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教學目標

《南州六月荔枝丹》優質教案

1. 知識目標:瞭解邊塞詩的特點和風格。

2.能力目標: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和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重點)

3. 情感目標:深入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多重主題。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情感。

2.賞析藝術技巧。

教學難點

1.理解本詩複雜而深刻的主旨。

 教學設想:  1.賞析關鍵詞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體味詩人的情感→把握詩文主旨。

2.使用品讀法和關鍵詞語替換比較法把握主旨。

3.劃塊賞析。

4.知人論世,明確背景。

  教學方法:

朗讀法 討論法 情感體驗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瞭解邊塞詩的一些作家作品;朗讀詩歌,整體感知作品;

通過關鍵字詞解讀詩歌第一、第二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別董大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這是大家熟悉的高適的兩首作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作品《燕歌行》。

邊塞詩是以描寫邊塞地區景物,反映邊防將士的生活、戰鬥、思想情懷的詩篇。邊塞詩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詩經》中《釆薇》、《東山》等篇章可以說就是邊塞詩的最早萌芽。漢魏南北朝時,也有一些作家寫了一些邊塞詩,而唐代寫邊塞詩最爲流行,尤其是盛唐時期。盛唐時期詩人或多或少都寫過一些邊塞詩,而以專寫邊塞詩著名的則是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煥等人。後世因此把他們稱作邊塞詩派。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出塞(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涼州詞二首(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2.作者

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高適生於702年,比李白、王維小一歲。他早先家境貧困。元代辛文旁《唐才子傳》說,高適年青時,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不喜歡當時人都熱衷的科舉考試,而經常混跡於一些賭徒中間。但他的名氣卻傳播的很遠。20歲時,高適到長安求官沒有成功,於是他就在今河南省開封、洛陽、商邱一帶漫遊了很長一段時間。唐玄宗開元19年(731)高適到了北方邊疆,參加征服契丹的戰爭,他想在邊塞尋找一個報國立功的機會。雖然這次他沒成功,但在這段時期內,他卻熟悉了邊塞和邊塞生活,並寫下了不少邊塞詩,表露了他對當時邊境戰爭的看法和希望,以及爲國立功的抱負。

高適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與岑參齊名。文學史上把他們稱爲“高岑”。高適的邊塞詩,氣骨遒勁,筆力渾厚,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征戰生活和他報效國家的熱情。對唐朝軍隊內部的黑暗現象,揭露的也很深刻。《燕歌行》是高適所有邊塞詩中最爲傑出的一篇。

3.燕歌行

是樂府古題,也就是漢魏樂府音樂中一支曲調的名稱。“燕”是戰國時期一個國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那一帶的民歌曲調。“歌行”是一種詩體,屬“古體詩”。句數及每句字數無定,音節格律比較自由,易於敘事抒情,一般篇幅較長。

4.寫作背景:

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願:“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後,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爲虜所敗”(《資治通鑑》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後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 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後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二、朗讀詩文,劃分詩節

1.“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

所“感”唐家聲威。

所“感”思鄉盼歸之情。

所“感”軍中苦樂不均。

2.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層八句寫出師,着力烘托氣氛;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其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死鬥,突出壯志豪情。

  三、通過關鍵詞分析賞讀詩文

(一)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1.總結詩人描寫“出師”渲染怎樣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明確: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爲下文反襯。

2.“本自”和“非常”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明確:“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願得十萬衆,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着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餘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3.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明確:“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單于獵火照狼山”,一個“照”字以火光熊熊寫出了敵人的威勢。

4.“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明確: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二)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明確: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鬥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的手法的作用。

明確: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爲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鬥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明確:荒蕪、衰敗、冷落、淒涼的意境,有着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淒涼。

4.你認爲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麼?

明確: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四、課堂小結

漢軍出關氣如山,大漠禦敵卻敗戰。將軍恃寵把敵輕,哪管人命喪黃泉。

爲邀戰功輕易出兵,邊關生活苦樂不均,導致臨敵敗戰。但對於兵士來說,遭遇的苦難遠不止這些。

 五、佈置作業

1.熟讀《燕歌行》;

2.預習課文下半部分。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關鍵字詞賞讀詩文;

概括詩歌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一、通過關鍵字詞解讀課文第三、第四部分。

(三)被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颻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1.徵人思鄉,分離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徵人之苦的?

