,對文章有進一步的理解;

(3)參考“思考和練習一”,寫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4)劃出課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們的表達作用;

(5)提出疑問。

二、研讀課文。

(一)解題。

文章是介紹荔枝這種水果的,題目爲什麼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詩——《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個字,包含了荔枝生長的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詩作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想象,並且有文學氣息,同文章本身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當然比以《荔枝》作標題要好。

(二)研究課文內容。

1.背誦(或抄錄)《荔枝圖序》全文:

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賓守樂天,命工吏圖而書之,蓋爲不識者與識而不及一二三日者雲。

提問:白居易寫荔枝,從樹形、樹葉到花、殼、實;味等等,寫得比較全面,而課文的第1段爲什麼只引用了其中“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爲寫作目的和說明內容服務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須有所選擇。第1段裏所引4句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這篇文章所要說明的重點。這一段把自己幼時對荔枝幹的認識同白居易對荔枝的描寫進行對比,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爲下面進行具體說明開了路。這篇說明文的開頭不是用平實、簡潔的.語言而是寫得比較生動,這就是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特點。

2.編寫結構提綱,弄清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脈絡。

啓發學生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因爲在課文的“預習提示”和“思考和練習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說明荔枝的生態結構和有關荔枝生產的一些問題”,“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紹了荔枝的生產情況”,把這4段作爲一個層次。其實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寫荔枝的產地,前兩段主要利用歷史資料和古籍記載,具體說明產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四川等省,後一段是根據荔枝的生活習性說明荔枝生長的北限是成都、福州。這幾段跟荔枝的生產並無直接關係。(《現代漢語詞典》對“生產”的解釋是:“人們使用工具來創造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至於第14段,是文章的結尾部分,不宜歸附在上面這個層次。

(2)生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照《現代漢語詞典》的這個解釋,課文第13段說的“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喜溫暖”,就是指它的生活習性。因此,提示和練習把課文分成生態結構和生產情況兩部分,是不恰當的。

3.課文說明荔枝的外殼,用了哪幾種方法?

一是比較,如荔枝殼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紅繒來比喻荔枝殼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學術語相結合,使讀者容易明瞭,如說“龜裂片”“好像龜甲”,說“片峯”“有的尖銳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別說明荔枝的顏色、形狀和大小,寫法上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寫法相同之處,是先寫通常的情況,再寫特殊的情況。比如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紅等其他顏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臟形,但也有細長如指和圓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達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這樣寫就符合實際,給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識。

儘管這三段的佈局差不多,但具體的寫法卻不一樣。寫顏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說明方法,渲染丁絢麗的色彩;寫形狀,主要是用對植物學的術語(如蒂、果肩、果頂、縫合線等)作通俗的解釋來說明的;寫大小,主要是通過數字來說明,其中還引用有關的著作爲依據,來增強說明的準確性。

5.學習引用的說明方法。

這篇課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間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從作用看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增強文學性的,使文章顯得生動、有文采、如第3段的“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有的是增強科學性的,使說明有根據,更準確,如第5段引《四川果樹良種圖譜》和《中國果樹栽培學》的數字。請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屬於增強文學性的,哪些是屬於增強科學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詩,那是誇張的描寫,引用它是爲了增加一些文學情趣,從而使讀者產生一些美感。最後一段全引蘇軾的詩,主要也是增強文學性,使人由此而展開聯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爲了使說明更加確切可靠而寫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第11、12段的歷史資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詩,旨在說明“荔枝不耐貯藏”。但這是首古代名詩,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個事例,是從反面說明荔枝種植不能超過它生長的北限,但因爲寫的是具體的故事,還引了一些詩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學習用數字說明的方法。

通過做練習和交流討論,使學生明確在說明中使用數字很重要。數字說明要確切,該用確數的時候用確數,可用約數的地方用約數。如“一年開花四次之多”,不能寫成“一年開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不能寫成“通常是直徑四釐米”。

在約數中還有一種限數,就是限定在約數之中的數字,如“五十人以內”、“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補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確數、約數和限數:

(1)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2)“宋公荔枝”現名“宋家香”,有老樹一枝,尚生長在莆氏祠堂裏,依然每年開花結實。

