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自學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自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自讀要求

《唐雎不辱使命》自學教案

1.整體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節。

2.揣摩對話中不同人物的語氣、口吻和情態,體會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學習側重點

1.誦讀訓練,注意句讀,要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

2.理解對話描寫、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及其作用。

(解說:本單元提示中明確要求“要繼續練習誦讀,培養文言語感”,“注意揣摩語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讀導言”旨在引導學生以誦讀爲突破口,在讀懂題意、瞭解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文章的藝術特色。)

  自讀程序

1.默讀。

(1)讀“閱讀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況。

(2)讀註釋①,瞭解作品、作者、編者及題愈等概略知識。

(3)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速談。理清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3.朗讀。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敘述人)進行朗讀,注意朗讀的要求。

4.研讀。誦讀全文,思考:後推出使秦國的原因是什麼?唐華的使命是什麼?爲什麼說唐華沒有辜負使命?磨難的典型性格是什麼?

(解說:通過“默讀一速讀一朗讀一研讀”四步閱讀法的訓練.旨在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讀思結合、讀練結合、讀議結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內容的基礎上了解對話描寫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介紹情節的發展過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從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自讀點投 1.總體把握。

全文可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維出使秦國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爲誘惑,企圖吞併安陵國,遭到拒絕,秦王不悅,表明安陵危在旦夕。這部分是情節的開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體敘寫唐推出使泰國,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部分分爲兩層: 第~層(第2段)唐唯義正辭嚴地駁斥秦王所謂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輕寡人”的謬論,並表示鮮明的態度‘“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這是情節的發展。

第二層(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與秦王“天子之怒”針鋒相對,並效法‘三子”,挺劍而起。這是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過側面描寫“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襯患難出使勝利,點明瞭主題。這部分是情節的結局。

(解說:這部分的設計,在於引導學生總體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礎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徵,明確文章的中心。)

2重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本文的重點是人物對話描寫,主要表現在秦王與唐雎的兩處對白。

(2)難點分析。本文的難點是理解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分析人物對話描寫的作用。本文的對話描寫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藝術效果。

其一,通過人物對話的描寫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動的環境。這主要表現在第三段。文章一開始,秦王在滅亡韓、魏之後,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卻“願終守之”,而“秦王不說”,這便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這正是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段對話描寫,不如說這是一段巧妙的環境描寫。

其二,全文主要描寫了人物的三處對白,傳神而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處,秦王與安凌君的對白,秦王要吞併安陵,卻以誘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當安陵君識破其陰謀之後,義正辭嚴地指出“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時“秦王不說”。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詐與專橫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處,秦王與唐雎的對白,秦王氣勢洶洶地指責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輕寡人”的行爲,唐雎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蠻不講理,以勢壓人的醜惡嘴臉和唐維堅持正義、維護尊嚴、忠於君主的形象。第三處仍是秦王與唐雎的對白,當秦王怫然大怒時,企圖以“天子之怒”的淫y威來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這樣,把秦王的驕橫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與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強q暴的精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三,通過人物對話描寫巧妙地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事開端秦王以希望的語氣提出“安陵君其許寡人”,當對方不同意時,秦王便指責一安陵君不聽寡人”“逆寡人”“輕寡人”,這時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機。故事情節進一步發展,乃至發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對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揮劍而起”,使矛盾發展到白熱化的程度。

(解說:抓重點、破難點是閱讀教學的關鍵,使學生不僅懂得本文的學習重.發是對話描寫,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理解人物語言個性化的特點及其作用,這將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3.表現手法。

(l)選材上洋略得當、重點突出。

本文重點洋寫了唐雎與秦王的`對話,而秦王與安陵君的對話一筆帶過,這樣突出了主人公,並通過其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結構上情節完整、自然而緊湊。

文章雖短,但圍繞“唐雎不辱使命”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開端一發展一高潮一結局”的故事情節,自然而緊湊、嚴謹而完整。從唐維來看,先寫唐雎出使的緣由,接着寫針鋒相對的舌戰,再寫挺劍而起,最後寫出使勝利,這樣層層緊扣,突出了中心;從秦王來看,他以不可一世(誘惑、恫嚇、佛然怒)開始,卻以失敗(色撓,長跪而謝)而告終。

(3)描寫方式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寫了唐雎義正辭嚴地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舌戰,還寫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劍而起的英勇壯舉。另一方面還通過對秦王的描寫將唐雎不畏強q暴的英雄形象反襯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說:教學中,抓住本文表現手法上的幾點,旨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表現手法,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自該思考 1.做課後練習三

2.下面的短文《唐雎說信陵君》出自《戰國策》,請將此文與《唐雎不辱使命》進行比較閱讀,說說兩文的異同點。

唐雎說信陵君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軍,存趙國。趙王自效迎。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效迎,卒然見趙王②,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③。

註釋: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讓別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無忌:即信陵君,魏無忌,魏昭正之子。謹受教:真誠地領受教誨。

(解說;第1題根據單元誦讀要求注意揣摩語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2題以比較閱讀的形式進行延伸思考,區別其異同,換個角度去分析課文。這兩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既要走進課文,又能跳出課文,使學生全面、準確、深入、拓展、創新地發展。)參考答案 1.(l)也:疑問語氣“呢”;(2)與:反問語氣“嗎”;(3)哉:反問語氣“呢”;(4)乎:疑問語氣“嗎”;(5)矣:陳述語氣“了”;(6)爾:限止語氣,同“耳”’‘罷了”;(7)矣:陳述語氣“了”。2(1)相同點:文體上都是記敘文;內容上都是寫唐雎的事;形式上都運用了人物對話描寫;語言上都具有個性化的特點。(2)不同點:主要是兩篇文章表達的中心不同。課文主要寫唐雎與秦王進行鍼鋒相對的舌戰,表現了唐雎不畏強q暴的英雄主義精神,而本文主要寫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話雖不多,卻發人深省。表現了唐雎的爲人處世之道。