明確:(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徵人內心之苦)

從士卒和思婦的角度寫出“久”“怨”。

“久”:士卒愈遭冷遇,愈感寒心,思鄉之情愈切。

“怨”:不在出徵,而在邊將無能、決策失當造成久戍不歸。

2.這段詩文寫徵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繫?

明確:沒有。寫徵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從側面寫出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痛苦,生離尚且事小,徵人與思婦擔心的是這次出征便是死別,憂心不斷,痛苦便加倍。

此處寫徵人與思婦的相思之苦與將軍的“美人帳下猶歌舞”形成鮮明對比,強調征戰的主題。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雲”“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明確:邊城遙遠,難可度越。偏遠邊陲,蒼茫廣漠,一無所有。--征戰生活的艱苦。(空間上寫出飄零孤獨之苦)

白天所見,晚上所聞。戰爭氣氛的緊張。(時間上寫出征戰生活的日夜不寧)

4.徵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繫?

明確: 這一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裏並不是遊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颻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雲”;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四)苦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勳?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死節從來豈顧勳”與將領形成怎樣的對比?

明確:“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最後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爲了取得個人的功勳!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詩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憫和禮讚,而“豈顧勳”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爲什麼“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明確: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二、藝術特色歸納:

(一)思想內容:

本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多個方面。重點在於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抨擊將帥腐敗無能切不恤士卒,對浴血苦戰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二)藝術特色:

1.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組主題:

漢將(男兒):重橫行--半生死--鬥兵稀--空回首--死節不顧勳。

將軍:美人帳下猶歌舞--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四組對比:唐軍-敵軍 ,士兵-將軍,徵人-思婦,古將軍-今將軍

4.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句式整散相間,語言鏗鏘有力,形成音調之美。

(三)本詩的風格:

雄渾悲壯,風骨凜然。

 三、課堂小結

漢軍出關氣如山,大漠禦敵卻敗戰。將軍恃寵把敵輕,士卒微命喪黃泉。

明月中天盼重逢,黃沙湮沒難相見。若使龍城飛將在,徵罷回還應不難。

此詩通過邊塞戰場各種尖銳矛盾的深刻反映,熱情歌頌了愛國將士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時代軍隊中殘酷的階級壓迫。對“將軍”的腐敗導致戰爭的失利予以有力的鞭笞,對廣大士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深刻的同情。

  四、課堂訓練(文科班)

燕歌行(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爲霜。羣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1.比較曹丕的《燕歌行》與高適的《燕歌行》。

明確: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國第一首比較成型的7言詩,一共有兩首,第一首比較著名,主要寫閨中女子的思夫之情;而高適的《燕歌行》,則屬於邊塞詩,描寫了一次戰鬥的艱辛,還有就是對軍官和士兵的不同生活提出了微些諷刺;《燕歌行》這詩的主旨很複雜,一方面對廣大士兵的艱難遭遇給予深切的同情,而另一方面,則對李唐王朝窮兵黷武的殘酷現實有着不滿,然而他還希望廣大將士報效祖國,維護我國的廣大河山。

  五、課外閱讀(文科班)

塞下曲 高適

結束浮雲駿,翩翩出從戎。且憑天子怒,復倚將軍雄。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塞上 高適

東出盧龍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里,漢兵猶備胡。

邊塵漲北溟,虜騎正南驅。轉鬥豈長策,和親非遠圖。

惟昔李將軍,按節出皇都。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

常懷感激心,願效縱橫謨。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鬱紆。

薊門行五首 高適

薊門逢古老,獨立思氛氳。一身既零丁,頭鬢白紛紛。勳庸今已矣,不識霍將軍。

漢家能用武,開拓窮異域。戍卒厭糠核,降胡飽衣食。關亭試一望,吾欲淚沾臆。

邊城十一月,雨雪亂霏霏。元戎號令嚴,人馬亦輕肥。羌胡無盡日,征戰幾時歸。

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

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古樹滿空塞,黃雲愁殺人。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燕歌行》;

2.完成學案上的課外練習。

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