(3)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諺語。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從實到虛的說明順序,並瞭解其作用。

2、領會本文準確地運用語言和引用古代詩文加強說明效果。

3、瞭解荔枝的生態及其生產情況,豐富科學知識。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結構方式

2、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就被視爲水果中的珍品,史傳楊貴妃最愛吃鮮荔。詩人杜牧就曾作詩記之,“長安回望秀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jì)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對荔枝的評價:

1、“一果上市,百果讓路”

2、“飢食荔枝,飽食黃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營養豐富,是一種高級滋補果品,有養血、消腫、開胃、益脾的藥用價值。

二、整體閱讀

1、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課文介紹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確: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纔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佈,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2、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爲什麼?

明確: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爲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於瞭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爲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爲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3、那麼課文的第一小節有何作用?

明確:用幼年時對荔枝的疑問引出說明的對象,提出要說明的問題,是全文展開說明的總綱。

小結:課文結構順序圖如下:

(一)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介紹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圖序》“殼、膜、肉、漿”(總挈全文)

(二)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外殼龜裂片、片峯(粗糙)表

b、荔枝外殼的顏色;顏色深紅色或紫色

c、荔枝的形狀;心臟形、卵圓形、圓形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大小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白色

b、荔枝的果肉;裏

c、荔枝的貯藏;不耐貯藏(與果實關係密切,附帶介紹)

d、荔枝的果核長圓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綠色

2.荔枝的花(10)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生產情況(11-14)

1.荔枝的產地分佈:中國南部

2.古代的荔枝書譜共3頁,當前第1頁123

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4.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2.瞭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並練習概括要點,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科技說明文的能力。

2.理清說明順序,探究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不紊地說明事物。

3.體會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德育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培養他們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文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2.品讀賞析本文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和文學性。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教學方法

1.合作探究法。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2.點撥法。針對課文的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3.競賽激勵法。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儀、文字材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篩選各段信息要點,概括大意,劃分段落層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說明順序;探究局部說明順序,體會作者的寫作技巧。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多媒體顯示荔枝特寫鏡頭。

同學們,這是我國南方非常有名的一種水果,它叫——(學生齊答:荔枝),請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也可虛擬情境,向從未見過荔枝的人介紹荔枝,或向從未品嚐過荔枝的人推薦荔枝。

今天,我們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科普作家。生於1901年,浙江省海寧縣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圖鑑》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他的《鳥類概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的有《生物學碎錦》。

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小品”,就是隨筆之類的小。“科學小品”,則是介紹有關科學常識的文藝性的說明文,它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情趣。這種,知識性強,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既寄託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滿着濃郁的時代氣息。

三、速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學生通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多媒體顯示:

2.學生速讀課文,篩選各段關鍵信息,概括段意。

學生分頭讀課文,用課文中的原句或自己組織語言概括。請最先完成任務的同學舉手示意,教師爲學生計時。歷時最短的十位同學決出之後,教師按照先後次序要求學生展示閱讀成果,其餘同學評議。最後選出歷時最短、成果最佳的同學,授予他“閱讀小標兵”的稱號。

四、劃分段落層次,理清的說明順序

1.選兩位同學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並板示,其餘同學評價。

明確:全文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10),主要說明荔枝的形態和果實特點。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圖序》引出說明對象。第2段到第5段,主要寫荔枝的外部形態。第6段到第10段,寫荔枝的果實。從殼膜寫起,寫了果肉、貯運、核、花。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情況。先寫荔枝的產地分佈,次寫有關荔枝的專著,再寫荔枝的移植,最後寫大力發展荔枝生產的建議。

2.理清的說明順序,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選兩位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介紹本文的說明順序。如有不同見解,其他同學可自由質疑或說出自己的見解。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爲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採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的空間順序:殼——膜——肉——核。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徵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說清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教師根據學生髮言板書:

教師總結,科技說明文通常採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的觀察順序,由表及裏、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屬於空間順序,從主要到次要的說明順序屬於邏輯順序。合理的說明順序可以使科技說明文條理分明,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讀課文,深層探究

1.學生精讀課文,自由質疑,探究局部說明順序。

2.教師整理學生的提問,爲探究定向。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1)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僅僅爲了引出說明對象嗎?

