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大綱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

  【學習任務】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及古文知識積累,初步體會課文大意;反覆誦讀,尤其讀準多音字。

2、體會唐雎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形象。

3、體會文章選材善於突出重點、突出中心的寫法。

4、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5、課外拓展有關《戰國策》的知識。

  【學習重點】

1、積累古文詞語:謂、易、其(作語氣詞)、雖然、雖、休、寢、錯、倉等及出自《戰國策》的常見成語

2、文章對“士”的作用的強調;選材的突出重點。

  【學習方法】

朗讀(多種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學習時間】

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

在兩千年以前,戰國時代,諸侯割據、羣雄紛爭,各個國家或者爲了使自己更強大,或者爲了“轉危爲安,運亡爲存”,爭相養士,利用這些人在內政外交上出謀劃策,“扶危持傾”,課文中唐雎這個人物,就可以使我們由一斑見全豹。

二、多種形式讀課文,讀準字音,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1、齊讀(邊聽邊糾正讀音,特別是下面劃線字的音)

唐雎(jū)以君爲長(zhǎng)者

以頭搶(qiāng)地夫(fú)專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讀及指導

⑴由4位學生進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語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個人。

⑵大家評論四人的朗讀情況:音準,是否體現出人物當時說話的語氣,語調和感情。

⑶老師在聽學生意見後進行朗讀指導,並讓學生領會積累一些詞語。

秦王:分前後兩種情況,前面是傲慢無禮,口氣強硬,輕視對方,後面是討好和軟的口氣。其中:

前1: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用現在的什麼詞來表示?(生答後)確定“可要”。

抽出讀這句。師指導。大家齊讀。(以下各項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問語氣,相當於“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前3: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後:寡人諭矣。諭:明白。

讀時要強調: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氣委婉。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要與下文形成轉折。

唐雎:沉着冷靜,乾脆利落。

雖千里……豈直五百年哉?雖:即使。

豈……哉:難道……嗎?反問句式

與臣而將四矣矣:了(陳述語氣)

3、全班分成四組,分角色朗讀。

三、解答學生不理解的語句

四、課外作業

1、書後練習二、三。

2、讀《戰國策》或有關資料,準備講故事。

五、板書設計

1、學生讀錯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加強語氣的詞)可要

何也也:(疑問語氣)呢

故不錯意也錯:通錯,放置。

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冠:帽子跣:腳搶:撞

寡人諭矣諭:明白

雖然,受地於先王雖然:雖然如此

雖千里……豈直五百里哉?雖:即使。豈……哉:難道……嗎?

與臣而將四矣矣:(陳述語氣)了。

  第二課時

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瞭解寫作意圖

1、全文采用對話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話與安陵君的話作比較,看相同點與不同點是什麼。(採用學生的合理說法)

明確:因爲拒絕與秦交換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對秦王先恭維,後委婉拒絕。唐雎是直接拒絕,態度堅決。

2、唐雎的語言與秦王的語言進行比較。

明確:唐雎是針鋒相對,後發制人,着眼點小──刺殺秦王。

秦王是前倨後恭,威脅恐嚇,着眼點大──進攻國家。

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樣一個“士”的形象,意圖是什麼?

形象:有膽有識,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勇士。

意圖:強調“士”對一個國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傾”,能使一個國家“轉危爲安,運亡爲存”。

二、文章寫法特點

1、根據課文情節,發揮想像,看課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節?(學生說,老師評點;老師說,學生評點)

明確:本文這種寫法的好處,簡潔明快,突出重點,突出中心。

2、思考唐雎反駁秦王關於“布衣之怒”的特點。

⑴舉哪幾個人的例子,事前有哪些徵兆?

舉了專諸,聶政,要離三個刺客的事例。

在他們行刺前分別有徵兆:慧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⑵爲什麼要這樣說?

這是一種鋪陳渲染,增強對秦王心理打擊力量,以達到下文有效威脅秦王的目的。

三、問題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麼?“唐雎不辱使命”是針對什麼而言?師生互相交流看法。

2、讀文章後,有什麼疑問?

如唐雎行爲的可信度如何?(最好讓學生髮現,培養他們敢於質疑的精神和識別事物的能力)

四、《戰國策》裏的故事

1、“士”的故事

2、成語、寓言故事

五、課外練習

以戰國時的“士”爲內容,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題目自擬。

  九年級語文上冊《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二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法。

2、培養學生朗讀、複述、翻譯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3、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權、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瞭解民族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通過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結合課後練習二,圍繞“不辱”二字展開教學。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去年張藝謀導演的.影片《英雄》曾轟動一時,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廣爲流傳,多方演繹。今天我們要學的是歷史上一個類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請大家自讀一下這篇出自《戰國策·魏策》的歷史短篇。

二、學生活動

1、自讀後,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其他學生判斷其讀音、句讀是否有誤。

2、齊讀。

3、結合註釋疏通文意。(四人一組,教師輪流指導)

4、請學生複述故事大意。(其他學生從語氣、語態、是否流暢、描述是否準確生動等方面進行評價)

5、分組討論出場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揣摩其語氣)

三、教師小結

作爲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之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使秦王折服,終不辱使命,這種勇氣和膽識是難能可貴的。而秦王正是在這份膽識的威懾下敗下陣來。

四、人物分析(板書)

(傲慢無禮)秦使 → 安陵君(委婉堅決)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驕縱、虛僞、陰險──“不說”、“怫然怒”

色厲內荏、前倨後恭──“色撓”)

五、作業

1、蒐集有關《戰國策》、文中典故的資料。

2、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3、自由結組,編成課本劇,課上展演。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二項作業完成情況,抽查字詞解釋

二、資料搜索

1、結合本文的寫作特點了解《戰國策》(結合註釋瞭解)

2、戰國時期的“士”及以養士三千著稱的“戰國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歷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

1、《戰國策》又名《十二國策》,記錄了上至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約二百三四十年的歷史,是一部以記言爲主的國別體史書。(學生只要能瞭解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鮮明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即可。)

2、以上三方面資料大部分由學生講述,教師適當補充。

三、學生課本劇展言

通過演出旨在考察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臨場發揮的能力。

四、作業

1、課後練習、本課同步。

  【教學後記】

這是一篇情節性、故事性很強的自讀課文。教學中,在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着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並組織學生通過排演課本劇的方式,達到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把握。

從學生活動來看,他們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很高。且對唐雎這樣的歷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衝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現的人物,他們非常感興趣。因此,投入排演課本劇的積極性也是很高的。他們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鮮明的性格。通過揣摩秦王與唐雎的性格反差,達到對課文主題的把握。

一部分學生還通過課下資料的蒐集,找到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歷史資料、文學常識。如有的學生蒐集到了課文中三刺客的詳細資料,甚至還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資料。有的學生則蒐集了有關課文出處的資料。這對教學是一種非常有益的補充,同時也是對學生資料檢索能力的鍛鍊,更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