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飛紅滴翠記黃山》課文學習

《飛紅滴翠記黃山》課文學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1、本文的材料在整體組合上設置了哪幾條線索?

《飛紅滴翠記黃山》課文學習

明確:共有三條線索:其一是時間線,從古到今,開頭徐霞客的話談到黃山地質形成史,再到黃山地貌;其二是空間線,從上山到出山,歷羣峯,或觀黃山各種景物,或體驗黃山生活;其三是邏輯分類線,如體現黃山特點和景物:奇峯、古鬆、怪石、雲海、日出和溫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對獨立。這些線索並非貫穿全篇,如黃山的歷史狀況只是開頭提一下,接下去就講黃山現貌,而不是去講黃山的開發史;再如空間線,也是若隱若現,並不是遊人行經路線的再現。正是由於作者的精心組合,雖然所寫的內容相當複雜,但是把握起來並不困難。

 2、文章從地質史上黃山的形成,寫到黃山諸景:奇峯、古鬆、怪石、雲海、日出和溫泉,着力讚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偉大創造力和人類非凡的審美能力。作者是怎樣將兩者結合起來,通過景物描寫來表現的?

明確:課文抓住了黃山是祖國大地上的一塊瑰寶來寫,在概括描述黃山總貌的同時,用設疑的方式引出它的地質生成史,讓人們對黃山有一個縱向的、總的瞭解;然後再介紹各種景觀和特色——奇峯、古鬆、怪石、雲海、日出和溫泉,來了個縱向展開。在寫各個景觀時,注意穿插照應,把人們的活動也寫進去了(有時還寫人的心理感受,如日出部分)。在這些記敘的基礎上,適當地運用議論來點化,說明大自然的偉大創造力只是構建出黃山的原始情貌,黃山的美,還有待於人們去裝點,有待於人們用美的心靈去發現。

 3、作者如何介紹黃山形成的經過和原因?

明確:作者有條不紊地介紹了黃山形成的歷史進程:汪洋大海(兩億多年前)——丘陵(過了一億多年)——地殼運動,形成基礎——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黃山形成(距今7000萬到6500萬前)——冰川侵蝕,形成奇特的造型(距今二三百萬年前)。分階段地介紹了黃山形成的經過和原因。

 4、作者側重介紹了黃山的哪些景觀?各有什麼特點?

明確:介紹黃山奇峯,着重寫天都峯,作者要我們設想置身於其中的自我心態,指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天都峯高與險的特點;寫黃山鬆,着重介紹“迎客鬆”,讓我們瞭解其生存環境嚴峻,鑑賞它的身姿,領略出它命名的緣由;寫黃山怪石,講了人們爲怪石命名的原則,較深入地探究了人們的審美心態,激發讀者的想像;寫黃山煙雲,從兩個方面表現:一是峯與雲相依相戀,二是雲霧怎樣裝點黃山。對於日出的描寫,是以色示形:暗紅色→橘黃色→一切都變得燦爛奪目,五光十色,從太陽顏色的變化中表現出它的位置的變化,最後以一大段抒情長白,是對太陽的禮讚。

  5、本文是旅遊風光片的解說詞,它與一般的遊記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明確:不同的地方有三:①遊記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見聞和感受的,作者必然要在作品中出現,要在作品中指點評說。有些遊記散文是以作者的遊蹤貫穿全文的,即所謂“移步換景”;旅遊風光片是客觀的記錄、介紹自然風景、民俗風情,解說詞的任務是闡述畫面,作者是隱去的。②遊記散文是文學體裁,着眼於表現外在事物和抒發自我感情;旅遊風光片的解說詞,屬於文藝性說明文,它的基本特點是說明性,就是着眼使人有所“知”——瞭解,即要有知識性、科學性;文藝手法是一種輔助性。③ 遊記散文可以對景物作全面的反映,也可以表現作者感興趣或是所見到的那部分,旅遊片的解說詞則要求全面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