(2)爲什麼要寫荔枝不耐貯藏這一點?能否從課文中刪去?

(3)有關荔枝花的文字能否刪除?爲什麼?

學生思考,並自由發言。

明確:

(1)我認爲開頭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圖序》不僅僅爲了引出說明對象,而且總挈全文。課文從荔枝的外殼說起,照應了“殼如紅繒”句;寫果實,從殼膜寫起,照應了“膜如紫綃”句;寫果肉,照應了“瑩白如冰雪”。所以,引《荔枝圖序》既引出說明對象,又總領全文。

(2)貯運固然不屬於果實本身,但與果肉關係密切,理應介紹。

(3)由荔枝果實想到花,有花纔有果,所以附帶介紹花,給人完整的印象。

六、佈置作業

1.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請分別找出來加以說明。

2.篩選課文中引用的詩詞典故,並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所起的作用。

3.向同學推薦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要求順序合理,條理分明。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說明對象的基本特徵及其相關知識。

掌握以引用古詩文爲主的說明方法。

整體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能力目標:

篩選信息,把握基本特徵。

選擇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

品味生動、精確的語言。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作者敢於質疑,不斷探究的科學精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

形成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

二、學習重點

1、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說明的技法。

2、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合理、嚴謹的說明順序。

三、教學方法

引導,點撥,歸納

四、學法指導

把握特徵,梳理文脈。

篩選信息,質疑探究。

自主學習,合作研討。

五、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對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觀感性認識,更談不上深層次的體悟。以本爲本乃是破解難題的根本途徑。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出示目標

1、掌握荔枝的形態及內部特徵

2、分析引用古詩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4、品味縝密準確的語言

投影顯示上述目標,學生齊讀目標

(三)出示學法

篩選信息,抓住特徵;

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討目標

第一、解決第一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荔枝的基本特徵?

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勾畫與荔枝特徵有關的語詞。討論,小組展示:

1、外部:外殼(粗糙);顏色(深紅或紫色);形狀(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大小(直徑三到四釐米);重量(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2、內部:膜(白、輕、薄、豔);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長圓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無核)

3、生長: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產地(我國);古籍記載;習性(喜溫暖)

生小結:從外部到內部,再到生長情況等方面介紹荔枝,具體、生動、準確。

第二,解決第二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

1、本文運用哪些方法進行說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說明方法是什麼?分析其作用。

回顧舊知:初中學過幾種說明方法?

明確:舉例子、舉數字、打比方(比喻)列圖表、分類別、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等。

要求:瀏覽課文,就第一個小問題進行討論。小組交流意見,形成本組結論:

展示:

舉例子:20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所得,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

舉數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重十餘克到二十餘克。

打比方:心臟形,有細長如指形的“龍牙”,有圓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來就第二個小問題進行研討:

掃讀文本,自主學習,思考。將用得最多或者比較普遍的一種方法找出來。

明確:引用古詩文

要求:學生將文中引用的古詩文勾畫出來,小組推薦代表有感情地朗讀。

小組討論:引用這些古詩文有什麼作用?

展示:

“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雪,漿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特點。

“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成片荔枝樹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產地、成熟期、顏色。

“盈盈荷瓣風前落,片片桃花雨後嬌”——膜的輕、薄、豔。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不耐貯藏、運輸。

要求:再讀文本,分析引用古詩文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提醒:注意標題,開頭,中間,結尾。

組內爭議,組間交流。

展示:

以詩句爲題概括文章的基本內容,引起閱讀興趣。

開頭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紹以前對荔枝的總體印象,引發質疑。

中間部分針對荔枝的幾個特徵(外殼、顏色、膜、不耐貯藏、習性)引用詩文進行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

結尾引用蘇東坡的詩句點出荔枝的發展前景。

師小結:引用古詩文,使文章的語言豐富多彩。文章富於文學性、趣味性。體現科學小品文藝性的特點。同時,文中引用古詩文也使得文章的結構脈絡異常清晰:總——分——總

第三、解決第三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作者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

要求:瀏覽課文,回顧第一個大問題,討論。

明確:先說果實,後說花期、產地、古籍記載、習性,是先主後次。就果實來說先外部後內部,是從外到內,由表及裏。

師小結: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徵,整體上從主到次。具體到果實上,從外到內,由表及裏。儘管材料多卻組織得井然有序,詳略得當,脈絡清晰,一目瞭然。

第四、解決第四個問題

投影顯示目標:品味精確的語言。

學生瀏覽課文,找出用詞精確的語句加以解釋。

展示:

大多數是深紅或紫色……也有淡紅色的,又有黃荔,淡紅色而略帶淡紅。

荔枝大小通常直徑三到四釐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師小結:語言的精確性體現了科學小品的科學性、嚴謹性。準確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

(五)自主互動

再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自主交流解決。

問題組:本文還有那些說明方法?舉例說明。

互動展示:作詮釋,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顯示:請同學們寫一段有關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詩文連綴起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又快又好!

(七)課堂總結

投影顯示: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特別是引用古詩文按照從主到次,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的順序,準確、生動地介紹了荔枝的基本特徵。體現了科學性與文藝性相結合的文體特點。讓我們多角度、全方位瞭解了荔枝的科學知識,受益匪淺!

(八)佈置作業

投影顯示:介紹一種你最喜愛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說明方法。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2、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4、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本文的結構方式。

難點:本文語言的科學性和文學性。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容易把握,要點是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以及文章文學情趣的分析和理解,前兩點宜採用教師質疑,學生思考、討論、作答,教師予以評析、明確的方式進行;關於文學情趣這一點,略有難度,宜主要以教師講析爲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南方有一種非常有名的水果,它叫荔枝。大家不僅看見過,聽說過,而且品嚐過。今天,我們要學習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紹荔枝的。

二、作者簡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我國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有《中國植物圖鑑》、《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三、解題

1、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生長的地域

六月:成熟的時間

丹:明豔的色澤

2、文體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屬於說明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

四、檢查預習

請兩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後,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五、分析課文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9

知識與技能:

瞭解文中介紹的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詩文

學會篩選信息和概括要點

過程與方法:

明確學習要求

合作探究,採用小組討論方式,篩選各段要點,理清說明順序

點撥,針對課文難點,教師酌情給予指導

態度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態度

培養學生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訓練學生快速概括內容要點

把握說明順序,鑑賞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文本作爲科學小品所具有的科學性、思想性、文學性

教學方法:提問法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多媒體展示“荔枝”的特寫鏡頭,請學生仔細觀看畫面,並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 解題:

作者爲什麼不直接用“荔枝”作爲標題目,而用文中之標題?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個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長地域、成熟的時間、以及鮮明的色澤,以這句話作爲標題,能激發人豐富的聯想;並且它是引用明朝詩人陳輝《荔枝》中的一句詩,具有濃厚的文學氣息,同文章的語言風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標題要好。

三、 初讀課文,概括要點

1、閱讀課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讀課文後,選取荔枝的某一個方面,用自己的話或課文的原話詳細準確地表達荔枝的特徵。質疑《荔枝圖序》—外殼—顏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貯藏—核—花—產地—圖譜—移植—發展生產

2、 劃分層次,理清思路

一、 引出說明對象

外形:外殼—顏色—形狀—大小

荔枝果

果實:殼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態

荔枝花

二、 荔枝的生產:產地—樹譜—移植—產銷

3、 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根據層次,試說說文章的說明順序。

明確:本文是把荔枝作爲水果來介紹的,按照從主到次,由表及裏的順序來寫。課文主要介紹荔枝的生產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在介紹果實時,又根據它的結構特點,採用了由外到內,由表及裏的空間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徵時,又按照殼面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這樣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又說明了有關它的其他知識。

四、 再讀課文,篩選信息

結合課文內容,試分析下列句子對課文理解的正確與否。

1、 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的。

2、 我們吃的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 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4、 古代記載荔枝的書有十三種。

5、 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長的。

6、 能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

7、 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廣東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爲盛。

教師總結:高考科技說明文的閱讀主要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其中主要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理解重要語句的能力,其中篩選信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學生:

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減少個別詞語。如上面第3句原文應是“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透明”,所以這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2)在原文的基礎上,替換個別詞語。如上面第6句原文應是“盛產荔枝的地區”,把“盛”替換爲“能”,表意大不相同;

3)在原文的基礎上,顛倒個別詞語的順序。如上面第7句原文應是“廣東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廣東”與“福建”的位置調換;傳遞的信息不相同。

4)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或刪減附加條件。如上面第1、4、5句與原文相比,分別少了“成熟的荔枝”、“現在知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達”條件,所以這三個表述是不準確的;

5)根據文章,邏輯推理。如第2句,根據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應是連同果殼扔掉的那一層膜,所以這個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五:細讀課文,鑑賞表達技巧

這篇課文在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並體會其作用。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並選出代表發言。

1、打比方:使說明的事物更生動形象,讓讀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裏”,把稀奇的荔枝品種比作“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數字,使得事實確鑿,更具說服力

如介紹荔枝大小時說,“通常是直徑三四釐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紹荔枝貯藏時說,“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30天左右”;又如介紹荔枝結實時說,“一個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結實總在一百以下”。

3、 舉例子,增強文章的厚重感和說服力。

如唐明皇爲了讓楊貴妃吃上鮮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飛騎從南方遠送長安或洛陽”;如爲證明廣東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的例子。

4、 引用,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

本文最突出的說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多達二十多處。

a. 白居易的《荔枝圖序》,給人感覺開頭新穎,引人入勝,併爲後文作者與白居易對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據。

b. 徐勃《詠荔枝膜》,說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變,……色香味盡去矣”,說明荔枝不耐貯藏。

d. 杜牧的詩歌“長安回望繡成堆……無人知是荔枝來”,一方面說明荔枝不耐貯藏,另一方面就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e. 蘇軾的詩歌“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一方面爲大力發展荔枝生產展現了一幅藍圖,另一方面說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的科學性,文學性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周密、條分縷析的特點,又有清新誘人的詩意。請學生討論合作完成

1、 科學性

“現代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測語氣,說將來也許有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如果改成“將來是完全可能的事”,就變成了肯定語氣,指將來必然產生的事實。

語言的準確還表現在確數、約數的運算上,如“一年開花兩次”、“大約重60克”、“通常直徑三四釐米”、“重達四五十克”等等。

語言的科學性還表現在語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數……紫色”中的“大多數”、“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徑三四釐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細胞壁特別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曬乾或烘乾,……完全失去潔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2、 文學性

本文的文學性主要體現在引用古詩文、史料、故事上。從標題開始,相繼引用了陳輝、郭明章、鄧蕭、徐勃、杜牧、蘇軾等詩人的詩句,既增強了文章的文學色彩,又充實了文章的內容。此外,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表達生動形象,凸現文采。

總結:本文語言的科學性集中體現在用詞準確、周密。文學性集中體現在大量詩詞典故的運用上,既使說明形象生動,又使文章詩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 你從本文的學習中悟到了什麼?

2、 選取你身邊的一種地方特產,運用你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向人們介紹。

八、課堂小結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豐富的知識,饒有興味地介紹了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既有一般說明文簡明準確的特點,又有清新怡人的詩意,知識與思想並重,詩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學小品。把握說明順序,理解說明方法,探究說明技巧,感受語言魅力是學習科學小品的四大要素。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的能力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導向。

九、佈置作業

完成講義練習

初三語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導學案 篇10

教學目標:

在學生進一步掌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培養學生對說明語言的感知能力,領悟科普說明文的科學性、知識性、形象性、可讀性,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並在閱讀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藝術美和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方法

在學生初步掌握說明文特點的基礎上,以學習自主學生爲主,以學生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基本類容和脈絡,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

第一課時

一、引導新課

荔枝,自古以來被視爲水果中的珍品,其香淡雅,其色絢爛,其味鮮美,千百年來,達官顯貴一直對它推崇備至。《荔枝歌》曰:“海內如推百果王,鮮食荔枝總第一。”索性把它奉爲百果之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賈祖璋寫的《蘭州六月荔枝丹》。(老師板體)

1、作爲“百果之王”的荔枝生態結構怎樣呢?生產培植上有什麼特殊的情況和問題呢?哪一位同學知道,請舉手發言。(學生自由發言)

2、《蘭州六月荔枝丹》這個標題透露出本文的什麼信息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討論。(小組討論,然後班上交流)

參考:

(1)這是一篇說明文。

(2)介紹荔枝的產地是蘭州,泛指我國南部地區;成熟的季節是六月(公曆7月);鮮果的顏色。這個題目一句話就講出了荔枝生態的主要特點、產地、成熟期,顏色。

(3)文章題目引用詩句富有文采

3、那麼這類富有文學性的說明文是什麼體裁呢?(多媒體顯示)

本文是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4、文章的作者是誰呢?(學生介紹,然後多媒體顯示)

賈祖璋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科普作家。他創作、編寫、翻譯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是我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解放前曾寫《鳥與文學》、《動物珍語》、《生活素描》等,解放後出版有《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絢爛多彩的生物爲寫作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融爲一體,有着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默讀課文,明確課文當中生字生詞的含義(多媒體顯示)

(三) 認真研讀課文,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思考以下問題並分組討論。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發言,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

1、文中寫到了荔枝哪些方面的特點?用圖表示出來,各組拿出最佳結果。

2、依據課文,每個同學畫出心目中的荔枝形象,評出最好的在班裏展示。思考並討論。思考並討論,爲什麼能畫得這麼逼真?

參考:

(1)說明順序的恰當安排。

(2)注意古代史料的引用。

(3)糾正了有關歷史資料中的錯誤。

(4)多種說明方法的恰當使用。

(把全班分爲四組各討論一個問題,看哪一組回答得最完整。) 要點:

(1)說明順序。

由主到次:主要介紹荔枝果實的形態特徵,次要介紹生產情況。

由外到內:說明果實時,根據荔枝的結構特點。

殼—膜—肉(假種皮)一核(種子)

觀察順序:在說明荔枝果實的外部特點時,按照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重量

其他順序:設疑—解疑—建議;過去—現在—將來等等。

歸納爲:邏輯順序,空間順序,時間順序,觀察順序。

迅速瀏覽課文,小組討論。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我們在寫說明文是應如何安排說明順序?

參考:

1、最便於把事物說準確、說清楚的順序是最好的安排。

2、說明一種事物的順序不是惟一的,更清楚地說明一種事物往往要好幾種順序配合交織在一起。

3、順序應符合事物本身的條理。

4、順序應符合人們的認知習慣和認知規律。

(2)史料的引用(略)

(3)文章在介紹荔枝有關知識時,注意準確性和科學性的文體要求,這表現在使用歷史和現實的具體數字(確數或概數)來說明問題等方面。也表現在既重視引用古代詩文作依據,又注意糾正古代有關知識不確切的地方。如舉例出白居易文不確、不妥的地方及原因。

“殼如紅繒”:之所以說殼如光滑的絲綢是由於作者僅着眼於二者顏色相似,用的是比喻手法。但事實上荔枝殼是粗糙的。

“膜如紫綃”:這個錯誤是由於觀察不細造成的。

“瓢肉瑩白如冰雪”:瓢肉實爲假種皮,這是當時科學水平限制導致的錯誤。

(4)文中所用的說明方法;引用、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等。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荔枝的生產、培植情況,感受到作者的科學、求實精神,同時使我們受到美得薰陶。

(五)作業設計。

課下人人動手,依據課文結構獨立設計一幅形象的荔枝知識圖譜。

教學反思

在科學實踐中,我發現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層層深入地解決提出的問題,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問題引導,使課文結構較清晰易於學生把握。把板書放在第一課時後,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然後第二課時進行交流論辯,這個課堂設計達到了使學生把握文章脈絡、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預期效果。

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與小組討論相結合,切實體現了新課程改理念,在教室的引導過程中,做到了重點突出,又兼顧了科學小品文的一般特點,脈絡清晰,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